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氧化氮的生理化学与炎症(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哮喘联盟[1](2021)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其在气道疾病诊治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NO)水平与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近年来, 包括上下气道、大小气道NO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上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少见气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哮喘联盟在2015年发表的"无创气道炎症评估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 参照国际相关指南以及重要文献, 撰写本共识, 针对气道NO检测的方法学、质量控制、结果判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以助更好应用该项技术指导临床诊疗。
邓怡平[2](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胡新成[3](2021)在《大连地区健康成人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及其在鼻腔蓄积情况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量我国大连地区健康成人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浓度正常值,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安静状态下改变鼻腔不通气时间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鼻腔中蓄积浓度的变化趋势,为无创检测鼻窦内一氧化氮浓度及鼻窦口通畅性提供思路。方法:1.对招募的我国大连地区5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排除吸烟史、过敏史、鼻部用药史等,经鼻内镜检查排除鼻腔器质性病变,使用纳库仑呼气分析仪Sunvou-CA2122(无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照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ATS/ERS)建议的标准程序进行nNO的检测,包括左、右侧nNO(LnNO、RnNO)及设定鼻腔不通气时间分别为10s、20s、30s时经左侧鼻腔测得的nNO,分别记为LnNO10、LnNO20、LnNO30,对其中可良好配合保持鼻腔不通气时间至50s的10名受试者延长鼻腔不通气时间为50s,测得nNO值记为LnNO50。2.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双侧nNO之间的差异;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身高、年龄、体重、BMI、性别对nNO的影响;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改变鼻腔不通气时间时NO在鼻腔的蓄积浓度变化趋势;认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名健康受试者LnNO浓度平均值为(383.32±126.34)ppb,RnNO浓度平均值为(395.26±124.32)ppb,双侧nNO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大连地区健康成人nNO浓度的平均值为(389.29±124.85)ppb,左、右侧nNO浓度无显着差异。2.nNO浓度与受试者的身高呈负相关,回归方程:Y(nNO,ppb)=1281.54-5.31X(身高,c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的性别、年龄、BMI、体重对nNO浓度无显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改变鼻腔不通气时间为10、20、30秒时测得nNO浓度平均值LnNO10为(984.54±477.69)ppb、LnNO20为(1527.32±717.24)ppb、LnNO30为(2183.26±946.21)ppb,对其中10名受试者延长鼻腔不通气时间至50秒时测得LnNO50平均值为(3083.00±1905.62)ppb;延长鼻腔不通气时间后测得nNO浓度升高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我国大连地区健康成人nNO浓度的正常参考值为(389.29±124.85)ppb,与身高呈负相关。2.对健康成人而言,通过单侧鼻孔测量nNO可代替双侧鼻孔分别测量。3.安静状态下,一定时间内延长鼻腔不通气时间,nNO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
舒海洋[4](2021)在《嘧啶和吡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一氧化氮(NO)是一种生物活性气体,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具有多种作用。在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是由微生物和细胞因子刺激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它是宿主防御病原体和免疫调节所必需的。一氧化氮合酶(NOS)通过催化NADPH依赖的L-精氨酸(底物)氧化来产生NO。NOS存在三种不同的亚型,具体取决于其存在的位置,即神经元NOS(n NOS,I型),诱导型或炎性NOS(i NOS,II型)和内皮型NOS(e NOS,III型)。NO的产生取决于其产生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均起着作用。i NOS的过度表达会增加NO的生成,最终与超氧自由基反应生成活性氮物质(RNS),例如三氧化二氮(N2O3)和过氧亚硝酸盐(ONOO-)。这些RNS引发某些炎症或氧化应激途径,从而导致各种病理状况,例如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发性硬化,中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腹腔疾病和炎症性肠病。迄今为止i NOS的突变分析已确定了对酶功能至关重要的氨基酸集合。当突变为天冬酰胺时,Glu546降低了FMN子域和加氧酶域血红素之间的域间电子转移。在加氧酶结构域的H4B结合口袋中,残基Arg375,Trp455,Trp457和Phe470对于H4B辅因子结合以及随后的酶的二聚化和功能至关重要。i NOS抑制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与L-Arg具有直接竞争性,它们可逆地抑制L-Arg结合或与L-Arg竞争,另一种是抑制活性i NOS二聚体的形成。但迄今为止,它们在临床试验中均未通过,因此合成有效的i NOS抑制剂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发现和开发针对关节炎的类药物消炎药,我们在以前的基础上发现了的“Hit”有较强的毒性缺点。将化合物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PDB ID:1DD7)进行对接,通过空间结构和配体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寻找可以改造的位置。通过分析,共合成有40个新型嘧啶,吡唑并[4,3-d]嘧啶衍生物,筛选对NO的抗炎活性以及对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平衡毒性和活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多个步骤进行了总结,发现标题化合物6e具有较低的毒性(分别针对LO2:IC50>1000μM)和对抑制NO释放的有效作用(10μM时的77%)。
