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曹杨社区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郭宝福[1](2019)在《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和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组成的综合征,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MS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尤其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居民MS患病可能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MS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致使各地区MS患病率难以直接比较,目前缺少有代表性的基于MS最新诊断标准(Joint Interim Statement,JIS标准)的MS患病情况数据。虽然M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MS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决定的,其间还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对于影响MS的环境因素及基因因素研究结果很不一致,部分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与MS的关联性尚缺少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膳食因素研究也多集中于单一食物或营养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则少之又少。本研究基于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南京市)人群,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开展覆盖全人群的个人健康情况、身体活动情况、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基于JIS诊断标准,掌握M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现有研究报道,通过NCBI-dbSNP数据库及Haploview4.1软件筛选和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开展多基因SNPs与MS的关联性研究,并探讨环境因素与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MS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MS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模式等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掌握南京市M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MS的环境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南京市13个区按经济水平分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区,每个区抽取6个社区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75户,抽中户家庭成员全部作为被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15岁普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S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基于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人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膳食模式分析,将各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四等份(从低到高Q1、Q2、Q3和Q4),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S的影响。结果:纳入分析≥15岁研究对象共计5029人。依据JIS诊断标准,南京市≥15岁人群MS粗患病率为31.0%,标化患病率为21.9%,其中男性24.3%,女性19.2%,男性人群高于女性人群(P<0.05);城市为23.1%,农村为19.6%,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P<0.05);MS各组分标化患病率分别为中心型肥胖28.5%、血压高35.0%、高TG29.3%、低HDL-C19.0%、高血糖28.5%。多因素分析显示,从全人群来看,MS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在城市(OR=1.344,95%CI=1.126-1.604)、年龄增加(OR65岁组=10.658,95%CI=5.357-21.204)、吸烟(OR=1.222,95%CI=1.008-1.480)、长闲暇静坐时间(OR=1.225,95%CI=1.044-1.437)、BMI增加(OR肥胖=18.491,95%CI=14.887-22.969)及具有高血压家族史(OR=1.164,95%CI=1.010-1.342),而高文化程度(OR大专及以上=0.693,95%CI=0.515-0.932)为保护性因素;男性人群中,MS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在城市(OR=1.598,95%CI=1.245-2.051)、年龄增加(OR65岁组=6.366,95%CI=2.684-15.097)、吸烟(OR=1.307,95%CI=1.046-1.633)、饮酒(OR=1.442,95%CI=1.044-1.992)、长闲暇静坐时间(OR=1.358,95%CI=1.074-1.717)和BMI增加(OR肥胖=27.245,95%CI=19.365-38.331);女性人群中,MS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在城市(OR=1.303,95%CI=1.024-1.659)、年龄增加(OR65岁组=18.042,95%CI=5.407-60.207)、BMI增加(OR肥胖=13.754,95%CI=0.323-18.324),而高文化程度(OR大专及以上=0.514,95%CI=0.321-0.822)和高身体活动水平(OR=0.763,95%CI=0.587-0.993)为保护性因素。膳食模式分析共纳入食物频率调查对象1746人,因子分析提取3种膳食模式,分别为糕点饮料模式、传统植物模式和西方肉类膳食模式;在西方肉类膳食模式下,Q4人群相比于Q1人群MS患病风险增加(OR=1.595,95%CI=1.095-2.323,P趋势=0.018)、中心型肥胖患病风险增加(OR=1.600,95%CI:1.158-2.211,P趋势=0.015);未发现糕点饮料模式和传统植物模式与MS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京市≥15岁居民MS标化患病率为21.9%,患病率较高。全人群中,年龄增加、生活在城市、低文化程度、吸烟、长闲暇静坐时间、BMI增加、高血压家族史是MS的危险因素;男性人群中,年龄增加、生活在城市、吸烟、高酒精摄入、长闲暇静坐时间、BMI增加是MS的危险因素;女性人群中,年龄增加、生活在城市、低文化程度、低身体活动水平、BMI增加是MS的危险因素。以畜禽肉、水产品摄入为主的“西方肉类模式”增加MS和中心型肥胖的患病风险。第二章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MS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研究南京市汉族人群ADIPOQ、PPARγ、APOA5、APOC3、LEPR、CETP基因多位点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对MS患病的影响。方法:膳食模式分析人群中剔除非汉族人群,将符合JIS诊断标准的MS患者作为病例人群;将未诊断为MS患者人群中满足一项及以上MS组分诊断标准的对象剔除,剩余研究对象作为待匹配对照人群;利用易侕软件,按性别、年龄(相差≤3岁)对病例和对照进行随机匹配,共匹配506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253人。基于NCBI-dbSNP数据库SNPs信息,利用Haploview4.1软件分析各基因tagSNPs,结合当前报道的人群研究结果,选取研究结果不一致或可能与MS有关但未开展基于中国人群研究的共19个位点作为研究位点,分别是PPARγrs1801282、rs3856806、rs2920502,ADIPOQ rs2241766、rs1501299、rs266799,APOC3 rs2854116、rs854117、rs5128,APOA5 rs662799、rs6511821、rs2072560、rs2266788,LEPR rs1805096、rs1137101、rs1137100,CETP rs708272、rs1800775、rs289714。采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人群外周血白细胞DNA。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和SNaPshot SNP分型方法检测各位点SNPs。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分析各位点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利用χ2检验分析不同遗传模式下各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情况;调整环境因素后,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遗传模式下各位点SNPs与MS之间的关联;采用SHEsis软件对各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并构建单倍型;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不同SNPs位点间交互作用对MS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和病例组人群中所有19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样本基因型分布代表性较好。调整因素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共显性模式下,rs2854116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OR=2.219,95%CI:1.163-4.234),rs2854117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OR=2.619,95%CI:1.336-5.136),rs5128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OR=4.152,95%CI:1.651-10.442),rs662799位点AG、GG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ORAG=2.261,95%CI:1.892-3.672;ORGG=2.502,95%CI:1.062-5.895),rs651821位点CT、CC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ORCT=2.224,95%CI:1.327-3.729;ORCC=3.411,95%CI:1.342-8.667),rs2072560位点CT和TT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ORCT=1.741,95%CI:1.038-2.919;ORTT=3.690,95%CI:1.195-11.396),rs2266788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OR=3.692,95%CI:1.107-12.319),rs708272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OR=0.318,95%CI:0.155-0.652),rs1800775位点AC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OR=1.848,95%CI:1.069-3.195)。