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蚕茧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飞,韦红群,何珊珊,苏林,夏青,胡文娟,何松涛,莫云霞[1](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解读》文中认为为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推进广西蚕种法制建设,从该办法修订的背景意义、修订的原则过程、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提出充分认识学习贯彻该办法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准确把握该办法的主旨要义、协调沟通认真抓好该办法的贯彻落实、依法加强监管保障蚕种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以期给广西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蒙玲[2](2019)在《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农村职业教育下的涉农专业建设,体现着新形势下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乡土文化中的现实缩影。作为全国的农林业大省,唯一靠海的中西部地区,广西的多种类农产品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秀美的自然、人文风光,使得广西农村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焕发着新旧交替、开放与保守共生的和谐局面。新时代“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民的现代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农村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阵地,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涉农专业对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价值立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及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分析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现状,解读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现实瓶颈与时代机遇,深入探讨影响涉农专业建设的具体因素,提出突破困境的解决方案与建设建议。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涉农专业与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系,确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涉农专业的建设反映农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方向,为农业人才提供专业化农业教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办学情况、教学设施、师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与整理,勾勒出当前广西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概貌。研究发现: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追求质量化办学模式,撤并和取消部分学校和专业,推动职业学校建设向高质量发展;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实训基地与更新教学设备,教研仪器设备价值和生均设备值逐年增加;涉农专业师资建设不断向“双师型”发展,教师任教时长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较高,但缺乏涉农教师后备资源,专业教师占广西教师数量比例较少。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2017年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增长,但从整体上看招生数量仍处于下降态势,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危机”是当前涉农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中有进步,也存在局限。通过分析涉农专业建设的情况,析理出发展中的成长与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找寻和解析造成困境的原因。广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与建设:县域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与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完善与更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也得到长足发展;教师技能提升和专业化成长得到关注;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贴合市场,就业前景良好。在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方面,广西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与尝试,积极探索符合广西职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融通道路。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无论是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观念等宏观因素,还是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家长观念及学生自身等微观因素,都有可能使涉农专业发展面临僵局。当前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前景不理想等因素,使得涉农专业在新兴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冲击”之下出现定位不清与方向不明的不适反应。研究建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专业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校际合作”、“人才培养”及“舆论环境”等方面工作。第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立足农村地域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回归涉农专业的教育初心与本心;第二,要创新专业建设方式,增强涉农专业自信,提升专业吸引力;第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增加教与学过程中的趣味性;第四,可适时增加选课机制等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提高校际合作水平,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第六,要重视乡村教育的公平,构建能够保障学生从入学至升学就业的畅通机制;第七,还要关注与优化农业发展舆论环境,尊重农业人才、增强对涉农人员的人文关怀,努力改善传统农业观念对涉农专业建设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三农”工作中,涉农专业的建设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期许与教育责任。关注涉农专业建设,夯实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中的职责定位,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发挥地区农业优势与保障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地区新型农业发展的突围路径和必然走势。
