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花喜神谱》中诗、画与开花物候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笛[1](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提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廖玉凤[2](2020)在《宋代食用-药用花卉研究》文中认为自古以来,花卉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宋代社会上下都喜爱花卉。宋代花卉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花卉种类、品种不断增多,花市繁荣,花卉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人不仅非常重视花卉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花卉的可食性和药用价值。生活中,基于花卉的食用和药用功能与宋人的养生需求,花卉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饮品、药品。宋代的爱花风气、花卉业、饮食业以及医药学的发展,再加上宋代文人的博物意识、理学实践,催生出了大量的食用药用花卉文献,甚至还产生了花卉书写的新形式──花谱。本文以宋代食用-药用花卉(以下简称“食药用花卉”)为研究对象,在论述宋代的食药用花卉活动时,剖析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意涵:第一章,宋代的花卉种植概述。首先介绍宋代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分析宋代花卉种植的自然条件与劳动力状况;然后概述宋代的花卉种植技术、花卉种类、品种、数量、产地以及宋代花卉业的发展。第二章,医食养生与宋代素食文化。简单概述宋代以前的医食养生观念,通过论述宋代的医食养生观念、素食的专业化发展,分析宋代食药用花卉文化形成的养生背景。第三章,宋代花卉与生活药食。主要介绍宋代花卉食用、饮用和药用概况,详细论述宋代花卉饮食的制作方法、烹饪观点和药用花卉的使用及其科学性。第四章,宋代食药用花卉的书写与流传。分析宋代食药用花卉的书写以及文化背景,梳理食药用花卉文献的流传,并分析宋代食药用花卉书写对后世的影响。宋代花卉是了解宋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宋人对花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开发与对食药用花卉的书写中,可以管窥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靳雅权[3](2018)在《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文中提出磁州窑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为人所知源自1918年河北省巨鹿镇宋代古城的发现,伴随着之后天津博物院的调查和北平历史博物馆的发掘,这一史籍中绝少提及的民间窑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瓷器上所绘的精美纹饰而闻名。磁州窑始烧于五代后期或北宋初年,从初创伊始,就积极地吸取和采用其他窑场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并结合自身情况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历经多方借鉴和摸索,终于创制出独具魅力的瓷器彩绘装饰,自北宋晚期至金代而渐臻成熟并达到鼎盛。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制瓷业繁荣兴旺的宋金时期,磁州窑质朴、生动、明快、豪放的彩绘装饰形成鲜明的特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彩绘装饰为对象作综合深入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提出对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专门探讨的意义。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陈述有关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研究史,介绍与本论题相关的观点和成果,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类型分析与历史分期。类型分析选取的典型的主题纹饰是时代地域、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思想观念、社会风尚、民族习俗等在瓷器装饰上的集中反映。按照题材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每一大类中根据具体情况再细分小目。首先,分别简述每一类目纹饰在宋金以前的历史发展源流。因为瓷器上的装饰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其历史渊源,以往和同时代艺术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都会对其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后,在对彩绘汇总、梳理、比对、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考古类型学的考察。为了便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剖析彩绘的总体面貌,标本的来源相当广泛,既有考古发掘的窑址、墓葬和窖藏等资料,也有传世的私人和馆藏器物,对后者做到慎重辨识和采用。最后,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分期及具体时代。根据进行类型分析的器物在考古单位(窑址、墓葬、窖藏等)中的共存关系、窑址中的地层叠压或打破关系和相关纪年资料,结合彩绘装饰的工艺技法、布局构成、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等特征,以磁州窑的中心窑场——观台窑址的历史分期为参照,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三期。在确定分期的基础上,对各期特点和具体年代展开讨论。第二章剖析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形成的社会背景并论述在该背景下彩绘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特点。