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基层农行网点撤并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昊婷[1](2020)在《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传统银行展开了全方位地竞争,银行基层机构所处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形势。因此,传统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加快网点智慧转型升级。2018年农业银行NC分行启动了新时代网点转型项目,项目的转型总体思路为围绕客户需求,创新金融科技,实现运营管理转型,全面打造智能数字、运营轻型、业务综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网点。HC支行也在NC分行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智慧网点的建设。本文以农业银行HC支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智慧网点转型所涉及的智慧网点、服务营销、激励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讨论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吸取其中优秀的经验,总结对HC支行网点转型的启示。最后,在网点转型方向、渠道转型、客户维护与拓展、员工激励等角度设计出更为优化的转型方案。具体而言,一要明确定位智慧网点转型方向;二要做好线上线下,网点内部运营,营销服务流程的转型优化;三要重视员工综合服务营销能力、客户常态化维护,组建外拓营销团队;四要优化员工劳动组合、完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建立基于工作设计的精神激励模式。
杨光[2](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H分行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理念、营销策略及运营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客户的金融需求和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客户开始追求线上化、智能化、多样化的快捷便利即时性服务。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和多元化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变化,商业银行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点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网点的潜在问题和转型策略。本文以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研究现状为切入点,立足于银行网点功能作用、网点转型相关理论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围绕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进而以农业银行H分行作为网点转型案例研究对象,运用SWOT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网点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建立了SWOT分析矩阵,研究发现农业银行H分行当前面临存贷款利差收窄、同业竞争激烈以及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影响,存在网点布局分区不合理、硬件设施智能化程度低、业务办理流程复杂繁琐、营销队伍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并得出应进行基础设施、营销服务、业务流程、产品研发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变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农业银行H分行网点转型五个方面的策略建议,具体包括优化网点基础设施、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网点业务流程、提升营销服务能力、强化运营风控管理等,通过网点转型,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拓展生存空间,获得新的利润来源。
孙一潇[3](2014)在《农行江苏盐城网点“软转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国内居民个人收入的迅速发展和国内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和服务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让客户满足。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崛起,增加服务种类的多元化,增加自身资本的盈利率等内外因,也助力各大银行在风险和挑战中尝试不断创新零散式营销银行业务。银行的营业网点作为对外的形象和窗口,其功能逐渐从传统交易型向客户交易型转变,因此,商业银行组织有效的网点转型工作就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农行盐城本地网点的实地了解分析了农行盐城分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切实抓紧其中利害关系,吸取近年来银行发展的改革经验,采用了总结归纳、分类对比以及图表等方法,试图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转型的模型,对转型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原因作重点分析,庖丁解牛,希望最终对农行其他网点软转型工作起到积极的帮助。
马利[4](2010)在《浅谈基层行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基层行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谈几点粗浅看法。一、现阶段基层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1.基层农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经济支持力度弱化,基层网点金融边缘化现状十分严重。一是网点收缩。
许文波[5](2010)在《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按承诺正逐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各家银行纷纷提出网点转型战略。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从服务营销的角度出发,结合网点的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状况,新的设计思路、布局方式和技术手段,合理分配人员、渠道和资源,充分挖掘网点核心价值,建成能满足客户各种采用金融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且与其他渠道体验一致的全功能金融服务网点,实现过去“交易核算型”网点向“营销服务型”网点的转型,使之全面实现“网点分类、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客户分层、产品分销”,提升营业网点的综合服务和营销能力。本文在银行网点转型、流程再造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结合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经营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存在的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一套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思路、方案和实施办法。为了加快和保障其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刘星[6](2010)在《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程度,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保持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之间良性的循环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都至关重要,健康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反之金融系统的风险过高又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应地,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系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任务。但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低、风险水平高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出现的“微型金融的革命”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经验理念,因此,在深入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探讨农村微型服务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论文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前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影响、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扶贫和可持续性、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做了综述,最后对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论文的主要创新或贡献进行了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首先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以及微型金融机构的出现,然后指出政府扶持条件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接着界定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的总体情况,最后以河北省三县为调查样本分析了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本章是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为后面各个逻辑环节的论证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其次,从理论上提炼了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模式,并做了相应的评价。