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防疫费用到哪里去了?(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1](2021)在《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不文明养犬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认为
孙明华,清心[2](2020)在《五谷丰登(长篇小说连载)》文中提出上期内容提要:老话说"猪粮安天下"。粮食自不必提,中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汉字"家"的结构完美诠释了国人对猪的感情——有了房子,再养一头猪,就成了一个家。人人都有了家,天下才能安啊!新世纪初,养殖专业女大学生徐一诺追随老领导孟忆昶创办养猪场,时时困扰企业的资金瓶颈和无法预测的天灾人祸,让徐一诺切身体会到养殖业的艰辛。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她和孟忆昶的经营理念、处世
李元洪[3](2018)在《适应性治理:乡镇权力的运作逻辑 ——基于沙镇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残缺不全的自身职能、刚性约束的科层体制导致乡镇党委政府陷入“权力孤岛”,处于“权力孤岛”上的乡镇党委政府其权力运作逻辑是什么?表现形式怎样?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站在乡镇权力运作逻辑历史发展脉络的高度,在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下,以中部地区的沙镇权力运作作为观察支点,运用理性选择理论,通过“内视”(即对乡镇权力的历史演变及现实结构进行考察)“外观”(即对乡镇党委政府与其上下左右互动主体的观察),对当下的乡镇党委政府与同级组织、上下机构以及镇域企业、社会精英之间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现乡镇权力运作过程,并探讨其内在的乡镇权力运作逻辑,以及乡镇权力运作逻辑的各种表现形式,提出乡村社会的复杂性、自身职能的软弱性、科层体制的强制性导致乡镇党委政府陷入“权力孤岛”,而处于“权力孤岛”上的乡镇党委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其权力运作呈现出适应性治理逻辑。从乡镇权力运作逻辑角度看,适应性治理是指乡镇党委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其权力运作在回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乡镇权力运作适应性治理逻辑具有灵活性、集成性、阶段性、目的性和妥协性等五个特点。灵活性是指适应性治理在制度安排上将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具备伸缩性和灵活变化的特征。集成性是指适应性治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及时反映实际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体系。阶段性是指适应性治理是中国乡镇权力运作逻辑历史变迁的一个阶段,具体时间是从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全面取消之后到205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之前这一时间段。目的性是指适应性治理提供一系列治理逻辑和治理策略供我们选择,其目的在于不断优化和完善治理系统,不计较成本、不带功利目的地建构出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妥协性是指适应性治理为达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调适,向内使劲,以减缓外部压力,适应环境需求。乡镇权力运作适应性治理逻辑的表现形式包括与县委县政府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变通逻辑、与县财政局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依附逻辑、与“七站八所”代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半依赖逻辑、与镇域乡镇企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服务交换逻辑、与村两委互动中表现出来的管理逻辑、与镇域社会精英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情逻辑,以及其他学者笔下的“变通、摆平、人情、关系、面子、媒、擂、示弱、怀柔”等等,适应性治理逻辑既是乡镇权力运作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现有条件下乡镇权力运作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乡镇权力运作从代理性治理逻辑、行政性治理逻辑发展到协商性治理逻辑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更是乡村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适应性治理逻辑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当下乡镇权力运作规律,而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曹洁[4](2015)在《寒亭区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转型,从畜牧产业产品的饲养量和畜禽产品的产量上看,都在不断的提高。一年一度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在最近几年飞速发展。本文选择潍坊寒亭区作为研究的实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了解寒亭区畜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寒亭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相关对策和政策体系建设。从寒亭区近年来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畜牧业的总产值飞速发展,2007年寒亭区的畜牧业产值达到7.1亿元,到2013年底畜牧业产值达到9.7亿元,六年的时间增长36.6%。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寒亭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取得发展的同时,畜牧业行业的众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畜牧业人才科技水平低,管理方法不当,畜牧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规划布局不得当,养殖人员专业技能差、市场意识差,不能有效应对市场大风险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寒亭区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基层养殖户进行调查走访,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对寒亭区畜牧业整体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寒亭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提出及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同时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叙述了亭区畜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章阐述了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分别通过六个方面来论述:寒亭区畜牧业产品发展历程;寒亭区畜牧业产值发展历程;寒亭区畜牧业就业发展历程;寒亭区畜牧业收入发展历程;寒亭区畜牧业消费贸易发展历程;寒亭区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历程。