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细胞凋亡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唐晟杰[1](2021)在《VEGFR-3、MCM2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与食管鳞癌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研究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分子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并探讨三者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转移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遂宁市中心医院2015年50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手术食管鳞癌组织及20例正常食管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VEGFR-3与MCM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计算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运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探究三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法及R语言survival包分析三者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生存曲线,最后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rank test组间比较探讨了V EGFR-3及MCM2表达与D2-40标记的MLVD的关系。结果:1.VEGFR-3阳性表达率为58%,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吸烟史、T分期无关;29例VEGFR-3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6.75个月,相较于低表达组(39.75个月)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3年、5年的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EGFR-3高表达组中,D2-40标记的MLVD阳性表达率为93.1%,高于低表达组52.4%,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MCM2阳性表达率为74%,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吸烟史无关;37例MCM2高表达组食管鳞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8.05个月,相较于低表达组(44.00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M2高表达组中,MLVD阳性表达率为78.4%,高于低表达组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证实MCM2和MLVD值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3.D2-40标记的MLVD阳性率为76.0%,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吸烟史、T分期无关。38例MLVD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8.84个月,相较于阴性组(42.83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食管鳞癌中VEGFR-3、MCM2及D2-40标记的MLVD均较癌旁正常食管组织明显上调,且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生存期呈负相关,并证实了VEGFR-3和D2-40标记的MLVD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三者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局限性,研究对象数量的限制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分析证实结果,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研究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预后评估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黄慧[2](2021)在《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食管鳞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miR-203a-3p可作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随访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临床归档的3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石蜡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利用显微解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法分别检测miR-203a-3p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miR-203a-3p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03a-3p在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4%(7/11)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低于上皮内瘤变组织,但miR-203a-3p在两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miR-203a-3p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存在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生长部位、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3.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外周血所查的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03a-3p表达水平与CEA呈负相关(P<0.05),与AFP、CA199、CA724、SII、NLP、PLR无明显相关性(P>0.05)。4.利用ROC曲线分析miR-203a-3p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发现miR-203a-3p表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95%CI:0.885~0.996),当临界值取4.98时,对食管鳞癌诊断价值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96.7%。结论:1.miR-203a-3p的低表达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诊断。2.miR-203a-3p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负相关,对食管鳞癌患者病情随访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陈益馨[3](2021)在《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介素38(Interleukin-38,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食管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情况,并选其癌旁组织作为对照。HE染色下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应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等方法,分析IL-38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TILs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IL-38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IL-38的评分以中位数(M=4.78)作为临界值(cutoff)分为高表达组(IL38-H)和低表达组(IL38-L)。IL38-H有51例,IL38-L有51例。与癌旁组织中IL-38蛋白的表达水平(M=0.96)相比,IL-38在食管鳞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以及淋巴结转移中,IL-38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TILs浸润程度分为:G1(<20%为低浸润)、G2(20%-50%为中等浸润)、G3(>50%为高浸润)。食管鳞癌组织中低浸润淋巴细胞者33例,中等浸润淋巴细胞者36例,高浸润淋巴细胞者33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38蛋白的表达与TILs呈负相关(r=﹣0.244,P=0.014)。