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心电图变化与肺动脉压的关系分析

房间隔缺损心电图变化与肺动脉压的关系分析

一、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压关系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童娜[1](2021)在《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评估单纯分流型先心病患者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单纯分流型先心病,包括单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分析利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和右心导管检查(right ventricular catheter,RHC)评估其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分析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的准确性,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的价值。[方法]取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先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纳入及排除标准后入选单纯房间隔缺损1937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88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94例,收集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两种方法所测得的相关数据,根据先心病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房间隔缺损、单纯室间隔缺损、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共3组,行统计学分析:1.对3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分别做配对t检验分析,以明确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与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是否存在差异;2.对3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分别做散点图,线性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即相关性分析;3.分别对3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测得的PASP和右心导管测得的sPAP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1.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的配对t检验:3组患者均得出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所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存在差异。2.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分析:在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所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有统计学差异,中等程度相关性(r=0.585,p<0.05),呈正相关;在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有统计学差异,有高度相关性(r=0.866,p<0.05),呈正相关;在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有统计学差异,有高度相关性(r=0.813,p<0.05),呈正相关。3.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在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计偏差为7.6mmHg,95%一致性范围为-17.0-32.3mmHg,样本并未都介于此范围之内,且有大量样本在95%一致性范围之外,可认为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一致性差;在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计偏差为-3.5mmHg,95%一致性范围为-39.7-32.7mmHg,样本虽大都介于此范围之内,但是该95%的一致性范围跨度过大并不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之内,可认为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一致性差;在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计偏差为-3.1mmHg,95%一致性范围为-37.7-31.5mmHg,样本虽大都介于此范围之内,但是该95%的一致性范围跨度过大并不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之内,可认为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对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一致性差。[结论]1.本研究采用大样本分析,认为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的准确性欠佳,虽然与右心导管检查测值相关性较好,呈正相关,但测值有明显差异,仅能用于了解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趋势。2.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压并不能取代金标准右心导管,对于未能行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不能只依赖于对肺动脉压力水平的估测,还应该对肺动脉高压在超声心动图的其他征象以及相关参数进行综合的评估。

陈世鑫[2](2021)在《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妊娠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妊娠结局,探讨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6例,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A组)、中度(B组)、重度(C组)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三组间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差异。将出现孕产妇死亡、医源性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及死亡归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取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语言(4.0.2版本)“rms”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将独立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曲线下面积(AUC)>0.7认为模型预测准确性好,通过比较AUC评价其预测能力,AUC越大,模型预测准确性越高。随后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重复自抽样1000次,计算出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列线图模型准确性。最后通过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判断模型的校准能力,P>0.05提示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之间没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说明拟合优度好。结果:A组51例,B组14例,C组11例,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42.11%),且以孕期发现为主(97.37%)。A、B组以心功能Ⅰ~Ⅱ级为主(94.12%、78.57%),C组以心功能Ⅲ~Ⅳ级为主(72.73%)。NT-pro BNP C组>B组>A组。A组共47例(92.16%)分娩,B组共12例(80.00%)分娩,C组共3例(23.08%)分娩。分娩孕周A组>B组>C组。A、B组均以足月分娩为主(分别为76.60%、58.33%),C组均为早产。A、B组终止妊娠以剖宫产为主(分别为52.94%、85.71%),C组以医源性流产为主(72.73%)。不同肺动脉压组间,发现孕周、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心功能分级、电轴右偏、肺动脉压力、血红蛋白、D-二聚体、NT-pro BNP、分娩孕周、是否足月、终止妊娠方式、麻醉方式、是否转入ICU及预后、新生儿体重等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不良妊娠结局33例,其中A组15例(29.41%),B组7例(50.00%),C组11例(100%)。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肺动脉压力、NT-pro BNP、气促、麻醉方式。其AUC分别为0.748、0.823、0.721、0.734。列线图AUC为0.899,较任一因素高。经内部验证,C-index值为0.892,说明模型准确性高。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P=0.7332,说明拟合好。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越高,分娩率越低,心功能越差,分娩孕周更早,NT-pro BNP水平、剖宫产率及不良妊娠结局越高。因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肺动脉高压且孕期需行心脏手术者,手术治疗可适当延长孕周。肺动脉压力、NT-pro BNP、气促、麻醉方式为不良妊娠结局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

