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场馆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可持续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场馆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一、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场规划设计方案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苏彤彤[1](2021)在《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大庄科村地处延庆北侧山区,现存的民居建筑多建于90年代,究其建筑的文保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西大庄科村村民世代的建设和改造中,其现有民居建筑继承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建筑风貌和传统建造技艺,而且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说,西大庄科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北方山地乡村的风貌特色,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不甚广泛,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西大庄科村的民居建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置甚至损毁,传统建筑风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北京延庆区筹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事件性契机下,周边地区的硬件设施和软性资源等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提升,西大庄科村由于紧邻冬奥会延庆赛区,将在冬奥延庆赛区需承担使游客在游览或者住宿中能够进入到乡村生活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和精神,进一步认知乡村,向世界展示中国北方山地乡村特色的任务。为抓住冬奥会这一历史性机遇,西大庄科村的改造提升势在必行。为避免大多数乡村“推倒重建”的悲剧,笔者尝试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升改造,如何协调好新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的整体建筑风貌、组织好赛时和赛后的村庄功能以及建筑结构等问题,成为设计的重点。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建筑改造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案例的分析总结,分析归纳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的现状问题,从整体规划、建筑单体改造设计两个方面提出西大庄科村提升改造的设计方案。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这篇论文写作前期的准备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并阐释了相关的概念和国内乡村改造工作的发展史与其历程,介绍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的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常见改造方法总结部分。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提升改造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通过归纳总结了国内相关实践案例,总结出国内乡村提升改造常见的改造手法,以期为后续研究的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为分析西大庄科村现有的调研结果和冬奥会这个契机给西大庄科村带来的影响。从西大庄科村现有建筑风貌、功能、建筑结构等方面入手,总结出现有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冬奥会延庆赛区规划对西大庄科村提出的要求,对西大庄科村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力争在规划设计时能够把握全局,趋利避害。第四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文本的具体对策提出部分。基于前文对西大庄科村的调研分析,从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两个角度提出西大庄科村提升改造的对策。第四章规划层面主要是提出西大庄科村的提升定位和目标、改造策略以及具体的提升改造对策;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原有建筑和新建建筑从建筑外立面、建筑内部空间功能和建筑结构三个方面,提出西大庄科村建筑单体改造对策。第五个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结论。

陈萱[2](2021)在《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和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赛事旅游意味着旅游者自其所在地来到体育赛事举行地而采取的一切旅游行为的整个流程,属于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囊括的相应内容比体育旅游要少,体现为各类体育赛事与举行地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丰富的旅游项目集合。国内体育赛事旅游领域近阶段呈爆发式扩张,不过受成长时间较短的影响,其理论指导与现实环境还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同国际上比较,仍然相对欠缺。国内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赛事与旅游在许多方面还未能得到有效融合,宣传营销不足、专业组织者人才缺乏,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对体育旅游、赛事旅游没有给予统一的科学定义,整体研究大多都以“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广义上的研究,对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某个城市的影响或成功体育赛事旅游的个案研究,没有指导性的高度站位和全盘布局。2020年应是世界体育大年、旅游大年。但受疫情的影响使之成为“停摆之年”,全世界的体育业和旅游业遭受了重创,并且直至现在尚未消退。旅游产业方面,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1年1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达1.3万亿美元,国际旅游者数量比上一年下降74%,约为10亿人次;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者总规模以人次统计仅达28.8亿,比上一年度降低了52.1%,此外国内旅游总营收为2.2万亿元,也相应降低了61.1%。体育赛事方面,2020年停摆的赛事有东京奥运会、2020年世界体育大会、2020年NBA赛季、欧洲杯和五大联赛及各单项世界锦标赛,其造成的影响可谓无可比拟。