即随着IL-38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升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随之减小。(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38高表达、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食管鳞癌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而性别、年龄与DF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而IL-38高表达、性别、年龄与O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38高表达、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食管鳞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1)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2)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与TILs呈负相关,提示IL-38可能间接参与肿瘤微环境。(3)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高表达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陈锐[4](2021)在《MFN1和MFN2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居第7位以及死亡率居第6位的恶性肿瘤,其患病有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差异以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我国食管癌90%以上为食管鳞癌(ESCC),而潮汕沿海地区,食管鳞癌发生较高。线粒体作为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细胞内产生能量以及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而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代谢重编程,这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同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也是动态变化的。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也发现了在食管鳞癌中,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及其形态往往是失调的。线粒体形态受分裂和融合两个相反过程的调节,通过分裂可以产生足够数量的线粒体,而通过融合可以促进受损线粒体之间的互补,重塑线粒体。线粒体融合蛋白1/2(MFN1/2)在促进线粒体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完善的线粒体网络,并可通过稀释线粒体基质,清除活性氧自由基(ROS)等破坏的蛋白质、脂质、线粒体DNA(mt DNA)突变。因此,结构更大、更完善的线粒体可以修复线粒体的损伤,从而维持线粒体生物功能的正常进行。而以往对肿瘤中线粒体的研究常常集中于线粒体内各种酶的代谢上面,对线粒体融合蛋白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旨在探讨MFN1/2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发现食管鳞癌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材料与方法(1)数据库来源:本研究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相关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从TCGA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RNA-seq数据,分析MFN1/2在食管鳞癌与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人体组织样本:从汕头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食管癌样本,共获得105例术前未经放/化疗的手术切除标本。取其癌、癌旁和正常组织样本,根据其HE染色结果进行筛选,最后得到食管鳞癌癌变三个阶段(癌、癌旁、正常组织)配对样本各70例。同时,收集了13例患者的术后新鲜标本,取其食管鳞癌和配对的正常粘膜组织,提取RNA。(3)细胞来源:选用人食管鳞癌细胞系CSEC216、KYSE520、KYSE150及人食管永生化的上皮细胞系NE2。(4)动物样本:使用本实验室4NQO诱导的食管鳞癌小鼠模型样本,分别取喂养周数为0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28周的样本进行实验。(5)HE染色:用于对正常食管、癌旁组织及食管癌组织的病理学类型、肿瘤浸润程度和分化情况进行判定。(6)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体食管鳞癌组织及食管正常黏膜中MFN1和MFN2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食管癌小鼠模型中MFN1和MFN2蛋白的表达情况。(7)RT-PCR:检测食管癌组织以及细胞系中MFN1和MFN2的m RNA的表达情况。(8)蛋白质免疫印迹:用于检测细胞系中MFN1、MFN2蛋白的表达情况。(9)免疫荧光及共聚焦:用于观察食管癌组织以及细胞系中MFN1和MFN2的定位、形态结构。实验结果(1)GEO和TCGA转录组数据库显示MFN1、MFN2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P<0.01)。(2)食管鳞癌组织中MFN1、MFN2的m RNA表达增加,且两者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s=0.692,P<0.001)。(3)MFN1、MFN2蛋白的表达随着食管鳞癌癌变过程的进展逐渐增高(P<0.001),且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也呈现高表达状态。(4)食管癌变过程中MFN1与MFN2的蛋白表达呈现高度正相关性(rs=0.547,P<0.001)。(5)在4NQO诱导的食管鳞癌小鼠模型中,MFN1和MFN2蛋白在小鼠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表达量逐步增加。结论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MFN1、MFN2的表达逐渐增高,且二者表达水平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提示在食管鳞癌中线粒体融合过程过度激活,两者可能协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寒偲翀[5](2021)在《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是所有肿瘤中死亡率排在第六位的癌症,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地区是其高发区域。食管癌分为两种亚型,即食管鳞癌与食管腺癌,其中前者的占比超过70%。罹患食管鳞癌的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骨后或肩胛间区域疼痛,吞咽困难及由此引发的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现象。由于这些症状通常在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才会慢慢显现,很大一部分患者面临确诊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点的状况,所以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五年生存率仅为10%-15%。因此进一步研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机制并确认新的治疗手段和特定靶标对控制死亡率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十分必要。多项研究证实十字花科植物具有很好的抗癌防癌效果,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可以下调多种类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并推动细胞发生凋亡。莱菔素作为异硫氰酸酯家族成员之一,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它可以阻碍多条经典促癌通路的信号传导,并能激活在癌细胞中失活的明星抗癌因子,促进细胞周期阻滞与细胞凋亡,从而达到调控肿瘤增殖与侵袭转移能力的效果。本篇研究主要围绕着莱菔素抗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活性大小与相关作用机制展开。研究首先进行了移植瘤实验,发现莱菔素处理的裸鼠与对照组裸鼠相比,体内肿瘤的体积与重量显着减小,而裸鼠体重则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莱菔素在不影响裸鼠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延缓体内食管鳞癌肿块的增殖速率。之后在两种食管鳞癌细胞中进行的细胞活性测定与克隆形成实验说明莱菔素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与剂量依赖性,而流式细胞仪检测及相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莱菔素推动细胞发生凋亡和G2/M周期阻滞来抑制肿瘤的增殖生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莱菔素对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同样有阻断作用。