再次,提出了衡量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效能的三个指标:覆盖力、可持续性和福利影响,并分别对我国各个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效能分析。最后,研究了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变革的路径选择。本章是全文的理论起点,为后面分析农村金融风险和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防范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析。首先,在界定农村金融风险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具有高风险性、较强扩散性、内部关联性、供给不足和隐蔽性等基本特征。然后,分别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现状。规范分析时,论文从各类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环境两个视角展开了研究。从供给主体来看,研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远离农村草根文化——熟人社会圈层,其在提供农村微型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同时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等其他供给主体的微型金融服务风险。从供给环境来看,论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与城区存在的差距引致的特殊风险。实证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中国农业银行2007年不良贷款剥离前的省区数据,通过建立面板计量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信贷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二是在省域经济层面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在2002-2006年出现了明显的提升,除工、中、建三行股改剥离因素外,更得益于经济增长、信贷规模扩张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整体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水平。三是金融系统因为吸纳了相当一部分改革的成本,造成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贷款,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难以处置的历史包袱,对于涉农业务较多的农业银行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明显。第四章是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防范研究——基于金融机构视角。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互补机制。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纳入现代经济体系的步伐也不尽一致,单一的金融体系是不可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因此,为克服农村地区“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并建立起互补性的金融体系控制机制。然后,提出要构建金融机构参与微型金融服务的有效模式,分别对政策性金融业务、农业银行、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以及金融机构创新等几个视角展开了研究。最后,分析了两种主要风险形态——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第五章是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安全体系研究——基于监管者视角。此部分则从监管者角度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安全体系建设。首先,在农村金融体系监管体系建设中,要依托于新旧巴塞尔协议确定的监管要求,建立有效的多元化风险控制体系,即在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下,按照农村地区金融特点,从信用风险控制入手,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基础管理,建立以监督检查、责任为核心的制约机制和完善的授信管理机制,并逐步将风险控制范围扩大到各类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体系要按照不同的层次,完善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逐步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体系之中。然后,探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充分发挥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作用。最后,作为监管体系的重要补充,监管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村金融行业自律机制,提高监管效果,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第六章是结论及政策建议,也是论文的最后一章。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我国城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差异,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也存在着明显差异;(2)当前提高农村微型金融供给水平,重建农村金融体系是按照两条主线进行的;(3)当前的政策导向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作为一种政治安排,对有关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因此采取了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较多的行政力量;(4)监管问题对微型金融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种类、产品服务大量增加后带来了巨大的监管压力,在微型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对经营不善的机构进行清算等问题成为对监管体系新的挑战。论文的建议包括:(1)国家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行财政政策扶持,激发金融机构加快涉农业务发展的积极性,在“三农”服务到位的同时分散风险;(2)加强法治建设,夯实金融生态制度基础,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3)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金融生态信用秩序,防范信用风险;(4)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5)打造诚信文化,奠定风险防范的文化基础。2、论文的主要创新论文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首先,论文摆脱了原来城乡金融二元分类方法,指出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缺陷才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分析和农村微型金融行为的分析,说明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难以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全国性机构、地方性机构和民间互助形式的机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建立多元化的混合型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微型金融行为的特点要求必须更多地依托“草根式”的微型金融机构,微型金融机构必须通过产品、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克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在不断提高覆盖力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论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规范分析时,论文从供给主体和供给环境两个视角研究了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认为金融机构是否融入农村草根文化的核心——熟人社会关系是其开展微型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并分析了大力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的前提条件。实证分析时,由于缺乏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整体数据,论文仅以农业银行为例,选取农业银行2007年大规模剥离不良贷款前的相关数据,尽可能还原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真实面貌。