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土滑坡研究

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土滑坡研究

一、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盖层滑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杰[1](2020)在《滑坡地带连拱隧道洞门稳定性与支护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在滑坡地带修建隧道时,洞口段边仰坡的地质条件通常较为复杂,支护措施稍有不当,很容易使边坡发生变形、坍塌等地质灾害。此外,洞门不仅是隧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还关系到洞内的施工安全,更影响到后期的正常运营。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内容:1.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隧道开挖前,洞口段边坡在原南区路挡墙的支护下,所处的稳定性状态,并计算出挡墙的内力和变位。隧道开挖破坏了原挡墙的结构,不能再视为桩板式挡墙来对其进行稳定性验算。本文将其视为端墙式隧道洞门,分析了该隧道洞门的强度极限状态,发现若不对其采取加固措施,隧道洞门将会失稳。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两种支护措施对隧道洞门进行加固,即抗滑桩支护和抗滑桩加斜撑支护。通过计算发现,若单独采用一排抗滑桩对隧道洞门进行支护时抗滑桩的变形较大,且侧壁压力大于了地基的侧向容许压应力,应通过斜撑将滑坡推力分别传递前排桩和后排桩。2.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对抗滑桩加斜撑支护下,洞门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利用斜撑将滑坡推力,分别传递给前排桩和后排桩,能使抗滑桩的支护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保证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在施工阶段中都在容许范围内。此外,预应力锚索能使抗滑桩的变形得到约束,进而改善其受力情况。本文分别在抗滑桩上,施加一排预应力锚索和两排预应力锚索,对其进行加固。发现预应力锚索能使隧道洞门的受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对围岩变形的影响不大。为此,本文分析了管棚的存在与否,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的影响,得出了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在施工过程中,对洞口段边坡和地表的变形情况,隧道拱顶的沉降和水平收敛进行动态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围岩的变形趋势,对边坡的稳定性状态进行判断。并把监测成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在数值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讨论现场监测的必要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曾佑江[2](2016)在《宝兰客专典型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宝兰客运专线天水至兰州段主要行走于天礼盆地及陇西黄土高原沟壑梁峁区,该段黄土梁、峁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高陡边坡发育,导致桥隧段居多。然而该段隧道洞口地段多位于新黄土中,其结构疏松,强度低,造成隧道洞口段附近不良地质体较为发育。为此天水至兰州段隧道进出口边仰坡稳定性问题,成为制约全线隧道建设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宝兰客运专线天兰段隧道洞口边仰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客运专线沿线隧道洞口段边仰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对处于西黄土高原地区的隧道洞口边坡破坏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工程实际,分析出现边仰坡变形的破坏原因及模式;通过运用毕肖布法和传递系数法,推导洞口开挖情况下的安全系数表达式及其变化。(2)选取客运专线天兰段具有代表性的隧道洞口边仰坡。运用理正岩土计算、Geo-Slope和Midas-GTS软件,采用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进行稳定性评价。(3)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模拟分析沿线典型偏压隧道洞口不同开挖方式和不同埋深情况下的边坡变形。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不同开挖方式的开挖部位、支护结构不同,导致坡体应力、位移释放不一,最终导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也不一样:通过对比不同埋深下的边坡变化,发现随着埋深的增加,越有利于偏压隧道坡体的稳定性。(4)选取沿线典型的隧道洞口平行型坡面,通过动态模拟开挖洞口和洞身的施工研究分析了坡体的变形。

王自高[3](2015)在《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纪大型松散堆积体是一种成因多样、组分复杂、结构无序、土石混杂堆积的特殊地质体,与岩(土)体相比,构成堆积体的物质成分变异性很大,且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其衍生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复发性和随机性特点,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新的重要研究对象。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区河谷地带地质灾害发育,大型堆积体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矿山开采、交通建设等)越来越强烈,其强度已超过国内、外其他地区,与堆积体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是工程开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对西南地区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稳定性及其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探索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探索西南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预防治理措施,作者先后参与了20几个涉及大型堆积体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及堆积体稳定性专题研究工作,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现场试验、成果审核、处理方案评审及堆积体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同时,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大型堆积体分类研究。结合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堆积体进行系统分类。(2)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结合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发育分布特征,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3)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实验手段与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与分析。(4)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包括堆积体界面形态、物质构成、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强度特征等。(5)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包括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失稳模式及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等。(6)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包括堆积体稳定性特征、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库岸再造稳定、地基稳定分析评价及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等。研究紧密结合西南地质环境特征及深切河谷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实际,以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为基础,以工程地质勘察及试验研究为手段,以大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为核心,以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为主线,依托已建、在建或正在进行前期勘测设计的大型水电工程,对20几个典型的大型堆积体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来研究大型堆积体在工程建设活动(如工程开挖、地基处理、水库蓄水等)条件下的变形稳定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30余项西南河谷地带大型堆积体专题研究资料、150余项技术文献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学术交流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地质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包括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水库工程)典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提出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取得了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并能指导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与试验、变形稳定性分析及进行有效工程处理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堆积体地质特征,按堆积体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粒度组成、结构特征及空间形态特征等进行的工程地质分类,并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简明实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河谷型大型堆积体三级分类及基于稳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方案。