宋金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艺术审美、陶瓷产业等方面因素对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兴衰具有不同程度的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北宋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持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施行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当政者开明的立场和对文化的推崇导致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发达,促进了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平民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知识的推广普及。学术文化讲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理论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和实践。北宋宫廷对文艺的垂青和提倡带动全社会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且更加趋向平民化、世俗化。宋代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远超前代。在女真人灭辽、侵宋的攻掠中,北方广大地区(也就是磁州窑的主要窑场所在地)遭到巨大破坏,形成金国与南宋南北对峙的格局后,金人采取措施促进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总体上可视为北宋的延续和发展,有的方面已超过北宋时的水平。金朝向“金源内地”移民和将猛安谋克部外迁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金廷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迁都燕京等举措也都有力地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和汉化。文化的交融体现在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延续下来,女真族文化由于受到冲击而选择接受并加快转变,同时为前者注入新的因素。金代文艺明显受到北宋的影响。北宋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文化被削弱,庶民文化艺术获得机遇而蓬勃发展。宋金时期陶瓷产业在技术、工艺上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燃料以煤代柴、窑炉结构的改进、装烧技术的变革和装饰工艺的创新等几方面。磁州窑彩绘装饰是在宋金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发展阶段和进程,一方面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文艺繁荣、制瓷业兴盛的真实反映。第三章总结宋金磁州窑彩绘的艺术特征及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题材内容方面。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和源于现实生活的体悟表现,显示出写实化和世俗化倾向。既博取各门艺术之长,又把握陶瓷手工业的传统和规律。第二、构图布局方面。从装饰的角度看,分为三种类型:图案装饰构图;接近国画的装饰、图案式的排列;单一的接近国画的装饰构图。从绘画的角度看,具有三种特征:满繁与疏简;裁切与整体;节奏与韵律。第三、工艺技法方面。刀签的特点在于稳健和力度,毛笔的长处在于挥洒自如,二者的配合亦能相应成趣。率意摆脱了拘谨刻板,工致避免了粗放简陋。笔墨技法具有圆满纯熟、精准简练的表现力。第四、风格审美方面。对图案与绘画兼收并蓄,装饰性与写实性相辅相成。单体与组合两种形式效果各异,宋金时期流行的组合形式影响深远。彩绘还因其民窑的属性而体现出程式与自由两种特征。第五、在归纳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探讨其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磁州窑彩绘几种主要装饰工艺题材趋同,效果相近,说明了相互间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但实际上各自又有着不同的渊源、形成路径和风格特点。所以,比较它们与前期和同期装饰工艺之间的关联,揭示它们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脉络和互相影响的进程,可以更好地认清它们共有的面貌、各自的规律与阶段性特征以及持续发展或最终消亡的动因。第四章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与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按照第一章所分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在每一类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彩绘装饰图样,广泛联系宋金时期其他各门类艺术形式和作品,其中涉及绘画(主要为传世纸绢绘画、墓葬壁画、宗教壁画、建筑彩绘、木刻版画等)、雕塑(主要有墓葬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陶瓷雕塑等)、金属工艺(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等)、染织、漆器等,力图发掘磁州窑彩绘与宋金时期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从图像学、美术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近似与差异,探寻它们内容形式传承与变异的源头,阐释它们互相发生作用的动因、路径、过程和结果,从而能够发现: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受到同时代诸多艺术门类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可以看到,磁州窑彩绘也给其他艺术以或多或少的潜在影响。第五章阐述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时代的更迭、地域的差异,装饰纹样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是从古至今不同社会阶段中神灵崇拜、巫祝祭祀、礼仪制度、审美喜好、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俗心理、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都与特定的时代、民族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方面对促其产生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鲜明而直接的反映。