卞玲莉[3](2018)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民以食为天,食不仅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更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农产品作为其中最大一类,人们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从之前的吃得饱到现如今的吃得好、吃得健康,产品安全、健康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字眼。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不少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反观世界农业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品牌强国。品牌强农业才能强,没有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农业相对弱势的格局不可能改变川。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2]。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江都“邵伯菱”作为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个申报成功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代表性、稀缺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内涵是毋庸置疑的。“邵伯菱”生产投入少,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是水乡发展的好项目。很有必要对其品牌建设及运营加以研究和探讨。本文综述已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逐步成熟,但是研究仍存在研究范围局限、不够全面,理论研究框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邵伯菱”区域品牌的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和文献查阅等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江都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情况,介绍了“邵伯菱”区域品牌发展过程,“邵伯菱”区域品牌发展优势,比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养生食品与旅游城市的完美结合,市场空间潜力大,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品牌及声誉等。分析研究了江都区“邵伯菱”区域品牌存在问题,比如:种植面积小又分散,菱种退化严重,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影响力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行业协会尚未成立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纯复状“邵伯菱”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成立菱业协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基础保障工作,重视质量监控,完善“邵伯菱”区域品牌监管体系,加大技术支持,提高产品质量,扶持市场主体,强化“邵伯菱”区域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扩大“邵伯菱”区域品牌知名度等江都“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江都名牌农产品资源的品牌化发展提供方向、方法与思路,更好地引领全国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肖淑芬,叶荣聪[4](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文中指出本文论述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分析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构建国际化的仓储物流服务体系、加大跨境电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督等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任园园[5](2017)在《影响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与难点。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影响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对策,有利于推动宿迁现代农业更好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宿迁市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现影响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观念滞后素质偏低;第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三农业结构不合理;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第五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第六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针对影响宿迁农业发展的因素,本文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思想观念,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第二完善政策支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第三突出主导产业,科学推进农业结构新调整;第四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第五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第六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梳理了宿迁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为推进宿迁市农业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苏彩和[6](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齐蓉[7](2011)在《地理标志在新疆兵团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分析》文中指出地理标志是一种与商标、专利并列的知识产权,反映了商品的特质与其地理来源之问的关系。作为一种识别性商业标志,地理标志不仅表明商品的来源地,而且标志着商品的特殊品质,以及所蕴涵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和极大的商业利润。因此,地理标志对于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疆兵团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来说,地理标志还显得非常不足。因此,在全而了解兵团地理标志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发掘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和完善兵团开展地理标志工作的对策建议,必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在分析兵团特色农业与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和申请地理标志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兵团开展地理标志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逐渐成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却发展很快。在从无到有的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借鉴其他各地先进的做法,变被动为主动。然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现实的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兵团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使用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以次充好现象较多,同种农产品存在质量差距,使得地理标志产品失去了特有的品质。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地理标志保护功能发挥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没能很好的解决。容易出现“免费搭车”和“公地悲剧”的现象。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为推进和完善新疆兵团地理标志保护,本文提出以下儿点对策建议:第一,应开展新疆兵团范围内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调查。第二,成立兵团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研究机构。第三,加强品牌特色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第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调整招商引资和发展思路。第五,积极培育强势农产品品牌企业
