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枝梅种植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米冬云[1](2018)在《干枝梅的驯化培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塞罕坝机械林场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干枝梅的培育与生长。本文根据塞罕坝机械林场干枝梅的生长具体情况,分析干枝梅的驯化培育及经营管理技术,使其更好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景观价值。
郑媛媛[2](2018)在《古代中国枣业研究》文中指出枣为中国传统五果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栽培、加工与利用的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当前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知名农书对枣的栽培技术都有详细总结,涉及选地、选种、移栽、管理、收获等方面。为了克服鲜枣保鲜期短,不便于储存的局限,古代人民还对鲜枣进行干化、熟化、液化加工,制成丰富多样的枣产品。漫长的栽培与加工历史成就了中国古代诸多历史名枣,其知名的方式可总结为四种,即以产地知名、以外观知名、以口味知名、以文化驰名。枣是药食同源产品,其利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食用方法就是直接采食鲜枣果,而对一些口感不好的或者未成熟的枣果,则可以用水煮熟食用。而且枣果、枣树叶还具有救饥功能,甚至在粮草匮乏时还充作将士的军粮。一些着名的枣或者枣产品还是重要的商品,贸易至全国各地。枣也是古代制作各种养生方、养生汤、养生粥、养发保健方的重要原料或者辅料,发挥着养脾胃、助睡眠、强体质等功效。枣树的叶、花、根、果皆可入药,为中医中使用最广泛的药材之一,出现在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诸多方剂之中,治疗多种疾病。枣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喻义,古代婚礼、祭祀以及道教修仙等文化活动都多会用到枣,诸多制香配方中也添加枣。鉴于枣的丰富用途及其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其引起古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依据文字材料,北魏时期首次颁布“枣政”,授田种枣,此举为后代各朝效仿沿用,颁布一系列政令保证种枣用地以及种植数量;同时严禁砍伐、焚烧等各种破坏枣树的行为,如有违背,加以严惩。政府还对种枣有功的地方官员以及个人进行奖励,以调动种枣积极性,同时还给予减税等优惠政策。各地把质量好、品种优的枣上贡给朝廷,称为枣贡。随着枣业的发达,枣税也成为传统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明朝,枣税征收方式更加明确,有枣株课米和枣子易米两种方式。
李从娟,王世杰,谢贻军,孙永强,叶艳丽,张恒[3](2017)在《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文中认为综述了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介绍了新疆8种主要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目前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盐生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
陈俊愉,程绪珂[4](2015)在《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花学名:Prunus mume(Armeniaca mume)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科属:蔷薇科、李属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之时,唯有那梅花傲然挺立,喷红吐翠。1960年12月陈毅作《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梅花神、韵、姿、香、色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类型与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容易栽培,深为广大的汉族及一些少数民
温昌铃[5](2014)在《上杭县乌梅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达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当中,必须实施科学规划、规模种植、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手段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大提升。乌梅产业是上杭县传统产业之一,贸工农一体化已经初具规模,基地建设规模日渐增加。面对日渐低迷的传统产业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促进上杭县乌梅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沿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路,通过对上杭县乌梅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查找出制约上杭县乌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以提出上杭县乌梅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建议对策。论文由六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给出本文的研究方案。第二部分是对上杭县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调查。是第三部分是对上杭县乌梅产业进行概述,包括乌梅产业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研究意义。第四部分运用SW0T分析法提出上杭县乌梅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大要素并作出分析:优势包括区位,良好产业基础,乌梅性能,产量平稳,自然环境;劣势包括优良品种少、价格波动大,饮食习惯制约,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优势未发挥,经营利益机制薄弱、梅农积极性不强;机遇包括政策,产品升级空间大,品台建设加快;威胁包括现代消费心理,市场环境变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预警系统不健全。