第四章对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提出了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布局畜牧产业链区域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畜牧业专业队伍建设;重视环境保护。第六章是结束语,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
王菲菲[5](2015)在《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愈来愈频繁,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产地检疫是整个动物检疫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现在的养殖模式下,基层主要以散养户居多,产地检疫工作量大且任务繁重。随着近几年动物疫情的爆发,产地检疫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在实际运行中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到位,疫病控制仍存在隐患。为了提高我省动物产地检疫执法水平,尽早的发现疫情,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扑灭,阻止疫情的扩散与传播,减轻由于疫情爆发给畜牧业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笔者于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养殖场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合我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执法的现状,发现其存在检疫设施简陋、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执法力量薄弱、检疫操作不规范、动物出栏前标识佩戴率低、养殖场(户)报检意识差和动物产地检疫信息化网络系统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不仅制约着我省产地检疫执法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影响我省乃至全国的疫病防控和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通过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完善动物产地检疫监督法律法规、增加投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产地检疫监督执法、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取消检疫收费和进一步完善动物产地检疫信息化网络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达到提高产地检疫执法水平,强化监督工作就位的目的。动物产地检疫执法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畜牧业是否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决定了能否保障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因此,强化动物产地检疫有效规范的开展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罗东[6](2014)在《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农业投资的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娃分析我国农业投资的具体分类及特征,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管理方式和政策实施情况;三是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农业投资总呈及结构、重点领域、管理制度,总结先进经验及做法;四是我国农业投资规模分析,重点包括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情况、影响因素,并做相应评价,对当前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现状进行评述,利用1998-2012年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与第一产业GDP、农林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关系的模型,测笕2020年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水平,并利用分省历史数据,预测2020年中央及东中两地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水平;五是我国农业政府投资童点领域分析,包括重点领域评价、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等;六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投资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0前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投资仍然存在投资严重不足、投资增长剧烈波动、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建议下一步政府农业投资应从重耍性、紧迫性和效益因素的角度,选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农业G然灾害恢复重建和农业扶贫等重点领域《同时明确建立投资供给充裕、投资主体健全、投资决策科学、投资调控灵敏、投资监督有力的新型农业投资体制单位改革目标,明确投资主体分T:,改革农业投资融资方式,深化建设实施领域改革,改进和完善项0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钱华,钱玉龙,刘冠民[7](2014)在《死亡生猪的无害化处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禁止屠宰、经营、运输病死动物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禁止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产品。这两项禁止性规范,既是《动物防疫法》第25条第5款明确的预防动物疫病的法定措施,也是《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5款明确的食品生产经营的禁令。为有效处置死亡动物,做好动物源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报废品的处理,国家农业部在2005年10月下旬下发了《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试行处置办法》;原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9月