孟菲[8](2009)在《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确保食品安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食品安全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生产技术的改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安全。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加重了各国消费者的心理负担,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如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亚洲的“禽流感”等,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或造成重大损害,也给消费者和相关产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增强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广泛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涉及食品安全的各利益相关者紧密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极为广泛和复杂,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系统研究,学术界的研究和各级政府的管理重点主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即从外部对食品安全如何实施有效监控),对食品安全的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等利益主体的具体行为选择状况研究不多,对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消费意愿及其对安全食品供给的带动作用缺乏准确把握,从而在引导和培育安全食品市场方面所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明显欠缺。本论文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采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食品安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就关系食品安全生产、消费与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调研及检验,探讨优质食品开发的经济诱因和深层制度因素,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与管理对策,为政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多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各个的行为主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三者的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农户的生产供给是源头,是基础;企业的生产组织是核心,是关键;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动力,是目标;而政府、第三方组织以及社会媒体的监督是后盾,是保障。(2)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意识和消费者需求对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3)具有现代意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方式使得农户可以依托于各种各样的行为主体,共同构成我国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集团,食品生产者组织模式选择、成本收益和对政府规制的反应是影响食品生产者行为的主要因素。(4)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过程,基于第七章的博弈分析以及国际经验,我国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应该基于各方的博弈分析结果之上。(5)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使得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机制难以实现,因此,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一般能带来正的社会净福利,而政府行为的不作为和监管失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张日生[9](2008)在《中国烟叶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烟叶流通的历史、现状及改革进行分析,运用流通理论,认真吸收国内外学者关于烟叶、卷烟、粮食和棉花流通的研究成果,并借鉴美国、巴西、津巴布韦等国外主要烟叶流通模式的经验。提出我国烟叶流通体系如何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合理建议。本论文认为,我国烟叶流通体系要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一是要制定烟叶流通的市场规则,二是要培育烟叶流通企业,三是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价格机制,四是要构建烟叶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原收原调”的烟叶流通新模式,并通过落实预检收购、编码收购、一打三扫等措施,使烟叶“原收原调”工作得到全面规范执行。
朱洪云[10](2008)在《品牌农业建设问题研究 ——以淮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即农业提供剩余产品能力的提高,是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很低,农业生产既面临着国内区域市场竞争的压力,又面临着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在这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必须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发达国家业已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模式有多种,何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怎样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正是本文选择品牌农业研究的理论意义所在,同时以淮安地区农业为例,结合具体实际,具有实践意义。本论文除引言以外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由来,研究此问题的背景及问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文章第一部分综述了品牌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论文分析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几种现代农业模式。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淮安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淮安地区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及农业发展方面对淮安地区概况进行简介,接着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生物转化效率和经济转化效率两方面对淮安地区农业生产系统转化效率进行分析,提出淮安地区进行品牌农业建设的必然性。然后,对淮安地区农业各部门产值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淮安地区进行品牌农业建设的主要产业方向,再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淮安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淮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提出从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这两个要素的角度,促进淮安地区品牌农业的建设。文章第三部分论述淮安地区如何进行品牌农业建设,首先论述了品牌农业对淮安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淮安地区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运行从“自给性方式”向“市场型方式”转变,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有利于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等。接着对影响淮安地区品牌农业发展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利因素表现为:淮安地区政府的支持和大量的合作组织的建立;淮安地区农业流通需求空间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流通日趋活跃,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升;淮安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资源,便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推广等。