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PRO/E和ADAMS建立复杂机械系统仿真模型

使用PRO/E和ADAMS建立复杂机械系统仿真模型

一、用PRO/E和ADAMS联合建立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21)在《基于“船底形”位姿的甘薯裸苗膜上移栽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甘薯裸苗移栽采用“船底形”栽插法能提高甘薯的品质和产量,但国内薯苗移栽机械基本采用直插法和斜插法,采用“船底形”栽插方法的机械较少。农作物覆膜种植可以起到保温、抗旱、抗涝的作用,甘薯覆膜移栽可以提高甘薯品质及产量。因此本文研究了一款可以实现“船底形”位姿的甘薯裸苗膜上移栽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薯苗移栽农艺,分析西瓜红、烟25、紫薯三种薯苗几何特性,并根据薯苗长度测量结果,选定符合机械移栽的薯苗“船底形”栽插方法农艺标准。对薯苗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为移栽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通过试验测量土壤本征物理参数,得到土壤样本的含水率、密度与休止角,为EDEM土壤颗粒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2)建立移栽装置运动学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建立移栽装置ADAMS参数化模型,通过分析各设计参数对移栽装置夹苗位置轨迹的影响,得到最优参数组合;根据最优参数组合,利用Solid Works软件完成移栽装置三维模型的设计,并对夹苗装置、机械控制装置进行仿真分析。(3)借助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建立土壤颗粒模型与薯苗柔性体模型,并与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联合仿真移栽装置工作过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移栽装置工作情况、薯苗位姿变化、指夹对土壤颗粒的扰动、指夹对土壤坑穴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苗模型栽插位姿符合所设计的“船底形”轨迹,说明移栽装置设计合理,符合移栽要求;移栽过程中移栽装置对土壤颗粒扰动较明显,且被指夹扰动的土壤周围形成坑穴,会影响薯苗移栽深度;移栽装置指夹在X方向受土壤作用力较为明显,其次为Z方向受力,Y方向受力较小。(4)加工并试制移栽装置物理样机,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对移栽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捕捉,并利用高速摄像处理软件得到移栽装置夹苗位置的实际静轨迹与实际动轨迹;对移栽装置进行土垄覆膜移栽试验,测试移栽装置在0.175m/s、0.35m/s、0.525m/s三种速度下西瓜红、烟25、紫薯三种薯苗的移栽情况,记录试验过程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数据得:薯苗移栽装置速度越大,薯苗移栽效果越差;薯苗移栽装置移栽效果与薯苗品种无关,三种薯苗均适用于移栽装置的移栽,说明移栽装置有较好的适用性。

崔旭东[2](2020)在《含夹矸煤岩条件下采煤机螺旋滚筒磨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采煤机螺旋滚筒截割夹矸煤岩时载荷波动剧烈,滚筒磨损严重。结合Archard磨损理论和煤岩截割理论,用Pro/E软件和EDEM软件分别建立截割部和含不同硬度夹矸的煤壁模型,通过仿真对滚筒截齿和螺旋叶片的磨损位置及磨损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采煤机运动学参数、滚筒结构参数和煤岩坚固性系数对截齿和螺旋叶片受载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截齿在齿尖和轴肩处磨损较为严重;螺旋叶片在尾端和外缘靠近截齿齿根处磨损严重;随着滚筒转速增大,截齿和叶片的磨损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叶片螺旋升角由10°增加到18°时,螺旋叶片的磨损量呈现下降趋势,截齿的磨损量在叶片螺旋升角小于14°时呈上升趋势,叶片螺旋升角大于14°时成下降趋势,但螺旋升角的改变对截齿和叶片的磨损程度影响较小;采煤机牵引速度、滚筒截深、煤岩坚固性系数增大时截齿和叶片的磨损量呈现增长趋势,且滚筒截深的增加会导致采煤机的装煤率有所下降。基于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使截齿和叶片磨损量最小的采煤机牵引速度、滚筒转速、滚筒截深和叶片螺旋升角与煤岩坚固性系数的最佳参数组合。基于EDEM与ADAMS软件的煤壁与螺旋滚筒的双向耦合仿真,研究滚筒的磨损及煤岩坚固性系数、采煤机运动学参数及滚筒截深和叶片螺旋升角对滚筒磨损问题的影响。相比于EDEM单软件仿真,耦合仿真下滚筒的载荷平均值增加了9.39%且载荷波动程度明显增加;截齿和螺旋叶片的磨损量同比EDEM单软件仿真结果分别增加了11.25%和10.69%。在ADAMS中得到滚筒的振动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并对其进行时域和频域响应分析,表明滚筒截割煤岩过程中的振动会加剧滚筒的磨损,为研究滚筒磨损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篇论文有图65幅表31个参考文献71篇

胡馨予[3](2020)在《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轨迹规划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测量范围大、灵活性强、便携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各种领域。但由于其采用手工拖拽的人工测量模式,所以由仪器使用者本身所带来的测量误差并不能进行控制。随着目前智能制造对仪器设备自动、在线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由于测量效率低,无法适应自动测量需求,所以提出了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本文以课题组设计的六自由度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和工业机械臂的有益成果,围绕着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轨迹规划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进行运动学分析。采用改进D-H法建立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模型,确定D-H参数,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在所建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模型基础上,对运动学逆解进行分析,为后面的轨迹规划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根据轨迹规划原理,结合机械臂轨迹规划的有益成果,根据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测量过程情况,提出一种在关节空间先靠近、再转到笛卡尔空间去逼近测量点直至测量完成的轨迹规划方法。在关节空间轨迹规划时,测头进行点到点轨迹规划以靠近被测点,测头终止点速度非零,保证其能以上一时刻的速度继续前行以完成逼近测量;当转换至笛卡尔空间时,测头运行方向保持上一时刻的速度方向继续前行直至触碰待测物完成测量。通过分析比较,关节空间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笛卡尔空间采用直线插值法。本文在MATLAB中对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测量过程进行仿真,并在仿真环境中对一待测球体进行测量轨迹规划仿真。最后,采用ADAMS、ANSYS、MATLAB多环境,借助虚拟样机技术进行轨迹规划的验证。在ADAMS软件中联合ANSYS软件分别建立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刚性体模型和柔性体模型,以不同速度和加速度进行轨迹规划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规划的轨迹平稳光滑,本文所研究的轨迹规划方法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也给出了柔性的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自重及运动带来静、动态变形情况,为其控制策略等研究打下了基础。

