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琳璐,苗润宇,姚思淼,徐畅,赵锐明,李杰,李峰[1](2021)在《中医药治疗疲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疲劳是当代社会人类亚健康状态的最常见表现形式之一。它不易引起患者自身的关注,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质量的"隐形杀手"。防治疲劳与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关于疲劳的中医学疗法记载,而中医疗法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本文以中医药治疗疲劳为切入点,对疲劳的中医发病特点、辨证分型进行考察,并搜集、梳理中医药治疗疲劳的内外治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疲劳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
阮亦[2](2019)在《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现有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军事训练人群为临床数据来源,初步建立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就不同中医体质新兵对新训疲劳的易感性差异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运动性疲劳尤其是军事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军事运动性疲劳防治研究的开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及海军军医大学图书馆纸质书籍,根据标题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后,逐一阅读全文,筛选有效信息,提取、分析、汇总现有的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估方法或具体指标,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第二部分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出在军事训练中可能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第三部分以海军某部新兵新训疲劳为例,初步探究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步以《Borg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评分(RPE评分)为疲劳的评判标准,采集海军某部2018年新征召入伍士兵的各指标数据,根据RPE评分各等级值的临床意义,将受试者按训练后RPE评分值分为四个疲劳程度组(组14依次为不疲劳、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组),比较各指标在训练前后、不同疲劳程度人群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对海军新训疲劳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指标,以回归法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程。第四部分为海军某部不同体质新兵新训疲劳易感性的初步探究:对海军某部2018年新训新兵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并探究新训后期不同体质新兵运动性疲劳发生率的差异,初步揭示不同中医体质新兵疲劳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共筛选出文献2971篇,按评价指标的检测方法,汇总和梳理出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近百个,共分为4大类12小类。2.第二部分通过2轮专家咨询,对文献报道的各个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得到具有潜在军事应用价值的评价指标32个,其中包括专家推荐强度较高的I级指标11个、推荐强度稍低的II级指标21个,共涉及心肺及氧转运系统机能、物质能量代谢水平、骨骼肌及组织氧化损伤水平、神经及心理学状态、内分泌系统机能、运动能力等6个系统。3.第三部分(1)共采集了568名新兵的19个评价指标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为基础心率、纵跳高度、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P<0.05);而各组训练后肌酸激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较训练前均显着下降(P<0.05),训练后睾酮/皮质醇比值在组1、2中显着下降(P<0.05)而在组3、4中无显着改变(P>0.05);训练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乳酸均显着上升(P<0.05),训练后睾酮、皮质醇在组13中显着上升(P<0.05),在组4中无显着改变(P>0.05),但这10项指标在训练前后均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反应时、尿潜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则既无显着组间差异也无组内自身前后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在组13中无自身前后差异,在组4中虽表现为训练后显着上升(P<0.05),但上升均值(0.76%)小于测量精度,同时在各组训练前后均无组间差异(P>0.05)。(2)对各指标组间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新训后RPE评分≥13分与多项生理机能水平指标改变相关。(3)以RPE=13分为界,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初步得到新训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模型1个,模型评价的准确度为85.7%、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34.7%、Cox&Snell R2值为0.226、Nagelkerke R2值为0.367。4.第四部分(1)共调查791名新兵体质及新训后期RPE评分情况。(2)受试者的体质类型以平和质(42.7%)、基本平和质(20.0%)为主,8种偏颇体质中,未发现血瘀质受试者,其余7种偏颇体质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8.8%)、阴虚质(7.1%)、气虚质(7.1%)、湿热质(6.6%)、阳虚质(3.5%)、特禀质(2.3%)、气郁质(1.9%)。(3)不同体质新兵新训后中重度疲劳(RPE≥13分)发生率存在差异:平和质最低(19.2%),其次为基本平和质(29.7%);湿热质、阳虚质受试者中重度疲劳发生率虽略高于基本平和质组(34.6%、32.1%vs.29.7%),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气虚质(44.6%)、痰湿质(45.7%)、阴虚质(46.4%)、气郁质(53.3%)、特禀质(61.1%)受试者的重度疲劳发生率逐次上升,与平和质或基本平和质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目前人体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很多,但尚无明确可用于军事运动性疲劳程度评价的指标,专家推荐强度较高的指标仅32项。海军新训疲劳的可能评价指标为基础心率、纵跳高度、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新训后RPE评分≥13分与多项生理机能水平指标改变相关,RPE≥13分者可能是新训疲劳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可能具有治疗或干预价值的人群。以RPE=13分为界,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模得到新训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模型准确度、特异度好,但敏感性较差,预测效果不够理想。