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源重工机械开发AD-150型旋挖钻机(论文文献综述)
汤尧[1](2011)在《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业内主流旋挖钻机制造商从原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和精细化发展模式,集智能化、施工专家系统工作装置于一体的旋挖钻机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旋挖钻机施工工法的咨询及相关技术也将成为旋挖钻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旋挖钻机的市场竞争力,在现有的旋挖钻机电控系统下,收集旋挖钻机针对各种地层的施工工法,采用旋挖钻机的控制系统+CAN总线,把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嵌入到上位机上,以便于提高旋挖钻机钻进地层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和地层对钻机的损坏。根据旋挖钻机施工工法特点,本文设计了一套可供工法查询的施工专家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旋挖钻机施工工法的分析。对旋挖钻机的技术特点、施工技术和施工现场的不同地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介绍旋挖钻机有关施工工法方面的知识,为施工专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必备的基本知识。2、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整体设计的要求,给出施工专家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方案。3、知识库的设计研究。从旋挖钻机施工实践出发,对旋挖钻机施工知识进行研究,建造了适合旋挖钻机施工知识特点的知识库。本文还对知识的产生式表示法和模糊评判矩阵在数据库上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对知识库的管理进行了探讨。4、推理机的设计研究。通过研究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的思维方式,采用C-F模型的不确定推理模拟旋挖钻机施工专家思维,模糊推理模拟施工专家的模糊思维,重点研究了模糊推理实现技术。5、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界面设计。根据已有的控制系统,按照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的功能要求,应用PV50显示器设计施工专家系统的人机界面,使得人机界面友好。6、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的测试。通过了人机界面的调试,对施工专家系统进行测试。7、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展望下一步的工作。
周红军,蒋国盛,张金昌[2](2008)在《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旋挖钻进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国产旋挖钻机发展的历程;对国产旋挖钻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生产企业数量、规模,产品规格的分布情况,产品的技术性能等;最后对今后国产旋挖钻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三意[3](2008)在《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旋挖钻进技术的发展过程、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可以在各种土层、砂层、淤泥以及各种岩层中钻进,尤其是可以在一个钻孔中针对不同的地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钻进工艺和配套的钻具进行多工艺旋挖钻进。达到最经济、最快捷、最环保的钻进目的,实现了高效节约环保的科学施工理念。这种技术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在一个钻孔中只用一种钻头和一种工艺的钻进方式。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工艺适应地层能力强,比传统的钻进工艺方法可以提高钻进速度24倍以上。钻具直径从0.5m~2.5m,可以用于施工各种类型的基础桩,不受工程类型和施工地域的限制。不需要泥浆循环,仅用泥浆护壁,使用泥浆少,不污染环境。既经济又环保。孔底沉渣少,孔壁受泥浆影响和冲刷小,钻孔质量优秀率高,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基桩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设计了针对不同的地层使用的旋挖钻具,共研究设计了四类十一个系列的旋挖钻具。针对不同的土层和含水量,可以使用不同结构的BSS、AGS型旋挖钻具。对于卵砾石地层,可以使用特殊结构的BSG型旋挖钻具。对于各种岩层,可以使用BSR、AGR型旋挖钻具,也可以使用CB或CBA型环状钻具。本文对四类钻具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关键部件及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旋挖钻斗的开合机构进行了可靠的简化设计,对底盘结构采用了多种结构设计,针对不同地层采用不同结构,对螺旋钻头增加了托盘式加强装置设计,对用于冻土层钻进的螺旋钻头增加了限速定量切削装置。通过大量试验证明,这些结构的设计可靠合理,对于提高钻进速度,增加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特别研究设计了CBA型局部气举反循环钻具,对钻进所需的空气压力和压气量给出了计算公式。通过一系列的施工试验表明,该计算公式正确合理,钻进速度比采用其他旋挖钻具要提高2~4倍,在中风化砂岩中钻进,最高钻进速度达到1.83m/h,在微风化砂岩中,最高钻进速度达到0.8m/h。本文还对旋挖扩底钻进技术和钻具进行了研究设计,尤其是岩石扩底钻头的传扭装置设计、扩孔翼的箱式结构设计和底盘的单动结构设计,解决了岩石扩底过程中对钻头结构提出的强度设计难题。试验表明,该种钻具可以满足在各类地层中的施工要求。
高旭芳,兰金虎[4](2007)在《AD150型旋挖钻机深度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旋挖钻机深度检测的工作原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说明了深度检测的具体操作,重点介绍了一种先进的方向检测传感器──霍尔传感器,从而提高了旋挖钻机的智能化作业水平。
赵林[5](2006)在《安源重工AD150型履带式液压旋挖钻机》文中研究说明