不利的因素表现为:在淮安地区,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没有十分成熟;淮安地区农村从业人员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比较低;品牌意识淡漠,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缺乏标准化管理;对品牌的创建特点缺乏理性认识和缺乏对品牌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深层次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陈旧,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还不大,市场竞争力还很弱,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还不强等。根据这些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淮安地区品牌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发展教育事业,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用渐进式的方式解决适度土地规模问题;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共同认识到品牌战略是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受益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夯实品牌农业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等措施。文章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文章基本结论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发展品牌农业,是针对淮安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之路,总结了淮安地区建设品牌农业的具体措施。因受本人自身研究能力及本论文篇幅等诸多因素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于从别的途径对淮安地区农业内部各产值结构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增强思路开阔性,所提措施进一步具体化。
二、浅议蚕茧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蚕茧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办法》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
1.1 修订背景 |
1.1.1 蚕种生产单位性质发生了变化 |
1.1.2 蚕种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 |
1.1.3 蚕种冷藏浸酸处理制度发生改变 |
1.1.4“放管服”“简政放权”等政策需要贯彻落实 |
1.2 修订的意义 |
1.2.1 有助于解决蚕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
1.2.2 有利于完善广西蚕种管理法制体系 |
1.2.3 有利于促进广西蚕种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 |
2《办法》修订的原则和过程 |
2.1 修订的原则 |
2.2 修订的过程 |
3《办法》的主要内容 |
3.1《办法》的主要内容框架 |
3.2《办法》的主要创新点 |
3.2.1 法制建设与时俱进 |
3.2.2 内容专一精细 |
3.2.3 精简申请材料 |
3.2.4 简化审批程序 |
4 学习和贯彻《办法》的几点建议 |
4.1 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办法》的重要意义 |
4.2 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办法》的主旨要义 |
4.3 协调沟通,认真抓好《办法》的贯彻落实 |
4.4 依法监管,保障蚕种业的健康发展 |
(2)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
2.新时代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形势召唤 |
3.浓厚的乡土情怀与追根溯源的兴趣使然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研究 |
2.涉农专业建设研究 |
3.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四)概念界定与辨析 |
1.农村职业学校 |
2.涉农专业 |
3.专业建设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涉农专业建设与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联 |
(一)涉农专业建设与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融合 |
1.涉农专业为新型农业人才提升专业技能 |
2.涉农专业建设体现市场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
3.涉农专业发展折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程度 |
(二)涉农专业建设与农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联系 |
1.涉农专业建设反映农业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劣 |
2.涉农专业为新型农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
3.涉农专业使新型农业人才产生自觉关注 |
三、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进展 |
(一)专业定位初显区域特色 |
(二)理论实践课时比例较合理 |
(三)教材选用以通用为主 |
(四)教师专业成长得到关注 |
(五)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加大 |
四、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
(一)专业设置总量偏少 |
(二)涉农专业生源紧缺 |
(三)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
(四)涉农专业对口升学招生规模小 |
(五)学生就业去向较为单一 |
五、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1.教育攻坚难度大,农村职校处境艰难 |
2.新城镇化进程迅猛,农业发展多元化 |
3.优惠政策倾向性不足,奖助补贴吸引力低 |
4.就业口径窄小,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 |
(二)内部因素 |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
3.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 |
4.涉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
5.学生存在专业认知偏差 |
六、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策议 |
(一)明确专业定位,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 |
(二)改进招生宣传方式,提升专业吸引力 |
(三)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
1.革新课程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
2.增加选课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
3.鼓励创新创造,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四)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关注乡村教育公平 |
1.增加入学通道,广收社会爱农人士 |
2.增进普职融通,探索“综合高中”模式 |
3.增多升学渠道,增加涉农对口单招 |
(五)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广西农业优势 |
1.尊重农业人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
2.依托职教集团,加快中高职有效衔接 |
3.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
(六)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强化涉农师资储备 |
(七)优化农业舆论环境,增强涉农专业自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广西县级公办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开设情况表 |
附录二 2013至2016 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学生情况 |
附录三 2018 年广西A县职业学校“农村电气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
附录四 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部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干课程 |
附录五 2018 年广西B县职业学校“茶艺”与“农艺”课程表 |
附录六 广西A县职业学校普职融通班课程表 |
附录七 广西高等院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开设情况 |
