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

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

一、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荣煜[1](2017)在《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啤酒产业发展迅速,产量长年位居全球首位,高产量带来的啤酒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压力也与日俱增。目前全社会对于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置已经形成共识。从企业生产实际和应用前景来看,废硅藻土和废酵母是啤酒厂两类最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本研究对这两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索,结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开发出具有成本优势的绿色建材和环境工程材料,具体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啤酒厂废硅藻土进行水热处理,探究了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最佳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工艺参数范围。通过对硅藻土进行的各项表征分析,确定最佳处理温度为160200℃,最佳处理时间为610h,以较低的成本恢复了硅藻土的多孔特性。二、以水热法处理后的硅藻土作为填料加入丙烯酸水性防腐涂料,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水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工艺,以及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对于水性涂料性能的提升效果。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的最佳质量配比为32.8%:32.8%:32.8%:1.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吐温-80作为复合乳化剂的总含量是聚合单体总质量的9%,1%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聚合温度7585℃,加入树脂乳液总质量的1%消泡剂、4%增稠剂、2%流平剂和2%湿润剂制得水性涂料的附着力最高达到4B,硬度为H,加入树脂乳液总质量的1%5%水热处理硅藻土的涂料性能在附着力方面得到一定提升。三、直接以啤酒厂废硅藻土和自来水厂固体废弃物净水污泥按照一定比例掺和,加入适量的辅料CaO制备复合陶粒,研究了焙烧法制备复合陶粒的原料配比和制备工艺。不添加辅料的废硅藻土/净水污泥复合陶粒无法烧制。净水污泥/废硅藻土/CaO原料配比8:2:1,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5min,焙烧温度1000℃,焙烧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烧制出的陶粒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所得陶粒产品适宜用于水处理领域。四、将啤酒厂废酵母包埋于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了水凝胶的原料配比和紫外光交联制备工艺,分析了不同系列样品对于Zn2+、Cd2+、Pb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及其影响因素。壳聚糖(CS)、丙烯酸(AA)摩尔配比1:30,以15 wt%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作交联剂,2 wt%1173D作光引发剂,紫外辐射时间15min,此时制备出的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对于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均最高。水凝胶包埋废酵母后对于Pb2+的吸附率提升幅度最高达到36.03%。吸附温度35℃,溶液pH值为6时,1:30摩尔配比系列的废酵母复合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对Pb2+的吸附效果最佳。该生物吸附剂制备成型工艺简单,适合处理中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本研究开发的废硅藻土和废酵母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及推广前景,在降低啤酒厂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为啤酒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鲁红辰[2](2017)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参与的《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Wa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rewers)一书翻译项目完成。该书是一本关于水处理问题的啤酒酿制专业指导用书,其中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理科知识。报告根据其词汇、句法、文本等特点将其归于科技类文本类型中,并采用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2001年,切斯特曼于《关于圣哲罗姆誓言的建议》(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提出了翻译伦理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等学者的研究发展而来,并从伦理这一学术视角上总结了再现、服务、传意、规范、以及承诺五项伦理模式。其中前四项伦理是对翻译行为提出的准则,可用来指导翻译策略的选取。而最后一项则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起到调和前四项伦理的作用。报告基于伦理理论,从理解原文、策略选取、及译语表达等方面讨论了各项伦理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了该理论如何在语言、语篇、文化思维等层面指导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报告通过分析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旨在探讨该理论在翻译策略选取上的指导作用。基于翻译伦理理论对酿酒类书籍的翻译进行分析,是该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新颖的方法,希望报告研究内容能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郭旭[3](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王嵩[4](2013)在《瞬时杀菌技术在精酿啤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品质的要求进而也随之提高。本研究以高温瞬时杀菌技术为核心,围绕其在中国精酿啤酒业的应用展开论证,旨在得到工厂实际生产中更为先进的杀菌技术和更加新鲜、更加高品质的啤酒。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是对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中国精酿啤酒行业的应用做了充分的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及生产机理进行了简介,并对当下啤酒行业主要的两大杀菌方式——隧道式巴氏杀菌和板式换热器(高温瞬时)巴氏灭菌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就产品的安全而言,高温瞬时杀菌没有传统巴氏杀菌安全,这是因为后者的包装过程为封闭环境,污染风险相对较小;就产品质量而言,高温瞬时杀菌由于热处理时间较短,PU值显着低于传统巴氏杀菌,获得啤酒更加新鲜,对风味物质破坏更小,更具优势;就对资源的耗费和能源的利用而言,高温瞬时杀菌优势明显,以2万瓶/h640mL产品为例,使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可节约蒸汽消耗70%左右;每小时可节水4-6t,综合可节水90%左右,可节约电力每小时30kW左右。并且几乎没有酒损和破瓶损失。2.着重研究了使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对啤酒各个方面质量的影响。实验证明:对于啤酒的常规指标,使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泡持性等方面要明显好传统于巴氏杀菌啤酒;对于啤酒的风味物质来说,经过高温瞬时杀菌啤酒的醇酯比要大大低于巴氏杀菌的啤酒,甚至其指标接近与未经杀菌的鲜啤酒,获得啤酒更加新鲜;对于啤酒保质期而言,经过高温瞬时杀菌的啤酒平均比巴氏杀菌啤酒要延长一个星期左右;对于啤酒的感官品评,经过高温瞬时杀菌的啤酒其各方面指标都要优于传统巴氏杀菌啤酒,并且优势显着。3.这一部分主要论证了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工厂中实际使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诸多注意点,并且确定了高温瞬时杀菌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杀菌温度72℃,保温维持30秒,PU值为26.69。同时,还对该设备在工厂进行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二次污染的防治,CIP,设备的安全性、灵活性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事实证明:使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代替巴氏杀菌技术是绝对可行的,且在精酿啤酒行业中尤为适合,值得推广使用。