战红[6](2005)在《旋挖钻机立柱的有限元分析及可靠性探讨》文中指出旋挖钻机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施工机械。旋挖钻机以自身的众多优点,在灌注桩施工机械中成为主流产品。因此,对它的主要结构——立柱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立柱是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关于立柱结构理论分析方面的资料很少,国内各厂家只是根据各自的产品系列,生产各种产品,对其并没有进行综合地分析和阐述。对于立柱结构分析,采用传统的材料力学方法很难求得解析解,且要对结构作较大的简化,造成计算结果误差大。目前,经常采用加大安全系数的方法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运行,结果使结构尺寸加大,浪费材料,增加制造成本。有限元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能清晰地了解到构件每一点的应力、应变及位移、构件的稳定性,同时可方便地对结构作反复的修改,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在保证立柱结构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设计制造的效率。 本文对不同形式的立柱结构,不同的截面形式,都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箱形截面立柱的优缺点。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载荷计算、边界条件确定、网格划分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立柱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建模过程中,利用草图镜像、特征镜像等工具,简化了造型过程; 2、对立柱的几种危险工况:起架、提钻、钻孔工况进行分析,并对几种工况下立柱所受的各种载荷进行了计算。通过 SolidWorks 软件中的检测功能,准确测定了立柱鹅头等部件的质量及重心位置; 3、对立柱采用 COSMOS/Works 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输出了应力、位移、变形云图、检测了有关数据,对计算结果作了详细地分析和说明;用材料力学的方法对个别工况进行了解析计算,将分析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4、对立柱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立柱稳定失效的形式是属于局部变形,但立柱是稳定的; 5、应用极限状态理论,探讨了立柱可靠性确认其结构是合理的。 通过有限元的力学仿真分析,为整个立柱的结构选型、结构参数确定及提高立柱的整体稳定性、降低成本,提供了可信赖的科学依据。
二、安源重工机械开发AD-150型旋挖钻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源重工机械开发AD-150型旋挖钻机(论文提纲范文)
(1)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旋挖钻机研究现状 |
1.2.1 旋挖钻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旋挖钻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机械工程专家系统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总体设计 |
2.1 旋挖钻机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
2.2 旋挖钻机施工技术 |
2.2.1 岩土基本知识介绍 |
2.2.2 旋挖钻机机型的选择 |
2.2.3 施工工法准备阶段 |
2.3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总体方案 |
2.3.1 硬件设计方案 |
2.3.2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3 施工专家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3.1 施工专家系统 |
3.1.1 施工专家系统总体结构 |
3.1.2 施工专家系统工作原理 |
3.1.3 施工专家系统组成 |
3.2 数据管理模块工作原理 |
3.3 模糊理论知识 |
3.3.1 模糊理论简述 |
3.3.2 模糊专家系统在施工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施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设计 |
4.1 知识的表示 |
4.2 知识库的结构设计 |
4.3 知识获取 |
4.4 知识库的管理 |
第五章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5.1 推理机的总体设计 |
5.1.1 推理方式选择 |
5.1.2 不确定推理 |
5.1.3 推理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
5.2 基于C-F 模型的不确定推理设计 |
5.2.1 推理方向 |
5.2.2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思维的研究 |
5.3 模糊推理设计 |
5.3.1 模糊推理的实现 |
5.3.2 解释机构 |
第六章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的开发环境简介 |
6.2 施工专家系统的软件设计 |
6.2.1 控制器主程序设计 |
6.2.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6.3 人机界面显示设计 |
6.3.1 旋挖钻机施工状态界面设计 |
6.3.2 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测试 |
第七章 展望与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1 国外研究历史 |
1.2.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3 国外旋挖钻机技术特点 |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水平的比较 |
1.3.1 旋挖钻进设备存在的差别 |
1.3.2 旋挖钻进施工存在的问题 |
1.3.2.1 施工工艺不完善 |
1.3.2.2 施工器具的适应性较差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旋挖钻具用切削齿的研究与选择 |
1.4.2 旋挖钻具结构参数的研究 |
2 切削齿种类及结构研究 |
2.1 切削齿的种类 |
2.2 铲齿 |
2.2.1 铲齿的失效形式及性能分析 |