透过这些纹饰,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并创造且欣赏它们的主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便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题材、样式及风格等也反映出典型的时代思想观念,大体上涵盖着如下五类。第一、封建礼制。一方面体现了皇权威仪。另一方面规范着礼法纲常。第二、祈子延寿。表明了人们追求种族和生命延续的强烈生命意识。第三、纳吉禳灾。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害、保佑平安的共同心理。第四、福贵功利。透露着人们对幸福美满、富贵荣华和功名利禄的向往。第五、修身立德。主要分为高节迈俗、清正廉洁、守德知礼等几类。本文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全面剖释,归纳了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阐明了它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了它别具一格的艺术样式与特征,探讨了它与同期各类艺术之关联,引申出它承载传达的观念习尚。其中,第一章对典型主题纹饰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分期断代,第四章深入探讨磁州窑彩绘与同时代艺术的广泛关联,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有过的,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最后,本文得出如下认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博采众长,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满足民众和市场需求,饱含浓郁生活气息,意趣盎然、雅俗共赏、极富个性的风格体系。同时,我们应进一步看到,这些艺术的缔造者——民间画工匠师们的非凡创造力和杰出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蒋金陵[4](2018)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原型意象研究》文中提出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从语文教材中认识到的世界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花卉意象,不仅是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种类,也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意象,花卉意象的教学价值可以从德育、美育、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这四个维度进行审视。原型理论是文艺批评的工具,运用原型理论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拓宽学生的解读视角,同时,原型意象是作品原型的具象表达,通过原型意象传达的“集体无意识”可以窥见人类精神的成长历程。花卉作为中国文人吟诗作赋的对象,经常被写入诗歌当中并被赋予人格化的想象,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艺术表现,但同时也传达出中国人对“花卉”意象的“集体无意识”。“花卉”原型代表了文人审美的心理诉求,体现了女性书写的自觉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意识的自觉。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意象的统计,可将教材中的花卉意象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依据花卉的“形色美”,语文教材中的花卉呈现出“落花”“红花”等形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原型;依据意象的组合,可将花卉意象的组合归纳为“花”与“月”、“花”与“人”、“花”与“酒”;依据教材中的重点花卉意象,可将“梅”“莲”“菊”作为语文教材的重点花卉。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花卉种类繁多,形态多样,颜色缤纷,在众多花卉种类当中,“梅”“莲”“菊”这三类花卉是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花卉,这三类花卉意象在教材中的呈现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其中,“菊”意象的呈现与分布位列第一,“菊”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文学教育意义,对“菊”意象的形象塑造也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塑造精神世界。“菊”这一原型意象体现出儒道思想的碰撞,具有哲学的思考和意识。
胡园园[5](2017)在《中国古代画谱的发端 ——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宋宋伯仁私刻《梅花喜神谱》多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第一部画谱,关于这一说法是存在争议的。本文试以新的角度,对其非画谱身份的原因就行推理和论证,并论述其所具备的画谱"基因"及其对后世画谱产生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梅花喜神谱》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尽可能对该谱的内容及刊刻背景达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解读;通过观察法,观察《梅花喜神谱》与其前后时期出版的书籍图文版式的不同,对比后分析其所具备的艺术特征;用跨界科研的方法,运用版画理论、社会学、哲学、风格学等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梅花喜神谱》刊刻的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哲学推崇、艺术倾向、版刻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其诞生的因由;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谱内百幅梅花图进行分析,并联系其所在的文化、社会及相关历史事件对此谱的主题及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论述,尽可能的发掘作者宋伯仁编绘此谱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通过功能分析法,分析《梅花喜神谱》所选用载体形式——木刻版画,在南宋那个时代当时所承担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综上,结合南宋书籍版刻的发展概况、南宋赏梅文化的鼎盛、以及作者宋伯仁与梅花的深厚渊源这三个部分,对其诞生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从其刊刻的真实目的,其诗文旨在抒情言志的特色,以及当时木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推论分析其本非画谱的原因所在。从其模仿国画笔墨韵味的木刻特色,折枝构图所体现的国画意境及其诗画并呈版刻形式所体现的独特艺术特色和价值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天生携带的画谱"基因",这也正是后世将其视为画谱的主要原因,为后世画谱所模仿和借鉴。
