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空气

父爱如空气

一、像空气一样的父爱(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敬[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观念”作为人们衡量事物价值的“天平”和“尺子”,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但是,每门学科均有其研究的侧重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的“价值观念”则是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立足于实践,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人们所形成的集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以及价值理想于一体的价值意识。它尤为突出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承担着灌输与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使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想要完成使命和任务,不仅要向人们传授真理性知识,更要让人们明确自己“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引导人们正确衡量事物价值、权衡利弊得失、辨别善恶美丑,亦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本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要对人们进行价值观教育。这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家而言,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是维系中国精神的内核。对社会而言,一个社会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所求和精神引领,是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保证。对个人而言,价值观念是个人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泉,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一种确信,是人们作为评价价值关系的标准,进而成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如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忽视或抛弃“价值观念”这一核心内容,则将导致学科“无根”;亦将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并遭受错误思想的侵蚀,陷入人生的迷茫状态;还可能导致意识形态防线的崩塌,国家政权的瓦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始终坚持“价值观念”这一核心内容。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基本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以何构成”、“有何特性”、“存在形态”、“评价标准”及其“时代价值”,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的基本理论体系。这有利于找寻社会成员价值观培育的“症结”,提升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揭示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谜底”,凝聚社会成员价值合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揭穿错误思潮的“外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本文以“理论概述——要素厘定——特性归纳——形态呈现——评价标准——时代价值”为逻辑脉络和推演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的基本理论进行审视和忖量。具体逻辑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作为论文写作的开端,对价值观念的元理论研究进行总体性把握和概述。聚焦研究背景与意义,厘定价值观念研究的环境动因、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聚焦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价值观念的研究成果,掌握国内外价值观念领域研究的前沿,挖掘国内外价值观念领域研究的不足;聚焦研究思路与方法,明晰写作逻辑,选择合理研究方法;聚焦论文创新与不足,突出价值观念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发现价值观念研究中的瓶颈与局限。第二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理论概述。本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厘定,逐步弄清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内涵,为后续价值观念的研究奠基。进而对价值观念的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个体属性进行探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把握价值观念的本质规定性,为开展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念研究做理论铺垫。而后阐述价值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占据的地位,弄清楚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内容,对价值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作出基本的理论说明。第三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构成要素。本章试图从诸多价值观念中归纳、总结、提炼其重要构成。本章从“我是谁”、“为了谁”、“成为谁”入手,探究主体角色的定位意识。这是价值观念的逻辑前提要素。价值观念主体明确角色定位后,产生诸多相应价值需求,并依据主体尺度对其进行排序,形成价值观念的原则意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原则意识,便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它决定价值观念的性质。而价值观念主体想要实现价值理想,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价值观念还包括规范意识和实践意识。明晰构成要素,厘定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整体把握价值观念、深入探究价值观念的发展规律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基本特性。本章论述价值观念所呈现的特有性质,把握价值观念之所以为价值观念而区别于其他观念的特有属性。基于价值观念的“为我”尺度,论述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基于价值观念系统强调“相信什么、想要什么”,论述价值观念的超知识特性;基于价值观念的多元主体,论述价值观念的多元特性。三个维度的基本特性相互区别、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价值观念的特性系统,为深入把握价值观念的实质提供必要补充。第五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存在形态。本章基于价值观念的抽象性,集中探寻价值观念的三种外在表现形态:理想形态、信念形态以及信仰形态,以直观、形象地感受价值观念的存在,集中认知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价值观念。同时,明确三种形态的所处地位,梳理三种存在形态的内在逻辑,更加明晰价值观念的内在规定性,找寻价值观念的深层发展规律。第六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本章从实践层面出发,探寻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得出究竟何种价值观念才具有科学性,才具备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应然性。以价值观念是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以及合实践性作为评价标准,确立价值观念的真理尺度、价值尺度以及实践尺度。同时,基于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本质,进一步将每一尺度围绕国家统治、社会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展开深入论述。这既是本文研究价值观念的重要旨归,也是本文的理论研究内蕴实践逻辑的重要表征。第七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研究的时代价值。本章基于前面章节对“价值观念”的理论探寻,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个人维度阐述“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的时代价值,凸显“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时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的基本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罗梅[2](2021)在《大班幼儿对“爱”的哲学探究 ——以动画片为载体》文中认为

余耕[3](2021)在《遥远的地平线(长篇小说连载)》文中指出一范华阳从小身子骨弱,身子骨弱也就罢了,偏偏还长一副讨人嫌的样子,脸上的五官紧紧拧巴在一起,活像蜂猴的脸。一般大的孩子见到他,谁都忍不住想揍他一顿,大概是想帮他把脸上的五官打松散,还原成人的样子。范华阳身子骨弱,又长得讨人嫌也就罢了,偏偏性子倔。身上挨了揍,范华阳都要从嘴巴上找回来,把揍他的人的祖宗八辈,