附录八 教师、家长及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3)扬州市江都区“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主要内容 |
1.3.1 农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知识 |
1.3.2 区域品牌构成要素 |
1.3.3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 |
1.3.4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内容 |
1.3.5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
1.3.6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策和建议 |
1.4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扬州市及江都区区域品牌建设现状 |
2.1 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
2.1.1 扬州市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有待增加 |
2.1.2 扬州市农产品品牌数量还有增加的空间 |
2.1.3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情况 |
2.2 江都“邵伯菱”区域品牌的发展概况及优势 |
2.2.1 江都“邵伯菱”简介 |
2.2.2 “邵伯菱”区域品牌发展历史 |
2.2.3 “邵伯菱”区域品牌发展优势 |
2.3 “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3.1 消费者对“邵伯菱”区域品牌认知度调查分析 |
2.3.2 “邵伯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扬州市江都“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3.1 提纯复壮“邵伯菱”品种,扩大种植规模 |
3.1.1 对“邵伯菱”现有品种提纯复壮 |
3.1.2 营造好的种植环境 |
3.1.3 探索围田种菱模式,扩大菱角种植规模 |
3.1.4 开展新技术培训 |
3.2 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
3.2.1 制定发展规划 |
3.2.2 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 |
3.2.3 支持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 |
3.3 重视质量监控,完善“邵伯菱”区域品牌监管体系 |
3.3.1 加大技术支持,提高产品质量 |
3.3.2 界定和保护产权 |
3.3.3 严格市场准入,消除不正当竞争 |
3.4 扶持市场主体,强化“邵伯菱”区域品牌意识 |
3.4.1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
3.4.2 规范促进行业协作发展 |
3.5 强化品牌宣传,扩大“邵伯菱”区域品牌知名度 |
3.5.1 广告宣传 |
3.5.2 人员宣传 |
3.5.3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 |
3.5.4 举办会展活动及文化活动 |
3.5.5 通过政府网站推广宣传“邵伯菱”区域品牌 |
3.5.6 充分利用“电商和物联网” |
第四章 结语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2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影响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宿迁市农业的基本状况 |
1. 宿迁市的基本状况 |
2. 宿迁市的农业基本情况 |
3. 现代农业 |
第二章 影响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1. 观念滞后素质偏低 |
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
5.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
6.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第三章 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
1. 更新思想观念,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
2. 完善政策支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 |
3. 突出主导产业,科学推进农业结构新调整 |
4.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5. 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
6.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
1.2.1 论文内容 |
1.2.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
2.2.2 地区性 |
2.2.3 复杂性 |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
3.2.1 欧盟 |
3.2.2 美国 |
3.2.3 日本 |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
5.2.1 政府主导型 |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6.1 政府因素 |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
6.2 监管因素 |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
6.3 标准因素 |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
6.4 贸易因素 |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
6.5 文化素质因素 |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
6.6 市场机制因素 |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
8.1 结论 |
8.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地理标志在新疆兵团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产地问题研究 |
1.2.2 地理标志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地理标志概述 |
2.1 相关理论依据 |
2.1.1 知识产权理论 |
2.1.2 农业知识产权理论 |
2.1.3 农产品品牌理论 |
2.1.4 地理标志理论 |
2.2 地理标志的概念及界定 |
2.2.1 来源标识 |
2.2.2 原产地名称 |
2.2.3 地理标志(georgraphical indications) |
2.3 地理标志的特征 |
2.3.1 地理标志具有亲农性 |
2.3.2 地理标志是一项集体知识产权 |
2.3.3 地理标志具有不可转让性 |
2.3.4 地理标志具有永久性 |
2.4 地理标志的价值 |
2.4.1 地理标志具有的经济价值 |
2.4.2 地理标志具有的政治价值 |
2.4.3 地理标志内在的文化价值 |
第三章 兵团特色农业与地理标志 |
3.1 新疆地理标志的发展状况 |
3.2 兵团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 |
3.3 兵团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条件 |
3.3.1 自然条件优越 |
3.3.2 生产管理组织化优势 |
3.3.3 农产品品质好 |
3.4 地理标志在发展兵团特色农业中的作用 |
3.4.1 利于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 |
3.4.2 利于推动兵团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 |
3.4.3 利于加快兵团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
3.5 前景展望 |
3.5.1 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支撑 |
3.5.2 兵团发展地理标志的潜在资源 |
3.5.3 地理标志将带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 |
第四章 兵团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兵团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 |
4.1.2 宣传力度不够,工作相对滞后 |
4.1.3 行业协会作用不突出 |
4.1.4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时存在混乱现象 |
4.2 兵团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践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保护的难度 |
4.2.2 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加剧保护的难度 |
4.2.3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不够 |
4.2.4 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 |