高建桥[4](2019)在《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风电起重机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风电起重机作为风机安装的主要起重设备,为风电场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当前对于风电起重机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以静力学为主,这些方式得到数据,参考价值有限。虚拟样机技术是当前机械设计领域最新的设计方法,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是现阶段多体系统发展的新航标,为了更好对风电起重机的不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论文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和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来对风电起重机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臂架在风电起重机运动过程中,受力较多且运行范围大,其结构特性变化对风电起重机的工作性能有很深影响,因此在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中,把臂架作为柔性件进行分析。本文以QLY2150型风电起重机的实际研究为参照,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刚体系统建模理论和多柔体系统建模理论,在现有刚柔耦合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建模方法。用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起重机整机模型,应用ANSYS生成臂架的模态中性文件,通过中性文件对刚体模型中臂架进行替换,建立了风电起重机整机结构刚柔耦合模型,同时为其它复杂臂架类刚性模型体柔化提供了方法。(2)根据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推导出风电起重机臂架在各机构运动中的动态载荷特性,结合风电起重机刚体模型中各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验证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风电起重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基于风电起重机刚体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完成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揭示了柔性臂架载荷特性对机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对柔性臂架关键位置的节点应力进行分析归纳,显示出臂架在起重机运动中整体结构的应力分布状况及规律,得出危险节点位置和最大应力,及危险节点应力的时间变化历程,为风电起重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分析柔性臂架对风电起重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验证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复杂机械系统的可行性,为以后此类机械的刚柔耦合研究提供了建模方法和数据参考。

庞晓梦[5](2019)在《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稳健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与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低压电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磁保持继电器作为低压电器中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具有外形小巧、负载能力强、灵敏度高、耗能小、可靠性高等优点,是近年来在低压电器行业中发展迅速的一种节能环保型继电器。随着磁保持继电器的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产品性能产生波动,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为了提高单相磁保持继电器工作性能的稳健性,保证其电寿命并减小触头的弹跳时间,本文建立了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静力学及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稳健设计技术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对于提高磁保持继电器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实物样品,在Pro/E中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ABAQUS中根据设计流程对触簧系统各个部件进行材料属性的定义、实体的装配、高精度网格的划分、相关约束、载荷和边界条件的添加等,完成触簧系统刚柔混合模型的建立。利用此模型进行静力学仿真,研究触簧系统刚度系数的改变对弹跳时间的影响,确定了簧片与弹片的最佳刚度系数组合,对簧片与弹片的刚度系数进行了优化。然后将Pro/E中的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ADAMS中添加约束和接触,以及ANSYS中静态仿真得到的磁链与转矩数据,再添加电压平衡方程完成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并进行动力学仿真。设计实验测出实际的电流波形图与仿真值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之后测出动触头、推动片、衔铁组件的速度与位移特性曲线并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最后,经过综合分析选取触头的闭合速度、分断速度、弹跳时间为目标函数,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电磁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稳健容差设计,综合考虑各个目标函数的输出特性,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最好的因素水平组合。然后通过贡献率分析法定量地反应出各个设计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程度,根据容差设计公式改进了容差方案,减小了输出特性的分散程度。