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骨料优质轻质混凝土的显微组织

混合骨料优质轻质混凝土的显微组织

一、混合型集料优质轻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越[1](2020)在《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承板受力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可以缩短工期,实现机械化作业,而且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时现场直接进行装配、连接,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利于环境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建筑结构的转型升级。楼板是现场浇筑量较大的构件,所以选择合适的楼板能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化和施工质量,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响应绿色节能的号召,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对泡沫陶瓷轻骨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本课题研究的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承板正符合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趋向,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对其受力性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及模拟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泡沫陶瓷轻骨料进行材性试验,选择合适粒径等体积部分取代粗骨料,并设计配合比,试配混凝土。2.通过对混凝土的表观密度、破坏形貌、抗压强度进行检测并对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探究泡沫陶瓷轻骨料取代率及龄期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选择适用于泡沫陶瓷-钢筋桁架混凝土单向板的配合比。3.结合钢筋桁架单向板的特点,对其施工阶段的刚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不考虑底部镀锌钢板、考虑底部镀锌钢板全截面情况下的刚度计算公式。4.对使用阶段钢筋桁架混凝土单向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进行理论分析,在满足基本假定的条件下,提出了不考虑底部镀锌钢板、考虑底部镀锌钢板全截面、考虑底部镀锌钢板有效宽度和考虑底部镀锌钢板焊接节点界面情况下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基本计算公式。5.利用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对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单向板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进行研究,对其影响因素逐一分析。将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进行对比,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仝赞[2](2020)在《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基础设施加速建设过程中,能源和建筑材料的减少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并保证工程质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砂岩作为一种天然岩石,种类较多,岩性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千差万别。本文依托青海加西公路项目,针对砂岩碎石在C40混凝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砂岩碎石的母岩进行了试验研究,XRD岩况分析表明该砂岩石英成分占92.4%,石英成分中的隐-微晶石英约和波状消光石英具有潜在碱硅酸反应,砂浆长度法碱活性试验半年膨胀率为0.03%,表明其不具有碱硅酸活性,并对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抗冻性、吸水性和耐崩解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砂岩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能。(2)生产碎石的砂岩母岩饱水抗压强度宜不小于100MPa,砂岩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砂岩碎石技术指标满足规范中Ⅱ类集料的技术标准,可用作C30~C60普通混凝土的集料。(3)对砂岩碎石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利用砂岩碎石和天然砂、砂岩碎石和砂岩机制砂配制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将不同胶水比与28d抗压强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砂岩碎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胶比估算的经验公式回归系数αa=0.66,αb=0.59。(4)采用SEM对砂岩碎石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与玄武岩碎石混凝土对比,发现不同类型集料导致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有所差别,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结构最为致密,砂岩碎石和砂岩机制砂混凝土结构相对疏松。(5)研究了砂岩碎石C40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与玄武岩碎石混凝土作对比,结果表明:在水胶比、工作性一致的情况下,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略低;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性能最优,玄武岩碎石混凝土力学性能居中,砂岩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相对最差,砂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满足规范要求,不宜用于C40混凝土;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碳化性、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和早期抗裂性能最优,抗碳化评价等级为T-Ⅴ,早期抗裂性能评价等级为L-Ⅳ,玄武岩碎石混凝土次之,砂岩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相对较差;耐久性均满足设计使用100年的年限要求。本研究表明,母岩饱水抗压强度高于100MPa的砂岩碎石和天然砂配制的C4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和耐久性能,满足工程设计指标的要求,可应用于加西公路C40及C40以下的混凝土工程。

姚韦靖[3](2019)在《深部高地温岩层巷道隔热混凝土喷层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地下工程深部开采呈常态化,高地温造成矿井热环境问题制约着进一步开掘。以淮南矿区典型热害矿井朱集东煤矿为工程背景,调研矿区地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主动隔热降温思路,借鉴地面保温材料选用轻集料混凝土构建主动隔热喷层,探究其各项基础性能,开发出适宜井下喷射的新型隔热混凝土材料,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主动隔热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并提出矿山隔热三维钢筋混凝土衬砌构想,以朱集东矿深部高温巷道为工程依托,完成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朱集东矿钻孔测温数据,结果表明地温随深度增加线性递增,地温梯度介于1.7~3.6℃/hm,均值2.60℃/hm,原岩温度31℃一级热害区均深-552.01 m,37℃二级热害区均深-741.01 m。今主要工作水平-906 m和-965 m大部分达到一级热害区,部分处于二级热害区,进一步开发的-1070 m和-1200 m水平绝大部分达二级热害区。(2)以巷道围岩温度控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巷道围岩热传导模型,通过建立主动隔热层的方式改变换热系数,阻隔减少围岩放热量。提出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喷层构建主动隔热层,从混凝土导热模型出发,理论上证实轻集料掺入混凝土对隔热能力的改善。