池莉[4](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指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杨岚茜[5](2019)在《当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研究 ——基于桂林市三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而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手段,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国处于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对新时代榜样教育进行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为重要。第二个因素是意识形态以及榜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所形成的现状隐忧,宏观上一是多元价值观念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二是多样化思潮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新媒体对意识形态管理的冲击。微观上,少年儿童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化。第三个因素,对于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教育是本专业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研究,希望能为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提出更易理解,更有效的实施途径,也为当代少年儿童价值感教育寻找可行的方法。研究理论意义有三点,一是构建当代具有中国特色价值观的少先队员榜样教育体系,并探讨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有效路径和科学化道路。二是,充实思想政治理论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巩固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谋求更广阔的学科发展空间。实践意义上首先有利于少先队员自身的身心发展,为少先队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内外研究分析发现相类似不足之处在于一,理论视野较窄,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借鉴比较。也缺乏将榜样教育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内容、过程、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二,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榜样教育理论的挖掘不够。三,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大学生,对于少先队这个特殊的群体,研究非常少,重复性研究多,缺乏创新和深入。四,有关于榜样教育的问题,学者们大都从榜样教育的教育过程来寻找原因,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对于榜样教育的学习过程,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创新之处:探索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践结构,以及总的过程,适合开展榜样教育的相应资源。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价值体系的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研究结构上,第一章探讨榜样的流变,由于政治环境稳定,社会背景由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阶段,榜样的塑造由高大全,神话,集体利益至高无上转变为真实、有个性、贴近生活、彰显时代性与个性的形象。第二章分别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榜样本体、教育环境以及目标、内容、实践结构入手解读要素,探寻结构。第三章通过整体与具体过程的描述揭示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寻找榜样教育的助推器与社会支持力量。第五章,针对于当代榜样教育活动,总结榜样教育活动的积极影响与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之上的榜样教育存在的局限。第六章,对于教师应付检查、榜样教育从群体活动到个别培养过程中对少先队员的忽视、对立于学习与生活的榜样教育活动、少先队员的缺场或被迫做出选择等提出建议。升华教育的目的,旨在少先队员良好德行、习惯的养成。注重少先队员的感受,让少先队员自由选择以及建设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机制。

成桂蓉[6](2019)在《从学生作文中窥见学生家庭教育及解决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较多,而他们不会轻易向人倾诉。外人是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的。作为学校的老师,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准确地对其因材施教,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了解孩子内心以及造成的原因,只能通过观察或者从其他同学口中了解。随着孩子年级的增加,有时他们的心事会在写

张秀英[7](2018)在《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优良家风是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中。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阐述。首先,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把握。对家风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指出优良家风的概念、特征与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实质进行简要说明。其次,指出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及作用。优良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生活性、文化性、情感性等方面。另外,从优良家风所发挥的载体功能、主体功能、认识与实践功能等阐述优良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再次,概括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原因。其困境主要体现在优良家风建设的主体缺位、内容渐遭忽视以及缺乏系统合力,而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模式与结构的变化、多元价值观对社会的冲击、部分媒体趋利化倾向的影响。最后,提出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从家庭、社会与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各自的努力方向。家庭层面主要是营造家庭氛围、父母注重以身示教以及根据生活实际培育具有特色的优良家风,社会层面要创新学校教育方式、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及发挥媒介的宣传功能,国家层面应当注重收集、整理优良家风教育成果,健全与完善制度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吴晓宇[8](2018)在《论张悦然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文中研究表明从早年典型的青春文学作品《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等开始,收获着市场成功的“80后”作家张悦然笔耕不辍,不断开拓着自己的写作之路。在此期间张悦然在小说创作中展现出对青春文学特质的有意剥离,并在小说叙事主题、方式、语言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实现了引人注目的转变。尤其是2016年出版的《茧》,以及2017年最新发表在《收获》上的《大乔小乔》,更是获得了多方的关注与评价。这位昔日的“80后”偶像派作家正迈着扎实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而她在小说创作之路上展现出的转变及采取的方式,是否能引领更多曾经的青春作家实现创作的突破,也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追问。本文试图将张悦然的全部小说做归纳梳理,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对比研究,分界的依据是张悦然小说从叙事的各方面对青春文学的脱离。因此,笔者考虑以最先展现出转变特质的《誓鸟》为其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将《葵花走失在1890》《毁》《黑猫不睡》《霓路》《红鞋》《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等表现出较强青春文学特点的小说划为第一阶段,而将《誓鸟》《湖》《家》《沼泽》《茧》《动物形状的烟火》《嫁衣》《大乔小乔》等体现转变意识的作品划为第二阶段。笔者将以自己的阅读分析和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两个阶段作品进行对比,分四部分探讨其转变:第一章阐述张悦然小说叙事主题的转变。包括其成长主题的延续和突破、对历史想象和时代记忆的转向、对爱情叙事的超越;第二章则着重分析张悦然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变”与“不变”。第一节分析女性主人公形象的转变,第二节阐述其小说存在的模式化家庭谱系,其中包括暴戾或缺席的父亲形象、隐忍或残缺的母亲形象以及小说中常常呈现的手足关系;第三章着重于阐述其叙事方式的转变。包括叙事立场的转变、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和叙事语言的内核与变化;最后一章则主要是讨论张悦然小说的变化与“80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以郭敬明和韩寒为例归纳80后偶像作家的不同写作路向,继而讨论张悦然小说的变化对于80后文学的发展意义。

