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儿童教养方式与人格的关系

情绪障碍儿童教养方式与人格的关系

一、情绪障碍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与个性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萍[1](2021)在《团体游戏干预在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适用于学龄期白血病儿童的团体游戏干预方案。2.探讨团体游戏干预在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中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儿科学龄期的白血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2019年8月到2020年1月入院的患儿纳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2020年5月到2020年10月入院的患儿纳入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团体游戏干预。团体游戏干预包括粘土制作游戏、绘画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棋盘游戏,每周一种游戏,四种游戏循环实施,共干预3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干预前发放)、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Weiss’s功能缺陷程度量表评估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时两组患儿的心理社会功能状况。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进行效果分析。结果1.最终完成本次研究的患儿共59名,其中干预组30例,对照组29例;干预前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SCARED量表评分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干预1个月,两组的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干预组的总分和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对照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量表总分、躯体化惊恐维度、广泛性焦虑维度、分离性焦虑维度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干预1个月时,量表总分、躯体化惊恐维度、广泛性焦虑维度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量表总分、躯体化惊恐维度、广泛性焦虑维度较干预前及干预一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性焦虑维度干预3个月较干预1个月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干预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各个时间点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1个月与干预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的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整体评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干预前后DSRSC量表评分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干预组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对照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27,P=0.226)(2)干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1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随时间延长,干预组内的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干预前后MCMQ量表评分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面对维度和放弃维度,干预1个月,两组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面对维度干预组的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放弃维度干预组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避维度,干预1个月和干预3个月,干预组的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对照组:面对维度、放弃维度、回避维度,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面对维度和放弃维度,干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组内干预3个月的评分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避维度,干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随时间延长,干预组内的评分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儿干预前后Weiss’s功能缺陷程度量表评分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干预1个月,两组的总评分和各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干预组的总评分和各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对照组: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量表总分和各维度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干预组内干预3个月的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P<0.05),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游戏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学龄期白血病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积极面对疾病,改善心理社会功能,使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可以早日健康的回归社会。

