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专生层次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覃素安[2](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师专生职业品格教育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师范类专业认证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对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拥有良好的职业品格,职业品格在师专生职业生涯里的不可或缺。从五个方面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以了解师专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品格教育的基本状况,进而提出三个有关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王娜[3](2020)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始终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选择是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进一步凸显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本文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为逻辑起点,分析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现实境遇,明确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框架,并在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创新和借鉴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一章阐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厘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思想要义和价值旨归,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挖掘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第二章分析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首先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角度阐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情境,然后探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医患关系失调的影响因素,阐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医患关系背景,最后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启示。第三章概括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在从主导内容和基本内容两个层面阐释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分别从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认同目标、道德要求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对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和归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主要成效,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以及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并着眼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检视分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系统论证了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创新、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灌输、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常规方法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立足线、面、体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走向,并对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值得借鉴的宏观方法、具体方法和新兴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文化滋养根基、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教育合力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刘欢[4](2019)在《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部分医学院校为例》文中指出医务工作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应同时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补充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将成为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建设以及医患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滑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重塑医务人员正面形象就必须要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源头做起。与此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以四川省内部分医学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了反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资料,依托回收的调查数据,结合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此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具体研究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加以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面临重大挑战,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提升;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有利于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从道德、职业道德的概念出发总结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等。第三部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总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部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及其教育认识不足,学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教育内容不尽如人意、形式单一,教学实习医院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等。第四部分针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要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必须以学校教育为本,优化职业道德教学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并着力改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医学生在习得高超医术的同时兼具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成为一流的医学人才。本文系统性的丰富了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包括教学、环境、师资等方面,有利于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理论功底欠佳,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对课题的认识和论述不够深刻,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史梦瑶[5](2019)在《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冲突不断,处在人生重要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挑战,加之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缺失,许多青少年并不清楚生命的意义与死亡意味着什么,青少年漠视生命、挥霍青春、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学界对于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生死教育起步较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与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区地缘相近,在文化、思想等方面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因此,系统研究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于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厘清了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共性经验,从教育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政府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和学界研讨为青少年生死教育推进提供支持;教育内容以珍爱生命为主旨,“以生观生”作为取向;采取渗入已有课程、强化生死体验和实施自我教育三种教育方式。而后,对于日本、韩国、港台和内地的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进行梳理。日本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观教育,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并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教育链条。韩国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死教育中,并充分发挥了教会的作用。我国港台地区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死教育,并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和加强师资培育来提升生死教育。我国内地,政府对于生死教育指导作用尤为突出,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根本特征。最后,结合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现状,为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第二,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结;第三,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包括充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结合本地本校的特色,强化生死实践教育;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和教师队伍进修,努力提升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师资水平。