拥有“五马”体育赛事名片的武汉,在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所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于次年之初又迎来了全球各国的关切目光,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城市,现在的武汉,正在全面进入疫后复苏的攻坚战中,其体育旅游的复苏和重启更是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未来,随时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全球疫情的完全退去,体育旅游、赛事旅游必将迅速达到高峰,笔者从事体育行业近20年,亲历武汉市多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认为抓住淡季契机,静心思考,对武汉赛事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展开全面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挖掘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和深入探究其整体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高水平体育赛事与旅游产生的互动影响,分析赛事旅游参与者与组织者对赛事旅游的认知与消费决策行为,探索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品牌化发展的有效举措,特别是这座英雄城市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未来体育赛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为赛事旅游提供实践的有效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RMP昂普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概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体育旅游”和“体育赛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及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来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与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主要是从RMP理论切入分析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市场与环境,并运用RMP-AHP模型构建分析,并提出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总结。本论文研究对武汉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布局、资源进行了深入梳理,提出打造“大武汉大赛事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将武汉市体育旅游市场和赛事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相关研究中,首次对武汉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影响因素首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武汉赛事旅游市场政府、组织者、学院博导等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贡献了诸多全新创造性的思路;深入提炼武汉旅游地域特色,首次从打造标杆产品、强化水上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高校资源优势、航空及汽车工业优势、高端休闲赛事优势、赛马文化优势、冰雪运动产业契机等方面,制定了富有武汉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体系,为武汉赛事旅游提供可借鉴性产品开发思路。

郭旗[3](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乔林[4](2019)在《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努力实现“三亿人上冰雪”发展目标与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背景之下,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旨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冰雪场地设施作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基本保障,其建设不容忽视。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作为能够举办冰上运动的场地设施,对于弥补专用冰上场地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冰上与陆上运动拥有各自的特性,二者的融合与碰撞势必会为场馆设计提出一些新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设计手段使其能够兼顾冰上及陆上运动的使用,在提高场馆运营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与运营费用。内场空间作为体育场馆的核心,也是冰陆转换设计的重点区域。文章首先通过网络数据与信息收集对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国内综合体育馆运营情况、冰上运动设施的现状以及现代技术设施进行分析,明确综合体育馆结合冰上运动的优势;并通过冰陆运动所需场地、运动员用房、设备用房的特质对比总结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的制约因素,为后文实例调研和提出设计策略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通过网络+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能够举办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场馆地理位置、冰上运动举办情况等方面选取5个场馆作为实地调研案例,以前文此类场馆设计的制约因素为基础,通过访谈、测量、拍照等方式从场馆的场地、运动员用房、附属用房三方面总结此类场馆运营与内场空间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确定场馆内场空间设计目标,作为第四章提出设计策略的参考。最后,结合国内已建成场馆的调研情况,借鉴案例场馆设计中的合理部分并解决场馆面临的问题。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通过场地兼顾冰陆项目使用、运动员用房纳入特殊功能、专用设备用房的精心布置三方面对场馆内场空间提出设计策略,以期对未来此类型场馆内场空间的设计发展与实践提供启示。

尹新[5](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阿布都克力木·艾合买提[6](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库尔勒市体育中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到最终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提倡和实施,我国各城市纷纷开启建设体育中心的浪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发达、经济逐步增长、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关注城市体育中心的文化精神,体育中心各方面的设计随着上述因素以及体育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社会大众对体育多元化需求的上升以及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突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体育中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地位显赫,已成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刚刚起步发展的中小城市中,新城区的开发与规划方面不可缺少的功能。因此,体育中心设计的成败左右着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与开发建设内容。