本文的研究为单相磁保持继电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并且保证产品的电寿命及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耕[6](2019)在《基于虚拟样机的刚柔耦合结构联合仿真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空间柔性机械臂和卫星大型展开天线为代表的大型空间刚柔耦合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这类结构具有尺寸大、重量轻、刚度小等特点,导致其在太空复杂环境下工作时极易产生振动。本文以卫星展开天线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型刚柔耦合结构建模困难、仿真分析较为繁琐等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种较为简便且通用的方法实现对刚柔耦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仿真和振动控制优化。为了提高刚柔耦合结构联合建模与仿真的效率,本文首先基于模态中性文件在ADAMS中实现了柔性体模型的创建,并通过创建刚性体、添加约束和驱动建立了刚柔耦合结构的虚拟样机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仿真精度满足要求,由于无需调用柔性体的有限元模型,建模仿真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实现对刚柔耦合结构的振动控制,本文根据半主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在Simulink中搭建了一种半主动控制系统简化模型,通过ADAMS和Simulink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建立了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实现了刚柔耦合结构振动控制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Simulink中的控制系统可以对ADAMS中的刚柔耦合结构进行振动抑制,证明了联合仿真平台的正确性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了对刚柔耦合结构的振动控制进行优化,需要找到振动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本文基于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实现了对振动控制系统的参数的优化,通过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优化可以确定满足振动控制效果的参数取值范围,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顾俊杰[7](2019)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是近二十多年提出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多体系统动力学全新方法,进行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时具有无需系统总体动力学方程、计算速度快、可自动推导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各种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设计与试验设计。本文作为国防973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面向服务组件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可视化动力学软件,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力学工作者免于推导复杂繁琐的动力学方程,为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计算、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可视化的数字平台。论文主要作出了如下创新工作:(1)为了提高线性多体系统数值计算稳定性,推导了树形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含有闭环的任意拓扑结构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关系,由此建立了任意拓扑结构线性多体系统都适用的线性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克服了线性多体系统传递矩阵相乘导致的矩阵元素相差过大形成的空间传递困难,改善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数值计算的稳定性;(2)提出了基于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分布式并行计算理论的特征值递归搜索并行算法,从而大幅提升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特征值计算速度,提高计算效率,缩短了典型武器系统动力学优化时间;(3)建立了面向服务组件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构架,结合多项开源软件技术实现了三维几何模型、网格模型的建立以及和其它CAD系统数据交换等功能,同时实现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所需参数自动生成、建模与仿真过程可视化等功能;(4)研究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求解器将动力学模型转化为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数学模型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含有闭环的任意拓扑结构多体系统中闭环切断铰的自动选取、派生树系统的自动生成及自动规则编号、系统动力学拓扑图的自动生成等技术;(5)将本文建立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应用于多管火箭和坦克等武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获得了多管火箭和坦克的动力学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为武器系统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为武器系统动力学性能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郭志奇[8](2014)在《新型压裂泵虚拟样机仿真及实验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开采中压裂工艺的普遍实施,各油气田对压裂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且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压裂设备的工作性能,是目前油气开采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压裂装备的重中之重——压裂泵,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压裂装置的优劣。为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压裂泵,采用传统的物理实验法,费工费时,参数修改十分困难;采用一般的理论分析方法,由于泵的液力端有很多非线性环节要考虑,其过程复杂,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大。