左丽笋[6](2016)在《宋人花鸟画中的植物图像辨识》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是古今画家喜爱和描绘的对象,宋人花鸟画中的植物图像种类繁多,姿态各异。本论文将研究视点落在植物本体上,结合文献资料和现存的画作真迹,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对宋人花鸟画中出现的植物图像进行身份和主题辨识,参照画作中植物的面貌和姿态,进行植物学和社会人文方面的阐释,从而认识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按照这种方法,本人通过查阅《宋画全集》、《宋代花鸟画精品集》等画册,参照《宣和画谱》中花鸟画画家的画迹,根据植物分类学哈钦松系统,统计出宋人花鸟画中常画植物71种,列出《宋画全集》花鸟画植物分类统计表,《宣和画谱》所录花鸟画目植物统计表。通过对现存两宋花鸟画作品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出两宋时花鸟画家对植物观照度的喜好偏颇,从而列出两宋花鸟画家所绘植物频率统计表,得出宋画家对竹子、梅花、牡丹、芙蓉等植物题材的关注一直较高。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形象的选择和表现频率综合原因有很多,本文从植物的地域分布和画家的生活轨迹、植物图像的发展、宋时画院制度和节令风俗、植物的传统意象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还原宋花鸟画家的生活创作场景,到他们在宋代思潮“理”“气”“心”“性”的影响下,与植物建立的不即不离的物我关系,精微传神的写生观,生生不易的生命观,主“养”“敬”“静”的格物方法与观照态度,这种注重修养、心性、生气的修为方法影响了宋代画家的绘画态度,宋代的画家也通过他们的画面,把这种艺术精神传递给我们,这也是我们后人在绘画时应该持有的态度。
张东华[7](2016)在《宋儒格物和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思想与绘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宋刊《梅花喜神谱》为案例探索宋人格物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通过对作者宋伯仁在画梅花过程中格致思想的还原,揭示理学家通过常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绘画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用格物来写生并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
陈俊愉,程绪珂[8](2015)在《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文中指出梅花学名:Prunus mume(Armeniaca mume)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科属:蔷薇科、李属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之时,唯有那梅花傲然挺立,喷红吐翠。1960年12月陈毅作《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梅花神、韵、姿、香、色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类型与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容易栽培,深为广大的汉族及一些少数民
邵晓峰[9](2014)在《中国画谱出版的发端——《梅花喜神谱》的图像传播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我国出版史上首部雕版印刷的画谱——《梅花喜神谱》的出版传播与社会影响,从现代图像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丰富的出版历程与传播效果与其图像意义密切相关。对它进行图像描述、分析与诠释,可还原其诞生的"历史原境",揭示其思想内涵与图像意义。
涂昕[10](2014)在《从“博物学”看鲁迅》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鲁迅对“博物学”持续终生的爱好为核心展开话题,大致想要梳理以下三个问题:(一)鲁迅一生对“博物学”的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他为什么如此热爱“博物学”;(三)“博物学”的视野对他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绪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论文选题的依据,以及对“博物学”的界定;第二部分简述跟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整理论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首先依据鲁迅本人以及周作人、周建人等人的回忆,介绍鲁迅童年时代的自然环境、自幼对花木的喜爱,以及成年以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然后从中国传统“博物”图书、近现代“博物”图书以及美术中的“博物学”三个方面分别梳理鲁迅一生的“博物学”历程。第二章分三节探讨鲁迅喜爱“博物学”的原因。第一节将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我们的讨论:鲁迅从南京矿路学堂开始,一直到留学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什么归国以后,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来作为自己研究植物的参考?我们细读鲁迅早期论文《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会发现相较于具体的科学知识,鲁迅更看重的是滋养科学(以及音乐、美术、文学等所有人类文明)的“神思”。而“神思”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冥契”、“灵会”的产物,也正因为此,鲁迅才特别看重我们古中国“普崇万物”的文化“本根”。