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中医专家高惠元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着名中医专家高惠元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一、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着名中医专家高辉远教授学术思想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呈祥[1](2018)在《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代医案部分:通过收集建国以来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挖掘现代医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关脉象、舌象、症状、证候及其处方用药等一些普遍性规律,分析“脉证治”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脉诊在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部分:挖掘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的证治规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诊疗与科研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现代医案部分:运用文献检索与数据挖掘方法,收集建国以来现代名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医案,整理医案中脉象、舌象、症状、证型、证候要素及用药等信息,应用SPSS20.0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运用SPSS 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部分:以齐向华教授临床诊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本信息、证型及方药,运用以上统计方法,挖掘证治规律。结果:现代医案部分:1.基本信息: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医案656例,以急性期医案最多。医案中患者男女比例为2.13:1;平均年龄60.11±10.48岁,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诱因为情志不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最多见。2.频数分析:(1)脉象描述方式以整体脉象为主,最常见单脉为弦脉;最常见相兼脉为弦滑脉;(2)舌象常见苔腻;(3)主症中半身不遂最常见,兼症多见头晕等,本病易导致烦躁易怒等情志问题;(4)总体证型以风痰阻络证最多;(5)本病病位在脑,与肝关系最密切;病性证素以痰证最多;(6)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物为:当归、川芎、石菖蒲、地龙、黄芪、红花、茯苓、赤芍、甘草、桃仁;药物分类以活血化瘀药最多,其次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等;各分期均以活血化瘀药最常用。3.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症状聚为8类,表征疾病不同病机;中药聚为14类,提取19个公因子;“以症测证”、“以方测证”均具有一定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4.关联规则分析:(1)中药配伍规律: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远志与石菖蒲;三味药团、四味药团、五味药团以补阳还五汤中7味药相互配伍为主。(2)脉象内关联:滑脉与弦脉关联最常见,代脉与结脉置信度最高。(3)舌象内关联:最常见组合为苔厚与苔腻,置信度最高为苔厚、舌红与苔腻。(4)脉象与舌象关联:最常见组合为弦脉与苔黄。(5)病性证素内关联:腑实与痰、火热置信度最高。(6)脉证相关结果:病性证素与脉象关联:弦脉可见于痰、血瘀、风、气虚、火热、阴虚、阳亢、腑实、气滞、寒、血虚各个证素的诊断中。脉象与病性证素关联:涩与血瘀,滑与痰,濡与血瘀,弱、涩、濡、缓与气虚,数+滑与火热等相互关联。脉象与病证关联性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脉证相应”理论。(7)证药相关结果:证药关联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证治相应”理论。(8)脉药相关结果:关联规律符合临床实际,能够体现出中医“脉治相应”理论。临床研究部分:1.齐向华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有关,强调情志因素在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气机紊乱是中风病发病主要病机,风、痰、火、瘀、滞是气机紊乱的病理产物,并互相影响,共同致病。本病病性常见虚实夹杂证。2.齐向华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首重调气或补气,畅利气机,以助化痰、行血、平肝、驱邪。临床常见证型为阴虚风动证;证候要素以气滞证最常见;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显示辨证与潜方具有强关联性;常用中药为白芍、防风、牛膝、甘草、当归、川芎、柴胡、红花、徐长卿、栀子等;使用最频繁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同时齐向华教授对解表药及祛风湿药的作用有独到见解。3.中药配伍关联规则: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紫苏与防风、檀香与薤白、益母草与首乌藤、石决明与天麻,置信度均为100%;三味、四味、五味药团配伍规律较固定。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多符合临床实际,可供临床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参考。2.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具有一定相关性,脉诊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脉象记载不全面问题。3.齐向华教授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疗方面与现代医家具有一定共识,其对病因病机具有更深入认识,辨证诊疗独具特色。

张晨,薛燕星,赵冰[2](2016)在《薛伯寿辨治热病经验撷菁》文中指出薛伯寿教授师从着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继承并发展了蒲辅周辨治热病的学术思想,尤其擅长运用升降散、大小柴胡汤,并且处方灵活、寒温并用,临床疗效显着。

卜菲菲[3](2016)在《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由文献整理与病案资料探析两部分组成。首次对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古今相关医案文献进行专题性地系统收集、整理和筛选,提炼四位代表性医家同中有异、兼容并蓄、继承发展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探索其遣方用药风格。同时应用计算机技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诊疗信息的结构化、客观化和标准化。从而进一步弘扬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流派的特色与优势,推进学术传承与发展,指导和提高中医临床实践。方法1.运用查阅专着法、引文追溯法等检索方法系统收集与整理中风古典文献资料,梳理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概念、病因病机、特色治法及临证遣方用药的认识等。2.运用文献检索法,对收集的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足量临床案例进行剖析和归纳,提炼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通过与历史上其他相关医家综合性临床着作进行比较,展现其学术流派经验的传承性。3.