(2)结合对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及动力地质作用的分析与总结,首次提出了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灾变成因、多期成因及混合成因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3)基于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的实例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水电工程不同设计阶段及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勘察技术要求,以及“3S”等新技术为指导,地质测绘为基础,工程物探为辅助,工程勘探为重点,试验研究为支撑、各种手段相互验证”的综合勘察技术方法。(4)对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及渗透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堆积体物质成分多样性、结构特征不均一性、力学性质差异性及材料介质非连续性等土石混合堆积物特点,提出了堆积体物理力参数选取的综合比较分析方法及典型堆积体抗剪参数参考值,并分析和探讨了堆积体强度特征。(5)在总结不同成因的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挖牵引型、加载推移型、库水作用型、暴雨渗透型、地震促发型、洪水冲刷型及综合诱导型”等七种大型堆积体诱发变形失稳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与时间效应。(6)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堆积体具有天然稳定性、潜在不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及空间稳定性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工程边坡、库岸再造及地基稳定的安全控制标准及分析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探讨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西南山区河谷水利水电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及矿山工程建设中大型堆积体的勘察、设计、治理与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西北乃至东南亚目前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大量类似工程也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国哲[4](2013)在《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对特大地质灾害的认识滞后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要求。在人口稠密和集中地区发生罕遇特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惊人的,开展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有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笔者在应用岩体力学理论研究2008.5.12“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的成因时,提出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的概念:是一个由滑脱层和边界断裂围限而成的宏观岩体,长度接近500km,宽度接近50km,深度接近20km,推覆体岩体具有整体活动性,并处于以挤压构造应力为主的三维应力场中。与龙门山断裂带这一传统地质构造术语相比,活动推覆体不仅包含了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因素,而且隐含了地壳岩体结构及岩体的受力、运动与破坏因素,因此该概念可以满足研究特大地质灾害所涉及地质体在深度及广度范围方面的要求。龙门山推覆体具备特大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必需的独特地质环境条件,是内动力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和外动力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统一体和承载体。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之间形成地质灾害链,防治难度大。本文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地壳岩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在全面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学、岩体力学、岩石物理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岩体力学关于地壳岩体变形和破坏的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对龙门山推覆体以地震为主的内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地震滑坡(崩塌)、震后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之间的连锁激发关系,地质灾害链的构成特点及危害特点等诸多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对诸如推覆体地壳深部流体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形成的岩体力学机理、工程防治特大地质灾害的有效性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层次防治对策。主要结论有:1、以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能满足特大地质灾害研究所涉及地质体对深度与广度的要求。龙门山推覆体是一个由滑脱层和边界断裂围限而成的宏观岩体,长度接近500km,宽度接近50km,深度接近20km。内部包含了4条主干断裂和滑脱层几个主要构造结构面。位于中地壳顶界的滑脱层是推覆体发生逆冲推覆运动的底部动力边界,也是中、上地壳岩体之间最主要的构造结构面。埋深12-26kmm,沿南西向北东方向变深。其物理力学属性是因板块水平运动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岩体局部剪切熔融层,表现出各向异性、低速高导等物理力学属性。2、在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大地构造应力背景下,在青藏地块(巴颜喀拉)与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龙门山推覆体型地块边界带,自晚更新带以来其新构造活动特征是活动推覆体,整体逆冲活动速率1~3mm/yr,方向南东。推覆体地壳岩体长期处于北西-南东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主要沿已有区域性地质构造面发生剪切破坏。3、推覆体地壳岩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符合岩体结构控制论。主要表现为沿已有构造结构面发生剪切滑移破坏,抗剪切滑移强度符合拜尔利定律(Byerlee’s law)。滑脱层具有发生剪切滑移(粘滑)的强度条件和几何条件,因而是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的主要构造结构面(控震层)。沿滑脱层发生的剪切滑移(粘滑)是形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未来复发地震的岩体力学成因机制。4、龙门山地区地震强度与推覆体整体活动速率无关,而与控震结构面一滑的抗剪切滑移强度密切相关。与其埋深呈显着线性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km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lOkm。据此可以圈定出7级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区域的范围。5、在7级地震、Ⅸ度以上地震烈度区发生的大型高速远程地震滑坡主要受斜坡的弹-塑性二元结构控制。地震波(P波)及强烈的地震水平加速度在斜坡弹一塑性介面突然产生强大的拉应力,导致斜坡风化覆盖层产生自上而下贯通的拉裂破坏,进而引起滑床区岩体发生快速剪切破坏,是形成数量众多的大型、深层、高速、远程地震滑坡的主要力学机制。6、从地质灾害防治的角度对龙门山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链提出了新的认识。地质灾害链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强烈地震激发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同震型短时地质灾害链;另一类是区域暴雨激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震后长周期地质灾害链。7、针对地震滑坡和震后泥石流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思路。地震滑坡应在间震期将潜在不稳定斜坡作为防治对象。