谢冰洁[2](2021)在《8~15岁抽动障碍患儿共患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常常与焦虑情绪共病。本研究主要探究8~15岁TD患儿共患焦虑情绪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患儿校内外生活以及疾病本身特点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社会心理干预TD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从而使TD患儿可以得到综合的、多学科的干预,促进TD患儿全面康复和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0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门诊就诊的年龄在8~15岁之间且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TD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48例。经患儿家长同意后进行填写问卷,在研究员指导和询问下,完成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问卷、耶鲁综合抽动障碍严重程度量表(YGTSS)、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Spence儿童焦虑量表(SCAS),当场审核并收回。采用SPSS26.0建立数据库,将整理、编码后的数据双录入计算机后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单因素分析以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用卡方((?)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TD患儿共148例,平均年龄为9.91±1.56岁,男108例(73.0%),女40例(27.0%),男女比例2.7:1;符合暂时性抽动障碍(TTD)诊断的有72例(48.6%),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TD)69例(46.6%),抽动秽语综合征(TS)7例(4.7%);三种抽动类型性别及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轻度53例(35.8%),中度89例(60.1%),重度6例(4.1%)。TD患儿总焦虑阳性检出41例,检出率为27.7%,各焦虑类型检出率在12.8%~58.8%之间,最高为躯体伤害恐惧,其阳性检出率为58.8%,分离焦虑次之为39.9%。各焦虑类型阳性检出仅有恐慌焦虑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63,P=0.041)。将总焦虑阳性检出的41例作为焦虑组,其余总焦虑阴性10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患儿出生顺序、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报课外班、是否报艺术类课外班、学习成绩、是否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严重程度比较,除发声抽动得分外,焦虑组在运动性抽动、功能损害及YGTS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不同T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16.406,P<0.00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得分比较,除父亲情感温暖和偏爱被试外,焦虑组父亲维度余因子得分及母亲过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出生顺序(P=0.014,OR=2.373,95CI:1.192~4.726)、高YGTSS总分(P=0.001,OR=1.084,95CI:1.034~1.136)、父亲过分干涉(P=0.031,OR=1.125,95CI:1.011~1.252)及拒绝否认(P=0.036,OR=1.161,95CI:1.010~1.335)得分高为TD患儿发生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D患儿易共患焦虑情绪,总焦虑发生率为27.7%,各焦虑类型中以躯体伤害恐惧发生率最高,分离焦虑次之。TD患儿焦虑情绪的发生与抽动严重程度、是否共患ADHD、父母教养方式、学校表现、出生顺序相关。建议专业人员在TD患儿的诊疗中,应对患儿症状、共病、社会心理因素等予以多维度的综合评估,及时识别患儿焦虑情绪,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庭给予社会心理干预,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而长久的康复,促进患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王子童[3](2021)在《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焦虑是每个人都拥有正常的情绪状态,育儿焦虑是抚养人对于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或者过分敏感的情绪。育儿焦虑的产生不是只受单因素的影响,可能幼儿园、环境、儿童等多方面因素也会影响母亲自身产生焦虑。先前的研究在探究母亲的育儿焦虑时,更多的是针对母亲焦虑现象进行原因分析,考察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对于幼儿的影响,并且母亲焦虑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因此,深入探究3-6岁幼儿母亲的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本次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针对于230名幼儿及幼儿母亲进行调查,分析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母亲的育儿焦虑处于中等程度,育儿焦虑的各个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母亲育儿焦虑在幼儿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是否在外务工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不是很乐观,并且心理健康七个维度在分数上有明显差异,在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母亲是否在外务工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母亲的育儿焦虑总分与幼儿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母亲的育儿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针对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1)社会层面:幼儿园可以提高对于家长和幼儿情绪的关注,提供帮助;有关部门适当采取措施监督儿童教育市场(2)家庭层面:父母分工明确,共同抚养孩子;与祖辈进行沟通,协商育儿(3)家长层面:正确对待焦虑情绪;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孩子,也接受不完美的父母;顺应时代,调整教育方法;辩证看待科学育儿方法,掌握自己的大方向。