显性模式下,rs2854116、rs2854117、rs5128、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rs1800775位点SNPs与MS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等位基因携带者MS患病风险增加。隐性模式下,rs2854117、rs5128、rs2072560、rs708272位点SNPs与MS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08272位点次要等位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降低,其余位点次要等位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增加。(2)rs2854116、rs2854117、rs5128、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rs708272、rs1800775位点SNPs与TG水平升高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854116、rs1805096、rs708272、rs1800775位点SNPs与HDL-C水平降低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位点SNPs与空腹血糖升高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854117、rs708272位点SNPs与血压升高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OC3基因rs2854117、rs2854116、rs5129间可能存在连锁不平衡,相邻两位点rs2854117和rs2854116间T-C单倍型、rs2854116和rs5128间C-G单倍型增加MS患病风险;三个位点间T-C-G单倍型增加MS患病风险(OR=1.755,95%CI:1.317-2.339)。APOA5基因rs2266788、rs2072560、rs651821、rs662799位点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相邻两位点rs2266788与rs2072560间G-T单倍型、rs2072560与rs651821间T-C单倍型、rs651821与rs662799间C-G单倍型均增加MS患病风险;相邻三位点rs2266788、rs2072560和rs651821间G-T-C单倍型以及rs2072560、rs651821和rs662799间T-C-G单倍型均增加MS患病风险;四个位点间G-T-C-G单倍型显着增加MS患病风险(OR=1.651,95%CI:1.201-2.270);CETP基因rs1800775和rs708272间存在连锁不平衡,A-A单倍型可能降低MS患病风险(OR=0.748,95%CI:0.583-0.960)。(4)APOC3基因三位点间交互作用最佳模型三阶模型与MS患病风险有关(P=0.0107),APOA5基因四位点间交互作用最佳模型四阶模型与MS患病风险有关(P=0.0107),APOC3和APOA5基因间交互作用最佳模型APOC3rs2854116-APOA5rs662799二阶模型与MS患病风险有关(P=0.0107),APOC3、APOA5和CETP基因间交互作用最佳模型rs2854117-rs662799-rs708272-rs289714四阶模型与MS患病风险有关(P=0.001)。结论:(1)南京市汉族人群中,rs2854116、rs2854117、rs5128、rs662799、rs6511821、rs2072560、rs2266788、rs708272、rs1800775位点SNPs与MS患病风险有关,rs708272次要等位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降低,其余位点次要等位基因型携带者MS患病风险增加。(2)rs2854116、rs2854117、rs5128、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rs708272、rs1800775位点SNPs与TG水平升高有关;rs2854116、rs1805096、rs708272、rs1800775位点SNPs与HDL-C水平降低有关;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位点SNPs与空腹血糖升高有关;rs2854117、rs708272位点SNP与血压升高有关。(3)APOC3基因rs2854117、rs2854116、rs5129间单倍型T-C-G增加MS患病风险;APOA5基因rs2266788、rs2072560、rs651821、rs662799间单倍型G-T-C-G增加MS患病风险;CETP基因rs1800775与rs708272间单倍型A-A降低MS患病风险。(4)APOC3rs2854116-rs2854117-rs51283位点间交互作用、APOA5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位点间交互作用、APOC3rs2854116-APOA5rs662799位点间交互作用及APOC3rs2854117-APOA5rs662799-CETPrs708272-CETPrs289714位点间交互作用可能增加MS患病风险。第三章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MS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MS的影响。方法: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分析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间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酒、休闲性体力活动、闲暇静坐时间、膳食模式、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均定义为两水平。环境因素、基因因素及两者交互作用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表示为ORe、ORg、OReg。结果:PPARγ基因rs1801282位点、APOA5基因rs662799、rs651821位点SNPs与糖尿病家族史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eg>ORe×ORg。APOA5基因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位点SNPs与休闲性体力活动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eg>ORe×ORg。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SNP与“西方肉类膳食模式”、闲暇静坐时间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eg>ORe×ORg。CETP基因rs1800775位点SNP与吸烟、饮酒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eg<ORe×ORg。结论:PPARγ基因rs1801282位点、APOA5基因rs662799、rs651821位点SNPs与糖尿病家族史对MS患病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APOA5基因rs662799、rs651821、rs2072560、rs2266788位点SNPs与低休闲性体力活动对MS患病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SNPs与“西方肉类膳食模式”、闲暇静坐时间对MS患病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CETP基因rs1800775位点SNPs与吸烟、饮酒对MS患病可能存在负向相乘交互作用。综上所述,南京市≥15岁人群MS标化患病率为21.9%,年龄增加、生活在城市、低文化程度、吸烟、长闲暇静坐时间、BMI增加、高血压家族史是MS的危险因素;南京市汉族人群中,APOC3基因、APOA5基因和CETP基因SNPs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MS患病有关;PPARγ基因、APOA5基因的部分基因位点SNPs可能与糖尿病家族史、低休闲性体力活动、“西方肉类膳食模式”、闲暇静坐时间对MS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
梁雪[2](2017)在《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组成的临床症候群,主要包括腹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代谢综合征在全球呈流行趋势,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剧,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攀升。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除了多种疾病的同时聚集出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外,还会显着提高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国内外广为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鉴于代谢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和根治难度,以及由其带来沉重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提早预防和诊断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尽早找到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以预防其发生,同时在易发病的高危人群中提前诊断筛查,一旦发现及早治疗,对解决代谢综合征这一重大卫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此前的相关研究,多基于整体人群开展,缺乏针对性。本研究基于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痰湿体质人群开展,考虑到各种统计模型的优势,联合使用多种数学方法,筛选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建立多个针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为实现代谢综合征的三级预防,即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工具,也为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人群精准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目的通过筛选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构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为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和疾病筛查提供科学依据和诊断工具,以实现代谢综合征的及早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758例痰湿体质人群为研究对象,对病例组已患代谢综合征的240例和对照组未患代谢综合征的518例进行问卷调查、量表测量、体格测量、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AS9.3进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即作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基于上述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SAS9.3和Ri386 3.3.2进行模型构建。