采取留置安全距离,辅助采取必要的锚固工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震后泥石流应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采取规划避让为主、应急排险为辅,以防为主的防治思路。审慎采取工程防治措施。8、龙门山地区特大地质灾害具有自然性、长期性、区域性、群发性、成灾后果严重的诸多特点,宜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为主、重视宏观规划的防治原则。将避免城镇损毁作为该区特大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目标。基于地质环境容量考虑基础之上,提出了三层次防治对策:区域战略性宏观控制对策、流域局部避让对策及单点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覃林[5](2012)在《隧道开挖对山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经常需要修建隧道工程。由于特殊地质与地形条件限制,在综合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比较后,路线不宜改变时,常常采用将隧道修建在山体边坡内的形式。而这些边坡常常会发生变形、开裂等病害,经过调查发现,边坡变形破坏与隧道开挖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某高速公路排头隧道及其进口处边坡为实际背景,开展了隧道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1.本文以排头隧道洞口边坡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广泛的课题相关调查研究,并基于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和计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影响隧道边仰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对隧道洞口边仰坡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2.在现场布置边坡及隧道监测断面,监测边坡点位移及监测隧道内的位移,达到了综合考虑隧道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目的,结合隧道工程实际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隧道开挖边坡的变形规律及隧道变形特征;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边坡与隧道变形的相互作用机理;评价了边坡在隧道开挖之前的整体稳定性;分析了隧道的分步开挖对边坡变形和受力的影响以及隧道开挖后边坡的变形和受力规律。最后,通过结合实际工程特点比较选择,提出了处治该隧道滑坡的有效措施。

邓建华[6](2011)在《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监测是滑坡灾害防治和预测预报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可以具体了解和掌握坡体发展演变过程,可为坡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和预测、可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其中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可直接监测滑坡体的三维位移量和位移方向与速率,在滑坡监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表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完备程度直接关系到滑坡研究成果的精度,因此系统的研究滑坡地表变形监测的各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在查阅滑坡地表监测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大量工程实例,系统对滑坡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相关性进行探讨,具体成果如下:1、基于滑坡的演化过程时效性和空间形态的变形特征,结合变形测量技术特点,对监测方法的选择和监测点的布置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保证监测成果较好的反映滑坡体变形趋势,并结合相关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说明。2、根据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变形特征,结合了大量工程实例,说明了如何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判定滑坡体的类型。对土质滑坡、岩质滑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布设监测点;由土质滑坡的破坏方式不同,提出相应的预测预报方式。3、结合了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地表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滑坡测点的确定。对监测仪器的各自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以相关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归纳了由所得监测数据可以反馈得到滑坡体变形的信息,并结合了相关的工程实例进行详细阐述。4、以某库岸斜坡为例,详细的介绍了该斜坡地表变形监测的实施过程,对斜坡变形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斜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外界影响因子对时间效应、空间效应进行分析。

刘海[7](2011)在《穿越古滑坡川主寺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的地区。山区公路大多依山傍水而行,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滑坡等工程地质问题。为避免滑坡对公路建设的危害,在实际工程中大多选择隧道、桥梁方式进行避让,但由于在勘察设计前期对地质条件的认识不足,或者是改善公路线型的要求,穿越古滑坡体的隧道工程依然存在。川主寺隧道位于川汶路改建工程里程桩号K1+090~K1+590处,该隧道穿越了一古滑坡体,存在隧道开挖诱发古滑坡局部解体复活以及碎裂围岩和岩溶化破碎围岩等产生诸如开裂、剥落、掉块乃至隧道发生坍塌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于后续修建于古滑坡的隧道具有重要的施工指导意义。本文以川主寺隧道赋存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隧道施工地质追踪调查及力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洞口段开挖诱发古滑坡局部解体复活、碎裂围岩以及岩溶化破碎围岩等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隧道开挖及支护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首次提出了川主寺古滑坡,该滑坡堆积于岷江Ⅰ级阶地上,方量约153106m3,属于特大型滑坡,滑坡主要有未充分解体的灰岩及块碎石土组成;古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隧道修建不会引起滑坡整体复活。(2)川主寺隧道地质条件较差,隧道围岩完整性较差,呈碎裂结构。隧道开挖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隧道洞口段古滑坡局部解体复活、碎裂围岩以及岩溶化破碎围岩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等。(3)隧道出口端古滑坡局部解体复活,复活体方量约5万m3。通过地质及ANSYS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复活体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同时也揭示H型钢拱架支护结构有效抑制了复活体的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及位移现场量测分析得出该复活体仍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为更有效的防止复活体进一步的滑动,采取了锚索加框架梁对滑坡进行整治。(4)碎裂围岩的变形破坏方式主要为坍塌、掉块以及剥落,其变形破坏机制为以拉、压应力造成的张裂、拉裂破坏及卸荷回弹。采用FLAC3D模拟了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变形、塑性区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碎裂岩体开挖之后自稳能力差,围岩变形包括弹塑性变形、松弛变形甚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流变。H型钢拱架支护结构对碎裂围岩稳定性起到积极的作用。(5)隧道岩溶化破碎围岩主要发育在拱顶位置,规模较小,在边墙和拱底位置少量发育,其规模较大,且危害极大;岩溶化破碎围岩的成因主要受围岩岩性、古滑坡滑动对岩体的扰动以及施工爆破作用的影响。采用FLAC3D对残留溶洞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果显示围岩开挖之后自稳能力差,围岩变形包括弹塑性变形、松弛变形甚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流变。隧道围岩稳定性状况与溶洞规模的大小呈正比关系。最后采用如注浆、混凝土隔墙嵌补封闭以及“管梁”等整治措施。