卢伟业,黄丽红[8](2014)在《如何解决病死畜禽尸体污染问题》文中研究说明1我县畜牧业生产及行业发展基本情况1.1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我县一直以来畜禽养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平罗县是自治区优势特色肉羊产业带核心区,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我县按照"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抓点促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清真牛羊肉优势特色产
吴恒[9](2013)在《舌尖上的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是大众最普遍的关注,也是民族强盛的重要前提。面对目前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发态势,全国公安机关铁拳出击,深挖严打,对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同时,工商、司法、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从监管、立法、生产链条等各个层面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用严刑峻法确保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刘维佳[10](2013)在《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新型业态,国内、外均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路径。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历经12年,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可供借鉴的雁门关模式。本文以生态脆弱地区为研究背景,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为研究线索,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困局入手,对雁门关区域的生态条件及产业特征进行历史性剖析,梳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建设思路、扶持政策、科技支撑、工程布局、实施效果和成功经验。用样板评估的视角,概括生态优先战略和草业先行路径,先草、再灌、后林生态恢复建设的规律。围绕雁门关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这个重点,提出畜禽种质资源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盘点了区内独特而宝贵的畜禽种质资源及开发潜力。强调畜禽良种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网络化重建的重要性,肯定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大范围推广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务实改良和渐进变革,来推进草食畜乃至畜牧经济生产方式转变,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激进“革命”。把雁门关模式定位为生态恶化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农林草牧耦合型”生态畜牧业,并给出此模式的产业、政策、利益3大支撑点。研究认为,雁门关模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治理的样板,黄土高原治理应当走雁门关之路,因为它能够给生态畜牧业拓展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遏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环境恶化的态势,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意义。
二、动物防疫费用到哪里去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防疫费用到哪里去了?(论文提纲范文)
(2)五谷丰登(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十四章沧海桑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十五章革图易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十六章夹缝求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十七章方兴未艾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十八章砥砺前行 |
一 |
二 |
三 |
(3)适应性治理:乡镇权力的运作逻辑 ——基于沙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乡镇权力的研究 |
1.2.2 关于乡镇权力运作的研究 |
1.2.3 关于乡镇权力运作背景的研究 |
1.2.4 关于乡镇政府行为逻辑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涉及理论与核心概念 |
1.4.1 理性选择理论 |
1.4.2 核心概念 |
1.5 个案选取及研究方法 |
2 历史与现状:乡镇权力的历史变迁 |
2.1 中国乡镇权力的历史演变 |
2.1.1 乡建制及其权力的历史演变 |
2.1.2 镇建制及其权力的历史演变 |
2.2 沙镇“镇治”的历史沿革 |
2.3 沙镇的权力与科层体制 |
3 乡镇权力运作之一:与县域主体的互动 |
3.1 与县委、县政府的互动 |
3.2 与县财政局的互动 |
4 乡镇权力运作之二:与镇域主体的互动 |
4.1 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互动 |
4.2 与镇域乡镇企业的互动 |
5 乡镇权力运作之三:与村域主体的互动 |
5.1 与村两委的互动 |
5.2 与村域社会精英的互动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适应性治理 |
6.2 对话与讨论 |
6.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件二 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 |
(4)寒亭区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
2.1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2.1.1 畜牧业发展宏观环境 |
2.1.2 畜牧业发展中观环境 |
2.1.3 畜牧业发展微观环境 |
2.2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内在条件 |
2.2.1 畜牧业饲养管理条件 |
2.2.2 畜牧业组织条件 |
2.2.3 畜牧业生产水平 |
3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寒亭区畜牧业产品发展历程 |