在鲁迅看来,只有那些没有丢失自己的“本根”、保持了天性中最原初的一颗与万汇百物交相感应的“白心”的人,才能“神思美富”。所以,鲁迅大量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是想从本民族文化的“根柢”处寻找和体验自己最为看重的“白心”和“神思”。第二节首先探讨鲁迅早期的论文和翻译喜欢用“古字古义”,这样的态度实际上跟他后来“五四”时期倡导“白话”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辩证的转化”关系。与之同构的是,他对“博物学”这种“异端思想资源”的热爱,也包含着对传统士大夫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对少受实利污染的“纯白之心”的看重。接着探讨鲁迅为呵护他所看重的“白心”做了哪些努力,其中的重点是他如何尝试着将“博物学”与文学相沟通。第三节通过分析那些深受鲁迅喜爱的作品,获得这样一个发现:无论是古籍中的“博物学”还是美术中的“博物学”,鲁迅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背后是否有切身的“实感经验”作为支撑,而他本人的“博物学”实践,也一直有个人的切己经验参与其中。无论是“伪士”的空腹高心、顺大势发声,还是英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虚妄幻觉,都是鲁迅要摒弃的东西;他所愿意的,是向低的、广的方面寻求切实而宽博的实感经验,而关联着民俗风情、日用生计的“博物学”,正是通向这些经验的一个可靠途径。第三章则探讨“博物学”的视野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博物学”所包含的核心精神、致思方式,跟鲁迅本人有哪些可以相互印证的地方。第一节第一部分讨论鲁迅由生物学的“进化论”所产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为什么鲁迅如此喜欢陶元庆画在《彷徨》封面上的那个“不圆”的太阳?在鲁迅看来,“圆满”、“圆融”、“止于至善”、“理想家的黄金世界”,都是“心造的幻影”,因为在进化的链条上,一切都是“中间物”;深知自身的限度,切实地完成自己在进化的长索上应尽的一环,是鲁迅一贯的态度。第二、第三部分探讨的则是“进化学说”中所包含的万物同根同源的思想,这给了鲁迅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观察生物的生活,作为人生的参照。更进一步,鲁迅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到了既包含“有生物”,也包含“无生物”的整个宇宙万象——“外面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万物都与我有关联、我对万物有情的广阔胸怀。第四部分则探讨所有事物相互关联的前提,是各各不同的个体,由此引出鲁迅对“个体”的尊重,对万物差异的敏感和爱惜,以及始终站在“弱小者”一边的立场。第二节首先将生物世界中个体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以及人与其它生物“共同进化”的“相互主体性”格局,与鲁迅的思想相互印证。然后试图呈现鲁迅“相互主体性”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他思想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这样一种关系不局限于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之间,也应该建立在与人之外的万事万物之间。同时,他也将这种思路化用在自我意识的内部,所以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对话、质疑、争辩;而当他把原本从属于个人内心主观的“寂寞”、“绝望”与“希望”,变作超出自身经验以外的、可以与之进行“对话”的“主体”时,它们就获得了自身的开放性。最后一部分则将话题延伸到与“博物学”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那就是鲁迅如何看待“自然”、描写“自然”,我们试图回答鲁迅分明对自然有着精细入微的感受,为什么却故意说自己对自然之美并无敏感,且对流连于“风景名胜”的“雅人”嗤之以鼻;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会通过文本细读,来感受鲁迅理解自然、描述自然的独特之处。
二、《梅花喜神谱》中诗、画与开花物候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花喜神谱》中诗、画与开花物候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
(二)园林文学研究 |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
一、辋川别业概况 |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
一、成都浣花草堂 |
二、夔州之园 |
三、植物与寄兴 |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
一、窗竹意象简史 |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
一、“种木”即“种德” |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
一、苏白之同 |
二、苏白之异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
本章结语 |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
一、“出墙”的画趣 |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
本章结语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2)宋代食用-药用花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宋代花卉种植概述 |
第一节 宋代花卉种植的环境与技术 |
一、自然环境与花卉种植 |
二、宋代花卉种植技术概述 |
第二节 宋代主要花卉的种类、品种与产地 |
一、主要木本花卉 |
二、主要草本花卉 |
第二章 医食养生与宋代素食文化 |
第一节 宋以前医食养生观念的发展与流行 |
第二节 宋代医食养生观念的发展 |
第三节 宋代素食的专业化发展 |
第三章 宋代花卉与生活药食 |
第一节 宋代食用花卉 |
一、花卉主食 |
二、花卉副食 |
第二节 宋代饮用花卉 |
一、花卉入酒 |
二、花卉制茶 |
三、花卉汤 |
四、花卉水饮 |
第三节 宋代药用花卉 |
一、主要药用花卉 |
二、药物剂型 |
第四章 宋代食药用花卉的书写与流传 |
第一节 食药用花卉的书写与文化背景 |
一、食药用花卉的书写 |
二、食药用花卉书写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食药用花卉文献的流传与影响 |
一、流传 |
二、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部分 |