本文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中小型体育中心设计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节点城市体育中心的选址与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功能多元化设计、形体造型等方面与相关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一带一路”与体育赛事的关系、从赛事现状以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体育中心的特点开始入手,归纳与阐述“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设计需求的理念。其次,根据国内外体育中心的建设发展变化,对“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进行调研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分别对体育中心选址与总体设计、建筑布局、功能多元化设计、形体造型等方面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设计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工程实践加以分析和说明,力求得出较为优化的库尔勒市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的设计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价值。

梁迎亚[7](2018)在《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运动,是当今职业体育运动的王者,具有极高的公众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作为赛事空间的载体,足球赛场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欧美国家成熟的足球赛场以全年固定频率的联赛为带动,并拥有承办多样化文体赛事的条件,经济效益突出;部分赛场除赛事外发挥着城市公共建筑的作用。对比之下,在中国足球产业化、职业足球联赛商业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体育场的发展却多以“体育大事件”为带动,对于稳定频率的常态化利用问题关注不足。承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赛场多是以租借的方式利用,在联赛赛时阶段和非赛时阶段利用效率偏低,整体反映为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提出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的概念,旨在从赛时和非赛时、经济性和公共性两个维度建立“足球赛场”这一建筑类型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与职业足球产业化、商业化特征以及民众体育公益化特征的关联。本论文以2013年至2017年5年内作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主场的30个足球赛场的空间常态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5个议题:即“赛场街区活力不足”、“外部空间公共性差”、“附属商业被动复合”、“看台空间类型单一”和“场地功能兼容度低”。论文继而围绕这5个议题,阐述中国足球赛场的具体空间问题(展示“是什么”),分析背后的原因(诠释“为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赛场空间设计方法,为中国足球赛场设计发展提出建议(说明“怎么办”)。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由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与前期开发策划、后期运营管理的脱节,中国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整体不足,建议建立“开发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全周期运作机制,以期为中国足球赛场的建筑实践提供更为优化思路,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侯叶[8](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于畅[9](2018)在《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历史发展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奥林匹克公园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更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多数的奥林匹克公园在社会服务、空间延续和生态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运行近半个世纪以来,凭借着自身功能内部的完整性以及对外部的协调性,持续稳健发展。本文从适应性理论切入,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研法,对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适应性理论进行剖析,将适应性理论与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对5个典型性奥林匹克公园分析传统的奥林匹克公园在选址、规划设计、后期转型方面上的欠佳之处,以及影响其整体使用与管理的本质原因。2、通过文献研究,沿着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赛前、赛时、赛后这3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简要的说明其所规避的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准确把握了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在社会大背景的综合影响和作用下,实现其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翘楚地位的基理。3、通过实地调研法,充分对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理念、场所规划、策略实施、发展促进4个角度进行解读、剖析、验证,总结出了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策略,充分论证了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成功的最本质的原因。本文对未来奥林匹克公园或大型赛事场地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观点,主要体现选址、空间、交通体系、生态设计、产业集群等几个方面。结合该理论成果,由此激发了奥林匹克公园的全面设计策略,并对社会相关联因素做出认真思考。

温雨嘉[10](2016)在《漳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全国各地体育设施建设的热潮,体育中心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体育中心的造型、规模是城市自身形象的重要营造元素,其规格高低也是衡量该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与精神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发展、决策过程不科学等原因,体育中心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日益显着。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文献及工程实例的研究,以及对特定使用人群行为、现有体育设施的调研,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选址、功能构成及比例、交通流线组织、景观规划以及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及设计策略,并结合笔者参与的实践的项目——漳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相关规划设计进行阐述。研究首先大量调研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的文献与工程实例。对体育中心的概念、组成部分与规划设计要点等做出阐释,对其发展沿革、当今国内外规划设计理论与现状进行综述,指出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为下文进行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策略提出做出理论铺垫。深入研究了体育活动及其空间载体的相关理论,结合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进行具体说明,得出其在区位选择、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规划与配套服务的设计策略。研究其次从调研入手,对漳州市体育活动及空间场所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漳州市体育活动的类型及特征、体育场所条件及使用与分布特征、体育场所及供需矛盾分析等。为下文的工程实践奠定基础。研究最后介绍了基于本文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策略指导下的漳州市奥体中心项目。保证奥体中心的功能及其布局各司其职、内容完善;内外交通人车分流、便捷易达;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自然和谐;配套服务设施物尽其用、集约高效。