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是新训疲劳的易感人群,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张亚辉[3](2019)在《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艾灸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对一次性力竭大鼠能量代谢、抗氧化及内分泌指标的不同影响,探讨艾灸不同腧穴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力竭组、非经非穴组、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均采用力竭游泳实验复制一次性力竭模型。除力竭组外,各模型组大鼠游泳结束后均温和灸相应腧穴部位15min。力竭游泳后4h,行股动脉取血术,并剥离左下肢股四头肌。检测血清中乳酸(BL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酐(CRE)、尿素氮(BUN)、皮质醇(C)、睾酮(T)含量,检测肌四头肌肌肉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果糖-6-磷酸激酶(PFK)、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力竭组、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清BLD、LDH、CK、BUN及组织中MDA升高,血清CRE、T/C、C及组织中ATP、PFK、SOD、CAT降低(P<0.01或P<0.05);与力竭组、非经非穴组比较,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组织中PFK升高(P<0.01或P<0.05);肾俞组、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血清BLD、LDH、CK、BUN、T降低,血清CRE、C、T/C及组织中SOD升高(P<0.01);与肾俞组比较,关元组、神阙组血清CK降低(P<0.01或P<0.05),足三里组、关元组组织中SOD、CAT降低,足三里组、关元组、神阙组血清T、C降低(P<0.01或P<0.05),神阙组血清T/C升高(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关元组、神阙组血清CK降低(P<0.01或P<0.05),关元组血清T降低(P<0.01),神阙组血清BUN、T/C降低、股四头肌CAT升高(P<0.01或P<0.05);与关元组比较,神阙组血清C、组织中CAT显着升高(P<0.01)。结论:艾灸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均可通过调节一次性力竭大鼠血清BLD、LDH、CK、BUN、CRE、T、C、T/C值含量及组织中MDA、SOD、CAT活性,影响大鼠的能量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内分泌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但艾灸不同腧穴的抗疲劳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促进肌肉能量合成和抗氧化方面肾俞穴较优,在内分泌调节方面神阙穴较优。
鲍成[4](2018)在《“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机能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是限制锻炼和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灸疗法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若运用得当,能够达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良好效果。本实验通过跑台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采用针刺干预,以股四头肌能量代谢为切入点,观察股四头肌细胞线粒体ATP变化,骨骼肌、血清内与疲劳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含量,股四头肌微观组织结构,大鼠形态行为学变化,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针刺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干预效果,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8周龄(体重220±20克),由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实验用动物均饲养于饲养笼内,动物可以自由摄食和饮水,饲养室温度(22-24℃)和湿度(55%),相对较为恒定。每天更换垫料、饮水、清洗大鼠饮水器,普通饲料总热能3.8kcal/g(含70%碳水化合物,20%蛋白质,10%脂肪)。适应性喂养两天后,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进行跑台适应性训练5天,训练方案为:第一天是10x10m/min,第二天是10x15m/min,第三天是18x15m/min,第四天是21x20m/min,第五天是24x20m/min。第六天按体质量和运动能力配对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后针刺组每组10只。此后每天以速度为24 m/min训练40min,负荷强度相当于60-70%最大摄氧量。整个训练过程中,每周运动6天,周日休息。针刺预处理组与后针刺组分别于每次运动前、后1小时右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关元穴,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10秒,模型组不作处理,持续四周。干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毛发、大小便、精神状况;于四周干预后进行取材,观察股四头肌组织结构及其线粒体超微结构、检测股四头肌损伤情况、血清疲劳代谢产物,以及股四头肌线粒体ATP含量。结果1.大鼠形态行为学比较在干预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鼠毛稀疏、大便溏稀症状,且训练过程中精神倦怠,训练后疲软、反应减弱;后针组、针刺预处理组则表现为训练后稍疲软,其余如常。2.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于电镜镜下形态结构比较电镜透射下微观结构中,模型组大鼠股四头肌纤维束排列不规则松散,严重变形,杂乱无章,A带杂乱、I带扭曲,H带变形、Z线断裂,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两干预组大鼠股四头肌纤维部分出现破裂紊乱情况,骨骼肌细胞肿胀较轻微,空泡化仅少量存在,A带、I带、H带、Z带部分变形扭曲,线粒体仅部分改变,其他尚好,其中,针刺预处理组大鼠肌纤维损坏程度较运动后针刺组低。3.大鼠骨骼肌疲劳相关标志物及血清代谢标志物比较(1)大鼠骨骼肌(股四头肌)MDA含量和血清中CK、BLA、BUN含量:干预组大鼠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并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其中针刺预处理组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1),针刺预处理组与后针刺组存在差异(P<0.05,P<0.01);(2)大鼠骨骼肌MG含量及SOD活性:干预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并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且针刺预处理组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1),针刺预处理组与后针刺组存在差异(P<0.05,P<0.01);4.大鼠股四头肌组织ATP含量的比较干预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中ATP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且差异显着(P<0.01);干预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ATP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股四头肌组织ATP含量均低于空白组,差异显着(P<0.01);其中,针刺预处理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ATP含量高于后针刺组(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跑台运动训练造模,实验大鼠形态行为学呈运动性疲劳改变,且微观下骨骼肉组织出现损伤,骨骼肌中MDA、血清中BLA、CK、BUN含量上升、骨骼肌MG、ATP含量和SOD活性下降,提示造运动性疲劳模型成功。2.