鉴于莱菔素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食管鳞癌活性,接下来通过基因芯片对莱菔素处理前后细胞中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此寻找将莱菔素与食管鳞癌细胞表型变化连接起来的靶基因与靶信号通路。芯片结果与后续验证实验表明SCD和CDH3以及p53通路是药物处理细胞后表达量变化最显着的基因与信号通路,最有可能参与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挽救实验确认莱菔素确实是通过调控SCD和CDH3表达来下调食管鳞癌侵袭转移速度,并且数据库预测与随后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均表明Wnt/β-catenin通路位于这两个基因下游,莱菔素抑制基因表达后,Wnt/β-catenin通路随之失活。实验证明SCD和CDH3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作用,这意味着还有其他莱菔素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过程。莱菔素对p53的转录后调控作用提示了 p38通路等常见的p53激活子可能协助莱菔素发挥作用,而调节p38活性的上游基因GADD45B和MAP2K3在莱菔素作用下表达量明显提高,并且降低它们的表达会显着影响莱菔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co-IP实验表明GADD45B可以激活MAP2K3并发挥p38活化因子的作用,再加上GADD45B已被证实是p53靶基因之一,因此可以确定莱菔素激活细胞内正反馈调节环GADD45B-MAP2K3-p38-p53来降低食管鳞癌生长速率。过表达SCD,CDH3或降低GADD45B,MAP2K3表达量均会影响莱菔素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但没有完全抵消这种抑制效果,说明还存在其他关键效应因子。利用GSEA富集方法重新分析基因芯片结果,可以发现NFκB通路与莱菔素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并能通过与GEO数据库下载的数据集进行对比,确认了 CXCL10、INHBA、TNFAIP3和PLAU是莱菔素靶基因中推动食管鳞癌发展的重要因子。Cistrome数据库预测NFκB通路中的关键调控蛋白p65通过结合到这4个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发挥转录激活作用。接下来挑选莱菔素处理后表达量变化最明显的TNFAIP3和PLAU进行验证,确认莱菔素通过抑制NFκB作为转录因子与基因直接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最终达到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莱菔素具有很强的抗食管鳞癌效果,本篇研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其体内体外抑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地作用机制,为将来应用这一潜力巨大的抗癌药物治疗食管鳞癌打下了坚实基础。
邓恋[6](2021)在《负载双药的新型T7靶向纳米体系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第三和第四位,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整体疗效欠佳,5年生存率约10%-25%。多西他赛(Docetaxel,DTX)是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常用化疗药物之一,因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的缺点导致临床剂量使用受限。提高化疗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为肿瘤化疗的一大挑战。临床常应用一些中草药成分辅助提高化疗疗效并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中药成分姜黄素(Curcumin,CUR)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安全无毒,且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抗肿瘤作用,与化放疗联用具有化放疗增敏作用。但是,CUR为脂溶性、易降解、代谢快等缺点使其在体内应用受限。CUR化疗增敏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目前尚无CUR联合DTX对食管癌作用的研究。纳米药物因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靶向肿瘤性、高效载药性而备受关注。本课题首先对CUR联合DTX对食管癌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从凋亡和自噬角度对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然后设计一种新型的具有pH响应的靶向纳米载体T7-β-CD-PEI-PEG同时负载DTX和CUR,靶向运送至食管癌细胞提高药物抗肿瘤疗效。研究方法与结果(1)CUR联合DTX对食管鳞癌细胞活性、迁移侵袭的影响。CCK8试验结果揭示CUR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活性,CUR浓度越高,细胞活性越低。CUR联合DTX用药后可增强DTX对食管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揭示DTX、CUR单药在一定浓度及处理时间后可抑制食管癌细胞迁移侵袭,两药联合后可进一步提高DTX对食管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2)CUR联合DTX对食管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实验结果揭示与DTX和CUR单药组相比,DC联合组食管癌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核发生固缩、浓聚。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CUR联合DTX可使抗凋亡蛋白Bc12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9显着增高,说明CUR可协同DTX促进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到DC组食管鳞癌细胞内的自噬泡和自噬溶酶体数目较单药组增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Atg7表达显着上调,P62下调,提示CUR联合DTX可诱发食管癌细胞自噬。(3)CUR联合DTX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 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表达下降,我们推测 CUR联合DTX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而发挥抗肿瘤作用。(4)CUR联合DTX诱导的自噬与凋亡的关系:CCK8、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3MA+DC组食管癌细胞活性较DC组显着下降,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3MA+DC组Bc12较DC组显着下调,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 显着上调,LC3Ⅱ/LC3Ⅰ 较 DC 组显着下降,提示使用自噬抑制剂3MA可抑制DC诱导的自噬的发生,且进一步提高CUR、DTX联合抗肿瘤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因此我们推测DTX、CUR联合应用诱导的自噬对于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保护作用,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可提高DC抗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5)CUR增强DTX体内抗肿瘤作用:DC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显着慢于PBS、DTX、CUR单药组,肿瘤体积显着缩小。免疫组化显示DC组Ki67表达显着下降(P<0.01)。提示经DTX、CUR联合治疗后肿瘤的增殖能力显着下降。(6)载双药靶向纳米药物的合成与表征:成功制备靶向纳米载体T7-CM-β-CD-PEI-PEG,用复乳法负载脂溶性中药CUR和化疗药物DTX。通过表征证实纳米药物为纳米级别,可高效载药,具有pH响应,可在pH5.5弱酸性环境中快速释放药物。(7)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及安全性:与NP相比,靶向纳米载体T7-NP被食管癌细胞摄取更多,在体内用Cy5.5标记的T7-NP-DTX/CUR和T7-NP-DTX靶向聚集于肿瘤组织,提示T7修饰的纳米药物可有效将抗肿瘤药物靶向运送至肿瘤部位。纳米载体T7-NP和NP对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毒性小,在体内并未增加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和血液毒性。(8)纳米药物体内外抗肿瘤效果:MTT试验、细胞凋亡试验、3D肿瘤球模型及荷瘤裸鼠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T7-NP-DC与T7-NP-D、NP-DC、DTX相比抗肿瘤作用更强。