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汤伟,张诚,冯波,张逸成,王其林,王孟效[1](2020)在《造纸工业高级控制技术和先进控制系统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工业在向工业4.0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中,高级控制算法、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过程控制理论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为主线,对在造纸工业中广泛采用的共性自动化技术进行概述,并对造纸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旨在对实用化的造纸自动化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实现制浆造纸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必须确保过程数据在线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此,本文在对制浆造纸过程高级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统进行综述的同时,还重点总结了实现造纸工业4.0必不可少的一些间接测量技术、运行状态评估技术和纸品质量检测技术,具体包括关键参数的在线软测量技术、关键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和纸病在线检测技术。
董云逸[2](2020)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货运量大幅增长的新形势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但相关可靠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系统完善和运用指导缺少理论支撑。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与实践、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研发及其可靠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使用者作业班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系统可靠性、人因可靠性评估。针对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分析复杂大系统时,难以解决计算复杂度高、失效动态相关、缺少故障数据等情况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复杂大系统的可靠性评估。首先,基于对系统结构、边界的分析,将复杂的系统故障进行清晰的模型抽象,建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采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底事件的概率分布,解决了缺少系统可靠性数据和试验数据的问题,为后续定量分析提供支撑。其次,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强大推理和表达能力来求解系统动态故障树,并综合考虑覆盖因子、共因失效、冗余结构、维修性等因素进行模型修正。最终,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直接推理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双向推理,得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指标不低于同类信号产品对可靠性的要求,其系统可靠性充分满足现场运输生产的需要,同时应在双机切换延长设备和控制共因失效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的结论。针对传统铁路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存在未考虑认知行为过程以及考虑行为形成因子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认知行为过程的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其也可应用于其它双人互控模式的人因可靠性分析。首先,结合人的认知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作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分为觉察、诊断、决策、执行四个步骤,并给出了双人互控机制下失误恢复模式。其次,结合技巧、规则、知识相关行为模型对人因失误进行分类,并给出不同行为过程下不同类型人因失误的量化计算方法。最终,比对分析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相同情景下人因失误概率,得到信息质量的提升和执行过程的卡控可有效提升人因可靠性的结论。本文填补了铁路领域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双人互控机制下人因可靠性评估的空白,利用本文针对提升系统可靠性及人因可靠性提出的建议,可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改进系统结构和配置,丰富完善接口内容和卡控功能,对系统深入研发升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日后系统认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杨存哲[3](2020)在《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上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新时期,而DFE公司受到内外经济环境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海外业务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DFE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DFE公司的海外业务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如组织结构混乱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困难、市场投入不足导致海外业务区域拓展进展缓慢、众多竞争者的加入导致成本领先的战略收到了挑战等等。DFE公司的海外业务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海外业务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紧密结合DFE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业务层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对DFE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等进行研究,建立海外业务的SWOT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工具与DFE公司实际情况的结合,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发展基础,综合得出了新发展时期的海外业务最优战略为“赋能放权,打造统一海外业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品更新,突破总包业务,形成公司新增长点”的新时期海外业务战略。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本文在对海外业务战略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需要重点调整的组织结构部分进行了梳理,正确把握选择海外业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对应消除之前组织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组织重构方案。最后,在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实施部分,就绩效机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形成了相关的保障措施。通过海外业务战略调整、组织重构等工作,以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反馈,验证出本文的战略调整以及基于此的组织重构已经初步成功。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深入分析DFE公司在海外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最优方案,辅以优化的绩效方案,为企业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发展,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并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张玉婷[4](2020)在《磨矿综合自动化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磨矿控制手段的进步不仅仅关系着选矿工业的成品品位,也是先进选矿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对选矿企业甚至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兴盛,磨矿过程的运行方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最近智能制造的崛起和节能减排的号召,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也随之兴起,不仅能够实现磨矿作业安全稳定,也使其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系统由多个角度入手,对磨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其研究的重点是由磨矿作业流程的特性入手,详细分析了磨矿理论和磨机特性,明晰了磨矿工艺的特点。