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竹毒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1](2021)在《环秩毒蛾生物学特性及3种植物源农药的室内效果测定》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环秩毒蛾Olene dudgeoni (Swinhoe)的生物学特性,同时测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2~3龄幼虫的室内毒杀作用。结果表明,环秩毒蛾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2月上旬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第1代发生在5—9月,第2代发生在8—12月,第3代(越冬代)发生在12—翌年6月。1~3龄幼虫以叶下表皮或果皮为食,3龄后取食全叶,5龄老熟幼虫吐丝缀合2~4片叶结茧化蛹。雌成虫平均产卵量305粒。供试的1.2%烟碱·苦参碱乳油、1.3%苦参碱可溶液剂和4%鱼藤酮乳油3种植物源药剂对2~3龄环秩毒蛾幼虫都有较好的毒杀作用,以1.2%烟碱·苦参碱乳油室内毒杀效果最好,其500、1 000和1 500倍稀释液,施药后1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3.2%、71.9%和58.4%,药后3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1%、83.1%和71.8%。研究结果可为环秩毒蛾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王克臻[2](2021)在《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在南方竹产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竹林经营重利用开发,轻管理保护,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竹林害虫日益猖獗,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雷竹林害虫,本试验选用6种不同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试验,光源分别为3种紫外光波长365 nm(A号灯)、380 nm(B号灯)、395 nm(C号灯)和3种可见光波长420 nm(D号灯)、460 nm(E号灯)、520 nm(F号灯),以期明确雷竹林灯诱昆虫种类及组成,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确定不同光源对雷竹林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研究主要害虫的上灯节律,探究雷竹林中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科学使用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共灯诱92天,所诱昆虫杀虫灯诱集的昆虫涉及11目53科120种,总诱虫量76314头,鉴定到种的24399头。从各目灯诱总诱虫量来看,试验期间灯诱昆虫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半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次之,直翅目、螳螂目、脉翅目、广翅目、蜻蜓目和等翅目昆虫数量相对较少。灯诱主要竹笋害虫共4种,包括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淡竹笋夜蛾Kumasia kumaso、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沟胸重脊叩甲Chiagosnius sulcicollis;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共6种,包括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黄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eumormorphalis、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和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共2种,竹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竹宽缘伊蝽Aeneria pinchii。2.4种灯诱主要竹笋害虫的高峰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6种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其高峰期有较大重叠,均在7月份;2种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7月中下旬。综上所述,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雷竹林主要害虫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害虫最关键的时期。3.竹织叶野螟、赭翅双叉端环野螟在昼夜节律观察中的上灯高峰期相近,其上灯高峰期在20:00-22:00有较大重叠,两色绿刺蛾在00:00-02:00诱虫量最多。因此,对于这3种害虫在对应时间段开灯防治,具有较高的诱虫效率,同时达到节约防治成本,是开灯诱杀的最佳时间段。4.6种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中,使用395nm(C号灯)防治雷竹林主要害虫效果最好,该灯不仅对筛胸梳爪叩甲、沟胸重脊叩甲等鞘翅目害虫和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而且对鳞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综合防治能力较强。此外,365 nm(A号灯)对竹林鳞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适用于竹笋夜蛾、竹织叶野螟、二色绿刺蛾等鳞翅目害虫为害严重的竹林。520 nm(F号灯)对膜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最好,同时对半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适用于膜翅目及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为害严重的竹林。
金京[3](2020)在《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竹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林业资源。随着竹资源的不断开发,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但在生产中,往往忽视了竹林的维护和管理,导致虫害日益严峻。其中,以黄脊竹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为主的害虫,严重威胁竹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竹林害虫往往危害较为隐蔽,难以采取可持续、高效性、无公害的有效方法进行防控。因此,开展其针对性防控措施及经济效益开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竹林主要害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取食偏好性、不同植物饲喂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和室内毒力测定及不同类型杀虫灯诱捕效果的比较,对竹林主要害虫的防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竹林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黄脊竹蝗对植物取食偏好性的研究发现,一龄若虫较芒草和毛竹更喜取食玉米;二至五龄若虫更喜食芒草。玉米饲养的黄脊竹蝗体重增长最大,产卵前期最短,芒草饲养的体长增长最大。每雌产卵量毛竹与玉米饲养差异不大,均显着高于芒草;三种植物对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着。综上玉米叶更易作为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不同杀虫灯诱捕害虫的研究发现,宽谱杀虫灯诱捕的昆虫数量及种类均高于黑光杀虫灯和LED等离子杀虫灯;宽谱杀虫灯和LED等离子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有着良好的诱捕效果,而黑光杀虫灯则对鳞翅目昆虫有着较好的诱捕效果;三种杀虫灯均在19:00-21:30时间段诱捕效果最佳;在竹林生态系统中,鞘翅目昆虫活动高峰期在19:00-21:30,鳞翅目昆虫活动高峰期在00:00-2:00。使用5%辛硫磷、0.5%氟虫腈及20%氯虫苯甲酰胺三种化学杀虫剂对防治筛胸梳爪叩甲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得到5%辛硫磷测定效果最好,LC50为0.19 g/kg,致死效果明显高于另两种。