二、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场规划设计方案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场规划设计方案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冬奥会的举办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1.1.2 国家政策对乡村改造的引导
        1.1.3 乡村改造提升和乡村旅游的热潮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乡村改造发展历程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乡村改造提升发展历程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改造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国内外现有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国内乡村整体改造提升规划的常见方法
        2.2.1 村庄风貌塑造
        2.2.2 村庄功能的更新
        2.2.3 交通流线的组织
        2.2.4 景观环境及品质的营造
        2.2.5 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改善
    2.3 国内乡村建筑单体改造提升的常见方法
        2.3.1 建筑风貌的塑造
        2.3.2 内部空间的更新
        2.3.3 建筑结构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现状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大庄科村概况
        3.1.1 村落区位和地形地貌
        3.1.2 村域范围和道路交通
        3.1.3 村落肌理和院落形态
        3.1.4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3.1.5 人口状态和产业结构
    3.2 西大庄科村建筑现状分析
        3.2.1 建筑风貌
        3.2.2 建筑质量
        3.2.3 建筑空间
        3.2.4 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3.2.5 建筑保护利用价值评估
    3.3 当地传统建筑特色借鉴
        3.3.1 传统建筑语言分析
        3.3.2 传统建筑材料
        3.3.3 传统建筑色彩
        3.3.4 传统结构形式
    3.4 冬奥会影响下的上位规划和改造要求
        3.4.1 延庆赛区场馆规划
        3.4.2 赛时和赛后的规划定位
        3.4.3 冬奥会对西大庄科村的要求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整体改造提升规划
    4.1 提升定位和提升目标
        4.1.1 提升定位
        4.1.2 提升目标
    4.2 设计策略
        4.2.1 设计策略构建逻辑
        4.2.2 设计策略
    4.3 整体规划改造对策
        4.3.1 乡村风貌塑造
        4.3.2 功能分区设计
        4.3.3 交通流线设计
        4.3.4 节点空间设计
        4.3.5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奥契机下西大庄科村的建筑单体改造提升对策
    5.1 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
        5.1.1 建筑立面整体改造
        5.1.2 建筑立面材料的运用
        5.1.3 建筑立面色彩的选择
    5.2 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改造设计
        5.2.1 特色民宿区建筑
        5.2.2 居民安置区建筑
        5.2.3 冰雪产业区建筑
    5.3 建筑结构的改造设计
        5.3.1 建筑承重结构
        5.3.2 建筑围护结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终述
        (一)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旅游
        (二)体育赛事旅游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及影响分析
    一、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
        (一)奥运会赛事旅游
        (二)马拉松赛事旅游
        (三)世界杯赛事旅游
    二、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二)对城市旅游硬件的影响
        (三)对旅游者数量和城市旅游消费的影响
        (四)城市旅游软实力的影响
        (五)对城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六)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R)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三)人力资源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市场(M)分析
        (一)赛事旅游参与者
        (二)赛事旅游组织者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产品(P)分析
        (一)重要赛事旅游产品
        (二)产品不足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RMP-AHP模型构建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建立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判断矩阵构建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层次总排序
第五章 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
    一、整体定位
    二、发展策略
    三、赛事旅游产品设置方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国家促进冰上运动发展计划
        1.1.2 综合体育馆运营备受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4.1 概念解析
        1.4.2 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综合体育馆结合冰上运动的发展动因
    2.1 综合体育馆结合冰上运动的促进因素
        2.1.1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需求