第五部分介绍漳州市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出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可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提出能够促进上杭县乌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强化扶持服务,做强做大加工龙头企业;实施项目战略,提升乌梅产业化水平;加快园区建设,为梅产业发展搭建产业平台;抓好基地建设,为梅制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营销策略。第七部分为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上杭县乌梅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近几年梅出口环境差、梅产业效益不高,只有通过政府加强扶持、企业搞好规划、农户提高积极性、加大开发产品力度等多重手段,上杭乌梅产业才能走向更加稳健、科学的道路。
李良涛[6](2014)在《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文中认为庭园和农田边界分别作为农业/农村生态系统中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对这些生境植被的合理管护能有效提高地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进人类福祉。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分析并探讨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田间岛屿等非农生境和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物种多样性、功能组成及其立地、景观和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并提出了生态植被营建途径及管护建议,为加强农村/农业生态系统管护、优化生态服务提供参考。1、以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对14个典型生境的植物组成进行分层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在样地水平上,河边坑塘植被带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沟渠,果园、棉田、粮田物种丰富度较低,与菜地等4个农业生产生境草本乡土物种比例均≤70%,其中菜地仅30.5%。(2)在生境水平上,田间坟地(9-800m2)拥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102种)、草本物种(85种)和乡土特有种(6种),林地中有最多的木本物种(13种),其他生境均有特有种。(3)在所有生境中,共计调查到植物161种,分属41科,119属,其中野生种117种,草本131种,草本中58%为乡土物种,74%为杂草,22.1%为恶性杂草;其中野生濒危保护植物3种、外来入侵种(潜在)15种。对于不同尺度,样地尺度比生境尺度上拥有较低的乡土植物和较高比例的杂草;对于不同生境,物种盖度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田间坟地植被与荒草地不同,具有明显近自然特征,粮棉果蔬农业生产生境与廊道及田间岛屿等半自然生境间差异较大。(4)景观尺度研究表明,从单作农业景观、复合种植农业景观至非农生境镶嵌异质景观等梯度不同的五个景观类型区之间植物丰富度和组成具有显着差异;当农业生产生境饱和后,外来物种和恶性杂草增长趋缓,而随着非农生境多样化,多年生杂草、木本等逐渐增加,尤其是乡土种递增最为明显。2、系统调查了506条典型农业景观中河渠、生产路、田间路、田间草埂、树埂等5类线性非农生境的植物群落组成。研究显示:共计调查到植物物种123种,农田边界植被科优势现象比较突出,单种属较多。农田边界自生植被型以灌草丛为主,乔木层多为人工栽植,且较单一集中,群落物种组成多以野生杂草种为主。尽管很多物种为广布种,不同类型农田边界在植被物种丰富度、物种功能组成、植被分层及盖度上差异较大。(3)样地尺度α多样性河渠最高,田间草埂最低,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田间路最高,生产路最低。(4)不同农田边界类型之间在群落组成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生产路和田间草埂相似度最大,生产路和田间树埂相似度最低。3、对农田边界植被组成及其立地和景观尺度等一系列解释变量的研究显示:(1)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其组成受到立地和景观不同尺度众多因素的显着影响;(2)除邻近土地利用、植被结构、样地环境影响因素外,景观特征和管理因素也不容忽视;(3)不同的农田边界功能群物种组成不同,河道沟渠和田间树埂具有较高的自然种、木本种及多年生草本多样性,而农业耐受种较低,含有乔灌层的农田边界拥有较少的农业耐受种和一年生草本,较宽的田间路两种功能组植物丰富度都较高,而较窄的生产路和农田草埂农业耐受种和一二年草本较多。(4)用PCCA方法分析5个不同变量组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受土地利用因素、植被结构和立地环境等立地因素主要影响外,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组成受到的景观因素的影响比管理因素大。4、以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基于乔、灌、草组合模式划分的5种植被结构类型,对“田间岛屿”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历史和面积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10个1×1km2景观栅格中,共计调查到494个田间岛屿,平均田间岛屿斑块面积为68.3m2,总面积3.38ha,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6%,丰富度却占到景观总物种的64%,是维系该地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热点区域和物种库:(2)田间岛屿植被乡土物种占主导地位,每种植被结构类型均有特有种,调查中记录了3种重点保护濒危植物;(3)不同类型植被结构α、β、γ多样性差异明显,其中物种丰富度从植被结构类型1至5,依次降低,类型4、5有较高的beta多样性和较低的γ多样性;(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岛屿历史和面积两个因素对样地物种丰富度影响明显,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盖度影响较大,而对草本层无明显影响,研究强调了“田间岛屿”这一非农生境对于维系和恢复集约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对田间岛屿生境地被自生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记录的28个环境变量中,有15个显着影响变量参与模型建立,PCCA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结构因子和景观因子的影响都大于立地环境的作用。