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人心理调适操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颖[1](2021)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路径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分析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后的心理变化历程。3.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为制定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差异,做出分析讨论。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探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为下一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提供理论基础。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采用系统评价法对孤独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文献中研究时间、作者、干预模式、内容、时间、干预者等信息,结合研究内容1和研究内容2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结果: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1)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得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孤独感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居住方式、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听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听力、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社会隔离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收入、吸烟情况、听力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日常生活能力、听力、视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5条路径存在差异,“孤独感→社会隔离”,居家与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849、-0.686,t=6.793,P<0.05;“孤独感→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031、-0.321,t=2.096,P<0.05;“孤独感→生活质量总分”,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309、-0.062,t=3.360,P<0.05;“社会隔离→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905、0.622,t=2.849,P<0.05;“健康促进行为→生活质量”,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552、0.796,t=4.484,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提炼出老年人孤独感的风险因素、内心体验及应对策略3个主题。具体内容如下:(1)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环境因素3方面。(2)内心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情感依赖3方面。(3)应对策略:包括维持或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促进机构老年人的家庭参与、面对应激事件做好心理调适3方面。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结合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结果,总结系统评价中干预目标、干预者及干预方式等,发现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预防期(风险因素识别)、干预期(内心体验)、重建期(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个方面。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及社会隔离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建议。结论:1.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密切相关,且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对于机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精神慰藉及人文关怀服务,还应定期评估老年人的社会隔离风险,保持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建立更多老年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及与家庭之间的稳固联系,同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意识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卫生工作者需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及功能支持,尽可能削弱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少及家庭社会资本较弱的老年人因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2.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体验,机构及社区层面应早期识别老年人孤独感风险,定期评估孤独感情况,同时老年人在遭受孤独感时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建立家庭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个体层面应引导老年人塑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在应激事件中的心理调适水平。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初步构建包括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方面内容的孤独感干预模式,旨在为开展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干预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林俞甫[2](2021)在《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虽然社区矫正自2009年起就已经在全国推行,但是东西部社区矫正发展情况仍不均衡,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这直接对当地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造成了影响。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其社会融入的程度,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有文化对他们社会适应的影响,这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考察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现状,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选取了青海省D市的17名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访谈,从文化视角出发考察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状况及背后的成因,旨在发现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后在社会适应方面有哪些表现,尝试从文化视角下解释导致这种表现的成因,并给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带来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在进入社区矫正后在制度适应、心理适应、就业适应、社会关系适应四个方面有其独特的表现。在制度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向内归因与“认罪不服法”,“意外收获”与积极服从,“服刑人员”身份认同强烈;在心理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消沉敏感与焦虑不安,平淡坦然与积极面对;在就业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畜牧业为主,个体户为辅,就业较困难的特点;在社会交往适应层面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表现出家庭矛盾逐步显现,人际交往趋于单一的特点。造成这些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方式影响、生计选择有限、文化教育落后、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基于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带来的启示为五个方面:首先应该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正,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矫正方案;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作用;再次在分类矫正的前提之下需要着重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教育;从次需要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帮扶。最后还需要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与心理支持服务等。