3.2 寒亭区畜牧业产值发展历程 |
3.3 寒亭区畜牧业就业发展历程 |
3.4 寒亭区畜牧业收入发展历程 |
3.5 寒亭区畜牧业消费发展历程 |
3.6 寒亭区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历程 |
4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畜牧业养殖规模偏小 |
4.1.2 畜牧业生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
4.1.3 产业链短、利用链条不紧密 |
4.1.4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水平低 |
4.1.5 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
4.2 原因分析 |
4.2.1 养殖户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
4.2.2 资金投入不足 |
4.2.3 畜牧业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 |
4.2.4 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有待提高 |
4.2.5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薄弱 |
5 寒亭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科学合理畜牧业发展规划 |
5.1.1 制定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
5.1.2 规划布局 |
5.1.3 畜牧业发展重点 |
5.1.4 主要工程 |
5.2 发挥政府作用,解决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
5.2.1 加大支持力度 |
5.2.2 创新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 |
5.2.3 创新畜牧业政策扶持方式 |
5.3 加强畜牧业专业队伍建设 |
5.3.1 多渠道改善人员知识结构 |
5.3.2 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 |
5.3.3 提高基层站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
5.3.4 加强教育管理,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
5.4 重视环境保护 |
5.4.1 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
5.4.2 大力推广应用治污新技术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动物检疫 |
1.1.2 动物检疫制度 |
1.1.3 动物产地检疫 |
1.1.4 动物检疫申报点 |
1.1.5 官方兽医 |
1.2 动物产地检疫的意义 |
1.2.1 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 |
1.2.2 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1.2.3 保障动物性食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
1.3 国内外动物检疫监管现状 |
1.3.1 国外动物检疫监管现状 |
1.3.2 国内动物检疫监管现状 |
1.4 河南省动物检疫监督现状 |
1.4.1 河南畜牧业现状 |
1.4.2 河南省动物检疫监督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图书馆书籍资源 |
3.1.2 电子数据库资料 |
3.1.3 网络资源 |
3.1.4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
3.1.5 实地调研资料 |
3.2 方法 |
3.2.1 查阅资料 |
3.2.2 问卷调查 |
3.2.3 访谈法 |
3.2.4 数量分析 |
3.2.5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现状 |
4.1.1 样本分布情况 |
4.1.2 硬件设施现状 |
4.1.3 动物产地检疫人员现状 |
4.1.4 动物产地检疫执法现状 |
4.1.5 基层养殖场(户)畜禽标识佩戴现状 |
4.1.6 养殖场(户)对报检的态度现状 |
4.1.7 动物产地检疫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现状 |
4.2 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存在的问题 |
4.2.1 基础设施简陋,检疫设备落后 |
4.2.2 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
4.2.3 执法力量薄弱 |
4.2.4 检疫操作不规范,工作流于形式 |
4.2.5 动物出栏前标识佩戴率低 |
4.2.6 养殖场(户)主动报检意识差 |
4.2.7 动物产地检疫信息化网络系统不完善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1.1 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5.1.2 经费不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 |
5.1.3 执法人员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
5.1.4 执法人员数量少,执法监督难 |
5.1.5 标识管理不规范 |
5.1.6 社会认知度低,法律意识不强 |
5.2 对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的建议与对策 |
5.2.1 完善动物产地检疫监督配套法律法规 |
5.2.2 增加投入,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监督硬件设施建设 |
5.2.3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打造专业化队伍 |
5.2.4 完善产地检疫监督执法 |
5.2.5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5.2.6 取消检疫收费,提高养殖户报检积极性 |
5.2.7 进一步完善、细化动物产地检疫信息化网络系统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6)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相关理论 |
1.3.2 主要的研究观点 |
1.3.3 对相关文献的评价 |
1.4 研究路线和方法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概念 |
2.1.1 投资的概念 |
2.1.2 农业投资的概念 |
2.1.3 政府农业投资的概念 |
2.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不同口径 |
2.2.1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 |
2.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
2.2.3 政府支农投资 |
2.2.4 中央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 |
2.2.5 中央政府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
