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海[1](2015)在《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生猪产业链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清晰的目标、养殖主体的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有关主体的行为缺少规制,引起饲料激素含量超标、药物残留超标、使用瘦肉精、注水猪肉、病死猪猪肉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造成消费者的福利受损、投资运营主体的资金收益率和政府的绩效水平低下,生猪产业链的健康程度比较低,迫切需求站在全产业链增值的视角,运用战略性思维和体系化的理论方法探究生猪产业链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条件,为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论文体系化地研究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路径、价值目标实现的条件,系统建立了指导区域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认识与价值目标体系的研究,系统认识部分主要论述了生猪产业链的相关概念、作用意义及特征,运用共生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理论与价值分析等理论构建了生猪产业链的演化机理,研究了生猪产业链演化过程中共生模式的选择。价值目标体系部分研究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运用决策分析、因果反馈与情景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价值目标形成与演化的规律,设计出三种价值目标实现的路径,分析了各种路径的演化过程。第二部分:价值目标实现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主要分析生猪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的技术及影响因素,构建生猪产业连基于价值目标的标准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养殖成本、总收益及资本利润率,分析生猪产业的现发展状、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策和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第三部分:价值目标实现的组织机制条件,主要分析了生猪养殖主体组织的类型与特征,运用组织行为学、决策分析和因果反馈分析构建了生猪养殖主体组织的目标行为形成机理,分析了非目标行为的动因,运用激励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共生理论和隐秩序等理论方法构建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动力机制、非线性机制和共生机制,提出了各个机制运行的策略。第四部分:价值目标实现条件的评价优化,主要提出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综合运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目标分解法、准则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和指标权值系统的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雏鹰集团、四川多多集团及东阳畜牧为连接的生猪产业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了生猪产业链的优化的策略。论文提出的研究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及实现条件的思路框架能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体系化地研究生猪产业链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为相关主体解决区域生猪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方案和决策依据。
耿学燕[2](2013)在《重庆柑橘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柑橘原产地之一,柑橘产业正成为增加柑橘生产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重庆是我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和农业部《中国柑橘优势区域规划2008--2015》“长江中下游柑橘优势产业带”核心区,在全国柑橘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40个县中38个种植柑橘,柑橘产业已成为加快重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该市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面临各柑橘主产区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重庆市柑橘产业迫切需要提升其产业竞争力。因此,对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厘清当前重庆市柑橘产业的真实状况、把握重庆柑橘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发现重庆柑橘产业的优劣势,最终促进重庆柑橘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柑橘的生产、加工、消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然后,在总结前人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其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从显示、产品、要素、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第三,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了28个评价指标,并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介绍;第四,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1年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福建进行对比分析,寻找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弱势;第五,探索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思路和战略,并根据提升战略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研究表明:(1)2007-2011年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除了显示竞争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外,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在08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年后逐年提升。(2)与湘、粤、赣、鄂、闽五省相比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在柑橘价格、人力成本、生产性固定投资、政府支科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存在优势;而在柑橘市场、成本、产值、科技及农业气象、电力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文化环境及财政支农等社会环境方面存在劣势。(3)结合重庆市柑橘产业存在的优和劣势,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应该采取“科技促进”、“品牌推动”、“生态发展”的发展战略。
高晓蓉[3](2012)在《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一剂良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所研究的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丘陵落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发达且无成熟可行经验的前提下,而内江市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以该市为例研究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做法,指出该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存在对农技与农技推广的宣传不深入、信息化基础不完备、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推广人员缺乏、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并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受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参与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三方面因素影响。结合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本课题对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了适应性分析,指出要首先全面认识内江市农业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内江市地形地貌及主要产物、农业产业化水平、市和县区财力情况、农民经济基础水平等。针对内江市农业发展环境,提出要正确把握内江市农业发展环境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的影响,指出必须结合内江地势及产业选择最佳发展产业、全方面调动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推广工作现状的研究,指出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存在“实施以政府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员准入门槛较高,呈现出专业化特征;推广内容形式多样,呈现出综合性特征;推广手段全面现代化,呈现出信息化特征;推广工作保障制度,呈现出完善性特征”等经验。就做好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基础和相关实践,结合内江市实际情况,指出要坚持“发展产业、促进增收;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市场、群众为主;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就内江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本策略,本文提出要“突出政府主导,建立农业推广工作竞争机制;要强化社会参与,凸显市场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导性;要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创造优良条件;要培育推广人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要狠抓工作保障,为农业技术推广营造优质环境”等一系列意见建议。
邵明波,程尚明,汤勇,余顺波,高志宏,白俊霞,李风华,杜才富[4](2010)在《油研10号大面积高产示范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对油研10号大面积高产示范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研10号产量为165~297.3 kg/667m2,较对照增产17.84%。2006—2008年累计试验示范面积2 321.4 hm2,中心示范面积180.1 hm2。大田生产应用平均产量达160.3 kg/667m2,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9.24%。3年示范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应用推广前景好。
商务部世贸司[5](2008)在《WTO国际合作项目使中国小农户受益》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经历了15年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历程,中国终于敲开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从此以更主动的姿态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一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扩大了在WTO方面的国际合作领域,增强了国际间交流,支持国家相关部门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提?