郑达[8](2010)在《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西部山区的水能资源,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水利枢纽的建设场地多处于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工程特性不良的地质环境,水利建设存在着如何适应复杂场地的适宜性问题。拟建的金沙江其宗水电站坝址区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开挖边坡高度大,地下洞室密集,河床覆盖层厚度大,采用高心墙堆石坝方案及其配套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坝址区千枚岩边坡、洞室的稳定性问题与坝址区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性问题。本文针对其宗水电站坝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千枚岩与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性研究为核心,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该水电站建设高堆石坝的适宜性,同时在千枚岩与深厚覆盖层的理论研究与工程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包括:(1)论文将千枚岩岩石微结构特征、微观破裂机理分析与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相结合,采用以各向异性特征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千枚岩工程特性的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对千枚岩工程边坡与洞室的失稳模式与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在千枚岩中进行大面积人工高边坡与大型地下洞室建设的适宜性。同时,论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西部水电工程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工程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类型,形成了河床深厚覆盖层建坝适宜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2)通过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掌握坝址区千枚岩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千枚岩的微观结构形态、微观破裂机理与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千枚岩岩石矿物成分与微观断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一般绢云母与绿泥石含量高的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理面发育,千枚状构造或定向构造特征明显,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剪破裂。而石英含量较高的千枚岩,其微观结构呈现细粒状,多形成微观脆性破裂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往往产生拉破裂。(3)通过一系列岩体物理力学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性状差别较大的绢云母千枚岩与硅质板状千枚岩的各向异性特征,指出千枚岩的各向异性特征的评价应基于岩石强度相对于定位角的变化,采用各向异性率定量评价各向异性的程度,提出千枚岩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软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与相关的千枚岩环境条件下的工程进行类比研究,总结其宗水电站千枚岩的工程特性,提出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建议值,为准确分析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提供依据。(4)根据其宗水电站水工建筑布置方案,采用室内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了坝址典型的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群进行变形稳定性分析,模拟工程建设后边坡与洞室岩体的应力与变形的特征。提出其宗水电站坝址千枚岩强度相对较高,在其范围内开挖工程边坡产生坡体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很小,千枚岩具备大面积开挖的地质条件。但洞室的开挖受岩体各向异性特征的影响较大,目前水工设计的洞室轴向对洞室围岩的稳定是不利的,须合理布置,加强支护。(5)通过对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论文建立了坝址区覆盖层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河床深厚覆盖层成因的理论研究。论文提出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形成,适宜的地质环境是先决条件,复杂的区域构造演变、区域第四系气候和河谷形成演化历史是根本原因。深厚覆盖层是在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因素占主导地位。覆盖层下部的冲积和冰水堆积并非形成于现代,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河流冲积物组成,其主体应是末次冰期间冰段河谷的产物,覆盖层之所以深厚,是因为存在非河流成因堆积物的加积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深厚覆盖层建坝的工程经验分析,其宗水电站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物理力学参数与西部其它水电工程的取值相差不大,其粗粒土具有干密度较大,承载力较高的优势,坝基覆盖层的工程特性符合建高堆石坝的力学条件。(6)通过对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认为,坝址覆盖层深厚,以粗颗粒的卵砾石层为主,组织结构较密实,具有较高的强度,坝基产生浅层或深层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坝址覆盖层中③-1层和①层由粗粒土组成,渗透系数较大,具备发生管涌的条件;③-2层、②-2层以砂土及粉砂土为主,而②-1层夹细砂,这些部位具备发生流土的条件,坝基整体渗透变形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坝址覆盖层中③-2层、②-2层数目众多的砂层透镜体,其厚度变化较大,埋深不一,强度相对较低,不但坝基不均匀沉降问题较严重,而且坝基承载力与液化问题也比较突出。(7)其宗水电站坝址地形条件对布置当地材料坝较为有利,经合理布置并加强支护,右岸横向山梁具备修建大型开敞式溢洪道、引水、泄洪、导流隧洞和地面厂房的条件;覆盖层坝基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存在渗透变形、不均匀沉降和浅部砂层液化问题。建议挖除浅部砂层透镜体,对坝基土体进行加密、固结灌浆与夯实等措施。经妥善处理后河床覆盖层具备修建高心墙堆石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坝址修建高心墙堆石坝是适宜的。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高坝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的目标,在千枚岩各向异性的力学特征、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工程地质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与规律性认识,对在千枚岩地区开挖大型工程边坡与地下洞室及高山峡谷区深厚覆盖层上建高坝、大库的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均有着指导意义。

张强勇,刘大文,蔡德文,胡建中[9](2007)在《渗流耦合法分析紫坪铺导流洞边坡整体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2号导流洞出口高边坡锚固治理后的现状,采用FLAC3D渗流耦合方法对该边坡进行了三维整体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对岩体边坡稳定有显着的影响,但加固治理后的边坡已趋于稳定,边坡运行安全可靠。

杨俊志,冯杨文[10](2006)在《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

二、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盖层滑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盖层滑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滑坡地带连拱隧道洞门稳定性与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隧道洞门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隧道洞门建设现状
        1.2.2 隧道洞门设计研究现状
    1.3 隧道洞门边仰坡稳定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概况
        1.3.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3 隧道洞门边仰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线路
第二章 公路隧道洞门的分类与强度极限状态
    2.1 隧道洞门的作用
    2.2 隧道洞门形式的分类
        2.2.1 受力式洞门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2.2.2 非受力式洞门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2.3 隧道洞门的极限状态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洞门与边仰坡稳定性分析
    3.1 依托工程简介
        3.1.1 地层岩性
        3.1.2 地质构造
        3.1.3 洞口段工程地质评价及不良地质现象
    3.2 隧道开挖前稳定性分析
        3.2.1 隧道开挖前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3.2.2 隧道开挖前挡墙的稳定性分析
    3.3 隧道开挖后稳定性:
    3.4 支护措施的研究
        3.4.1 支护方案的选择
        3.4.2 方案一的计算分析
        3.4.3 方案二的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4.1 分析软件的简介
    4.2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概述
        4.2.2 本构模型
        4.2.3 物理参数的选择
        4.2.4 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4.3 施工过程中洞门支护结构分析
        4.3.1 洞门支护结构应力位移变化情况
        4.3.2 支护方案分析
    4.4 预应力锚索支护及其效果分析