运用统计分析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0),从数据处理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技术标准化分析新安王氏代表性医家的中风医案,为中风病的临证与科研提供参考。结果新安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关于中风一病在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方面同中有异、兼容并蓄,既有一脉相承又有继承发展的关系。王仲奇辨治中风思想上详辨脏腑,重视经络;察其虚实,补泻分明;论治分期,防重于治。临证上强调未病先防,膏方善后;肝肾为本,气血为用;强调炮制和剂型。王任之辨治中风思想上衷中参西,动态施治;察判源流,权衡缓急;分期分型,标本兼顾。临证上注重宣通气血,扶正祛邪;补肾填精,育阴熄风;祛瘀通络,调和阴阳。王乐匋辨治中风思想上法尊伤寒,活用经方;药崇轻灵,身心同医;强调整体,重视体质。临证上轻清灵动,善用虫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平肝熄风,攻补兼施。王师辨治中风思想上证病同辨,标本同治;刚须寓柔,固本培元;审病度势,知常明变。临证上气血并调,滋水涵木;擅用合方,巧用对药;理气开郁,通腑涤痰。结论“新安王氏医学”薪火相传七世,传承独具特色,遵而不泥,融会贯通,一脉相承又历久弥新,不断丰富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充分体现了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传统相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关系到中医特色的弘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本课题通过对新安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其辨治中风独特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和临证经验,对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钱力维[4](2016)在《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胡国俊教授治疗的老年病病例进行挖掘、分析,以揭示胡国俊教授的选方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老年病治疗中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期充分学习,更好地传承导师的思想、经验,并有所创新。目的通过跟师学习,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胡国俊教授治疗的老年病病例进行挖掘、分析,以揭示胡国俊教授在老年病治疗中的选方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老年病治疗中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在独立临床过程中加以发挥应用,并有所创新,为中医药治疗老年病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新的见解。方法1对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分析。2.1对胡国俊教授老年病诊疗中的治疗经验、新的观点进行整理;阐述和研究分析。2.2病历数据库的建立:以本院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临床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录入模块,将260张处方录入到数据库平台,形成病例数据库。2.3据挖掘方法:单味药采用频次统计法,药对之间的关联使用互信息,统计关联系数,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胃病的网络可视展示图。2.4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结果1胡国俊教授论治老年病学术思想:随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病的病因病机随之改变。淫邪内着,陈菀蓄积者不少,陈菀之物的产生与生活环境、饮食、情志、衰老不无相关,陈菀蕴遏五脏六腑,痹阻脉络,运化失常,百病丛生。治疗当权衡平治,去菀陈莝,祛邪助运。2胡国俊教授论治相关老年病的临证经验:根据邪实体虚,或以祛邪为主,或辅以补益之中。立五法:化痰降浊、化瘀通络、清化湿热、消积导滞、醒脾和胃。2.1老年性便秘多虚实夹杂,多脏同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治疗应采用脏腑辨证,通过滋阴补阳、运中化湿、肃降肺气、疏肝行气等方法,恢复大肠传导之职。2.2老年性胃病治分新久,初治在经治气,一为疏肝肃肺,条畅一身之气机,则中州之结气消散,胃胀痞满随手而愈;二为醒脾和胃,芳化苦辛,疏调气机,则湿祛气通。病久在络治血,方以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3老年性不寐不寐的病机本虚标实,治疗重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泻实重在清肝泻火、化痰祛瘀、消食化积。补虚在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则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不寐治疗重在调整阴阳。2.4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临床西医见于脑梗死、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病机在于风、火、痰、瘀、虚,治疗应补泻相宜。其中痰瘀为患最多,方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眩晕的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临证应掌握扶正与祛邪的比例。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3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的经验3.1胡国俊在相关老年病治疗中临床最常用药物有黄连、法半夏、枳壳、蒲公英、柴胡、黄芪、黄芩、旱莲草、白芍、旋复花、白术、厚朴、百合、生牡蛎、干姜等15味。使用频率在30次以上,以化痰、祛湿、清热、理气药多见,揭示了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重视祛邪助运的学术思想和经验。3.2胡国俊教授在治疗相关老年病中的常用药对22对。这些药对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寒温并用,升降结合。其中行气助运,化痰祛湿、清热泻火药对较多,与治疗痰、热、瘀、滞等病理是相符合的。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胡国俊教授药物的配伍规律。3.3复杂网络图展示了胃病的治疗药物包含了小陷胸汤和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组成,与痰热内蕴,兼寒热错杂,脾虚胃弱证型多见相符。4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能改善痰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症状,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且疗效优于中成药胃复春,对痰热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确切疗效。结论1胡国俊教授论证老年病“淫邪内着,陈菀蓄积;祛邪助运”的学术思想,反应了当代老年病的病机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2相关老年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提出了“便秘从脏腑论治”;胃病“初治在经治气”,通过治疗肝肺脾来治气,“久病在络治血”,方用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不寐治疗重在“调整阴阳”。眩晕以风、痰、瘀作祟,治疗要补泻相宜。