吕绍清[6](2007)在《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妇女发展——四川省资中县养猪协会、资阳市畜牧协会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但是又有诸多挑战。一方面,入世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逐步联成一体,中国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国际、国内市场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只有把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才能帮助他们进入市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刘万利[7](2006)在《养猪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品之一,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高质量的猪肉产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十分突出。散养是我国生猪的主要饲养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使染疫猪不断散播着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为谋私利人为添加过量药品或使用违禁品,使药物残留超标,不断威胁着猪肉的质量安全。 本文以四川地区为例,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成都等14个市(县)的316个养猪户为样本,对其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养猪户在苗猪购买、饲料选择、兽药的认知和使用以及参加产业化组织等方面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对养猪户在安全兽药使用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意愿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养猪户对安全兽药使用意愿时,采用Logit模型对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意愿进行了模拟,以测定养猪户是否愿意使用安全兽药;在对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找出影响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四川的养猪户在苗猪购买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购买饲料时,很大一部分人使用自制或街头小贩生产没有质量保证的饲料。第二,养猪户对兽药的效果和如何使用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养猪协会在猪肉质量保证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覆盖面还很小。第三,养猪户的性别、年龄、参加的产业化组织是否提供服务、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是否得到政府的支持是影响养猪户是否采用安全兽药的显着因素。具体而言:女性饲养者在生猪饲养过程中对安全兽药趋向于保守的态度、年龄小的养猪户愿意使用安全兽药。参加的产业化组织对养猪户提供了兽药方面的服务,养猪户了解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都有利于安全兽药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认为应加强产业化组织对养猪户的带动引导作用,加强对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及使用的管理工作,尽快实行兽医官制度。
忽克俭,丁福先[8](2003)在《赴川参观动物产地检疫考察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陈勇[9](2002)在《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作者从宏观上阐述了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资中县畜牧业对助农增收的意义和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加速发展资中县畜牧业段调整结构、走产业化道路的建议。
二、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猪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
2.1 生猪产业链的基础知识 |
2.2 生猪产业链的演化机理 |
2.3 生猪产业链演化的环节主体共生模式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 |
3.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构建 |
3.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
3.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
3.4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经济条件 |
4.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分析 |
4.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标准分析 |
4.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
5.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产业环境 |
5.2 生猪产业链发展的政策环境 |
5.3 生猪产业链发展的市场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组织支撑 |
6.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主体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
6.2 生猪产业链主体组织目标行为 |
6.3 主体组织的非目标行为—以“瘦肉精”事件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 |
7.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
7.2 生猪产业链的非线性成长机制 |
7.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共生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的评价优化 |
8.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的构建 |
8.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指标系统 |
8.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标准系统 |
8.4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指标权值系统 |
8.5 评价模型 |
8.6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健康评价优化实证案例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重庆柑橘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2 重庆市柑橘产业现状分析 |
2.1 重庆市柑橘生产现状 |
2.1.1 种植规模及生产布局 |
2.1.2 品种结构及品牌建设 |
2.2 重庆市柑橘加工发展现状 |
2.2.1 柑橘加工能力 |
2.2.2 加工企业发展 |
2.3 重庆市柑橘消费市场情况 |
2.3.1 消费潜力 |
2.3.2 消费价格 |
2.4 重庆柑橘贸易情况 |
3 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 |
3.1.1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
3.1.2 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3.2 柑橘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
3.3 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 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和可持续原则 |
4.1.2 系统性和重要性原则 |
4.1.3 简洁性和易操作性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分类及分层设置 |
4.3 指标体系的选择 |
4.3.1 柑橘显示竞争力指标(A) |
4.3.2 柑橘产品竞争力指标(B) |
4.3.3 柑橘要素竞争力指标(C) |
4.3.4 柑橘环境竞争力指标(D)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 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的计算与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指数计算 |
5.3 重庆市柑橘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5.3.1 显示竞争力结果 |
5.3.2 产品竞争力结果 |
5.3.3 要素竞争力结果 |
5.3.4 环境竞争力结果 |
5.4 重庆与柑橘主产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
5.4.1 对比区选择依据 |
5.4.2 各主产区柑橘产业竞争力计算 |
5.4.3 重庆与柑橘主产区竞争力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5.5.1 竞争优势 |
5.5.2 竞争劣势 |
6 研究结论及竞争力提升战略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竞争力提升思路及战略 |
6.2.1 思路 |
6.2.2 战略 |
6.3 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
6.3.1 加强柑橘产业政府支持 |
6.3.2 加快柑橘产业品牌建设 |
6.3.3 加大柑橘产业科技创新 |
6.3.4 改善柑橘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 |