孙志婷[5](2020)在《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肿瘤作为致死率最高的两大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信号传导分子,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与其他制剂相比,NO内源性的存在以及作用6秒后转化为无害离子的特点决定它不仅能发挥药效,而且能最大限度减少毒副作用。因此,NO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基于提高NO产生的策略用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防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已成为继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NO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研究的不断开展,NO在CAVD中所起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NO在抑制心血管钙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潜在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根据NO不同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浓度依赖性的特点,近年来,NO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被广泛挖掘。基于提高肿瘤部位NO的生成来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策略能显着增敏其他传统疗法。基于上述理论背景,本文以提高NO生成为出发点,探索NO在CAVD和肿瘤联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NO对BVICs钙化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采用两步酶解法从牛主动脉瓣瓣膜中分离提取牛主动脉瓣瓣膜间质细胞(Bovine Valve Interstitial Cells,BVICs),并通过α-SMA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离提取的BVICs纯度及表型进行鉴定。用钙化诱导培养基培养BVICs,构建基于BVICs的体外钙化模型并利用相关表征判断钙化模型构建成功与否。通过外源性补充NO供体DETA-NONOate和NOS抑制剂L-NAME对钙化诱导下的BVICs进行干预,探讨NO对BVICs中成骨分化、炎症产生、钙盐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分离BVICs并构建了良好体外钙化模型。采用DETA-NONOate或L-NAME对钙化诱导下的BVICs进行干预的结果显示,NO可通过下调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Runx2、ALP、OCN和OPN)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迁移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产生、直接抑制BVICs中钙盐沉积等发挥抑制瓣膜间质细胞钙化的作用,为NO在CAV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L-Arg/NO对主动脉瓣钙化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养6-8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构建主动脉瓣钙化模型,并腹腔注射L-精氨酸(L-Arginine,L-Arg)或L-NAME。探索NO对小鼠主动脉瓣钙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高脂饲养ApoE-/-小鼠可成功构建主动脉瓣钙化模型;L-Arg/NO的干预不仅能降低小鼠血脂水平,还能抑制主动脉瓣中钙盐沉积、下调主动脉瓣膜中钙化相关基因的表达;L-Arg/NO亦能通过调控RANKL的表达来降低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以及瓣膜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该部分研究提示L-Arg有望成为一种具有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钙化等多重作用的治疗CAVD的新型药物。NO对生物瓣膜钙化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构建Wistar幼鼠皮下埋植钙化模型,通过腹腔注射NO供体药物L-Arg和NOS抑制剂L-NAME,探索NO对人工生物瓣膜(戊二醛交联的牛心包,Glutaraldehyde-crosslinked bovine pericardium,GA-BP)钙化的影响。结果表明:NO可以抑制GA-BP表面钙盐的沉积,并且能够促进GA-BP表面M2型巨噬细胞的粘附。NO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体内外实验研究。将NO供体L-Arg和光敏剂ICG共包载于PLGA纳米粒和PCL-PEG-PCL温敏水凝胶双重递送系统中,通过提高肿瘤部位NO的生成,探索NO对PDT在肿瘤治疗中的协同增敏作用。结果表明:NO一方面可以直接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肿瘤部位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的激活,降解肿瘤部位过表达的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协同增强PDT在肿瘤治疗中的效果,从而为肿瘤的联合治疗提供新的可能。综上所述,NO既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成骨分化、钙盐沉积而抑制CAVD的发生发展,又能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肿瘤部位胶原基质的破坏作用协同增强PDT的效果。因此,NO在CAVD的防治和肿瘤联合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郭咏梅[6](2020)在《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产期和泌乳前期的高产奶牛由于生理的变化和高的代谢水平,抗氧化功能显着降低,容易诱发氧化应激,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是乳脂和乳蛋白合成与分泌的重要场所,其细胞的生物合成能力决定了奶牛乳腺的产奶能力。因此,深入研究硒(Se)减缓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对科学合理的补加Se,缓解奶牛氧化应激,优化奶牛抗氧化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以BMEC为细胞模型,分别以外源性一氧化氮(NO)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二硝基氯苯(DNCB)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并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白介素-1(IL-1)生物活性、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剂抑制其磷酸化水平、并结合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从TrxR1/MAPK/NO途径深入研究了 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本论文共分为6个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200 nmol/L)对BMEC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初探正常生理条件下Se对TrxR活性和NO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机理提供基础。结果表明,Se对BMEC的相对增殖率(RGR)、Trx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抑制作用呈显着的剂量依赖效应,即Se对BMEC的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综合多项指标得出,以50 nmol/L处理组较好,100~200nmol/L处理组促进作用削弱。然而,Se的添加对正常BMEC的炎症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基因表达、NO含量、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试验2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RGR、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等指标为判断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 NO(0、250、500、750、1000、1250、1500μmol/L),分别作用 2、4、6、8、12和24 h,筛选出适宜的NO氧化损伤建模浓度及作用时间。结果显示,过量的NO可诱导BMEC的氧化应激,以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外源性NO,处理浓度为1000 μmol/L作用时间为6h,RGR降低至76.61%,引起SOD、CAT、GPx活性降低,MDA含量、炎症因子及NO含量、iNOS活性升高,可以作为建立BME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试验3以试验2为基础,以NO诱导BMEC的氧化损伤,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及200 nmol/L)对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和可能的调节作用机制,并筛选出Se的适宜添加剂量。