之后总结磨矿生产特性,详细设计了磨矿过程专家控制系统和磨矿过程故障诊断系统两个功能模块并通过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平台利用C#语言完成了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编译。该系统集成了数据动态显示、工艺设备显示、磨矿参数设定、工况图绘制、磨矿专家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等多种功能,并搭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可使得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较为便捷的查看磨机动态并对其直接控制,提高磨矿的效率。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合理性及实用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数据显示、工矿图绘制等功能模块以及磨机负荷专家控制、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之前的功能设计,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磨机负荷专家控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对磨矿过程加以节制,能够对磨机的进行高效控制,其结果优于普通的PID控制。且系统的故障诊断模块可精确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并给予相关控制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图37幅;表6个;参57篇。
张陵兵[5](2020)在《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文中指出编组站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基本生产单位和铁路枢纽的核,担负着铁路网上大量货物列车到发、解体、编组和部分装卸作业任务,是保证路网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所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乔司编组站作为浙江省最大、最现代化的编组站,多年来虽然站内设备不断更新,但设备系统更新缓慢,点线能力不匹配,造成车流堵塞,解编效率下降,无法匹配集团公司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对车站站场进行扩能改造外,最重要的是给车站进行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车站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车站解编效率。引进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的编辑和下达、调度命令的管理、调车作业的管理、车站信息的汇集和监控等功能。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和SAM的比选工作。首先分析现有设备和作业性质的差异性,得出乔司编组站自动化改造选用SAM系统的优势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对SAM系统的细化研究,得出其设备相比原有技术的先进性。在CTC中心子系统的分析工作中,首先对车站结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系统架构和功能需求分析,通过分模块设计进行功能实现,模块分为界面显示模块、模式转换模块、列车作业模块、调车作业模块、数据库模块五大模块来实现乔司编组站计划编制、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自动化改造。针对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后的部分功能测试和带来的系统维护,系统过渡方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邵麟淞[6](2020)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发展,电网设备的数量显着的增加,传统的变电站人工监控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智能化电网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主要以变电站为研究对象,进行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变电站运行现状的调研,分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并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在线监控等功能模块。其次,参照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C/S架构,采用分层结构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将系统划分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三个层次,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通过各类型数据采集传感器的设置,采集变电站内各设备元件的运行状态和外部电网的运行状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变电站进行自动化监控;然后,采用QT技术,构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并以系统登录功能、在线监控功能和监控告警功能为例,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功能开发实现进行研究。最后,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测试机部署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测试用例的设计,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进行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在不影响变电站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能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信息,实现变电站内的变压器、容性设备、避雷器、断路器等元器件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控,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出预警信息,可满足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监控需求,达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
李小四,马建民,王莹莹[7](2019)在《智慧矿山建设的演进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结合各煤矿从综合自动化到智慧矿山的建设经验和教训,对智慧矿山建设进行了综述,强调智慧矿山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从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以及智慧矿山与新技术、新服务的衔接等方面论述了智慧矿山建设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指出:主干网+接入网的异构网架构及扁平化、智能化、资源抽象化是智慧矿山网络平台的重要发展趋势;统一数据平台是智慧矿山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大数据和云计算是统一数据平台应用的发展趋势;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带来的一个显着趋势是服务模式的变化,即矿山购买服务。通过上述论点说明了智慧矿山实际上是矿山物联网+承载的服务。随着智慧服务不断加入网络,矿山会越来越智慧,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
刘水根[8](2019)在《湛江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由各种软件及硬件设备组成,融合了微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将变电站各传统的控制系统、自动装置、信号系统、远动系统、故障录波以及在线监测和故障自诊断系统等系统融为一体,经重新组合、优化设计成一整套智能化的、自动化的综合系统。该系统对变电站电气设备以及电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控制与调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节省了运行维护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供电质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与记录、数据处理、监视控制、通信功能、故障录波与测距、事件顺序记录、状态实时监测功能、人机联系功能、打印等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有集中式和分层分布式两种结构,现今变电站使用广泛的是分层分布式结构。本文通过对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变电站采用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的优越性,总结如何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备进行布置;通过对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通信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在通信和功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另探讨处理断路器、隔离开关分合闸操作时辅助接点故障中关键耗时环节的方案,设计辅助接点监测功能。根据湛江多台风特色,物理通信通道易影响中断,探索无线应急通信通道的应用。