结论CUR联合DTX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的激活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发生。DTX联合CUR诱导的自噬可能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呈一种保护作用,DTX、CUR联合自噬抑制剂3MA后可进一步抗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为食管癌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选择。新型靶向纳米药物T7-CM-β-CD-PEI-PEG-DTX/CUR可同时有效负载中药CUR和化疗药物DTX,并靶向运送至TfR高表达的肿瘤组织部位,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中快速释放DTX和CUR,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沈智敏[7](2021)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通过调控MMP9和VEGF-C抑制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之一,中国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有95%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国食管鳞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生存率的“两高一低”的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改进和突破,食管鳞癌的治疗方式日益多样,但仍未能明显提高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因此探索更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的靶标仍是食管鳞癌研究的热点方向。我们前期在食管鳞癌蛋白D-2质谱分析中发现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 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蛋白在食管鳞癌中表达降低,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未明确。方法:1.通过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检测5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组学分析。2.运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IL-1RA在8对食管鳞癌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6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IL-1R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探索IL-1RA表达水平对食管鳞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3.运用慢病毒过表达技术构建食管鳞癌IL-1RA过表达的稳转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验证IL-1RA过表达效果。4.通过CCK8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IL-1RA过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裸鼠尾静脉注射实验研究IL-1RA过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淋巴管成环、淋巴管迁移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IL-1RA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5.通过全转录组测序结合GO功能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检测IL-1RA表达改变对食管鳞癌基因的转录的影响,并预测其具体机制。6.通过RT-q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IL-1RA对食管鳞癌细胞PI3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NF-κB、p-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2、MMP9和MMP13)的影响;通过和ELISA实验检测IL-1RA对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A/B/C/D、HIF-1α和COX-2)表达和分泌的影响;7.通过MMP9回补实验验证IL-1RA通过调控MMP9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癌EMT进展;8.通过Anakinra给药实验评估Anakinra对食管鳞癌的治疗效应。结果:1.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及生物数据库数据均提示IL-1RA在食管鳞癌中表达降低。2.临床组织验证结果显示IL-1RA表达降低与食管鳞癌较差的临床分期、阳性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3.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裸鼠功能实验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1RA过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均受抑制。4.食管鳞癌细胞中过表达IL-1RA能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进而抑制食管鳞癌EMT进展。5.食管鳞癌细胞中过表达IL-1RA能通过PI3K/NF-κB通路抑制VEGF-C的基因的转录,进而抑制EVGF-C的表达和分泌,抑制肿瘤诱导的淋巴管生成。6.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药物Anakinra能在裸鼠体内抑制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进而抑制食管鳞癌的增殖和转移。结论:1.IL-1RA在食管鳞癌中表达降低,且其降低水平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负相关。2.IL-1RA能通过调控MMP9的介导EMT进程和受PI3K/NF-κB/VEGF-C调控的淋巴管生成抑制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3.Anakinra能抑制食管鳞癌的增殖和转移,可能是食管鳞癌治疗的有效药物。
王新宇[8](2021)在《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发病率第七位、死亡率第六位的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主要的食管癌类型,约占90%以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徘徊在30-50%左右,其中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在一些恶性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对于食管鳞癌,靶向治疗进展较为缓慢。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有效的靶点减少食管鳞癌的复发与转移,是目前治疗食管鳞癌的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过程。在生理情况下,EMT参与生长发育中原肠胚形成、组织形态发生和伤口愈合过程。而在病理情况下,EMT可导致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黏附性降低和迁移能力增强,此时赋予了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因此EMT也是公认的肿瘤细胞复发与转移的机制之一。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是Wnt/β-cantenin信号通路中一个关键的核内转录因子。生理情况下LEF1在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器官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异常表达的LEF1可能打乱正常细胞间的调控机制,造成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导致肿瘤形成。已经证实,LEF1在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肿瘤干细胞特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LEF1在食管癌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LEF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且LEF1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这提示我们LEF1可以作为一个食管鳞癌的预后标志物。但LEF1在食管鳞癌中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其机制又是什么,目前未见文献报道。我们推测LEF1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中我们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相关机制。