结果表明,NO过量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引起RGR与SOD、T-AOC、CAT活性显着下降,GPx、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Nrf2的基因表达呈现相似的变化;而ROS活性、MDA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基因表达也显着升高,并增加了其下游IL-1等炎症因子、iNOS的表达。Se的添加显着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Se对NO诱发的氧化应激具有显着的减缓效果,减少了 IL-1的生成,降低了 iNOS的活性与NO的释放。这可能与增高的TrxR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了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Se对过量NO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以20~100 nmol/L的Se保护组保护作用较好,尤其以50 nmol/L的Se保护组的保护效果更好,然而,过高浓度的Se则未能逆转NO诱导的细胞损伤,甚至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作用。试验4以试验3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IL-Ra抑制IL-1生物活性,从TrxR/IL-1/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将BMEC随机分为8组,分别是:对照组(CON)、Se 处理组(Se)、DNCB 损伤组(DNCB)、IL-1Ra 处理组(IL-1Ra)、Se+DNCB预保护组(S+D)、Se+IL-1Ra 处理组(S+I)、DNCB+IL-1Ra 保护组(D+I)、Se+DNCB+IL-1Ra处理组(S-D+I)。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导致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活性升高,激活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增加了下游因子IL-1及NO浓度,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IL-1Ra抑制了 IL-1的生物活性,降低了 NO过量生成,减缓了 DNCB引起的氧化应激,说明IL-1是诱发NO大量产生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Se对DNCB引起的BMEC氧化损伤具有缓解作用,Se的添加促进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可逆转DNCB引起的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IL-1的生成、iNOS活性及NO的过量产生。这说明Se通过TrxR抑制IL-1的活性发挥其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试验5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 SB203580、SP600125、PD98059 分别抑制 p38MAPK、JNK、ERK1/2 信号通路,将第三代贴壁生长的BMEC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DNCB损伤组、Se 处理组、DNCB+Se 预保护组、DNCB+SB203580、DNCB+SP600125、DNCB+PD98059,从TrxR/MAPK/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活性,ASK-1活性增加,下游p38MAPK及JNK通路被激活,并导致IL-1过量释放,诱发BMEC氧化应激,Se的预保护作用逆转了 BMEC内的氧化损伤,增强了 TrxR的表达,ASK-1活性及p38MAPK及JNK通路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逆转了 IL-1的过量释放及其下游iNOS-NO级联。当p38MAPK及JNK通路分别受到SB203580、SP600125抑制后,DNCB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被抑制,MAPK信号通路下游因子IL-1含量、iNOS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受到显着抑制,进而保护细胞免受NO蓄积的损伤,这提示Se通过TrxR抑制p38MAPK及JNK通路的激活缓解BMEC的氧化损伤。试验6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NO诱导BMEC氧化损伤,采用基因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将BMEC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NO损伤组、NO+Se预保护组、NO+TrxR1 OE组,进一步研究TrxR1对细胞中iNOS、IL-1β等炎症因子及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的影响,验证TrxR1基因是否是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TrxR1基因显着降低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减缓了 NO诱导的氧化损伤,进一步验证了 TrxR1是Se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从TrxR1/MAPK/NO途径探讨了 Se促进BMEC抗氧化功能、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即Se通过促进Trx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了 p38MAPK/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降低了 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抑制了 NO的过量释放,保护了 BMEC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郑亚光[7](2020)在《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奶牛在泌乳过程中由于高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水平,通常伴随着一氧化氮(NO)等自由基类代谢产物的增加,进而加剧其炎症反应,引起产奶性能和乳品质的降低。壳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生物学活性,在食品、制药、猪禽养殖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有限的研究资料报道,壳聚糖可提高奶牛的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但其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抗氧化功能和抗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并结合体外法以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模型、通过NO和脂多糖(LPS)诱导PBMC的氧化损伤,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NF-κB信号通路深入研究了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机理,为通过日粮调控奶牛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产奶性能和改善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分为7个试验:试验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0头高产奶牛根据泌乳天数(200±15d)、产奶量(34.80±4.95kg/d)、胎次(2-3胎)等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五个日粮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头,包括对照组(CON)和壳聚糖组C500、C1000、C1500和C2000,CON组饲喂不添加壳聚糖的基础日粮,壳聚糖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000、1500、2000 mg/kg(干物质基础)的壳聚糖,每天记录采食量、产奶量,在试验期的第0、2、4、6、8周收集牛奶样品用于分析乳品质,试验期的第60天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和PBMC用于分析血液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壳聚糖,提高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能量矫正乳、乳蛋白和乳糖产量,降低了奶牛的体细胞指数;对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显着提高血清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淋巴细胞中CD4+和CD8+的比例,CD3+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血清NO含量的降低呈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了 iNOS活性,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显着或趋于显着地降低了 PBMC的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显着降低了 NF-κBp65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综合多项指标,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以促进奶牛的产奶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其中1500mg/kg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提示壳聚糖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了 iNOS活性,从而减少了过量的NO产生有关。