周慧[4](2021)在《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迁移也成为了一个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并逐渐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特征。迁移在带给随迁家庭更好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其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也会对随迁儿童的家庭系统带来挑战。家庭关系的失衡、亲子间情感的疏离以及同胞互动的关系逐渐出现于在部分随迁家庭当中,危及随迁家庭的教养能力,进而随迁儿童情绪状态也深受影响,甚至会造成随迁儿童产生情绪困扰甚至情绪问题。这不仅对随迁儿童个体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到迁移家庭的整体发展。针对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问题,难以依靠家庭自身来得到改善,同时也难以从社区或学校中获取专业的帮助与支持,所以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来为随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支持力量至关重要。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随迁儿童个体,无法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给予全局性的指导。因此,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来改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北海市F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法、半结构式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随迁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水平及家庭教养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该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的总体状况及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指出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普遍较弱,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养相对偏弱。通过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判明了情绪管理能力的三个维度与家庭教养情况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在呈现随迁儿童情绪真实情况的同时,也带来了实践方面的启发,即立足于家庭系统理论,进行整合性介入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聚焦于个体与家庭,分别从治疗、发展以及预防三个层面进行切入,通过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运用,来帮助随迁儿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实践结果发现,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成效。并验证了社会工作对改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状况的有效性,凸显了社会工作在理论、方法以及系统上的专业优势,亦为社会工作参与提升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冯俊美[5](2021)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近些年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作为家庭系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了考察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幼儿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小、中、大班幼儿及家长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母婚姻质量在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亲子关系整体趋于和谐,亲子关系在幼儿性别、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幼儿心理健康总体上趋于良好,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在幼儿年龄班、幼儿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4)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均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呈显着的负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呈显着的正相关。(5)父母婚姻质量和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婚姻质量的“子女和婚姻”与“角色平等性”维度、亲子关系的“亲子依恋”与“反应性”维度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有显着性的负向预测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在提高父母婚姻质量、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以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吴静静[6](2021)在《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冲动,病情复杂易反复,对患儿学业生活、社会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ADHD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药一线用药哌甲酯和托莫西汀能够改善ADHD大部分核心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少数患儿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依赖性或长期后遗症,中医药治疗ADHD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静宁方应用于临床多年,治疗ADHD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303541.6)。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依据预测结果,评估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探讨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静宁方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蛋白,检索TTD、Drugbank、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ADHD相关靶点,绘制维恩图提取静宁方与ADHD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建立交集靶点PPI网络,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关键靶点-活性成分-中药”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临床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静宁方治疗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0周、4周、8周进行SNAP-IV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划消测试、ADHD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钙水平,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安全性评价,整个临床观察阶段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动物实验:ADHD模型大鼠采用SPF级4周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哌甲酯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同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静宁方每日灌胃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14g/kg、中剂量组11.57g/kg、低剂量组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1.5m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ml/100g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灌胃6周,监测大鼠体重变化情况,进行旷场实验评价其行为学特点,检测大鼠纹状体Ca含量,纹状体IP3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静宁方有活性成分82个,对应靶基因224个,与ADHD靶基因进行维恩图绘制提取103个交集靶点,包括AKT1、FOS、IL6、TP53、TNF、VEGFA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静宁方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PI3K-Akt、cGMP-PKG、cAMP、HIF-1、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宁方治疗ADHD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4%。经静宁方治疗8周,划消测试、SNAP-Ⅳ量表测试和Conners父母问卷测评均有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主证和次证均较0周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静宁方治疗8周后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静止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静止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心时间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中心时间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中心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边缘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边缘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边缘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哌甲酯组、静宁高、中剂量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短,轨迹以周围型分布为主,中心运动轨迹较少;模型组、静低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其余组增多,轨迹分布特点不明确,中心运动轨迹增多。静宁方对纹状体钙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钙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下调纹状体钙含量(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纹状体钙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大鼠纹状体IP3及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低组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P<0.05);静高组较CaMKⅡ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纹状体IP3和海马CaM、CaMKⅡ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纹状体IP3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 mRNA表达下降,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KⅡ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特点,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代谢、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对ADHD发挥治疗作用。(2)静宁方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核心症状的同时,能够对患儿饮食、睡眠等进行综合调整。(3)静宁方能够提高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血清钙水平。(4)静宁方治疗6周对SHR大鼠体重增长未见明显影响,能够有效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的行为。(5)静宁方能够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重点可能在于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

杨剑锋[7](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单艳红[8](2020)在《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6~16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父母童年期是否存在ADHD将患儿进行分组处理,探究父母童年期ADHD是否会对同病患儿药物疗效产生影响,从而为以后ADHD个别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门诊及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ADHD患儿126名,其中实验组42名,对照组84名。所有入组患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配合研究者提问根据患儿症状及回顾自己童年回答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Swanson Nolan and Pelham,VersionⅣScale-parent form,SNAP-Ⅳ)相关条目并进行回顾性诊断访谈。患儿进行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及韦氏智测。根据回顾性诊断访谈及量表评分判断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入实验组,反之为对照组。给予所有入组患儿为期8周的盐酸托莫西汀(择思达)单药治疗,跟踪随访至8周末,每两周患儿返回门诊,复查IVA-CPT及复评SNAP-Ⅳ量表。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2检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应用广义估计方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智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年收入、父母学历、职业及用药前SNAP-Ⅳ量表和IVA-CPT基线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8周后,SNAP-Ⅳ量表各项因子评分包括注意因子、多动/冲动因子、对立违抗因子及总分,IVA-CPT各项商数包括综合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商数、视觉控制商数、听觉控制商数、视觉注意商数及听觉注意商数得分均与用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得到改善,且随着时间推移疗效越来越好(P<0.05);(3)用药8周后,对照组注意因子、多动/冲动因子、对立违抗因子及总分改善均较实验组更明显(P<0.05);(4)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固定时间效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SNAP-Ⅳ量表总分及对立违抗因子分于第2周末开始有差异(P<0.05),多动/冲动因子分及注意因子分分别于第4周末及第6周末开始有差异(P<0.05);固定组别效应,实验组对立违抗因子从第4周末开始与用药前有差异(P<0.05),两组其余因子均从第2周开始与用药前显示出差异(P<0.05);(5)IVA-CPT测试得分广义估计方程结果:视觉注意商数与听觉控制商数得分有组别差异(P<0.05),其余商数无组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商数均无组别差异(P>0.05);(6)依据减分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在第2、4、8周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疗效更好。【结论】(1)无论父母是否有童年ADHD症状,药物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且随时间推移疗效越来越好;(2)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药物疗效比父母童年无ADHD症状的患儿疗效差;(3)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晚于父母童年无ADHD症状的患儿。