查文静[6](2018)在《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加上大学德育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德育实效性不如人意。因此,国家大力倡导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立德树人。在这样的时代与教育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了先秦儒家思想这一重要内容来探寻它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资源以及应当如何应用。首先,笔者总结了目前先秦儒家思想教育与大学德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目前大学德育存在的不足,为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准备。在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与影响进行梳理后,笔者采用了质的研究路径,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大学师生对于目前大学德育的看法及其对先秦儒家思想教育的需求,试图找寻先秦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的联系。其次,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可以应用在大学德育中的一些资源。孔子、孟子与荀子对人性善恶倾向的不同判断和人性可变的共同判断说明,大学德育必须在尊重大学生生存需求与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展开,即同时尊重他们“利”与“义”的实现。先秦儒家“义利”并举、“义”重于“利”的思想体现了个体幸福与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大学德育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同时亦应当在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个人幸福的实现。先秦儒家思想传达出一种价值取向,即除了获“利”的“乐”,拥有道德自觉也是一种“乐”。这种渗透在先秦儒家“仁”中的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的较高要求,而倡导道德规范的“礼”是道德的外化,“法”是道德底线的保障。对于大学德育来说,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道德自觉的培养、礼仪教育与法治教育。这样的德育目标与内容看上去既高远又广博,但并非不切实际。正如先秦儒家“君子”与“圣人”的理想人格那样,大学德育培养的学生必须遵守底线的道德,但同时应当有着对高尚道德的仰望与追求。因此,理想人格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也就是个人通过勤学笃行、慎独自省与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来完成。这是先秦儒家思想可以应用在大学德育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它传递的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可靠途径。最后,对于这一思想体系,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通过批判继承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通过抽象继承使思想的精华能够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对于将先秦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德育的途径与策略,本文主要认为可以通过先秦儒家通识课程为内容来开展,通过吸纳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大学德育实效性,从孔门师生互动获得良好师生关系的启发,以及大学生通过领悟中庸之道来促进自我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大学德育的实效。
于春滨[7](2018)在《云南白族价值观当代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云南白族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理论,采用多学科结合的办法,从建构价值观研究的学理基础入手,通过对云南剑川白族的实证调研,对白族居民的经济、政治、法律、婚姻、信仰价值观等进行研究。从共时性的视角,研究当今白族价值观的实际状况,发现白族价值观的特点,寻找需要加强建设的方面;从历时性的视角,研究价值观的发展脉络,探索白族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和传承机制,提出白族价值观当代适应性建设的措施和建议。新中国成立后,白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白族群众的经济生活结构和特点发生了很多变化,价值观也随之变迁,既有原有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问题,也有新价值观的建构问题。新价值观的建构,既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发挥,又关系民族地区团结和谐稳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现时白族价值观,并与白族传统价值观、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探讨当今白族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探讨白族价值观当代适应性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讨论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推进白族地区的价值观建设。本文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阐明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缘由、要解决的问题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同时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和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价值观思想的脉络。分别从西方价值观思想、我国价值观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价值观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二章,详细的梳理了云南白族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其特点,对历史嬗变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章,调查了当代云南白族价值观现状,主要是以云南剑川白族为案例,通过量表编制、施测、汇总、分析和实地访谈,对白族价值观进行实证分析,把握白族价值观的现实状况。重点结合文献搜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掌握的材料,从经济、政治、法律、婚姻、信仰、幸福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分析云南白族价值观在当代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主要是提出云南白族价值观的当代调适路径。明确提出,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不断增强白族的价值观自我调适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促进白族价值观的当代调适,并在调适中实现国家认同。结语部分,分析白族价值观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白族人民对国家主导价值观的认同,使白族民众能充分融入到国家主导下的现代生活中,使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等能有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进行指导。同时阐释改善白族地区群众生活对于白族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白族价值观建设的实质就是白族现代生活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对白族民众主观世界的改造,为边疆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创造条件。文末总结了探索和创新之处。
周慧[8](2016)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难点在于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的脑、进学生的心。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紧密联系,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分层教育理论正是基于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特征而提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为研究课题,找到分层教育理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契合点,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内涵、特征、作用及依据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析了分层、分层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基础上,逐步推导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内涵,并由此剖析其特征和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角度发掘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现实依据和政策依据,由此为本研究提供支撑。第二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通过对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指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即教育目标较为笼统缺乏层级性;教育内容较为粗放缺乏侧重与梯度;教育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教育评价较为含糊缺乏科学性。然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即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不足;高校实施分层教育的条件保障还不成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对策分析。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原则、策略、教师素质、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对策,即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原则;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环境。