试验2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体外分离得到的PBMC随机分为5组,一是对照组(CON)组,细胞培养液中不添加COS;其余4组为COS40、COS80、COS160和COS320组,分别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40、80、160和320μg/mL的壳寡糖(COS),研究体外添加COS对奶牛PBMC抗氧化功能和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添加COS对PBMC抗氧化功能的促进效果呈剂量效应,可增强抗氧化酶CAT、SOD的活性,其中以160 ug/mL的COS具有较好的效果。COS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降低iNOS的活性与NO的含量,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以160μg/mLCOS具有较好抑制作用,320μg/mLCOS的抑制作用减弱。添加COS抑制了 NF-κBp50和NF-κBp65的基因表达,提示COS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降低iNOS与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降低了 NO的生成,进而促进了抗氧化功能,降低了炎症因子的产生。试验3利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建立了 PBMC体外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培养于终浓度为0、50、100、200、300、500 μmol/L的DETA/NO细胞培养液中,分别作用2、4、6、8、12 h。结果显示,200 μmol/LDETA/NO作用PBMC4h,可以作为建立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NO过量引起PBMC氧化损伤,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因子IL-1β、NO含量上升。试验4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的设计,将分离得到的PBMC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CON组)和4个COS组。其中,CON组在无COS、但含有DETA/NO的培养基中进行处理;COS40、COS80、COS160和COS320组分别在添加40、80、160和320μg/mL COS培养基中预处理,再用DETA/NO继续处理。结果显示,COS对NO诱导的PBMC抗氧化功能的降低具有显着的减缓效果,降低了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抑制了 NF-κB通路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中,以160μg/mL的COS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320μg/mLCOS抑制效果减弱。提示COS可能通过抑制IL-1β产生降低NF-κB的通路活性,从而抑制iNOS的活性及NO的产生发挥其对细胞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试验5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细胞活力为指标筛选LPS的损伤时间和剂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LPS浓度包括0、0.1、1、10和20μg/mL 5个不同的LPS浓度处理,其中以0μg/mL剂量组为对照组(CON),LPS作用于细胞的时间包括6、12和24h,筛选可诱导奶牛PBMC细胞损伤的适宜的LPS损伤浓度和作用时间。结果显示,10μg/mL的LPS作用24h可以作为建立LPS诱导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第二部分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分离的PBMC分为6个处理组:对照组(CON),不进行COS和LPS处理;LPS组,只进行 LPS 处理;CL40、CL80、CL160 和 CL320 组分别接受 40、80、160 和 320μg/mL的COS处理,之后用LPS处理。结果表明,LPS可以诱导PBMC发生氧化应激,NF-kBp65的磷酸化水平增加,导致抗氧化功能降低,促炎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增强。COS对由LPS诱导引起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可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SOD活性,降低IL-1 β、IL-6、TNF-α等促炎性因子的含量与NO的生成,以160μg/mL的COS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提示COS可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影响iNOS活性,进而抑制NO的生成,促进奶牛PBMC的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试验6是在试验1饲养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饲养试验结束时,分别从饲喂不同剂量壳聚糖(0、500、1000、1500和2000mg/kg)的5组奶牛血液中分离PBMC。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将上述0剂量组奶牛的PBMC样本分为2部分,一部分不进行LPS处理,为对照组;另一部分进行LPS损伤处理,为LPS损伤组;其他壳聚糖饲喂组分离得到的PBMC均进行LPS损伤,设为CL500、CL1000、CL1500、CL2000组。结果显示,未饲喂壳聚糖的对照组奶牛PBMC在LPS的诱导下引起了氧化损伤;饲喂壳聚糖的奶牛PBMC细胞对体外LPS诱导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减缓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引起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iNOS酶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降低,NO的生成降低;其中,日粮壳聚糖添加剂量以1000-2000mg/kg减缓作用较好;进一步说明壳聚糖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与抗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NF-κB-NO调节途径有关。试验7试验分为2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利用siRNA沉默PBMC的NF-κBp65基因,选择具有最佳沉默效果的干扰序列。结果显示,siRNA可以成功沉默奶牛PBMC中NF-κBp65的基因表达,沉默效率为61%,NF-κBp65蛋白磷酸化表达降低了 38.5%。第二部分利用siRNA对NF-κBp65基因沉默的同时,以LPS诱导PBMC的氧化损伤,添加适宜的COS,揭示NF-κBp65基因在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试验分为8个处理组,对照组、LPS处理组、siRNA+COS+LPS组、siRNA组、COS 组、siRNA+COS 组、siRNA+LPS 组、COS+LPS 组和 siRNA+COS+LPS 组。结果表明利用siRNA沉默NF-κBp65后,降低了由LPS引起的氧化损伤程度,下调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促进了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说明NF-κB是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关键通路,NF-κBp65是COS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关键基因,COS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缓解了由LPS诱导引起的氧化应激。综上,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以促进奶牛的产奶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抗炎症反应,其中以1500mg/kg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本文从NF-κBp65-NO途径诠释了其影响机制,即壳聚糖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降低了 NO的过量生成,抑制了炎症反应,促进了奶牛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了炎症反应。
