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三和印刷装订业

蓬勃发展的三和印刷装订业

一、蓬勃发展的三河印刷装订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晴晴[1](2019)在《雕版印刷媒介与明代通俗文学的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个时代的科技进步必然使媒介也相应地发展与变化。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人们的感受方式、生活方式都随之变化,而且媒介作为中介力量对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媒介与文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广为人知,雕版印刷术具体出现在什么时候,史书并无里程碑式的明确记载。但是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雕版印刷术作为明代的主流媒介,其技术已经达到顶峰。同样,通俗文学在明代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毋庸置疑,雕版印刷媒介的推广对通俗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雕版印刷媒介为关键,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雕版印刷媒介的推广与明代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整篇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代媒介的宠儿??雕版印刷。通过梳理雕版印刷技术从产生、发展到繁盛三个阶段,并且比较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抄本传播这三者的特征,分析虽然活字印刷在宋代已经出现,但是雕版印刷技术在宋代以后的漫长媒介历史中仍然占据印刷市场主流的原因。旨在从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到明代雕版印刷的不断变化中来阐释雕版印刷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其与通俗文学的关系。第二章,由口头传播向书面传播的偏向:雕版印刷媒介下的明代通俗文学。在雕版印刷媒介的推广下,明代的通俗文学由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通过对比口头传播时代和书面传播时代的通俗文学的不同特征,分别统计明代戏曲和小说这两种文体的数量和内容,表现明代通俗文学在雕版印刷媒介的推广下所带来的新变化。第三章,雕版印刷媒介和文学变革:明代通俗文学的经济效应和语言转变。通过分析通俗文学的商品化、生活化、平民化,阐释明代通俗文学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影响下,由上层文人创作为主转为由下层文人创作为主;以抒情言志、高雅风流为主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迎合市民情趣为主;由文言创作、精简为务为主到白话通俗、篇幅不断增加为主;由统治阶层的内部悲欢离合为主到反映下层的生活和反抗为主,从而丰富了通俗文学的内涵。第四章,新媒介的竞争与垄断:明代通俗文学对主流文学的冲击和困局。主要阐释雕版印刷媒介推广下的基层民众的思想和心理变化,通俗文学的发展对主流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打破了高雅文学垄断文坛的局面以及其发展困境,将媒介变革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播媒介的变革使社会文化和媒介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张家浩[2](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张艺琳[3](2016)在《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乡土文明历史的国家。乡村地区的农耕生产传统在数千年以来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迅猛发展,面临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我国超稳态”的乡土社会结构产生了许多矛盾冲突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发展问题逐渐构成了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在这种前提下,乡村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如何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发展乡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乡土经济资源不仅是可以看见的各种资源,还包括可以转化成经济动力的潜在的、隐性的本土文化资源等资源。区别于其他地方,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发展具有自己的本土特色,有丰富的乡土经济资源,如何传承这些乡土经济资源,进一步发展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传承”意为对乡土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等进行传递,承接,保护,利用,优化,升级。本文以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构建具有普适性的乡土资源类型谱系和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理论体系,并对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乡土经济资源进行挖掘和评估,进而创建适用于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乡土经济的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以指导全国其他地区县域乡土经济发展。

任玲玲[4](2013)在《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界、文艺界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批判、改造运动。文艺方针背离文学的功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日益扭曲,直至“文革”期间出现“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局面。浩然是建国以来,“左”的文学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所谓“政治化写作”,是指作家迎合或者根据当局的政治需要,为直接配合政治宣传,而以图解政策、图解社会、图解生活为创作手法的应景式的文艺写作。它是中国革命过程中,为适应革命的政治需要而被不断提倡起来的“左”倾文艺传统的产物,也是作家缺乏起码的文艺价值和文艺个性,而自觉不自觉地阿谀政治的结果。以浩然为典型的政治化写作,是建国以来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文艺标签。“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在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浩然的政治化写作进了剖析:首先,结合浩然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分析其如何通过故事结构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意识形态化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浩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创作经过、浩然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形势的对应关系,剖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发展过程。浩然早期的短篇小说可以解读为宣传性型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歌颂新中国农村移风易俗、公而忘私、爱社如家、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人好事,是配合国家大事所做的政策宣传。《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是浩然以图解“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题的政治图解型长篇小说。浩然“文革”期间创作的《西沙儿女》和《三把火》是僵硬的“文革”式写作,是“文革文学”的典型代表。“文革”后,浩然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勉强写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但由于已形成了固定的政治化写作模式,难以有所突破。其次,通过浩然的成长经历,分析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思想基因。浩然是一个孤儿,在解放区政府的帮助之下有了家、有了工作。从一个只受过三年多小学教育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党报记者和走进文学殿堂的知名作家,一路革命走来,他有着有表现自己、向上爬的强大动力。对党的感恩戴德和多年从事党报记者的经历,使得浩然在当“文革”假“革命”之名要求文学为其服务时,浩然不但不会觉得别扭,反而会觉得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而顺理成章地沿着这个思路去营构他的作品,去迎合“文革”政治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客观的条件以及作家自身主观意愿,促成了浩然在“文革”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最后,通过分析极“左”的时代氛围清理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浩然作品的走红有他的社会氛围。