刘振兴[4](2019)在《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昆虫趋光行为是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趋光行为进行灯光诱杀害虫是物理防治的重要手段。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同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两个物种,诱虫灯对两物种的诱集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但至今有关二者趋光行为的差异还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比较了两物种的趋光行为差异;研究了复眼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异同;构建了头部比较转录组,鉴定并分析了两物种中视蛋白基因的种类与数量;结合RT-Q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分析了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丰度、部位和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和棉铃虫成虫趋光特性比较(1)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反应率存在差异。在14种波长(365660 nm)下,趋光率雌性粘虫(19%45%)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29%59%),雄性粘虫(14%34%)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24%57%);负趋光率雌性粘虫(10%34%)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0%10%),雄性粘虫(11%22%)均显着高于雄性棉铃虫(1%7%)。365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53%)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35%),520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46%)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64%);480、500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雄性粘虫(34%、31%)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52%、48%)。(2)粘虫和棉铃虫的敏感波峰存在差异。雌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420、480、600和660 nm,雌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80和520 nm;雄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380、455、570和660 nm,雄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45、480、570、600和660 nm。(3)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节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在400、59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分别呈逐渐上升趋势和先升后降趋势,而雌性棉铃虫的趋光率在两种波长下变化平缓;雌性粘虫在480、50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棉铃虫在两种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雄性粘虫在570、590、600、630、66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雄性棉铃虫在相应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另外,相比于棉铃虫,粘虫的负趋光率在暗期均具有逐渐上升趋势。2.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粘虫和棉铃虫的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均有差异。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粘虫复眼表面覆盖的感觉毛的长度(132.26μm)和直径(2.98μm)均显着大于棉铃虫复眼的感觉毛长度(6.41μm)和直径(0.63μm);粘虫的小眼个数(6704)显着大于棉铃虫的小眼个数(5532),而粘虫的眼宽/体长(0.088)显着小于棉铃虫(0.092)。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粘虫中角膜层数(19层)显着小于棉铃虫(25层);粘虫复眼的曲率半径(720.09μm)显着大于棉铃虫的曲率半径(649.79μm);二者在屈光器长度、角膜曲率半径、角膜中心厚度、视杆长度和透明带宽度等方面略有差异。与粘虫相比,光期棉铃虫复眼色素颗粒的分布区域更窄,暗期更靠近角膜。3.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对粘虫和棉铃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156254和124960个Unigenes,平均长度分别为416bp和426bp,其中分别有34457(22.05%)个和36000(28.80%)个得到注释。GO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均有22949个Unigenes得到GO注释,分别占其Unigenes个数的14.69%和18.37%。KOG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9794(6.27%)和10437(8.35)个预测蛋白归属于26个功能类别。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7976(5.10%)和8996(7.20%)个序列的预测蛋白分别归属到277和283个信号通路。在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分别鉴定得到8个和7个视蛋白基因,其中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鉴定出的UV视蛋白基因分别为3个和1个,棉铃虫还特有1个Pteropsin视蛋白基因。两物种间同类视蛋白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均较高(>89%),但特定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通过FPKM值的分析表明,粘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176)显着小于棉铃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87)。4.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粘虫头部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有显着的昼夜节律,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昼夜节律但没有显着差异。两物种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表达量的比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98.31倍和39.68倍;而雌性棉铃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8.37和10.77倍;雄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67.73和35.36倍;而雄性粘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14.20和15.46倍。在3个视蛋白基因中,粘虫头部中MS-uv的表达量最低,而棉铃虫头部中HA-bl的表达量最低。5.