孔令凤[9](2020)在《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医疗恐惧是住院儿童常见的心理反应。过度恐惧可以降低患儿住院的适应性及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进而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产生影响。众多研究表明学龄期儿童本身人格与儿童医疗恐惧相关,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儿童恐惧的发生和发展。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医疗恐惧的影响,研究儿童医疗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的相关性,可以引导家长培养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儿童人格,减少住院学龄期儿童由此产生的恐惧心理,为临床医护人员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目的了解新乡市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儿童人格特质对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降低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程度,改善患儿就医体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新乡市4家三甲医院和2家专科医院住院学龄期儿童1484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小五人格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新乡市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平均恐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环境恐惧(10.24±2.31)分、人际关系恐惧(9.18±1.85)分、自我恐惧(8.63±1.83)分和医疗操作恐惧(8.32±2.80)分。得分最高的三个条目为离家(2.58±0.68)分、死亡(2.76±0.55)分和耽误学习(2.72±0.51)分。(2)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次数、居住地区、照护人、母亲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性质的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医疗恐惧总分与情感温暖呈显着负相关(r=-0.265,P<0.001),与过度保护和拒绝维度呈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107和0.137,P值均<0.01)。医疗恐惧总分与情绪性,谨慎性人格呈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292和0.543,P值均<0.05),与外向型、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呈显着负相关(r分别为-0.460、-0.391和-0.349,P值均<0.05)。(4)回归结果显示,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外向性人格是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的保护因素。结论(1)住院学龄期儿童对医疗环境、人际关系产生的医疗恐惧程度较高。(2)年龄低、女童、住院次数多、居住在市区或县城、照护人为父母、母亲年龄偏大、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和父母工作性质偏向脑力劳动等因素均为造成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的重要危险因素。(3)培养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外向性人格有利于降低医疗恐惧。

何黎艳,陆志新,苏旭江,卞樱芳[10](2019)在《基于正面管教训练模式的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基于正面管教训练模式的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另给予基于正面管教训练模式的家庭护理干预,干预24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子关系诊断量表(PCRT)得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HAMA、HAMD、EMBU各因子得分、PCRT各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HAMA、HAM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除偏爱被试因子外,其他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PCRT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CRT的拒绝量表得分与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与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0.05);支配量表得分与父母的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呈正相关,与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0.05);保护量表得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与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0.05);服从量表得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因子得分呈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家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和亲子关系不良的问题,两者具有相关性,基于正面管教训练模式的家庭护理干预可能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升家庭沟通水平,融洽家庭氛围,和谐亲子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二、情绪障碍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与个性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障碍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与个性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团体游戏干预在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游戏干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相关概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问题
结果
    1 两组样本脱落情况
    2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
    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CARED量表评分比较
    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DSRSC量表评分比较
    5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MCMQ量表评分比较
    6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Weiss's功能缺陷程度量表评分比较
讨论
    1 团体游戏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 团体游戏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应对方式的影响
    3 团体游戏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儿童社会功能的影响
    4 团体游戏干预用于改善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功能推广的意义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白血病心理社会功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缩略词表
致谢