张仁静[3](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我国幅员辽阔,高原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在高原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众多,边境地区形式复杂多变。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新兵是高原军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兵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高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军人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急进高原新兵不仅面临高原环境的习服,还处于对军营环境的持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身心压力更大,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适应。既往研究大多仅对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动态追踪研究较少;关注常驻高原军人较多,关注急进高原军人少,对急进高原新兵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新兵身心适应、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急进高原800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名新兵作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别在新兵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神经质量表(Nf)、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等作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失眠、高原反应等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急进高原新兵心理保障服务提供依据。结果1.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及抑郁特点(1)状态焦虑阳性率为30.1%,特质焦虑阳性率为31.4%,抑郁阳性率为19.5%。(2)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P<0.01),SAI、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P<0.01)。(3)TAI得分“≤18岁”组显着高于“≥21岁”组(P<0.05),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4)SAI与PTSD、AIS、Nf以及高原反应呈正相关,TAI与PTSD、AIS以及Nf呈正相关,SDS与PTSD、Nf以及高原反应得分呈正相关。2.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阶段变化特点(1)焦虑阳性率和STAI得分阶段差异显着(P<0.01),STAI得分呈下降趋势,SDS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除“20岁”和“≥21岁”SDS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27)0.05)。除“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但与急进高原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9岁”、“20岁”组在S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19岁”、“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AI、TAI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入营集训期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SD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西部新兵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东部新兵SAI、SDS得分显着高于西部和中部新兵(P<0.05)。(5)双亲组新兵S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TAI得分在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单亲组新兵SAI、TAI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进入高原3个月得分降低。(6)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3.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1)AIS总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2)各年龄组AIS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着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西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东部新兵AIS总分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新兵(P<0.05)。(5)不同家庭结构新兵AIS总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新兵AIS总分在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低于留守儿童新兵(P<0.05)。4.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阶段变化特点(1)自杀意念阳性率为1.7%~2.8%,自杀意念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乐观因子外,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望因子、睡眠因子以及SIOSS总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除“21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SIOSS总分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8岁”和“19岁”SIOSS总分显着高于“20岁”组(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来源地新兵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西部地区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不同家庭结构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时间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双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单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进入高原3个月下降(P<0.05)。(7)不管童年时期是否有留守经历,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8)“非独生子女”组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IOSS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独生子女”组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子女结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1)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1.9%~4.0%,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SD得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18岁”、“19岁”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18岁”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19岁”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5)除中部地区外,新兵PTSD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新兵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西部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5)。(6)单亲组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1)。双亲组的新兵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7)非留守儿童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8)非独生子女新兵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训练压力大、家庭的原因、战友不好相处;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听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心理训练、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认为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学常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以及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调适;最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团队协作、角色适应。7.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通过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阶段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心理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既往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即:以“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两个关键阶段,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开展“角色适应、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五项内容的心理健康维护。结论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和人群特点,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以及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来源地条件与高原差异较大、家庭情况不好的新兵,应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2.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应当充分考虑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阶段变化特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