(3)采用页岩陶粒、玻化微珠作为粗细轻集料,讨论陶粒全轻集料混凝土(All-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ALWC)与次轻集料混凝土(Sub-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SLWC)、玻化微珠次轻集料混凝土(Glazed Hollow Bead Concrete,GHBC)的工作性、高温劣化、抗碳化特性及细微观结构,并与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比对,结果表明ALWC和SLWC高温后强度损失、抗碳化性较NC有较大优势,原因在于陶粒轻集料是极好的耐高温材料,内部吸返水效果使得水泥石日趋密实;GHBC高温后强度损失与NC相近,抗碳化性较NC劣,但掺入玻化微珠对拌和物流动性有益;轻集料与水泥基体在微细观形成界面嵌固区,破坏往往是轻集料本身强度低所致,克服了 NC界面区薄弱的劣势。(4)针对隔热混凝土喷层,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发了陶粒隔热混凝土、陶粒玻化微珠隔热混凝土。对于陶粒混凝土,讨论了不同陶粒级配、陶粒、粉煤灰和砂子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于陶粒玻化微珠混凝土,讨论了不同陶粒、玻化微珠、粉煤灰和砂子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性能测试包括表观密度、导热系数、抗压、抗拉、抗折强度,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各性能的影响顺序,通过层次分析得到各因素水平对各性能的影响权重,通过功效系数分析得出综合性能最优配比。(5)选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主动隔热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讨论隔热混凝土喷层导热系数、厚度、围岩导热系数、赋存温度对巷道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岩本身热物理属性决定了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岩温是最敏感的因素;采用低导热系数喷层、增加喷层厚度的措施可阻隔热量、减少风流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但随时间延长而减弱,喷层导热系数较厚度敏感度高。故采用低导热系数喷层对于井巷热环境控制有积极意义。(6)结合半刚性网壳锚喷支护结构和隔热混凝土喷层材料,提出一种能够主动隔绝深部岩温的新型功能性支护结构和方法:矿山隔热三维钢筋混凝土衬砌,利用网壳支护结构的强力支护能力,保证巷道长期稳定;利用隔热混凝土的主动隔热效果,阻断围岩内部热量向巷道传播,起到主动隔热降温之作用。以朱集东矿东翼8煤顶板回风大巷为工程依托,进行约100 m的隔热喷层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井下高温热害问题严重,掘进工作面温度长期保持在27℃以上,壁面温度超过27.5℃,相对湿度维持在70%以上,采用隔热混凝土喷层后壁面温度有所下降,现场取样测试结果表明隔热喷层导热系数显着降低。该项技术是一项节能减排的良性措施,为矿井热环境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图[117]表[56]参[239]

钱春杰[4](2019)在《水稳珊瑚材料基础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国领土主权的标志,近年来南海争端不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在南海道路及机场建设过程中,使用水稳珊瑚材料基层代替传统水稳碎石基层将会大幅度减少工程造价及建设周期,尤其对战时紧急建造有重要意义,且利用当地仅有的珊瑚集料代替内地砂石集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水稳材料研究仅停留在满足抗压强度要求及限制水泥掺量控制收缩等基础层面,针对水稳材料系统碱性激发等相关工作机制未有揭示,水稳珊瑚材料研究更是未见报道。因此水稳珊瑚材料基础性能试验研究相关成果不仅填补了水稳珊瑚材料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且具有普适的学术价值。基于珊瑚材料特殊性,围绕水稳珊瑚材料开展相关基础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首先利用数字图像识别技术等评价珊瑚材料极不规则的形态形貌;然后开展氮气吸附试验揭示珊瑚颗粒比表面积及孔隙体积偏高特征;最后采用颗粒强度试验揭示了珊瑚颗粒低强度特征与包浆硬化机制。(2)基于上述珊瑚材料的特殊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成像分析珊瑚颗粒表面水泥水化产物形态特征,结合X衍射分析探究珊瑚颗粒表面水泥水化具体水化产物成分;进一步利用纳米压痕试验验证水稳珊瑚系统中珊瑚颗粒表面与水泥的特殊活性。(3)由于集料强度较低,粒型不规则,工程碾压密实性等要求决定了级配中细料占优(>40%);水稳珊瑚材料的强度来源于系统累计颗粒表面积相对降低与密堆空隙减少的综合效应,故水泥掺量应与细集料占比协配增加;一般水泥掺量超过6%时,常规水稳珊瑚材料可满足基层强度要求。(4)水稳珊瑚系统中水泥组分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水泥组分增加加剧系统水化反应程度,导致系统内部拉应力提高和收缩应变增加;另一方面,水泥组分增加时的系统胶结致密效应增强,亦可增强水稳珊瑚系统收缩约束效应,提高抗拉强度;两方面综合效应决定了系统的体积安定性;且水泥掺量较低时,收缩劣化性更为明显。(5)水稳珊瑚材料在没有边界约束条件及较小作用力(0.3MPa)下,冲刷痕迹不明显,而较高作用力(0.7MPa)时边角出现冲刷破坏;在有边界约束情况下抗冲刷能力较为优良,水稳珊瑚材料冲刷耐久性显着优于水泥稳定土。

刘飞[5](2019)在《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及在隧道二衬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目前隧道二衬混凝土强度低、韧性差,特别是隧道工程的渗漏水是影响隧道安全运营最严重的病害。渗漏水增加洞内的湿度,加剧了隧道结构以及洞内附属设施的腐蚀等,尤其在严寒地区,还会造成隧道进洞口300米出现反复冻融循环破坏,进一步降低了隧道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将矿渣粉、硅灰、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四种材料结合起来掺加到二衬混凝土中,达到增强增韧和提高二衬混凝土防渗抗冻性能的目的。为了验证其有效性与合理性,论文系统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二衬混凝土工作性能、基本力学性能、抗渗性能以及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结构层面对上述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二衬混凝土正交试验中,矿渣粉掺量是影响抗压强度和电通量的主要因素,钢纤维掺量是影响流动性、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的主要因素。二衬纤维混凝土各龄期的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28d劈裂抗拉强度相比普通混凝土提高了63.9%95.4%,抗拉增韧性能显着增强。另外,三种类型钢纤维中,端钩型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综合最佳,尤其在劈裂抗拉和抗折性能的增强效果上,相比平直型钢纤维均提高了10%以上,而波纹型钢纤维居中。(2)二衬混凝土抗水渗透试验中,在电通量试验的优选配合比基础上,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普遍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掺入钢纤维可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预加载抗渗试验再次验证了钢纤维的有利作用,特别是受荷带缝状态下的二衬混凝土,可有效抑制混凝土加载后抗渗性能的劣化。而大掺量硅灰增加了混凝土的脆性,对混凝土预加载抗渗性能有明显的不利作用。(3)二衬混凝土抗冻试验中,聚丙烯纤维能够显着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但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大,其抗冻性能的提高效果不佳。此外,双掺矿渣粉和硅灰能够有效发挥两者的复合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活性,体现出比单掺时抗冻性能更好的特性。(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纤维界面的粘结特征以及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下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孔隙率较少、密实度较高,混杂纤维均能分散均匀,与水泥基粘结紧密。