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三种数学建模方法,选择不需要复杂的临床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的简单变量,开发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并根据模型各自特征,使用不同方法对诊断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纳入758例痰湿体质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患者240例(占31.66%),非代谢综合征518例(占68.34%),其中男性312例(占41.16%),女性446例(占58.84%),平均年龄42.14±10.50岁。2.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3个变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结果如下:地域、性别、年龄、体质量、体重指数、高血压、腰围、臀围、身体脂肪率、背部皮下脂肪厚度、腹部皮下脂肪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家族肥胖史、家族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压史、睡前加餐、饮食偏嗜、吸烟、饮酒、睡眠习惯、痰湿体质得分28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日进餐次数、饮食定时定量、运动习惯、运动强度5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9个变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结果按影响因素大小排列:高血压(OR=27.96,95%CI:14.22~54.97)、甘油三酯(OR=3.47,95%CI:2.56~4.69)、空腹血糖(OR=1.95,95%CI:1.57~2.43)、家族高血压史(OR=1.88,95%CI:1.08~3.26)、腰围(OR=1.07,95%CI:1.03~1.10)、身体脂肪率(OR=1.05,95%CI:1.02~1.09)、痰湿体质得分(OR=1.04,95%CI:1.00~1.07)7个变量为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每日进餐次数(OR=0.30,95%CI:0.15~0.6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01,95%CI:0.00~0.04)2个变量是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构建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高血压(X9)、腰围(X10)、家族高血压史(X27)、每日进餐次数(X34)、痰湿体质得分(X47)。(1)Logistic回归模型全部数据建模:模型评价:ROC曲线下面积0.8655。全部数据回代,准确率81.53%,灵敏度64.17%,特异度 89.58%。80%数据建模:模型评价:ROC曲线下面积0.8528。20%数据代入,准确率84.11%,灵敏度65.38%,特异度93.94%。(2)Bayes判别分析模型全部数据建模:模型评价:全部数据回代,准确率80.87%,灵敏度65.42%,特异度88.03%。刀切法准确率79.95%,灵敏度63.75%,特异度87.45%。80%数据建模:模型评价:80%数据自身回代,准确率81.05%,灵敏度65.96%,特异度87.83%;刀切法准确率79.41%,灵敏度63.30%,特异度86.63%。20%数据代入,准确率82.12%,灵敏度65.38%,特异度90.91%。(3)支持向量机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不输出函数式。模型评价:若基于全部数据建模并自身回代,准确率87.47%,灵敏度79.17%,特异度91.31%;若基于前607例训练集样本数据构建模型,607例数据自身回代,准确率87.97%,灵敏度79.79%,特异度91.65%,未参加计算的151例测试集样本数据代入,准确率80.13%,灵敏度63.46%,特异度88.89%。结论1.高血压、甘油三酯偏高、空腹血糖偏高、家族高血压史、腰围偏大、身体脂肪率偏高、痰湿体质得分偏高为痰湿体质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每日进餐次数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保护因素。2.通过Logistic回归、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数学建模,可以实现对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筛查,构建的模型具有简便价廉、可靠有效、非侵入性的特点。
林寰东[3](2012)在《人体成分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老年人群是发生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往多数研究针对单一疾病,难以探讨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在同一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借鉴国际着名的鹿特丹研究模式开展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上海长风社区5527名45岁以上常住户籍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美国GE公司iDXA骨密度和体成分测量仪检测腰椎和双侧髋部骨密度。根据我国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和骨质疏松诊治指南对研究人群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年龄45.99~95.84岁,其中男性占43.0%。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为51.45%,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43.76%,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6.22%,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63.42%,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29.47%,骨量异常(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50.95%。随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和骨量异常患病率逐增高(分别由29.42%。34.23%和31.85%增高至57.16%、82.54%和70.69%)。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在65~74岁、55~64岁和75~84岁年龄段达高峰(57.18%、65.34%和38.56%)。结论超重和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和骨量异常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具有高患病率,是中老年人群面临的主要代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目的肥胖是体脂过度堆积对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疾病状态。体重指数和双能×线吸收法测定的人体成分是2种不同的反映肥胖状态的测量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形体参数和人体成分与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和骨量异常等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上海长风社区5527名45岁以上常住户籍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采血检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美国GE公司iDXA骨密度和体成分测量仪检测腰椎、双侧髋部骨密度和人体组成成分。根据我国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和骨质疏松诊治指南对研究人群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与体重指数和体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肥胖和超重人群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紊乱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5.8%和49.9%、79.3%和63.5%、68.2%和69.3%、68.2%和43.7%)高于体重正常和体重过低人群(分别为33.3%和28.6%、44.5%和33.8%、58.2%和47.9%、8.1%和4.2%)。骨量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40.0%和44.6%)低于体重正常和体重过低人群(分别为57.7%和80.3%)。2、正常体重无代谢异常人群脂肪组织、瘦组织和体脂百分比的95%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8.36~23.99kg、27.77~49.77kg和16.38%~41.40%。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脂百分比与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C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077、0.121、0.096、0.062、0.233、0.109和0.202),与腰椎、左侧和右侧髋部骨密度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9、0.324和0.320,P<0.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DL-C水平和腰椎、(左、右侧)髋部骨密度与体脂百分比独立相关(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92、0.111、0.180、0.100、-0.239,-0.064、-0.114、-0.121,P<0.05)。结论1、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代谢危险因素血糖、血压、血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增高。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但是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2、一定比例的脂肪组织对人体健康是必须的。