薛德亚[5](2012)在《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过程的污染防治策略,已成为21世纪新的环保理念,它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问题的新思想,是环境保护策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是控制工业污染的一种创新战略思想,远比末端污染控制、废物减量化等思想更为积极、全面,更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十年来,我国啤酒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4500万千升,成为世界上啤酒销售冠军。然而,中国啤酒行业是消耗资源较大,废物排放较多的特殊行业。一个啤酒企业要想在同行业内站稳脚跟并得以长足发展,甚至在和洋品牌的竞争中具有优势,除了品牌、价格、份额,还有环保这一关。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入手,全过程控制和综合利用,走清洁生产之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由于加强了管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产生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以来,青岛、珠江、燕京、华润等大型啤酒集团陆续开始着力降低物耗、水耗、能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启动了技术含量高、环保效益显着的清洁生产项目。这促使了我国啤酒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得以提高。想要掌握一个企业生产水平的状况,需要一个能够客观反映其真实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标准,在我国清洁生产理论体系中,承担这一使命的是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啤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83-2006),随着啤酒行业挖潜改造、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时至今日,这个标准中相关指标及其标准值已经落后于目前啤酒行业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啤酒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需要。同时,国内没有关于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研究并建立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实现对《啤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83-2006)的更新和修订,另一方面弥补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缺,同时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提供依据,并对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工作起到积极引导与推进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生产过程的八要素,分析啤酒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下涵盖的能够反映清洁生产水平的因子,结合《啤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83-2006)中相关指标的设定,筛选并最终确定了两个准则层,7个一级指标,35个分解指标的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2)选择我国啤酒行业有代表性的青啤集团下属的六个子企业为研究基础,依据选择的评价指标收集统计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评价,提出反映各个指标先进水平的基准值,并进一步验证了指标基准值的合理性。(3)通过对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和权重值确定方法的汇总对比,提出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啤酒行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并依据此方法确定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型。(4)依据现阶段啤酒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状况,划分了不同综合评价指数范围对应的等级。(5)选择青啤集团两个不同水平的企业为实例研究对象,依据建立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两厂不同年份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及清洁生产行业标准的比较及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实际指导作用。本文建立的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现阶段的啤酒企业清洁生产评价工作提供依据,能够有效地指导啤酒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

金晓波[6](2012)在《对啤酒生产过程中水耗控制措施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巨大,如何在啤酒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水耗控制,是当前我国啤酒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啤酒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水耗状况及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洪文艺[7](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潘建中[8](2010)在《“绿色建筑设计”在现代啤酒工厂设计的应用和实践》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绿色建筑设计在啤酒工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实现啤酒工厂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啤酒工厂建筑。

宁媛[9](2009)在《天津港保税区打造低碳先行区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文中研究指明日前,由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管委会主办,国家"985工程"南开大学循环经济哲学社会创新基地、《资源节约与环保》杂志社协办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在天津港保税区皇冠假日酒店召开。南开大学朱坦教授、天津市经济与信息化管理委员会、

秦百晶,朱义年,管承班,李红[10](2009)在《啤酒厂中水回用工艺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啤酒废水特点提出啤酒厂中水回用最佳方案,即采用MBR法深度处理污水或者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污,实现减少污水排放量、经济利用的效果。