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棉铃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量,在光期雌虫明显高于雄虫,在暗期雌虫明显小于雄虫。但粘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量在光期和暗期均无性别差异。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在光期时,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在视杆细胞中均匀分布表达,而在暗期则集中于视杆细胞远心端表达。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研究表明,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在趋光率、敏感波长、趋光节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生理结构上比较了两物种感光器官——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二者的光受体基因——视蛋白基因数量、种类、表达量、表达模式和表达部位的差异。这些研究明确了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差异,揭示了趋光行为差异的生理结构和分子基础,为阐明昆虫趋光行为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依据昆虫趋光行为建立高效的灯光诱虫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薛羿[6](2018)在《亚洲型舞毒蛾生殖行为和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Linnaeus),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裳蛾科(Erebidae),毒蛾亚科(Lymantriinae),是一种世界性林业害虫,具有分布范围广、食性杂、危害重、幼虫能够随风迁移等为害特点。根据地理分布和雌蛾是否有飞行能力,将舞毒蛾分为欧美亚种(L.dispar dispar)、日本亚种(L.dispar japonica)和亚洲亚种(L.dispar asiatica),后两种统称为亚洲型舞毒蛾。相比于欧美型舞毒蛾,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具有飞行能力且寄主范围更广,存在更大的潜在危害。为了今后在舞毒蛾发生地区合理利用性信息素进行种群监控及行为调控技术补充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亚洲型舞毒蛾的羽化、求偶、交配和产卵等生殖行为的系统观察,探究该亚种的羽化及生殖昼夜节律;对比不同浸提溶剂对雌蛾性腺内性信息素的浸提效果;利用人工合成的舞毒蛾性信息素作为引诱剂,调查分析亚洲型舞毒蛾在5种不同林分中的发生情况,探究亚洲型舞毒蛾对不同林分寄主的选择适合度;最后,根据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本文还分析了气象因子对诱捕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2)用正己烷、二氯甲烷和乙醚都能从舞毒蛾雌蛾性腺内浸提出性信息素成分,其提取液在林间(白桦林)诱捕到的雄蛾数分别为58、50和16头,其中正己烷浸提液诱捕到的雄蛾最多,占总诱捕量的46.8%,显着高于乙醚浸提液(P<0.05),但与二氯甲烷浸提液的诱捕量差异不显着(P>0.05)。雄蛾触角对正己烷浸提液的电位反应显着大于其他2种浸提液(P<0.05)。羽化后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综上所述,正己烷是浸提雌蛾性腺的最佳溶剂,亚洲型舞毒蛾雌蛾性腺内性信息素的合成存在明显的日节律。(3)在家榆、白桦、蒙古栎、樟子松和兴安落叶松五个林分中,用性信息素诱芯分别诱捕到舞毒蛾雄蛾34、30、29、9、15头,在家榆、白桦和蒙古栎林中的诱捕量与在其他两种林分中的诱捕量差异显着(P<0.05,N=3)。在家榆林最先到达雄蛾的诱捕始盛期。在家榆林、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最先到达雄蛾的诱捕高峰期,其次为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各个林分中到达雄蛾诱捕盛末期的时间接近。气象因子对诱蛾量有明显的影响,风力为三级时与风力为一级或二级相比,诱蛾量显着减少;天气阴晴与降水对诱蛾量无显着的影响。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均会影响诱蛾量,对温度与诱蛾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拟合,发现日最低温度在14-23℃之间时,诱捕量与日最低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日平均诱捕量随着日最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日最高温度在20-35℃之间时,日平均诱捕量与日最高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以28℃为分界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日最高温度在26-30℃是舞毒蛾雄蛾活动的最适温度范围,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3.4%。综上可见,舞毒蛾的发生情况受到林地内寄主植物、风力和温度的影响。
杜志坚[7](2017)在《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昆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生物防治、植物传粉、药用价值、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害虫多样性是反映区域内自然资源及其保护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相关研究对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2016年,笔者对广东省广州市华南植物园内的迁地保育植物进行害虫普查、室内饲养、标本整理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制定华南植物园内害虫名录,包括8目96科602属共计842种;其中鳞翅目37科346属509种,鞘翅目11科75属93种,半翅目31科138属185种,缨翅目2科17属23种,直翅目8科14属19种,膜翅目4科8属9种,等翅目2科3属3种,双翅目1科1属1种。2.对华南植物园的害虫群落物种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园中以鳞翅目害虫为优势种群,占60.4%,其次为半翅目与鞘翅目,分别占22%和11%。在鳞翅目中,优势科分别为夜蛾科(Noctuidae)、螟蛾科(Pyralidae)和天蛾科(Sphingidae),半翅目中的优势科为蝽科(Pentatomidae)、缘蝽科(Coreidae)和蚜科(Aphididae),鞘翅目中的优势科为天牛科(Cerambyc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甲科(Curculionidae)。3.通过调查并与历年害虫发生情况对比,发现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在华南植物园危害日趋严重,从潜在威胁害虫转变为主要防治对象,并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时期、寄主等进行观察及初步描述。4.采用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对鳞翅目害虫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植物园鳞翅目害虫中蛾类以夜蛾科(d=12.77)、螟蛾科(d=9.96)及天蛾科(d=8.74)丰富度指数较高,其多样性指数H′=1.831,均匀度指数J′=0.223;蝶类以蛱蝶科(d=6.30)和凤蝶科(d=5.57)丰富度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H′=1.924和J′=0.304;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蛱蝶科及凤蝶科害虫组成华南植物园优势种群。