阮飞燕[4](2020)在《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应激系统理论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讨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提高乳腺癌患者主观幸福感水平实施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2018年2~12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57名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品格优势量表(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The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幸福感指数量表(The Index of Well-being Scale,IWB)进行调查。运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和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的模型构建采用Amos 21.0软件,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估计偏差校正的95%的置信区间。结果1.乳腺癌患者主观幸福感均分为(9.90±2.47)分,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保支付方式、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四个要素的得分分别是:感性-自我聚焦均分为(7.01±1.08)分,感性-他人聚焦均分为(6.88±0.81)分,理性-自我聚焦均分为(6.40±0.69)分,理性-他人聚焦均分为(7.10±0.94)分。(1)乳腺癌患者的感性-自我聚焦得分在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目前职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化疗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感性-他人聚焦得分在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关系、目前职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理性-自我聚焦得分在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关系、目前职业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化疗、是否保留乳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理性-他人聚焦得分在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四要素、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应对方式相互间均两两呈正相关(r=0.157~0.647,P<0.01),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均不相关。4.领悟社会支持在品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5.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品格优势与领悟社会支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1.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收入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均对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有一定影响。2.品格优势、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均两两呈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均不相关。3.品格优势不仅可直接影响乳腺癌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效应来间接影响乳腺癌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郑松林[5](2020)在《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重大决定,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挂牌成立,此后,从中央到村一级相继设立了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开启了新时代由专门部门集中统管退役军人事务的全新模式。退役军人的今天就是现役军人的明天,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惠及的不仅仅是退役军人,也是在激励现役军人和军属,既有利于破解现实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实现改革强军的战略目标。本研究以清远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和全市退役军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梳理出退役军人有就业创业、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荣誉激励等需求,有要求身份认定、提高优抚补助标准、落实安置政策、生活特殊困难帮扶等诉求。针对退役军人的服务需求和信访诉求,清远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信访业务高位运行、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困境。在深入分析困境成因的基础上,笔者以服务型政府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在面对退役军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时,应借鉴清远市引入禁毒社工的经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思路,在当前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有场地、有经费的情况下,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引入到退役军人服务上来,并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军人服务的具体策略和建议,旨在为从社会工作视角完善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提供借鉴,进而扩大退役军人服务的内涵和范围,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韩鸽鸽[6](2020)在《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并测量其信效度,使用该工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基于此构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为安宁疗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本部分结合文献回顾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编制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初稿,然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问卷施测稿。问卷测试包括小样本测量和大样本调查,大样本调查分为三个阶段:使用IBM SPSS21.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分析,第二阶段用于测试问卷的重测信度,第三阶段使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使用第一部分编制的问卷调查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共收集有效问卷436份(包括第一部分第三阶段302份),采用IBM 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探讨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依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在COPA理论及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理论指导下,设置安宁疗护护士的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结果第一部分:编制了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共有28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伦理护理能力,身心照护能力,灵性照护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0%。问卷总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7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0.9,折半信度为0.889,重测信度为0.976。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为?2/df=1.650,GFI=0.909,AGFI=0.884,CFI=0.809,IFI=0.819,RMSEA=0.04。信效度检验结果均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可用于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评价。第二部分: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总分标准化得分为(38.60±1.22)分,得分最低的两个维度为身心照护能力及灵性照护能力维度,标准化得分分别为(34.37±1.41)及(29.50±0.37)。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称、科室性质、是否带教及有无培训经历的安宁疗护护士其核心能力水平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5个变量可解释总变异的37.3%(P<0.05)。第三部分:设置培训培训对象为工作在安宁疗护病房(机构)的注册护士。将前期编制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条目转化为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又依据Fink的有意义学习目标将培训目标分为6类,根据不同的目标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伦理护理、身心照护、灵性照护及自我心理调适四个部分,包括讲授、阅读文献、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习等培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包括问卷测量、理论考试、OSCE等形式。然后邀请7位安宁疗护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专家咨询,形成了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结论本研究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28个条目的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对安宁疗护护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核心能力得分较低,又基于此构建了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的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初稿,后期还需要开展实验研究来测试培训方案的实用性及有效性。