二、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啤酒产业发展现状
    1.2 啤酒厂生产及产污情况
        1.2.1 啤酒厂生产概况
        1.2.2 啤酒厂产污情况
    1.3 啤酒固体废弃物处置概述
    1.4 国内外啤酒废硅藻土资源化研究及利用现状
        1.4.1 废硅藻土的再生回收
        1.4.2 废硅藻土用于制备土壤改良剂和化肥
        1.4.3 废硅藻土用于制备建筑和装修材料
        1.4.4 废硅藻土用于污水处理
        1.4.5 废硅藻土用于生产饲料和保健品
    1.5 国内外啤酒废酵母资源化研究及利用现状
        1.5.1 废酵母应用于饲料工业
        1.5.2 废酵母应用于食品工业
        1.5.3 废酵母应用于生物制药工业
        1.5.4 废酵母应用于污水处理
        1.5.5 废酵母应用于微生物培养
        1.5.6 废酵母应用于能源领域
    1.6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初步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温度对水热处理废硅藻土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水热处理废硅藻土的影响
    2.4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竞争优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应用于水性丙烯酸防腐涂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3.2.3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复合水性丙烯酸涂料的制备
        3.2.4 产品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分析
        3.3.2 条件优化实验分析
        3.3.3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复合水性丙烯酸涂料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硅藻土复合净水污泥制备陶粒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净水污泥性能检测
        4.2.3 复合陶粒的制备
        4.2.4 热分析与陶粒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净水污泥性质
        4.3.2 无辅料陶粒制备初探
        4.3.3 优化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酵母复合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条件实验研究
        5.2.3 废酵母复合壳聚糖基水凝胶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5.2.4 重金属离子吸附实验
        5.2.5 测定与计算方法
        5.2.6 性能检测与结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条件实验分析
        5.3.2 结构与表征
        5.3.3 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与文本分析
    1.1 翻译任务描述
    1.2 文本类型分析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问题
    2.3 译后修改和审校
第三章 翻译伦理理论
    3.1 理论背景
    3.2 翻译伦理理论
        3.2.1 再现的伦理
        3.2.2 服务的伦理
        3.2.3 传意的伦理
        3.2.4 规范的伦理
        3.2.5 承诺的伦理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语言层面
        4.1.1 词汇处理方法
        4.1.2 句子处理方法
    4.2 语篇层面
        4.2.1 人称代词替代与省略
        4.2.2 语义转换与增补
        4.2.3 语言风格的选择
    4.3 文化与思维方式层面
        4.3.1 直译加注
        4.3.2 意译
        4.3.3 增译与减译
        4.3.4 四字结构
总结
    5.1 理论实践总结
    5.2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实践文本
附录二 翻译实践证明