2.3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特征和定位 |
2.3.1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特征 |
2.3.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定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外政府农业投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3.1 美国联邦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
3.1.1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综述 |
3.1.2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及结构 |
3.1.3 联邦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
3.1.4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
3.2 日本中央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
3.2.1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 |
3.2.2 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
3.2.3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
3.3 欧盟政府农业投资情况 |
3.3.1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综述 |
3.3.2 政府农业投资总量 |
3.3.3 政府农业投资主要领域 |
3.3.4 政府农业投资管理 |
3.4 国外政府农业投资政策经验借鉴 |
3.4.1 工业化进程中各国普遍大规模反哺农业 |
3.4.2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投入总量和比重不断增加 |
3.4.3 保障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主要目标 |
3.4.4 建立市场调节和宏观管理相结合的投资管理体制 |
3.4.5 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和监督机制建设 |
3.5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分析 |
4.1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变化情况 |
4.1.1 我国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规模分析 |
4.1.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情况分析 |
4.2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
4.2.1 经济发展水平 |
4.2.2 农业发展阶段 |
4.2.3 政府职能与财政实力 |
4.3 对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的分析评价 |
4.3.1 占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和中央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
4.3.2 没有伴随 GDP 增长速度同步增长 |
4.3.3 增长率总体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
4.4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预测 |
4.4.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预测 |
4.4.2 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预测 |
4.4.3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安排规模建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结构分析 |
5.1 对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结构的评价 |
5.1.1 按行业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
5.1.2 按性质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
5.1.3 按功能划分的投资领域结构 |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政府投资没有从生产性领域完全退出 |
5.2.2 中央与地方农业领域事权划分不清 |
5.2.3 专项存在散小乱和重复交叉问题 |
5.3 优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领域结构 |
5.3.1 发展规划依据 |
5.3.2 政府和市场事权划分依据 |
5.3.3 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依据 |
5.3.4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事权定位和领域 |
5.4 优化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农业投资结构的具体方案 |
5.4.1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
5.4.2 基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实证调研需求 |
5.4.3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 |
5.4.4 我国地方政府农业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 |
5.5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分析 |
6.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6.1.1 改革起步阶段(1978 年至 1987 年) |
6.1.2 改革推进阶段(1988 年至 1997 年) |
6.1.3 深化改革阶段(1998 年至 2003 年) |
6.1.4 全面改革阶段(2004 年至今) |
6.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现状 |
6.2.1 投资主体 |
6.2.2 制度法规 |
6.2.3 决策程序 |
6.2.4 进度安排 |
6.3 对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的评价 |
6.3.1 管理条块分割严重 |
6.3.2 投资决策不科学 |
6.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6.3.4 政府管理效率低 |
6.3.5 投资使用效益差 |
6.4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方向 |
6.4.1 必须立足国情,遵循农业发展规律 |
6.4.2 必须尊重市场,改善农业宏观调控 |
6.4.3 必须简政放权,强化农业公共服务 |
6.4.4 必须强化绩效,整合农业管理资源 |