        4.4.1 挡墙应力位移和围岩位移变化情况
        4.4.2 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案的分析
    4.5 管棚支护及其效果分析
        4.5.1 围岩变化情况
        4.5.2 .管棚支护效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现场监控量测
    5.1 监控量测目的与内容
    5.2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
        5.2.1 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监测
        5.2.2 隧道出口段边坡地表沉降监测
        5.2.3 洞门支护结构钢筋应力监测
        5.2.4 监测预警值
    5.3 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5.3.1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5.3.2 监测数据的处理理论和方法
    5.4 隧道拱顶沉降收敛监测与回归分析
        5.4.1 右导洞开挖时拱顶沉降与回归分析
        5.4.2 中导洞开挖时拱顶沉降与回归分析
        5.4.3 右线开挖时拱顶沉降与回归分析
        5.4.4 左线开挖时拱顶沉降与回归分析
        5.4.5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5.5 边坡变形监测与灰色系统分析
        5.5.1 边坡变形预测
        5.5.2 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5.6 支护结构中应力监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2)宝兰客专典型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定性评价分析法
        1.2.2 定量评价分析法
        1.2.3 非确定性分析
    1.3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研究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气象特征
    2.3 不良地质现象
        2.3.1 黄土湿陷性
        2.3.2 黄土滑坡
        2.3.3 黄土泥流
        2.3.4 黄土陷穴
第三章 黄土隧道洞口边仰坡失稳机理与模式研究
    3.1 影响黄土隧道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研究
        3.1.1 地形地貌因素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因素
        3.1.4 植被作用
    3.2 影响黄土隧道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的诱发因素研究
        3.2.1 水的作用
        3.2.2 地震作用
        3.2.3 人为施工影响
    3.3 黄土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变形模式分析
        3.3.1 崩塌变形
        3.3.2 滑塌变形
        3.3.3 滑动变形
        3.3.4 坡面变形
    3.4 隧道洞口段土、岩复合仰坡变形模式
        3.4.1 斜坡内土层发生滑动
        3.4.2 斜坡内土层沿土、岩接触面发生滑动
        3.4.3 斜坡内部岩层沿结构面破坏
    3.5 黄土隧道洞口边仰坡失稳机制理论推导研究
        3.5.1 隧道洞体开挖导致的黄土层内滑移变形理论推导研究
        3.5.2 隧道洞体开挖导致的土、岩接触面滑移形理论推导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宝兰客运专线沿线典型隧道洞口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4.1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概况
        4.1.1 西坪隧道出口
        4.1.2 秦安隧道进口
        4.1.3 吴家岔隧道出口
        4.1.4 兰山隧道入口
    4.2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极限平衡稳定性评价
        4.2.1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4.2.2 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
    4.3 典型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4.3.1 数值模拟分析概述
        4.3.2 西坪隧道出口的数值模拟分析
        4.3.3 秦安隧道入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4.3.4 吴家岔隧道出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4.3.5 兰山隧道入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4.4 章节小节
第五章 隧道洞口施工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隧道施工方法简介
        5.1.1 全断面开挖法
        5.1.2 台阶法
        5.1.3 分部开挖法
    5.2 本构模型
    5.3 傍山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5.3.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3.2 不同开挖方式对斜坡稳定性影响
        5.3.3 不同隧道埋深对斜坡稳定性影响
    5.4 坡面正交型隧道洞口仰坡稳定性分析
        5.4.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4.2 隧道开挖及支护方式
        5.4.3 计算模型监测点布置
        5.4.4 洞口开挖坡体位移变形分析
        5.4.5 隧道入洞坡体变形释放率
        5.4.6 拱顶部沉降变形释放研究
        5.4.7 隧道入洞坡体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积体成因与分类
        1.2.2 堆积体综合勘察技术
        1.2.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2.4 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
        1.2.5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1.2.6 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
    2.1 西南地质环境特征
    2.2 堆积体要素分类
        2.2.1 规模大小分类
        2.2.2 形成时间分类
        2.2.3 成因类型分类
        2.2.4 结构特征分类
        2.2.5 物质组成分类
        2.2.6 稳定状态分类
        2.2.7 堆积地点分类
        2.2.8 动力成因分类
        2.2.9 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2.3 工程地质分类
        2.3.1 按粒度组成分类
        2.3.2 按结构特征分类
        2.3.3 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
    2.4 工程地质综合分类
第3章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1 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3.1.1 河谷堆积
        3.1.2 断裂活动带堆积
        3.1.3 特殊岩性组合堆积
    3.2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2.1 动力地质作用分析
        3.2.2 大型堆积体综合成因分析
        3.2.3 大型堆积体时空演化特征
    3.3 典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3.1 河流深厚覆盖层(堆积体)
        3.3.2 大型冰水堆积体
        3.3.3 大型混合堆积体
第4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研究
    4.1 地质勘察内容与要求
        4.1.1 不同设计阶段堆积体勘察要求
        4.1.2 不同成因堆积体勘察要求
        4.1.3 不同地点堆积体勘察要求
    4.2 地质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
        4.2.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2.2 工程地质勘探
        4.2.3 工程物探
        4.2.4 3S技术
        4.2.5 综合勘察技术
    4.3 大型堆积体试验研究
        4.3.1 试验内容与要求
        4.3.2 工程实例分析
    4.4 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经验总结
第5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5.1 堆积体界面特征
        5.1.1 堆积体界面形态特征
        5.1.2 堆积体界面结构特征
    5.2 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2.1 不同成因堆积体
        5.2.2 不同地点堆积体
        5.2.3 典型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
        5.3.1 物理力学特性参数
        5.3.2 堆积体渗透特性
        5.3.3 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选择
        5.3.4 工程实例分析
    5.4 堆积体强度特征