最后,论文深入探讨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市场机制是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大量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尚不足以支持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需要,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村客户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健康、有序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蒋碧湖[7](2010)在《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金融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简要评述国内外金融支持三农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县域金融供求不平衡状况,从金融支持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的实证结果出发,以SWOT分析方法剖析县域农行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为依据,认为相较其他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拥有遍布城乡的网点系统、支农产品众多,且具有丰富的三农金融服务经验,是三农金融服务的首选机构,并据此提出了整合县域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县域金融服务机制、丰富符合三农实际的金融产品及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通过本选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农行进行有效金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县域金融环境,解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缓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县域农业银行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方面均有所创新,具较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谢琼[8](2009)在《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自1996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以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并存的格局。但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处于金融抑制之下,难以发挥有效配置农村资金的金融功能。随着2003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突飞猛进,农行股改、农发行拓展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6年农村金融“新政”实施,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得以提升。然而,新的发展总会受到原有制度的桎梏,并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建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改革深化。横向改革强调农村金融体制突破:巩固和创新存量改革,大力引进增量改革;纵向改革强调农村金融机制改进,其中关键是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并将信贷资金有效的投放和利用于“三农”经济,而提高农村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并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在审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体制突破和机制改进两个角度出发,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典型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二者的互动性,以及利用多变量VAR系统协整分析和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研究前者对后者的贡献效率。结果发现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等主流观点,而是不可思议的反向结论。事实上,农村正规金融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外生于农村经济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存在偏差,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使得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促进缺乏效率。因此农村金融改革首先必须坚守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校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目标、结构和功能的失衡。(2)我国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旺盛、范围广泛、层次鲜明,针对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然而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银行业务定位模糊且互相交叉,导致对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足,难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因此需要将农村金融的需求层次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一定的匹配,最终形成多元并存、各有侧重、适度竞争的格局。(3)关于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初见成效,“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落实农村社区金融机构政策,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整体业务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农发行的职能定位,适应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实行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的体制改革,尝试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营运作。农业银行在股改已完成,但同时需要面向“三农”,实施县域“蓝海战略”:突出差异化,在农村金融高端市场上树立和维持领先性的竞争地位;完善“一行两制”的思路,保持“三农”业务的独立性;挖掘县域蓝海市场空间,拓宽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渠道。(4)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典型的农村合作金融,能够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合作。其试点中的问题包括股本金增长缓慢,存款不足,融入资金困难等,而资金互助社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是其难以为继的要害。要解决该问题,一要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二要实行差别存款利率;三要建立商业银行商业批发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服务零售互惠机制,及配套的担保体系等。(5)村镇银行是典型的农村商业性金融,在试点中建立了多种信贷模式,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推动了民间金融正规化。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各种问题,一是盈利后劲不足,可持续性将经受考验;二是存、贷款业务进一步拓展面临困难;三是支农效率偏弱,“厌农”、“弃农”现象让人堪忧;四是配套政策、监管资源不足。建议从拓宽资金渠道、放开利率限制、创新产品与服务、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突破。(6)农户家庭的金融行为方面。通过建立联立方程(GMM估计)对农户家庭金融行为和收入支配行为分析得知:农户家庭储蓄与存款基准利率和农村金融发展均存在正向关系;农户投资与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负相关,与农村金融发展正相关;农户的金融行为、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之间存在脱节。因此,建议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7)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我国县域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具体成因包括:商业银行撤并、授信管制,统一货币政策,无差别信贷政策以及担保体系能力有限等等。从经济学角度可归纳为:信贷风险责任制度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共同导致“信贷配给”,以及过度集中集权的信贷管理和过高的不良资产率共同导致“利率抑制”。建议从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和进行更为实质性的信贷基础结构建设两方面解构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8)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与回流机制研究。通过对1998-2006年的地区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估计发现,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增加值、农村贷款还贷率是影响农村资金外流率的三个因素。但在不同区域,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各有特征。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值的提高和贷款还贷的改善可以明显降低农村资金的外流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却大大增加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率。目前,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存在措施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等问题。通过对机制设计理论和激励机制基本模型的分析,笔者建立了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改进的理论模型,认为要引导资金回流,机制改进的几个重点方面在于金融机构运营的信用环境及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农村和县域信贷资金收益率,以及政策当局的奖励、补偿和支持。(9)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历经了三个阶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逐渐从扶贫功能过度到金融功能;小额信贷运作依托农信社,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导向性;民间小额信贷逐渐受到重视,政府试图引导小额信贷市场步入竞争时代。