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虚拟样机技术为较准确的仿真研究压裂泵这种液压相关的复杂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某新型压裂泵为研究对象,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到该泵的研究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查阅、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进行油田和机械厂的现场调研,结合我国油田现场压裂酸化施工现状及施工工艺对设备的要求,指出现存产品的不足,明确压裂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2)进行了压裂泵基础理论研究。对压力泵动力端的运动规律,液力端泵阀阀芯的运动规律以及滞后对泵容积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为联合仿真奠定了理论基础。(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压裂泵关键零部件曲轴、连杆、曲轴箱体和泵头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指出各部件容易损坏的部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在ADAMS中建立压裂泵动力端模型,以及在AMESim中建立液压模型,通过两者模型的联合仿真,对泵进行柱塞运动分析、吸入阀和排出阀运动分析;通过更改泵阀阀芯质量、弹簧刚度以及泵转速,研究三者对泵性能的影响规律。(5)依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压裂泵液力端实际工况和理论研究的内容,设计压裂泵台架实验方案,对测量泵阀运动的传感器进行了设计,对其他需要的仪器进行了选型,为下一步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压裂泵虚拟样机的建立对于研究分析新型压裂泵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压裂泵综合工作性能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压裂设备的设计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压裂技术的发展。

孙健[9](2013)在《熨平板动态特性及其振动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路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混凝土摊铺机是铺筑高等级路面的主要设备,是边走边作业的施工机械,熨平板性能的好坏是决定所摊铺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解决摊铺机熨平板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振动过大、振动均匀性差等问题,本文建立了熨平板的动力学模型及虚拟样机模型,对熨平板的动态特性及振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熨平板各参数对其振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结构参数调整,使熨平板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工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工程价值。首先,通过对熨平板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了熨平板压实装置双振捣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双振捣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熨平板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熨平板在不同参数下的动态特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应用结构有限元分析法对熨平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系统的结构动力学特性,得到了其静态变形和主要的振动模态及模态频率。基于模态分析结果,采用灵敏度分析法对熨平板结构进行动力学修改,通过结构优化提高熨平板的刚度,使熨平板的各阶模态频率多数避开了工作频率,提高了熨平板的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依据熨平板的实物模型,建立了熨平板的可视化三维数字模型,根据熨平板的实际约束状态,将斜支撑和动臂视作柔性体,采用ADAMS软件建立了熨平板的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详细分析了熨平板在不同作业参数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并设计及进行相应的实物试验进行对比验证。通过研究,发现了熨平板各作业参数对其振动稳定性的的影响规律,为摊铺机熨平板的设计及施工参数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最后,进行系统结构的改进设计的研究。依据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及动态分析结果,研究提高熨平板振动稳定性的方法。通过优化调整振动机构的结构参数,提高熨平板的横向振动稳定性;对双振捣机构进行惯性力平衡分析,优化其结构参数,减少双振捣机构产生的惯性力对熨平板的影响;研究熨平板的振动机构安装位置及双振捣机构间相位差对熨平板动态特性的影响。以数字方式进行,避免了物理样机的重复建造和改制,能够很好的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成本,且使后续建造的物理样机的性能更加可靠和成熟。通过对熨平板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得到改进后,熨平板的振动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改进效果显着。

卢平山,景作军[10](2013)在《Pro/E和ADAMS联合仿真在辊弯成型机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详细阐述了用Pro/E和ADAMS联合建立辊弯成型机虚拟样机并进行仿真分析的方法、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变截面梁辊弯成型机轧辊的回转半径对成型点处成型轨迹有很明显的影响,随着回转半径的增大,对成型轨迹的影响也会变大。提出了避免及改善缺陷的方法。

二、用PRO/E和ADAMS联合建立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PRO/E和ADAMS联合建立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船底形”位姿的甘薯裸苗膜上移栽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薯苗农艺基础及土壤本征物理参数测量
    2.1 薯苗农艺基础
        2.1.1 薯苗几何特性分析
        2.1.2 “船底形”栽插法农艺标准
        2.1.3 薯苗力学特性分析
    2.2 土壤本征物理参数测量
        2.2.1 土壤含水率
        2.2.2 土壤密度
        2.2.3 土壤休止角
    2.3 本章小结
3 移栽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3.1 移栽装置运动学数学模型
    3.2 基于ADAMS的参数优化
        3.2.1 ADAMS软件简介
        3.2.2 参数影响分析