        5.4.1 堆积体强度影响因数分析
        5.4.2 堆积体剪切强度特征
        5.4.3 堆积体动力强度特征
第6章 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6.1 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6.1.1 堆积体变形特征与失稳模式
        6.1.2 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与诱发机理分析
        6.1.3 大型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6.2 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
        6.2.1 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6.2.2 堆积体稳定性特征
        6.2.3 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6.2.4 堆积体水库岸坡稳定性分析
        6.2.5 堆积体地基稳定性分析
    6.3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
        6.3.1.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危害
        6.3.2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特大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3.1 地震研究脱离岩体力学实质
        1.3.2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不够
        1.3.3 活动断裂研究地震成因存在的缺陷
        1.3.4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脱离实际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与致灾因子分析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植被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2 地质构造特征
        2.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2.2 龙门山推覆体平面地质特征
        2.2.3 龙门山推覆体剖面地质特征
        2.2.4 主要断裂带及其活动性
        2.2.5 次级推覆体
        2.2.6 多层次滑脱特征
    2.3 地层岩性
        2.3.1 区域地层简介
        2.3.2 龙门山推覆体地层简介
    2.4 工程地质岩组
    2.5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价
    2.6 致灾因子分析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及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
    3.1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特点
        3.1.1 新构造活动的定义与时间界限
        3.1.2 龙门山新构造活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历史
        3.1.3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特征
        3.1.4 龙门山推覆体的地震活动性与“汶川”特大地震
        3.1.5 “汶川”特大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的反思
    3.2 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应力场
        3.2.1 区域构造应力特点
        3.2.2 龙门山现代构造应力场
    3.3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结构特征
        3.3.1 岩体结构的空间尺度效应
        3.3.2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结构类型
    3.4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力学强度特征
        3.4.1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剪切变形和破坏方式
        3.4.2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抗剪强度定量研究
    3.5 流体对龙门山推覆体滑脱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3.5.1 推覆体地壳深部流体的存在及状态
        3.5.2 流体对滑脱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龙门山推覆体内动力地质灾害(地震)形成的岩体力学机制
    4.1 “汶川”地震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4.1.1 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4.1.2 存在问题
    4.2 “汶川”地震形成机制的岩体力学解释
        4.2.1 岩体力学研究地震的已有成果
        4.2.2 从岩体力学角度解释“汶川”地震成因
    4.3 中国西部地震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关系
        4.3.1 中国西部区域性深大断裂的特殊性与安德森模式的缺陷
        4.3.2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成因解释
        4.3.3 同震地表破裂是区域性深大断裂的雏形
    4.4 同震地表破裂的地质灾害效应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汶川”地震次生特大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
    5.1 国内外关于特大地质灾害的划分标准
    5.2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灾害
        5.2.1 地震滑坡的概念
        5.2.2 地震滑坡的分类
        5.2.3 “汶川”地震滑坡的研究程度与分类
        5.2.4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崩塌)灾害的特征
        5.2.5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形成机理
    5.3 地震堰塞湖
        5.3.1 地震堰塞湖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
        5.3.2 “汶川”地震堰塞湖的分布特征
        5.3.3 地震堰塞湖的危险性评估与应急处置
        5.3.4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
    5.4 震后特大泥石流灾害
        5.4.1 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5.4.2 “汶川”震后泥石流的主要特点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龙门山推覆体地质灾害链认识与应用
    6.1 地质灾害链的研究程度
        6.1.1 地质灾害链概念的形成和演化
        6.1.2 “汶川”地震灾害链的研究程度
    6.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再认识
        6.2.1 地质灾害链的起点
        6.2.2 地质灾害链的类型划分及实例
    6.3 地质灾害链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6.3.1 强震区是地质灾害链防治的重点
        6.3.2 同震型大型高速远程地震滑坡地质灾害链的防治
        6.3.3 震后型滑坡-暴雨激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链的防治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与三层次防治对策
    7.1 特大地质灾害认识现状
    7.2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
        7.2.1 激发因素为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提供初始动力
        7.2.2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的再认识
    7.3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三层次防治对策
        7.3.1 防治原则
        7.3.2 防治目标
        7.3.3 三层次防治对策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对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
        8.2.2 工程防治特大地质灾害的效果评价
    8.3 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隧道开挖对山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边坡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2.2 边坡稳定性的典型分析方法
        1.2.3 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边仰坡破坏机理与破坏模式
    2.1 影响隧道边仰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2.1.1 地形地貌的影响
        2.1.2 岩土体性质的影响
        2.1.3 岩体结构的影响
        2.1.4 地质构造的影响
        2.1.5 地应力的影响
        2.1.6 爆破和地震荷载的影响