张青华[9](2017)在《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孤独与反抗》文中研究说明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细腻敏感的笔触深入各种人物的灵魂内核,凭借客观冷静的语言展示不同艺术形象的困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遭遇,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与此同时,其作品所体现的孤独与反抗主题,对我们如何处理与世界、人生、他人的关系深有启迪。而这种创作主题的出现,与卡夫卡在诸多生活领域中体验到孤独与反抗有密切联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卡夫卡创作中孤独与反抗主题的概念与关系,卡夫卡小说中的孤独既是人物实在的现实处境,又上升成一种精神层面的隔绝;个体为了实现自我追求、赢取自由意志、获得尊重与权利,在面对难以挣脱的孤独命运时,毅然采取行动,展现自我价值。孤独与反抗两个主题在卡夫卡小说中相互依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孤独展示出无法逃脱的生存境遇,反抗彰显出个体崇高无畏的精神追求。此外,还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卡夫卡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中西方学者从各种角度解读卡夫卡,为我们拓宽了研究视野。第一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权威压制下弱者的孤独,以《城堡》为例;二是,父子冲突下儿子的孤独,以《变形记》和《判决》为例;三是,被迫放逐下个体的孤独,以《美国》为例;四是,执着求索下艺术家的孤独,以《饥饿艺术家》和《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为例。通过对不同艺术形象的深层次分析探讨,挖掘产生孤独的本质因素,有助于准确把握孤独主题的内涵。卡夫卡借助诸多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不同的孤独境遇,以变化的孤独者角色涵盖现代人类普遍的精神遭遇,令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二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的反抗主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弱者对权威的反抗;二是,“儿子们”对父亲的反抗;三是,个体对放逐的反抗;四是,艺术家对庸俗的反抗。其笔下的人物陷于孤独的泥泞难以脱身,却始终以清醒的思维分析周围环境,以决绝的行动反抗孤独命运。这种反抗不仅具备现实的行动意义,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不妥协性。其反抗主题传达出坚韧的人格精神,对当代人的生活姿态具备示范意义。第三章探讨卡夫卡创作中孤独与反抗主题之成因,分别从现代社会、父子关系、犹太身份和艺术追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孤独与反抗主题的出现并非偶然,可以说是作家对自身的一种剖析,或者是其灵魂的写照。对于原因的深入探寻有助于加深读者关于孤独与反抗主题的理解,有利于我们走近卡夫卡独特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学习其毅然抵抗困境,以及对世界充满热忱的生活态度。结语部分概括全文主要观点,再次强调本文论点。

孙惠芬[10](2017)在《寻找张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部寻找1寻找张展,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和张展从未见过面,可当他在微信上提到这个名字,说妈妈,你还记得我的高中同学张展吗?我脑海里迅速就浮现出一个形象。这形象没有身高,没有五官,只有和飞机有关的一些连缀。他的名字有伸张和展翅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飞鸟和飞机,我记住他,正因为一次和飞机有关的事故。他的父亲死于2009年法航447空难,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儿子在微信上提到他,很出我的意料。儿子在美国加州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因为学