    3.3 移栽装置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
        3.3.1 移栽装置的设计
        3.3.2 夹苗装置的设计
        3.3.3 机械控制装置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DEM-ADAMS联合仿真
    4.1 土壤颗粒离散元参数的标定
        4.1.1 离散元法与EDEM软件简介
        4.1.2 休止角离散元仿真试验方案
    4.2 仿真模型设置
        4.2.1 有限元模型设置
        4.2.2 离散元模型设置
        4.2.3 联合仿真接口的设置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联合仿真总进程
        4.3.2 薯苗位姿变化
        4.3.3 土壤颗粒流动情况
        4.3.4 穴孔影响因素分析
        4.3.5 夹苗装置指夹受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移栽装置样机试验
    5.1 样机试制与加工
        5.1.1 物理样机的加工与装配
        5.1.2 试验台架系统
    5.2 实际轨迹试验
    5.3 薯苗移栽试验研究
        5.3.1 试验条件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含夹矸煤岩条件下采煤机螺旋滚筒磨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1.2 采煤机螺旋滚筒磨损问题研究现状
    1.3 EDEM与 ADAMS联合仿真应用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滚筒受力及磨损理论分析
    2.1 截齿破煤受力分析
    2.2 磨损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煤岩截割仿真模型构建
    3.1 采煤机截割部三维模型构建
    3.2 ADAMS中前处理过程
    3.3 离散元仿真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DEM仿真结果分析
    4.1 滚筒磨损情况分析
    4.2 基于单因素法研究各因素与滚筒磨损的关系
    4.3 转速对滚筒磨损问题影响程度分析
    4.4 牵引速度对滚筒磨损程度影响分析
    4.5 夹矸坚固性系数对滚筒磨损影响程度分析
    4.6 截深对滚筒磨损程度影响分析
    4.7 叶片螺旋升角对滚筒磨损程度影响分析
    4.8 基于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优参数组合
    4.9 本章小结
5 EDEM与 ADAMS联合仿真
    5.1 EALink耦合目的及原理
    5.2 螺旋滚筒截割煤壁双向耦合仿真模型构建
    5.3 双向耦合状态下滚筒磨损研究
    5.4 双向耦合状态下滚筒的振动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国内外现状
    1.3 轨迹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二章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分析
    2.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简介
        2.1.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结构组成
        2.1.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轨迹规划简介
    2.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运动学数学基础
        2.2.1 位姿描述
        2.2.2 坐标变换
    2.3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测量模型
        2.3.1 连杆描述
        2.3.2 改进D-H法
        2.3.3 基于改进D-H法的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测量模型
    2.4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模型验证
    2.5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逆解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轨迹规划
    3.1 轨迹规划的概述
    3.2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轨迹规划
        3.2.1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仿真模型建立
        3.2.2 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及仿真
        3.2.3 五次多项式插值法及仿真
        3.2.4 具有中间点的三次多项式和五次多项式轨迹规划对比
        3.2.5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仿真
        3.2.6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轨迹规划设计
    3.3 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轨迹规划仿真
        3.3.1 仿真环境
        3.3.2 轨迹规划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自驱动关节臂轨迹规划仿真
    4.1 虚拟样机技术
    4.2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方案
        4.2.1 ADAMS软件简介
        4.2.2 ANSYS软件简介
        4.2.3 自驱动关节臂虚拟样机联合仿真方案
    4.3 自驱动关节臂虚拟样机建立
        4.3.1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4.3.2 添加约束和驱动
        4.3.3 柔性化处理
    4.4 自驱动关节臂虚拟样机轨迹规划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风电起重机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起重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刚柔耦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虚拟样机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刚柔耦合理论及建模技术分析
    2.1 多柔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
        2.1.1 多体系统
        2.1.2 多体系统动力学
        2.1.3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
    2.2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建模技术分析
        2.2.1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建模理论研究
        2.2.2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建模方法