汤志为[6](2019)在《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多采用振捣施工工艺,其极易使得混凝土产生离析、泌水以及骨料上下分层现象,进而导致水灰比沿振捣深度方向出现变异,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均匀,力学性能离散性较大。另外,在华南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也极易由于渗透水害以及碳化入侵造成耐久性损伤。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路面混凝土在满足工作性能的前提条件下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均质性并提高其力学与耐久性能。鉴于此,本文将率先在广东省开展“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组成设计及性能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外试验研究,确定了华南湿热地区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的适用参数,并建立了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揭示纤维作用及自密实工艺对混凝土使用品质的提升机理,旨在科学有效地解决南方湿热地区高速公路路面混凝土在高温多雨环境、重载交通作用下长期存在的韧性、耐久性能不足问题,为南方地区相关地方规范的建立、相关规范的补充完善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根据路面混凝土使用条件与技术要求,确定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并提出以骨料最大堆积理论以及砂浆最佳膜厚理论作为配合比设计理论,结合相关试验规程对原材料进行优选。其次,从流动性以及密实填充性能角度出发,对玄武岩纤维掺入量以及胶凝材料组成设计进行研究,确定粉煤灰掺配比例与玄武岩纤维用量范围;再从新拌及硬化混凝土层面出发,研究胶凝材料用量以及玄武岩纤维掺量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弯拉以及抗压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灰靶决策分析方法提出纤维路面自密实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接着,通过压汞试验与SEM扫描电镜结合EDS分析法从细微观层次对振捣与自密实工艺下内部孔结构及界面过渡区进行研究分析,揭示其内在机理。同时,考虑到胶凝材料用量较多并掺入高性能减水剂,故对其干缩性能以及抗裂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优化胶凝材料与玄武岩纤维掺量的范围。然后,基于前期所得华南湿热地区气候及环境数据,设计毛细吸水、氯离子渗透以及碳化试验,对其耐久性能进行验证。

陈连发,王辰,王振雷,陆洋[7](2015)在《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集料组成、轻集料的最大粒径、矿物掺合料和体积砂率对次轻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表观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集料组成能显着影响次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随着轻集料取代率增大,次轻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表观密度降低,而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则存在极大值;随着轻集料最大粒径的降低,次轻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杭拉强度明显增大,而弹性模量和表观密度变化甚微;次轻混凝土的体积砂率变化范围具有最佳值;掺加一定量的混合材料能显着提高次轻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而对弹性模量和表观密度影响不大。

吴勇[8](2009)在《次轻混凝土工作性及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次轻混凝土(SDC)干表现密度介于普通混凝土和轻集料混凝土之间,是混凝土工业的一个过渡。对比普通混凝土(NDC),SDC密度较小,比强度大,自收缩小;相比轻集料混凝土(LWC),SDC弹性模量高,预应力损失小,SDC总收缩率小,收缩稳定期短。SDC性能最大的不足是两种不同密度的粗骨料易分层离析,而目前对SDC工作性试验方法和评定标准、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还较少。系统地研究不同强度等级SDC工作性影响因素、物理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实现SDC的自密实性对推广SDC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SDC工作性设计原理,提出SDC匀质性试验方法、评价标准:采用三层分层度筒检测匀质性,用轻集料质量分层度σ1、普通集料质量分层度σ2和拌合物密度分层度σ3评价次轻混凝土匀质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应满足σ1<15%、σ2<15%、σ3<5%;(2)系统研究SDC工作性影响因素,根据试验结果提出配制工作性和匀质性良好次轻混凝土的控制参数:尽量选用球度(φ)适中的轻集料,如碎石形陶粒;轻集料体积取代率(ΨLA)50%;粗集料最大粒径16mm~20mm;体积砂率40%左右;复合掺加5%硅灰和20%粉煤灰;优先选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等。(3)建立SDC力学模型,根据此力学模型分析ΨLA对SD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即SDC强度等级小于轻集料强度标号时,ΨLA的变化对SDC抗压强度基本无影响,SDC强度等级大于轻集料强度标号时,ΨLA小于一特定值ψ,ΨLA的变化对SDC抗压强度影响很小;ΨLA大于ψ值后,SDC抗压强度随ΨLA的增加而减小,分析结论与试验结果相符。(4)系统研究各因素对SDC物理及力学性能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60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SDC干表观密度计算公式、7d强度与28d强度的比例范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间的关系、弹性模量理论计算公式,结论对指导SDC配合比设计有很大的帮助。(5)采用T500流动时间、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L型仪、U型箱、分层度检测筒等试验方法较系统的研究高强SDC的自密实性。配制工作性良好的自密实次轻混凝土应使T500流动时间应控制为515s、坍落扩展度不应超过650mm、自密实等级适宜为II、ΨLA取50%、掺入5%的硅灰。

程智清[9](2007)在《高性能页岩轻集料混凝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个分支,是在采用轻集料和一定配合比技术配制而成的,具有高强、高工作性、良好体积稳定性和优良耐久性的生态环保型轻质建筑材料。其特别适用于大跨度桥梁、高层建筑、对地质条件和耐久性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工程中,具有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和非常广泛的使用前景。本文通过对轻集料混凝土各组分性能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揭示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在研究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结构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影响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以坍落度、扩展度、分层度与泌水度并结合目测作为控制指标的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评价体系,总结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均质性的控制技术和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页岩轻集料、辅助胶凝材料、外加剂等组分及其配合比参数对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和研究途径。配制出坍落度大于180mm,具有优良工作性能和均质性,不分层,不离析,28d干缩率和碳化深度分别小于36×10-5和10mm,28d氯离子渗透6h库仑电量小于1000C,比强度达到30 MPa·m3/t,静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的LC40~LC60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初步研究了次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表观密度和破坏形态,发现次轻混凝土可以弥补普通集料混凝土和轻集料混凝土的不足,具有很广阔的应用价值。