针刺干预能够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的组织结构形态学表达,提高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CK、BUN、LD含量,增加骨骼肌中MG的含量、骨骼肌中MDA的含量,增强骨骼肌中SOD活性,增加骨骼肌线粒体内ATP的浓度,减小骨骼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从而防止运动性疲劳中会股四头肌损伤的发生。3.针刺预处理比运动后进行针刺处理对于防治运动性疲劳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刘媛,李甜,赵鹏程,赵静,陆小左[5](2016)在《运动性疲劳脉诊客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脉图与女子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性及推拿治疗对缓解疲劳的效果,为有效地中医脉诊客观化在运动性疲劳诊疗方面的发展运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女子运动员180例,分别测得其在训练前、训练后的脉图特征参数及量表。然后按1∶1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推拿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推拿治疗组进行辨证推拿治疗,正常对照组则自然休息。再次测得脉图特征参数及量表。[结果]脉图特征参数中,P、t1、w/t与运动性疲劳呈正相关,h1与运动性疲劳呈负相关。训练前后的脉图特征参数中P、t1、h1、w/t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图可以作为评估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客观化指标,可以作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疗效评价指标;推拿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运动性疲劳,能够使受试对象的身体状态恢复到训练前的正常状态。
许金叶[6](2016)在《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运动特色、较常发生于竞技运动过程中的疲劳症状。它是严重危害运动员身体健康,并影响运动成绩的首要因素。关于运动性疲劳在古代论述中的记载,分散可在虚损、劳倦及虚劳等着作中看到,现常认为肾、肝及脾的功能失调和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另有一些研究认为,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足则能量发代谢旺盛,机体免疫力得以提升,脾气虚损,湿邪困阻中焦肌肉,则易出现肌肉发疫沉重,产生运动型疲劳;肝主藏血,冲为血海,冲任隶属于肝,肝主筋,筋连肉,肝主疏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运动性疲劳与肝、脾的关系。但系统性的从与肝脾生理病理机能相关角度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报道尚少。本课题组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出发,研究针刺对运动时机体血乳酸、血尿素氮等的影响,考察针刺对运动性疲劳防治作用,避免服用药物引发的药检超标,且深入研究针刺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理,为今后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提供理论基础,优化防治策略。方法:从我校体育健康学院筛选符合该实验标准的受试对象60例,年龄在18到23岁间。经常规体检未发现任何异常,体质属肝郁脾虚型,运动能力相近,每日规定的运动量基本相同。随机分为成药组、针刺组,每组30例,采用隐藏方案分配治疗。两组从第一天同时进行训练后即开始治疗,成药组采用口服逍遥散+党参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共治疗一个训练周期(两周),检测他们在治疗前及1个训练周期结束后的各项指标,包括对生化指标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免疫指标白细胞(WBC)数量、CD3+CD4+细胞数,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以及反应时,对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症状评分进行测定,以探索针刺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结果:1.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血尿素氮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1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26<0.05,t=-2.3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4<0.05,t=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酸激酶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09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9<0.05,t=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白细胞WBC数量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6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4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8<0.05,t=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均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也增加,且针刺组升高更明显。在CD3+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25.237,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8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5,t=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17.951,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13.4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1,t=4.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3.64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1<0.05,t=2.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8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2<0.05,t=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M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14.156,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8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t=4.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针刺观察组与成药组均能缩短反应时,且针刺观察组缩短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40,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6<0.05,t=2.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经针刺和成药治疗后,RPE评分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RPE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7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1<0.05,t=-2.7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5<0.05,t=2.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6.93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0<0.05,t=-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在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方面优于成药组,针刺组的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着低于未治疗前;在改善免疫指标方面,针刺组明显降低白细胞数量、提高CD3+、CD4+细胞数,以及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且都优于成药组;针刺组可以明显降低反应时及RPE评分及症状评分,综合显示主疏肝健脾的针刺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清运动相关生化指标,影响物质代谢,并激活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效缓解肝郁脾虚型机体运动性疲劳,提高了机体运动能力。