2.2.2 铲齿的材质 |
2.2.3 铲齿的结构 |
2.3 截形齿 |
2.3.1 截齿的失效形式 |
2.3.2 截齿的材质 |
2.3.2.1 硬质合金 |
2.3.2.2 截齿刀体常用材质 |
2.3.2.3 截齿刀体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工艺 |
2.3.3 截齿的结构 |
3 旋挖钻斗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
3.1 旋挖钻斗的主要技术参数 |
3.2 旋挖钻斗的原理及结构设计 |
3.2.1 旋挖钻斗的主要结构组成 |
3.2.2 旋挖钻斗的基本结构设计 |
3.2.2.1 BSS 型旋挖钻斗的设计分析 |
3.2.2.2 BSR 型旋挖钻斗的设计分析 |
3.2.2.3 BSG 型旋挖钻斗的设计分析 |
3.2.3 旋挖钻斗的基本结构选择 |
3.3 旋挖钻斗的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试验基本情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4 螺旋钻头的结构及参数设计 |
4.1 螺旋钻头的主要结构参数 |
4.2 螺旋钻头的原理及结构设计 |
4.2.1 螺旋钻头的基本原理 |
4.2.1.1 螺旋角的设计原则 |
4.2.1.2 螺旋钻进的工艺参数的确定 |
4.2.2 螺旋钻头的主要结构组成 |
4.2.3 螺旋钻头的基本结构设计 |
4.2.3.1 AGS 型螺旋钻头的设计分析 |
4.2.3.2 AGR 型螺旋钻头的设计分析 |
4.2.3.3 AGSR 型螺旋钻头的设计分析 |
4.2.4 螺旋钻头的基本结构的选择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试验基本情况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5 环状钻头的结构及参数设计 |
5.1 主要结构参数 |
5.2 CB 型环状钻头的原理及结构设计 |
5.2.1 环状钻头的原理 |
5.2.2 环状钻头的结构 |
5.3 CBA 型环状取心钻头 |
5.3.1 CBA 型环状钻头的原理 |
5.3.2 环状钻头的结构设计 |
5.4 环状钻头试验结果分析 |
5.4.1 CB 型环状钻头现场试验 |
5.4.2 CBA 型环状钻头现场试验 |
5.4.2.1 工地一试验 |
5.4.2.2 工地二试验 |
5.4.3 试验结果 |
6 扩底钻头的结构及参数设计 |
6.1 扩底钻头的结构参数 |
6.2 扩底钻头的原理及结构设计 |
6.2.1 扩底钻头的原理 |
6.2.2 扩底钻头的结构设计 |
6.2.2.1 MRR 型岩石扩底钻头的结构计算及设计 |
6.2.2.2 MRJ 型土层扩底钻头的结构设计 |
6.3 扩底钻头的试验结果分析 |
6.3.1 岩石扩底钻头试验基本情况 |
6.3.1.1 试验基本情况 |
6.3.1.2 试验结果分析 |
6.3.2 MRJ 型土层扩底钻头试验基本情况 |
6.3.2.1 试验基本情况 |
6.3.2.2 试验结果 |
6.3.3 试验结果分析 |
7 旋挖钻进工艺研究 |
7.1 松软地层钻进工艺的研究 |
7.1.1 不含地下水的松软地层工艺 |
7.1.2 含地下水的松软地层钻进工艺及参数 |
7.2 岩石层钻进工艺的研究 |
7.2.1 软岩钻进工艺及参数 |
7.2.2 硬岩钻进工艺及参数 |
7.3 复杂地层的钻进工艺 |
7.3.1 卵石层及卵砾石层的钻进工艺方法及钻进参数的确定 |
7.3.2 冻土层钻进工艺方法及及钻进参数的确定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在钻进工艺方面 |
8.2 在钻具结构方面 |
8.3 本研究的技术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AD150型旋挖钻机深度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D150型旋挖钻机深度检测工作原理 |
2 方向检测用传感器的选择 |
3 用霍尔轮速传感器进行深度检测的软件设计 |
4 结语 |
(6)旋挖钻机立柱的有限元分析及可靠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分析软件的选择及应用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旋挖钻机立柱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
2.1 旋挖钻机的概述 |
2.2 立柱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立柱承受载荷工况的分析 |
3.1 旋挖钻机立柱作业时的姿态分析 |
3.2 旋挖钻机立柱起架工况的载荷状态 |
3.3 旋挖钻机钻进工况的载荷状态 |
3.4 旋挖钻机提钻工况的载荷状态 |
3.5 旋挖钻机设计时的工况载荷确定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用立柱截面结构形式的基本分析 |
4.1 常用立柱的各种截面结构形式 |
4.2 常用截面形式的抗弯能力比较 |
4.3 常用截面形式的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挖钻机立柱的有限元分析 |
5.1 工况分析 |
5.2 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采用材料力学方法进行解析计算 |
5.5 立柱的稳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立柱的可靠性研究 |
6.1 可靠性研究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
6.2 立柱的结构可靠性理论 |
6.3 立柱结构可靠性评定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
四、安源重工机械开发AD-150型旋挖钻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挖钻机施工专家系统研究[D]. 汤尧. 广西工学院, 2011(12)
- [2]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 周红军,蒋国盛,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8(08)
- [3]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研究[D]. 刘三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4]AD150型旋挖钻机深度检测技术研究[J]. 高旭芳,兰金虎.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 [5]安源重工AD150型履带式液压旋挖钻机[J]. 赵林.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6(03)
- [6]旋挖钻机立柱的有限元分析及可靠性探讨[D]. 战红. 大庆石油学院,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