杜肃燕[7](2020)在《心理承受力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这一时期,人们越来越关注军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对于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凸显的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着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整个队伍的有序发展和稳定性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因为部队官兵长时间面对管理相对封闭严格、训练任务繁重,生活制度高度规范统一的训练与生活环境,甚至要随时应对紧张艰难的突发任务,因此焦虑等负性情绪问题对官兵的影响持高不低。已经有一些研究发现,在军人群体当中,官兵的心理承受力是造成他们的焦虑情绪持高不低的重要潜在因素,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心理承受力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某部基层官兵为研究对象,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军人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一中我们以372名部队基层官兵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选用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测量部队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官兵的焦虑情绪水平,对军人心理承受力和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发现,军人的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官兵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其焦虑情绪的水平越低;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弱,则焦虑情绪越严重。研究二中我们以396名基层官兵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选用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军人心理承受力、焦虑情绪和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军人心理承受力、焦虑情绪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认知重评策略在军人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证明,军人的心理承受力对焦虑情绪的产生具有预测作用,认知重评策略在军人的心理承受力与军人的焦虑情绪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魏衍[8](2020)在《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L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与家长的关注、重视。由于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家长常显得束手无策,进而产生强烈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且有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意愿。近年来,山西省颁布实施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为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更为研究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提供契机。本研究主要以山西省L市小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通过自编《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问卷》和《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访谈提纲》的研究工具,从家庭教育困难、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指导内容需求和指导方式需求四方面,对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第一,小学生家长家庭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困难。调查研究小学生家长家庭基本情况,有利于家长基本情况掌握与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家长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困难,集中体现在教养小学生和家长自身两方面主要困难,进而影响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第二,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整体情况。从家长家庭教育困难出发,研究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和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三方面。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普遍处于中等及以上程度;家庭教育指导总体内容需求比较强烈,维度内容需求不平衡;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呈现多样化,也存在需求内在一致性。第三,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差异情况。研究不同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别、家庭结构、年龄、性别学生和年级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所在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收入家长不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差异情况。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可分为指导总体内容需求和教养知能、沟通与社交、心理调适和家庭管理等维度内容需求。不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普遍存在显着差异。第五,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差异情况。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可分为指导机构、指导师资、指导形式、指导频率、指导时间、指导时长和指导收费七方面需求。不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总体存在显着差异。第六,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家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困难且困难多样,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指导内容需求和指导方式需求整体比较强烈,不同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指导内容需求和指导方式需求存在显着差异。进而为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良性、有序发展,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顶层设计,构建多元主体的指导机构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与符合需求的指导师资队伍,强化家长的参与意识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尊重家长需求的差异性并提供“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段永青[9](2020)在《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怀揣壮志去投身军营,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军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兵员。同时,也为大学生本身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其中多数参军入伍的在校大学生需要在服役期结束后退伍返校,从“校门”到“营门”又回归“校门”,两年内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文化背景、学习氛围和角色的快速转变,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融入性问题。为了解当前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天津市十所高校的退役复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情况进行调查,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提供依据和系统化的理论指导。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因素:环境融入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开展学业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就业前景因素和心理融入因素六个影响因素。2.通过六个影响因素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影响分析,探究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环境融入方面,军营到校园生活环境的转变导致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于环境适应困难。经济环境的转变导致退役复学大学生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2)在政策制度方面,天津市政府关于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政策覆盖范围较小,退役安置政策不完善,政策落实监督力度不足。天津市高校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制度、心理辅导制度以及就业辅导制度建设不完善;(3)在开展学业方面,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完整的规划,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4)在人际交往方面,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和新同学的相处不是很好,不主动与辅导员、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不主动与父母谈心,在和异性的相处上存在沟通障碍;(5)在就业前景方面,天津市政府以及天津市高校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力度不足,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于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放弃继续进修学业,去选择创业;(6)在心理融入方面,天津市高校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重视力度不足,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渴望受到学校关注。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于角色转变比较迟缓,并且心里产生孤独感。3.针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校园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身份的转变,主动适应校园环境。退役复学大学生应发扬部队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父母及时提供经济支持,天津市高校适当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补助;(2)天津市政府应该扩大享受福利政策的复学大学生范围,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天津市各高校应该完善各项制度并且切实落实好政府的福利政策;(3)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应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并制定完整的学业规划。天津市高校以及老师应加大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习帮扶力度;(4)父母、老师应加大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关心程度,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应主动与新同学交流沟通,培养共同话题;(5)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应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天津市政府应完善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就业安置政策,天津市高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渠道保障其就业安置;(6)部队应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退役前的教育引导,天津市各高校应安排心理专业老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退役复学大学生应主动分享情感体验,消除孤独感。