马国锋[3](2020)在《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人们不再只关注手术成功率、手术费用、手术并发症等问题,同时在手术创伤、切口美观、恢复时间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创治疗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心病的微创治疗逐渐在我国兴起。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正是人们诊疗观念的转变,催动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经历着DSA引导下经皮封堵、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皮封堵等,无一不体现着治疗方式的微创化,而且这些治疗手段目前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尤其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中。经胸超声在心脏结构和基本功能方面的评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常规用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确诊及心脏病术后复查。它可以实时、清晰地观察心脏的结构改变、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成年人心理基本都已成熟,独立自主性强,在局麻操作下,身体可以耐受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动,便于手术操作的进行。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Secondary Tricuspid Valve Insufficiency,STVI)是房间隔缺损的常见合并症。其发生机制为:先天性的房间隔缺损使左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变化,早期部分左房的血液经缺损的房间隔分流至右房,导致右心系统容量负荷增加,右房、右室发生扩张,在长期右房壁张力作用的影响下,三尖瓣环发生适应性扩张,导致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当患者合并有其他需要外科处理的心脏病变时,中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常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以改善三尖瓣功能,保证心脏内部正常的血液流动状态。而目前,对于房间隔缺损可行介入治疗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指征和预后尚存在争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下面分两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目的:评估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修补治疗的成人继发性ASD患者共129例。其中,经胸超声组58例,外科开胸组7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肺动脉压、血红蛋白含量、右房面积、心功能、三尖瓣功能等观察指标及术后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后1周残余分流、术后1年残余分流、血红蛋白变化量、肺动脉压变化量、右房面积变化量、三尖瓣功能改善程度、心功能改善程度、术后1年内并发症等观察指标的统计,对比分析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中的疗效。结果:经胸超声组成功实施手术56例,手术成功率96.55%,手术失败2例,转外科实施开胸手术1例,术中多次尝试,封堵效果均不佳;中止手术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撤出封堵器后恢复正常。外科开胸组手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明显降低,手术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术后住院期间经胸超声封堵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外科开胸组,两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超声封堵组血红蛋白降低量明显少于外科开胸组,手术前后两组血红蛋白降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内残余分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肺动脉压降低量、右房面积缩小量、三尖瓣功能变化量、心功能变化量、术后1年时残余分流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ASD在手术成功率、右房面积缩小、肺动脉压降低、心功能(NYHA)改善、三尖瓣功能改善、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与外科开胸修补无显着差异,但在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减少出血上有显着优势,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和全身麻醉。此外,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常合并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但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预后情况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指标的对比,对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引导经皮封堵的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共36例,术前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轻度17例,中度12例,重度7例。通过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患者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三尖瓣功能的统计,分析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全组所有患者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与房缺直径、患者体重均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此外,本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均较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内改善程度较为显着,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ASD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会有显着好转,右房面积的减小、右室径的减小、肺动脉压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表明,对于合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纯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ASD封堵可能是有价值的。