我国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帮助农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打击了高利贷活动,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改善了农村的信用环境。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地区差别,选择与地方经济水平相适宜的发展模式;立足小额信贷功能实现的目标,创新以小额信贷为中心的功能化信贷产品;应采取灵活的差别利率定价策略;优化小额信贷监管等。(10)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量化研究有利于帮助排查影响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某个子系统,具有针对性的改善薄弱环节,提高改进效率。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健全多元化、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二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夯实农村、县域经济基础;三是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六是规范和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社会中介服务;七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冉祥兵,张景中[9](2008)在《农业银行股改期间撤并基层营业网点利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庆市农业银行基层网点撤并在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好效益的同时,也对服务"三农"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切实措施。
刘杰,刘学勇[10](2007)在《浅谈欠发达地区县级农行如何在改革发展中有效支持“三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作为农行县级支行,在业务模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稳步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实现商业运作、支持"三农"这两个方面,成为当前县级农行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县级农行发展现状及支持"三农"的难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县
二、对基层农行网点撤并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基层农行网点撤并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智慧网点相关理论 |
2.2 服务营销理论 |
2.3 激励理论 |
2.3.1 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理论 |
2.3.2 公平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 |
3.1 国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 |
3.2 国内银行网点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
第4章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网点转型的现状分析 |
4.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背景 |
4.1.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概况 |
4.1.2 HC支行整体转型历程 |
4.1.3 农行HC支行转型阶段性成果 |
4.2 农业银行HC支行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2.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网点转型访谈调查 |
4.2.2 智慧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3 农业银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的必要性 |
4.3.1 外部环境的需要 |
4.3.2 内部管理的需要 |
第5章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方案设计 |
5.1 智慧网点转型的方向 |
5.2 渠道转型策略 |
5.2.1 强化线上线下协同营销 |
5.2.2 优化网点内部营运 |
5.2.3 精简营销及业务流程 |
5.3 客户维护与拓展策略 |
5.3.1 重视员工综合服务营销能力 |
5.3.2 坚持客户常态化维护 |
5.3.3 组建外拓营销团队 |
5.4 员工激励策略优化 |
5.4.1 优化员工劳动组合 |
5.4.2 完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 |
5.4.3 建立基于工作设计的精神激励模式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H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银行网点转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银行网点转型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2 银行网点转型理论基础 |
2.1 银行网点的功能及作用 |
2.2 银行网点转型的内涵和目标 |
2.2.1 银行网点转型的内涵 |
2.2.2 银行网点转型的目标 |
2.3 网点转型的相关理论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格雷欣法则 |
2.3.3 二八定律 |
2.3.4 长尾理论 |
2.3.5 服务利润链理论 |
2.3.6 6S管理理论 |
2.3.7 网点转型理论简评 |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的影响 |
3.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3.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3.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3.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网点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
3.3.2 对资产业务的影响 |
3.3.3 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
4 农业银行H分行网点发展现状分析 |
4.1 农业银行H分行简介 |
4.2 农业银行H分行网点发展SWOT分析 |
4.2.1 优势(Strengths) |
4.2.2 劣势(Weaknesses) |
4.2.3 机遇(Opportunities) |
4.2.4 挑战(Threats) |
4.3 H分行网点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
5 农业银行H分行网点转型策略 |
5.1 优化网点基础设施 |
5.2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
5.3 完善网点业务流程 |
5.4 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
5.5 强化运营风控管理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农行江苏盐城网点“软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 综述 |
(三) 研究目的 |
(四) 研究思路和总体结构 |
二、银行网点软转型的概述及相关模式概述 |
(一) 银行网点软转型概述 |
(二) 银行网点软转型相关模式 |
三、国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模式经验借鉴 |
(一) 美国银行零售网点转型模式经验 |
(二) 国内银行网点转型模式经验借鉴 |
四、农行盐城网点转型现状分析 |
(一) 农行盐城网点现状 |
(二) 实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 |
(三) 农行盐城网点转型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五、完善农行盐城网点转型模式的对策 |
(一) 网点软转型硬件辅助对策 |
(二) 网点软转型软件建设对策 |
(三) 农行盐城网点软转型具体模式及分析 |
六、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浅谈基层行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基层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5)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银行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相关基本理论 |
2.1 银行网点及银行网点转型的概念 |
2.1.1 银行网点的定义及作用 |
2.1.2 银行网点转型的内涵 |
2.2 “网点转型”及“新网点主义”思想 |
2.2.1 “网点转型”思想 |
2.2.2 “新网点主义”思想 |
2.2.3 对“网点转型”思想和“新网点主义”思想的评述 |
2.3 银行零售业务概述 |
2.3.1 银行零售业务基本概念 |
2.3.2 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内容 |
2.4 经济学相关理论与银行基层网点建设 |
2.4.1 供需平衡理论与基层网点排队现象 |
2.4.2 巴莱多定律与基层网点定位 |
2.4.3 格雷欣法则与基层网点客户结构的调整 |
第3章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农行东营分行及其营业网点基本情况 |
3.2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经营存在问题及原因 |
3.2.1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经营存在的问题 |
3.2.2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必要性 |
第4章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内容 |
4.1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目的 |
4.2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框架 |
4.3 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内容 |
4.3.1 实行网点差异化功能定位 |
4.3.2 推行网点标准化建设 |
4.3.3 重组网点组织架构 |
4.3.4 积极推进流程再造 |
第5章 加快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的相关措施 |