谭振芳[8](2017)在《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及其发生危害》文中研究说明林业害虫正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影响林业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及时准确地掌握主要林业害虫发生情况,为林业害虫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进行调查,掌握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分析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的现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历史资料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历史资料调查通过查阅当地县志、主管部门的森林资源资料和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局对当地历年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记载,掌握宣州区的森林资源和林业害虫的概况。根据林业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发生盛期或症状显露期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踏查,并在宣州区主要树种林地内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通过对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调查发现,宣州区宣州主要林业害虫有8目30科38属46种,其中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按照寄主植物分有:杉树上主要害虫有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松树上主要害虫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松稍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松茸毒蛾Dasyc hira axutha Collenette、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杨树上主要害虫有杨扇舟蛾 Clostera anachoreta(Denis et Schiffermuller,1775)、桑天牛Aprio na germar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泡桐主要害虫有泡桐网蝽Eteo neus angulatus Drake et Maa、泡桐叶甲Basiprionota bisignata;竹类的主要害虫有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象虫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竹织叶野螟 Coclebotys coclesalis(Walker)、黄脊竹蝗 Ceracris kia ngsu Tsai、黄脊竹蝗 Ceracris kiangsu Tsai、竹斑蛾 Artona funeralis(Butler);梨树上主要害虫有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Matsumura)、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 lenta Motschulsky;枣树主要害虫有绿盲蝽Apolyguslucorum Meyer—Dur、枣粘虫Ancylis satiua liu、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枣尺蠖Chihuo zao Yang;宣木瓜主要害虫有梨小食心虫Graphollitha molesta(Busck)、桃蚜Myzu s persicae(Sulzer)、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her;桃树主要害虫有:桃蛀螟Conogethes(Guenee)、胡蜂 Vespidae、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梨小食心虫 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小绿叶蝉Jacobiasca formosana、桃红颈天牛 Aromia bungii Faldermann、铜绿丽金龟 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油茶主要害虫有油茶枯叶蛾Lebeda nobilis Walker、油茶象 Curculio chinensis Cheveolat;板栗主要害虫有桃蛀螟Con 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ee)、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绿化苗木主要害虫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红蜘蛛Tetru anychscinnbarinus、紫薇绒蚧Eriococcuslegerstroemiae Kuwana、丽刺蛾 Parasa lepida(Cramer)、黑翅土白蚁 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1909)、红蜡蚧 Ceroplastes rubens(Maskell)、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1845)、樗蚕蛾 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麻皮蝽 Erthesina fullo(Thunberg)、樟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acaona Drake、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小绿叶蝉Jacobia sca formosana。将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按照危害类型进行分类,食叶类害虫15种,占32.61%;刺吸类害虫13种,占28.26%;钻蛀类18种,占39.13%。宣州区林业害虫主要发生在黄渡乡、周王镇、水东镇、溪口镇、新田镇、杨柳镇、狸桥镇、洪林镇等乡镇,这些乡镇都有发展林业经济的传统,林农及专业大户对林业的积极性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投入较大,但大面积营造国外松、泡桐、枣树、油茶、桂花、广玉兰等纯林,由于林种单一,结构简单,为害虫的发生传播提供了条件,林业害虫还是时有发生。将此次调查的结果与2006年调查结果对比发现用材林常发性林业害虫仍然存在,林业害虫呈下降趋势、经济林害虫增多、绿化苗木林业害虫逐渐增多、生态公益林林业害虫减少。对近年来危害严重的检疫有害生物美国白蛾进行风险分析。从宣州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美国白蛾传入宣州区可能性极大,传入后危害严重。利用综合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结果为R=2.56,属于特别危险生物。建议可以从加强检疫管理、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方面入手,预防美国白蛾的入侵。从总体上来看,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类群丰富,发生程度低;2常发性林业害虫在局部危害仍然严重;3经济林、绿化苗木等林业害虫成为新的防治重点;4外来危险性林业害虫传播险情增大。原因有以下几点:1气候异常,林业害虫发生诱因增多;2防治措施不当;3林种单一,抵御灾害能力较差;4外来林业害虫传入途径增多和科学防治力度不够。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营林管理两个方面对宣州区林业害虫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技术、选择抗性树种、营造混交林、合理造林、加强林间管理。