第一部分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构建过表达和干扰LEF1的稳转食管鳞癌细胞株。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水平。4.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5.裸鼠皮下成瘤比较组间的致瘤能力。6.转录组测序寻找基因下游调控关系。7.JASPAR数据库预测转录因子与下游靶基因的结合位点。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转录因子与下游靶基因的结合并确定结合位点。9.回复实验验证表型挽救能力;10.连续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两种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1.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数据库验证,结合我们既往的研究,同正常食管组织相比,LEF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2.过表达LEF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皮下成瘤能力:(1)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EF1能增强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能力,而敲减LEF1则抑制了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能力。(2)同对照组相比,接种过表达LEF1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接种敲减LEF1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明显缩小(P<0.01)。3.过表达LEF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EMT能力:(1)过表达LEF1显着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上调间质标志物N-Cadherin的表达水平。而敲减LEF1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下调N-Cadherin的表达水平。(2)过表达LEF1不仅显着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1),也促进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1)。而敲减LEF1则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1),也抑制了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1)。4.LEF1是通过直接结合ID3发挥生物学功能的:(1)根据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并验证出LEF1可激活TGF-beta信号通路。再根据富集分析的结果使用q RT-PCR验证以及JASPAR数据库预测,确定了ID1和ID3很可能是LEF1的下游靶基因。(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LEF1可增强ID1和ID3的启动子活性,Ch IPPCR显示ID1启动子上游-1631~-1616区域、ID3启动子上游-1114~-1100区域存在LEF1的结合位点。(3)通过检测14对新鲜食管鳞癌样本中LEF1、ID1和ID3的表达情况,发现相比于ID1,LEF1与ID3的关联更紧密。回复实验显示干扰ID3后,对LEF1产生的增殖、EMT功能影响较干扰ID1明显,提示LEF1是通过调控ID3的表达,进而发挥致癌作用。(4)通过连续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LEF1与ID3的表达相关性,发现LEF1与ID3的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过表达LEF1能够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及EMT能力。LEF1通过直接结合ID3,调控后者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物学功能。第二部分ID3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分化抑制因子3(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3,ID3)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Oncomine和UALCAN数据库分析ID3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使用免疫组化在组织样本中进行验证。2.分析ID3的表达水平和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预后之间的联系。3.构建过表达和干扰ID3的稳转食管鳞癌细胞株。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水平。5.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6.裸鼠皮下成瘤比较组间的致瘤能力,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比较组间的肺转移能力。7.转录组测序探索基因下游调控网络。8.回复实验验证表型挽救能力。结果:1.ID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部分不良临床病理资料相关,同时与预后成负相关:(1)利用92例石蜡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64.13%的患者食管鳞癌组织ID3高表达,35.87%低表达。而正常食管组织中ID3高表达仅占27.17%,低表达占7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同正常食管组织相比,ID3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2)分析ID3和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间的关联发现,ID3高表达的病人有更差的组织学分化(P=0.011)、更高的病理T分期(P<0.01)与TNM分级(P<0.01)。(3)ID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ID3低表达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分析示,组织分化(P=0.035)、病理N分期(P=0.025)以及ID3表达水平(P=0.002)是影响总体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示ID3表达水平是食管鳞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提示ID3可以作为食管鳞癌患者的一个预后标志物。此外,联合LEF1和ID3的表达情况发现,LEF1高表达且ID3高表达组患者的预后最差,LEF1低表达且ID3低表达组患者预后最好,说明LEF1和ID3两者联合较单一指标可以更准确的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2.ID3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能力:(1)CCK-8增殖实验显示,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ID3能增强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P<0.01),平板克隆实验中ID3过表达组可以明显增加Eca109和TE1细胞的克隆数(P<0.01,P<0.05)。而干扰ID3后行CCK-8增殖实验显示能明显降低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中干扰ID3可以明显减少Eca109和TE1细胞的克隆数。(2)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ID3后,Eca109和TE1细胞间隔明显减少(P<0.05,P<0.01),而干扰ID3后,Eca109和TE1细胞间隔增宽。Transwell实验显示过表达ID3不仅显着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5),也促进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5),而干扰ID3则明显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3)过表达ID3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明显减少,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Slug、Vimentin、MMP2和MMP9明显增加。而干扰ID3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明显增加,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Slug、Vimentin、MMP2和MMP9明显减少。