丁庆军[10](2006)在《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强次轻混凝土是指表观密度为1950 kg/m3~2300kg/m3,强度在50MPa以上,弹性模量可设计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因其具有轻质、高强、优良的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在高层建筑、海洋工程和大跨度桥梁等工程建设中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桥梁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高强次轻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在系统研究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与自收缩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理论与设计方法,揭示了轻集料的湿度补偿作用和普通集料的限制收缩作用是高强次轻混凝土具有优良体积稳定性的本质原因;建立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强度设计理论模型,并提出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建立了高强次轻混凝土抗拉强度(ft)与抗压强度(fcu)之间的关系式ft=0.0519fcu1.0467,及弹性模量(E)与其表观密度(ρ)和抗压强度(fcu)的关系式E=0.02554×fcu1.44ρ0.23。为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设计、制备及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次轻混凝土流变性能和工作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探明了次轻混凝土拌合物具有随着普通集料体积率的增加,屈服剪切应力和粘度系数降低,坍落度和扩展度增加的流变特性;提出了次轻混凝土的匀质性评价方法以及泵送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控制指标,实现了钢纤维增韧高强次轻混凝上的泵送施工,为次轻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与工作性能设计提供依据。采用XRD、SEM、EDXA等测试手段,结合耐久性试验,研究了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组成、结构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水泥石及其与轻集料和普通集料组成的两种界面过渡区在轻集料湿度补偿作用下,水化程度提高、空隙率降低、界面处Ca(OH)2含量与取向指数减小、混凝土结构密实是高强次轻混凝土具有优良耐久性的重要原因。系统研究了SC60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抗弯和抗剪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强次轻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受压区混凝土具有相似的破坏特征,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挠度、极限承载力与相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梁接近,裂缝间距小、分布均匀;高强次轻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性好,变形协调同步;随着配筋率的增加,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延性降低;箍筋对斜裂缝的开裂和挠度影响较小;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挠度随剪跨比增大而增大。研究成果为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结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创新性地开展了高强次轻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钢箱梁桥面铺装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和预应力轻质空心板梁结构材料梯度设计方法。采用有限元法,深入地分析了钢箱梁桥面铺装层和预应力轻质空心板梁端部的受力特性,创建了一种与钢箱梁协同变形的高耐久性钢箱梁桥面铺装层新型组合结构体系和锚固端抗裂性能优良的新型预应力轻质空心板梁的结构形式。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孝襄高速公路随州团山河大桥、武汉市中环线钢箱梁高架桥和绕城公路东西湖钢箱梁桥,解决了轻集料混凝土空心板梁端部锚固区易开裂和钢箱梁桥面铺装层易发生推移、拥包、破损等病害的世界性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二、混合型集料优质轻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型集料优质轻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承板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轻骨料混凝土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泡沫陶瓷简介
    1.3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钢筋桁架楼承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泡沫陶瓷轻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
    2.1 试验内容
        2.1.1 试验目的
        2.1.2 泡沫陶瓷轻骨料材性试验
        2.1.3 试验原材料
        2.1.4 配合比设计
        2.1.5 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2.1.6 试验依据和方法
    2.2 试验过程和结果
        2.2.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2.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表观密度
        2.3.2 破坏形态
        2.3.3 抗压强度
        2.3.4 界面区微观分析(SEM)
    2.4 泡沫陶瓷轻骨料混凝土试验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设计及理论分析
    3.1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特点及优势
    3.2 钢筋桁架楼承板制作工艺
    3.3 钢筋桁架楼承板单向板设计
    3.4 钢筋桁架楼承板单向板施工阶段理论分析
        3.4.1 不考虑底部镀锌钢板的影响
        3.4.2 考虑底部镀锌钢板的影响
    3.5 钢筋桁架楼承板单向板使用阶段理论分析
        3.5.1 基本假定
        3.5.2 受压区混凝土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3.5.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3.5.4 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单向板正截面承载力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单向板有限元分析
    4.1 单向板有限元模型建立
    4.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2.1 下弦钢筋直径的影响
        4.2.2 上弦钢筋直径的影响
        4.2.3 底部镀锌钢板厚度的影响
    4.3 正截面承载力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砂岩的研究现状
        1.2.3 砂岩骨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砂岩碎石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
    2.1 砂岩
        2.1.1 单轴抗压强度
        2.1.2 吸水性
        2.1.3 抗冻性
        2.1.4 耐崩解性
        2.1.5 碱活性
    2.2 水泥
    2.3 粗集料
        2.3.1 砂岩碎石主要指标控制
        2.3.2 粗集料性能
    2.4 细集料
    2.5 减水剂
    2.6 拌和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配合比和力学性能
    3.1 C4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初步配合比设计
        3.1.2 基准配合比
        3.1.3 试验室配合比
    3.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3.3 力学性能
        3.3.1 试件成型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3.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4 青海砂岩碎石回归系数α_a和α_b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4.1 微观结构
        4.1.1 水泥石的微观结构