    2.3 ADAMS虚拟样机软件介绍
    2.4 有限元模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建模
    3.1 风电起重机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参数
    3.2 风电起重机刚体模型
    3.3 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
        3.3.1 臂架结构模态分析
        3.3.2 钢丝绳等效建模技术
        3.3.3 臂架刚柔替换建立刚柔耦合模型并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风电起重机刚体模型动力学分析
    4.1 风电起重机载荷特征概述
    4.2 风载荷计算
    4.3 风电起重机机构载荷特征
        4.3.1 风电起重机运行机构载荷特征
        4.3.2 风电起重机起升机构载荷特征
        4.3.3 风电起重机变幅机构载荷特征
        4.3.4 风电起重机回转机构载荷特征
    4.4 风电起重机刚体模型机构动力学仿真
        4.4.1 刚体模型运行机构动力学仿真
        4.4.2 刚体模型起升机构动力学仿真
        4.4.3 刚体模型变幅机构动力学仿真
        4.4.4 刚体模型回转机构动力学仿真
    4.5 刚体模型吊装工况动力学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风电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机构动力学仿真
        5.2.1 刚柔耦合模型运行机构动力学仿真
        5.2.2 刚柔耦合模型起升机构动力学仿真
        5.2.3 刚柔耦合模型变幅机构动力学仿真
        5.2.4 刚柔耦合模型回转机构动力学仿真
    5.3 刚柔耦合模型吊装工况动力学仿真
    5.4 起重机刚柔耦合模型臂架扳起过程中挠度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5)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稳健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磁保持继电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触头弹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稳健设计技术
        1.3.1 稳健设计技术简介
        1.3.2 稳健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触簧系统刚柔混合模型
    2.1 ABAQUS 软件介绍
    2.2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三维实体模型
        2.2.1 Pro/E软件介绍
        2.2.2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2.3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触簧系统刚柔混合模型的建立
        2.3.1 导入模型与装配
        2.3.2 划分网格
        2.3.3 定义约束
        2.3.4 载荷和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触簧系统静力学仿真
    3.1 反力特性测试
        3.1.1 弹片试验
        3.1.2 簧片试验
    3.2 触簧系统静力学仿真
        3.2.1 弹片仿真分析
        3.2.2 簧片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动力学仿真
    4.1 ADAMS软件介绍
    4.2 磁保持继电器工作原理
    4.3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导入Pro/E模型
        4.3.2 添加约束和接触
        4.3.3 添加磁链和转矩
        4.3.4 添加电压平衡方程
    4.4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动力学仿真
        4.4.1 仿真模型的验证
        4.4.2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动态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优化与稳健容差设计
    5.1 触簧系统中簧片与弹片刚度的优化
        5.1.1 不同簧片与弹片刚度下的弹跳时间
        5.1.2 厚度对簧片刚度的影响
        5.1.3 弹片高度对其刚度的影响
    5.2 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稳健容差设计
        5.2.1 目标函数及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
        5.2.2 试验设计与最佳组合的确定
        5.2.3 贡献率分析
        5.2.4 容差改进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虚拟样机的刚柔耦合结构联合仿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刚柔耦合结构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1.2.2 柔性体建模技术研究进展
        1.2.3 柔性体振动控制技术进展
        1.2.4 虚拟样机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刚柔耦合结构建模及振动控制理论
    2.1 引言
    2.2 柔性体建模理论
        2.2.1 假设模态法(AMM)
        2.2.2 有限元法(FEM)
    2.3 柔性体的模态及模态分析理论
        2.3.1 柔性体的模态
        2.3.2 柔性体的模态分析理论
    2.4 刚柔耦合系统建模理论
        2.4.1 多柔体系统运动学建模
        2.4.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2.5 半主动振动控制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体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ANSYS生成柔性体模态中性文件
        3.2.1 模态中性文件介绍
        3.2.2 ANSYS生成模态中性文件
    3.3 ADAMS柔性体建模
        3.3.1 ADAMS软件介绍
        3.3.2 ADAMS中柔性体的表示
        3.3.3 ADAMS动力学方程
        3.3.4 ADAMS柔性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仿真结果分析
        3.4.1 模态分析结果
        3.4.2 动力学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体振动控制联合仿真及优化
    4.1 引言
    4.2 联合仿真环境介绍
        4.2.1 ADAMS仿真环境介绍
        4.2.2 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介绍
        4.2.3 联合仿真的流程
        4.2.4 联合仿真的优势
    4.3 联合仿真的实现
        4.3.1 ADAMS中建立柔性体动力学模型