        2.1.2 场馆运营的要求
        2.1.3 冰雪体育设施的发展
        2.1.4 技术及设施的支持
    2.2 综合体育馆结合冰上运动的制约因素
        2.2.1 场地选型的矛盾
        2.2.2 附属用房需求的矛盾
        2.2.3 比赛厅热环境需求的矛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实态调研
    3.1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现状调研与解析
        3.1.1 整体分布情况
        3.1.2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现状
        3.1.3 相关调研结果解析
    3.2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典型案例分析
        3.2.1 案例选择及依据
        3.2.2 典型案例现状解析
        3.2.3 典型调研结果解析
    3.3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目标
        3.3.1 提高场馆整体利用率
        3.3.2 提高场地转换效率
        3.3.3 完善运动员用房配置
        3.3.4 降低场馆能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策略
    4.1 场地设计冰陆兼顾
        4.1.1 场地尺寸确定
        4.1.2 场地设施配置
        4.1.3 场地构造做法
        4.1.4 冰陆项目场地转换
        4.1.5 节能舒适的技术调控
    4.2 运动员用房纳入特殊需求
        4.2.1 冰上及陆上运动热身场地设计
        4.2.2 运动员休息室弹性化设计
    4.3 专用设备用房精心布置
        4.3.1 制冰机房尺寸大小与位置选择
        4.3.2 浇冰车库位置与布置方式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记录
附录2 场馆调研补充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一带一路”背景下库尔勒市体育中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战略对体育赛事的推进
        1.1.2 库尔勒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与发展优势
        1.1.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库尔勒市体育中心建设的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外对体育中心设计的研究
        1.4.2 国内对“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特点及设计需求
    2.1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及现状
        2.1.1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及项目特点
        2.1.2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价值与意义
    2.2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及体育中心的特点
        2.2.1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特点
        2.2.2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的特点
    2.3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设计需求理念
        2.3.1 总体设计开放性理念的需求
        2.3.2 功能设计多元化的需求
        2.3.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建设发展及现状
    3.1 国内外体育中心建设发展
        3.1.1 国外体育中心建设发展
        3.1.2 国内体育中心建设发展
    3.2 国内“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2.1 定位与建设规模更加合理,但是部分脱离实际需求
        3.2.2 数量大幅增加,但是综合设计缺乏概念
        3.2.3 场馆类型与功能丰富多样,但是兼容性不强
        3.2.4 造型更加别致,但是缺乏文化内涵
        3.2.5 重视赛后利用多元发展,但是效果不佳
    3.3 节点城市体育中心发展趋势
        3.3.1 群众体育为主导
        3.3.2 体育中心场馆布局的新颖
        3.3.3 功能多元复合的新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设计策略
    4.1 节点城市体育中心设计的影响因素
        4.1.1 经济因素
        4.1.2 地域因素
        4.1.3 技术因素
    4.2 总体设计的综合化
        4.2.1 定位与建设规模
        4.2.2 总体规划与选址
        4.2.3 建筑布局设计
    4.3 功能设计的多元化
        4.3.1 功能设计原则
        4.3.2 功能组合宜去赛事化,侧重赛后运营
        4.3.3 场馆内容设定宜特色化,以打造地域体育文化
        4.3.4 重视功能的多元复合化设计,实现多级并用和一馆多用
    4.4 形体造型多元展现为特征的地域化
        4.4.1 地域文化的阐释
        4.4.2 生态理念的应用
        4.4.3 结构材料的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践——库尔勒市体育中心设计
    5.1 项目背景与定位
        5.1.1 项目建设背景
        5.1.2 体育中心的定位
    5.2 总体设计
        5.2.1 规划选址
        5.2.2 体育中心总体规划与建筑布局
    5.3 功能及多元化设计
        5.3.1 空间功能
    5.4 形体造型设计
    5.5 本章结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足球产业化进程加速
        1.1.2 中国大型体育场的大赛后利用整体不佳
        1.1.3 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对赛场利用的重视
        1.1.4 世界杯对赛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30个中超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现代体育场的发展历史研究
        1.3.2 现代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标准研究
        1.3.3 现代体育场的空间利用效率研究
        1.3.4 现代体育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架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总述
    2.1 现代足球赛场的空间构成
    2.2 足球赛场设计发展历史梳理
        2.2.1 现代足球赛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2 其他类型职业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3 中国足球赛场(现代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3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含义
    2.4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理论支撑
        2.4.1 建筑设计层面
        2.4.2 规划设计层面
        2.4.3 赛场运营管理层面