许辉[10](2020)在《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制信效度较好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和健康行为问卷,为评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行为执行情况提供测量工具;对影响乳腺癌病人服药行为因素的质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主题分析,总结影响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原因;横断面调查了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变化趋势,寻找依从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准确找出干预时机及干预对象;在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知信行理论制定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干预方案并实施,帮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维持健康行为的稳定期,评价干预方案对病人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指数及服药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混合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及健康行为问卷的研制及应用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量工具编制指南,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根据现有指南、专家共识及乳腺癌病人心理特点构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和健康行为问卷的各维度和初始条目;邀请5位专家对问卷初稿内容进行两轮评价和修订,应用内容效度指数CVI测定问卷的内容效度;选定10名病人进行问卷表面效度的测定,并获得测试所需的时间;综合专家和病人评价结果,形成初始化问卷。应用该初始问卷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进行调查;项目分析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计算Cronbach’sα系数来确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疾病知识问卷同时测量问卷的折半信度,健康行为问卷测量重测信度和折半信度,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应用正式形成的疾病知识问卷和健康行为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的疾病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二部分: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整合:按照SPIDER系统检索方法制定检索式,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Psyc INFO、CINAHL,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2月。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文献并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根据JBI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筛选出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2名研究者独立分析纳入的研究并提取作者、国家等一般信息,将纳入的研究导入NVivo 11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按照主题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信息进行主题综合,提出新的解释与说明,找出病人报告的影响服药行为的因素。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应用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及自行设计的内分泌治疗现状调查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人进行横断面电话随访及资料收集。对可能影响病人内分泌治疗依从性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检验水准α=0.05。3、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成立研究团队,根据第一部分疾病知识问卷和健康行为问卷内容编写乳腺癌健康知识手册,基于跨理论模型并根据服药行为影响因素质性整合的结果制定阶段性知信行干预方案,建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随访流程。基于乳腺癌病人服药依从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结果,选择在辽宁省某两家三甲医院就诊术后行内分泌治疗第18~30个月的符合纳排标准的乳腺癌病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并于第1、3个月按照标准随访流程,对病人进行电话或微信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干预前评估病人的健康行为所处阶段及服药行为类型,建立微信群,根据跨理论模型各阶段的定义总结出的病人各行为阶段特点及研究团队制定的干预方案实施干预。每周一个主题,每天两次,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与及时的解答。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3个月的干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问卷的研制及应用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最终包括5个维度,21个条目:问卷内容效度CVI是0.92,内容效度变化范围为0.867?1.0。项目分析初始条目全部保留。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21个条目5个因子的问卷,累积贡献率为63.985%;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各项拟合指标符合要求。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19,分半信度为0.882(p<0.0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范围为0.604?0.85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平均得分为79.79±14.49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疾病知识主要受病人的教育程度、医疗费用负担影响(p<0.05)。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问卷最终包括5个维度,25个条目:问卷CVI0.93,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1.0。项目分析后删除10项,保留27项。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形成25个条目,5个因子的问卷,累积贡献率为59.425%;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拟合指标符合要求。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99,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16~0.896之间,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59、重测信度0.704(p<0.05)。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97.38±13.00;服药时长、饮酒状况、工作状况是影响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整合:通过数据库检索,共筛选出486项研究,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17篇。样本量从12例到43例不等。经过对纳入研究的内容分析及主题凝练最终获得知识、决策平衡、自我效能、支持和服药行为5个主题及17个副主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的服药行为归纳为接受坚持型、犹豫尝试型、忍受煎熬型和拒绝放弃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可以相互转换,病人可以由任何一种服药类型直接变为拒绝放弃型,也可逐渐改变。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888例病人配合完成横断面调查随访,769例(86.6%)坚持治疗,119例(13.4%)中断治疗,TAM服药第2~3年的病人出现明显的服药中断率,而AIs组在第1~2年及第3年开始服药中断率明显升高。仍在服药的769例病人中,422例病人报告一直坚持服药,几乎没有发生过漏服药物的情况,占服药病人的54.88%;754人完成MMAS问卷,63.9%病人依从性良好,36.1%依从性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药持久性主要受年龄(≤39岁或≥60岁)、服药时长、服药种类、副作用的影响;服药的依从性主要受服药时长、合并疾病数量及副作用影响。3、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基于跨理论模型制定的阶段性知信行干预方案的实施,干预组与对照组、不同测量时间服药依从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得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健康行为所处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组间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不同测量时间点的健康指数和健康状况自评得分有显着差异(p<0.05),将EQ-5D健康五维度三水平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不同测量时间点的自理能力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组与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日常生活能力维度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测量时间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行为在分组与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将服药行为类型按照对应依从性得分给与相应的赋分比较后发现,接受坚持型和忍受煎熬型干预前后存在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及健康行为问卷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有效、客观地评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的执行情况。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行为受知识、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和支持的影响,知识和决策平衡决定病人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而支持和自我效能决定了服药行为的类型,临床应注意和识别忍受煎熬型和犹豫尝试型的女性。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在第2~3年下降明显。服药依从性受服药种类、服药时长及副作用等因素影响。提示对服药第2~3年的病人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病人的药物副作用得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及内分泌药物相关知识的及时获得性。4、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分阶段知信行干预方案能够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指数和健康状况。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的测量可以联合服药行为类型及MMAS量表进行评价。