崔浩,许军,张小康,章彦燕[9](2018)在《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同步算法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由一次设备数据采集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同步问题,维系着间隔层设备准确、稳定和可靠的运行。介绍了按变电站发展趋势普及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和超导变电站现状和网络结构特点,指出了智能变电站异于其他两者的典型特征;阐述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和特点,引出了合并单元中的脉冲同步法、插值法和基于IEEE 1588协议的同步法等三种数据同步算法,并论述了插值法的优越性;研究了数值分析中的插值法,针对迄今国内文献中提到的插值算法进行了详细的误差分析,补充和整理了部分插值模型,为相关技术人员对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杨丹青[10](2016)在《220kV蛇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作为电网的枢纽,是将发电厂(发电站)的电能传输至电力用户的中心环节。电力系统是否能可靠与经济运行由它的运行情况所决定。针对传统变电站存在的各项不足及缺点,及不能满足现如今电网需求的现状,提出将自动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于变电站领域。本文以这个运行多年的220k V蛇龙变电站为例,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具体方案和手段。首先总结国内外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有的几种常用结构,通过对比传统变电站和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优缺点,阐述老式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必要性。通过查阅变电站原始记录和设备厂家提供的资料,对站内一次二次设备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先进技术和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为改造前提,根据变电站现在的运行工况、本次改造遵循的原则和改造后将要实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技术改造方案。具体包括对一次老旧设备的更换,重点介绍了继电保护装置的改造换型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备配置。此外,对新接入系统的光纤保护装置、光纤通道、测控装置的性能也一一做出了检测,保证其能在系统中正常运行,履行职责。通过提供蛇龙变电站改造后的运行参数与前几年的工况对比,表明本次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实现了预计的目标。通过介绍变电站发生事故时,站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如何协助运行工作人员找出故障位置,并给出故障分析,进而迅速地对事故进行处理。这有力地证实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够能够提高传输的电能质量,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造纸工业高级控制技术和先进控制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制浆造纸过程高级控制算法 |
1.1 高级PID控制算法 |
1.2 优化控制算法 |
1.3 智能控制算法 |
2 关键参数的检测及装备运行维护技术 |
2.1 关键参数的在线软测量技术 |
2.2 关键造纸装备的故障诊断技术 |
2.3 纸病在线检测技术 |
3 制浆造纸过程高级控制系统 |
3.1 制浆造纸过程基本控制系统 |
3.2 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 |
3.3 西门子410 Smart系统举例 |
4 造纸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未来发展 |
5 结语 |
(2)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编组站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2.3 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编组站运输组织模式总体分析 |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
2.1.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
2.1.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集中控制子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 |
2.1.3 系统边界分析及信息流向 |
2.2 编组站运输生产组织模式分析 |
2.2.1 编组站组织管理体系 |
2.2.2 编组站多岗协作关系 |
2.2.3 作业班组的主要工作内容 |
2.3 本章小节 |
3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3.1 RAM理论基础 |
3.1.1 RAM定义及其指标体系 |
3.1.2 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的一般过程 |
3.2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
3.2.1 动态故障树基本原理 |
3.2.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构建 |
3.3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德尔菲方法确定底事件概率分布 |
3.3.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 |
3.3.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底事件概率分布确定 |
3.4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模型构建 |
3.4.1 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及建模方式 |
3.4.2 动态故障树-动态贝叶斯网络映射规则 |
3.4.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
3.5 考虑共因失效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
3.5.1 共因失效理论基础 |
3.5.2 β因子模型更新动态贝叶斯网络规则 |
3.5.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更新 |
3.6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AM指标及薄弱环节分析 |
3.6.1 RAM指标分析 |
3.6.3 薄弱环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认知行为的编组站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4.1 人因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流程 |
4.2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框架 |
4.2.1 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
4.2.2 单一作业人员的认知行为过程 |
4.2.3 作业班组的认知行为过程 |
4.3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失误概率量化计算 |
4.3.1 人因差错概率及人因差错的分类 |
4.3.2 觉察行为可靠性 |
4.3.3 诊断行为可靠性 |
4.3.4 决策行为可靠性 |
4.3.5 操作行为可靠性 |
4.3.6 作业班组可靠性 |
4.4 案例分析 |
4.4.1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班组作业行为过程分析 |
4.4.2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人因可靠性建模与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2.3 战略-组织结构关系理论研究 |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 |
第3章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1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3 DFE公司海外业务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梳理 |
3.4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5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
第4章 DFE公司的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 |