3数据挖掘技术结果揭示了胡国俊教授的处方用药规律,反应了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临证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索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现代师承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高晔[5](2015)在《景洪贵学术思想和治疗肺痹顽咳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临床上急慢性咳嗽病越来越多,很多呈现反复迁延,疗效不佳,顽固难愈。导师景洪贵主任中医师从医40余年,医德高尚,学验俱丰,桃李芬芳。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总结出从肺痹角度来认识和治疗这类顽固性咳嗽独到的经验。本文旨在对导师治疗肺痹顽咳的理论和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对其学术思想和学术渊源进行初步的整理。方法:从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整理。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考究古代文献,梳理经典理论,分析、归纳历代医家对“肺痹”“顽咳”的认识,结合当代医家的相关认识,研究总结导师提出肺痹顽咳病名的理论思路,以及对该病理、法、方、药及病后调理-线贯通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临床研究方面,分为两部分。①收集导师治疗肺痹顽咳病例处方620张,将处方病证用药等信息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分类计算得出各相关频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②对止咳1号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寒犯肺型)肺痹顽咳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予止咳1号方,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6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疗效变化。结果: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导师私淑李孔定等中医大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渊源。初步总结了其“中和”的生命观,主张调气论治,重视调理脾肾,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特点。明确了肺痹顽咳为临床上感受外邪以肺气痹郁为病机特点,病程大于3周,反复迁延难愈且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咳嗽。总结了该病诊断与鉴别思路,归纳出临床辨证治疗分风寒犯肺型、风热犯肺型、湿热蕴肺型、邪犯少阳型和肺脾肾虚型等五个证型。强调了该病用药特点宜轻宣流通,舒展肺气,祛邪外出。并详列其处方止咳1、2、3、4、5号方和具体化裁用药。还详细阐述了病后饮食禁忌生冷、甜、咸、酸和鱼虾等食物。生活调护注意避免接触香水、花露水、灭蚊药等芳香刺激性气味,以及避免接触花粉、烟尘、动物毛屑和尘螨等。临床研究结果提示:①处方研究结果。止咳1、2、3号方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为多,两病用方占到该方的67.7%、67.4%和58%。止咳4号方用于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较多,占总本方用数的73.1%。止咳5号方仅用于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后期。用药频率前十位分别为甘草、桔梗、黄芩、杏仁、麻黄、蝉蜕、射干、南沙参、丹参、柴胡。②止咳1号方临床研究。止咳1号方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寒犯肺型)肺痹顽咳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在咳嗽、咽痒、胸闷等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咳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近1天。用药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导师景洪贵主任中医师发皇古义,融汇新知,衷中参西,对肺痹顽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辨治体系。止咳1号方在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风寒犯肺型)肺痹顽咳方面临床疗效肯定,呈现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的趋势。虽然对于肺痹顽咳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笔者认为,在导师经验基础上,参入六经表证辨治的思路方法,可能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是今后研究和思考的方向。同时,将设计更加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客观实验数据证实其疗效,并进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移敏[6](2014)在《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千年以来,传统中医药教育以师承授受为主要培养人才的形式。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下培养了若干名医大家,为中医药学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医药教育也与时俱进。近60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面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日益凸显的问题,如何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构建新型的中医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医教育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本研究在借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中医人才的特征,通过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历史考察,对各阶段中医药师承教育进行纵向分析,结合不同学科师承的横向比对,在总结师承教育模式优劣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与事件的审视,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分析师承教育转型的原因,通过挖掘传统师承教育现代价值及其新内涵,探索建立院校教育模式和师承教育模式互补、并行、兼容,共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可能性。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一方面,总结出我国传统师承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挖掘其现代价值;另一方面,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不足,探索建立院校教育模式与师承教育交融发展新模式的可能,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上述研究,为我国中医人才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建华[7](2014)在《国医大师朱良春治学经验谈——写给我的青年同道》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朱良春先生走过的历程,深感其治学之路对后学很有裨益。从首重于德、苦读勤思、广搜勤写、博采兼蓄、临床实践等五个方面,总结朱师成才的经验,希冀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郑东英,李惠敏[8](2013)在《郑伟达教授治疗疑难重症与肿瘤的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名老中医郑伟达教授简介主任中医师,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福建省闽清县人。毕业于北京光明中医学院,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郑孙谋教授、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历任福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福建省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民营中医院院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常