二、军人心理调适操的编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人心理调适操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理论基础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评价工具 |
4 数据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干预模式构建依据 |
3 干预模式构建 |
4 干预模式实施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文献回顾及评析 |
1.关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社区矫正及民族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文化视角的相关研究 |
4.文献评析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1.社区矫正 |
2.社区矫正对象 |
3.社会适应 |
4.文化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文化视角下D市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呈现 |
(一)制度适应 |
1.向内归因与“认罪不服法” |
2.“意外收获”与积极服从 |
3.“服刑人员”身份认同强烈 |
(二)心理适应 |
1.消沉敏感与焦虑不安 |
2.平淡坦然与积极面对 |
(三)就业适应 |
1.畜牧业为主 |
2.个体户为辅 |
3.就业困难 |
(四)社会交往适应 |
1.家庭矛盾逐步显现 |
2.人际交往趋于单一 |
三、文化视角下D市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成因 |
(一)宗教信仰影响 |
1.道德教化 |
2.心理释放 |
3.教义束缚 |
(二)生活方式影响 |
1.经济生活观念根深蒂固 |
2.矫正对象家庭地位下降 |
3.闲暇时间增多与酒文化的双重加持 |
(三)生计选择有限 |
1.认知固化与能力不足 |
2.“特殊身份”与岗位有限 |
(四)文化教育落后 |
1.教育观念落后 |
2.法律意识淡薄 |
(五)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
1.文化差异 |
2.文化冲突 |
四、基于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启示 |
(一)现有的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
1.现有矫正工作的内容 |
2.现有矫正工作的不足 |
(二)基于文化视角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启示 |
1.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矫正 |
2.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
3.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教育 |
4.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帮扶 |
5.加强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与心理支持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1.现状勾勒: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 |
2.成因分析: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呈现的文化因素 |
3.服务启示:提升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的措施 |
4.文化视角: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
(二)讨论 |
1.社会适应维度与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 |
2.文化敏感性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矫正中的重要性 |
3.民族性在民族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重要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 |
2.1 研究一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特点 |
2.2 研究二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追踪研究 |
2.3 研究三急进高原新兵睡眠障碍的追踪研究 |
2.4 研究四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 |
2.5 研究五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的追踪研究 |
第三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及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
3.1 研究六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
3.2 研究七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探讨 |
第四章 总讨论 |
4.1 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 |
4.2 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分析 |
4.3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障碍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
4.4 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特点分析 |
4.5 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分析 |
4.6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 |
4.7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干预理论模式的建立 |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9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4.10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调查 |
附录2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4)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主观幸福感 |
2.2 品格优势 |
2.3 应对方式 |
2.4 领悟社会支持 |
2.5 理论依据 |
2.6 品格优势、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2.7 研究问题及假设 |
2.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9 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量估计 |
3.3 抽样方法和资料收集 |
3.4 研究工具 |
3.5 统计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3.7 伦理考量 |
4 结果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2 乳腺癌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4.3 乳腺癌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现状 |
4.4 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得分现状 |
4.5 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的现状 |
4.6 乳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 |
4.7 品格优势、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
4.8 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品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
5 讨论 |
5.1 乳腺癌患者主观幸福感、品格优势、应对方式及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5.2 品格优势、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
5.3 积极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在品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6 结论 |
7 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展望 |
7.1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个人简介 |
附录三 致谢 |
综述 国内品格优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文献研究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创新点 |
1、研究对象代表性强 |
2、研究资料较丰富 |
3、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退役军人 |
2、退役军人服务 |
3、社会工作 |
(二)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社会支持系统理论 |
三、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一)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现状 |
1、服务机构建设情况 |
2、服务开展及其效果 |
3、当前退役军人服务的新趋势 |
(二)清远市退役军人基本情况 |
1、人员结构情况 |
2、退役军人信访群体划分 |
(三)清远市退役军人需求分析 |
1、就业创业需求 |
2、社会适应心理调适需求 |
3、生活保障需求 |
4、医疗保障需求 |
5、荣誉激励需求 |
四、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一)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的困境 |
1、信访业务高位运行,各级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
2、工作力量薄弱,制约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
3、社会力量参与度不足 |
4、退役军人社会支持不足 |
(二)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