汶希[7](2012)在《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一、文献综述疲劳是机体承受负荷足够大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生理现象。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体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产生的机制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等。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的劳倦之类的范畴。根据藏象学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大致与脏腑有关。五脏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乃是先天之本,是体力产生和维持的基础动力和源泉。肾精不足,骨髓耗损,则会引起先天之气虚亏,骨骼系统发育不良,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与运动的关系息息相关。脾受损,肌肉发育不良,力量不足。肝藏血,当运动时大量血液涌向骨骼肌,这时就需要肝脏调节血量,用以供应肢体的运动。肝主筋,如果肝功能正常,肝血丰富,可以使筋脉得养,运动有力,肌腱关节滑利,灵活而持久。若肝的气血不够充盈,则筋失濡养,动作迟缓,达不到预定的强度就出现了运动性疲劳。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和意志品质密切相关。我们也认为,从中医的角度,运动性疲劳,既有实证,也有虚证,也有虚实夹杂证。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广东凉茶是广东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天然中草药为原料,煎熬而成的一种汤剂,具有清毒、生津止渴、防治疾病等功效。目前,作为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凉茶的功效“清热解毒,防止上火”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缺乏严谨的定义和科学依据。而针灸一直是专家比较推荐的祛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广东凉茶和针刺穴位的功效与应用,结合目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采用现代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研究方法,选取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作为代表,观察凉茶和针刺穴位对大鼠生化,抗氧化、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解释凉茶的“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数据。为使人们理解凉茶的功效,更好的推广和开发凉茶饮料奠定基础。希望能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生物化学、细胞凋亡等层面,对防治运动性疲劳做出有益的研究和尝试。研究内容:1、运动和补充凉茶以及针刺对大鼠日常行为,症状的影响。2、补充不同种类的凉茶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3、针刺穴位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4、探讨凉茶和针刺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三、研究方法与结论研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组、邓老凉茶组、王老吉凉茶组、宝矿力组、针灸组。除了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他五组均进行运动跑台训练。训练方案是根据Bedford理论改造的,每周7次,连续2周。针灸组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其余组饮料灌胃。运动结束后,实验大鼠取血、骨骼肌、海马等。检测血糖、血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骨骼肌Ca2+浓度、骨骼肌和海马的MDA含量、T-AOC,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caspase-3在骨骼肌和海马的表达,并对骨骼肌、肝脏、海马光镜下观察结构。结论:1.本实验采用2周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模,实验大鼠血乳酸上升、MDA上升、总抗氧化能力下降、骨骼肌钙离子浓度增加,血氨上升,骨骼肌和海马capase-3表达增强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的指标都出现了变化。说明本实验建立的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是成功的。而模型组的症状表明,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范畴,并不仅仅是虚证,也有实证,会出现虚实夹杂证。2.我们的实验证明,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有效降低降低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我们推断,广东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其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3.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维持血糖水平,降低肝脏、心脏细胞膜损伤,降低AST水平。4.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在多个环节和层面防治运动性疲劳。骨骼肌层面:使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减少,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钙离子浓度;肝肾功能层面:能够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降低血尿素氮。中枢神经层而,针灸对运动疲劳大鼠神经细胞保护机制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达到对抗细胞凋亡的目的,对剧烈运动后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不清,需进一步研究。四、创新点、存在问题与展望创新点:1.在理论上,通过了了查阅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结合实验的症状观察,提出运动性疲劳属于虚实夹杂证这一新假说。2.在应用方而,从各个侧面较全面的反映了广东凉茶和针灸两种不同中医药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为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提供了具中医药特色的新思路,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评价,研究运动性疲劳及干预措施评价的指标和工具。3.