        2.1.7 其它因素的影响
    2.2 隧道边仰坡的特殊性
    2.3 隧道边仰坡破坏机理
        2.3.1 土质边仰坡破坏机理研究
        2.3.2 岩质边仰坡破坏机理
    2.4 边坡破坏模式
        2.4.1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原理
        2.4.2 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模式
        2.4.3 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
    2.5 隧道洞口边仰坡破坏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及边坡现场监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隧道设计概况
        3.2.1 隧道衬砌内轮廓
        3.2.2 洞身结构设计
        3.2.3 辅助施工措施
        3.2.4 隧道施工方案
    3.3 隧道与边坡现场监测
        3.3.1 隧道与边坡现场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3.3.2. 监测点布置
    3.4 排头隧道开挖对边坡的影响
    3.5 排头隧道开挖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开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及加固
    4.1 FLAC3D概述
    4.2 三维计算模型
        4.2.1 计算段地质条件
        4.2.2 模型的建立
        4.2.3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用
        4.2.4 计算模型及开挖工序
        4.2.5 收敛标准及边坡稳定性的判定
    4.3 排头隧道开挖前边坡的稳定性
    4.4 隧道分部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1 隧道分部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2 隧道分部开挖边坡对隧道变形和应力的影响
        4.4.3 隧道分部开挖对边坡变形和应力的影响
    4.5 隧道洞口段边坡加固措施的选择
        4.5.1 加固措施选择原则
        4.5.2 坡脚加固方案比选
        4.5.3 坡面加固措施
        4.5.4 加固后边坡监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外观监测技术进展及影响
        1.2.2 滑坡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1.2.3 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1 滑坡的演化过程与变形监测
    2.2 滑坡基本形态与变形监测
    2.3 土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监测
    2.4 岩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监测
    2.5 推移式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6 牵引式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变形监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表变形测量监测网点布置
    3.1 滑坡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3.2 监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确定
    3.3 监测点的结构与埋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监测仪器的选择
    4.2 相关规范规程
    4.3 变形监测方法
        4.3.1 水平位移监测
        4.3.2 垂直位移监测
    4.4 监测精度和频率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测数据内业处理
    5.1 监测网平差及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1.1 各种平差方法的适应性
        5.1.2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1.3 某库岸斜坡基准稳定分析及平差方法选择
    5.2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5.2.1 监测数据检验的意义和方法
        5.2.2 监测数据插值与拟合
        5.2.3 监测数据曲线平滑
        5.2.4 攀枝花机场12#滑坡监测数据插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监测资料整理及分析
    6.1 资料整理
    6.2 监测成果分析方法
        6.2.1 时间效应分析
        6.2.2 空间效应分析
        6.2.3 外界影响因子效应分析
    6.3 预测、预报与预警研究
        6.3.1 滑坡预警级别的划分
        6.3.2 滑坡预警判据相关物理量
        6.3.3 攀枝花机场12#滑坡后壁预警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某库岸斜坡稳定性的监测分析
    7.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7.1.1 地形地貌
        7.1.2 地层岩性
        7.1.3 地质构造
        7.1.4 水文地质条件
    7.2 斜坡各区的规模及基本特征
    7.3 斜坡变形成因分析
        7.3.1 基本条件
        7.3.2 诱发因素
    7.4 斜坡地表变形监测实施
        7.4.1 监测目的
        7.4.2 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与实施
        7.4.3 监测点布设与观测
        7.4.4 监测频率
    7.5 监测成果分析
        7.5.1 空间效应分析
        7.5.2 时间效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穿越古滑坡川主寺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与隧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遂址区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地形地貌
        2.2.1 区域地貌
        2.2.2 研究区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4.1 区域地质构造
        2.4.2 研究区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5.1 新构造运动
        2.5.2 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穿越古滑坡隧道围岩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 川主寺古滑坡基本特征
        3.1.1 川主寺古滑坡空间形态特征
        3.1.2 川主寺古滑坡结构特征
        3.1.3 川主寺古滑坡稳定性现状
    3.2 川主寺隧道围岩工程地质评价
        3.2.1 隧道进口段围岩评价
        3.2.2 隧道洞身段围岩评价
        3.2.3 隧道出口段围岩评价
    3.3 川主寺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4章 隧道开挖诱发古滑坡局部复活机理及治理措施研究
    4.1 古滑坡局部复活体的基本特征
        4.1.1 复活体的空间形态特征
        4.1.2 古滑坡复活体结构特征
        4.1.3 复活体变形破坏特征
    4.2 隧道开挖诱发古滑坡局部复活成因机理分析
        4.2.1 复活体成因机理地质分析
        4.2.2 复活体成因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4.3 复活体稳定性及变化趋势研究
        4.3.1 复活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3.2 复活体稳定性现场量测分析
        4.3.3 复活体稳定性计算及敏感性研究
    4.4 复活体整治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碎裂围岩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研究
    5.1 概述
    5.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概述
    5.3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川主寺隧道碎裂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机理分析
        5.4.1 川主寺隧道碎裂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4.2 川主寺隧道碎裂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5.5 川主寺隧道碎裂围岩稳定性研究
        5.5.1 隧道变形监测分析
        5.5.2 隧道碎裂围岩稳定性FLAC3D 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隧道岩溶化破碎围岩稳定性研究
    6.1 概述
    6.2 川主寺隧道岩溶化破碎围岩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6.2.1 岩溶化破碎围岩发育特征分析
        6.2.2 岩溶化破碎围岩发育成因分析
    6.3 隧道岩溶化破碎围岩稳定性FLAC3D 研究
        6.3.1 地质模型概化及地质模型的建立
        6.3.2 隧道开挖条件下围岩稳定性研究
        6.3.3 隧道开挖支护条件下围岩稳定性研究