4.1 战略和组织问题问卷调查 |
4.2 DFE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
4.3 DFE海外业务的绩效与管控问题分析 |
4.4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 |
4.5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绩效机制改革 |
第5章 组织重构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风险控制 |
5.1 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
5.2 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
5.3 组织结构和绩效机制改革效果评估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DFE海外业务战略调查问卷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磨矿综合自动化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磨矿工艺简介 |
1.3 磨矿过程及其综合自动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外磨矿过程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磨矿综合自动化研究现状 |
1.4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磨矿工艺及其综合自动化理论分析 |
2.1 磨矿过程控制系统分析 |
2.1.1 磨矿系统变量分析 |
2.1.2 磨矿作业控制手段及控制策略 |
2.2 磨机特征分析 |
2.2.1 磨矿系统特性分析 |
2.2.2 磨矿设备工况分析 |
2.3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2.3.1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组成 |
2.3.2 磨机综合自动化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磨矿过程专家控制功能设计 |
3.1 专家控制原理 |
3.2 磨矿过程专家控制系统的控制目的 |
3.3 磨矿过程专家控制系统检测与控制内容 |
3.3.1 磨矿作业设备控制 |
3.3.2 给矿量的检测与控制 |
3.3.3 磨机电流检测 |
3.3.4 磨音检测 |
3.3.5 给水量与钢球配置的控制 |
3.3.6 矿浆浓度的检测与控制 |
3.3.7 磨矿负荷监测与控制 |
3.4 磨矿专家控制系统的设计 |
3.4.1 专家控制系统设计 |
3.4.2 专家控制系统规则设定 |
3.4.3 磨矿作业专家控制规则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磨矿过程故障诊断功能设计 |
4.1 磨矿过程故障诊断范围 |
4.2 磨矿过程故障分析 |
4.2.1 磨矿作业故障分类 |
4.2.2 磨矿作业主要故障分析 |
4.3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
4.3.1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工作原理 |
4.3.2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思路 |
4.3.3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4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磨矿故障诊断系统知识库与推理机 |
4.4.1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获取 |
4.4.2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4.3 磨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推理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开发平台的介绍 |
5.2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5.3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 |
5.4 磨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功能实现 |
5.4.1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搭建 |
5.4.2 工艺设备显示模块实现 |
5.4.3 通信状态显示模块实现 |
5.4.4 现场数据显示模块实现 |
5.4.5 控制手段集成模块实现 |
5.4.6 报警信息提示模块实现 |
5.4.7 工况图曲线绘制模块实现 |
5.4.8 故障诊断模块实现 |
5.4.9 参数设定模块实现 |
5.5 磨矿综合自动化系统调试与运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乔司编组站概况 |
1.1.2 乔司编组站的自动化改造 |
1.1.3 CTC车站子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一代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 |
2.1 综合自动化技术 |
2.1.1 自动化、综合自动化 |
2.1.2 编组站作业综合自动化概述 |
2.2 SAM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2.1 设计思路 |
2.2.2 SAM系统在新丰镇编组站的应用 |
2.3 CIPS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3.1 设计思路 |
2.3.2 CIPS在成都北编组站的应用 |
2.4 综合自动化系统比选 |
2.4.1 系统的适用性 |
2.4.2 数据接口的兼容性 |
2.4.3 系统整体安全风险 |
2.4.4 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
2.4.5 使用模式 |
2.4.6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再开发性 |
2.4.7 维护管理 |
第三章 基于SAM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
3.1 系统实现目标 |
3.2 系统主要结构 |
3.3 系统功能应用 |
3.4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总体构成 |
3.5 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 |
3.5.1 集中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
3.5.2 集中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
3.5.3 过程控制系统 |
3.6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网络安全方案 |
3.6.1 控制信息网 |
3.6.2 综合信息网 |
3.6.3 网络互联 |
3.6.4 网络安全 |
3.7 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
3.7.1 与TMIS的接口 |
3.7.2 与CTC接口 |
第四章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分析 |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2.1 模式转换模块 |
4.2.2 列车作业模块 |
4.2.3 调车作业模块 |
4.2.4 数据库模块 |
4.3 CTC车站子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
4.3.1 列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
4.3.2 静态进路搜索算法设计 |
4.3.3 调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
第五章 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测试与应用 |
5.1 综合自动化子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测试平台 |
5.1.2 测试方法 |
5.1.3 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 |
5.2 综合自动化岗位设置及功能 |
5.2.1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岗位设置 |
5.2.2 岗位职能 |
5.3 调度指挥 |
5.4 列车编组与始发 |
5.5 乔司编组站改造工程方案 |
5.6 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方案 |
5.7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过渡方案 |
5.8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方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
2.1 变电站监控技术简介 |
2.1.1 变压器在线监控 |
2.1.2 容性设备在线监控 |
2.1.3 避雷器在线监控 |
2.1.4 断路器在线监控 |
2.2 变电站监控系统开发技术 |
2.2.1 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分析 |
2.2.2 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1.1 变电站概述 |
3.1.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数据采集功能 |
3.2.2 数据处理功能 |