读者、编辑、出版社、评论界,甚至各种各样的座谈会,都有“左”的要求,都在推动浩然去写“左”。浩然的问题,既是他个人问题,又是时代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文革”结束,中国社会整体是一个极“左”时代。浩然要歌颂这个时代,必然要跟着这时代的要求走。建国后对胡风、丁玲、萧也牧、甚至后来对周扬等人文艺思想的批判,导致中国的文艺政策越来越“左”。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合作化、集体化、地主富农的反革命阴谋、批斗党内走资派等这些政治运动,自然成为浩然的作品主题。紧跟政治指挥棒的浩然,至死都坚持自己作为一个“时代歌者”的“真诚”性,对于自己所受到的质疑感到委屈、苦闷。将浩然放在当代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运用文学史、社会史、思想史、心态史等跨学科的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进行深层次的清理,使文学能够重回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对当下社会文化、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冠鹏[5](2014)在《石家庄市JD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印刷类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受用工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国印刷行业中心过去在北京、上海、广州向北方转移,石家庄一带印刷产业正在崛起。石家庄市JD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包装印刷为主营项目的印刷企业。目前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产品利润逐年下降,人工成本逐年上涨,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供电问题,环保问题,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的恶性、非理性的竞争。等等这些问题使石家庄市JD印刷有限公司业务受到冲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营销是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企业营销策略,获得更好的利润回报就显的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对JD印刷有限公司的营销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文章在介绍JD公司基本情况之后,针对公司目前所采用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在营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文章结合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JD印刷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分析工具,确定JD印刷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以及其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STP理论对JD印刷公司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确定其营销定位,然后利用4P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提出了JD印刷公司的具体营销优化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从营销队伍建设与管理、营销考核体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JD印刷公司营销策略的具体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探讨JD公司的案例,运用营销战略的系统理论,从营销战略的决策和执行层面上做尝试性的探索,在制定JD公司有效的营销战略规划的同时,为同类型企业在做营销战略决策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红超[6](2013)在《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河市印刷业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队企业,发展壮大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河的印刷企业在最多时曾经达到512家,形成了印刷产业集群现象。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产业联系并且相互依赖,包括上下游的投入产出联系和非贸易的相互交流,如为印刷厂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配送企业、设备维修中心、图书储运中心等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机构在集群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但是,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工业化,产业集群也可能衰退。截止到2012年底,三河全市的印刷企业已减少到327家。印刷企业数量的减少不能用简单的一句“优胜劣汰”来概括,这背后有大量的因素在起作用,内因、外因都对这个过程产生了影响,例如内因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管理方式落后,竞争能力下降,外因包括经济衰退、技术变革加快、传统出版业衰退等等。由于受到传统出版社转企改制、数字出版崛起、传统图书出版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三河市印刷产业发展进入徘徊期。虽然传统印刷领域里的竞争已经日益白热化,但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等新型印刷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本文梳理了国内以及河北省印刷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了三河印刷产业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人力基础以及区位、资源等影响因素,也分析了印刷产业集群目前正在走向衰退的现状,找出三河印刷产业集群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三河印刷产业集群升级的措施。

杨猛[7](2013)在《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文中认为2010年11月,河北省开始制定"建设环北京经济圈"规划,加快与北京对接,北京市也将立足建设世界城市,将建设"首都圈"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主要内容提上日程。因此,已圈定的环北京十四个县(市、区)经济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在这一阶段,就有必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加以客观评价,对环北京经济圈建设中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展开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滦平县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十四个县(市、区)中的其中一员,大量企业由于紧邻北京,受到防止空气污染和下游排污政策的制约,所以滦平县一方面要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经济;另一方面又不可以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因此,怎样使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就成为关系京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滦平县为例,从滦平县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角度分析了滦平县的现状,以产业转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定量与定性地对滦平县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产业选择、比较优势以及产业承接的能力进行分析,并相应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京冀产业承接的重点及模式途径,进而根据滦平县实际情况、资源禀赋等提出了相应的关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城镇发展的战略。本文对滦平乃至整个承德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首先县域经济是整个承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滦平县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承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合理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于发展滦平县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背景和强大动力。第三,科学合理地分析滦平县在环首都经济圈的优劣势,有选择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推动整个承德的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意义借鉴重大。通过研究,可以提升滦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承德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助推承德经济增速提质。