    2.5 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议题
        2.5.1 国际赛场的常态利用现状
        2.5.2 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赛场街区活力不足
    3.1 概述
        3.1.1 赛场街区的定义
        3.1.2 赛场街区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3.2 中国足球赛场所在街区活力不足
        3.2.1 选址远离城市中心
        3.2.2 功能组合不合理
        3.2.3 空间设计不友好
    3.3 中心型赛场街区
        3.3.1 街区经济活力
        3.3.2 街区物质环境
        3.3.3 街区社会活力
        3.3.4 基础设施投入
    3.4 赛场街区功能组合
        3.4.1 体育+复合商业模式
        3.4.2 体育+休闲娱乐模式
        3.4.3 体育产业链模式
    3.5 赛场街区空间设计
        3.5.1 街区尺度
        3.5.2 街区道路
        3.5.3 街道界面
    3.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4章 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1 概述
        4.1.1 外部空间的定义
        4.1.2 外部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4.2 中国足球赛场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2.1 边界封闭性强
        4.2.2 停车场占比大
        4.2.3 公共功能不足
    4.3 开放边界设计
        4.3.1 隔离桩/隔离墩
        4.3.2 上升高差
        4.3.3 下凹隔离
    4.4 停车空间设计
        4.4.1 借用周边停车场
        4.4.2 地下停车场
        4.4.3 体育场停车楼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公共广场
        4.5.2 健身公园
        4.5.3 休闲公园
    4.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5章 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1 概述
        5.1.1 附属空间的定义
        5.1.2 附属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5.2 中国足球赛场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2.1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不合理
        5.2.2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不符合商业运营规律
        5.2.3 赛场功能复合度不高
    5.3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
        5.3.1 零售/餐饮/休闲娱乐
        5.3.2 会展/酒店/办公
        5.3.3 观光体验
    5.4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
        5.4.1 独立布局
        5.4.2 利用底层附属空间
        5.4.3 利用赛场闲置空间
    5.5 赛场综合体设计
        5.5.1 体育商业综合体
        5.5.2 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
        5.5.3 体育社区服务综合体
    5.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6章 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1 概述
        6.1.1 看台空间的定义
        6.1.2 看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6.2 中国足球赛场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2.1 看台规模大且氛围不佳
        6.2.2 普通观众区类型单一
        6.2.3 VIP观众区层级设置不足
    6.3 看台整体设置
        6.3.1 容量中小型化
        6.3.2 容量灵活化
        6.3.3 VIP观众区规模符合市场规律
        6.3.4 看台设计重视观众体验
    6.4 普通观众区多元化类型
        6.4.1 站席区
        6.4.2 家庭观赛区
        6.4.3 无障碍席位
        6.4.4 附属服务区
    6.5 VIP观众区层级化类型
        6.5.1 包厢区
        6.5.2 商务坐席区(俱乐部坐席区)
        6.5.3 社交坐席区
    6.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7章 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1 概述
        7.1.1 场地空间的定义
        7.1.2 场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7.2 中国足球赛场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2.1 足球专项场地过少
        7.2.2 场地缺乏灵活性
        7.2.3 配套元素不完善
    7.3 足球专项场地改造
        7.3.1 场地层下沉式改造
        7.3.2 看台内延式改造
        7.3.3 足球向田径的临时场地转换
    7.4 多功能场地设计
        7.4.1 可移动场地
        7.4.2 可移动看台
        7.4.3 可分隔场地
    7.5 场地空间配套元素
        7.5.1 全覆盖式顶棚
        7.5.2 LED大屏幕
        7.5.3 其他新技术元素
    7.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8章 结语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2 论文的问题与不足
    8.3 论文的研究展望
        8.3.1 制定更具体的中国足球联赛赛场的发展指导
        8.3.2 注重中国足球联赛赛场向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改造应对
        8.3.3 构建全方位的中国足球空间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 B 专家访谈纪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历史发展及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奥林匹克公园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1.1.2 奥林匹克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浪潮
        1.1.3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经久不衰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奥林匹克公园的相关理论及相关案例
    2.1 奥林匹克公园的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
        2.1.1 适应性理论
        2.1.2 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基本面在适应性中的体现
    2.2 奥林匹克公园相关案例分析
        2.2.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2.2.2 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公园