刘苗苗[8](2020)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只35个月龄雄性SD大鼠,每只大鼠的右侧胫骨干骺端植入纯钛钉为实验组,左侧制备相同深度的骨缺损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4天、7天、14天和21天随机各处死5只大鼠,截取双侧胫骨标本,进行微型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观察种植体周围和骨缺损区域的骨形成情况,脱钙,将样品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4个时间段种植体周围和骨缺损区域的组织病理变化,然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种植体周围和骨缺损区域4个时间段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动物术后情况:所有SD大鼠胫骨术区部位均无出血、感染渗出,种植体无松动脱落。(2)Micro-CT扫描结果:(1)Micro-CT扫描矢状面结果示:实验组植入种植体后第4天种植体周围未见新骨形成,第7天开始有少量骨形成,第14天可见小面积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形成,第21天可见骨小梁增多,且有序排列。对照组术后第4天骨缺损区域没有骨形成,第7天少量骨形成,第14天可见少量骨小梁结构,排列不规则,第21天可见大量的骨小梁结构。(2)Minmics Medical 19对实验组种植体周围100μm范围和对照组骨缺损区域的三维重建图像结果示:实验组植入种植体后第4天种植体周围为原骨质,第7天有少量骨形成,第21天时骨形成达高峰。对照组术后第4天骨缺损区域未有新骨形成,第7天可见少量骨形成,第14天可见小面积骨小梁结构,第21天骨形成量达最大。(3)Minmics Medica19数值结果示:使用SPSS 21.0软件对Minmics Medica19软件得到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实验组植入种植体后第4天、7天、14天和21天种植体周围100μm范围内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分别为16.44±0.37%、22.35±0.75%、30.11±0.18%和40.24±0.48%,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个时间段之间BV/T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域术后第4天、7天、14天和21天骨体积分别为3.23±0.09 mm3、4.09±0.04 mm3、5.11±0.04 mm3和6.19±0.07 mm3,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个时间段之间骨体积差异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示,实验组植入种植体后第4天沿种植体周围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第7天可见种植体表面布满成骨细胞,周围可见血管,编织骨形成,第14天种植体表面有板层骨形成,21天种植体表面可见大面积板层骨形成。对照组骨缺损区域术后第4天可见大量血凝块和成纤维细胞,第7天可见血凝块明显减少,血管形成增多,并可见编织骨形成,第14天缺损区可见小面积板层骨形成,第21天形成大面积板层骨。(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术后第4天iNOS表达最多,且为深棕色,第7天时iNOS的表达减少,染色较浅为棕色,第14天和第21天时iNOS表达明显减少,其中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部分骨细胞可见iNOS的阳性表达。结论:种植体骨结合过程分为血肿期、炎症期、增殖期和改建期,在本实验中首先证实了骨结合过程与骨折过程相似,其次显示随着种植体周围骨生成增多,iNOS的表达在第4天时最高,随后逐渐减少,表明其主要参与骨结合过程中的炎症期,进一步说明早期iNOS的升高可有效促进骨结合。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种植过程中人为增加种植体周围iNOS的表达,促进早期骨结合,可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为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且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产生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但其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薛艳芝[9](2020)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骨性关节炎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可以导致疼痛及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和全身炎症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其合成的一氧化氮(NO)在骨性关节炎中通过促炎、促进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加重滑膜炎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右美托咪定(Dex)是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许多研究中发现有抗炎、抑制交感、器官保护、镇痛等作用。右美托咪定是否通过调节软骨细胞iNOS/NO的产生而在骨性关节炎中发挥作用有待充分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0.1μM、1μM、10μM)对骨性关节炎细胞模型中iNOS活性以及NO产量的影响。方法用重组大鼠IL-1β(10 ng/mL)刺激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建立骨性关节炎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0.1、1、10μM)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处理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实验分为5组:(1)对照组(control),(2)IL-1β刺激组(M),(3)IL-1β刺激+低浓度(0.1μM)的右美托咪定(Dex)组(M+DL),(4)IL-1β刺激+中等浓度(1μM)的右美托咪定组(M+DM),(5)IL-1β刺激+高浓度(10μM)右美托咪定组(M+DH)。用CCK8测定法测定各浓度右美托咪定的细胞毒性。使用NO检测试剂盒评估各组细胞培养液NO水平。使用iNOS检测试剂盒评估各组细胞蛋白中iNOS的活性。结果(1)三种浓度(0.1μM、1μM、10μM)右美托咪定对软骨细胞均无细胞毒性。(2)IL-1β显着增加软骨细胞iNOS的活性及NO的产生,右美托咪定可以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iNOS的活性及NO的产生。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iNOS的活性及NO的产生,减轻软骨细胞损伤,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