        4.1.2 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
    4.2 微观结构试验
        4.2.1 试验原理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40 砂岩碎石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5.1 抗水渗透性
        5.1.1 主要影响因素
        5.1.2 试验原理
        5.1.3 试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抗氯离子渗透性
        5.2.1 主要影响因素
        5.2.2 试验原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抗碳化性
        5.3.1 主要影响因素
        5.3.2 试验原理
        5.3.3 试验方法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抗冻性
        5.4.1 主要影响因素
        5.4.2 试验原理
        5.4.3 试验方法
        5.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抗硫酸盐侵蚀性
        5.5.1 主要影响因素
        5.5.2 试验原理
        5.5.3 试验方法
        5.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早期抗裂性
        5.6.1 主要影响因素
        5.6.2 试验原理
        5.6.3 试验方法
        5.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3)深部高地温岩层巷道隔热混凝土喷层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深井热害特点
        1.2.2 矿井热环境研究现状
        1.2.3 矿井热害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2.4 轻集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2.5 玻化微珠轻集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2.6 目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地质水文概况
        2.1.1 地质概况
        2.1.2 水文概况
    2.2 研究区地温情况
        2.2.1 地温梯度分布
        2.2.2 井下巷道温度
    2.3 朱集东典型高温矿井地温分布特征
        2.3.1 垂向地温分布
        2.3.2 水平地温分布
        2.3.3 主采煤层底板温度分布
    2.4 影响因素分析
        2.4.1 地质构造
        2.4.2 岩石热物理性质
        2.4.3 岩浆岩活动
        2.4.4 地下水
    2.5 本章小结
3 深部高温巷道主动隔热机理研究
    3.1 矿井热源放热量分析
    3.2 深部高温巷道主动隔热机理
        3.2.1 巷道围岩温度场
        3.2.2 巷道围岩热传导模型
        3.2.3 巷道主动隔热模型
    3.3 轻集料混凝土构建主动隔热模型
        3.3.1 轻集料混凝土导热模型
        3.3.2 轻集料混凝土技术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轻集料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原材料选用与配合比设计
        4.2.1 原材料选用
        4.2.2 配合比设计
        4.2.3 混凝土制备与养护
    4.3 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
    4.4 轻集料混凝土高温特性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轻集料混凝土抗碳化特性
        4.5.1 试验方法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3 碳化模型建立
        4.5.4 碳化寿命预测
    4.6 轻集料混凝土微观特性
        4.6.1 轻集料与水泥石相互作用机理
        4.6.2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微观结构
        4.6.3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微观结构
    4.7 本章小结
5 深部高温巷道轻集料隔热混凝土喷层材料研发
    5.1 试验方案设计
    5.2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5.2.1 试验方法
        5.2.2 数据处理
    5.3 陶粒隔热混凝土正交试验
        5.3.1 配合比设计
        5.3.2 试验结果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陶粒玻化微珠隔热混凝土正交试验
        5.4.1 配合比设计
        5.4.2 试验结果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主动隔热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6.1 主动隔热巷道数值模型
        6.1.1 模型假设
        6.1.2 参数选取
    6.2 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
    6.3 围岩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6.3.1 喷层导热系数影响
        6.3.2 喷层厚度影响
        6.3.3 围岩导热系数影响
        6.3.4 围岩赋存温度影响
    6.4 围岩温度场敏感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6.4.2 不同因素对调热圈半径敏感性分析
        6.4.3 不同因素对围岩温度敏感性分析
        6.4.4 不同因素对壁面温度敏感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隔热喷层支护技术工程应用与效果评价
    7.1 矿山隔热三维钢筋混凝土衬砌
    7.2 工程概况
    7.3 工业试验参数计算与设计
        7.3.1 巷道喷层支护参数计算
        7.3.2 工业试验材料
        7.3.3 工业试验设计
    7.4 工业试验结果与分析
        7.4.1 典型测点热湿环境测试
        7.4.2 岩层温度测试
        7.4.3 巷道收敛测试
        7.4.4 隔热混凝土喷层测试
    7.5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7.5.1 巷道成本经济效益
        7.5.2 热湿环境社会效益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朱集东煤矿钻孔实测井温表
附录B 朱集东煤矿钻孔测温数据汇总及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水稳珊瑚材料基础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珊瑚材料
        1.2.2 水稳碎石基层存在的问题
        1.2.3 水稳珊瑚材料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珊瑚集料基本特征
    2.1 南海珊瑚材料
    2.2 几何本征
        2.2.1 颗粒形状评价指标
        2.2.2 珊瑚砂形状评价
        2.2.3 颗粒比表面积
    2.3 理性本征
        2.3.1 颗粒(视)比重
        2.3.2 颗粒吸水率
        2.3.3 颗粒破碎强度
    2.4 水泥与珊瑚颗粒物化机制
        2.4.1 珊瑚颗粒表面水泥水化产物
        2.4.2 纳米压痕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稳珊瑚材料强度试验
    3.1 水稳珊瑚材料密堆状态
        3.1.1 珊瑚级配设计
        3.1.2 低水泥掺量击实特征
        3.1.3 水泥偏高时击实特征
        3.1.4 不同击实方法对比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3.2.1 水稳珊瑚砂S5 强度特征
        3.2.2 G30 常规水稳珊瑚材料强度
    3.3 劈裂强度试验
    3.4 G30 回弹模量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稳珊瑚材料耐久性
    4.1 耐久能问题
    4.2 体积安定性能
        4.2.1 干缩原理
        4.2.2 干缩试验过程
        4.2.3 水稳珊瑚材料S5和G10
        4.2.4 G30 水稳珊瑚材料
    4.3 冲刷稳定性
        4.3.1 冲刷机理
        4.3.2 冲刷试验仪器