任秋婷[4](2020)在《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功能的评估》文中指出[目 的]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成人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的右心室功能进行研究,评价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右心室几何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评估ASD患者封堵术后右心功能近期及远期的恢复情况。探讨多模态超声技术所测各右心功能指标与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为疾病的治疗和临床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右心室功能信息及临床参考依据。[方 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就诊并诊断为ASD住院治疗的成年患者共73例,女性52例,男性21例,年龄18~71岁,ASD范围为5~44 mm,平均(19.78±8.84)mm。73例ASD患者中有57例患者有介入封堵治疗的指征并成功行介入封堵术治疗,余16例患者行右心导管术。根据术中所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将ASD患者分为四个亚组,分别为肺动脉压力正常组25例,PAMP<25 mmHg;伴轻度肺动脉高压组22例,26-35mmHg;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0例,PAMP:36-50 mmHg;重度肺动脉高压者16例,PAMP>50 mmHg;另选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ASD患者均于术前3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测量左房及右房室腔内径和面积、肺动脉内径、右室游离壁厚度、右心三维容积;右室收缩功能参数:TAPSE、S’、FAC、Tei 指数、IVA、3D RV EF、RVLS septum、RVLS Freewall;右室舒张功能参数:E、A、E/A 比值、e’、a’、e’/a’比值、IVRT、E/e’。57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分别于手术治疗后1月、3月、6月、12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内容同上。[结 果]ASD患者肺动脉压力处于正常范围时,RVOT prox、RVOT Distal、PA、RVBD、RVMD、RVLD、RA 长短径、RAA、3D EDV、3D ESV、三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已较对照组增大,右室间隔和游离壁的长轴应变及右室三维射血分数(3D RV EF)较对照组升高(P<0.05)。伴轻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RVOT Distal、PA内径进一步增加,三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三尖瓣环侧壁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较对照组升高,室间隔和游离壁的长轴应变及3D RV EF较肺动脉压力正常的ASD患者降低(P<0.05)。伴中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RVFT开始较对照组及肺动脉压正常组增厚,TAPSE、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e’/a’比值进一步降低,三尖瓣口舒张早期(E)及晚期(A)血流峰值速度、IVRT、E/e’比值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 ASD 患者,RVOT Distal、PA、RVBD、RVMD、RA 长短径、RAA、LA 长径、RAA/LAA、RVFT、3D EDV、3D ESV出现了明显的增大,所有收缩功能参数明显降低,三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明显降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进一步升高,三尖瓣口舒张早期(E)及晚期(A)血流峰值速度较伴中度肺高压组患者减小,右室舒张功能明显减低。RVOT Distal、PA、RVBD、RVMD、RA长短径、RAA、LA长径、RAA/LAA、RVFT、3D EDV、3D ESV、TAPSE、S’、FAC、Tei:指数IVA、3D RV EF、RVLS septurm、RVLS Freewall、e’、a’、IVRT 均与mPAP 有相关性(P<0.05)。ASD组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1月、3月、6月、12月RVOT prox、RVOT Distal、PA、RVBD、RVMD、RVLD、RA 长径、RA 短径、RAA、RAA/LAA、3D EDV、3D ESV、TAPSE、Tei 指数、RVLS septum、RVLS Freewall、3D RV EF、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三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e’均较术前减小(P<0.05);LA长径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较术前有所增加;RVFT于术后3月较术前减小,术后12月较术后1月减小;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术后3月、6月、12月较术后1月减小。[结 论]ASD患者随着肺动脉压力的不断升高,右心腔室会不断扩大,右室环形方向的扩张比长轴方向的扩张更明显。多模态超声技术较单一方法能更全面的评价右心形态和功能,其中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是评价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ASD患者右室收缩功能最敏感的指标。ASD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1月右心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并趋于稳定;重构的右室室壁恢复需要>3个月的时间;右室收缩功能在术后1月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1月,右室舒张功能单一评价指标出现变化,术后>6月-12月部分患者舒张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郭怡萍[5](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朱韵,吴叶顺,徐敏[6](2019)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收集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74例,统计心电图异常心电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肺动脉压组以及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差异。结果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电图钩型R波发生率为67. 6%(50/74),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为58. 1%(43/74),ST-T改变发生率为56. 8%(42/74);年龄是合并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影响因素(OR=1. 044,95%CI=1. 009~1. 080,P=0. 012),房间隔缺损大小是发生钩型R波和ST-T改变的影响因素(分别OR=0. 139,95%CI=0. 011~1. 774,P=0. 041; OR=0. 221,95%CI=0. 073~0. 666,P=0. 027);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 <0. 05),其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ST-T改变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 <0. 05)。结论体表心电图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其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杨曼[7](2019)在《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发病早期合并的心律失常,伴发的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内11个城市随机筛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77例,根据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分析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分析不同先心病类型与其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以及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河北省儿童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病率相对较高,卵圆孔未闭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相对较低。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动脉导管未闭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相关性,且前两种相关性主要集中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结论: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伴发的心律失常与外科手术相关。

李春莉[8](2018)在《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关注度很高并且危害性极强的一种疾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该病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严重危害小儿生命和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经济负担。CHD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0.4%1%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据报道,约有10%的胎儿流产与心脏的发育不全有关。在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占到出生活婴的4.09‰,并且CHD的发生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有众多证据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诱因,遗传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云南地区CHD总体患病率为6.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云南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族特征,因此开展对云南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以及有遗传史家族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出生缺陷领域遗传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心脏发育有关的基因,如:GATA4,NKX2-5等。NKX2-5基因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中发现的第一个致病基因,其突变在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房室间隔缺损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NKX2-5基因中共有7个变异位点rs17052019、rs2277923、rs3729938、rs3729753、rs3729754、rs703752和rs11552707与心脏的发育不全有关。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先心病样本库和资料库,分析其临床特征,最后应用Sanger测序,并对其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找出NKX2-5基因中可能的疾病相关变异位点。本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05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经心脏彩超及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50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发现,文山地区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中房间隔缺损最多,其次是室间隔缺损,然后是动脉导管未闭,且房间隔缺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次发现,合并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之间无明显差异;另外,不管是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还是合并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其症状与畸形大小与其复杂程度有关。而后对其中的10个有家族史的先天性心脏病家族的NKX2-5基因进行遗传测试及研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进行基因检测。发现10家族中有3个家族与rs2277923和rs703752双突变相关,分别来自彝族,景颇族和壮族,暗示这两个SNP的组合很有可能在这三个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突变率;另外,NKX2-5基因中的rs2277923 SNP位点有着较高的突变率,为81.25%,rs703752 SNP位点的突变率为18.75%,并且在家族中存在遗传现象;并且对于携带一个或两个突变的家族成员,尤其是2个突变携带者,建议家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谨慎对待,尽量规避风险。