李杭津[10](2020)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黏膜内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对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上颌窦黏膜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探讨i NOS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上颌窦黏膜内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因单侧鼻窦病变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全麻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1例。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每组17例,即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组、正常对照组(单纯上颌窦囊肿)。入组所有患者均排除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纤毛不动综合征和囊性纤维化病,且单纯上颌窦囊肿组排除急慢性鼻腔炎性疾病病史。于全麻手术中留取三组患者除送检病理标本外剩余的上颌窦内侧壁黏膜,每组每份黏膜组织质量不小于30mg,迅速置于冻存管中液氮低温保存。自各黏膜组织中提取总蛋白,定量变性后用Western blot法经电泳、电转、封闭、孵育一抗、孵育二抗及显影等步骤检测提取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获得相应免疫印迹图谱,免疫印迹一抗为抗兔i NOS,二抗为山羊抗兔抗体。实验结果用Image studio导入分析各条带灰度值,计算相对蛋白灰度比值,而后将结果导入Graphpad统计软件进行绘图及统计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i NOS与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检验标准:P〈0.05认为有差异,P〈0.01认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r的绝对值大小决定相关程度。结果:1.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组及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上颌窦黏膜内i NOS的表达均高于单纯上颌窦囊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 NOS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组上颌窦黏膜内高表达,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3.i NOS的表达与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发病呈正相关(r=0.6395,P<0.05),而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的发病呈弱相关(r=0.3396,P<0.05)。结论:1.i NOS与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而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的发病呈弱相关;i NOS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鼻窦黏膜内i NOS的定量检测可间接准确地反映鼻窦NO水平。
二、一氧化氮的生理化学与炎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的生理化学与炎症(论文提纲范文)
(2)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穿心莲简介 |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
2.3.5 提取率计算 |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
2.4 实验结果 |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
3.3.2 DAS-Man的制备 |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粒径检测 |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
4.3.7 热重分析(TG) |
4.3.8 溶剂残留检测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粒径检测结果 |
4.4.2 扫描电镜结果 |
4.4.3 透射电镜结果 |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
4.4.7 热重分析结果 |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
5.3.3 溶出度检测 |
5.3.4 释放率检测 |
5.3.5 稳定性检测 |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
5.3.7 体外毒性检测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
5.4.3 溶出度检测 |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
5.4.7 毒性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
6.3.3 组织分布测定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
7.3.3 含量测定 |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
7.4.4 MPO含量测定 |
7.4.5 NO含量测定 |
7.4.6 TNF-α含量测定 |
7.4.7 IL-6含量测定 |
7.4.8 IL-1β含量测定 |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仪器 |
8.3 实验方法 |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
8.3.3 样品处理 |
8.3.4 含量测定 |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4.1 小鼠存活数量 |
8.4.2 小鼠DAI评分 |
8.4.3 小鼠结肠形态 |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
8.4.6 MPO含量测定 |
8.4.7 NO含量测定 |
8.4.8 TNF-α含量测定 |
8.4.9 IL-4含量测定 |
8.4.10 IL-1β含量测定 |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大连地区健康成人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及其在鼻腔蓄积情况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仪器 |
3.检测方法 |
3.1 nNO测定方法 |
3.2 nNO检测过程 |
3.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健康成人nNO浓度正常值 |
2.nNO影响因素分析 |
3.nNO在不通气鼻腔的蓄积情况 |
讨论 |
1.测量nNO的意义 |
2.nNO的准确性 |
3.nNO的影响因素 |
4.nNO在不通气鼻腔的蓄积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检测和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嘧啶和吡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思路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材料与试剂——化学合成 |
2.1.2 材料与试剂——抗炎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 |
2.2 仪器与设备 |
2.2.1 仪器与设备——化学合成 |
2.2.2 仪器与设备——抗炎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 |
2.3 化学合成方法 |
2.3.1 化合物5a-g的合成 |
2.3.2 化合物6a-g的合成 |
2.3.3 化合物7a-g的合成 |
2.3.4 化合物8a-g的合成 |
2.3.5 化合物11a-d的合成 |
2.3.6 化合物12a-c的合成 |
2.3.7 化合物13a-e的合成 |
2.4 MTT法检测嘧啶类衍生物的细胞毒性 |
2.5 NO 产生评价 |
3.结果 |
3.1 化学合成部分 |
3.2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化合物抑制NO的释放实验 |
3.4 化合物对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 |
3.5 化合物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3.6 化合物油水分配系数测定和毒性分析 |
4.构效关系分析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图:(化合物核磁谱图)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调控、结构和抑制 |
参考文献 |
(5)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NO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1 NO的产生 |
1.1.2 NO的生物学功能 |
1.2 N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1.2.1 心血管疾病概述 |
1.2.2 NO与心肌重塑 |
1.2.3 NO与动脉粥样硬化 |
1.2.4 NO与血管钙化 |