1.5.2 规范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3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2.3.1 农业技术推广实施以政府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2.3.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门槛较高,呈现出专业化特征 |
2.3.3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形式多样,呈现出综合性特征 |
2.3.4 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全面现代化,呈现出信息化特征 |
2.3.5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保障制度化,呈现出完善性特征 |
3.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主要模式及发展环境 |
3.1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1.1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政府行为 |
3.1.2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效 |
3.1.3 信息化与农业技术推广 |
3.2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模式 |
3.2.1 政府主导推广模式 |
3.2.2 企业主导推广模式 |
3.2.3 群众自发推广模式 |
3.2.4 “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联合推广模式 |
3.3 内江市农业发展环境 |
3.3.1 地形地貌及主要产物 |
3.3.2 农业产业化水平 |
3.3.3 市、县区财力情况 |
3.3.4 农民经济基础水平 |
3.4 内江市农业发展环境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影响 |
3.4.1 结合内江地形地貌选择最佳发展产业 |
3.4.2 调动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
3.4.3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
4.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农技与农技推广的宣传不深入 |
4.1.2 信息化基础不完备 |
4.1.3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
4.1.4 推广人员缺乏 |
4.1.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4.2 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成因 |
4.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4.2.2 社会参与力度不够 |
4.2.3 农民认识不够 |
5. 加强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
5.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本原则 |
5.1.1 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的原则 |
5.1.2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原则 |
5.1.3 面向市场、群众为主的原则 |
5.1.4 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 |
5.2 加强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本策略 |
5.2.1 突出政府主导,建立农业推广工作竞争机制 |
5.2.2 强化社会参与,凸显市场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导性 |
5.2.3 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创造优良条件 |
5.2.4 培育推广人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 |
5.2.5 狠抓工作保障,为农业技术推广营造优质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油研10号大面积高产示范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情况 |
1.1 示范材料 |
1.2 示范地点 |
1.3 示范方法 |
2 示范结果与分析 |
2.1 示范情况 |
2.2 示范产量 |
2.3 社会、经济效益 |
2.3.1 经济效益明显 |
1)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
2) 油脂企业效益明显。 |
2.3.2 社会效果良好 |
2.3.3 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率 |
2.3.4 对促进有关油脂加工企业扭亏或增效意义重大 |
3 油研10号在长江流域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
(7)养猪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范围与假说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范围 |
1.3.3 研究的假说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研究 |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2.3 有关猪肉市场的研究 |
2.4 简短的评述 |
3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1.1 影响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意愿的因素 |
3.1.2 养猪使用安全兽药意愿模型 |
3.2 研究方法 |
3.2.1 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
3.2.2 采用的计量模型 |
3.3 主要采用的统计软件 |
4 养猪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
4.2 养猪户的基本情况 |
4.3 养猪户苗猪的购买选择 |
4.4 养猪户饲料的购买选择 |
4.5 养猪户对养殖协会的认知度及养殖协会提供服务状况 |
4.6 养猪户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4.6.1 养猪户对兽药的认知程度 |
4.6.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
4.7 本章小结 |
5 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影响因素及意愿分析 |
5.1 养猪户选择安全兽药的主要影响因素 |
5.1.1 描述性分析 |
5.1.2 养猪户对兽药选择的维度划分:因素分析 |
5.1.3 对安全兽药了解途径分析 |
5.2 养猪户使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LOGIT模型分析 |
5.2.1 模型描述 |
5.2.2 变量选择 |
5.2.3 变量定义 |
5.2.4 模型估计 |
5.2.5 模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简短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简短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积极扶持养猪协会等产业化组织,增强对养猪户的带动作用 |
6.2.2 强化对养猪户生猪饲养技术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立 |
6.2.3 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力度,确保源头质量控制 |
6.2.4 应尽快建立兽医官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生猪养殖户质量安全控制调查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赴川参观动物产地检疫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法律体系 |
3 管理体制 |
3.1 行政体制 |
3.2 防疫体系管理 |
3.3 免疫标识管理 |
4 产检情况 |
4.1 基本情况 |
4.2 组织发动 |
4.3 开展模式 |
4.3.1 建立产地检疫报检点, 使检疫工作彻底向基层转移 |
4.3.2 建立外运报检点 |
4.3.3 严格报检程序 |
5 思考建议 |
四、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D]. 王文海.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
- [2]重庆柑橘产业竞争力研究[D]. 耿学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3]内江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晓蓉.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4)
- [4]油研10号大面积高产示范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J]. 邵明波,程尚明,汤勇,余顺波,高志宏,白俊霞,李风华,杜才富.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2)
- [5]WTO国际合作项目使中国小农户受益[N]. 商务部世贸司. 国际商报, 2008
- [6]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妇女发展——四川省资中县养猪协会、资阳市畜牧协会调查报告[J]. 吕绍清. 中国妇运, 2007(11)
- [7]养猪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例[D]. 刘万利.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8]赴川参观动物产地检疫考察报告[J]. 忽克俭,丁福先. 云南畜牧兽医, 2003(04)
- [9]浅谈资中县畜牧业在入世之后的发展[J]. 陈勇. 四川畜牧兽医,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