王浩[9](2016)在《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改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卓越的应用型人才更为企业所青睐。社会发展通常伴随着道德领域的变革,这就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逐步提升的,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群体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用型本科德育模式,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重视和深入探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对各高校来说既势在必行又意义深远。全文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文献资料,界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归纳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以杜威的道德教育论为理论依托,借鉴德国和日本两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得出对我国应用型人才思想道德培养的启示。通过对安徽省内四所高校的问卷调研,分析出我国本科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总结出当前本科应用型高校德育内容、方法、实践方式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从国家、高校和教育者三个层面阐述原因,最后从高校道德教育观念、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环境营造和开拓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几个方面出发,力求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对策。人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德育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本科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和企业认可的专业人才。
赵瑞峰[10](2016)在《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某师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形态。网络给人类提供了极大便捷,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有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师专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山西省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与网络道德相关的一些概念,指出本文中研究的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在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行为主体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断地挑战不健全的网络道德规范,造成网络社会的混乱、失序状态。第二部分,通过调查呈现样本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包含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反映出师专生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意志不坚定、行为失范和知行脱节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也对师专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在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好奇心强,遇事容易极端,自身的道德水平、身份认同和自律能力差。同时,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刻板、网络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滞后,教师网络道德素养欠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舆论缺乏积极引导和监督;政府立法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监管不善都是重要的外在因素。第四部分,归纳了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提出解决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需要从五个方面共同努力,即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家庭的日常道德教育、社会的舆论导向以及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对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建议和教育展望。
二、师专生层次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专生层次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师专生职业品格教育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调查内容的理论依据与调查目标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有关师专生对职业品格教育认知程度的分析 |
(二)有关师专生对职业品格教育理解的分析 |
(三)有关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品格教育现状的分析 |
(四)有关《论语》的道德智慧对师专生职业品格教育意义的分析 |
(五)有关以《论语》的道德智慧为职业品格教育资源与途径的分析 |
三、思考 |
(一)对师范专科院校学生开展职业品格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思考 |
(二)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寻求新鲜教育资源的思考 |
(三)对师专生开展职业品格教育途径的思考 |
四、结束语 |
(3)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意蕴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理论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
一、精神情境: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
(一)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意义的凸显 |
(二)满足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外部条件 |
(三)提升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价值观维度 |
二、文化背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
(一)文化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的基础性意义 |
(二)多元文化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晌 |
三、医患关系背景:在全社会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需求 |
(一)医患关系发展新趋向 |
(二)医患关系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
四、域外考察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启示 |
(一)淡化说教,注重隐性渗透 |
(二)回归生活,注重情境体验 |
(三)讲求特色,注重本土化构建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框架构建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
(一)理想信念目标 |
(二)价值认同目标 |
(三)道德要求目标 |
(四)人才培养目标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问题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四)主体性原则 |
(五)系统性原则 |
(六)实效性原则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二)体现实践德育效应 |
(三)倡导课程思政改革 |
(四)打造特色教育模式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效度不高:需增强教育有效性 |
(二)温度不够:需提高教育亲和力 |
(三)合力不强:需强化整体协同性 |
(四)活力不足:需提升话语创新力 |
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 |
(二)学校层面:教育使命的价值偏离 |
(三)个体层面:师生的主体性缺失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 |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方法优化 |
(一)理论灌输的方法 |
(二)实践养成的方法 |
(三)榜样示范的方法 |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走向 |
(一)双线融入:贯穿院校医学教育全过程 |
(二)全面覆盖: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育人方法 |
(三)完善体系:综合构建立体化方法体系 |
三、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法借鉴 |
(一)宏观方法借鉴 |
(二)具体方法借鉴 |
(三)新兴方法借鉴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
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
(一)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相结合 |
(二)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
(三)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
三、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思想基础 |
(二)弘扬中医学生命伦理思想 |
(三)回归生命价值观教育本质 |
四、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
(一)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发 |
(二)自我教育的条件创设 |
(三)自我教育的多维引导 |
五、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前提依据 |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 |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部分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与不足 |