6.5 深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
6.5.1 优化中央政府农业投资体制的指导思想 |
6.5.2 明确中央政府投资管理主体分工 |
6.5.3 规范投资方式和管理程序 |
6.5.4 完善农业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
6.5.5 开展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绩效评价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作为我国中央政府“三农”支出重点并增加规模 |
7.1.2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与中央政府事权相适应并优化结构 |
7.1.3 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应进一步明确分工、规范程序、完善法律和绩效评价 |
7.2 加强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的建议 |
7.2.1 持续扩大中央政府农业投资规模 |
7.2.2 集中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管理职能并整合投资领域 |
7.2.3 全面实行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绩效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死亡生猪的无害化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财政出资处理死猪 |
2 无害化处理死猪存在漏洞 |
3 无害化处理措施 |
3.1 生物安全处理 |
3.2 焚烧处理 |
3.3 掩埋处理 |
4 存在的问题 |
5 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 |
6 建立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
6.1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死猪集中焚毁的舆论氛围 |
6.2 规范运作 |
6.3 细化落实 |
6.4 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
(8)如何解决病死畜禽尸体污染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县畜牧业生产及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
1.1 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
1.2 县、乡从事畜牧业管理服务的技术人员状况 |
1.3 全县畜禽年正常死亡所占比例 |
1.4 我县目前一般对畜禽尸体处理方式 |
2 引发病死畜禽尸体增多的因素 |
2.1 动物防疫不能将所有传染病囊括 |
2.2 活禽市场附带屠宰安全隐患增多 |
2.4 兽医人员不规范治疗、违法治疗造成疫病传播流行死亡。 |
3 畜禽尸体处理存在的问题 |
3.1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
3.2 创新体制机制盘活现有体制人才, 应对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
3.3 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
3.4 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
3.5 目前我县缺乏规范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和设备 |
4 解决畜禽尸体污染问题的措施、办法及政策建议 |
(9)舌尖上的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毒从口入 |
米 |
油 |
肉 |
生姜 |
二、间接中毒 |
爆米花桶 |
纯净水桶 |
一次性餐具 |
三、难以察觉 |
甲醇 |
亚硝酸盐 |
甲醛 |
四、事出有因 |
信仰的缺失 |
金钱的诱惑 |
处罚过轻 |
五、与此关联 |
九龙治水 |
“同流合污” |
六、谁能独善其身? |
七、未完待续 |
(10)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产业发展理论与生态产业 |
1.2.2 国内外生态畜牧产业政策 |
1.2.3 由生态学派生和延伸的生态农业理论 |
1.2.4 生态畜牧业案例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脉络 |
1.5 本研究可能被视为创新的一些内容 |
1.5.1 提出了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概念和农林草牧耦合理论 |
1.5.2 提炼了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雁门关模式 |
1.5.3 揭示了黄土高原治理的产业方向 |
1.5.4 盘清了雁门关区特有畜禽种质资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现实困局 |
2.1 黄土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
2.1.1 关于黄土成因说 |
2.1.2 我国专家多旋回理论的突破 |
2.1.3 “新风成说”的贡献 |
2.2 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 |
2.2.1 黄土塬—面积较大的黄土台地 |
2.2.2 黄土墚—长条状延伸的墚状地形 |
2.2.3 黄土峁—顶部浑圆呈穹隆状 |
2.2.4 黄土沟谷和黄土潜蚀地貌 |
2.3 水土严重流失的高原 |
2.3.1 面积最大、堆积最深、流失最广 |
2.3.2 流失的是熟土,入河的是泥沙 |
2.3.3 切割高密度、强深度、危害大 |
2.4 黄土高原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
2.4.1 地理位置特殊植被破坏严重 |
2.4.2 生态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
2.4.3 治理成功的范例罕见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上的雁门关区 |
3.1 雁门关区域及涵盖范围 |
3.1.1 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 |
3.1.2 涵盖的行政区域范围 |
3.1.3 “天下九关,雁门为首” |
3.1.4 文化地理和军事地理的标志物 |
3.1.5 生态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分界点 |
3.2 历史上3次大规模屯垦的重灾区 |
3.2.1 第一次滥伐滥垦发生在两汉时期 |
3.2.2 第二次滥伐滥垦发生在明朝 |
3.2.3 第三次滥伐滥垦发生在清代 |
3.3 我国中西部牧农交错区和过渡带 |
3.3.1 畜牧业与种植业交错发展地区 |
3.3.2 以牧为主到以耕为主的过渡 |
3.3.3 雁门关区以耕为主是历史性错误 |
3.3.4 生态变化规律决定产业发展规律 |
3.4 袭击京津风沙的通道与源头 |
3.4.1 来自西北部的风沙通道 |
3.4.2 居高临下的风沙源头 |
3.4.3 土地“三化”不断为风沙提供“弹药” |
3.4.4 区内各市县深受风沙之害 |
3.5 煤炭资源富集的重点开采基地 |
3.5.1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禀赋 |
3.5.2 无限制的挖煤使生态雪上加霜 |
3.5.3 资源依赖演变成“资源诅咒” |
3.6 集中连片长期无法脱贫的贫困地区 |
3.6.1 黄土高原贫困带的重点区 |