王会川[8](2012)在《北京、河北全方位发展与三河“十二五”机遇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时期,三河市牢牢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积极开拓,奋勇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实现了三河市经济建设的崛起与社会事业的腾飞。进入"十二五",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三河市站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河北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起步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三河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大力实施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体,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腾飞战略,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将三河市打造成为河北对接京津的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跨越腾飞、社会和谐稳定的示范高地、廊坊北部发展核心的战略目标。当把三河市的宏伟目标放在不同的区域视野下,展望三河市在未来互动发展与融合提升中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挑战,则能够更加清晰地看

王薇[9](2009)在《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评价、比较和分析,发现河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找出河北省各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省委、省政府经济决策与政策的制定提供量化依据。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不仅包括对县域当前所拥有的产出规模及产出能力的度量,同时也包括对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度量。通过综合评价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可以发现河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中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加以保持;也可以找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并据以制定适合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从而保持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稳定提升。本文在详细了解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内容。根据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河北省136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测算结果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石家庄市17个县域(2002年—2007年)的县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及分析,对县域经济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收益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政府相应的宏观调控与县域经济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与合理的建议措施。

赵鸿颇[10](2009)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从全国来看,河北省文化产业无论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将河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是优化河北经济结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宣传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河北省与国内兄弟省市文化产业规模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发展河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范围和目的,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二是概述了中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界定、分类,以及文化产业的特征。三是总结了美国、日本、英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模式和经验;四是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五是分析了河北省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蓬勃发展的三河印刷装订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蓬勃发展的三河印刷装订业(论文提纲范文)

(1)雕版印刷媒介与明代通俗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媒介的宠儿——雕版印刷
    第一节 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
        一、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的兴起
        二、宋元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
        三、明代——雕版印刷的繁盛时期
    第二节 文学传播的技术控制:雕版成为明代主流媒介的原因
        一、雕版印刷媒介的优势
        二、活字印刷时代的困惑
第二章 由口头传播向书面传播的偏向:雕版印刷媒介下的明代通俗文学
    第一节 通俗文学界定及其概况
        一、通俗文学及其特征
        二、通俗文学的传播概况
    第二节 听觉感知:通俗文学在印刷时代前的口耳传播模式
        一、汉代说唱到魏晋时期通俗故事
        二、唐代“变文”、“说话”
        三、宋元话本
    第三节 视觉感知与逻辑思维:明代通俗文学的勃兴
        一、明代戏曲之流行
        二、明代小说的兴盛
第三章 雕版印刷媒介和文学变革:明代通俗文学的经济效应和语言转变
    第一节 雕版印刷媒介与经济:通俗文学的商品化
        一、明代坊刻的兴盛
        二、雕版媒介的发展和市井社会的层次需求
        三、雕版媒介的助推与通俗文学走向“消费”
    第二节 雕版印刷媒介与审美:通俗文学的浓郁生活气息和反主流意识
        一、明代通俗文学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明代通俗文学的反主流意识
    第三节 雕版印刷媒介与语言通俗化:通俗文学的白话创作和平民化语言
        一、明代通俗文学的白话创作形式
        二、明代通俗文学的地方性风格
第四章 新媒介的竞争与垄断:明代通俗文学对主流文学的冲击和困局
    第一节 雕版印刷媒介导致竞争:通俗文学对主流文学的冲击
        一、雕版印刷媒介打破士人阶层垄断文坛的局面
        二、逆向传播:通俗文学的“由俗入雅”
    第二节 雕版印刷媒介与地位的改变:平民精英化及其对主流审美的影响
        一、传播的共享:明代平民阶层精英化
        二、通俗文学对精英阶层审美趣味的影响
    第三节 媒介与文化的垄断:通俗文学传播的发展和困境
        一、明代通俗文学对高雅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借鉴
        二、新的垄断和明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困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3)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新阶段
        1.1.2 西部地区的快速城镇化
        1.1.3 创新突破“大荔”模式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参考法[2]
        1.6.2 交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2]
        1.6.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
        1.6.4 案例借鉴对比分析法[2]
    1.7 小结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梳理
    2.1 核心概念阐述
        2.1.1 城乡融合发展区
        2.1.2 乡土经济
        2.1.3 传承模式
    2.2 相关文献研究
        2.2.1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区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区特征的研究
        2.2.3 关于乡土经济相关内容的研究