        4.3.3 G30 冲刷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及在隧道二衬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二衬混凝土防渗抗冻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矿物掺合料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1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防渗抗冻性能的研究现状
        1.3.2 混杂纤维对混凝土防渗抗冻性能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2 基准配合比
    2.3 正交试验设计
    2.4 试件制备
第三章 二衬纤维混凝土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法及设备
        3.1.1 工作性能检测
        3.1.2 力学性能试验
    3.2 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3.3 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衬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法及设备
        4.1.1 电通量试验
        4.1.2 渗水高度试验
    4.2 矿物掺合料和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
    4.3 不同钢纤维体积率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4.3.1 渗水高度法
        4.3.2 预加载抗渗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衬纤维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2 矿物掺合料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5.2.1 外貌形状和质量损失率
        5.2.2 破坏形态和强度损失率
    5.3 二衬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衬纤维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
    6.1 水泥水化反应及产物特征
    6.2 矿物掺合料纤维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6.2.1 纤维界面粘结性能分析
        6.2.2 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6)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2.3 细观孔结构及微观形貌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华南地区路面SCC组成设计方法
    2.1 路面SCC配合比设计原则
        2.1.1 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
        2.1.2 配合比设计理论
    2.2 SCC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粗、细集料
        2.2.3 矿物掺合料
        2.2.4 外加剂
        2.2.5 玄武岩纤维
    2.3 基于骨料最大堆积与砂浆最佳膜厚的路面SCC配合比设计
        2.3.1 骨料堆积与砂浆膜厚设计方法概述
        2.3.2 配合比设计步骤
    2.4 基于密实填充与流动性能的纤维路面SCC胶凝体系优化
        2.4.1 试验理论概述及方案设计
        2.4.2 水泥-粉煤灰二元浆体密实性能
        2.4.3 水泥-粉煤灰-玄武岩纤维三元体系流变性能
    2.5 路面SCC工作与基本力学性能
        2.5.1 试验方案设计
        2.5.2 工作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2.5.3 弯拉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2.5.4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基于灰靶决策分析的路面SCC配合比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SCC细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3.1 路面SCC细微观尺度研究概述
        3.1.1 孔结构分类及测试方法
        3.1.2 界面过渡区结构表征
    3.2 路面SCC孔结构分析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SCC孔结构参数分析
    3.3 路面SCC微观界面特征分析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胶凝材料用量对SCC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3.3.3 玄武岩纤维对SCC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3.4 振捣混凝土与SCC沿深度方向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地区路面SCC收缩与抗裂性能研究
    4.1 路面SCC干缩与开裂研究概述
        4.1.1 路面SCC干缩与开裂机理分析
        4.1.2 路面SCC干缩与开裂试验设计
    4.2 路面SCC干缩性能研究
        4.2.1 SCC胶凝材料用量对干燥收缩的影响分析
        4.2.2 SCC玄武岩纤维掺量对干燥收缩的影响分析
        4.2.3 纤维路面SCC胶凝体系干缩预测模型的建立
    4.3 路面SCC抗裂性能研究
        4.3.1 板裂试验方案与结果
        4.3.2 SCC胶凝体系与玄武岩纤维对开裂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地区路面SCC抗渗及抗碳化性能研究
    5.1 华南湿热地区路面SCC耐久破坏方式及机理分析
        5.1.1 路面SCC抗渗机理分析
        5.1.2 路面SCC碳化破坏机理分析
    5.2 华南湿热地区路面SCC抗渗及抗碳化试验方案设计
        5.2.1 毛细吸水试验
        5.2.2 氯离子渗透试验
        5.2.3 碳化试验
    5.3 路面SCC抗渗性能研究
        5.3.1 毛细吸水性能研究
        5.3.2 氯离子扩散系数研究
    5.4 路面SCC抗碳化性能研究
        5.4.1 碳化深度研究
        5.4.2 碳化工况下荷载—位移曲线研究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 验
    2. 1 原材料
    2. 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 1 粗集料的组成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
    2. 2次轻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2. 3体积砂率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
    2. 4轻集料最大粒径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2. 5矿物掺合料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 结 论

(8)次轻混凝土工作性及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次轻混凝土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次轻混凝土应用现状
        1.1.2 次轻混凝土研究现状
        1.1.3 存在问题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外加剂
        2.1.3 集料
        2.1.4 外加剂
        2.1.5 水
    2.2 试验仪器及方法
        2.2.1 工作性
        2.2.2 匀质性
        2.2.3 力学性能
3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设计原理
    3.2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影响因素
        3.2.1 轻集料取代率的影响
        3.2.2 集料最大粒径的影响
        3.2.3 矿物外加剂的影响
        3.2.4 水胶比和减水剂种类的影响
        3.2.5 体积砂率和坍落度的影响
        3.2.6 混合砂混合比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4.1 轻集料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及分析