二、像空气一样的父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像空气一样的父爱(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理论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内涵
        2.1.1 价值观念
        2.1.2 思想政治教育学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价值观念”
    2.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属性
        2.2.1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阶级属性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社会属性
        2.2.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个体属性
    2.3 “价值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地位
        2.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
        2.3.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
        2.3.3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统摄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构成要素
    3.1 价值观念主体角色的定位意识
        3.1.1 “我是谁”的自我意识
        3.1.2 “为了谁”的使命意识
        3.1.3 “成为谁”的目标意识
    3.2 价值观念主体尺度的原则意识
        3.2.1 支配性的首位原则意识
        3.2.2 化解性的服从原则意识
        3.2.3 互通性的共享原则意识
    3.3 价值观念主体应然的规范意识
        3.3.1 法律规范意识
        3.3.2 道德规范意识
        3.3.3 纪律规则意识
    3.4 价值观念主体理想的实践意识
        3.4.1 主体的行动意志
        3.4.2 主体的工具理性
        3.4.3 主体的反思意识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基本特性
    4.1 价值观念的主体性
        4.1.1 主体确立的价值取向
        4.1.2 主体衡量的价值评价
        4.1.3 主体向往的价值追求
    4.2 价值观念的超知识性
        4.2.1 知识是价值观念的来源之一
        4.2.2 价值观念的牢固性依赖知识
        4.2.3 知识与价值观念同构筑思政
    4.3 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4.3.1 价值观念存在主体差异
        4.3.2 价值观念隐含多元冲突
        4.3.3 价值观念达成多元共识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存在形态
    5.1 以价值目标为旨归的理想形态
        5.1.1 理想源自人的“自为”需要
        5.1.2 理想表征人的本质力量规定
        5.1.3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崇高追求引导理想
    5.2 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信念形态
        5.2.1 信念是主体价值判断过程
        5.2.2 信念承载着价值定向功能
        5.2.3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科学精神引导信念
    5.3 处价值统摄高位阶的信仰形态
        5.3.1 信仰是价值观念主体的“精神定在”
        5.3.2 信仰是价值观念主体的“主心骨”
        5.3.3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社会存在生发信仰
    5.4 价值观念三种形态的内在逻辑
        5.4.1 理想是信仰的具象转化
        5.4.2 信念是理想的精神力量
        5.4.3 信仰是处高位阶的信念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
    6.1 价值观念的“合规律性”评价标准
        6.1.1 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向
        6.1.2 契合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
        6.1.3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2 价值观念的“合目的性”评价标准
        6.2.1 有力助推政治社会化的双向目的
        6.2.2 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诉求
        6.2.3 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目的
    6.3 价值观念的“合实践性”评价标准
        6.3.1 坚实巩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6.3.2 扎根并助推社会实践的发展
        6.3.3 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旨归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观念”研究的时代价值
    7.1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先导的必然选择
        7.1.1 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适度张力
        7.1.2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引领
        7.1.3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先导
    7.2 凝聚社会成员价值合力的基本要求
        7.2.1 坚定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
        7.2.2 凝聚社会成员的道德伟力
        7.2.3 聚积社会成员的文明力量
    7.3 坚定公民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支撑
        7.3.1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力量
        7.3.2 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量
        7.3.3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遥远的地平线(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4)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5)当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研究 ——基于桂林市三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导向
        (二)现状隐忧
        (三)个人省思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关键概念界定
        (一)榜样的内涵
        (二)少先队榜样的涵义和特点
        (三)少先队榜样教育
    六、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
    七、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资料收集
第1章 当代少先队员榜样的流变——从银幕化的“英雄”到生活化的“榜样”
    一、真实与个性——政治稳定的产物
        (一)配图以及文字的变化
        (二)热爱生命,热爱健康
    二、体现生活,贴近实际——社会变迁的要求
        (一)我身边的榜样
        (二)好少年的解读
    三、彰显时代性与多元性——少先队员的呼唤
        (一)我用明星做榜样
        (二)讲好习爷爷的故事
第2章 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要素与结构
    一、要素剖析
        (一)教育者:“不要把少先队工作当做跳板”
        (二)受教育者:身份面纱之我是少先队员
        (三)榜样类型:学习英雄、学习先进、学习美好事物
        (四)教育环境: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二、结构探寻
        (一)目标: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
        (二)内容:把中国精神、价值、力量阐释好
        (三)实践:通过仪式实现少先队员的政治社会化
第3章 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过程分析
    一、主要过程
        (一)注意:发现先进事迹
        (二)保持:加深少先队员对榜样行为的理解
        (三)产出:少先队员自觉内化并实践榜样行为
        (四)反馈:对少先队员的实践进行评价与强化
    二、过程中的频发现象
        (一)沉默的少先队员
        (二)精彩的活动课程
        (三)被对立的榜样教育活动
        (四)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