三、今人着作 |
四、期刊论文 |
五、学位论文 |
致谢 |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3)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
第一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类型学考察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植物类纹饰 |
第二节 动物类纹饰 |
第三节 人物类纹饰 |
第四节 山水类纹饰 |
第五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分期及时代讨论 |
第二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发展阶段论述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因素 |
第二节 政治军事因素 |
第三节 思想文化因素 |
第四节 艺术审美因素 |
第五节 陶瓷产业因素 |
第六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述 |
第三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的艺术特征及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题材内容方面 |
第二节 构图布局方面 |
第三节 工具手法方面 |
第四节 风格审美方面 |
第五节 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 |
第四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与同期艺术关联探讨 |
第一节 植物类纹饰 |
第二节 动物类纹饰 |
第三节 人物类纹饰 |
第四节 山水类纹饰 |
第五章 宋金磁州窑彩绘反映的思想观念 |
第一节 封建礼制 |
第二节 祈子延寿 |
第三节 纳吉禳灾 |
第四节 功名福贵 |
第五节 修身立德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原型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原型意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原型、原型意象的概念 |
一、原型的概念 |
二、原型意象的概念 |
三、原型意象和原型的比较 |
第二节 原型意象的特点 |
一、历史性 |
二、流通性 |
三、多义性 |
第三节 原型理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
一、根植性:原型理论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
二、工具性: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 |
三、原型:架起学生与文化的桥梁 |
第二章 “花卉”原型意象的文化解读及其在教材中的分布 |
第一节 “花卉”的概念与所指 |
一、“花卉”的概念 |
二、“花卉”所指 |
第二节 中国文学中的“花卉”原型解读 |
一、花卉原型与文人审美心理追求 |
二、花卉原型与女性书写 |
三、花卉原型与生命意识的自觉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原型意象的教学价值及其分布状况 |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花卉”原型意象的教学价值 |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花卉”意象分布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意象的分类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意象的“形”与“色” |
一、“落花”意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与原型 |
二、“黄花”和“红花”意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与原型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花+X”的意象组合 |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花”与“月” |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花”与“人” |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花”与“酒”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花卉意象 |
一、“梅”“莲”“菊”意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地位 |
二、“梅”“莲”“菊”意象的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分析 |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梅”“莲”“菊”意象的呈现 |
第四章 “菊花”意象的原型解读、教学价值与教材解读 |
第一节 菊花的文化内涵分析及原型解读 |
一、“菊花”文化的多面阐释 |
二、“菊花”原型的文学解读 |
第二节 “菊花”原型的教学价值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菊花”意象 |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菊花”意象分布情况 |
二、“菊花”原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细看”与“隐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古代画谱的发端 ——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源起 |
第二节 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学术和应用价值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五节 国内外的研究水平 |
第一章 南宋私刻《梅花喜神谱》的编刻背景 |
第一节 南宋书籍版刻的繁盛 |
第二节 南宋的尚梅文化 |
第三节 宋伯仁、宋璟与梅 |
第二章 《梅花喜神谱》本非画谱 |
第一节 《梅花喜神谱》刊刻的真实目的 |
第二节 《梅花喜神谱》中所配诗文意在抒情言志 |
第三节 复制木刻版画的社会功能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教习方式 |
第三章 《梅花喜神谱》的画谱"基因"与其艺术价值 |
第一节 版刻书籍插图史中模仿国画笔墨的文人写意手法之首例 |
第二节 "折枝"式的构图与中国画简约意境的追求 |