4.2.5 中介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实施地理标志促进兵团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1.1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逐渐成熟 |
5.1.2 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
5.1.3 理论层面的原因 |
5.2 对策建议 |
5.2.1 开展新疆兵团范围内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调查 |
5.2.2 成立兵团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研究机构 |
5.2.3 加强品牌特色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 |
5.2.4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调整招商引资和发展思路 |
5.2.5 积极培育强势农产品品牌企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主要观点 |
1.2.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5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
1.4.2 研究的主要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
2.1.1 监管的时机 |
2.1.2 监管工具的选择 |
2.2 以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为前提,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构 |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
2.2.2 各国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实践 |
2.3 生产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反应 |
2.3.1 企业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2.3.2 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
2.4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应 |
2.4.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识 |
2.4.2 男性和女性对食品安全认知的比较 |
2.4.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映 |
2.5 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 |
2.5.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2.5.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2.6 简要的评述 |
第三章 食品安全概述及利益相关者分类 |
3.1 食品与食品安全:几个问题的界定 |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2 食品安全研究的学科与技术体系 |
3.1.3 食品安全研究的原理 |
3.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
3.3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 |
3.4 各国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
3.4.1 政府的责权 |
3.4.2 检验机构的责权 |
3.4.3 食品企业的责权 |
3.4.4 消费者的责权 |
3.4.5 国际机构的责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分析 |
4.1 相关理论 |
4.1.1 安全食品的供求理论 |
4.1.2 企业动机理论 |
4.1.3 企业行为经济学理论 |
4.1.4 食品质量管理理论 |
4.1.5 小结 |
4.2 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分析模型 |
4.3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分析 |
4.3.1 影响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的因素 |
4.3.2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方法 |
4.3.3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 |
4.4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措施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莱阳龙大企业集团生产的冷冻菠菜应对日本SPS 为例 |
4.4.1 冷冻菠菜常规生产成本分析 |
4.4.2 企业采取相应质量控制措施的新增成本分析 |
4.4.3 企业实行有效应对措施后新增收益计算 |
4.5 企业申请实施HACCP 的成本收益分析 |
4.5.1 企业申请和实施HACCP 的成本分析 |
4.5.2 企业实施HACCP 的主要收益分析 |
4.5.3 相关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
5.1 相关理论 |
5.1.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 |
5.1.2 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消费者反映及其效应 |
5.1.3 影响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
5.1.4 安全食品购买行为的理论分析 |
5.2 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的调查分析 |
5.2.1 数据与方法 |
5.2.2 调查主要内容 |
5.2.3 描述性分析 |
5.2.4 调查结论 |
5.2.5 食品安全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安全食品的购买选择行为实证模型分析 |
5.3.1 模型的理论假设 |
5.3.2 模型及估计方法 |
5.3.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5.4 保障食品安全消费的对策建议 |
5.4.1 政府应实行疏导式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 |
5.4.2 企业应切实提高安全食品的质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以生鲜食品为例 |
6.1 生鲜食品的流通渠道 |
6.1.1 农贸市场的生鲜食品流通渠道 |
6.1.2 连锁超市流通渠道 |
6.2 生鲜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
6.2.1 农贸市场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
6.2.2 连锁超市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
6.3 我国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
6.3.1 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 |
6.3.2 超市行业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
6.4 连锁超市与农户的连接 |
6.4.1 “超市+生产基地+农户” |
6.4.2 “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 |
6.4.3 “超市+农户” |
6.4.4 “超市+批发市场+农户” |
6.5 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相互影响 |
6.5.1 国际食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
6.5.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
6.5.3 对策思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
7.1 食品安全博弈中的行为主体归类 |
7.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7.2.1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
7.2.2 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 |
7.2.3 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
7.2.4 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者的博弈 |
7.2.5 监管人员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 |
8.1 食品安全规制基本问题 |
8.1.1 政府规制的概念 |
8.1.2 食品安全规制的概念与实施主体 |
8.1.3 食品安全规制的经济学依据 |
8.1.4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和标准 |