1.2.5 NO与CAVD |
1.2.5.1 CAVD |
1.2.5.2 NO在CAVD中的作用 |
1.3 NO与肿瘤 |
1.3.1 肿瘤概述 |
1.3.2 NO在肿瘤中的应用 |
1.3.2.1 NO与化疗联合 |
1.3.2.2 NO与光动力治疗联合 |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氧化氮对BVICs钙化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实验动物 |
2.2.1.2 实验细胞 |
2.2.1.3 主要试剂 |
2.2.1.4 主要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牛主动脉瓣瓣叶的分离获取 |
2.2.2.2 BVICs的分离提取及培养 |
2.2.2.3 BVICs的鉴定 |
2.2.2.4 BVICs的钙化诱导 |
2.2.2.5 BVICs的钙化诱导鉴定 |
2.2.2.6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干预 |
2.2.2.7 ROS含量的测定 |
2.2.2.8 总RNA的分离提取及cDNA的合成 |
2.2.2.9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 |
2.2.2.10 蛋白表达的检测 |
2.2.2.11 ALP染色分析及活性的测定 |
2.2.2.12 巨噬细胞迁移的检测 |
2.2.2.13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 |
2.2.2.14 Ca~(2+)含量的检测 |
2.2.2.15 实验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BVICs的鉴定 |
2.3.2 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
2.3.3 碱性磷酸酶活性表征 |
2.3.4 NO对BVICs中ROS含量变化的影响 |
2.3.5 NO抑制BVICs向成骨方向分化 |
2.3.5.1 NO对BVICs中成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2.3.5.2 ALP染色分析 |
2.3.5.3 ALP活性测定 |
2.3.6 NO对RANKL表达及sRANKL含量变化的影响 |
2.3.7 NO对巨噬细胞迁移和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 |
2.3.8 NO对Ca~(2+)含量变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L-精氨酸-一氧化氮改善小鼠主动脉瓣钙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主要试剂 |
3.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1.3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
3.2.2.2 动物实验分组及干预 |
3.2.2.3 动物样本的采集 |
3.2.2.4 主动脉瓣的H&E染色、Von Kossa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
3.2.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3.2.2.6 血清中Ca~(2+)的定量检测 |
3.2.2.7 血清中ALP活性的测定 |
3.2.2.8 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的测定 |
3.2.2.9 Ca~(2+)含量的检测 |
3.2.2.10 总RNA的提取分离及cDNA的合成 |
3.2.2.11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 |
3.2.2.12 实验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L-Arg/NO对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 |
3.3.2 L-Arg/NO对小鼠血清中ALP活性和Ca~(2+)含量的影响 |
3.3.3 L-Arg/NO对小鼠主动脉瓣细胞浸润的影响 |
3.3.4 L-Arg/NO对小鼠主动脉瓣中钙盐沉积的影响 |
3.3.5 L-Arg/NO对小鼠主动脉瓣中钙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6 L-Arg/NO对巨噬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的产生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一氧化氮对人工生物瓣膜钙化性能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脱细胞牛心包的制备 |
4.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态 |
4.2.3.3 脱细胞牛心包组织学染色及DNA含量检测 |
4.2.3.4 GA交联脱细胞牛心包的制备 |
4.2.3.5 埋植模型的构建及给药 |
4.2.3.6 动物取材 |
4.2.3.7 H&E染色分析 |
4.2.3.8 Von Kossa染色分析 |
4.2.3.9 ICP-MS定量分析钙盐沉积 |
4.2.3.10 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
4.2.3.11 实验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脱细胞牛心包的表征 |
4.3.2 NO和L-NAME对GA-BP钙化性能的影响 |
4.3.3 巨噬细胞浸润及表型鉴定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一氧化氮联合光动力抗肿瘤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1.1 实验试剂 |
5.2.1.2 实验仪器 |
5.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纳米粒的制备 |
5.2.2.2 纳米粒的稳定性及包封率测定 |
5.2.2.3 体外NO和ROS产生的测定 |
5.2.2.4 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的测定 |
5.2.2.5 纳米粒摄入及胞内ROS和NO的产生 |
5.2.2.6 PLGA@ICG@L-Arg的细胞毒性研究 |
5.2.2.7 PLGA@ICG@L-Arg的细胞凋亡研究 |
5.2.2.8 PLGA@ICG@L-Arg/Gel的合成及表征 |
5.2.2.9 多光谱荧光成像实时观察ICG的体内释放 |
5.2.2.10 体内抗肿瘤效果的评价 |
5.2.2.11 体内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
5.2.2.12 肿瘤组织中NO含量的测定 |
5.2.2.13 肿瘤组织中Collagen Ⅰ含量和MMPs活性的测定 |
5.2.2.14 实验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PLGA@ICG@L-Arg的理化表征 |
5.3.2 细胞摄入及ROS和NO的产生 |
5.3.3 PLGA@ICG@L-Arg的细胞杀伤作用 |
5.3.4 PLGA@ICG@L-Arg/Gel的表征 |
5.3.5 体内多光谱成像实时观察ICG释放 |
5.3.6 NO联合PDT体内抑瘤效果的评价 |
5.3.7 瘤内NO、Collagen Ⅰ和MMPs的产生 |
5.3.8 生物安全性评价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5.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氧化应激的危害及其防治 |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1.2 氧化应激的诱发因素 |
1.1.3 氧化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
1.1.4 缓解氧化应激的措施 |
1.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促进作用 |
1.2.1 硒在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利用 |
1.2.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 硒缓解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
1.3.1 硒对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1.3.2 硒减缓氧化应激的可能机制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不同剂量硒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
2.1.1 引言 |