        4.3.2 ADAMS中生成机械系统子模型
        4.3.3 Simulink导入ADAMS系统模型
        4.3.4 控制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4.3.5 柔性体振动控制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4.3.6 联合仿真参数的设定
    4.4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4.5 Isight集成Simulink模型实现柔性体振动控制优化分析
        4.5.1 前处理
        4.5.2 创建优化模型
        4.5.3 定义设计变量、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
    4.6 优化结果分析
        4.6.1 振动控制位置优化
        4.6.2 振动控制参数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大型展开天线振动控制建模仿真及优化
    5.1 引言
    5.2 卫星大型展开天线模型介绍
        5.2.1 卫星大型展开天线建模
        5.2.2 模型各部分组成介绍
    5.3 刚柔耦合结构联合建模
        5.3.1 ANSYS生成模态中性文件
        5.3.2 模态中性文件正确性检查
        5.3.3 ADAMS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5.3.4 仿真结果对比
    5.4 振动控制联合仿真
        5.4.1 ADAMS中建立柔性体动力学模型
        5.4.2 ADAMS生成机械系统子模型
        5.4.3 Simulink导入ADAMS系统模型
        5.4.4 振动控制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5.4.5 联合仿真参数设定
    5.5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5.6 振动控制参数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研究现状
    1.3 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研究现状
    1.4 商业及开源CAE软件评述
        1.4.1 商业软件
        1.4.2 开源软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线性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
    2.1 线性多体系统元件状态矢量和传递方程
        2.1.1 元件状态矢量定义
        2.1.2 元件传递方程与几何方程
    2.2 链式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
    2.3 树形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
        2.3.1 元件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关系
        2.3.2 树形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推导及求解
        2.3.3 树形多体系统特征值
        2.3.4 数值算例
    2.4 闭环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
        2.4.1 闭环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关系
        2.4.2 数值算例
    2.5 般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法
        2.5.1 一般多体系统中的闭环及状态矢量描述
        2.5.2 含有闭环的一般多体系统Riccati变换形式
        2.5.3 含有闭环的一般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关系
        2.5.4 含有闭环的一般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推导及求解
        2.5.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3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特征值递归搜索算法分布式并行计算
    3.1 特征值递归搜索算法
        3.1.1 实特征值递归搜索算法
        3.1.2 复特征值递归搜索算法
    3.2 分布式并行计算原理及实现
        3.2.1 MPI并行库简介
        3.2.2 MPI分布式并行环境
    3.3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特征值递归搜索并行算法
        3.3.1 总传递矩阵并行计算算法
        3.3.2 特征值递归搜索并行计算算法
    3.4 变截面梁算例
    3.5 多管火箭工程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可视化动力学软件设计
    4.1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相关技术
        4.1.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
        4.1.2 Open CASCADE几何建模库
        4.1.3 可视化技术
        4.1.4 基于Qt的动力学软件界面
    4.2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总体构架设计
    4.3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模块结构
    4.4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前处理模块
        4.4.1 三维几何模型参数化建模
        4.4.2 网格建模
        4.4.3 模型数据交换技术
        4.4.4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化
        4.4.5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文件
    4.5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求解器接口
    4.6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后处理模块
    4.7 本章小结
5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求解器关键技术
    5.1 多体系统数据结构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拓扑图
        5.1.2 元件在计算机中的描述
        5.1.3 多体系统拓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描述
    5.2 多体系统闭环切断铰自动选取
    5.3 多体系统派生树系统生成
    5.4 多体系统动力学元件自动规则编号
    5.5 多体系统动力学拓扑图自动生成
    5.6 多体系统Riccati传递矩阵递推计算
    5.7 数值算例
    5.8 本章小结
