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与预防自杀学术会议通知

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与预防自杀学术会议通知

一、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学术会议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罗雄[1](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赵丹[2](2020)在《基于决策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15-34岁青少年人群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巨大创伤和损失,有效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手段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仅停留在传统的新生入学阶段SCL量表测试,预警效果有限且时效性差。因此,有效借助新技术对学生的属性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心理危机预警,对学生管理者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方法,通过评估后选用C4.5分类算法对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显着特征属性进行分析,根据特征属性的不同取值情况判断出该学生是否可能存在心理危机。在特征属性的选取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学生管理专家的意见并对部分属性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最终选出性格特征、家庭构成、家庭经济、家庭关系、请假类型、挂科情况六个最为显着的特征属性用于决策树建模,并提取预警结果呈阳性的14条规则对模型加以描述。根据相关文献对模型进行定性评价,证明其具备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对比不同数据集对模型的定量检验结果可知,模型预测的整体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精确率达80%以上,召回率平均可达60%以上,F值稳定在70%以上,证明该模型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为有效发挥模型预警功能,本文设计实现了以预警模型为中心的应用系统。该系统是基于Web的B/S系统,后台使用Spring MVC框架,前端使用JSP语言,数据库使用My SQL进行开发。主要实现了学生基本信息采集、成绩管理、请假申请审批等基础功能,这些功能中所产生的相应数据被用于最终实现心理危机预警功能,服务于基层学生管理工作。

王秋晨[3](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李蕊[5](2020)在《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依赖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可能从过度使用开始,最终发展成为成瘾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大量的网络依赖群体进行预防干预。如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网瘾干预方法为认知疗法和家庭治疗,但仍未就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有效心理干预方法达成普遍共识,绘画疗法对网络依赖的干预效果实证研究目前还没有。为了丰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本研究对某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陈氏网络成瘾量表》和《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基于WISER模式,以王智弘的初级预防五大类、网络戒瘾脉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架构,以前期访谈结果作为依据,尝试用八次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去控制网络依赖者的网络使用行为。王智弘和ChanH.L等人提出治疗网络成瘾的关键是对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因而,本研究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将绘画团体辅导作为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子进行干预,如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和家庭功能不佳等,以期降低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经过六个多月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干预研究的结果(1)该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8%,说明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比较严重,需要通过干预改善;(2)绘画作品前后有显着差异。“风景构成法”作品变化较大,普遍从社会内向型、高神经质、高敌意、高抑郁质转变为社会外向型、低神经质、低敌意、低抑郁质;(3)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有显着差异;2.干预研究的结论(1)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绘画治疗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忧郁、无聊感、低自尊、课业压力、敌意和冲动控制不良等七个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干预效果显着。

傅溦[6](2020)在《自媒体环境下自杀的危害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三个自杀事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自杀现象呈现高发态势,在自媒体平台下传播的自杀事件逐渐增多,引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媒体作为当下一种流行的媒介,对发言者并未设置太高的门槛,对评论的审查也比较宽松。此外,自媒体具有实时交互性,短时间之内就能将信息传到网络的各大平台。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好奇心理和网站点击量,许多自媒体平台运营者多采取夸张、不合适的标题报道自杀事件,使自杀事件曝光于大众之下。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自杀者及其家庭的隐私,也对潜在有自杀心理的人群有诱导作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主要以N市梦时代购物中心自杀事件、蓝鲸自杀游戏事件、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为例,调查此类自杀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自媒体平台在此类事件中所起到的“帮凶”作用,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在自媒体平台中相约自杀的现象。此外,自媒体造成自杀事件由之前的隐蔽自杀逐步升级为公共场所下公开的自杀行为,对社会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政府又因为对此类问题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处理办法的缺漏,不能及时和妥善解决此类问题。政府对自杀事件的公布往往滞后,公众的注意力也易被此类热点事件吸引,自媒体平台的逐利行为,这些因素都成为自媒体平台传播虚假消息的诱因,给政府治理自杀事件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情,介绍了目前自媒体自杀事件的治理困境,政府需要采取多元化治理办法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另外,在政府工作推进之余,也需要对自媒体经营者进行适当管控,让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及条例,强化对消息的监管和筛选过滤。而作为社会公众也应与时俱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信息甄别能力。民众在自媒体平台评论和传播消息时应依法依规,尽量做到不传递真实性存疑的消息,缓解政府管理压力。只有形成政府、自媒体平台和社会公众三方的合力,才能实现对自媒体平台自杀事件的有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