    2.3 相关案例研究
        2.3.1 德国
        2.3.2 日本
        2.3.3 中国
    2.4 小结
3 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的理论研究
    3.1 乡土经济
        3.1.1 概念
        3.1.2 内容和特征
        3.1.3 与城乡融合发展区的关系
    3.2 乡土资源梳理
    3.3 乡土经济的传承模式
        3.3.1 传承模式案例
        3.3.2 传承模式构建
    3.4 小结
4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资源挖掘与评估
    4.1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资源挖掘
        4.1.1 生态资源
        4.1.2 生产资源
        4.1.3 景观资源
        4.1.4 文化资源
        4.1.5 人力资源
    4.2 乡土经济资源评估
        4.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估权重选取
        4.2.3 评估结果
    4.3 小结
5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的选择
    5.1 大荔现状研判
        5.1.1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发展现状
        5.1.2 存在问题
    5.2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发展战略框架
        5.2.1 原则
        5.2.2 目标
    5.3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
        5.3.1 乡土产业传承
        5.3.2 乡土经济组织形式
    5.4 小结
6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规划策略
    6.1 空间策略
        6.1.1 空间布局
        6.1.2 空间组织
    6.2 产业策略
        6.2.1 发展产业集群化
        6.2.2 推进产业融合
        6.2.3 传承乡土经济
    6.3 生态策略
        6.3.1 保护与发展并重
        6.3.2 构建全面、多元的生态网络系统
        6.3.3 促进“大生态”格局的形成
    6.4 保障策略
        6.4.1 政策保障
        6.4.2 监督反馈机制
        6.4.3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保障
    6.5 小结
7 结论
    7.1 结语
    7.2 创新点
        7.2.1 提出“乡土经济”的概念,并构建乡土资源谱系
        7.2.2 构建几种不同的乡土经济传承模式
        7.2.3 构建乡土经济资源的评估体系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4)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悄然归去的浩然
    第一节 孤独的落幕
    第二节 为谁写作
第二章 家庭出身和青年时代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歌者
        一、从孤儿到户主
        二、记者生涯
    第二节 作家梦
        一、一张“作家证”
        二、从《红旗》到北京市文联
第三章 早期创作活动
    第一节 “文革”前的短篇小说
        一、主要作品集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创作经验
        一、无产阶级理想人物的塑造
        二、创作公式
    第三节 评论界对浩然短篇小说的评价
        一、肯定浩然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事物的歌颂
        二、批评浩然对阶级斗争表现不足
第四章 《艳阳天》的创作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 创作背景及经过
        一、《艳阳天》的创作背景
        二、《艳阳天》的创作经过
    第二节 《艳阳天》的主要内容与改编
        一、主要内容
        二、《艳阳天》的版本差异与不同时期的推介
        三、小说文本的外溢
    第三节 阶级斗争的文学描述
        一、《艳阳天》的创作特色
        二、《艳阳天》里的阶级阵营与阶级矛盾
        三、《艳阳天》关于阶级斗争的日常化、生活化的描述
    第四节 评论界对《艳阳天》的解读与批判
        一、“文革”时期的评论
        二、“文革”后的评论
第五章 《金光大道》的创作及其影响
    第一节 《金光大道》的创作经过及主要内容
        一、《金光大道》创作经过
        二、《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
        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叙述
        二、“农业合作化”的文学叙述
    第三节 《金光大道》的政治宣讲
        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二、“高大全”的示范性与样板性
        三、革命话语对日常生活的入侵
    第四节 小说文本的外溢
        一、小说文本的改编
        二、电影《金光大道》的拍摄与影响
    第五节 《金光大道》的相关评论
        一、“文革”期间的评价
        二、“文革”后的评价
第六章 “文革”中的经历及其它创作
    第一节 “文革”期间经历
        一、走红的农民作家
        二、“文革”中两桩公案
    第二节 《西沙儿女》的创作与影响
        一、《西沙儿女》的创作
        二、《西沙儿女》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迎合与彷徨:《百花川》创作与修改
        一、《百花川》的内容
        二、从《三把火》到《百花川》
    第四节 对“文革”期间浩然的评价
        一、浩然作品的评价
        二、对浩然“文革”表现的评论
第七章 “文革”后浩然的境况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遁走“泥土巢”
        一、“文革”后的经历
        二、“文艺绿化”工程
    第二节 “文革”后的创作
        一、“反思”过去寻找新出路
        二、主要作品
        三、对浩然“文革”后作品的评价
第八章 浩然作品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浩然创作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策、主题与故事情节
    第三节 语言特色
第九章 浩然政治化写作的文化逻辑
    一、浩然晚年受到的批评
    二、浩然政治化写作的逻辑分析
附录1 打倒“四人帮”后浩然在北京市文联恢复大会上的检讨
附录2 浩然关于老舍之死的第一次访谈
附录3 浩然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石家庄市JD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框架
第二章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
    2.1 公司概况
    2.2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2.2.1 现有的产品方面现状
        2.2.2 现有的产品定价策略现状
        2.2.3 现有的销售方式及渠道管理现状
        2.2.4 现有的促销现状
    2.3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存在问题
第三章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
        3.1.4 技术环境
    3.2 印刷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印刷行业发展概述
        3.2.2 河北印刷业发展现状
        3.2.3 JD 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分析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JD 印刷有限公司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章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优化策略
    4.1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产品优化策略
        4.2.1 优化产品组合
        4.2.2 增加产品附加值
        4.2.3 产品品牌建设
    4.3 价格优化策略
        4.3.1 定价流程
        4.3.2 差异化定价策略
    4.4 渠道优化策略
        4.4.1 优化实体渠道
        4.4.2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4.5 促销优化策略
        4.5.1 开展促销活动
        4.5.2 强化客户管理
第五章 JD 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建立一支高效务实的营销团队
    5.2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5.3 塑造企业管理文化、增强公司凝聚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国内印刷产业集群及河北省印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 国内印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1 我国印刷业总体发展概况