(2)8~15岁抽动障碍患儿共患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TD患儿基本情况
    2.2 TD患儿焦虑阳性检出情况
    2.3 TD患儿共患焦虑的单因素分析
    2.4 TD患儿共患焦虑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TD患儿焦虑的流行病学特点
    3.2 TD患儿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
    3.3 本研究创新之处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抽动障碍患儿共患焦虑情绪相关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介

(3)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一)育儿焦虑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母亲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母亲育儿焦虑的现状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
    (三)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五、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母亲育儿焦虑的讨论与分析
    (二)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讨论与分析
    (三)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四)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幼儿心理健康问卷
致谢

(4)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评述
    (四)概念界定
        1.随迁儿童
        2.情绪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地研究法
    (三)研究思路
    (四)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理论
        2.家庭动力理论
三、F学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及与家庭教养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一)调查工具介绍
        1.情绪管理能力量表
        2.家庭教养情况评价量表
        3.调查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研究对象情况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F学校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1.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分析
        2.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情况分析
        3.情绪管理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四)家庭教养情况和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1.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分析
        2.家庭教养情况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五)小结:整体特征与发展需求
四、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随迁儿童情绪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1.案主基本情况
        2.家庭系统分析
        3.主要问题分析
        4.具体介入过程
    (二)随迁儿童情绪困扰的小组工作介入
        1.小组前期筹备阶段
        2.小组实施介入阶段
        3.小组成效评估阶段
    (三)多元系统架构预防随迁儿童情绪问题
        1.家庭与学校:关注与交流
        2.学校与社工:支持与辅助
        3.社工与家庭:咨询与帮扶
五、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成效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成效体现
        1.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
        2.随迁家庭教养能力情况改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体现
        1.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的科学性
        2.社会工作技巧运用的有效性
        3.社会工作系统整合的全局性
    (三)总结与反思
        1.研究结论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二)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三)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四)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果
    (一)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分析
    (三)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回归关系分析
五、讨论
    (一)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差异讨论
    (二)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讨论
    (三)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回归关系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七、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 ADHD的诊断
        2 ADHD的共患病及危害
        3 ADH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4 ADHD西医治疗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中医学对ADHD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和实验研究
    前言
    一 静宁方治疗ADHD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试验方案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二 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研究进展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1.2 ADHD的家族聚集性
    1.3 ADHD的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
    1.4 父母ADHD症状对患儿疗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1.5 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在ADHD诊疗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7 研究创新性
    1.8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2.2 试验流程图
    2.3 研究方法
        2.3.1 ADHD患儿初诊数据收集
        2.3.2 两组患儿给药方法
        2.3.3 随访及疗效评估
        2.3.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及脱落情况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及基线评分比较
        3.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3.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NAP-Ⅳ量表和 IVA-CPT 的基线评分比较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SNAP-Ⅳ量表评分比较
        3.3.1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
        3.3.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3.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IVA-CPT测试得分比较
        3.4.1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
        3.4.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5 依据减分率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SNAP-Ⅳ统计结果分析
        4.1.1 两组患儿疗效分析
        4.1.2 两组患儿起效时间分析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IVA-CPT统计结果分析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减分率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家庭因素对药物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形成的因素、护理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情绪障碍患儿父母教养方式与个性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团体游戏干预在学龄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于萍. 青岛大学, 2021(02)
  • [2]8~15岁抽动障碍患儿共患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研究[D]. 谢冰洁.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母亲育儿焦虑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 王子童.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基于家庭系统整合视角的随迁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以北海市F学校为例[D]. 周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冯俊美.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6]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吴静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D]. 单艳红.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9]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 孔令凤.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基于正面管教训练模式的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何黎艳,陆志新,苏旭江,卞樱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3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