8.2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
8.2.1 规制影响评估的方法 |
8.2.2 食品安全规制的收益分析 |
8.2.3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分析 |
8.2.4 食品行业管制重点领域的确定原则——成本收益比较 |
8.3 政府规制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8.4 他山之石——美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
8.4.1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组织体系 |
8.4.2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
8.4.3 HACCP 管理技术监管 |
8.4.4 缺陷食品召回制度 |
8.5 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8.5.1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现状 |
8.5.2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6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的对策 |
8.6.1 政府需要强化食品安全规制 |
8.6.2 推广采用“风险性分析”的方法 |
8.6.3 对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矫正 |
8.6.4 对食品安全政府失灵的自发矫正 |
8.6.5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府规制基础环境 |
8.6.6 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 |
8.6.7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 |
8.6.8 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相关研究 |
附录二:我国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
附录三: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行为调查表 |
(9)中国烟叶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流通理论概述 |
1 古典经济学的流通理论 |
2 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 |
3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通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烟叶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
1 我国现行烟叶流通体系 |
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3 促进烟叶产业发展的需要 |
4 降低烟叶产品成本的需要 |
5 参与国际烟叶市场竞争的需要 |
第四章 我国烟叶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 |
1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前的烟叶流通体制 |
2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的烟叶流通体制 |
3 中国烟叶流通现行的主要模式 |
3.1 原收原调的概念 |
3.2 原收原调的意义 |
3.3 原收原调的起源 |
3.4 原收原调的基础 |
3.4.1 确定模式,规范流程 |
3.4.2 加强基层烟叶工作站建设 |
3.4.3 加强基层烟叶信息化建设 |
3.5 原收原调的要点 |
3.5.1 预检收购 |
3.5.2 编码收购 |
3.5.3 “一打三扫” |
3.5.4 原收原调 |
第五章 我国烟叶流通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1 我国烟叶流通的现存问题 |
1.1 烟叶收购制度没有本质变化 |
1.2 烟叶调拨制度的适度变革 |
1.3 烟叶市场的专卖管理薄弱 |
1.3.1 内管不力 |
1.3.2 角色缺位 |
1.3.3 宣教缺失 |
2 我国烟叶流通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2.1 计划经济的影响 |
2.2 各方利益的驱使 |
2.3 专卖管理不到位 |
2.4 市场调节功能不完善 |
第六章 国外烟叶流通体系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 |
1 美国模式 |
1.1 烟叶生产配额制度 |
1.2 烟叶价格支持系统 |
1.3 市场交易与协调储备系统 |
2 巴西模式 |
3 津巴布韦模式 |
4 国外模式的启示 |
第七章 我国烟叶流通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1 制定烟叶流通的市场规则 |
2 培育烟叶流通企业 |
3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价格机制 |
4 构建烟叶物流中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品牌农业建设问题研究 ——以淮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品牌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 品牌农业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 |
(二) 品牌农业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三) 几种典型的现代农业及其关系分析 |
二、品牌农业建设的必然性、主导产业及主要投入要素的选择 |
(一) 淮安地区概况 |
(二) 淮安地区建设品牌农业的必然性 |
(三) 淮安地区建设品牌农业的主导产业选择 |
(四) 淮安地区建设品牌农业的主要投入要素分析 |
三、淮安地区品牌农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发展品牌农业对淮安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 影响淮安地区品牌农业建设的各种主要因素分析 |
四、淮安地区品牌农业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
(一) 政府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
(二) 发展教育事业,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
(三) 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
(四) 适度土地规模问题的渐进式解决 |
(五) 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共同认识到建设农业品牌是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受益的有效举措 |
(六) 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集聚效应 |
(七) 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
(八)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 |
(九)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夯实品牌农业的基础 |
五、结论 |
文章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浅议蚕茧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解读[J]. 李燕飞,韦红群,何珊珊,苏林,夏青,胡文娟,何松涛,莫云霞. 广西蚕业, 2021(04)
- [2]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D]. 蒙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扬州市江都区“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卞玲莉. 扬州大学, 2018(06)
- [4]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路径[J]. 肖淑芬,叶荣聪. 广西教育, 2018(39)
- [5]影响宿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D]. 任园园. 苏州大学, 2017(05)
- [6]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7]地理标志在新疆兵团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分析[D]. 齐蓉.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8]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D]. 孟菲. 江南大学, 2009(04)
- [9]中国烟叶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研究[D]. 张日生.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10]品牌农业建设问题研究 ——以淮安地区为例[D]. 朱洪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