(一)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本选题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
(一)道德相关概念 |
(二)职业道德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
(一)新时代的内涵 |
(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
(三)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
(四)医德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
第三章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问卷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构成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三、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 |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各方重视 |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
五、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少数医学生对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足 |
(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
(三)教学实习医院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
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不少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明确 |
(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三)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
一、优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 |
(一)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
(二)改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
(三)拓展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考核方式 |
二、改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 |
(一)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净化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环境 |
(二)加强监督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三)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人文校园 |
三、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建设 |
(一)鼓励医学专业课教师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
(三)强化辅导员队伍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5)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生死教育 |
1.1.2 青少年 |
1.2 研究背景 |
1.2.1 开展青少年生死教育意义重大 |
1.2.2 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屡屡出现 |
1.2.3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及研究有待深化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比较研究法 |
1.5.3 调查研究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共性经验 |
2.1 教育施行 |
2.1.1 政府多方重视 |
2.1.2 学校为主要阵地 |
2.1.3 开展教育研讨 |
2.2 教育内容 |
2.2.1 以珍爱生命为主旨 |
2.2.2 以“以生观生”为取向 |
2.3 教育方式 |
2.3.1 融入原有课程 |
2.3.2 强化体验教育 |
2.3.3 实施自我教育 |
第3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 |
3.1 日本的特色经验 |
3.1.1 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融合 |
3.1.2 教育目标和内容注重层次性 |
3.1.3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链条 |
3.2 韩国的特色经验 |
3.2.1 推行手段因地制宜 |
3.2.2 融入礼仪教育 |
3.3 港台地区的特色经验 |
3.3.1 教育内容因校制宜 |
3.3.2 开设专门课程 |
3.3.3 社会团体共同发挥作用 |
3.3.4 广泛重视师资培育 |
3.4 中国内地的特色经验 |
3.4.1 政府指导作用突出 |
3.4.2 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 |
第4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1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4.1.1 完善制度规定 |
4.1.2 优化教材体系 |
4.1.3 推动教育研究 |
4.1.4 强化教育合作 |
4.2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 |
4.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
4.2.2 以家庭教育为重要依托 |
4.2.3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 |
4.3 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 |
4.3.1 依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
4.3.2 因地因校开展特色教育 |
4.4 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
4.4.1 做好生死教育人才储备 |
4.4.2 规范师资队伍进修培训 |
4.4.3 着力强化生死实践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6)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的关联辨析 |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影响 |
第二节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现实需求 |
第三章 先秦儒家思想资源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 |
第一节 人性论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
第二节 义利观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
第三节 “仁”“礼”“法”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
第四节 道德修养论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原则 |
第一节 批判继承原则——继承的对象 |
第二节 抽象继承原则——继承的方法 |
第五章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 |
第一节 大学德育课程——先秦儒家通识课程 |
第二节 大学德育方法——先秦儒家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大学师生关系——孔门师生互动的启发 |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庸之道的应用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突破与研究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云南白族价值观当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价值 |
二、价值观 |
三、白族价值观 |
四、当代适应性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重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价值观思想的脉络 |
第一节 西方价值观思想的脉络 |
一、西方古代价值观思想 |
二、西方近现代价值观思想 |
第二节 我国价值观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我国古代价值观思想 |
二、我国近现代价值观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脉络 |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 |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 |
第二章 云南白族传统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云南白族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
第二节 云南白族传统价值观的嬗变 |
一、社会转型中的白族价值观 |
二、传统与现代交互中的白族价值观 |
三、复杂嬗变中的白族价值观 |
第三章 当代云南白族价值观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云南白族价值观现状调查的方式 |
一、样本选择 |
二、量表编制 |
三、实地访谈 |
第二节 云南白族价值观现状调查结果 |
一、白族政治价值观 |
二、白族经济价值观 |
三、白族法律价值观 |
四、白族婚姻价值观 |
五、白族信仰价值观 |
六、白族幸福价值观 |
第四章 云南白族价值观在当代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白族价值观在当代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白族价值观民族特性存在弱化趋向 |
二、白族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摩擦 |
三、白族民众价值观变迁速率的不平衡性 |
第二节 云南白族价值观在当代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乏力 |
二、白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
三、多重差异导致的不平衡 |
第五章 云南白族价值观的当代调适路径 |
第一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白族价值观调适 |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白族价值观的关系 |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白族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第二节 增强白族价值观的自我调适能力 |
一、增强自我意识,提升白族价值观的自我调适能力 |
二、引导个体或群体需要,提升白族价值观自我调适能力 |
三、加大宣传教育,提升白族价值观的自我调适能力 |
第三节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白族价值观的当代调适 |
一、在社会实践中调适价值观 |
二、在法律规范中调适价值观 |
第四节 在价值观调适中实现国家认同 |
一、价值观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