张绍勇[9](2016)在《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竹子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大,生态风险高,但其防治却无专用药剂可用。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由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产生的一类新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活性更优,毒性更低。论文以天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研制竹林专用剂型,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林间药效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对天维菌素等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进行结构衍生、合成系列化合物;以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等竹林主要害虫为供试靶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竹子虫害防治开发专用的绿色农药产品。(1)测定了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室内活性。天维菌素具较高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等同类化合物,LC50值分别为2.99、0.07、276.52、20.32 mg/L,是开发竹子专用杀虫剂的首选化合物;以松节油、油酸甲酯为绿色溶剂,研制了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两种溶剂能够很好的抑制天维菌素在阳光下的降解作用,对天维菌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研制了2%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建立了质量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以2%天维菌素微乳剂、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分别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金针虫进行林间试验。2%天维菌素微乳剂注干防治竹织叶野螟,防治90 d后,在安吉、临安等3个试验园区防治效果分别为85.79%、87.97%、91.78%。天维菌素可在竹体内快速传导,注干后5天在竹体含量最高为0.45±0.03 mg/kg。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喷雾防治毛竹叶螨,以20mg/kg剂量防治15 d后防治效果达93.12%,与普通2%天维菌素乳油相比,持效期更长;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撒施防治竹金针虫,40 kg/hm2剂量撒施1年后防效仅为68.29%。天维菌素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对竹笋无残留,因此可根据害虫的发生期灵活选择施药时间。(2)采用衍生合成等方法,获得天维菌素类化合物96个。收集天维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MHJ1011工程菌代谢物产物及其他同类化合物36个;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酸催化水解等方法,在活性修饰位点C-4’、C-4’、C-13、C-5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合成氨化,肟化等60个衍生物。以天维菌素为原料,建立了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的合成路线,新衍生物的结构经1H NMR,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测定了96化合物对竹子虫害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杀虫活性,杀虫活性较好。乐平霉素A4、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试虫活性较优;天维菌素B对竹织叶野螟活性、毛竹叶螨活性最好,LC50值分别为2.99mg/L、0.07 mg/L;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笋夜蛾、竹金针虫活性最优,LC50值19.52 mg/L、265.47 mg/L。(3)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天维菌素类化合物,C-13位二糖基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笋夜蛾,竹金针虫,母体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分别是单糖基取代单体化合物、C13-OH-单体糖苷类化合物的2-3.5、3.5-8倍;羟基或者氨基极性基团取代C-13,活性下降;在4"-位引入酰基、氨基等官能团进行修饰,不仅可保持母体化合物的所有性质,还可改变化合物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并扩大其杀虫活性;C5-OH的保持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母体化合物活性对竹笋夜蛾、竹金针虫与5-肟化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相当,5-羰基取代单体化合物较差;C-25的取代基链长保持适度长度,活性更优,当杂环取代基团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对四种靶标害虫的活性更优。理想分子天维菌素结构为C-13保持二糖基;C-5保持羟基;C-25保持2碳、3碳烷基链长或引入杂环基团;4’-引入脂溶性基团或其他利于母体化合物传导性的基团如氨基酸等,对天维菌素结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及杀虫谱更有意义。论文研发出叶面喷雾施用的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竹腔注射的微乳剂产品、开展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阐明其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筛选出对竹子害虫有高活性的天维菌素B,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等化合物。论文研究对竹林害虫专用杀虫剂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荣樟[10](2015)在《苦参碱杀虫粉剂对淡竹毒蛾防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淡竹毒蛾以幼虫取食方竹叶片,严重影响方竹生长,降低方竹笋产量。为了探索高效、环保、经济的防治方法,采用喷粉技术试验研究了1.1%苦参碱粉剂不同施药量对淡竹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量为22.5kg/hm2和30 kg/hm2时、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该药剂可以作为防治淡竹毒蛾幼虫的防治药剂;为了环保目的,药剂用量22.5 kg/hm2为生产上的首选施用量。
二、淡竹毒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竹毒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环秩毒蛾生物学特性及3种植物源农药的室内效果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生物学特性观察 |
1.2 药效测定 |
1.2.1 试虫来源 |
1.2.2 参试农药 |
1.2.3 测定方法 |
1.2.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布与寄主 |
2.2 形态特征 |
2.2.1 成虫 |
2.2.2 卵 |
2.2.3 幼虫 |
2.2.4 茧和蛹 |
2.3 生物学特性 |
2.4 施药后不同时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3 结论与讨论 |
(2)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雷竹研究现状 |
1.1.1 雷竹产业发展概述 |
1.1.2 雷竹的应用价值 |
1.1.3 雷竹林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
1.2 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2.1 昆虫趋光性机理研究 |
1.2.2 频振式杀虫灯工作原理及特点 |
1.2.3 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现状 |
1.3 昆虫昼夜节律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揭示雷竹昆虫群落结构 |
1.4.2 探究雷竹林主要害虫的消长动态及上灯节律 |
1.4.3 筛选对雷竹林效果较好的光源 |
2 雷竹林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数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雷竹林灯诱鳞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2 雷竹林灯诱鞘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3 雷竹林灯诱半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4 雷竹林灯诱膜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5 雷竹林灯诱双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6 雷竹林灯诱直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7 雷竹林灯诱其他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3 小结与讨论 |