提示ID3能促进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4)ID3过表达后可以显着增加裸鼠皮下成瘤的体积(P<0.01),而干扰ID3后可以显着减少成瘤的体积(P<0.01),提示了ID3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5)裸鼠尾静脉注射过表达ID3细胞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过表达组平均成瘤数16.75±1.11个,对照组为6±0.8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ID3组中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干扰组平均成瘤数2.25±0.63个,对照组则为12.2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了过表达ID3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肺转移,而干扰ID3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肺转移。3.ID3可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而ERK/MAPK信号通路也能诱导ID3的表达,局部形成正反馈调节:(1)根据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并验证了ID3可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而ID3对JNK/SAPK和p38两条MAPK级联通路无影响。(2)使用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加入过表达ID3的Eca109及TE1细胞中发现,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EMT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说明在食管鳞癌细胞中ID3是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产生生物学功能的。(3)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剂TPA加入Eca109及TE1细胞中,ID3的表达明显升高。加入TPA的同时加入U0126,则ID3的表达较单独加入TPA下降,且随着U0126的浓度增加,ID3下降的程度也更多。说明ERK/MAPK信号通路能调控ID3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能明显上调ID3的表达,抑制ERK/MAPK信号通路则能明显降低ID3的表达。4.ID3是通过升高HRAS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的:(1)通过q RT-PCR及WB验证出HRAS无论在m RNA还是在蛋白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升高。(2)在过表达ID3的Eca109及TE1细胞中转入HRAS干扰质粒,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EMT能力均受到抑制,说明ID3是通过激活HRAS,进而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产生生物学功能的。结论:ID3通过促进HRAS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进而产生生物学功能。而激活了的ERK/MAPK信号通路又可以反过来促进ID3的表达,通过正反馈调节放大了局部促进作用。
边帅[9](2021)在《GNL3L在食管鳞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六,5年生存率不到20%,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年。基于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将食管癌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食管鳞癌,约占发病总数的90%以上。尽管通过非侵入性筛查和内镜技术可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治疗措施,但仍有近半数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或失去手术机会。食管癌对化疗敏感性差,现有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也未能显着延长疾病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食管癌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不仅能够开发新的靶点用于药物研究,也能够为食管癌早期预警和预测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标志物,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Like3-Like,GNL3L)是一种新的、进化上保守的结合GTP的核仁蛋白,属于GTP酶HSR1-MMR1亚家族成员。近年来,GNL3L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受到重视。现有文献已经在人类乳腺癌、子宫颈癌、肝细胞癌、胃腺癌、结直肠癌和脑胶质瘤细胞中探究了GNL3L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结直肠癌中,miR-4454的过表达抑制了GNL3L的产生,并通过NF-κB途径改善了肿瘤耐药性问题。然而关于GNL3L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的作用和起作用的信号途径,还未见详细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GNL3L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中的生物学功能,初步阐明其作用机理,为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和疾病预测提供新的策略及相应理论依据。方法:(1)GNL3L在食管鳞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临床价值1)通过GEPIA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分析GNL3L在食管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Linked Omics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确认GNL3L的临床价值;应用富集分析相关基因以预测可能的信号通路。(2)GNL3L在食管鳞癌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1)分别用GNL3L干扰RNA、GNL3L过表达质粒及阴性对照载体转染Eca-109和KYSE-150细胞,建立GNL3L敲低和过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2)应用Western Blot实验确认细胞系建立成功后,分别在CCK8、克隆形成、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中研究敲低和过表达GNL3L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GNL3L对凋亡途经关键蛋白(Bcl-2,Bax和Caspase3-p17)表达水平的影响。3)采用人源性食管鳞癌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NC)、敲低组(GNL3L-KD)和过表达组(GNL3L-OE)。记录肿瘤大小和重量的变化情况。(3)探究GNL3L影响食管鳞癌进展的相关信号通路1)Western Blot检测RA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天然RAS信号通路抑制剂抗瘤酮A10处理过表达GNL3L的细胞,CCK8实验研究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术研究凋亡的改变。(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体外实验均独立重复3次,实验数据用Mean±SD表示,绘图及统计分析应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NL3L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临床价值GNL3L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较短的总生存期与GNL3L高水平表达有关,GNL3L表达水平还与肿瘤切除率和种族有关。GNL3L相关基因在肿瘤凋亡通路和RAS信号通路有丰富的表达。(2)GNL3L影响食管鳞癌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敲低GNL3L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有抑制作用;而过表达GNL3L具有促进作用。敲低细胞中的GNL3L促进凋亡,而过表达GNL3L抑制凋亡,这一作用是通过Bcl-2/Bax轴和Caspase级联反应实现的。在人源性食管鳞癌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中进一步证实,敲低GNL3L抑制肿瘤生长,过表达GNL3L产生促增殖作用。(3)GNL3L通过RAS通路影响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敲低和过表达GNL3L分别减少和增加RAS通路蛋白Ras和Raf的表达。用抗瘤酮A10处理过表达GNL3L的食管鳞癌细胞发现,GNL3L对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和抗凋亡作用均被抑制。