3.2.3 在线监控功能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1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
4.2.2 数据处理功能模块 |
4.2.3 在线监控功能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关键功能开发实现 |
5.2.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2 数据采集功能实现 |
5.2.3 在线监控功能实现 |
5.2.4 监控告警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巴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智慧矿山建设的演进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慧矿山建设综述 |
2 智慧矿山主要平台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
2.1 网络平台 |
2.2 数据平台 |
2.3 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 |
3 智慧矿山建设与新技术、新服务的衔接 |
4 结语 |
(8)湛江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分析 |
2.1 110kV金湾变电站简介 |
2.2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
2.3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2.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2.3.2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2.3.3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备布置 |
2.4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通信 |
2.4.1 变电站各单元设备间的通信 |
2.4.2 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的通信 |
2.5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部分功能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辅助接点状态监测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 |
3.1 辅助接点状态监测的必要性 |
3.2 辅助接点状态监测方案对比 |
3.3 可视化辅助接点状态监测装置原理 |
3.4 可视化辅助接点状态监测装置效果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无线通信在110kV金湾变电站应用 |
4.1 无线通信原理 |
4.2 无线通信传输模式 |
4.3 无线通信在110kV金湾变电站应用效果 |
4.4 解决无线通信质量不合格措施探讨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效益 |
5.1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投资成本 |
5.2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备运行方面效益 |
5.3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经济收益方面效益 |
5.4 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社会发展方面效益 |
5.5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同步算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电站智能化关键技术概述 |
2 电子式互感器及其合并单元数据同步问题 |
3 数据同步算法的分类 |
3.1 脉冲同步法 |
3.2 插值法 |
3.3 基于IEEE 1588协议的同步法 |
4 数据同步算法的插值及其性能分析 |
4.1 Lagrange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4.2 迭代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4.3 Newton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4.4 Hermite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4.5 分段多项式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4.6 三次样条插值及其误差分析 |
5 结语 |
(10)220kV蛇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阶段 |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优点 |
1.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研究内容 |
1.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优越性 |
1.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1 设备选型 |
1.4.2 抗干扰 |
1.4.3 数据精度要求不统一 |
1.4.4 通信接口不统一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蛇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规划 |
2.1 蛇龙 220kV变电站介绍及运行方式概述 |
2.2 蛇龙变电站综自改造项目需求分析 |
2.3 变电站综自改造原则 |
2.4 变电站综自改造总体方案 |
2.4.1 一次设备方案 |
2.4.2 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装置的换型改造 |
3.1 220kV线路保护装置更换选型 |
3.1.1 蛇严线和洪蛇线保护改造方案 |
3.1.2 蛇李线保护配置方案 |
3.2 220k V母差保护装置更换选型 |
3.3 110kV线路保护装置更换选型 |
3.4 220kV线路主变故障录波器选型 |
3.5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后的调试 |
3.5.1 PSL-603GM线路保护装置校验 |
3.5.2 PSL-603GM专用光纤通道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配置 |
4.1 变电站综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配置 |
4.2 自动化测控装置选型 |
4.3 远动机配置 |
4.4 五防工作站 |
4.5 接入系统通信方案 |
4.5.1 变电站通信方案 |
4.5.2 接入集中中心监控系统的方案 |
4.6 其他装置改造 |
4.6.1 低周低压减载装置 |
4.6.2 直流系统 |
4.6.3 UPS不停电电源系统 |
4.6.4 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
4.6.5 同步时钟系统GPS |
4.7 新接入测控设备调试检测 |
4.7.1 基本误差校验 |
4.7.2 监控功能误差校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蛇龙变电站改造工程运行及评估 |
5.1 改造后运行工况 |
5.1.1 蛇龙站改造后的各项运行指标 |
5.1.2 蛇龙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后的优点 |
5.2 变电站改造后站内处理故障实例分析 |
5.2.1 蛇龙站#1 主变跳闸分析 |
5.2.2 所辖站金坞站#1 主变跳闸分析 |
5.3 改造后工程效应分析 |
5.3.1 社会效应分析 |
5.3.2 经济效应分析 |
5.4 改造后的运维站运行维护制度 |
5.4.1 运维操作站工作职能 |
5.4.2 运维操作站值班规范 |
5.4.3 电气设备巡视检查和定期维护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造纸工业高级控制技术和先进控制系统综述[J]. 汤伟,张诚,冯波,张逸成,王其林,王孟效. 中国造纸, 2020(08)
- [2]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D]. 董云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D]. 杨存哲. 山东大学, 2020(05)
- [4]磨矿综合自动化的研究与设计[D]. 张玉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D]. 张陵兵.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6]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邵麟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智慧矿山建设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 李小四,马建民,王莹莹. 工矿自动化, 2019(09)
- [8]湛江110kV金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D]. 刘水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同步算法研究综述[J]. 崔浩,许军,张小康,章彦燕. 电工电气, 2018(07)
- [10]220kV蛇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D]. 杨丹青.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7)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战略控制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