        2.2.3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
        2.2.4 汉城奥林匹克公园
        2.2.5 蒙特利尔奥林匹克公园
    2.3 案例问题及成因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历史沿革
    3.1 赛前时期发展历程
        3.1.1 农牧萌芽阶段的场地历史
        3.1.2 军工发展阶段的场地历史
        3.1.3 战后恢复阶段的场地历史
    3.2 赛时时期发展历程
        3.2.1 慕尼黑申奥成功获取举办权
        3.2.2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3.2.3 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
    3.3 赛后时期发展历程
        3.3.1 赛后奥林匹克公园经营管理
        3.3.2 赛后场地优化与调整
        3.3.3 场地近况及未来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4.1 设计团队及设计理念
        4.1.1 设计团队
        4.1.2 设计理念
        4.1.3 设计构想
    4.2 赛前选址策略分析
        4.2.1 空间结构的完善
        4.2.2 交通网络的扩展
        4.2.3 生态环境的提升
        4.2.4 文脉精神的延续
    4.3 赛时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
        4.3.1 空间适应性——平衡、延续
        4.3.2 生态适应性——韧性、联通
        4.3.3 功能适应性——人本、互动
        4.3.4 文化适应性——本土、国际
    4.4 赛后发展中更新设计策略分析
        4.4.1 触发空间联动
        4.4.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4.4.3 触发产业衍生与功能转置
        4.4.4 激发文化交流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借鉴意义
    5.1 对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理念的借鉴
        5.1.1 前瞻性的设计理念
        5.1.2 强调公众参与
        5.1.3 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5.2 对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策略的借鉴
        5.2.1 对选址的借鉴
        5.2.2 对空间布局的借鉴
        5.2.3 对交通体系构建的借鉴
        5.2.4 对生态设计的借鉴
        5.2.5 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借鉴
        5.2.6 对文化表达的借鉴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漳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体育中心研究综述
        1.3.2 奥体中心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体育活动及其空间载体相关研究
        2.1.1 体育活动行为研究
        2.1.2 体育活动空间载体需求研究
        2.1.3 体育场所相关研究
    2.2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研究
        2.2.1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发展研究
        2.2.2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分类及构成研究
    2.3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研究
        2.3.1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区位选择及宏观协调研究
        2.3.2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功能与布局研究
        2.3.3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交通组织及内外协调研究
        2.3.4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2.3.5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配套与服务设施研究
    2.4 国内外案例分析
        2.4.1 国内案例分析
        2.4.2 国外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漳州市体育活动及空间场所调查分析
    3.1 调研方案设计
        3.1.1 调研对象和内容
        3.1.2 调研方案
    3.2 漳州市体育活动特征
        3.2.1 主要大众体育活动类型及特征
        3.2.2 主要竞技体育活动类型及特征
        3.2.3 主要需求特征
    3.3 漳州市体育场所条件及使用与分布特征
        3.3.1 室外体育空间场所特征
        3.3.2 室内体育空间场所特征
    3.4 漳州市体育场所供需矛盾分析及相关问题
        3.4.1 供需矛盾分析
        3.4.2 体育场所分布问题
        3.4.3 体育场所类型构成问题
        3.4.4 体育场所管理使用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漳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
    4.1 漳州奥体中心背景
        4.1.1 漳州市建设奥体中心的SWOT分析
        4.1.2 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4.2 漳州市奥体中心类型选择与功能构成
        4.2.1 类型选择
        4.2.2 功能构成
    4.3 选址及规划布局
        4.3.1 选址
        4.3.2 功能及空间布局
        4.3.3 交通组织
        4.3.4 环境景观组织布局
        4.3.5 配套设施布置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环境──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场规划设计方案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奥契机下的西大庄科村改造提升设计研究[D]. 苏彤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D]. 陈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结合冰上运动的综合体育馆内场空间设计研究[D]. 乔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一带一路”背景下库尔勒市体育中心设计研究[D]. 阿布都克力木·艾合买提.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7]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D]. 梁迎亚. 清华大学, 2018(02)
  •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历史发展及设计策略研究[D]. 于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漳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研究[D]. 温雨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