5、对北京沿城市化梯度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研究显示,沿该梯度庭园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格局反映了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层次差异。从北京近郊到远郊村庄,庭园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呈现从观赏(文化服务)到食用(供给功能)的变化。Rarefaction曲线显示观赏物种是导致地区间庭园p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排序也显示了物种组成沿城市梯度的显着差异,近郊和偏远农村差异最大,而郊区则与两者均有较高相似度。此外,物种与庭园面积仅在偏远农村呈正相关。较高的食用植物盖度和物种密度,显示了农村庭园种植者比城市的有较高的食用功用需求。6、对北京农村居民庭园植被垂直配置和水平微环境组成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庭园面积、不同村庄及城乡梯度对庭园结构的影响。在105户居民庭园中,43.8%具有庭园外园地,农户宅基地面积较小的户倾向于种植外园地,庭园(内外园地)面积平均为189.2ma(37-746m)9;所有庭园中共调查到17种土地利用类型,单个庭园土地利用多样性3-14个不等平均8.9个;不同城乡区位会影响庭园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近郊庭园较少,而且也会影响其面积差异,较大户级总面积支持了较多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有的类型分布比较固定;庭园各植被层盖度和>3m的乔木棵数均随着庭园面积增加而递增,城乡区位也会影响居民庭园不同植被层盖度及所占总面积比例,<3m各植被层面积,偏远乡村较大,>3m植被冠层盖度在中间梯度的远郊庭园面积最大。7、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化研究预测了庭园内外部环境、庭园管理及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庭园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庭园功能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1)庭园面积和家庭收入、庭园结构和庭园管理投入时间等因素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农业占家庭经济的比重增加,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食用物种丰富度也较高;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乡土物种较多;庭园历史较长、庭园管理者有男性参与提高了庭园中遮阴、木材等其他功用植物丰富度;户主为女性促进了庭园总物种丰富度、观赏和草本种丰富度的增加。(2)花园型分布与户主为女性显着相关;距离城郊越远、户主从事农业为主,农业收入农业比重大,庭园结构复杂、庭园管理投入时间多、庭园种植历史较长、主要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菜园分布有积极影响;林园型分布主要与庭院面积和家庭收入有关,庭院面积较大、家庭收入较高,林园分布的比例就较高;距离城市较近、户主从事非农职业,庭园结构简单、较少对庭园进行管理促使过度铺装庭园的分布概率增加;庭园结构复杂、管理时间较多、庭园历史较长、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多功能复合型的分布有积极影响。8对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进行良好的管护需要在适当的地方采用合理的措施,实施正确的方法进行生态植被营建和管护,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对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和庭园生态植被提出管护建议和建设注意事项,使人们对农村多种生境更加熟悉,并应用于设计和实践。
阎婷婷[7](2012)在《四本古代花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人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他们在研究园林花卉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与今天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这四本古代花谱中有关于园林花卉部分的研究时发现,《群芳谱》和《广群芳谱》两书中含有大量的花卉诗文引证。《长物志》的内容偏向园林花卉造景。而《花镜》中的内容则更加偏向于园林花卉栽培方面的研究。其次本文还发现,在《群芳谱》、《长物志》、《花镜》这三本花谱中含有园林观赏动物方面的内容。本文在研究在研究这四本古代花谱之前,阅读了有关四本花谱的研究书籍和文献后发现,虽然有很多学者、专家等对各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园林花卉方面,至今尚没有针对这四本古代花谱各自的体例构架和内容方面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经验。所以本文便以园林花卉的角度出发,对这四本古代花谱进行分析研究,摘录其中和园林花卉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梳理,将这四本古代花谱中有关于园林花卉分类、园林花卉栽培和园林花卉造景方面的内容做重点阐述。通过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更进一步研究这四本古代花谱的园林花卉内容做基础性工作。