研究人群体脂百分比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6.38%~41.40%,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3.69%~32.10%和25.82%~41.80%。3、体脂的过度积聚可能使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增高,但是只有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独立于体重指数。体脂与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4、随体脂百分比的增加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与体重指数变化的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人体重要组成成分脂肪组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在社区人群中对分析体脂与维生素D以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肥胖、人体组成成分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机制。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上海长风社区5527名45岁以上常住户籍居民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采血检测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采用美国GE公司iDXA骨密度和体成分测量仪检测腰椎、双侧髋部骨密度和人体组成成分。排除资料不完整和未行骨密度和体成分检测者后剩余5250例纳入分析。结果1、该人群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18.93%和32.02%。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26.07%vs9.31%,P<0.001)。2、骨质疏松人群体重指数、瘦组织和脂肪组织含量明显小于骨量正常人群(分别为23.8±3.5kg/m2vs24.9±3.1kg/m2,35.52±6.36kg vs42.66±7.30kg,19.84±5.75kg vs20.86±5.70kg,P<0.001).体脂百分比高于骨量正常人群(35.47±6.48%vs32.70±6.71%,P<0.001).25(OH)D水平低于骨量正常人群(43.76±19.37nmol/L vs46.90±19.41nmol/L,P<0.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椎和双侧髋部骨密度与脂肪组织含量和瘦组织含量呈正相关,与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与骨密度相关。4、体脂百分比与25(OH)D水平成负相关(r=-0.176,P<0.001),与PTH成正相关(r=0.051,P<0.001)。结论1、中老年、女性、体型瘦小者是骨质疏松好发人群。2、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人群的脂肪组织和瘦组织含量低于正常人群。脂肪组织含量和瘦组织含量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呈正相关,但只有瘦组织含量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独立于体重指数。3、体脂百分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并独立于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人群脂肪组织含量的增加可能降低骨密度。4、脂肪组织增加引起的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是高体脂百分比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涂萍,柳江,丁浔,段鹏,吴和平[4](2011)在《1494例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现状调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南昌社区居民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探讨MS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于2008—2009年,在南昌市13个社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494例20岁以上长住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HbA1C、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结果本调查南昌社区人群MS、糖尿病(DM)、高血压(HBP)、超重和(或)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1.2%、8.4%、29.5%、25.5%、22.5%、20.3%、1.4%、13.3%。增龄、DM家族史、高血糖、高血压、超重和(或)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MS的危险因素。MS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319,P<0.01),HbA1C≥6.5%的人群MS患病率高达50.34%。结论本研究南昌社区人群具有较高的MS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对HbA1C较高的社区居民应加强筛查,以加强对MS及相关疾病的防治。
施荣香,陆永胜,陆华丽[5](2010)在《上海保税区职业人群腰臀比和体质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腰臀比(WHR)和体质指数(BMI)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上海保税区企业人群668例作为调查对象,根据BMI和WHR分为A组正常体重正常体型、B组正常体重异常体型、C组异常体重正常体型、D组异常体重异常体型,进行MS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WHR和BMI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的患病关系。结果调查对象BMI异常检出率为49.1%(标化率40.30%),WHR异常检出率为53.0%(标化率54.75%),随年龄的增长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A组相比,B组、D组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及MS患病率以及合并2项以上代谢异常情况均明显增高(P<0.05),而C组人群仅高血压及MS的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B组、C组、D组人群MS的患病风险均高于A组,OR值分别为11.581(95%CI:1.277~105.044)、16.600(95%CI:1.822~151.224)、83.000(95%CI:11.419~603.289)。结论 WHR、BMI异常可增加MS的患病风险,WHR对代谢异常的影响比BMI更高,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MS风险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将WHR、BMI作为MS早期防治的控制指标。
毛玉山[6](2010)在《成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宁波市某石油化工企业全体在职和退休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现况。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了该企业10461名员工的甲状腺疾病史和甲状腺功能状况。结果在该石化员工人群中,各种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总患病率为4.62%,标化患病率2.95%;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2.70%和9.11%,标化患病率相应为2.06%和5.31%。该人群对甲状腺疾病的知晓率为1.81%,男性0.86%,女性4.09%;已知晓有甲状腺疾病史者中,高达25%的人甲状腺功能依然未能正常。否认有甲状腺疾病史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为2.87%,男性1.88%,女性5.29%。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新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81.7%,7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于其它年龄段者。结论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超过4.5%,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为多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目的调查宁波市某石油化工企业全体老年退休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现况。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了该企业1759名60岁以上退休员工的甲状腺疾病史和甲状腺功能状况。结果在该老年人群中,已知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为3.9%,女性7.6%,男性1.9%;否认有甲状腺疾病史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为4.7%,女性6.9%,男性3.5%;该老年人群已知与新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总患病率达8.5%,女性14.0%,男性5.4%。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新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81.0%。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显着高于非老年人。结论宁波市老年石化退休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高达8.5%,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为多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目的探讨和分析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员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了该企业10461名20-90岁男女员工的完整资料。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IDF共识标准)。结果①该企业员工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或高血压、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21.2%、43.5%、11.1%、12.1%、27.1%和10.2%。