诸国本[9](2013)在《在中西汇通中卓然而立》文中研究说明作者简介: 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对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颇有研究,曾发表“一枝高竹独当风——论陆广莘医学思想”等论文。 把陆广莘的学术经历和中医学的坎坷命运联系起来考察,知人论世,陆广莘医学思想不仅是他个人6

王发渭[10](2012)在《高辉远学术思想及医疗特点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重从5方面简要介绍了着名老中医高辉远的学术思想及医疗特点。1、强调理论,注重实践:主张热读经典医籍之后,再博览历代名着及医案,研考各名家方书之理,这样不惟能开阔知识领域,且有权衡各家学说之基础;要求学生自己多临床实践,通过大量临床医疗以充实自己丰富的的感性知识和诊疗技能。2、审因论证,治病求本:遵循《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之旨,临证必细审其因,辨明机理为要;治病必以胃气为本,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杂病,莫不与脾胃关系密切。3、精通内科,尤谙耄耋:对于内科诸多沉疴痼疾,独辟蹊径,摸索出一套治疗规律和有效方药。在治疗老年病时,强调祛邪慎施戕伐,扶正宜用调补,根据老年患者的特殊性,总结出"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的独特医疗风格。4、擅治温病,卓有发挥:对于温病的经验主张融寒温于一体;辨明寒温之同异;治当透泄护津为要。整理总结出蒲老早年的"乙脑辨证论治八法",和"腺病毒肺炎辨证论治四法",使温病学说赋予了新内容。5、借古创新,灵活变通:高师临证,进方用药轻灵,力求纯正。强调成方不在多而在损益,灵活变通,用药平稳,方小药精,每于轻灵之处见神奇,精简之中收效果。他效仿古人法,创拟了20多个经效新方,临床应用恒多效验。

二、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着名中医专家高辉远教授学术思想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着名中医专家高辉远教授学术思想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疾病诊断标准
        (四)医案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医案检索结果
        (七)数据库的建立
        (八)统计方法
    四、数据挖掘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来源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三)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五)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八)关联规则分析
第二部分 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采集工具
        (六)采集内容的实施
        (七)数据录入与统计方法
    三、临床研究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三)常用方剂频数分析
        (四)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分析
        (五)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讨论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情况分布及特点
        (一)性别情况
        (二)年龄情况
        (三)疾病分期情况
        (四)病因分析
        (五)既往疾病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一)脉象频数分析
        (二)舌象频数分析
        (三)主要症状体征频数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对情志的影响
        (五)主要症状体征聚类分析
    三、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特点
        (一)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二)近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三)齐向华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一)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分布特点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总体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五、常用方剂及其与证型关联情况
        (一)齐向华教授常用方剂分析
        (二)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一)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频数结果分析
        (二)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分类结果探讨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用药及分类结果探讨
        (四)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探讨
        (五)药物因子分析结果探讨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规律探讨
        (一)常用药对
        (二)三味药团
        (三)四味药团
        (四)五味药团
    八、关联规则分析探讨
        (一)脉象、舌象关联分析
        (二)证候要素关联分析
        (三)脉象与证素关联分析
        (四)证素与中药关联分析
        (五)脉象与中药关联分析
    九、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薛伯寿辨治热病经验撷菁(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热病常用升降散
2 治热病善用大小柴胡汤
3 治热病善于寒温并用
4 病案举隅

(3)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中风概述
        1.1 中风的概念
        1.2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1 王仲奇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1.1 详辨脏腑,重视经络
        1.2 察其虚实,补泻分明
        1.3 论治分期,防重于治
    2 王任之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2.1 衷中参西,动态施治
        2.2 察判源流,权衡缓急
        2.3 分期分型,标本兼顾
    3 王乐匋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3.1 法尊伤寒,活用经方
        3.2 药崇轻灵,身心同医