    4.2 次轻混凝土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3 轻集料取代率对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试验配合比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轻集料最大粒径及预湿时间对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影响
    4.5 矿物掺合料对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粉煤灰的影响
        4.5.2 矿粉的影响
        4.5.3 硅灰的影响
    4.6 水胶比和体积砂率对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7 混合砂混合比例及砂率对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8 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4.8.1 干表观密度与原材料用量间的关系
        4.8.2 7d 抗压强度与28d 抗压强度间的关系
        4.8.3 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间的关系
        4.8.4 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和干表观密度间的关系
    4.9 本章小结
5 高强自密实次轻混凝土的初步研究
    5.1 配合比设计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陶粒体积取代率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2.2 高强自密实次轻混凝土的配制
    5.3 轻集料最大粒径、砂率、硅灰掺量对高强自密实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高性能页岩轻集料混凝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轻集料的特性
    1.3 研究意义
        1.3.1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特点
        1.3.2 应用前景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国外轻集料混凝土的发展
        1.4.2 国内状况
        1.4.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主要目的
        1.5.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5.3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性能指标
第二章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
    2.1 主要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优化
        2.2.1 有效水胶比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2.2 砂率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2.3 粉煤灰掺量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2.4 轻集料混凝土表观密度与强度等级、材料组成的关系
    2.3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
    3.1 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的结构特征
    3.2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评价方法
        3.2.1 坍落度和扩展度
        3.2.2 分层度
        3.2.3 泌水度
        3.2.4 试件破坏断面请进来分布情况
    3.3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
        3.3.1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3.3.2 轻集料最大粒径的影响
        3.3.3 胶凝材料用量的影响
        3.3.4 砂率的影响
        3.3.5 矿物掺合料的影响
        3.3.6 外加剂的影响
        3.3.7 轻集料预吸水的影响
        3.3.8 振捣时间的影响
    3.4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可泵性
    3.5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评价体系
    3.6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均质性控制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4.1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4.1.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4.1.2 抗压强度
        4.1.3 劈拉强度
        4.1.4 抗折强度及折压比
        4.1.5 弹性模量
        4.1.6 硬化轻集料混凝土含水率和干表观密度
    4.2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4.2.1 抗渗性能
        4.2.2 干缩性能
        4.2.3 抗碳化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轻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5.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5.1.1 试验原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集料组成对次轻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2 集料组成对次轻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5.2.3 集料组成对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的影响
        5.2.4 次轻混凝土的破坏形态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及微观结构初探
    6.1 轻集料结构特征及其与水泥石界面的改善措施
        6.1.1 轻集料的形状与结构特征
        6.1.2 改善轻集料—水泥石界面的措施
    6.2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SEM研究初探
        6.2.1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与普通混凝土界面的SEM分析
        6.2.2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早期微观结构特点
        6.2.3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后期微观结构特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10)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
    1.2 高强普通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1.3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4 次轻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6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2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原理
        2.1.1 问题提出
        2.1.2 高强混凝土的收缩
        2.1.3 高强混凝土自收缩及产生机理
        2.1.4 高强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及其与自收缩的关系
        2.1.4.1 混凝土内部湿度的测定方法
        2.1.4.2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规律
        2.1.4.3 内部湿度与自收缩的关系
        2.1.5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理论
    2.2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设计方法
        2.2.1 内部湿度补偿机制
        2.2.2 湿度调节材料的选择
        2.2.3 湿度补偿材料的释水有效距离与粒径的选择
        2.2.4 轻集料预湿处理方法
        2.2.5 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理论的应用