3.6.2 “穷根”扎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上 |
3.6.3 多年的扶贫效果不理想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雁门关区建设构想和工程项目安排 |
4.1 大灾后的反思,贫困中的突围 |
4.1.1 生态环境阈值到了极限 |
4.1.2 晋西北连续3年大旱最终压倒了“骆驼” |
4.1.3 生态危机因“外部性”而爆发激化 |
4.2 抢抓机遇应运而生的生态畜牧经济区 |
4.2.1 中部地区的“典型西部” |
4.2.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雁门关区的不二选择 |
4.2.3 政府主导,统筹布局,强势启动 |
4.3 三位一体的目标设计 |
4.3.1 设法恢复植被,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
4.3.2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草食畜 |
4.3.3 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靠产业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
4.3.4 设计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4.4 把握关键,推进转变 |
4.4.1 准确把握生态和畜牧的融入点 |
4.4.2 夯实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
4.5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10年建设规划 |
4.5.1 紧锣密鼓节奏感很强的“3步棋” |
4.5.2 雁门关区10年规划的样板价值 |
4.5.3 规划理念和方向路径 |
4.5.4 规划执行到位 |
4.6 政府充分运用4大杠杆要素 |
4.6.1 第1杠杆——科技进步 |
4.6.2 第2杠杆—资源配置 |
4.6.3 第3杠杆——产业化经营 |
4.6.4 第4杠杆——市场导向 |
4.7 环环相扣功能互补的工程建设 |
4.7.1 国家生态建设工程 |
4.7.2 省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
4.7.3 雁门关区专项工程 |
4.7.4 区内各市县的工程项目 |
4.8 “各炒各的菜,共做一桌席” |
4.8.1 项目打捆,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
4.8.2 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瑕不掩瑜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生态优先战略和草业先行路径 |
5.1 我国草地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5.1.1 草地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的特殊性 |
5.1.2 草地资源“家底”的统计背景及其复杂性 |
5.1.3 山西省及雁门关区草地资源的特点 |
5.2 大面积草地减少和退化严重 |
5.2.1 “大跃进”拿草地开刀 |
5.2.2 世纪之交北方草地面积锐减 |
5.2.3 草地资源迅速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
5.3 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
5.3.1 国内对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不够 |
5.3.2 牧草草种资源“出口转内销”问题突出 |
5.3.3 国内自主育成的草种数量很少 |
5.4 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 |
5.4.1 生态修复治理优先为3大任务之首 |
5.4.2 草业发展先行的路径选择 |
5.4.3 种草植灌造林步步为营 |
5.5 先草、再灌、后林,恢复生态的科学依据 |
5.5.1 黄土高原亟需草灌植被 |
5.5.2 选择草灌是理性和明智的 |
5.5.3 草灌结合“1+6”种植法 |
5.6 雁门关区生态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
5.6.1 大规模、立体式、草灌林相结合的生态建设 |
5.6.2 大平台、多渠道、多元化的生态建设 |
5.6.3 雁门关区生态建设成效显着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雁门关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 |
6.1 世界畜禽种质资源状况 |
6.1.1 畜禽种质资源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 |
6.1.2 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濒临危机 |
6.1.3 我国畜禽种质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
6.2 雁门关区独特而宝贵的畜禽种质资源 |
6.2.1 留存下来的“土种” |
6.2.2 经过改良的“良种” |
6.2.3 与引进品种杂交的“新种” |
6.3 雁门关区省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 |
6.3.1 马身猪 |
6.3.2 广灵驴 |
6.3.3 临县驴 |
6.3.4 广灵大尾羊 |
6.3.5 吕梁黑山羊 |
6.3.6 灵丘青背羊 |
6.3.7 右玉边鸡 |
6.3.8 晋岚绒山羊 |
6.4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
6.4.1 珍稀畜禽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
6.4.2 地方品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及危害 |
6.4.3 杂交改良品种“喧宾夺主” |
6.4.4 引发种质资源问题的复杂背景 |
6.4.5 畜禽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 |
6.5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措施 |
6.5.1 畜禽种质资源调查 |
6.5.2 抢救性留种保种 |
6.5.3 处理对外引种与对内保种的关系 |
6.5.4 提纯复壮与开发利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良种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网络化重建 |
7.1 网破线断人散的推广及防疫体系 |
7.1.1 走了一段不短的弯路 |
7.1.2 “三缺”问题非常突出 |
7.1.3 网络化重建势在必行 |
7.2 项目资金不多但用在了“刀刃”上 |
7.2.1 克服“撒胡椒面”的思维惯性 |
7.2.2 在良种推广和防疫手段的硬件上务实投入 |
7.2.3 好钢用到“刀刃”上,钱少投到关键处 |
7.3 重新布局150个畜牧兽医中心站 |
7.3.1 区域化、专业化布局 |
7.3.2 摆脱行政区划的限制 |
7.3.3 服务与防疫一体化 |
7.3.4 畜牧产业技术与防疫网络衔接配套 |
7.4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 |
7.4.1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
7.4.2 大力推广胚胎移植技术 |
7.4.3 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和动力效应 |