②按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标化,代谢综合征的标化患病率为5.8%,男性患病率与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0.1%和5.9%,女性患病率与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0.5%和5.7%。③上述代谢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40岁以上人群血糖升高或糖尿病、血压升高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0岁以下人群的2-9倍。结论该石化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关系。方法调查10461名年龄20-90岁的宁波市某石油化工企业员工人群,测定其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谱。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结果①该企业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4.6%和10.2%;②有近1/5员工存在腰围超标并含至少一项代谢异常;③TSH降低、正常和升高三组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未见有显着差异;④代谢综合征5项组分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HDL-C与TSH减低有关(OR=2.808,95%CI:1.632-4.833),高TG与TSH升高有关(OR=1.483,95%CI:1.128-1.950);⑤进一步分析TSH水平与血脂谱的关系,男性仅TC和HDL-C随TSH减低而降低;女性除Apo(A1)外,TC、LDL-C、TG、Apo(B)随TSH升高而逐渐升高,HDL-C在TSH异常组都呈显着降低。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之间未见有明显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对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血脂谱改变,故对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必要进行血脂检测。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调查10461名20-90岁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员工人群,询问甲状腺疾病的手术、药物治疗史,检测血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血尿酸(SUA)。结果①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18.9%,男性23.6%,女性7.7%。②甲状腺疾病总体知晓率1.8%,男性0.8%,女性4.1%。③10272名否认甲状腺疾病史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总患病率2.9%,男性患病率1.9%,其中TSH降低者0.3%,TSH升高者1.6%;女性患病率5.3%,其中TSH降低者0.8%,TSH升高者4.5%。④与TSH正常组相比,女性TSH升高组和降低组的血尿酸均显着升高(P<0.001)。⑤TSH升高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男性为1.93、女性为1.97,P<0.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TSH升高独立相关,临床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0例30-55岁经健康体检无显着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手术史者(其中35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对照者,35例TSH 4.7-9.9mU/L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显像法检测其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两组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分别为3.82±0.25mm和3.83±0.25mm)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7.8%±5.5%和17.3%±5.4%),均无显着性差异,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的百分率(16.0%±4.5%)较正常对照组(16.4%±6.7%)也无显着降低(P>0.05)。结论轻中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不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TSH升高本身可能不是心血管病的直接危险因素。
王瑶[7](2010)在《天津市某社区50岁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天津市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患病率及影响患病率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08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某社区≥50岁、在天津市居住≥5年的居民共4577人作为研究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MS的诊断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以MS患者为病例组,非MS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MS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研究结果显示,4577名研究对象中,MS患者1838人,MS患病率为40.16%。以MS患者为病例组,非MS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1.102,95%CI:1.021-1.189)、月收入高(OR=1.091,95%CI:1.013-1.714)、高血压家族史(OR=1.788,95%CI:1.546-2.067)糖尿病家族史(OR=1.810,95%CI:1.352-2.423)、腰臀比(WHR)高(OR=1.370,95%CI:1.287-1.460)、体重指数(BMI)大(OR=2.397,95%CI:2.198-2.614)和睡眠障碍(OR=1.274,95%CI:1.106-1.477)与较高的MS危险有关;而男性(OR=0.571,95%CI:0.506-0.644)、文化程度高(OR=0.882,95%CI:0.819-0.950)、吸烟(OR=0.728,95%CI:0.641-0.826)、饮酒(OR=0.801,95%CI:0.678-0.946)、禽肉类摄入(OR=0.921,95%CI:0.859-0.988)鱼及水产品摄入(OR=0.902,95%CI:0.830-0.980)与较低的MS危险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1.192,95%CI:1.096-1.298)、人均月收入高(OR=1.090,95%CI:1.005-1.182)、高血压家族史(OR=1.619,95%CI:1.382-1.895)、糖尿病家族史(OR=1.600,95%CI:1.165-2.199)、BMI大(OR=2.284,95%CI:2.089-2.497)、WHR高(OR=1.334,95%CI:1.246-1.428)、睡眠障碍(OR=1.183,95%CI:1.015-1.378)与较高的MS危险有关;而男性(OR=0.514,95%CI:0.450-0.587)与较低的MS危险有关。结论:研究人群MS患病率为40.16%。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腰臀比、睡眠障碍和MS有关。
安巧玲[8](2010)在《大港油田在职职工代谢综合征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大港油田在职职工代谢综合征(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12月,在大港油田总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员,选取其中完成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测且资料完整的在职职工共3269人。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标准,统计该人群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及性别间差异;统计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将CDS中的4个组分作为4个危险因素,统计人群中含有危险因素的个数;以干部、管理人员、医生、教师为脑力劳动者,以普通工人及长期野外作业为体力劳动者划分,统计两组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按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不同婚姻状况分别统计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及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指标与MS的相关性;按MS与非MS分组,分别统计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患病率,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1.按CDS诊断标准,大港油田20~60岁在职职工MS患病率为7.89%,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3.84%和2.26%,男女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人群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38.48%、24.75%、20.19%、7.89%,男性患病率分别为47.86%、37.92%、29.37%、11.70%,高于女性的17.69%、12.27%、11.4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全人群MS组与非MS组主要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高密度脂蛋白MS组低于非MS组外,其余各指标均有MS组高于非MS组。3.MS与非MS生活方式差异的比较:吸烟、饮酒、高盐饮食、打鼾、喜食油腻食物、进餐快,MS组高于非MS组,喜食水果MS组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S及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女性血脂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在各种不同类型的MS中,以“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组患病率最高,为4.10%,与其他各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DS对MS的诊断标准中4个组分做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全人群随年龄增加,合并的危险因素增加。5.脑力劳动者MS、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患病率低于体力劳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总胆固醇,尿酸可能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7.MS组冠心病及脑卒中患病率高于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的患病率MS组是非MS的3.5倍,脑卒中患病率MS组是非MS的14.9倍。结论:1.大港油田在职职工总体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较同期其他地区报道偏低,但男性MS患病情况不容乐观,作为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和干预的研究十分必要;2.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打鼾、喜食油腻食物、进餐快等,可能是MS的一种病因;3.肥胖在MS中占有重要地位,是MS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4.年龄、总胆固醇、尿酸可能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5.MS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应引起重视。