(3)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1.1.1 选题意义
        1.1.2 论题说明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2.2.1 东北地区
        2.2.2 北方地区
        2.2.3 南方地区
        2.2.4 西南、西北地区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2.3.4 市酒酿造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5.1.3 绍兴酒店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图(表)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瞬时杀菌技术在精酿啤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啤酒工业
        1.1.1 啤酒工业的发展概述
        1.1.2 当前啤酒工业的发展特点
    1.2 中国的啤酒行业的发展现状
        1.2.1 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特点
        1.2.2 中国啤酒行业面临的问题
    1.3 精酿啤酒
        1.3.1 精酿啤酒运动的兴起
        1.3.2 精酿啤酒的特点
        1.3.3 中国精酿啤酒发展的前景和制约因素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瞬时杀菌技术
    2.1 引言
    2.2 杀菌技术
    2.3 啤酒的灭菌方式
    2.4 瞬时杀菌技术
        2.4.1 瞬时杀菌技术的杀菌原理
        2.4.2 高温瞬时杀菌的关键技术点
        2.4.3 瞬时杀菌装置
        2.4.4 精酿啤酒中的高温瞬时杀菌技术
    2.5 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节约能源上的优势
    2.6 结论
第3章 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对啤酒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3.2.1 酵母菌种
        3.2.2 酵母性能
        3.2.3 啤酒的工艺流程
        3.2.4 啤酒酿造工艺操作要点
    3.3 啤酒常规指标的理化分析检测
        3.3.1 实验材料
        3.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3 检测方法
        3.3.4 实验结果
    3.4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对啤酒的醇、酯及脂肪酸分析
        3.4.1 实验材料
        3.4.2 主要仪器
        3.4.3 主要试剂
        3.4.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4.5 实验结果
    3.5 啤酒的生物稳定性检测
        3.5.1 实验材料
        3.5.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5.3 检测方法
    3.6 实验结果
    3.7 啤酒的感官品评
    3.8 小结
第4章 高温瞬时杀菌操作控制
    4.1 引言
    4.2 啤酒 PU 值的确定
        4.2.1 啤酒的 PU 值
        4.2.2 影响高温瞬时杀菌 PU 值的因素
    4.3 高温瞬时杀菌系统配置及杀菌工艺
        4.3.1 高温瞬时杀菌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4.3.2 高温瞬时杀菌工艺操作流程[51]
    4.4 精酿啤酒生产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防治
        4.4.1 啤酒冷却和输送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及配套 CIP 设计
        4.4.2 灌装车间二次污染的防治
    4.5 精酿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注意点
        4.5.1 生产设备的注意点
        4.5.2 生产环境的注意点
        4.5.3 对人员管理的要求
    4.6 微生物指标的稳定性管理
    4.7 实际生产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4.7.1 安全性
        4.7.2 灵活性
    4.8 结论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构建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
        1.1.1 清洁生产的形成背景及概念
        1.1.2 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1.1.3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现状
    1.2 构建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2.1 我国啤酒行业清洁生产现状
        1.2.2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3 《啤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存在的问题
        1.2.4 构建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理论
    2.1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依据
        2.1.1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定义
        2.1.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1.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2.2 啤酒行业清洁生产分析
        2.2.1 啤酒生产简介
        2.2.2 啤酒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分析
    2.3 《啤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分析
        2.3.1 标准适应范围及分析
        2.3.2 分级指标分析
        2.3.3 指标计算方法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的确定
        3.1.1 指标的确定方法
        3.1.2 指标的框架
        3.1.3 指标的解释
    3.2 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3.2.1 行业调研
        3.2.2 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3.2.3 指标基准值合理性的验证
    3.3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3.1 国内外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方法
        3.3.2 国内外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3.3.3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4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3.4.1 权重值的确定意义
        3.4.2 层次分析法简介
        3.4.3 指标的权重值
    3.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5.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简介
        3.5.2 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第4章 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实例验证
    4.1 青啤企业概况
    4.2 现状调查
    4.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析
        4.3.1 计算结果
        4.3.2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综合评述
        4.3.3 评价指标体系先进性验证
        4.3.4 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对啤酒生产过程中水耗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水耗结构及类型
2 糖化与发酵过程中的水耗控制措施
3 灌装过程中的水耗控制措施
    3.1 洗瓶机及杀菌机水耗控制技术措施
    3.2 抽真空装置的水耗控制措施
4 结束语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6.1.2 景德镇市概况
    6.1.3 紫晶宾馆简介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6.4.1 硬件途径
    6.4.2 软件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几点建议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天津港保税区打造低碳先行区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努力建设园区一流的绿色环保工厂
    工艺生产方面
    建筑能耗方面
        地源热泵系统:
    项目节能计算
    太阳能光伏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节能减排
    一、废水处理综合利用,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二、节电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循环利用、资源节约
    一、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及技术应用
        1、啤酒废水深度处理 (UASB+MBR) 及回收利用项目
        2、麦汁无压强制煮沸及二次蒸汽回收利用节能新技术项目
        3、二氧化碳回用利用项目
        4、麦汁冷却回水梯级利用项目
        5、高浓稀释酿造技术应用项目
    二、循环利用、资源节约
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企业工艺技术的高水准、确保低能耗生产
    二、坚持开展工艺和设备的自主技术创新、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1、节约蒸汽措施
        2、节电措施
        3、节水措施
    三、开展清洁生产和能源审计工作, 提升资产的投资回报率
    四、立足新起点, 争取节能环保工作新突破
推进节约型企业的建设
    一、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减排情况
    二、供水加压泵站节能情况
    三、污水源热泵项目运行情况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
    基础管理落实到位
    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
“低碳经济”贯穿整个纺织产业链
    一、纺织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重在企业整体布局
    二、节能减排必须贯穿整个纺织生产全流程
        1、纺纱节能增效成套工程技术
        2、印染企业热焓回收多级多点联供系统数字化控制成套技术
        3、其他
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
    一、积极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1.组织编写《天津临空产业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2、“多水源开发与循环利用成套技术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3、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工作
    二、推动节能降耗工作
        1、推进标准化管理
        2、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工作
        3、加大技术改造, 降低运行成本
        4、开展冷凝水回收工作
        5、积极利用地热资源
    三、积极开展建筑节能

四、啤酒包装过程中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 崔荣煜.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 [2]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D]. 鲁红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3]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4]瞬时杀菌技术在精酿啤酒中的应用研究[D]. 王嵩.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5]啤酒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薛德亚. 青岛理工大学, 2012(S1)
  • [6]对啤酒生产过程中水耗控制措施的探讨[J]. 金晓波. 科技创业家, 2012(13)
  •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8]“绿色建筑设计”在现代啤酒工厂设计的应用和实践[J]. 潘建中. 啤酒科技, 2010(10)
  • [9]天津港保税区打造低碳先行区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J]. 宁媛.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09(06)
  • [10]啤酒厂中水回用工艺初探[J]. 秦百晶,朱义年,管承班,李红. 酿酒, 2009(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