张峰[8](2012)在《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产业是21世纪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是现代产业中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在中国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河北省注重花卉产业的发展,已经将其当作一个特色产业在全省进行建设,其在农业生产中被作为增加收益、提高农业结构趋于科学化进程的同时,增加就业、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该产业升级和实现健康飞跃发展,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科学比对分析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调查法、比对法和文献法,根据国际、国内产业布局、特点、趋势,通过对河北省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找出制约和影响河北省花卉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河北省花卉行业存在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现状,借鉴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经验及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当今花卉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发掘发展的机遇。认真剖析了河北省在发展花卉业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探讨了河北省花卉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战略及应采取的途径和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花卉产业已成为河北的新兴朝阳产业,成为了全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河北省花卉产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无论横向纵向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基础设施普遍弱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力量相对不足,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运输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体运力不足等问题;3、河北省花卉产业要充分发挥本省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花卉产业发展的认识,加强宏观管理,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创新服务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等具体措施,才能促进河北省花卉产业实现高产、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葛明鑫[9](2010)在《天祝地区花卉示范种植的潜力及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阐述天祝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针对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出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建立花卉基地,逐步扩大规模,形成科、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王玉娟,王保根,李百健,汪诗珊,房经贵[10](2010)在《南京植梅历史及其主要赏梅景点介绍》文中研究表明梅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南京已有3 000 a栽培历史,1982年南京市将其定为市花,在介绍南京栽植梅花历史的基础上,对南京梅花种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二、干枝梅种植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枝梅种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干枝梅的驯化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枝梅的特点 |
2 干枝梅的驯化栽培技术 |
2.1 育苗播种 |
2.2 移栽方法 |
2.3 管理方法 |
2.4 采摘时期 |
2.5 采种方法 |
2.6 肥水管理 |
2.7 温度光照 |
2.8 病虫防治 |
3 结语 |
(2)古代中国枣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古代枣的栽培技术及利用 |
第一节 枣的栽培与管理 |
第二节 古代枣果的加工 |
第三节 历史名枣 |
第二章 枣在古代的利用 |
第一节 枣的食用及贸易 |
第二节 枣的养生与药用 |
第三节 枣文化 |
第三章 古代“枣政” |
第一节 鼓励政策 |
第二节 护枣禁令 |
第三节 枣贡 |
第四节 枣税征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生植物概念和分类 |
2 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 |
2.1 医药原料 |
2.2 园林绿化 |
2.3 食品原料 |
2.4 纤维原料 |
2.5 饲料和牧草 |
3 新疆几种主要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现状 |
3.1 枸杞 |
3.2 黑果枸杞 |
3.3 白刺 |
3.4 甘草 |
3.5罗布麻 |
3.6 碱蓬属 |
3.7 骆驼刺 |
3.8 肉苁蓉 |
4 展望 |
(4)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论文提纲范文)
梅花 |
栽培历史 |
产地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变种与品种 |
习性 |
播种 |
繁殖 |
栽培 |
育种 |
梅花育种主要有以下途径 |
应用 |
牡丹 |
栽培历史 |
产地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种、变种与品种 |
习性 |
(5)上杭县乌梅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上杭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
2.1 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
2.2 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
2.3 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 |
2.4 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
2.5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2.6 推动了县域经济结构优化 |
3 上杭县乌梅产业概述 |
3.1 上杭县乌梅产业的历史背景 |
3.2 上杭县发展乌梅产业的意义 |
3.2.1 乌梅的药用价值高 |
3.2.2 乌梅产业底子好,前景广阔 |
3.2.3 种植区域广,农民增收效果好 |