结论:本研究表明,GNL3L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GNL3L的表达水平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抵抗凋亡;GNL3L的表达水平影响RAS通路蛋白的表达,天然RAS通路抑制剂抗瘤酮A10可抑制GNL3L的促增殖和抗凋亡作用,GNL3L可能通过RAS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通过人源性食管鳞癌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进一步证实GNL3L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林怡秀[10](2021)在《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的筛选》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汉族食管鳞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它们差异表达的mR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了解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对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鳞癌中的mRNA进行了基因芯片表达谱分析,并将二者结果利用韦恩图进行比较,从而挑选出其中仅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并对它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与其相关的通路;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寻找核心基因。另取哈萨克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用于RT-PCR,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汉族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用于免疫组化实验,对芯片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筛选出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差异表达的mRNA 2490个。2490个mRNA中有724个基因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差异上调,1748个基因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差异下调。在汉族中,有88个基因在汉族食管鳞癌中差异上调,有94个基因在汉族食管鳞癌中差异下调。2.将哈萨克族与汉族差异表达mRNAs通过韦恩图取交集,最终筛选出707个差异上调mRNA和1680个差异下调mRNA仅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这些mRNA参与了细胞分化负调控、细胞周期、细胞粘附调控、糖脂代谢等信号通路。Cytoscape软件找到MMP1、MMP2、MET、Ep CAM、FLG、SPRR1A等是仅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差异表达的mRNA中排名前十的核心基因。3.PCR检测PPFIA1、FADD在哈萨克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4.免疫组化检测在食管鳞癌中PLAUR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阳性率高于汉族食管鳞癌。结论:1.食管鳞癌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哈族食管鳞癌差异表达的mRNA与汉族差异表达的mRNA存在不同。2.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RNA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寻找食管鳞癌诊断、治疗、判断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二、肿瘤细胞凋亡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细胞凋亡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VEGFR-3、MCM2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与食管鳞癌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s在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203 在食管癌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3)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
2 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表达、TILs程度 |
3 鳞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3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FN1和MFN2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MFN1/2 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 |
3.2 MFN1和MFN2 蛋白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
3.3 食管癌变过程中MFN1与MFN2 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4 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系和食管癌细胞系中MFN1与MFN2 的共定位及表达 |
3.5 食管癌变组织中MFN1与MFN2 的共定位 |
3.6 4NQO诱导食管鳞癌小鼠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 |
3.7 验证MFN1和MFN2 在小鼠食管鳞癌模型中的表达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MFN1 与食管鳞癌 |
4.2 MFN2 与食管鳞癌 |
第五章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线粒体动力学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管鳞癌概述 |
1.1.1 风险因素 |
1.1.2 分子特征 |
1.1.3 治疗手段 |
1.2 异硫氰酸酯抗癌活性研究 |
1.2.1 芥酸 |
1.2.2 吲哚-3-甲醇 |
1.2.3 莱菔硫烷 |
1.2.4 莱菔素 |
1.3 经典信号通路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 |
1.3.1 p53通路 |
1.3.2 p38通路 |
1.3.3 NFκB通路 |
1.4 立项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活性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莱菔素 |
2.2.2 实验细胞株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体内移植瘤实验 |
2.3.2 细胞培养 |
2.3.3 细胞生长检测 |
2.3.4 克隆形成实验 |
2.3.5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 |
2.3.6 Caspase蛋白活性检测 |
2.3.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2.3.8 划痕实验 |
2.3.9 Transwell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莱菔素抑制体内食管鳞癌生长 |
2.4.2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 |
2.4.3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转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基因芯片分析 |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 |
3.3.3 构建质粒和siRNAs |
3.3.4 细胞计数 |
3.3.5 提取细胞核蛋白 |
3.3.6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确认莱菔素靶基因 |
3.4.2 SCD和CDH3对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进程的影响 |
3.4.3 莱菔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转移相关信号通路 |
3.4.4 莱菔素抑制细胞增殖靶信号通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莱菔素阻断NFkB通路来抑制食管鳞癌进程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构建质粒和siRNAs |
4.3.2 染色质免疫沉淀-PCR(ChIP-PCR)实验 |
4.3.3 报告基因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确认莱菔素的关键靶标 |
4.4.2 分析基因表达特征 |
4.4.3 莱菔素抑制NFkB通路的转录激活作用 |