7.5 市县乡村4级防疫网络全覆盖 |
7.5.1 构建体系健全统筹互动的防疫网络 |
7.5.2 加大投入抓好增量,盘活资源放开存量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草食畜生产方式的改良和渐进变革 |
8.1 突出的矛盾及其平衡点的选择 |
8.1.1 绕不过去的两大矛盾 |
8.1.2 寻找缓解突出矛盾的平衡点 |
8.2 从漫山遍野放养到舍饲半舍饲 |
8.2.1 原始落后的放养习惯 |
8.2.2 先易后难的路线图 |
8.2.3 建立利益吸引机制形成正确导向 |
8.3 从随意放牧到封山禁牧 |
8.3.1 牛羊无限制放养对生态造成破坏 |
8.3.2 封山禁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
8.3.3 分区域分阶段实行封山禁牧 |
8.4 从分户少量散养到规模集约养殖 |
8.4.1 养殖大户向专业合作方向发展 |
8.4.2 规模养殖场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
8.4.3 养殖小区建设向标准化规模化 |
8.5 养殖、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推进 |
8.5.1 以养殖生产为基础夯实畜牧产业 |
8.5.2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 |
8.5.3 畅通销售渠道,主打北京市场 |
8.5.4 “雁门关牌”畜禽产品渐成气候 |
8.6 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技术 |
8.6.1 到澳大利亚进行业务培训 |
8.6.2 日本养殖技术合作项目取得成功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生态畜牧业比较分析与雁门关模式 |
9.1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多样化 |
9.1.1 畜牧业发展模式要素构成 |
9.1.2 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
9.1.3 各国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 |
9.2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主要类型 |
9.2.1 生态较好地区的“绿色生态畜产品开发型” |
9.2.2 农牧业主产区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整治跟进型” |
9.2.3 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型” |
9.3 “综合治理与农林草牧耦合型”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模式 |
9.3.1 修复林草植被是战略突破口 |
9.3.2 治理水土流失贯穿全过程 |
9.3.3 种植结构调整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服务 |
9.3.4 宜草还草种草、宜灌种柠条沙棘、宜乔种适宜树种 |
9.3.5 突出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4大品种 |
9.4 雁门关模式的3大支撑点 |
9.4.1 产业支撑点——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畜牧业 |
9.4.2 政策支撑点——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推动建设 |
9.4.3 利益支撑点——确保生态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
9.5 雁门关模式的4项重大举措 |
9.5.1 生态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
9.5.2 移民并村、扶贫开发、产业集聚的相辅相成 |
9.5.3 从农耕胁迫畜牧到种植促进养殖 |
9.5.4 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各层级项目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黄土高原治理应走雁门关之路 |
10.1 黄土高原治理的重大意义 |
10.1.1 黄土高原治理能够给生态畜牧业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
10.1.2 黄土高原治理有利于遏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环境恶化的态势 |
10.1.3 黄土高原治理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1.4 雁门关是黄土高原的雁门关 |
10.2 确立科学务实统筹的治理目标 |
10.2.1 治理目标要形成体系 |
10.2.2 要以生态建设目标为首 |
10.2.3 要以产业发展目标为重 |
10.2.4 要以农民增收目标为落脚点 |
10.3 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科学性和工程性措施 |
10.3.1 生态植被恢复工程 |
10.3.2 水土保持控制工程 |
10.3.3 农林草牧耦合工程 |
10.3.4 生态健康规模养殖工程 |
10.4 可以用于黄土高原的治理政策 |
10.4.1 重点突出的农林草牧补贴政策 |
10.4.2 整合项目资金的集中投入政策 |
10.4.3 扶持治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产业化政策 |
10.4.4 有区别并分步实施的封山禁牧政策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结束语 |
四、动物防疫费用到哪里去了?(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不文明养犬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王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五谷丰登(长篇小说连载)[J]. 孙明华,清心. 啄木鸟, 2020(07)
- [3]适应性治理:乡镇权力的运作逻辑 ——基于沙镇的个案研究[D]. 李元洪.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4]寒亭区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曹洁.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5]河南省动物产地检疫监督现状调查研究[D]. 王菲菲.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
- [6]我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分析 ——规模、结构与体制[D]. 罗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7]死亡生猪的无害化处理措施[J]. 钱华,钱玉龙,刘冠民.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5)
- [8]如何解决病死畜禽尸体污染问题[J]. 卢伟业,黄丽红. 畜牧兽医杂志, 2014(01)
- [9]舌尖上的安全[J]. 吴恒. 啄木鸟, 2013(10)
- [10]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D]. 刘维佳.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