        3.3 强调整体,重视体质
    4 王键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4.1 证病同辨,标本同治
        4.2 刚须寓柔,固本培元
        4.3 审病度势,知常明变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诊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1 王仲奇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1.1 未病先防,膏方善后
        1.2 肝肾为本,气血为用
        1.3 强调炮制,注重剂型
        1.4 验案举例
    2 王任之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2.1 宣通气血,扶正祛邪
        2.2 补肾填精,育阴熄风
        2.3 祛瘀通络,调和阴阳
        2.4 验案举例
    3 王乐匋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3.1 轻清灵动,善用虫药
        3.2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3.3 平肝熄风,攻补兼施
        3.4 验案举例
    4 王键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4.1 气血并调,滋水涵木
        4.2 擅用合方,巧用对药
        4.3 理气开郁,通腑涤痰
        4.4 验案举例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王仲奇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3 王任之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4 王乐匋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5 王键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的诊治特色和临证经验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个人简介
附件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目录

(4)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论治老年病概述
    1 生理变化
    2 心理变化
    3 病理变化
    4 治疗
        4.1 调畅气血,补泻适宜
        4.2 调畅情志,四时摄生
        4.3 固摄肾气,保养先天
        4.4 顾护脾胃,重视后天
        4.5 脾肾同补,先后天同重
        4.6 其他
    5 现代医家研究
        5.1 扶正与祛邪兼顾
        5.2 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5.3 专以祛邪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胡国俊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
    1 胡国俊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1 师承家学,兼收并蓄
        1.2 新安流派 古蕴深厚
    2 胡国俊对老年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学术思想
        2.1 陈菀蓄积为害年迈之躯
        2.2 祛邪助运旨在却老全形
        参考文献
    3 胡国俊对老年病治疗的经验总结
        3.1 调治五法应各得其宜
        3.2 用药宜忌
    4 临床常见老年病治疗的经验总结
        4.1 从脏腑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
        4.2 老年胃病论治分新久
        4.3 老年性不寐治疗重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4.4 老年性眩晕从风、火、痰、瘀论治
第三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胡国俊教授治疗老年病经验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软件
        2.2 病例录入与核对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使用频次统计
        3.3 全部药物的复杂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常用药物分析
        4.2 药对应用经验
        4.3 组方配伍特点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痰热型老年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3 证候积分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H.pylori(简写Hp)转阴率比较
        3.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典型医案
致谢
个人简历

(5)景洪贵学术思想和治疗肺痹顽咳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景洪贵主任中医师学术渊源
    一、重视传统学养深厚
    二、遍访名家学有师承
    三、系统学习取法经典
第二部分 景洪贵主任中医师学术思想概述
    一、“和”的生命观
    二、辨气论治
    三、重视调脾肾
    四、衷中参西辨病辨证
第三部分 景洪贵主任中医师治疗肺痹顽咳的学术经验总结
    一、理论溯源病机分析
        (一) 中医“顽咳”“久咳”研究治疗现状
        (二) 肺痹历史沿革及目前研究现状
        (三) 导师对肺痹顽咳的认识
    二、临床诊断与鉴别
    三、辨证要点
    四、治疗原则
    五、常用方及分型
    六、饮食生活调护
        (一) 饮食禁忌
        (二) 生活调摄
    七、肺痹顽咳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一) 病例采集与统计
        (二) 处方用药讨论分析
    八、病案二例
        (一) 病案
        (二) 病案
第四部分 止咳1号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寒犯肺型)肺痹顽咳的临床观察
    一、临床资料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来源
    二、试验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测指标及方法
        (四) 病例脱落标准
        (五) 疗效判定标准
        (六)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 两组基线对比分析
        (二) 疗效结果比较
        (三) 安全性分析
        (四) 结果分析
        (五) 结论
    四、讨论
体会与思考——关于肺痹顽咳几个问题的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一:跟师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选题来源
    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现状
    4 基本概念界定
        4.1 中医
        4.2 教育模式
        4.3 师承教育
        4.4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5 研究理论基础
        5.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3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
    6 研究方法
    7 课题研究展望
第一章 中医师承教育的历史考察