3.3 上杭县乌梅产业的发展现状 |
4 上杭县乌梅产业的SWOT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凸显的区位优势 |
4.1.2 良好的产业基础 |
4.1.3 上杭县乌梅性能优势 |
4.1.4 上杭县乌梅产量持续平稳 |
4.1.5 上杭县生态环境良好 |
4.1.6 农业后发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优良品种少,价格波动大 |
4.2.2 现代饮食习惯制约产品发展 |
4.2.3 加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
4.2.4 品牌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
4.2.5 经营利益联结机制薄弱,梅农种管积极性不强 |
4.3 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
4.3.2 农业产业化政策促发展 |
4.3.3 产品升级空间大 |
4.3.4 平台建设加快,产业聚集提高 |
4.3.5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着提高 |
4.3.6 农业产业化装备能力持续提升 |
4.4 威胁(Threats) |
4.4.1 消费心理的影响 |
4.4.2 市场环境问题 |
4.4.3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
4.4.4 农产品加工预警系统不健全 |
4.5 上杭县乌梅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 |
5 其它地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
5.1 诏安县青梅产业现状 |
5.2 诏安青梅发展经验借鉴 |
5.2.1 鼓励精深加工,扩大产品系列 |
5.2.2 开创平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 |
5.2.3 发挥协会功能,助推产业提升 |
6 上杭乌梅产业发展对策 |
6.1 强化扶持服务,做强做大加工龙头企业 |
6.2 实施项目战略,提升乌梅产业化水平 |
6.3 加快园区建设,为梅产业发展搭建产业平台 |
6.4 抓好基地建设,为梅制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 |
6.5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营销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2.2 庭园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集约化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取样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取样效度 |
2.3.2 样地水平 |
2.3.3 生境尺度 |
2.3.4 景观情景分析 |
2.3.5 主要观测指标的空间分异和物种分布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
2.4.3 不同景观尺度植物多样性 |
2.4.4 农业景观中的乡土物种与外来物种 |
2.4.5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的非农生境保护 |
2.4.6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管护 |
第三章 农业景观中“线性廊道”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格局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区 |
3.2.2 取样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农田边界样地抽样效率及取样充分性检验 |
3.3.2 研究区农田边界科属组成概况 |
3.3.3 研究区不同类型农田边界植被主要群落分析 |
3.3.4 不同农田边界类型样地尺度植物组成比较分析 |
3.3.5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
3.3.6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
3.4 结论和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第四章 农业景观中的“线性非农生境”——农田边界植物组成及立地和景观等因素影响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区 |
4.2.2 取样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农田边界植被总体特征及DCA排序 |
4.3.2 单个解释变量对于农田边界植物组成的影响 |
4.3.3 单个主要环境变量对物种功能组成影响分析 |
4.3.4 所有显着变量CCA分析结果 |
4.3.5 不同变量组的相对重要性 |
4.4 结论和讨论 |
4.4.1 结论 |
4.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效果 |
4.4.3 环境变量的选择 |
4.4.4 环境变量组的重要性和对物种不同功能组的影响 |
4.4.5 影响农田边界植被组成的一般规律探讨 |
4.4.6 农田边界植被管护 |
第五章 “田间岛屿”植被结构与植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影响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区 |
5.2.2 取样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研究区田间岛屿分布 |
5.3.2 研究区及样地取样效度检验 |
5.3.3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组成 |
5.3.4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生长型分析 |
5.3.5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物种来源分析 |
5.3.6 宗坟生境民族植物学与乡土文化 |
5.3.7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
5.3.8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
5.3.9 田间岛屿面积、历史与物种多样性 |
5.3.10 田间岛屿地被层野生植物群落立地及景观因素影响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小结 |
5.4.2 取样方法及抽样大小 |
5.4.3 农田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维持 |
5.4.4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面积和历史影响 |