2.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过量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硒对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硒通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白介素-1活性对细胞损伤的减缓作用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硒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的过表达对硒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2.6.1 引言 |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过量NO对细胞抗氧化功能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 |
3.1.2 Se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
3.1.3 Se缓解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 |
3.2 总体结论 |
3.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
1.2 氧化应激的产生及其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中的作用 |
1.2.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2.2 氧化应激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中的作用 |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作用效果 |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动物抗氧化和抗炎症的调节作用 |
1.5 壳聚糖促进抗氧化与抗炎症反应的可能机理 |
1.5.1 可能通过调节体内免疫调节因子发挥抗炎症作用 |
1.5.2 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NO产生 |
1.5.3 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降低NO的生成 |
1.5.4 可能通过调节脂类代谢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技术路线 |
1.7.2 主要试验内容 |
2 试验研究 |
2.1 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壳寡糖对奶牛PBMC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 |
2.2.1 引言 |
2.2.2 材料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诱导奶牛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壳寡糖对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壳寡糖对LPS诱导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体内与体外结合研究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机理 |
2.6.1 引言 |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2.7 通过siRNA沉默NF-κBp65基因研究COS缓解LPS引起PBMC氧化应激的机制 |
2.7.1 引言 |
2.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7.3 结果 |
2.7.4 讨论 |
2.7.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
3.1.2 壳聚糖促进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制 |
3.1.3 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和日粮中的添加剂量 |
3.2 总体结论 |
3.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领域 |
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动物术后情况 |
2.2 Micro-CT扫描结果 |
2.3 HE染色结果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3 讨论 |
3.1 iNOS在种植体骨结合中的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骨性关节炎 |
1.1.2 一氧化氮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1.1.3 骨性关节炎中的一氧化氮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1.1.4 右美托咪定对iNOS/NO的作用 |
1.2 本研究的科研思路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软骨细胞 |
2.2.2 大鼠软骨细胞的换液 |
2.2.3 大鼠软骨细胞的传代 |
2.2.4 阿利新蓝染色鉴定细胞表型 |
2.2.5 细胞分组 |
2.2.6 细胞加药处理方法 |
2.2.7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8 NO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 |
2.2.9 NOS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蛋白中i NOS活性 |
2.2.10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软骨细胞形态观察 |
3.2 软骨细胞经阿利新蓝(PH2.5)染色后观察 |
3.3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IL-1β诱导的SD大鼠软骨细胞NO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IL-1β诱导的SD大鼠软骨细胞i NOS活性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骨性关节炎体外模型的建立 |
4.2 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 |
4.3 右美托咪定用于骨性关节炎治疗的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黏膜内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组织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
1.1.1 组织标本来源 |
1.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
1.1.3 实验分组与标本保存 |
1.2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1.5 参与者及父母或监护人的授权 |
2.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Western blot主要步骤 |
2.3 结果判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1.免疫印迹图谱及统计 |
2.i NOS与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参与鼻-鼻窦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一氧化氮的生理化学与炎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其在气道疾病诊治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哮喘联盟.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大连地区健康成人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及其在鼻腔蓄积情况的探究[D]. 胡新成.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嘧啶和吡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D]. 舒海洋.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孙志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D]. 郭咏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D]. 郑亚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刘苗苗.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9]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研究[D]. 薛艳芝. 南华大学, 2020(01)
- [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上颌窦真菌球型鼻窦炎黏膜内的表达[D]. 李杭津.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