3 雷竹林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雷竹林竹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2 雷竹林竹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3 雷竹林竹枝竿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4 雷竹林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
3.3 小结与讨论 |
4 三种灯诱主要鳞翅目昆虫上灯节律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昼夜节律观测 |
4.2.2 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昼夜节律观测 |
4.2.3 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昼夜节律观测 |
4.3 小结与讨论 |
5 六种波长频振式杀虫灯对各类群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1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2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3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半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4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膜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5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双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6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雷竹林害虫诱集效果综合评价 |
5.3 小结与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文献综述 |
1.1 黄脊竹蝗和食用昆虫开发技术研究概况 |
1.1.1 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黄脊竹蝗主要防治方法 |
1.1.3 食用昆虫的开发利用 |
1.1.4 取食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 |
1.2 灯光诱捕技术研究概况 |
1.2.1 昆虫趋光性研究 |
1.2.2 杀虫灯的发展 |
1.2.3 杀虫灯防治虫害的研究现状 |
1.3 筛胸梳爪叩甲的研究概况 |
1.3.1 筛胸梳爪叩甲生物学特性 |
1.3.2 筛胸梳爪叩甲的防治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三种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取食偏好性和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植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黄脊竹蝗不同龄期取食偏好性 |
2.2.2 三种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重和体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对黄脊竹蝗产卵前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竹蝗的存活率 |
2.2.5 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黄脊竹蝗不同龄期取食偏好性 |
2.3.2 三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对黄脊竹蝗体重和体长的影响 |
2.3.3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对黄脊竹蝗产卵前期和产卵数量的影响 |
2.3.4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竹蝗的存活率 |
2.4 小结与讨论 |
3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诱捕效果评价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种类的诱捕效果 |
3.3.2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数量的诱捕效果 |
3.3.3 不同时间段对竹林害虫数量的诱捕效果 |
3.3.4 不同时段对竹林害虫种类的诱捕效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4 三种化学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效果 |
4.3.2 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的毒力测定 |
4.4 小结与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专利情况 |
致谢 |
(4)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简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昆虫的趋光行为 |
2.1 波长对昆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
2.2 性别对昆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
2.3 影响昆虫趋光行为的其他因素 |
2.4 昆虫的趋光行为节律 |
2.5 昆虫趋光行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 昆虫的复眼 |
3.1 复眼的结构 |
3.2 复眼的结构研究 |
3.3 复眼的功能研究 |
4 昆虫的光受体蛋白 |
4.1 视蛋白的分类 |
4.2 视蛋白的功能 |
4.3 视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 |
5 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研究进展 |
5.1 粘虫 |
5.2 棉铃虫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特性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昆虫 |
2.2 行为反应试验箱 |
2.3 光源及其波长的测定 |
2.4 趋光反应条件优化 |
2.4.1 趋光经历的影响 |
2.4.2 暗适应时间 |
2.4.3 光反应时间 |
2.4.4 试虫密度 |
2.4.5 光强条件 |
2.5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趋光反应条件优化 |
3.1.1 趋光经历的影响 |
3.1.2 暗适应时间 |
3.1.3 光反应时间 |
3.1.4 试虫密度 |
3.1.5 光强条件 |
3.2 粘虫在不同光波下的趋光行为 |
3.2.1 雌虫的趋光行为 |
3.2.2 雄虫的趋光行为 |
3.2.3 粘虫雌虫和雄虫在14 种波长下的趋光反应比较 |
3.2.4 粘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3.2.5 粘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3.2.6 粘虫雌、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反应比较 |
3.3 棉铃虫在不同光波下的趋光行为 |
3.3.1 雌虫的趋光行为 |
3.3.2 雄虫的趋光行为 |
3.3.3 棉铃虫雌虫和雄虫在14 种波长下的趋光反应比较 |
3.3.4 棉铃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3.3.5 棉铃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3.3.6 棉铃虫雌、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反应比较 |