        1.1.2 我国三大印刷产业带概况
        1.1.3 我国印刷园区建设情况
    1.2 河北省印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第2章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形成
    2.1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2.1.1 形成的时代背景
        2.1.2 形成的人力基础
    2.2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区位特征
        2.2.2 资源特征
        2.2.3 政府的作用
第3章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3.1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现状
        3.1.1 总体状况
        3.1.2 区域分布
    3.2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
        3.2.1 传统印刷为主导
        3.2.2 以出版物装订业务为主体,多为中小企业
        3.2.3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3.3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对当地做出的贡献
        3.3.1 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3.3.2 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条重要渠道
        3.3.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4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描述
    3.5 创新危机
第4章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升级
    4.1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竞争环境与竞争者分析
    4.2 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4.2.1 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集群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4.2.2 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的功能
        4.2.3 印刷企业间应加强互动和合作,促进产业间的联系
        4.2.4 促进集群内产业整合,合理布局
        4.2.5 发展其他印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意义
    1.2 可行性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转移概念
        2.1.2 产业承接力概念
        2.1.3 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因素
        2.1.4 产业承接条件及动力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2.2.5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评述
    2.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滦平县产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3.1 基本概况
        3.1.1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3.1.2 经济发展水平阶段
        3.1.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 滦平县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3.2.1 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含义与主体结构
        3.2.3 滦平县产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3.3 滦平县三次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3.3.1 滦平县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3.2 滦平县第一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3.3.3 滦平县第二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3.3.4 第三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3.4 环首都经济圈十四个县(市、区)竞争优劣势分析
        3.4.1 十三个县(市、区)竞争优劣势分析
        3.4.2 十四个县(市、区)竞争对手综合分析
    3.5 滦平县产业承接力分析
        3.5.1 产业吸引力分析
        3.5.2 滦平县产业选择力分析
        3.5.3 产业承接对滦平县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滦平县对接北京农业发展战略
    4.1 北京市农产品供求分析
    4.2 滦平县高效种植业发展战略
        4.2.1 高效种植业产业布局现状
        4.2.2 存在的问题
        4.2.3 战略思路
        4.2.4 发展战略
    4.3 滦平县畜牧业发展战略
        4.3.1 畜牧业产业发展布局及现状
        4.3.2 存在的问题
        4.3.3 战略思路
        4.3.4 发展战略
    4.4 滦平县林果业发展战略
        4.4.1 林果业发展现状
        4.4.2 存在的问题
        4.4.3 战略思路
    4.5 滦平县农产品对接北京市场营销战略
        4.5.1 多元化的宣传渠道
        4.5.2 推销对象群体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滦平县承接北京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5.1 北京工业产业梯度现状分析
        5.1.1 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5.1.2 北京市工业产业梯度的分析
        5.1.3 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类型优化选择
    5.2 滦平县重点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5.2.1 冶金矿产业发展战略
        5.2.2 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5.2.3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5.2.4 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
        5.2.5 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滦平县承接北京服务业发展战略
    6.1 北京服务业现状分析
        6.1.1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6.1.2 北京旅游业发展现状
        6.1.3 北京旅游业对周边县(市、区)的积极影响
    6.2 滦平县旅游业发展战略
        6.2.1 滦平县旅游发展现状
        6.2.2 滦平县旅游发展优势和劣势
        6.2.3 滦平县旅游发展战略
        6.2.4 滦平县旅游客源市场与营销战略
        6.2.5 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建设
    6.3 滦平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6.3.1 现代物流业(园区)发展定位
        6.3.2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6.3.3 现代物流业(园区)发展战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滦平县经济增长极与城镇化战略
    7.1 滦平县产业布局与未来经济增长极
        7.1.1 滦平县产业布局
        7.1.2 滦平县未来五个经济增长极
    7.2 滦平县城镇化发展战略
        7.2.1 现状分析
        7.2.2 存在的问题
        7.2.3 城镇化发展战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国内外研究理论基础
        2.1.1 区域经济国外研究理论基础
        2.1.2 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国内研究理论现状
    2.2 区域经济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区域经济竞争力国外研究理论现状
        2.2.2 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县域经济竞争力国内研究理论现状
    2.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确定
    3.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3.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3.2.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目的