1、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原因 |
2、管理体制的原因 |
3、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原因 |
4、退役军人自身的原因 |
五、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军人服务的策略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1、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载体 |
2、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退役军人 |
3、社会工作服务退役军人的理念和方法科学有效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
1、根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
2、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
3、开发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
4、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参与 |
5、构建退役军人社会支持网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背景 |
1.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培训现状 |
1.3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估是制定培训方案的基础 |
1.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 |
1.5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 |
1.6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框架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问卷的编制及评价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质性研究 |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2.3 问卷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 |
3.2 质性研究 |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4 小样本施测 |
3.5 正式施测 |
4 讨论 |
4.1 问卷编制符合临床需要 |
4.2 问卷编制的流程科学严谨 |
4.3 问卷信效度良好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调查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
2.4 资料收集 |
2.5 数据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安宁疗护护士一般资料 |
3.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水平现况 |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水平差异 |
3.4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得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
4.2 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 |
1 培训方案构建 |
1.1 培训对象 |
1.2 培训目标 |
1.3 培训内容 |
1.4 培训方式 |
1.5 考核评价方式 |
1.6 培训方案整合 |
2 专家咨询 |
2.1 咨询专家的选择 |
2.2 专家咨询的方法 |
2.3 专家咨询结果 |
3 实施培训方案的建议 |
4 讨论 |
4.1 安宁疗护护士培训方案的形成较为科学 |
4.2 培训方案能较好地指导安宁疗护护士培训开展 |
4.3 根据安宁疗护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现况选择培训方式 |
5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心理承受力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趋势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趋势 |
1.2.1 军人焦虑情绪的研究现状 |
1.2.2 心理承受力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
1.2.3 情绪调节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一:军人的心理承受力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2 施测工具 |
3.2.1 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 |
3.2.2 焦虑自评量表 |
3.3 施测程序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 |
3.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5.2 军人的心理承受力和焦虑情绪状况及统计结果 |
3.5.3 军人的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 |
3.5.4 军人的心理承受力对焦虑情绪的回归分析 |
3.6 讨论 |
4 研究二:认知重评策略在军人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 |
4.1 研究对象 |
4.2 施测工具 |
4.2.1 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 |
4.2.2 焦虑自评量表 |
4.2.3 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
4.3 施测程序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 |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2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4.5.3 军人心理承受力、认知重评策略和焦虑情绪在职别上的差异 |
4.5.4 军人心理承受力、认知重评策略和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 |
4.5.5 认知重评策略在军人心理承受力与焦虑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 |
4.6 讨论 |
5 总讨论 |
6 研究结论 |
7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强烈 |
1.1.2 相关政策法规颁布与实施,为家庭教育指导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契机 |
1.1.3 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理论研究的需要 |
1.1.4 家庭教育热潮引发研究者对家庭教育指导和需求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家庭教育 |
1.3.2 家庭教育指导 |
1.3.3 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
1.4 研究综述 |
1.4.1 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 |
1.4.2 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研究 |
1.4.3 家庭教育指导师(者)研究 |
1.4.4 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
1.4.5 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现状研究 |
1.4.6 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研究述评 |
2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研究法 |
2.4.2 问卷调查法 |
2.4.3 访谈法 |
2.5 研究工具 |
2.5.1 调查问卷 |
2.5.2 访谈提纲 |
3 小学生家长家庭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困难 |
3.1 小学生家长家庭基本情况 |
3.1.1 小学生家长类别分布情况 |
3.1.2 小学生家长家庭地区分布情况 |
3.1.3 小学生家长家庭结构分布情况 |
3.1.4 小学生家长年龄分布情况 |
3.1.5 小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
3.1.6 小学生家长职业分布情况 |
3.1.7 小学生家长家庭收入情况 |
3.1.8 小学生性别分布情况 |
3.1.9 小学生年级分布情况 |
3.2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困难 |
3.2.1 家庭教育困难程度 |
3.2.2 家庭教育主要困难 |
4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整体情况 |
4.1 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整体情况 |
4.2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整体情况 |
4.2.1 家庭教育指导总体内容需求 |
4.2.2 家庭教育指导维度内容需求 |
4.3 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整体情况 |
4.3.1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需求 |
4.3.2 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需求 |
4.3.3 家庭教育指导形式需求 |
4.3.4 家庭教育指导频率需求 |
4.3.5 家庭教育指导时间需求 |
4.3.6 家庭教育指导时长需求 |
4.3.7 家庭教育指导收费需求 |
5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差异情况 |
5.1 不同类别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2 不同地区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3 不同家庭结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4 不同年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5 不同受教育程度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6 不同职业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7 不同家庭收入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8 不同性别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5.9 不同年级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 |
6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差异情况 |
6.1 家庭教育指导总体内容需求差异情况 |
6.2 教养知能需求差异情况 |
6.3 沟通与社交需求差异情况 |
6.4 心理调适需求差异情况 |
6.5 家庭管理需求差异情况 |
7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差异情况 |
7.1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需求差异情况 |
7.2 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需求差异情况 |
7.3 家庭教育指导形式需求差异情况 |
7.4 家庭教育指导频率需求差异情况 |