5.4.5 田间岛屿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因素影响 |
5.4.6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物多样性管护 |
第六章 北京城市化梯度下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 |
6.1 引言 |
6.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
6.2.1 研究区域和调查地点分布 |
6.2.2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
6.2.3 数据分析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及农户庭园管护 |
第七章 居民庭园结构与庭园植物组成的农户特征影响 |
7.1 引言 |
7.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
7.2.1 研究区域概况 |
7.2.2 研究过程与研究路线 |
7.2.3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
7.2.4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庭园植被结构与水平微环境 |
7.3.2 5个村庄庭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
7.3.3 农户特征概况 |
7.3.4 环境和农户特征主成分分析 |
7.3.5 居民庭园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和农户特征解译 |
7.3.6 庭园功能类型分布预测 |
7.4 结论和讨论 |
7.4.1 模型解释度 |
7.4.2 劳动力投入和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
7.4.3 庭园面积和物种丰富度 |
7.4.4 城市化梯度下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
7.4.5 农户特征与庭院类型 |
第八章 农业景观不同生境植被营建途径及模式探讨 |
8.1 引言 |
8.2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规划 |
8.3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建设 |
8.3.1 农业景观中防护林建设 |
8.3.2 农业景观中植物篱建设 |
8.3.3 农业景观中林地建设 |
8.3.4 农业景观中田间道路植被带建设 |
8.3.5 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缓冲带建设 |
8.3.6 农田景观中河滨植被带建设 |
8.3.7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态植被营建 |
8.3.8 乡村聚落中居民庭园生态植被建设 |
8.4 华北平原乡村生态植被建设备选物种及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
第九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四本古代花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成果 |
1.2.1.1 作者研究 |
1.2.1.2 内容研究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缘起 |
1.4 研究方法 |
1.5 古代花谱分析 |
1.5.1 古代花谱历史发展 |
1.5.2 古代花谱类型及作者分析 |
1.5.3 古代花谱目录分析 |
1.5.4 古代花谱内容分析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各书及作者简介 |
2.1 各书结构简介 |
2.1.1 编排结构 |
2.1.2 文章内容 |
2.1.3 写作手法 |
2.2 各书成书背景 |
2.2.1 《群芳谱》成书背景 |
2.2.2 《长物志》成书背景 |
2.2.3 《花镜》成书背景 |
2.2.4 《广群芳谱》成书背景 |
2.3 两书版本、名称介绍 |
2.3.1 《群芳谱》版本、名称 |
2.3.2 《长物志》版本、名称 |
2.3.3 《花镜》版本、名称 |
2.3.4 《广群芳谱》版本、名称 |
2.3.5 各书分类比较 |
2.4 各书版本比较结论 |
2.5 各书作者 |
2.5.1 《群芳谱》作者 |
2.5.2 《长物志》作者 |
2.5.3 《花镜》作者 |
2.5.4 《广群芳谱》作者 |
第三章 花卉的分类 |
3.1 花木分类的目的 |
3.2 各书花木分类类别 |
3.2.1 《长物志》花木分类 |
3.2.2 《花木》花木分类 |
3.2.3 《广群芳谱》花木分类 |
3.2.4 《群芳谱》花木分类 |
3.3 各书花木分类结论 |
3.4 各书花木分类今昔对比 |
3.5 各书花木详细今昔对比 |
3.6 两书植物各论形式对比分析 |
3.7 各书花木分类总结 |
3.7.1 花卉分类的特点及不足 |
3.7.2 现代书籍花卉分类特点 |
3.7.3 原因 |
第四章 花卉栽培 |
4.1 栽培方面 |
4.1.1 《花镜》花卉栽培 |
4.2 《花镜》课花十八法要点及今昔对比 |
第五章 园林植物造景及室内陈设 |
5.1 园林植物造景的意义 |
5.2 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 |
5.3 各书植物造景 |
5.3.1 《花镜》植物造景 |
5.3.2 《广群芳谱》植物造景 |
5.3.3 《长物志》配景 |
5.4 园林陈设 |
5.4.1 《花镜》陈设 |
5.4.2 《花镜》《长物志》家具陈设 |
5.5 《花镜》花卉装饰和应用 |
第六章 花卉文化的解读 |
6.1 花卉文化 |
6.2 名人与名花 |
6.3 花卉寓意比较 |
第七章 花谱中观赏园林动物比价 |
7.1 观赏园林动物的意义 |
7.2 各书观赏园林动物的对比 |
7.3 园林观赏动物寓意对比 |
第八章 总结 |
8.1 各书内容特点 |
8.2 各书中花卉造园与今对比 |
8.2.1 造园对比 |
8.2.2 花木造景对比 |
8.3 经验与启迪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花卉的定义 |
1.1.2 花卉产业 |
1.1.3 现代花卉产业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际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
2.2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