6 武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6.1 多管火箭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6.1.1 多管火箭三维实体模型
        6.1.2 多管火箭动力学模型与拓扑图
        6.1.3 多管火箭系统振动特性
        6.1.4 多管火箭系统动力响应
    6.2 坦克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6.2.1 坦克三维实体模型
        6.2.2 坦克动力学模型与拓扑图
        6.2.3 坦克动力学计算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型压裂泵虚拟样机仿真及实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压裂泵生产现状
        1.2.1 国外压裂泵的生产现状
        1.2.2 国内压裂泵的生产现状
    1.3 国内外压裂泵研究现状
    1.4 虚拟样机技术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压裂泵基础理论
    2.1 压裂泵动力端的运动规律
    2.2 压裂泵液力端泵阀的运动规律
    2.3 滞后对泵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压裂泵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1 曲轴强度及疲劳分析
        3.1.1 曲轴机构的受力分析
        3.1.2 曲轴强度分析
        3.1.3 曲轴疲劳分析
    3.2 连杆强度及疲劳分析
        3.2.1 连杆强度分析
        3.2.2 连杆疲劳分析
    3.3 曲轴箱静强度分析
        3.3.1 计算模型
        3.3.2 曲轴箱材料
        3.3.3 网格划分
        3.3.4 边界条件及载荷工况
        3.3.5 计算结果分析
    3.4 泵头体强度及疲劳分析
        3.4.1 泵头体强度分析
        3.4.2 泵头体的疲劳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压裂泵动力端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 ADAMS软件介绍
    4.2 压裂泵的几何建模
    4.3 压裂泵的物理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压裂泵液压模型的建立
    5.1 AMESim软件简介及仿真步骤
        5.1.1 AMESim软件简介
        5.1.2 AMESim软件仿真步骤
    5.2 液压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压裂泵的联合仿真
    6.1 联合仿真的建立
        6.1.1 联合仿真简要介绍
        6.1.2 建立软件接口
        6.1.3 建立全系统仿真模型
    6.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6.2.1 基础仿真分析
        6.2.2 影响压裂泵输出性能的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压裂泵实验方案设计
    7.1 实验基础及设备
        7.1.1 实验基础
        7.1.2 实验原理
        7.1.3 实验设备
    7.2 压裂泵性能实验
        7.2.1 实验项目
        7.2.2 实验步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9)熨平板动态特性及其振动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摊铺机的发展概况
    1.3 摊铺机熨平板的研究现状
    1.4 虚拟样机技术发展概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熨平板装置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2.1 熨平板压实工作机构简介
    2.2 双振捣机构的结构分析
    2.3 双振捣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2.4 熨平板装置动力学模型
    2.5 振动微分方程求解
    2.6 小结
3 熨平板装置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修正
    3.1 有限元分析理论
    3.2 熨平板静力分析
    3.3 熨平板的固有特性分析
    3.4 熨平板结构动力学修正
    3.5 修改后熨平板的动态特性
    3.6 小结
4 熨平板装置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4.1 熨平板装置三维几何模型建立
    4.2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4.3 柔性体建模
    4.4 双振捣和振动机构液压驱动模型建立
    4.5 小结
5 熨平板装置虚拟样机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ADAMS 仿真计算方法
    5.2 双振捣机构仿真分析与验证
    5.3 振动机构仿真分析与验证
    5.4 熨平板振动仿真分析与验证
    5.5 小结
6 熨平板装置各参数对振动稳定性的影响
    6.1 压实机构参数对熨平板动态特性的影响
    6.2 摊铺材料刚度对熨平板动态特性的影响
    6.3 偏心振动轴的位置对熨平板动态特性的影响
    6.4 双振捣机构间相位差对熨平板动态特性的影响
    6.5 熨平板改进前后振动稳定性对比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PRO/E和ADAMS联合建立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船底形”位姿的甘薯裸苗膜上移栽装置设计与试验[D]. 张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含夹矸煤岩条件下采煤机螺旋滚筒磨损问题研究[D]. 崔旭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3]自驱动关节臂坐标测量机的轨迹规划研究[D]. 胡馨予.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风电起重机动力学仿真研究[D]. 高建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5]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稳健设计技术研究[D]. 庞晓梦.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基于虚拟样机的刚柔耦合结构联合仿真及优化研究[D]. 陈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7]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动力学软件研究[D]. 顾俊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新型压裂泵虚拟样机仿真及实验方案研究[D]. 郭志奇.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 [9]熨平板动态特性及其振动稳定性的研究[D]. 孙健.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6)
  • [10]Pro/E和ADAMS联合仿真在辊弯成型机设计中的应用[J]. 卢平山,景作军. 机械, 2013(1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