余欣蓬[7](2020)在《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伦理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自杀是世界范围内敏感而又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一直被划入全球高自杀率国家,其中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青少年自杀对自身及其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根据国际经验,针对青少年的自杀干预措施是预防和避免悲剧的有效途径。综合国内机构和学者的自杀干预研究,发现在对策建议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伦理学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立足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现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自杀未遂青年的访谈及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目前青少年自杀干预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家庭干预能力有限、学校预防教育缺失、民间干预力量单薄、部门机构缺乏责任意识、以网络和热线为主的干预手段存在诸多局限、欠缺相应的预警评估和后续服务等。针对上述干预问题进行伦理思考,本文认为这些具体问题背后隐藏着认识局限。人们习惯于把“孩子自杀”归咎于本人和家庭有问题,受其困扰的家庭也总是在艰难中挣扎却不愿求助社会,青少年自杀尚未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因此建立责任意识是破解具体问题的出发点。在这一基本认识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相对独立的见解。在干预青少年自杀的道德理由方面认为: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阻却青少年激情自杀,并在给予青少年及其家庭生命关怀的同时,向社会传递珍爱生命的道德责任。在干预青少年自杀的道德责任方面认为:家庭是青少年自杀干预的第一责任主体,医疗卫生及心理健康机构应当承担青少年自杀干预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社会组织是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优势主体,全社会都负有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道德责任;应当建立干预青少年自杀家庭有责、个人有责、国家有责、社会有责的责任意识,共同构筑国家政府为主导、多组织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青少年自杀干预体系。在青少年自杀干预行动准则方面,提出及时、可及、有效、合作、共情同理几项原则。在加强青少年自杀干预的行动对策方面,建议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自杀干预的道德责任意识;普及生命和死亡教育,强化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在全社会宣传培训自杀干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构合理公正的青少年自杀倾向评估及预警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干预、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等。期望本研究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并通过深化干预研究逐步改变我国高发和干预不力的现状。

徐一钞[8](2020)在《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黑暗三联征(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提升中学生幸福感,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H与G地选取1200名左右中学生(初中和高中)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黑暗三联征中文修订版(SD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GWB)进行施测。剔除无效数据79份,得到有效数据1136份,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线性回归、调节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男女性别差异:男生在负性生活事件总分(t=-2.90,p<0.01)上显着低于女生,在黑暗三联征总分(t=5.22,p<0.001)上显着高于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男生和女生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2)初高中年级差异:初中生在负性生活事件总分(t=-12.19,p<0.001)和黑暗三联征总分(t=-6.35,p<0.001)上显着低于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初中生得分显着高于高中生(t=6.49,p<0.001);(3)留守状况差异:留守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学生(t=5.02,p<0.001),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着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3.02,p<0.001);(4)黑暗三联征(DT)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341,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227,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34,p<0.01);负性生活事件及各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分别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黑暗三联征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r=-0.213,p<0.01)和精神病态(r=-0.271,p<0.01)呈负相关;(5)黑暗三联征中的自恋因子(β=0.125,p<0.001)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精神病态(β=-0.21,p<0.001)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黑暗三联征中的精神病态因子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75,?R2=0.026,p<0.001)。结论(1)女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以及健康适应方面负性生活事件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在黑暗三联征水平显着高于女生。这些表明了男生更喜欢操纵他人,追求刺激,个性比较冲动。女生可能更容易受到同学关系和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困扰;(2)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在初高中年级差异显着,体现了高中生有着更高水平的负性生活事件和黑暗人格特质水平以及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留守状况影响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水平;(3)负性生活事件和黑暗三联征都能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等因子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黑暗三联征中的自恋因子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精神病态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4)黑暗三联征中的精神病态因子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能加剧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增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几点建议: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多渠道、全方位地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青少年人格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中小学应转变心理咨询观念,创新心理辅导方式等等。

