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论文文献综述)
李淼焱[1](2009)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在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日益引起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工业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从理论上丰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全文共8章。首先阐明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内涵:然后通过对我国工业旅游有关数据的整理、计算与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旅游的几个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遗产与博物馆型开发模式及其特点。论文对我国2004年-2007年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从总体分布、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上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原因和明显的集聚趋势机理:环渤海工业旅游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人才、资源优势,工业城市分布密集,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条件;东部沿海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城市分布密集度高、交通系统便捷、基础设施完备、企业管理先进、客源市场充足,为开发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中游工业旅游区与其他两个工业旅游区相比,该区拥有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性较弱,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规模集群效应的发挥。论文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的六种不同模式的选择。重点对辽宁阜新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力图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辽宁阜新在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抛砖引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分别从,政策、制度、区域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相应对策建议。
董玉忠,安晓军,滕以来[2](2000)在《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9年11月30日,杂货生产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载入了年轻日照港的发展史册:前11个月,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556.99万吨,同比增长16%,超过码头综合设计能力146.99万吨。完成集装箱运输15212TEU,同比增长113%。至此,创造这一佳绩的该港二公司,已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向澳门回归祖国和新世纪的到来献上了一份厚礼。1999年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贸易市场需求不旺,运输市场持续低迷,致使港口企业货源匮乏不足,加之行业竞争又日趋激烈,港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
二、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理论意义 |
1.1.4 实践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工业旅游定义的研究 |
1.2.2 对工业旅游意义的研究 |
1.2.3 对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
1.2.4 对工业旅游影响的研究 |
1.2.5 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
1.2.6 对工业遗产的研究 |
1.2.7 有关工厂观光旅游研究 |
1.2.8 简要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业旅游基本理论 |
2.1 工业旅游及工业遗产旅游的涵义 |
2.1.1 工业旅游 |
2.1.2 工业遗产旅游 |
2.2 工业旅游的特征及类型 |
2.2.1 工业旅游的特征 |
2.2.2 工业旅游资源类型 |
2.3 发展工业旅游的目的及意义 |
2.3.1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2.3.2 有利于为工业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2.3.3 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
2.3.4 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 |
2.3.5 有利于让城市扬名 |
2.4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
2.4.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
2.4.2 比较优势理论 |
2.4.3 竞争优势理论 |
2.4.4 系统理论 |
2.4.5 景观生态学原理 |
2.4.6 旅游市场理论 |
2.4.7 旅游文化学理论 |
2.4.8 简要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 |
3.1.1 萌芽阶段 |
3.1.2 起步阶段 |
3.1.3 政府规范化管理阶段 |
3.2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 |
3.2.2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分布密度 |
3.2.3 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 |
3.2.4 工业旅游的空间布局分析 |
3.2.5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项目特征、可进入性及开发模式分析 |
3.3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 |
3.3.1 推出了一批旅游线路和景点 |
3.3.2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
3.3.3 形成了两种接待形式 |
3.3.4 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 |
3.3.5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
3.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差距 |
3.4.1 对工业旅游认识不足 |
3.4.2 尚未树立“大旅游”观念 |
3.4.3 缺乏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理念 |
3.4.4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够明显 |
3.4.5 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4.6 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营销模式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
4.1 国外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
4.2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
4.2.1 参观与历史回顾模式 |
4.2.2 现代企业参观模式 |
4.2.3 综合景观型开发模式 |
4.2.4 工业遗产型模式 |
4.2.5 传统文化型开发模式 |
4.2.6 博物馆模式 |
4.2.7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
4.2.8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 |
4.3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
4.3.1 社会的进步促进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 |
4.3.2 旅游取向的变化扩大了旅游市场 |
4.3.3 乘数效应迫使政府重视 |
4.3.4 处理好重建与保护的关系 |
4.3.5 区域协作的旅游营销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工业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
5.1 工业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
5.1.1 突出特色与树立品牌相结合原则 |
5.1.2 工业和与旅游业总体布局协调统一原则 |
5.1.3 立足现有基础与适时适度相结合原则 |
5.1.4 综合效益原则 |
5.1.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
5.2 开展工业旅游需要具备的条件 |
5.2.1 主体条件 |
5.2.2 客体条件 |
5.2.3 媒介条件 |
5.2.4 工业旅游开发可行性 |
5.3 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分析 |
5.3.1 资源潜力 |
5.3.2 客源潜力 |
5.3.3 拓展旅游业发展领域,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
5.3.4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潜力 |
5.3.5 促进工业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
5.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
5.4.1 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
5.4.2 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
5.4.3 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
5.4.4 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 |
5.4.5 工业园区型发展模式 |
5.4.6 遗产与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旅游发展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
6.1 辽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
6.1.1 工业基础雄厚 |
6.1.2 旅游资源丰富 |
6.1.3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产业优势 |
6.1.4 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
6.1.5 政府政策机遇 |
6.2 辽宁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基本特征及地域分布 |
6.2.1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特征 |
6.2.2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 |
6.2.3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分布 |
6.3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定位 |
6.3.1 区域定位 |
6.3.2 产业定位 |
6.3.3 客源定位 |
6.3.4 营销模式 |
6.4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方法 |
6.5 辽宁省工业旅游基本模式 |
6.5.1 大连盛道模式—展示型发展模式 |
6.5.2 鞍钢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
6.5.3 沈航模式——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
6.5.4 大连港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
6.5.5 沈阳妙味食品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
6.5.6 阜新煤矿模式——遗产型发展模式 |
6.6 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方式选择 |
6.6.1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6.6.2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
6.6.3 加大宣传力度 |
6.6.4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
6.6.5 根据城市和企业特点加强区域联动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7.1 提高认识,加强政府指导,推进体制创新 |
7.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
7.1.2 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制定行业标准 |
7.1.3 推进体制创新,实行多元化融资渠道 |
7.2 加强联合,优化发展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7.2.1 树立大工业旅游观念,加强联合与合作 |
7.2.2 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业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 |
7.2.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二、三产业联动 |
7.2.4 形成“集聚效应”,深化细分市场 |
7.3 灵活营销,多种模式,特色鲜明,做好服务 |
7.3.1 制定工业旅游的营销方案,采取灵活的营销方式 |
7.3.2 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多种开发模式 |
7.3.3 提高工业旅游产品质量,特色鲜明 |
7.3.4 加强企业管理,做好旅游服务 |
7.3.5 工业旅游纳入品牌战略 |
7.3.6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2004-2007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 |
附录二 读博期间的科研与成果 |
四、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李淼焱.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2]日照港杂货生产发展探秘[J]. 董玉忠,安晓军,滕以来. 港口科技动态,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