陈园[9](2017)在《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巨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引导下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患者50例,观察术后24小时、6个月封堵器情况、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右室内径(RVD)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ASD患者缺损为31.56±1.55mm,植入国产封堵器50个,封堵器直径34-42mm,手术成功率100%(50/50),并发症发生率10%(5/50)。TTE示术后24h、6个月时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2.0%),交界区心动过速2例(4.0%),穿刺部位出血2例(4.0%)。与术前相比较,术后LVEDD、LVESD均显着增加(P<0.01),RVD显着缩小(P<0.01)。与术后24小时相比,术后6个月LVEDD显着增加(P<0.01),LVESD增加(P<0.01),RVD显着缩小(P<0.01)。随访25-50(36.6±7.545)个月,未出现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心脏穿孔、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且并发症低。

吴伟,蒙革,石银华,王晓洁,谷昆峰,殷珊珊[10](2016)在《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2015年诊断为ASD行介入封堵术患者48例,依据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肺动脉压正常组(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20例和肺动脉压升高组(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28例。术前采用经胸二维超声检测2组右心房前后径(RAD)、右心室前后径(RVD)、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前后径(LVD)、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右心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部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PSLS)与右心室短轴圆周应变峰值(GCS)。采用血流多普勒与组织多普勒技术比较2组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E/A),以及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三尖瓣瓣环根部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比(E/e)。结果肺动脉压升高组RAD大于肺动脉压正常组(P<0.01);肺动脉压升高组右心室各节段及整体PSLS和各节段GCS均低于肺动脉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动脉压升高组E/A为0.87±0.15明显低于肺动脉压正常组的1.2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5);肺动脉压升高组E/e为7.47±0.83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正常组的5.38±0.61(t=2.651,P<0.05)。结论伴有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右心室功能存有差异,当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功能受损程度越明显。超声心动图可以从多角度评估ASD患者右心室功能。

二、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压关系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压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评估单纯分流型先心病患者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肺高血压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标准
        1.5 资料收集
    2.研究方法
        2.1 比较三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
        2.2 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三组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
        1.1 一般情况比较
        1.2 肺动脉高压病因比较
        1.3 肺动脉高压发现时机
        1.4 心脏手术史及手术孕周
        1.5 合并症
        1.6 症状及降肺动脉压治疗
        1.7 心功能、心电图结果
        1.8 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D-二聚体、NT-proBNP结果
        1.9 孕产妇妊娠结局及麻醉方式
    2.三组肺动脉高压患者新生儿结局
        2.1 新生儿结局分析
        2.2 转入NICU原因
    3.孕产妇死亡病例
    4.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4.1 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分析
        4.2 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4.3 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背景
    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适应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参与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电图特点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各异常心电现象发生的影响因素
    2.3 正常肺动脉压组与肺动脉高压组基线资料及心电图结果比较
3 讨论

(7)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先心病术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先天性心脏病的概念
    2、流行和危害
    3、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3.1 心脏的形成
        3.2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4、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研究现状
    5、基因检测的意义
    6、基因检测常用技术方法
    7、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
    1、引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1.2 辅助检查
    2、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仪器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文山州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5、讨论
    6 小结
第三章 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致病基因检测
    1、引言
    2、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数据分析
        2.4 培养基及其他缓冲液的配制
    3、实验过程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材料
        3.3 扩增引物
        3.4 核酸提取
        3.5 靶基因PCR反应的体系及优化条件
        3.6 PCR扩增结果检测
        3.7 PCR产物的纯化
        3.8 目的片段纯化后进行测序
        3.9 双峰样品TA克隆
    4、结果
        4.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4.2 家族1
        4.3 家族2
        4.4 家族3
        4.5 家族4
        4.6 家族5
        4.7 家族6
        4.8 家族7
        4.9 家族8
        4.10 家族9
        4.11 家族10
    5、小结
    6、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及材料
    3 方法
        3.1 手术方法
        3.2 术后处理及随访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二维心腔结构变化
    2.2 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
    2.3 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四、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压关系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评估单纯分流型先心病患者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研究[D]. 童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D]. 陈世鑫.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D]. 马国锋.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功能的评估[D]. 任秋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 朱韵,吴叶顺,徐敏.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05)
  • [7]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D]. 杨曼.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文山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与NKX2-5基因遗传相关性研究[D]. 李春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D]. 陈园.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10]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J]. 吴伟,蒙革,石银华,王晓洁,谷昆峰,殷珊珊. 临床误诊误治, 2016(10)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