2.3 国际花卉大国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1 荷兰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2 哥伦比亚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3 美国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4 厄瓜多尔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5 以色列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4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况 |
2.4.1 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
2.4.2 销售额和出口额增长幅度明显 |
2.5 中国花卉行业发展趋势 |
2.5.1 花卉产业正走向成熟 |
2.5.2 产业链在逐步完善 |
2.5.3 国际间各项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
2.5.4 “三个保护”效应将加大 |
2.6 中国主要花卉生产省区发展情况 |
2.6.1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2.6.2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2.6.3 广东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3.1 河北省自然及人文地理状况 |
3.1.1 河北省地理状况 |
3.1.2 河北省自然植被情况 |
3.2 河北省花卉种植及销售情况 |
3.2.1 河北省主要花卉类型种植情况 |
3.2.2 河北省花卉销售情况 |
3.3 河北省花卉产业科技现状 |
3.4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4.1 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 |
3.4.2 花卉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仍需加强 |
3.4.3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
3.4.4 流通体系日臻完善 |
3.4.5 品牌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
3.5 河北省发展花卉产业 SWOT 分析 |
3.5.1 优势(Strengthens)方面 |
3.5.2 劣势(Weaknesses)方面 |
3.5.3 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3.5.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
第四章 河北省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4.1 河北省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1 基础设施普遍水平不高 |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1.3 科技力量相对不足 |
4.1.4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
4.1.5 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
4.2 河北省的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
4.2.1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花卉产业发展的认识 |
4.2.2 加强宏观管理,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
4.2.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 |
4.2.4 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 |
4.2.5 创新服务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产业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天祝地区花卉示范种植的潜力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祝县经济社会概况 |
2 天祝县花卉产业的潜力和优势 |
2.1 依托马铃薯组培中心, 创建花卉育苗快繁体系 |
2.2 利用设施农业搞好花卉栽培 |
2.3 当地土壤资源是花卉栽培的优良基质 |
2.4 高寒草原的多种花草是市场独特的花卉品种和盆景材料 |
2.5 花卉栽培是服务城市绿化、实施“旅游强县工程”的有效途径 |
3 花卉示范种植的发展前景 |
3.1 花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3.2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发挥科技优势 |
3.3 完善花卉基地建设, 扩大规模生产 |
3.4 加强科技服务,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
(10)南京植梅历史及其主要赏梅景点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南京植梅历史悠久 |
2 南京的观梅景点 |
2.1 南京梅花主要种植区的分布 |
2.2 南京不同梅花种植区的特点 |
3 南京植梅与利用的建议 |
四、干枝梅种植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枝梅的驯化培育技术[J]. 米冬云. 现代园艺, 2018(16)
- [2]古代中国枣业研究[D]. 郑媛媛.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新疆盐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 李从娟,王世杰,谢贻军,孙永强,叶艳丽,张恒.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3)
- [4]富贵神仙品(中国花经节编)[A]. 陈俊愉,程绪珂. 大匠之门 5, 2015
- [5]上杭县乌梅产业发展研究[D]. 温昌铃.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3)
- [6]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D]. 李良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7]四本古代花谱研究[D]. 阎婷婷. 天津大学, 2012(07)
- [8]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天祝地区花卉示范种植的潜力及发展前景[J]. 葛明鑫. 中国园艺文摘, 2010(12)
- [10]南京植梅历史及其主要赏梅景点介绍[J]. 王玉娟,王保根,李百健,汪诗珊,房经贵. 江苏林业科技,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