在成果方面,应用广东凉茶来干预运动性疲劳,目前国内外无人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将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广东凉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大鼠模型的塑造与评价仍需进一步完善,跑台是否完全模拟了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中枢性疲劳还需要哪些指标来评价,是否能用中医的诊断方法来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标准化指标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2.因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本实验仅仅初步证实了运动和针灸对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与通路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运动对骨骼肌与大脑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与通路。3.本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多个环节的作用,但是其机制,以及选择其他穴位、其他方法的功效是否有差异尚不清。4.本研究初步表明,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能够改善运动性疲劳状态,将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但是作为饮品凉茶当中有效的成分是哪些,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董修兵[8](2010)在《疲劳引发小鼠的机体激联效应导致细胞器质性改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一次性力竭游泳模型,证明导师的“机体激联效应”理论中的“疲劳”因素所引起全身的“细胞器质性改变”假说。观察一次性力竭游泳后小鼠心、肝、脾、肺、肾、脑、胃、肠、胸腺、胰腺、肾上腺、骨骼肌、睾丸的光镜下组织细胞病理改变和电镜下细胞内线粒体的变化和疲劳因素终止第4天后光镜下组织细胞病理改变和电镜下细胞内线粒体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三组:①空白对照组10只②力竭一组10只③力竭二组10只。在河南中医学院动物适应性饲养,然后进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将每只小鼠称重,使每只小鼠负重其体重的5%,将其放入水深50cm的玻璃缸内,水温(25±1)℃,使其游泳至力竭。判定为力竭状态的标准为沉入水中10s无法浮出水面。结束即将空白对照组和力竭游泳一组处死,力竭游泳二组恢复三天,第四天处死。取出小鼠心、肝、脾、肺、肾、脑、胃、肠、胸腺、胰腺、肾上腺、骨骼肌、睾丸,切为两部分,分别用10%甲醛液和4%戊二醛液固定。10%甲醛固定的组织经水洗、酒精梯度脱水、石蜡浸透包埋、切片、HE染色、封片、光镜观察。4%戊二醛固定的组织经PBS液洗、锇酸后固定、双蒸水洗、丙酮梯度脱水、812树脂浸透包埋、超微切片、电子染色做电镜观察。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状态上观察游泳力竭对小鼠机体的影响是造成小鼠倦怠表现,这一倦怠可在5分钟得到恢复,可自行梳理毛发,在30分钟便基本恢复正常状态。2.小鼠游泳实验疲劳因素对机体造成倦怠现象,引起机体激联效应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萎缩、水肿、脂肪变,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细胞出现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嵴变短或消失,嵴间腔扩张病理改变的细胞器质性改变。3.实验证明倦怠临床表现在消除疲劳因素后机体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恢复和改善临床症状。但在消除影响因素后第4天大部分细胞器质性改变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4.在游泳力竭动物实验空白对照组中少数动物的部分脏器组织细胞线粒体特别是线粒体嵴也出现变短或消失,嵴间腔扩大的细胞器质性改变。结论:1.证实了导师所提出的某些因素引起机体激联效应而导致机体的多器官组织细胞器质性改变的假说。2.说明临床症状的恢复在短时间内机体所造成的疲劳是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的,而细胞器质性改变不能得到迅速恢复。3.在消除影响因素后第4天大部分细胞器质性改变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可能与氧自由基产生增加、SOD下降、钙超载、ATP下降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贝君,郭权[9](2010)在《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与手段》文中提出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营养学手段、物理疗法、中医药及光电技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潜在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光电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光生物调节作用(PBM)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色光疗法、低强度激光针灸和鼻腔内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昼夜节律,它们具有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潜在价值。
冯占宾[10](2009)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恢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在阐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几种机制学说的基础上,从营养、按摩和中草药的方法对疲劳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
二、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关于疲劳 |
1.1 疲劳的定义 |
1.2 疲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
2 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法 |
2.1.1 复方 |
2.1.2 中成药 |
2.1.3 单味药 |
2.2 中医外治法 |
2.2.1 针刺 |
2.2.2 艾灸疗法 |
2.2.3 按摩 |
2.2.4 耳穴压豆法 |
2.2.5 芳香疗法 |
2.2.6 足浴 |
3 其他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2)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的军事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筛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初探:以海军某部新兵入伍训练疲劳为例 |
一、基于临床数据的指标筛选 |
二、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究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分 军事运动性疲劳评价的实例研究:海军某部不同体质新兵入伍训练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Delphi专家咨询(第一轮)》手册(部分内容) |
附录2:《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3:《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Delphi专家咨询(第二轮)》手册(部分内容) |
附录4:《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5:《专家对本研究涉及学科的熟悉程度调查表》 |
附录6:《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或影响程度调查表》 |
附录7:《知情同意书》 |
附录8:简明心境状态量表(POMS)内容及计分方法 |
附录9: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内容及计分方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一 |