4.4.4 莱菔素抑癌作用与调控NFkB通路活性有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负载双药的新型T7靶向纳米体系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姜黄素联合多西他赛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姜黄素联合多西他赛对食管鳞癌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姜黄素联合多西他赛在体内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靶向纳米药物T7-CM-β-CD-PEI-PEG-DTX/CUR的合成与表征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纳米载药体系的靶向性和安全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讨论 |
第七章 靶向纳米药物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4 讨论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通过调控MMP9和VEGF-C抑制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主要仪器设备 |
附录三 主要试剂配方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食管鳞癌组织差异基因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IL-1RA在食管鳞癌中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IL-1RA通过阻断IL-1α抑制食管鳞癌的增殖和迁移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IL-1RA在肿瘤诱导的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Anakinra对食管鳞癌治疗效应的探索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炎症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8)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D3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LEF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ID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GNL3L在食管鳞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食管癌概述 |
1.1.1 概述 |
1.1.2 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
1.2 核仁的功能 |
1.2.1 核仁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
1.2.2 核仁内蛋白的定位 |
1.2.3 核仁的其他功能 |
1.3 核干细胞因子家族 |
1.3.1 核干细胞因子家族概述 |
1.3.2 核干细胞因子功能概述 |
1.3.3 结合核干细胞因子的蛋白及相关作用机制 |
1.3.4 GNL3L与核干细胞因子的联系及区别 |
1.4 RAS信号通路与食管癌 |
1.4.1 RAS信号通路概述 |
1.4.2 RAS信号通路与肿瘤 |
1.4.3 RAS信号通路与食管癌 |
1.5 抗瘤酮与肿瘤治疗 |
1.5.1 抗瘤酮概述 |
1.5.2 抗瘤酮作用于RAS通路 |
1.5.3 抗瘤酮对多种肿瘤有效 |
1.6 小结 |
第2章 综述 GNL3L的研究进展 |
2.1 GNL3L的发现及基本结构 |
2.2 GNL3L的空间构型与细胞内定位 |
2.3 GNL3L在调节细胞周期中的作用 |
2.4 GNL3L影响核糖体合成 |
2.5 GNL3L在肿瘤中的作用 |
2.5.1 结合雌激素相关受体γ |
2.5.2 结合小鼠双微体2 |
2.5.3 结合核因子κB |
2.5.4 影响肿瘤起始细胞 |
2.6 小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细胞系及动物 |
3.1.2 抗体、siRNA及质粒 |
3.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4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转染 |
3.2.3 CCK8 实验 |
3.2.4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 |
3.2.5 克隆形成实验 |
3.2.6 细胞划痕实验 |
3.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2.8 Western Blot实验 |
3.2.9 人源性食管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
3.2.10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GNL3L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
4.2 GNL3L敲低和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的建立 |
4.3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 |
4.4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4.5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
4.6 GNL3L影响RA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4.7 阻断RAS信号通路抑制GNL3L的促增殖作用 |
4.8 阻断RAS信号通路抑制GNL3L的抗凋亡作用 |
4.9 GNL3L对人源性食管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
第5章 讨论 |
5.1 GNL3L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临床价值 |
5.2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 |
5.3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5.4 GNL3L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
5.5 GNL3L通过RAS通路影响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病例和样本收集 |
1.2 芯片制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样本准备 |
2.2 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2.3 cDNA芯片分析 |
2.4 PCR验证 |
2.5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及免疫组化验证 |
实验结果 |
1.样本搜集 |
2.所取样品组织的总RNA的质量检测 |
3.芯片分析 |
3.1 食管鳞癌癌组织与其癌旁正常食管组织比较差异表达的mRNA |
3.2 差异表达的mRNA聚类分析 |
3.3 差异表达的mRNA散点图 |
3.4 差异表达mRNA的富集通路分析 |
3.5 汉族与哈族差异表达mRNA比较 |
3.6 仅在哈族差异表达mRNA的富集通路分析 |
3.7 仅在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蛋白互作网络 |
4.RT-PCR验证芯片结果 |
5.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因芯片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肿瘤细胞凋亡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VEGFR-3、MCM2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与食管鳞癌预后相关性分析[D]. 唐晟杰.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黄慧.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 陈益馨.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MFN1和MFN2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陈锐. 汕头大学, 2021(02)
- [5]莱菔素抗食管鳞癌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寒偲翀.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6]负载双药的新型T7靶向纳米体系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邓恋.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7]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通过调控MMP9和VEGF-C抑制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D]. 沈智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 王新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GNL3L在食管鳞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边帅.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食管鳞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的筛选[D]. 林怡秀. 石河子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