付朝伟[9](2010)在《农村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德清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了解德清农村社区成人血糖异常分布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描述2型糖尿病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非遗传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估计空腹血糖5.6-6.0mmol/l对糖尿病发病的风险,评价ENPP1和Sirt1基因遗传多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及可能的环境-基因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浙江省德清县4个农村社区开展了队列的基线调查。调查对象为18-64周岁的社区居民,能够独立回答调查问卷。在获得知情同意书之后,由统一培训的当地卫生人员入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如出生日期、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生活方式及个人行为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饮茶、体育锻炼等、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等,同时进行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B超、心电图等,每个对象抽取5ml静脉血,测量空腹血糖、HBsAg、血常规等,剩余血液分离-20℃保存备用。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疗,空腹血糖受损(IFG)定义为空腹血糖在5.6mmol/l至6.9mmol/l之间。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陆续对上述对象进行了首次随访,随访要求基本同基线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社区为基础的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符合WHO1999的诊断标准,汉族。对照为随机抽取的血糖正常、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及以内、同一社区的无血缘关系汉族居民。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与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被用于ENPP1K121Q和Sirtlrs3758391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因分型。在Epidata 3.1中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双录入。在SPSS 16.0中进行统计分析,χ2检验用于非连续变量,t检验或方差分析用于连续数据,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评价可能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异常的关系,计算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调整比值比(adjusted OR, a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Cox回归模型用于评价可能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计算相应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调整风险比(adjusted HR, aHR),也用于评价ENPP1和Sirt1相应SNP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OR、aOR及95%可信限和可能的相乘交互作用。相应标化患病率与发病率使用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进行年龄和性别标准化。结果本次共募集了5898名合格的社区居民,完成了流行病学调查表。在5898名合格调查对象中,4506人检测了空腹血糖(76.2%),平均年龄为46.1±10.0岁,男性占45.1%,空腹血糖均数为4.7±0.9 mmol/l。在4506名接受了空腹血糖检测的居民中,仅48人报告患有糖尿病(1.1%),即约50%的患者在调查之前未诊断;IFG和DM的粗患病率分别是5.4%和2.2%(标化率分别为4.2%和2.1%),男性相应的患病率为4.8%和2.5%,女性为5.8%和2.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高血糖患病率(即合并DM与IFG)均随着年龄明显上升(χ2趋势=43.18,p<0.001)。IFG和DM的比值高达2.5,特别是35岁以下的居民此比值达5.0。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与自评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相比,自评家庭经济水平较高(aOR=1.80,95%CI:1.15-2.82)与IFG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而自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有关(aOR=1.85,95%CI:1.01,3.38);德清农村社区18-6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4.8%(标化率为17.8%),高血压知晓率仅为21.6%,与无高血压者相比,德清农村成人居民中有高血压的患IFG和糖尿病的OR分别为2.24和2.90,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和规律体育锻炼后,关联依然有统计学意义(aOR及其95%CI分别为1.50,1.10-2.07和1.74,1.09-2.79);贫血患病率为51.6%(标化的贫血率为43.5%),与贫血相比,非贫血者糖尿病患病的OR为1.8(95%CI:1.15-2.79),但是校正可能混杂后关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鼾症患病率为33.9%(标化率为53.8%),与不打鼾居民相比,经常打鼾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1.60,95%CI:1.04-2.47),然而,校正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关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为7.3%(标化率为8.0%),与HBsAg阴性居民相比,阳性者IFG的OR为1.7(95%CI:0.92,3.16,p=0.089);每天饮茶率为58.4%,每天饮茶对糖尿病患病有保护效应(aOR=0.5295%CI:0.28,0.98);吸烟率为30.5%(标化率为31.5%),与不吸烟者相比,aOR为1.23(95%CI:0.66-2.29);饮酒率为22.2%(标化率为20.5%),未发现饮酒与德清农村成人居民糖尿病和IFG的统计学关联;BMI平均为22.7±11.6 kg/m2,超重/肥胖(BMI>=24 kg/m2)率为25.1%(标化率为21.8%),与非超重居民相比,aOR分别为1.8(95%CI:1.34-2.37)和3.7(95%CI:2.42-5.65);2006-2007年,德清县农村社区18-64岁人群两周患病率为6.5%,两周就诊率为2.3%,次均门诊费用为1043.65±4753.54元,次均住院费用9404.37±17195.01元,直接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人均收入的10%,糖尿病患者的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居民,同样,糖尿病患者的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和其占家庭年人均收入百分比也远高于其他居民。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对3337名队列成员进行了首次随访,最终随访到1908人,随访率57.2%,平均随访了1.92±0.34人年,最短随访1.24人年,最长随访2.85人年,总人年数3654.75。本次随访结果提示,德清农村社区18-64岁居民糖尿病2年累积发病率为1.9%(标化率为1.1%),男性为1.8%,女性为1.9%;空腹血糖正常的队列成员发展成为IFG的2年累积发病率为4.7%(标化率3.6%),其中男性为3.9%,女性为5.2%;糖尿病人时发病率为9.8/千人年,其中,男性为9.2/千人年,女性为10.1/千人年,德清农村社区成人的糖尿病发病处于较高水平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基线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高血压、吸烟、饮酒、规律体育锻炼和空腹血糖之后(不包含分析变量本身,后同),德清农村社区成人IFG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正常空腹血糖人群(77.7/千人年vs.5.4/千人年,aHR=14.26,95%CI:5.87-34.63),基线空腹血糖每增加1mmol/1,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近7倍(aHR=7.85,95%CI:4.40-14.01);空腹血糖5.6-6.0mmol/l的人发生糖尿病风险较高(39.5/千人年),与基线空腹血糖<5.6mmol/l的队列成员相比,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了5.6倍(aHR=6.59,95%CI:2.08-20.82);基线患有高血压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血压人群(21.9/千人年vs.4.9/千人年),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基线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了3倍(aHR=3.92,95%CI:1.61-9.62),基线血压每增加1mmHg,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5%,但是在调整