    6.4 岩溶化破碎围岩整治方案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千枚岩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河床深厚覆盖层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河床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取得的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各区特征简述
        2.1.2 主要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特征
    2.2 区域新构造特征
        2.2.1 晚新生代地质地貌概述
        2.2.2 新构造运动特征
        2.2.3 新构造分区及各区简述
        2.2.4 川滇菱形块体的分布及其对其宗水电站的影响
    2.3 坝址区地形地貌
    2.4 坝址区地层岩性
    2.5 坝址区地质构造
        2.5.1 地质构造的总体特征
        2.5.2 褶皱构造
        2.5.3 断裂构造
        2.5.4 节理及裂隙
    2.6 坝址区物理地质现象
        2.6.1 岩体风化
        2.6.2 岩体卸荷
        2.6.3 崩塌
        2.6.4 滑坡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地震
第3章 其宗水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 高坝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的阶段划分
    3.2 其宗水电站坝型方案
    3.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4章 坝址区千枚岩分布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4.1 坝址区千枚岩空间分布特征
    4.2 坝址区千枚岩岩石物质组成与微观结构特征
        4.2.1 岩性薄片鉴定
        4.2.2 断口微观断裂机理SEM 试验
    4.3 坝址区千枚岩结构特征
        4.3.1 坝址区千枚岩结构面特征
        4.3.2 坝址区千枚岩岩体结构类型
第5章 千枚岩工程特性研究
    5.1 千枚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5.1.1 物理性质
        5.1.2 力学性质
        5.1.3 小结
    5.2 千枚岩工程特性类比分析
    5.3 千枚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
第6章 坝址区千枚岩边坡与洞室稳定性研究
    6.1 千枚岩典型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
        6.1.1 导流洞边坡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
        6.1.2 计算参数
        6.1.3 导流洞边坡稳定性分析
    6.2 千枚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
        6.2.1 模型的构建
        6.2.2 地下洞室群开挖后应力场分析
        6.2.3 地下洞室群开挖后变形特征分析
    6.3 边坡与洞室交叉组合整体稳定性研究
        6.3.1 模型的构建
        6.3.2 开挖后的应力场对比分析
        6.3.3 开挖后的变形特征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分布及其成因类型研究
    7.1 西部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基本特征
        7.1.1 覆盖层的分布特征
        7.1.2 覆盖层的结构特征
        7.1.3 覆盖层的成因分析
    7.2 其宗河谷演化分析
    7.3 坝址河床覆盖层特征
        7.3.1 覆盖层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7.3.2 覆盖层形成机制与成因类型
第8章 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
    8.1 西部河床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概述
        8.1.1 覆盖层一般物理力学性质
        8.1.2 覆盖层承载力及变形特征
        8.1.3 覆盖层渗透变形特征
        8.1.4.覆盖层砂土液化特征
    8.2 坝址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
        8.2.1 覆盖层物理性质
        8.2.2 覆盖层力学特性
        8.2.3 覆盖层渗透特性
        8.2.4 覆盖层动力特性
    8.3 坝址河床覆盖层参数取值与评价
        8.3.1 覆盖层参数取值
        8.3.2 覆盖层工程特性及参数评价
第9章 坝基覆盖层稳定性研究
    9.1 坝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9.1.1 坝基滑动模式及影响因素
        9.1.2 坝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9.2 坝基变形稳定性分析
        9.2.1 计算模型与方法
        9.2.2 计算成果与分析
    9.3 坝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9.3.1 覆盖层渗透变形形式
        9.3.2 抗渗强度参数的评价
    9.4 坝基砂土液化评价
        9.4.1 坝址饱和砂土分布特征
        9.4.2 砂土抗液化强度分析
        9.4.3 砂土液化判别
    9.5 小结
第10章 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0.1 坝址千枚岩的建坝适宜性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
    10.2 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建坝适宜性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
    10.3 建坝适宜性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渗流耦合法分析紫坪铺导流洞边坡整体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FLAC3D渗流耦合分析方法
2 导流洞边坡渗流耦合计算
    2.1 计算范围
    2.2 计算参数
        (1) 初始地应力。
        (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2.3 计算结果分析
        (1) 边坡位移变化。
        (2) 边坡应力变化。
        (3) 边坡塑性区变化。
3 结 语

(10)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研究背景
    2.1 锚固段应力集中
    2.2 锚索腐蚀
        2.2.1 应力腐蚀
        2.2.2 化学腐蚀
    2.3 二次注浆
    2.4 对复杂地层适应性差
3 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研究
    3.1 研究概况
    3.2 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结构
    3.3 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特点
        3.3.1 改善锚固段应力集中分布状况
        3.3.2 有效防腐
        3.3.3 有效减小孔径
        3.3.4 全孔一次注浆及二次张拉
    3.4 创新点
    3.5 专利及鉴定意见
    3.6 相关成果
4 工程应用
    4.1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边坡锚索
    4.2 紫坪铺213国道改线公路滑坡抢险工程边坡锚索
    4.3 金河水电站厂房边坡覆盖层锚索
    4.4 小湾水电站堆积体锚索
    4.5 瀑布沟水电站工程边坡锚索
    4.6 冶勒水电站主厂房锚索
    4.7 水牛家水电站左坝肩边坡锚索
    4.8 锦屏一级水电站边坡锚索
5 结束语

四、紫坪铺水利枢纽2号导流洞出口边坡覆盖层滑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滑坡地带连拱隧道洞门稳定性与支护措施研究[D]. 周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宝兰客专典型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分析[D]. 曾佑江. 西北大学, 2016(05)
  • [3]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 王自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4]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 马国哲. 兰州大学, 2013(05)
  • [5]隧道开挖对山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D]. 覃林. 中南大学, 2012(01)
  • [6]地表变形测量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例分析[D]. 邓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7]穿越古滑坡川主寺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 刘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8]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 郑达.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9]渗流耦合法分析紫坪铺导流洞边坡整体稳定性[J]. 张强勇,刘大文,蔡德文,胡建中. 人民黄河, 2007(11)
  • [10]自由式单孔多锚头防腐型预应力锚索的研究与应用[J]. 杨俊志,冯杨文. 水电站设计, 2006(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