3.4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比较 |
3.4.1 雌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比较 |
3.4.2 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比较 |
3.4.3 粘虫和棉铃虫雌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3.4.4 粘虫和棉铃虫雄虫在不同时段的趋光行为 |
4 讨论 |
4.1 趋光反应条件 |
4.2 粘虫和棉铃虫趋光反应差异比较 |
4.2.1 趋光反应率差异比较 |
4.2.2 敏感峰差异比较 |
4.2.3 趋光节律差异比较 |
4.3 趋光节律存在波长特异性 |
4.4 趋光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
4.4.1 趋光反应率的性别差异比较 |
4.4.2 敏感峰的性别差异比较 |
4.4.3 趋光节律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三章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昆虫 |
2.2 仪器及设备 |
2.3 扫描电镜观察 |
2.4 石蜡切片观察 |
2.5 透射电镜观察 |
2.6 复眼的形态特征统计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外部形态结构比较 |
3.2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内部显微结构比较 |
3.3 复眼在光期和暗期内的色素颗粒分布比较 |
4 讨论 |
4.1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存在差异 |
4.2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
4.3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差异 |
第四章 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昆虫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头部总RNA的提取和Total RNA样品检测 |
2.4 头部c 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2.5 序列组装 |
2.6 Unigene功能注释 |
2.7 视蛋白的鉴定和进化树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录组测序质量与组装结果比较 |
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比较分析 |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信息比较 |
4.2 粘虫和棉铃虫的视蛋白基因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 |
4.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 |
第五章 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昆虫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样品采集 |
2.4 昆虫头部RNA提取 |
2.5 基因组DNA清除与反转录 |
2.6 实时荧光PCR(RT-QPCR) |
2.7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功能验证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粘虫视觉基因表达模式的昼夜节律 |
3.2 棉铃虫视觉基因表达模式的昼夜节律 |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 |
3.4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不同日龄表达模式 |
3.5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功能验证 |
4 讨论 |
4.1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 |
4.2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
4.3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在同日龄的表达存在差异 |
第六章 粘虫和棉铃虫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昆虫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探针的设计 |
2.4 原位杂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粘虫视蛋白基因在复眼中的表达定位 |
3.2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在复眼中的表达定位 |
3.3 粘虫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原位杂交比较 |
4 讨论 |
4.1 视蛋白基因的表达部位具有昼夜差异 |
4.2 棉铃虫视蛋白基因的表达存在雌雄差异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亚洲型舞毒蛾生殖行为和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1.1 舞毒蛾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1.1.2 舞毒蛾的发生情况及影响 |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及其进展 |
1.2.1 昆虫的性信息素 |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动态节律 |
1.2.3 昆虫的求偶行为与交配产卵行为动态节律 |
1.2.4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
1.3 舞毒蛾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2 亚洲型舞毒蛾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节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羽化进度观察 |
2.1.3 求偶节律观察 |
2.1.4 交配及产卵节律观察 |
2.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亚洲型舞毒蛾羽化进度及其昼夜节律 |
2.2.2 亚洲型舞毒蛾的求偶行为 |
2.2.3 亚洲型舞毒蛾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动态节律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雄蛾对雌蛾性腺浸提物的室外生物测定和电生理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雌蛾性腺不同溶剂浸提液的林间诱捕效果 |
3.1.3 雄蛾对雌蛾性腺不同溶剂浸提液的触角电位反应 |
3.1.4 性信息素的产生与蛾龄的关系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雌蛾性腺不同溶剂浸提液的诱捕效果 |
3.2.2 雄蛾对雌蛾性腺不同溶剂浸提液的EAG反应 |
3.2.3 亚洲型舞毒蛾性信息素的产生与蛾龄的关系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利用性信息素对亚洲型舞毒蛾在5种林分中的诱捕监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利用舞毒蛾性信息素对其在不同林分发生情况的诱捕调查 |
4.1.3 不同气象因素对诱蛾量的影响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林分中诱捕雄蛾数量 |
4.2.2 不同林分中舞毒蛾随时间的发生动态 |
4.2.3 不同气象因素对林间诱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概述 |
1.1.1 植物园的建立与意义 |
1.1.2 植物迁地保护的意义 |
1.2 国内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2.1 国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2.2 国内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
1.3 植物园害虫研究现状 |
1.4 我国保护区及森林鳞翅目多样性研究现状 |