苏斌[9](2019)在《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以F省Y监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将立法注入到了精神卫生工作当中,有效地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缺,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真正有了专门的法律的支撑与保护。《精神卫生法》将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心理健康服务纳入了本法调整的范畴,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也产生了积极意义的影响,同时对监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在基层监狱从事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所遇问题,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用法律的视角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行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及制度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述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含义的一般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卫生法》中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关定义和监狱开展的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进行有效的边界划分与职责定位。第二部分阐述国内外立法及实践考察,以此为契机,纵观国内《精神卫生法》实践考察,横向比较国内与域外相关法律比较分析,在现有的研究和发展中,找寻适合监狱这一“特殊场所”开展“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新思路。第三部分则以F省Y监狱为例,观察与分析我国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其中包括了我国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实际开展工作的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及影响,以及在狱内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疾病诊疗所出现的窘境。第四部分着重从现有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狱民警心理健康服务执业准入标准与法律责任不明确、法律监督机制不系统、以及诊疗机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角度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中的困境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根据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现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疾病诊疗工作的未来发展之路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及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为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洁洁[10](2019)在《精英运动员的自杀意念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精英运动员是指曾在全国大型比赛获得前3名、亚洲比赛前6名、奥运会和世界级比赛前8名的运动员。自杀意念是指产生杀行为的念头,而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为,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偶发性的特点。在高度紧张、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环境中,精英运动员长期承受着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要把身体能力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心理上肩负着领导、教练、粉丝等多方面的期待,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得他们产生自杀意念。本研究以质化研究为主,并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探究自杀意念在精英运动员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克服自杀意念对精英运动员产生的影响。质化研究的部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访谈了10名精英运动员、4名教练员和3名运动心理学家。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与自杀意念相关的5个维度,分别是:自杀意念的产生、自杀意念的表现、自杀意念的求助、自杀意念的应对和自杀意念的意义。在量化研究的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教练员培训班上,对曾经是精英运动员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120份,其中有12位产生过自杀意念,占总人数的10%。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精英运动员自杀意念的产生与训练量大、控体重以及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关联紧密;精英运动员会通过转移注意力、重要他人的支持以及认知调整等方式应对自杀意念;教练员会低估精英运动员产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自杀意念对精英运动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精英运动员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并且产生对自己、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但是,一旦自杀意念付诸行动,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精英运动员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教练员、管理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学术会议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学术会议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决策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心理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2.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2.2 建模属性筛选
        2.2.1 数据白化处理
        2.2.2 Logistic回归分析
        2.2.3 相关属性描述
    2.3 决策树模型构建
        2.3.1 算法评估
        2.3.2 模型生成过程描述
        2.3.3 模型定性评价
        2.3.4 模型定量检验
    2.4 本章小结
3 以预警模型为中心的应用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详细设计
        3.2.2.1 数据库设计
        3.2.2.2 流程交互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以预警模型为中心的应用系统实现
    4.1 系统实现
        4.1.1 用户登录功能
        4.1.2 系统管理模块
        4.1.3 信息采集模块
        4.1.4 成绩管理模块
        4.1.5 请假审批模块
        4.1.6 危机预警模块
        4.1.7 文章发布模块
    4.2 系统测试
        4.2.1 测试方法
        4.2.2 测试过程及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1.1.2 绘画艺术疗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绘画治疗研究综述
        2.1.1 绘画治疗概念的界定
        2.1.2 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
        2.1.3 绘画治疗的研究现状