        2.2.6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的应用效果验证
    2.3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理想结构与设计原则
    2.4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强度设计理论模型
    2.5 高强次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第3章 次轻混凝土的流变特性与工作性能评价方法
    3.1 新拌次轻混凝土的流变特性
        3.1.1 集料组成对新拌次轻混凝土屈服剪切应力和粘性系数的影响
        3.1.2 新拌次轻混凝土的结构形成特点
        3.1.3 新拌次轻混凝土中粒子的运动特点
    3.2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评价方法
    3.3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
        3.3.1 振捣时间
        3.3.2 水胶比、砂率和轻集料掺量对次轻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3.3.3 轻集料粒径及增强增粘组分对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3.3.4 各因素对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3.4.1 粗集料组成
        3.3.4.2 集料的最大粒径及级配
        3.3.4.3 矿物掺和料
        3.3.4.4 纤维
        3.3.4.5 高效减水剂
    3.4 泵送高强次轻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
    3.5 次轻混凝土匀质性控制技术
第4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4.1 主要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4.1.1 原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集料组成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表观密度
        4.2.2 力学性能
    4.3 轻集料级配与粒径
    4.4 水灰比
    4.5 辅助胶凝材料
        4.5.1 粉煤灰
        4.5.2 硅灰
        4.5.3 矿粉
    4.6 体积砂率
    4.7 轻质砂
    4.8 高强次轻混凝土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4.8.1 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4.8.2 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之间的关系
    4.9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韧性
    4.10 体积变形性能
        4.10.1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4.10.2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徐变性能
        4.10.2.1 试验
        4.10.2.2 结果分析
第5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耐久性
    5.1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5.1.1 试验
        5.1.2 结果分析
    5.2 抗冻性能
        5.2.1 试验
        5.2.2 结果分析
    5.3 抗钢筋锈蚀性能
        5.3.1 试验
        5.3.2 结果分析
    5.4 抗碳化性能
        5.4.1 试验
        5.4.2 结果分析
    5.5 抗渗性能
        5.5.1 试验
        5.5.2 结果分析
第6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
    6.1 高强次轻混凝土梁抗弯试验
        6.1.1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6.1.1.1 原材料性能
        6.1.1.2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6.1.1.3 加载方式及试验方法
        6.1.2 混凝土应变和钢筋的应变
        6.1.2.1 混凝土应变
        6.1.2.2 钢筋应变
        6.1.3 正截面承载力
        6.1.4 挠度
        6.1.5 延性
        6.1.6 试验梁的破坏形式
        6.1.7 裂缝分布
    6.2 高强次轻混凝土梁抗剪试验
        6.2.1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6.2.1.1 原材料
        6.2.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6.2.1.3. 加载方式与试验方法
        6.2.2 试验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6.2.3 试验梁抗剪承载力特征值分析
        6.2.3.1 剪跨比对SC60梁抗剪特征值的影响分析
        6.2.3.2 不同材料在有、无腹筋时抗剪特征值的影响分析
        6.2.4 混凝土抗剪承载力分析
        6.2.5 箍筋应变分析
        6.2.6 主筋应变
        6.2.7 挠度
        6.2.7.1 剪跨比对SC60梁的挠度影响
        6.2.7.2 腹筋对SC60梁的挠度影响
        6.2.7.3 不同混凝土试验梁在有无腹筋时的挠度的对比分析
        6.2.8 裂缝发展和破坏形态分析
第7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技术研究
    7.1 基于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钢箱梁桥面铺装层结构优化设计
        7.1.1 工程概况
        7.1.2 技术方案
        7.1.3 钢箱梁桥面高强次轻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分析
        7.1.4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
        7.1.5 工程应用效果
    7.2 基于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材料梯度设计研究
        7.2.1 工程概况
        7.2.2 技术方案
        7.2.3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7.2.4 高强次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板梁施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混合型集料优质轻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陶瓷轻骨料-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承板受力性能分析[D]. 赵越.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仝赞.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深部高地温岩层巷道隔热混凝土喷层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D]. 姚韦靖. 安徽理工大学, 2019
  • [4]水稳珊瑚材料基础性能试验研究[D]. 钱春杰. 东南大学, 2019(06)
  • [5]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及在隧道二衬应用研究[D]. 刘飞.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纤维自密实路面混凝土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D]. 汤志为. 长安大学, 2019(01)
  • [7]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J]. 陈连发,王辰,王振雷,陆洋. 硅酸盐通报, 2015(01)
  • [8]次轻混凝土工作性及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D]. 吴勇. 重庆大学, 2009(12)
  • [9]高性能页岩轻集料混凝土试验研究[D]. 程智清. 中南大学, 2007(06)
  • [10]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 丁庆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