5.1 完善基层网点资源配置 |
5.1.1 加快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
5.1.2 提升网点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
5.1.3 加大财务资源倾斜力度 |
5.2 改进基层网点绩效考核体系 |
5.2.1 绩效考核管理的框架 |
5.2.2 绩效考核管理的步骤 |
5.2.3 绩效管理考核的方法 |
5.3 加强IT 应用与产品创新 |
5.3.1 加强IT 支撑和保障 |
5.3.2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
5.4 有效分流柜面业务 |
5.4.1 强化自助渠道和电子渠道建设 |
5.4.2 灵活运用价格手段分流低效客户和业务 |
5.4.3 加大对中高端客户的维护和拓展 |
5.4.4 培养客户金融消费习惯 |
5.5 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网点转型和功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言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
0.2.2 关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影响研究 |
0.2.3 关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扶贫和可持续性研究 |
0.2.4 关于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研究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 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 |
1.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 |
1.1.1 农业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变迁 |
1.1.2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变迁 |
1.1.3 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
1.1.4 微型金融及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
1.2 政府扶持条件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 |
1.2.1 国家支农政策的沿革 |
1.2.2 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
1.3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界定与我国的实践 |
1.3.1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界定 |
1.3.2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实践 |
1.4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分析——基于河北省三县的调查 |
1.4.1 河北省农村整体情况 |
1.4.2 三样本县不同类型农村经济实体的基本情况 |
1.4.3 三样本县不同类型农村经济实体的金融产品需求调查 |
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理论 |
2.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模式理论 |
2.3 微型金融服务效能衡量的标准 |
2.4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诱致性变迁或强制性变迁 |
3.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析 |
3.1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3.1.1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
3.1.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特征 |
3.2 各类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风险分析 |
3.2.1 大型国有银行开展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析 |
3.2.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分析 |
3.3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供给环境的风险分析 |
3.4 实证研究 |
3.4.1 研究假设 |
3.4.2 实证分析 |
3.4.3 实证结论 |
4.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防范研究——基于金融机构视角 |
4.1 完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互补机制 |
4.1.1 不同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对风险互补机制的需求 |
4.1.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研究 |
4.2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 |
4.3 不同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有效模式 |
4.4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两种主要风险及其管理 |
4.4.1 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
4.4.2 市场风险及其管理 |
4.5 改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 |
5.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安全体系研究——基于监管者视角 |
5.1 建立和完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监管体系 |
5.1.1 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 |
5.1.2 完善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 |
5.1.3 建立完善对新型及其他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 |
5.2 存款保险制度 |
5.3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发挥 |
5.4 完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可能的拓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实证分析结果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金融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能的创新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学者研究回顾 |
2.1.1 金融创新理论 |
2.1.2 金融发展及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 国内学者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
2.2.1 农村金融市场及供求问题研究综述 |
2.2.2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综述 |
2.2.3 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
3 县域金融的需求与供给 |
3.1 县域金融的需求分析 |
3.1.1 县域金融的需求主体 |
3.1.2 县域金融的总体需求变化 |
3.2 县域金融的供给分析 |
3.2.1 县域金融供给的主体分析 |
3.2.2 县域金融的供给抑制 |
3.3 县域金融资金供求矛盾的表现 |
4 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
4.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
4.3.1 分省市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 |
4.3.2 分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 |
4.3.3 实证研究结论及分析 |
5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SWOT分析 |
5.1 战略因素分析 |
5.1.1 内部因素分析 |
5.1.2 外部因素分析 |
5.2 TOWS矩阵 |
6 县域农行加强服务三农的金融创新建议 |
6.1 整合县域金融服务平台 |
6.2 丰富县域金融产品 |
6.3 创新县域金融服务机制 |
6.4 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
6.5 借力现有县域金融机构 |
7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 |
(8)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 |
1.2.2 农村金融改革研究 |
1.2.3 其他农村金融问题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本章参考文献 |
2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 |
2.1.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论 |
2.1.2 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范式 |
2.2.1 农村金融抑制与农业补贴信贷范式 |
2.2.2 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范式 |
2.2.3 农村金融约束与农村金融不完全市场范式 |
2.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反思 |
2.3.1 农贷制度的陨落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环境 |
2.3.2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
2.3.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3.1 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
3.2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性研究 |
3.2.1 指标选择、数据及初步分析 |