7.5 家庭教育指导时间需求差异情况 |
7.6 家庭教育指导时长需求差异情况 |
7.7 家庭教育指导收费需求差异情况 |
8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困难普遍存在且困难多样 |
8.1.2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整体强烈 |
8.1.3 不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度存在显着差异,且集中于家长所在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收入 |
8.1.4 不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需求存在显着差异 |
8.1.5 不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求存在显着差异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顶层设计 |
8.2.2 构建多元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体系 |
8.2.3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与符合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 |
8.2.4 强化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参与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
8.2.5 尊重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差异性,提供“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释析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调查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因素确定 |
3.2 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环境融入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2.2 政策制度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2.3 开展学业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2.4 人际交往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2.5 就业前景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2.6 心理融入对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影响分析 |
3.3 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完善对策分析 |
3.3.1 加快完成学生身份转变,快速适应校园新环境 |
3.3.2 贯彻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建立健全好政策制度 |
3.3.3 制定好完整的学业规划,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
3.3.4 学生积极主动沟通交流,主动维护好人际关系 |
3.3.5 加大就业安置政策力度,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 |
3.3.6 部队加强退役前的引导,学生建立好融入心理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10)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知信行模式 |
1.2.2 跨理论模型 |
1.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4 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健康行为问卷的研制及应用 |
第一阶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问卷及健康行为问卷的设计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工具 |
2.4 问卷编制过程 |
2.4.1 初始化问卷 |
2.4.2 项目分析 |
2.4.3 效度检验 |
2.4.4 信度分析 |
2.5 伦理学 |
2.6 资料收集 |
2.7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二阶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知识问卷的结果及应用 |
1 结果 |
1.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知识问卷一般资料 |
1.2 初始化问卷形成 |
1.3 条目分析 |
1.4 效度检验 |
1.4.1 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 |
1.4.2 结构效度 |
1.5 信度分析 |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知识知晓现状 |
2.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相关知识的单因素分析 |
2.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相关知识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项目分析 |
3.2 效度分析 |
3.3 信度分析 |
3.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知晓现状 |
3.4.1 影响疾病知识的单因素分析 |
3.4.2 疾病知识的多因素分析 |
3.5 问卷的实用性及局限性 |
4 小结 |
第三阶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问卷的结果及应用 |
1 结果 |
1.1 病人一般资料 |
1.2 初始化问卷形成 |
1.3 条目分析 |
1.4 效度检验 |
1.4.1 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 |
1.4.2 结构效度 |
1.5 信度分析 |
1.5.1 内部一致性信度 |
1.5.2 重测信度 |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现状 |
2.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2.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项目分析 |
3.2 效度分析 |
3.3 信度分析 |
3.3.1 内部一致性 |
3.3.2 重测信度 |
3.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行为现状 |
3.4.1 健康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3.4.2 健康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3.5 问卷的实用性及局限性 |
3.6 研究的优势及局限性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 |
第一阶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整合 |
1 前言及背景 |
2 材料及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信息提取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整合结果 |
3.3.1 知识 |
3.3.2 决策平衡 |
3.3.3 自我效能 |
3.3.4 支持 |
3.3.5 治疗行为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阶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调查工具 |
2.2.2 服药中断率计算方法 |
2.2.3 副作用发生率计算方法 |
2.2.4 伦理学 |
2.2.5 资料收集 |
2.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服药中断率 |
3.3 服药依从率 |
3.4 影响因素 |
3.4.1 服药持久性影响因素 |
3.4.2 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治疗依从性现状 |
4.1.1 服药中断率 |
4.1.2 服药依从率 |
4.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药物种类 |
4.2.2 服药时长 |
4.2.3 副作用 |
4.2.4 其他因素 |
4.3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5 结论 |
第三阶段 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结局评价指标 |
2.4 质量控制 |
2.5 干预方法 |
2.5.1 对照组的措施 |
2.5.2 干预组的措施 |
2.6 数据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
3.3 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比较 |
3.4 干预前后健康指数的比较 |
3.5 服药行为类型量化赋分及比较分析 |
4 讨论 |
4.1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可明显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 |
4.2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状况 |
4.3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对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健康指数有影响 |
4.4 服药行为类型赋分量化后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的依从性的补充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本研究对临床工作和未来研究的启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军人心理调适操的编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 谢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研究 ——以青海省D市为例[D]. 林俞甫.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张仁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乳腺癌患者品格优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积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D]. 阮飞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D]. 郑松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培训方案的构建研究[D]. 韩鸽鸽. 郑州大学, 2020(02)
- [7]心理承受力对军人焦虑情绪的影响: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作用[D]. 杜肃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L市为例[D]. 魏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天津市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 段永青.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基于跨理论模型提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干预研究[D]. 许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