了可能混杂之后,不再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人群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17.2/千人年vs.7.3/千人年,aHR=2.20,95%CI:1.11-4.38),调整了年龄和性别之后,BMI每增加lkg/m2,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4%(aHR=1.14,95%CI:1.04-1.25),进一步调整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降低(aHR=1.05,95%CI:0.94-1.17);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文化程度较低人群(10.8/千人年vs.9.3/千人年,aHR=5.08,95%CI:1.82-14.20);自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居民糖尿病发病风险是自评家庭经济水平中等者的3.6倍(aHR=3.56,95%CI:1.36-9.32);家庭饮食荤素搭配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家庭饮食偏素人群,有一定的保护效应(7.8/千人年vs.14.3/千人年,aHR=0.31,95%CI:0.12-0.83);本人对荤素无特殊偏好的队列成员糖尿病发病风险低于喜素食者(8.9/千人年vs.9.8/千人年,aHR=0.33,95%CI:0.13-0.80);主动吸烟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不吸烟人群(11.1/千人年vs.9.3/千人年),但是未发现主动吸烟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有统计学意义效应;经常饮酒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不饮酒人群(11.1/千人年vs.9.3/千人年),但是未发现饮酒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有统计学意义效应,也未发现不同饮酒程度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统计学关联;每天饮茶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不饮茶人群(108.2/千人年vs.7.5/千人年),未发现每天饮茶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效应,也未发现饮茶种类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非贫血人群的发病率远高于贫血人群(12.1/千人年vs.7.9/千人年),基线患有鼾症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非鼾症人群(12.0/千人年vs.8.0/千人年),基线HBsAg阳性人群的发病率略低于阴性人群(8.5/千人年vs.9.8/千人年),但是在调整了可能混杂因素之后未发现他们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统计学关联证据。社区为基础的1:3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ENPP1K121QQQ基因型与KK基因型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大约增加了5倍(aOR=6.07,95%CI:0.81-45.28,p=0.079),今后可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吸烟与KQ/QQ基因型可能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其交互项比值比ORint为4.04(95%CI:1.12-14.59)(p=0.033),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超重/肥胖和饮酒后,ORint为4.12(95%CI:1.07-15.91)(p=0.040)。按照吸烟状态分层,在吸烟者中,Q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约增加2.3倍(OR=3.26,95%CI:0.93-11.46,p=0.066),而在非吸烟者中,未观察到此效应(OR=0.83,95%CI:0.43-1.59),校正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变化不大;未见Sirt1rs3758391SNP与2型糖尿病关联的证据,也未观察到其与ENPP1K121Q间存在对2型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的交互效应。结论德清农村社区18-64岁人群糖尿病和IFG发病和患病水平均较高,高血压、吸烟、饮酒、超重/肥胖、体育锻炼缺乏等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IFG、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自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高血压、超重/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国传统的荤素搭配饮食结构可能对德清农村社区成人糖尿病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采用ADA标准来判断是否空腹血糖受损更有利于糖尿病防治;NPP1突变等位基因Q可能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其效应可能被吸烟所修饰,但是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赵慧[10](2010)在《乌市兴安居委会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兴安居委会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35~74岁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患病现况,旨在提供乌鲁木齐市兴安居委会35~74岁一般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患病率的最新资料。方法:根据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的代谢综合征诊断工作定义,在2008年乌鲁木齐市兴安社区居委会街道居民代谢病及相关疾病基线调查资料中,取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等资料的35~74岁人群共553人﹙男性203例,女350例﹚列入本次分析。结果:⑴乌鲁木齐市兴安居委会35~74岁中老年人群年龄标化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5.48%,男女分别为33.46%、36.57%,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男性45岁以上及女性在55岁以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55~64岁达到高峰。⑵代谢综合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腹型肥胖+血脂异常+糖调节受损及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结论:乌鲁木齐市兴安居委会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很高,且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较为严重。
二、上海市曹杨社区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曹杨社区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MS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模式等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 MS及其组分的流行病学特征 |
2.3 MS及其组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4 膳食模式及不同膳食模式下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
2.5 膳食模式与MS的关联性分析 |
2.6 膳食模式与MS各组分的关联性分析 |
3 讨论 |
3.1 MS及其组分的流行病学特征 |
3.2 MS与膳食模式等环境影响因素 |
4 结论 |
第二章 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MS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仪器试剂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 各位点SNPs检测结果代表性峰图 |
2.3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 |
2.4 各基因位点SNPs与 MS的关联分析 |
2.5 各基因SNPs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分析 |
2.6 各基因位点间单倍型与MS的关联分析 |
2.7 各基因位点SNPs与 MS组分的关联分析 |
2.8 各基因位点SNPs交互作用与MS的关联分析 |
3 讨论 |
3.1 PPARγ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2 ADIPOQ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3 APOC3 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4 APOA5 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5 LEPR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6 CETP基因SNPs与 MS及其组分的关联性 |
3.7 各基因位点SNPs间单倍型与MS的关联性 |
3.8 各基因位点SNPs交互作用与MS的关联性 |
4 结论 |
第三章 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MS的影响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PPARγ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2 ADIPOQ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3 APOC3 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4 APOA5 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5 LEPR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6 CETP基因SNPs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文献计量分析 |
2 代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相关概念 |
3 体病相关研究 |
4 体质可调研究 |
5 讨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研究 |
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疾病诊断模型研究进展 |
1 疾病诊断模型研究进展 |