1.5 华南植物园自然概况 |
1.5.1 地理位置 |
1.5.2 气候条件 |
1.5.3 土壤地貌 |
1.5.4 植被资源 |
1.5.5 鸟类资源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标本处理 |
2.3 标本鉴定 |
2.4 昆虫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华南植物园害虫种类 |
3.2 害虫种类多样性分析 |
3.2.1 属种优势度 |
3.2.2 害虫丰富度指数 |
3.2.3 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 |
3.3 鳞翅目害虫多样性分析 |
3.4 近年发生较严重的害虫 |
3.4.1 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1890) |
3.4.2 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1888) |
3.4.3 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 (1983) |
3.4.4 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 (1920) |
3.4.5 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1886) |
3.4.6 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1857) |
3.4.7 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1865)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图 蛾类幼虫生态照 |
附录 华南植物园害虫名录 |
(8)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及其发生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概况 |
1.1 宣州区森林资源概况 |
1.2 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概况 |
1.3 研究任务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2.1 踏查(时间、地点) |
2.2.2 标准地调查 |
2.3 调查过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结果 |
3.1.1 踏查结果 |
3.1.2 标准地调查结果 |
3.2 调查结果综述 |
3.3 与2006年第二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对比 |
3.4 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发生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
3.4.1 主要林业害虫发生现状及特点 |
3.4.2 林业害虫发生趋势分析 |
3.5 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发生原因分析 |
3.6 宣州区美国白蛾风险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调查生态照片 |
附录B 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病、虫)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
作者简介 |
(9)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竹子病虫害研究进展 |
1.1.1 竹子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 |
1.1.2 竹子害虫发生和危害概况 |
1.1.3 竹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
1.1.4 竹子病虫害的防治 |
1.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情况 |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发展概况 |
1.3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合成及活性概况 |
1.3.1 阿维菌素类结构修饰 |
1.3.2 米尔贝霉素结构修饰 |
1.4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
1.5 农林业应用概况 |
1.6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
1.7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1.7.1 论文的提出 |
1.7.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7.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天维菌素对竹林害虫室内活性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结论与讨论 |
2.3 天维菌素制剂研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1.2 仪器 |
2.3.1.3 制剂配制方法 |
2.3.1.4 冷贮和热贮含量检测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2 %天维菌素绿色乳油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
2.3.2.2 2 %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
2.3.2.3 2 %天维菌素微乳剂指标检测 |
2.3.3 结论与讨论 |
2.4 天维菌素林间试验及残留动态分析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衍生合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 |
3.1.2 试剂与材料 |
3.1.3 合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和讨论 |
第四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室内活性测定 |
4.2.2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10)苦参碱杀虫粉剂对淡竹毒蛾防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供试昆虫与施药 |
1.3 试验方法 |
1.4 防治效果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药量的防治效果 |
2.2 林间虫口密度和危害率 |
3 小结与讨论 |
四、淡竹毒蛾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秩毒蛾生物学特性及3种植物源农药的室内效果测定[J]. 熊文. 武夷科学, 2021(02)
- [2]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克臻.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3]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金京.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D]. 刘振兴.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亚洲型舞毒蛾生殖行为和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及应用[D]. 薛羿.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7]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D]. 杜志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8]宣州区主要林业害虫及其发生危害[D]. 谭振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4)
- [9]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D]. 张绍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10]苦参碱杀虫粉剂对淡竹毒蛾防效分析[J]. 曾荣樟. 世界竹藤通讯,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