3.2.2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关系的经验分析 |
3.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性研究 |
3.3.1 前提假设、指标选择与数据 |
3.3.2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多变量VAR系统分析 |
3.3.3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贡献的三变量VEC模型估计 |
3.4 结论与思考 |
本章参考文献 |
4 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一):传统金融机构改革 |
4.1 农村金融需求层次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 |
4.2 农信社新一轮体制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 |
4.2.1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内容及其成效 |
4.2.2 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及措施 |
4.3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拓宽:一体两翼,支持新农村建设 |
4.3.1 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背景和内容 |
4.3.2 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的措施 |
4.4 农业银行蓝海战略:面向“三农”,服务县域 |
4.4.1 农业银行股改中面向“三农”的改革内容和试点进展 |
4.4.2 农业银行实施“蓝海战略”的进一步思考和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5 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二):新型金融机构建设 |
5.1 农村新型社区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起点:民间金融正规化 |
5.1.1 民间金融的范畴、优势和普遍有效性 |
5.1.2 民间金融发展成农村新型社区性金融机构的理论依据 |
5.2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性金融,形成合作 |
5.2.1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优势 |
5.2.2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现状与问题 |
5.2.3 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
5.3 村镇银行:商业性金融,促进竞争 |
5.3.1 村镇银行的试点现状 |
5.3.2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
5.3.3 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6 农村金融微观需求主体行为洞悉与融资困境解析 |
6.1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洞悉 |
6.1.1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
6.1.2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的理论分析 |
6.1.3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的经验分析:联立方程的GMM估计 |
6.1.4 农户家庭收入支配金融行为的习惯分析:基于收入分解视角 |
6.1.5 农户家庭借贷行为分析:调研文献归纳 |
6.1.6 结论 |
6.2 现行金融体制下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析 |
6.2.1 文献回顾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的梳理归纳 |
6.2.2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解释 |
6.2.3 现行金融体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
6.2.4 解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7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一):引导资金回流 |
7.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历史与现状、影响及原因剖析 |
7.1.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7.1.2 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3 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与渠道剖析 |
7.2 农村资金回流的机制改进 |
7.2.1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模型 |
7.2.2 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改进 |
7.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附录 |
8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二):发展小额信贷 |
8.1 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总结 |
8.2 尤努斯的小额信贷实践与实用主义经济思想的启示 |
8.2.1 尤努斯成功的关键来自于他的实用主义经济思想 |
8.2.2 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
8.2.3 格莱珉银行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机制改进 |
8.2.4 格莱珉小额信贷实践的评价与启示 |
8.3 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 |
8.3.1 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历程 |
8.3.2 中国小额信贷的总结评价 |
8.3.3 探索发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功能性小额信贷 |
8.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附录 |
9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三):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9.1 金融生态理论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
9.1.1 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 |
9.1.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及其现状 |
9.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基于县域层面 |
9.2.1 文献回顾 |
9.2.2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的原则及指标体系设计 |
9.2.3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的方法 |
9.2.4 以湖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 |
9.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
9.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章附录 |
致谢 |
硕博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9)农业银行股改期间撤并基层营业网点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构撤并后给农行带来明显利益 |
(一) 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
(二)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
(三) 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
二、机构撤并对服务“三农”的影响 |
(一)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二) 偏离了农业银行的支农定位。 |
(三) 造成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缺失。 |
三、几点建议 |
(一) 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
(二) 着力改善服务设施, 优化机构网点布局。 |
(三) 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
四、对基层农行网点撤并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D]. 黄昊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H分行为例[D]. 杨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农行江苏盐城网点“软转型”模式研究[D]. 孙一潇. 兰州大学, 2014(03)
- [4]浅谈基层行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J]. 马利. 贵州农村金融, 2010(05)
- [5]农行东营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及功能建设研究[D]. 许文波.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6]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研究[D]. 刘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7]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金融创新研究[D]. 蒋碧湖. 浙江大学, 2010(02)
- [8]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D]. 谢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农业银行股改期间撤并基层营业网点利弊分析[J]. 冉祥兵,张景中. 大庆社会科学, 2008(01)
- [10]浅谈欠发达地区县级农行如何在改革发展中有效支持“三农”[J]. 刘杰,刘学勇. 黑龙江金融,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