        3.2.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3.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3.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
    3.4 县域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和确定
        3.4.1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3.4.2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4.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总体评价及分析
    4.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
        4.2.1 因子分析步骤
        4.2.2 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
    4.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分析
        4.3.1 县域经济发展类型评价及说明
        4.3.2 竞争力较强地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4.3.3 竞争力中等地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4.3.4 竞争力较弱地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4.3.5 竞争力弱的地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县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5.1 DEA 方法概述
        5.1.1 DEA 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5.1.2 建立DEA 模型
    5.2 确定石家庄市县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
    5.3 石家庄市县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的DEA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实证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3.3 石家庄市县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的DEA 总体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评价
    6.2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 提升河北省县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3.1 科学选择产业集聚路径与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6.3.2 以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为核心与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
        6.3.3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
        6.3.4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化产业概述
    2.1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
    2.2 我国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
    2.3 文化产业的特性和作用
第三章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
    3.1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3.2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3.3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第四章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4.1.1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4.1.2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4.1.3 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4.1.4 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
        4.1.5 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逆差形势有所扭转
    4.2 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4.2.1 市场建设不完善
        4.2.2 体制改革滞后
        4.2.3 技术力量薄弱
        4.2.4 投融资机制不活
第五章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措施研究
    5.1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5.1.1 发展现状
        5.1.2 有利条件
        5.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5.2.1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5.2.2 基本原则
        5.2.3 发展目标
        5.2.4 发展战略
    5.3 河北省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分析
        5.3.1 河北省文化产业区域的划分和发展重点
        5.3.2 河北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培育途径
    5.4 河北省文化产业行业布局分析
        5.4.1 主导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5.4.2 成长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5.5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研究
        5.5.1 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树立文化业发展新理念
        5.5.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5.5.3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5.5.4 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5.5.5 健全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
        5.5.6 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融资格局
        5.5.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5.5.8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概要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蓬勃发展的三河印刷装订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雕版印刷媒介与明代通俗文学的转型[D]. 李晴晴.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3]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张艺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4]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写作[D]. 任玲玲. 南京大学, 2013(07)
  • [5]石家庄市JD印刷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冠鹏.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6]三河市印刷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高红超. 河北大学, 2013(S2)
  • [7]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D]. 杨猛.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8]北京、河北全方位发展与三河“十二五”机遇透视[A]. 王会川. 优化资源配置 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基于公共财政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建设研究, 2012
  • [9]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 王薇. 河北科技大学, 2009(S2)
  • [10]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赵鸿颇.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