二、政策调控对促进国家认同发挥重要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基础理论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内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特征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作用 |
(一)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
(二)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的转化 |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三)政策依据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目标较为笼统缺乏层级性 |
(二)教育内容较为粗放缺乏侧重与梯度 |
(三)教育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
(四)教育评价较为含糊缺乏科学性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
(二)高校实施分层教育的条件保障还不成熟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对策分析 |
一、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原则 |
(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 |
(二)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
(三)保底性与提升性相统一 |
(四)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
二、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
(一)区分大学生的不同层次 |
(二)制定分层递进的教育目标体系 |
(三)把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和难易度 |
(四)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体系 |
(五)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评价机制 |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 |
(一)树立科学的分层教育理念 |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提高实施分层教育的能力 |
四、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的环境 |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政策 |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分层教育的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
1.2.2 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理论分析 |
2.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界定 |
2.2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
2.2.1 德育对象的复合性 |
2.2.2 德育目标的职业性 |
2.2.3 德育内容的应用性 |
2.3 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
2.3.1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概述 |
2.3.2 杜威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
2.3.3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对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三章 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 |
3.1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
3.1.1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
3.1.2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
3.1.3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
3.2 日本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
3.2.1 日本高校德育的特点 |
3.2.2 日本高校德育的渠道 |
3.3 对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培养的启示 |
3.3.1 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 |
3.3.2 重视和强化实践道德教育 |
3.3.3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
3.3.4 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 |
第四章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
4.1 本科应用型高校调研情况概述——以安徽省内四所二本院校为视角 |
4.2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4.2.1 德育方法单一化 |
4.2.2 德育实践形式化 |
4.2.3 德育评估随机化 |
4.3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高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4.3.2 政策导向与社会价值观没有形成合力 |
4.3.3 教育者德育理念的缺乏 |
第五章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
5.1 更新高校道德教育观念 |
5.1.1 转变德育观念,完善德育工作体制 |
5.1.2 实现学校德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
5.1.3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
5.2 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 |
5.2.1 明确德育队伍的职责定位 |
5.2.2 加强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5.2.3 建立德育队伍的激励机制 |
5.3 营造优良德育环境 |
5.3.1 营造良好的德育社会环境 |
5.3.2 营造良好的德育家庭环境 |
5.3.3 营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文化环境 |
5.4 开拓德育工作第二课堂 |
5.4.1 定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
5.4.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
5.4.3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某师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网络道德 |
(二)失范、道德失范和网络道德失范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
一、研究设计 |
(一)基本情况 |
(二)研究对象 |
(三)问卷的编制与回收 |
二、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
(一)调查数据的呈现 |
(二)调查反映的问题 |
(三)调查结论 |
第三章 师专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
一、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因分析 |
(一)师专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
(二)师专生自身的道德水平较低 |
(三)师专生自我身份认同感危机 |
(四)师专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
二、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外因分析 |
(一)家庭影响因素 |
(二)学校教育因素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四)政府管理因素 |
第四章 解决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思考 |
一、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
(一)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
(二)陶冶强烈的网络道德情感 |
(三)磨练坚韧的网络道德意志 |
(四)养成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
二、家庭要做好日常道德教育 |
(一)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
(二)做好家庭督导工作 |
三、学校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
(一)创新教育方式,建立专业化教育阵地 |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三)建立校园网络监督 |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四、社会要搞好舆论导向 |
(一)提高传媒业的自律意识 |
(二)发挥传媒业的监督作用 |
五、政府要抓好管理和控制 |
(一)加强技术控制 |
(二)强化监督管理 |
(三)制定法律法规 |
结语 |
一、教育建议:构建“多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 |
二、教育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西省某师专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师专生层次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师专生职业品格教育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J]. 覃素安.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01)
- [3]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部分医学院校为例[D]. 刘欢.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D]. 史梦瑶.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6]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D]. 查文静. 云南大学, 2018(01)
- [7]云南白族价值观当代适应性研究[D]. 于春滨. 云南大学, 2018(01)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教育研究[D]. 周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9]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王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10]师专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某师专为例[D]. 赵瑞峰.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教育论文; 医学生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