    1 中国古代师承教育模式的形成
        1.1 古代医学发展概况
        1.2 古代医学教育模式
        1.3 古代中医学术流派与师承教育的关系
        1.3.1 学术流派的诠解
        1.3.2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1.3.3 学术流派与古代中医学传承的相互影响
        1.4 古代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
        1.4.1 古代中医师承制优势
        1.4.2 古代中医师承制劣势
    2 中西古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
    3 近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转型
        3.1 近代中医师承教育概况
        3.2 近代中医师承形式——近代中医医派与世家
        3.3 近代师承教育的时代特点
        3.4 近代中医师承教育转型的原因简析
        3.5 近代中医教育的变革
        3.6 近代各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概况
        3.7 近代中医师承教育与近代学校教育的比较
        3.7.1 教学对象
        3.7.2 教学目标
        3.7.3 教学内容
        3.7.4 教学方法
        3.7.5 教学考核
        3.8 推动近代中医药教育模式演进的因素
        3.8.1 政治因素
        3.8.2 经济因素
        3.8.3 科技因素
        3.8.4 文化因素
第二章 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构建
    1 政府主导的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1 1956-1966年师带徒运动
        1.2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
        1.2.1 高级师承继续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1.2.2 高级师承继续教育的优势
        1.2.3 现代高级师承继续教育模式的不足
        1.3 关于政府主导的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小结
    2 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
        2.1 与时俱进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
        2.2 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师承教育的融合探索
第三章 师承教育现代转型的个案分析——以孟河医派费氏一脉为例
    1 孟河费氏家族医学传承的形式与内容
        1.1 家传
        1.2 师承
    2 从费氏医学传承看师承教育的转型
        2.1 传承形式
        2.2 传承内涵
        2.3 对现代师承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四章 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对师承教育模式的借鉴
    1 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的进程与反思
        1.1 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简况
        1.2 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比较
        1.2.1 教育规模
        1.2.2 生源及学医动机
        1.2.3 教学内容
        1.2.4 教学形式与方法
        1.2.5 临床实践方式
        1.2.6 师资方面
        1.3 对比结论
        1.3.1 传统中医师承制优势及不足
        1.3.2 院校教育的优势
        1.3.3 院校教育的不足
    2 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2.1 传统中医师承制的现代价值
        2.1.1 注重医德修养,纯正习医动机
        2.1.2 注重经典学习,扎牢基础功底
        2.1.3 注重临症实践,重在因材施教
        2.2 建立新型中医院校师承教育模式的展望
        2.2.1 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的内涵分析
        2.2.2 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模式的意义
        2.2.3 对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
        2.3 院校教育融入师承教育的路径
        2.3.1 明确新型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
        2.3.2 建立新型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构想
    3. 对社会师承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3.1 对当前社会师承教育的思考
        3.2 打造立体现代师承教育模式的展望
小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国医大师朱良春治学经验谈——写给我的青年同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医首重于德
    1. 医乃仁术
    2. 执着中医事业
二、苦读勤思悟真谛
    1. 精读与泛读
    2. 学与思
三、广搜勤写结硕果
    1. 勤写作
    2. 结硕果
四、虚心请教谦受益
    1. 拜名师
    2. 学绝活
五、博采兼蓄重实践
    1. 独特建树
    2. 贵在实践
后记

四、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着名中医专家高辉远教授学术思想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D]. 刘呈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薛伯寿辨治热病经验撷菁[J]. 张晨,薛燕星,赵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3]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卜菲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4]胡国俊祛邪助运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D]. 钱力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景洪贵学术思想和治疗肺痹顽咳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 高晔.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6]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D]. 移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国医大师朱良春治学经验谈——写给我的青年同道[J]. 朱建华. 中医药文化, 2014(04)
  • [8]郑伟达教授治疗疑难重症与肿瘤的学术思想[A]. 郑东英,李惠敏. 2013年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肝病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3
  • [9]在中西汇通中卓然而立[N]. 诸国本. 中国中医药报, 2013
  • [10]高辉远学术思想及医疗特点初探[A]. 王发渭. 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