致谢二 |
(3)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形态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论 |
实验二 “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MG、血清CK、BUN、BLA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MDA含量、SOD活性、超微结构及线粒体中ATP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在防治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5)运动性疲劳脉诊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推拿治疗组 |
1.3.2 正常对照组 |
1.4 统计方法 |
1.5 疗效评定 |
1.6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脉图特征参数与运动疲劳相关性研究结果 |
2.2 推拿治疗效果分析 |
3 讨论 |
(6)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的综述 |
一、运动性疲劳相关研究概述 |
(一) 运动性疲劳相关定义和诊断标准 |
(二)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学说 |
(三) 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方法 |
二、中医传统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述 |
(一)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二) 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调节 |
(三) 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一、实验资料 |
(一) 实验对象来源 |
(二) 实验对象选择标准 |
(三) 研究方法 |
(四) 观察指标 |
(五) 统计方法 |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二) 实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一)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 |
(二)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选穴依据 |
(三) 针刺从疏肝健脾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分析 |
(四)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
三、运动性疲劳的相关学说 |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 |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状况 |
一、中医对疲劳和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二、中医对疲劳的分类 |
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类证候 |
四、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五、运动性疲劳与中医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病理机制 |
六、运动性疲劳虚证实证研究 |
七、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大鼠症状和行为学观察 |
第四节 对大鼠骨骼肌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五节 对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骨骼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第六节 对大鼠糖代谢、肝肾功能相应指标的影响 |
第七节 对大鼠海马抗氧化能力、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和病理形态的影响 |
第八节 总结性讨论 |
第九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疲劳引发小鼠的机体激联效应导致细胞器质性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测定指标 |
4 定量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各组小鼠的状况 |
2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3 实验各组脏器病理改变相关性比较 |
4 超微结构观察与测定结果 |
5 机体各实验组脏器之间的比较分析 |
讨论 |
1 疲劳与机体功能紊乱 |
2 运动性疲劳 |
3 线粒体与运动性疲劳 |
4 实验指标的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理照片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科研情况 |
(9)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与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学手段 |
1.1 能量类物质 |
1.2 维持内环境平衡类 |
2 物理疗法 |
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恢复研究 |
4 光电技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 |
4.1 细胞凋亡 |
4.2 植物神经 |
4.3 昼夜节律 |
5 结语 |
(10)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
1.1“能量耗竭”学说 |
1.2“堵塞”学说 |
1.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1.4“突变”理论 |
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及部位 |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
3.1 营养促进疲劳的恢复 |
3.2 按摩法 |
3.3 中草药恢复方法 |
四、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疲劳的研究进展[J]. 武琳璐,苗润宇,姚思淼,徐畅,赵锐明,李杰,李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12)
- [2]军事运动性疲劳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不同中医体质新兵新训疲劳差异性的初步探究[D]. 阮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3]艾灸不同腧穴对一次性运动力竭大鼠抗疲劳作用的差异性研究[D]. 张亚辉.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4]“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影响的研究[D]. 鲍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5]运动性疲劳脉诊客观化研究[J]. 刘媛,李甜,赵鹏程,赵静,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 [6]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D]. 许金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 汶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疲劳引发小鼠的机体激联效应导致细胞器质性改变的研究[D]. 董修兵. 河南中医学院, 2010(03)
- [9]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与手段[J]. 黄贝君,郭权. 湖北体育科技, 2010(02)
- [10]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恢复研究[J]. 冯占宾. 科技信息, 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