第三节 诗书画并呈的绘刻形式与文人画的审美原则 |
第四章 《梅花喜神谱》对后世画谱的影响 |
第一节 元代——《松斋梅谱》对《梅花喜神谱》的直接借鉴 |
第二节 明代——《雪湖梅谱》对《梅花喜神谱》部分题名的沿用 |
第三节 清代——《芥子园画谱》对《梅华喜神谱》形式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宋人花鸟画中的植物图像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1.2 概念的厘定——宋人花鸟画、植物、图像、研究的范围限定 |
1.3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
第二章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分类和统计 (前图像学描述) |
2.1 从植物学的视角对画迹中植物的分类和统计 |
2.2 署名画作中常画植物的频率统计和姿态形式描述 |
第三章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出现频率综合原因分析(图像学分析—分析植物图像的传统意义) |
3.1 植物的地域分布和画家的活动轨迹 |
3.2 植物图像的历史溯源 |
3.3 宋画院制度对宋代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影响 |
3.4 宋节令风俗对花鸟画小品中植物图像的影响 |
3.5 植物传统意象对宋代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影响 |
第四章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个案辩识 (图像学分析) |
4.1 竹 |
4.2 梅 |
4.3 牡丹 |
4.4 芙蓉 |
4.5 桃花 |
第五章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内涵 (图像学解释—解释植物图像的象征意义) |
5.1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绘画风格分析 |
5.2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绘画图式分析 |
5.3 宋人花鸟画中植物图像的绘画意境分析 |
5.4 理学影响下的“写生观”和观察方式 |
5.5 格物与静观的生命态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宋儒格物和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人格物的思维方式 |
二、“就近格”和宋人爱梅 |
三、宋人植梅和爱梅 |
四、序文中的格物思想 |
五、格物与《梅花喜神谱》的诗画创作模式 |
(8)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论文提纲范文)
梅花 |
栽培历史 |
产地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变种与品种 |
习性 |
播种 |
繁殖 |
栽培 |
育种 |
梅花育种主要有以下途径 |
应用 |
牡丹 |
栽培历史 |
产地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种、变种与品种 |
习性 |
(9)中国画谱出版的发端——《梅花喜神谱》的图像传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梅花喜神谱》的出版与传播 |
1.《梅花喜神谱》的诞生背景 |
2.《梅花喜神谱》版本的流传 |
3.《梅花喜神谱》的当代研究 |
二、《梅花喜神谱》的图像描述 |
三、《梅花喜神谱》的图像分析 |
四、《梅花喜神谱》的图像诠释 |
五、结语 |
(10)从“博物学”看鲁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简述 |
三 论文大致思路 |
第一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
1 多方搜求 |
2 影写与辑录 |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
1 矿物学 |
2 进化学说 |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
4 科普读物 |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
2 花鸟诗笺 |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
1 问题的提出 |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
3 “本根”、“白心”、“神思” |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
1 “复古”与“革命” |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
一 “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
1 个体与共生 |
2 互为主体性 |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
附录二: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
附录三: 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
四、《梅花喜神谱》中诗、画与开花物候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宋代食用-药用花卉研究[D]. 廖玉凤. 河北大学, 2020(08)
- [3]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D]. 靳雅权. 山东大学, 2018(02)
- [4]中学语文教材中“花卉”原型意象研究[D]. 蒋金陵.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古代画谱的发端 ——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研究[D]. 胡园园. 深圳大学, 2017(08)
- [6]宋人花鸟画中的植物图像辨识[D]. 左丽笋. 淮北师范大学, 2016(02)
- [7]宋儒格物和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J]. 张东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01)
- [8]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A]. 陈俊愉,程绪珂. 大匠之门 5, 2015
- [9]中国画谱出版的发端——《梅花喜神谱》的图像传播意义[J]. 邵晓峰. 中国出版, 2014(16)
- [10]从“博物学”看鲁迅[D]. 涂昕. 南京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