        2.1.4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
    2.2 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2.2.1 网络成瘾和网络依赖概念的界定
        2.2.2 网络成瘾的原因
        2.2.3 网络成瘾的影响
        2.2.4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2.2.5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网络依赖的干预可能性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整体情况
        4.1.1 《陈氏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结果
        4.1.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检核表》调查结果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2.1 网络成瘾分数在性别和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2.2 网络成瘾危险因子在性别和组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第五章 绘画治疗对网络依赖的干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5.2.1 研究思路
        5.2.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的选择
    5.4 干预前的结构性访谈
    5.5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
        5.5.1 团体干预阶段和主题
        5.5.2 团体治疗方案实施步骤
        5.5.3 实施后测
第六章 绘画作品的分析与讨论
    6.1 风景构成法的解释系统
        6.1.1 风景构成绘画疗法的普适性解释系统
        6.1.2 风景构成法的投射空间内容解读
    6.2 成员风景构成法前后测对比
    6.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6.3.1 成员A个人情况说明
        6.3.2 团体带领人的感受和评估
        6.3.3 个案绘画作品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的结论
        7.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7.1.2 干预研究的结论
    7.2 综合分析
        7.2.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7.2.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自媒体环境下自杀的危害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三个自杀事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媒体
        2.1.2 自杀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蝴蝶效应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自媒体环境下自杀事件及特点
    3.1 自媒体环境下相关自杀事件
        3.1.1 N市梦时代购物中心自杀事件
        3.1.2 蓝鲸游戏自杀事件
        3.1.3 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
    3.2 自媒体环境下自杀特点
        3.2.1 自杀事件升级发酵迅速
        3.2.2 自杀信息传播渠道广泛
        3.2.3 自杀群体特征明显
第4章 自媒体背景下自杀危害及治理困境
    4.1 自媒体环境下自杀事件的危害
        4.1.1 自杀事件曝光引发蝴蝶效应
        4.1.2 自杀信息导致社会价值观偏差
        4.1.3 自杀危机增加政府治理压力
    4.2 自媒体环境下自杀事件的治理困境
        4.2.1 匿名性的“宣泄空间”难以监管
        4.2.2 自杀信息传播的源头难以隔断
        4.2.3 自杀事件的真实情况难以及时反馈
第5章 自媒体背景下自杀问题的治理对策
    5.1 自媒体背景下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5.1.1 推进自媒体平台多元化治理模式
        5.1.2 完善自媒体平台管制立法
        5.1.3 建立网络自杀防控干预体系
    5.2 自媒体背景下自媒体平台应采取的对策
        5.2.1 完善内部信息监管和筛选机制
        5.2.2 重视自媒体平台内部人员管理及道德建设
        5.2.3 规范与正确转播自杀事件相关内容
    5.3 自媒体背景下社会公众应采取的对策
        5.3.1 增强网络危害信息自我辨别能力
        5.3.2 加强自杀预防教育与心理疏导
        5.3.3 合法利用网络平台及塑造正确价值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性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思路
    小结
第二章 青少年自杀概述及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青少年自杀基本特征及主要原因
        2.1.1 自杀概念
        2.1.2 青少年自杀基本特征
        2.1.3 青少年自杀主要原因
    2.2 我国青少年自杀基本现状
        2.2.1 我国青少年自杀主要数据
        2.2.2 我国青少年自杀趋势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家庭干预能力有限,学校缺失预防教育
        2.3.2 民间干预力量单薄,部门机构缺乏责任意识
        2.3.3 自杀倾向评估预警系统和工作机制不健全
        2.3.4 以网络、热线为主的干预手段存在诸多局限
        2.3.5 应急干预之后缺少后续服务和信息反馈
    小结
第三章 对青少年自杀干预问题的伦理分析
    3.1 青少年自杀干预的道德理由
        3.1.1 阻却青少年激情自杀
        3.1.2 以生命关怀护卫青少年健康成长
        3.1.3 为困扰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3.1.4 向社会传递珍爱生命、扶持生命的道德责任
    3.2 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道德责任分析
        3.2.1 家庭是青少年自杀干预的第一责任主体
        3.2.2 学校是青少年自杀干预的重要责任主体
        3.2.3 医疗卫生及心理健康机构应当承担青少年自杀干预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3.2.4 社会组织是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优势主体
        3.2.5 全社会都负有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道德责任
    3.3 自杀干预行动准则的伦理解读
        3.3.1 及时与可及原则
        3.3.2 有效原则
        3.3.3 合作原则
        3.3.4 共情同理原则
    小结
第四章 加强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对策建议
    4.1 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自杀干预的道德责任意识
        4.1.1 青少年自杀干预国家有责
        4.1.2 青少年自杀干预社会有责
        4.1.3 青少年自杀干预家庭和亲朋有责
    4.2 普及生命和死亡教育,强化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
        4.2.1 生命尊严和“向死而生”的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
        4.2.2 社会化过程中塑造乐观坚强人格
        4.2.3 对国外自杀干预理论模式的借鉴及本土化应用
    4.3 在全社会宣传培训自杀干预基本知识和技能
        4.3.1 机能与心理的专业医学干预调节
        4.3.2 干预宣传面向社会、家庭及心理咨询师
    4.4 建构合理公正的青少年自杀倾向评估及预警机制
        4.4.1 自杀心理倾向评估及预警
        4.4.2 自杀危险行为评估及预警
    4.5 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干预、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4.5.1 各机构组织与公众的权力划分和责任承担
        4.5.2 多元主体干预合作及应急管理部门的分工协调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自杀未遂者访谈调查内容