        (五)少先队员们认同吗?
        (六)对童年的渴望
第4章 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资源与社会支持力量
    一、榜样教育的“助推器”——传统与现实资源
        (一)讲好中国故事
        (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众人拾柴火焰高”——榜样教育的支持力量
        (一)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二)校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三)小干部:我为组织代言
        (四)社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第5章 对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评价
    一、积极影响:给少先队员心灵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一)优化少先队员的人格
        (二)是少先队员内化道德规范的桥梁
        (三)帮助少先队员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局限与不足:榜样教育有限的适用范围
第6章 当代少先队员榜样教育的展望与建议
    一、培育有道德的人:榜样教育永恒的追求
        (一)升华榜样教育目的
        (二)用道德的方式养成道德
    二、少先队员的“回归”:榜样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判断与选择——自己的榜样自己选
        (二)自愿践行与承担责任——自己的榜样自己学
    三、常态化建设:榜样教育实践的路径
        (一)选树: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培育人性之美
        (二)宣传:新闻媒体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之美
        (三)强化:利己利他相结合设计制度之美
        (四)践行:知行合一鼓励实践之美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把握
    一、优良家风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风的概念
        (三)优良家风的概念
        (四)优良家风的特征
        (五)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实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
    三、优良家风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一)优良家风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优良家风的文化蕴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三)优良家风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及作用
    一、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一)优良家风的生活性强化培育过程的渗透力
        (二)优良家风的文化性强化培育结果的影响力
        (三)优良家风的情感性强化培育效果的呈现力
        (四)优良家风的持续性强化培育影响的持久性
    二、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一)发挥载体功能,构建传播场域
        (二)发挥主体功能,奠定道德基础
        (三)发挥认识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四)发挥实践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第三章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原因
    一、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一)优良家风建设的主体存在问题
        (二)优良家风的内容渐遭忽视
        (三)优良家风的建设缺乏系统合力
    二、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
        (二)多元价值观对社会的冲击
        (三)部分媒体趋利化倾向的影响
第四章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明确主体
        (一)注重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注重以身示教,将家庭日常训诫同奖惩相结合
        (三)培育具有特色的优良家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
    二、整合内容
        (一)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时代性
        (二)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地生根
        (三)发挥媒介的宣传功能,促进优良家风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保障
        (一)收集整理优良家风教育成果,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动力
        (二)健全和完善制度机制,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论张悦然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悦然小说叙事主题的转变
    第一节 成长主题的延续和突破
    第二节 对历史想象和时代记忆的转向
    第三节 对爱情叙事的超越
第二章 张悦然小说人物形象及相互关系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女性主人公形象的转变
    第二节 模式化的家庭谱系
        一、暴戾或缺席的父亲形象
        二、隐忍或残缺的母亲形象
        三、手足关系
第三章 张悦然小说叙事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叙事立场的转变
        一、从幻想到写实
        二、从感伤自怜到客观理性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一、互动型叙事视角
        二、主视角之外的补充视角
    第三节 叙事语言的内核与变化
        一、风格鲜明的比喻
        二、从关注形式到关注实质
        三、叙事语言的诗性内核
第四章 张悦然小说的变化与80后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80后偶像派作家的不同写作路向
    第二节 张悦然小说的变化对于80后文学的发展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孤独与反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卡夫卡的生平与文学创作
    二、卡夫卡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孤独与反抗释义
第一章 卡夫卡创作中孤独的体现
    第一节 权威压制下弱者的孤独
    第二节 父子冲突下儿子的孤独
    第三节 被迫放逐下个体的孤独
    第四节 执着求索下艺术家的孤独
第二章 卡夫卡创作中反抗的体现
    第一节 弱者对权威的反抗
    第二节“儿子们”对父亲的反抗
    第三节 个体对放逐的反抗
    第四节 艺术家对庸俗的反抗
第三章 卡夫卡孤独与反抗创作主旨之成因
    第一节“恶的时代”——现代社会
    第二节“独裁者”——父子冲突
    第三节“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犹太身份
    第四节“用生命在创作”——艺术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像空气一样的父爱(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D]. 刘梅敬.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班幼儿对“爱”的哲学探究 ——以动画片为载体[D]. 罗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遥远的地平线(长篇小说连载)[J]. 余耕. 啄木鸟, 2021(03)
  • [4]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5]当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研究 ——基于桂林市三所小学的调查[D]. 杨岚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从学生作文中窥见学生家庭教育及解决策略[J]. 成桂蓉. 新课程(上), 2019(02)
  • [7]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张秀英. 兰州大学, 2018(11)
  • [8]论张悦然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D]. 吴晓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9]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孤独与反抗[D]. 张青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2)
  • [10]寻找张展[J]. 孙惠芬.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