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研究二 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模型构建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结语 |
1 结论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人体成分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社区中老年人群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背景 |
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诊断标准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
二、各病种流行病学状况及临床特点 |
讨论 |
结论 第二部分 形体参数和人体成分与代谢性疾病关系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诊断标准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体重指数与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
二、体成分与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
三、不同体重指数分层、体脂百分比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第三部分 人体成分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诊断标准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疾病特征 |
二、体重指数与体成分变化的关系 |
三、不同部位骨密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四、人体成分与骨代谢生物学标志物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我国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现状 |
参考文献 附件二 综述:人体组成测量方法及在肥胖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附件三 上海长风研究简介 附件四 回顾和展望 附件五 在读期间参与的其他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件六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致谢 |
(4)1494例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现状调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
1.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4 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 |
2.2 MS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
2.3 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Hb A1C水平与MS、DM、HBP、血脂紊乱的关系 |
3 讨论 |
(5)上海保税区职业人群腰臀比和体质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WHR和BMI异常的检出情况 |
2.3 WHR和BMI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患病关系 |
2.4 WHR和BMI与多种代谢异常集聚的患病关系 |
2.5 WHR和BMI与MS患病关系 |
3 讨论 |
(6)成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论文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A) 宁波某石化企业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一部分(B) 宁波市某石化企业退休老年员工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调查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宁波市某石化企业员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天津市某社区50岁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诊断标准 |
1.3 资料的收集方法 |
1.3.1 问卷调查 |
1.3.2 体格检查 |
1.3.3 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
2.1.1 性别、年龄构成 |
2.1.2 民族构成 |
2.1.3 婚姻情况分布 |
2.1.4 职业分布情况 |
2.1.5 文化程度分布 |
2.1.6 收入情况分布 |
2.2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 |
2.2.1 代谢综合征的性别分布 |
2.2.2 代谢综合征的年龄分布 |
2.2.3 代谢综合征的民族分布 |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分布情况 |
2.2.5 不同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分布情况 |
2.2.6 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分布情况 |
2.2.7 不同月收入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分布情况 |
2.3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1 人口统计学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2 吸烟、饮酒、锻炼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3 饮食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4 家族史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5 身体测量指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6 其他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2.3.7 主效应模型的拟合 |
讨论 |
3.1 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3.1.1 调查前准备 |
3.1.2 调查资料发放和回收 |
3.1.3 数据整理统计中的质量控制 |
3.2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 |
3.3 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
3.3.1 年龄 |
3.3.2 性别 |
3.3.3 民族 |
3.3.4 社会经济与文化程度 |
3.3.5 吸烟 |
3.3.6 饮酒 |
3.3.7 运动 |
3.3.8 饮食因素 |
3.3.9 高血压家族史 |
3.3.10 糖尿病家族史 |
3.3.11 精神因素 |
3.3.12 体重指数 |
3.3.13 中心性肥胖 |
3.3.14 睡眠障碍 |
3.4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港油田在职职工代谢综合征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代谢综合征的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农村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德清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
农村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德清队列基线调查 研究背景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
农村社区成人糖尿病德清队列分析 研究背景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
ENPP1 |
rs1044498和Sirt1 |
rs3758391 |
SNP与德清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群体关联研究 研究背景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总结 主要结果 研究局限性 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件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
(10)乌市兴安居委会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采集 |
2.2 研究指标 |
3 诊断标准 |
4 伦理、质控及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上海市曹杨社区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研究[D]. 郭宝福. 东南大学, 2019
- [2]痰湿体质人群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筛选和诊断模型构建研究[D]. 梁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人体成分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D]. 林寰东. 复旦大学, 2012(03)
- [4]1494例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现状调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J]. 涂萍,柳江,丁浔,段鹏,吴和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05)
- [5]上海保税区职业人群腰臀比和体质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研究[J]. 施荣香,陆永胜,陆华丽.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0(05)
- [6]成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 毛玉山.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7]天津市某社区50岁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瑶.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8]大港油田在职职工代谢综合征特点分析[D]. 安巧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9]农村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德清队列)研究[D]. 付朝伟. 复旦大学, 2010(12)
- [10]乌市兴安居委会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D]. 赵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