(8)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负性生活事件
        二 黑暗三联征
        三 主观幸福感
        四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过程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各变量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效应检验
        一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二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各变量总体状况分析
    第二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和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一 性别差异
        二 初高中年级差异
        三 留守状况差异
    第三节 负性生活事件、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一 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二 负性生活事件与黑暗三联征的关系
        三 黑暗三联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第四节 黑暗三联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从负性生活事件的角度影响幸福感
    第二节 从人格引导的角度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 自恋与主观幸福感
        二 精神病态与主观幸福感
    第三节 从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角度影响主观幸福感
第六章 研究特色和不足以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黑暗三联征量表中文修订版(SD3)
    附录 B: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附录 C:青少年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附录 D: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历
致谢

(9)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以F省Y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价值与正当性
    2 研究视角及可行性
    3 研究方法
一、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含义的一般分析
    (一)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的心理健康服务
        1. 心理咨询
        2. 心理治疗
    (二) 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 心理健康服务的差异与职责定位
        1. 对象差异
        2. 环境差异
        3. 难度差异
        4. 职责定位
二、国内外立法的实践考察
    (一) 国内《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1. 医院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2. 高校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3. 特殊场所(监狱、未成年人管教所)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二) 域外相关法律的实践考察
        1. 英国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2. 美国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3. 中国台湾地区对《精神卫生法》的实践考察
    (三) 启示
三、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困境——以F省Y监狱为例
    (一) 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1. 工作方式
        2. 《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影响
    (二) 狱内开展罪犯心理疾病诊疗面临的困难
        1. 与精神障碍患者的鉴别和治疗的区分及管理
        2. 法律责任
四、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现有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 法律监督机制不系统
    (三)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
    (四) 工作支撑环境不协调
        1. 专业人员匮乏
        2. “医"“患”比例失衡
    (五)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
五、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法律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 《精神卫生法》关于监狱及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条例的完善
        1. 完善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准入的法律机制
        2. 明确监狱民警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3. 保障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的落实
    (二) 心理健康服务的法制化建设
    (三) 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制度完善的支撑环境
        1. 建立系统专业人员引进及晋升制度
        2. 强化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三级网络”制度
        3. 完善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系统化、程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精英运动员的自杀意念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自杀意念
        2.1.2 精英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2.1.3 生命意义
    2.2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质化研究过程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难点
        3.2.2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结果
    4.1 质化研究结果
        4.1.1 自杀意念的产生
        4.1.2 自杀意念的表现
        4.1.3 自杀意念的求助
        4.1.4 自杀意念的应对
        4.1.5 自杀意念的意义
    4.2 问卷调查结果
5 讨论
    5.1 自杀意念的比例
    5.2 自杀意念的产生
    5.3 自杀意念的求助
    5.4 自杀意念的意义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附录
    附录A 访谈协议
    附录B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承诺书
    附录C 精英运动员访谈大纲
    附录D 教练员访谈大纲
    附录E 运动心理学家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学术会议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2]基于决策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及应用[D]. 赵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研究[D]. 李蕊. 苏州大学, 2020(03)
  • [6]自媒体环境下自杀的危害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三个自杀事件的分析[D]. 傅溦.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我国青少年自杀干预的伦理思考[D]. 余欣蓬.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黑暗三联征的调节作用[D]. 徐一钞. 郑州大学, 2020(03)
  • [9]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以F省Y监狱为例[D]. 苏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10]精英运动员的自杀意念及其意义[D]. 刘洁洁.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