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性问题:对代理制的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蔡博翔[1](2019)在《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带动了我国各行各的迅速发展和前进。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购物改善了人民的消费习惯,直接带动公路运输行业大规模的增长,因此重型商用车作为现代道路运输业的工具也获得相关红利。MBC商用车公司作为世界顶级重卡设备制造商,拥有高端的产品和先进的运输解决方案。公司从2012年开始着力发展公路运输行业以来,通过几年来的区域市场客户特性研究并结合欧洲先进的运输解决方案,针对性的引进欧洲先进核心技术,让MBC商用车在南方市场的初期飞速发展。但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商用车市场中,近两年市场营销售业绩没有达到总部的预期目标,因此对南区的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进行问题研究和原因分析。在中国这样的巨大市场环境下,如何实施的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重点。本文以MBC商用车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法,观察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MBC商用车在南方市场的背景和市场营销现状进行描述。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MBC商用车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得出MBC商用车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威胁。然后采用SWOT分析对MBC商用车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内部机遇与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用营销战略理论对南区市场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策略方面进行问题和原因的剖析。接着运用4Ps营销组合理论从产品,渠道,价格及促销策略方面分析出MBC商用车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结合理论分析的结论,为确保更好的实施南方市场营销策略,从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方面给予了中肯的改善建议。对MBC商用车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旨在为MBC商用车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发现企业核心问题做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同时,能够帮助国外高端商用车企业认清国内高端物流业在南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状况,结合出企业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制定有效的商用车市场营销策略。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外商用车企业在南区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王鹏[2](2018)在《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根据我国传统外贸代理业务管理与运行的特点,对代理进出口业务模式下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将外贸风险从宏微观的角度、业务本身特点的角度和业务操作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同时,从政策、合同、运输、贸易术语、法律等方面对常见的风险来源进行了分析,从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多方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两个方面,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作用做了剖析。通过对FTC公司船舶代理出口和燃料油代理进口业务模式的介绍和在操作实践中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根据案例中代理进出口业务的不同的行业环境、业务特点和操作特殊性,并结合我国外贸代理制可能的转型方向,从风控体系和风控流程两个层面对代理制业务的风险管理与防控进行了重点研究,总结了FTC公司在风险管理中好的做法与经验。根据FTC公司在业务操纵中对采取的风险点识别措施、防范与处置措施,总结出了外贸代理企业在业务实践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风险漏洞,并据此从外贸政策层面、行业环境层面、业务操作层面和风险救济层面提出了外贸代理企业应该遵循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原则,为我国外贸代理制风险管理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
李子屹[3](2018)在《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979年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寿险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寿险营销制度的建立是寿险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寿险营销员已成为寿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保险营销员高达806.94万人。然而,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保险营销员管理中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逐步显现,成为我国寿险发展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启动了有关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A寿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上有重要地位,在不断深化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对促进A寿险公司的发展和我国寿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为背景,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探索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和法规基础,揭示我国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然后对A寿险分公司现行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其激励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最后提出优化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导论部分围绕选题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描述,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界定本文研究主题的内涵,确定论文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引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完善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我国保险营销员管理的相关法规的梳理,确立完善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法律依据和管理规则。主要观点是:应在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我国保险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规定,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第三部分是寿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通过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据和相关史料对我国寿险营销员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寿险业发展正面临营销瓶颈,寿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应顺应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第四、五部分是A寿险分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抽样调查、访谈等市场调查方法,解析A寿险分公司营销发展情况和现行激励机制,全面揭示其营销员激励体系架构及其激励内容,通过两个维度的四个指标,分析现行激励机制的效应,探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观点及结论是:A寿险分公司已经构建了营销员激励体系,但存在物质激励中过于倚重短期效应忽视激励持续效应,目标激励中诱导条件不科学,晋升与考核过于倚重业绩指标,成长激励效果不明显,荣誉激励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现行激励机制设计缺乏系统的战略谋划,激励体系内部失衡、外部环境不完善。第六部分是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的建议。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基于理论分析和市场调研分析,提出优化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的总体思路,完善激励方式和约束机制的建议。主要观点及结论是:优化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应遵循激励理论,根据寿险营销员的特点、发展定位和要求,完善激励机制的总体框架,同时从佣金激励、目标激励、培训激励等层面完善激励内容,与此同时,提出要强化约束机制,通过重视声誉激励、现行法规政策和自律约束,实现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效应的最大化。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聚焦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运用最新资料和数据,以寿险营销员和寿险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同时,从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两个维度的四个指标分析激励效应,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相关对策的针对性。但本文只是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未就该公司所有营销员进行调研;所提出的对策中,关于佣金改革给出思路和设计框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未进行精算检验,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邝悦[4](2017)在《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影响我国国家治理和党政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务员腐败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具有消极影响的问题,也是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务员作为国家管理人员,其对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责任,也是政府发挥各项职能的具体执行者。而公务员腐败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对社会舆论造成重大影响。故而,治理腐败是我党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应有效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公务员数量庞大,基层公务员更是难以管理,加之公务员的相关体制和制度存在疏漏,都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并加剧了我国进行公务员腐败预防与管理的难度。针对此,本文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的公务员腐败动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明确影响公务员腐败的各项因素,并对其具体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各项因素在公务员腐败过程中的影响程度和水平,将其作为有效治理并预防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的重要入手点。在具体研究的开展方面,首先对腐败的内涵和腐败的动机进行阐述,明确公务员腐败的特征与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务员腐败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分析腐败研究的特点和经济学内涵,明确公务员腐败的具体机制,这是有效规避公务员腐败的重要入手点。在对相关理论和定量研究方式进行阐述后,对腐败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方案进行设计,通过建立研究模型,划分维度并进行研究假设,依据研究假设进行问卷编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和结论归纳,明确影响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的各项动机。结合具体的分析成果,提出相关发展对策,有效预防地方公务员腐败,从弱化其腐败动机入手,结合腐败的具体机制,形成公务员腐败治理的相关对策体系。
邓莉佳[5](2017)在《怡家厨卫公司竞争战略分析及改善对策》文中指出在我国,整体橱柜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整体橱柜市场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种局面还将维持相当长时间。在整体橱柜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行业高利润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这一领域,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橱柜企业面临着重巨大的挑战。而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在延续了迅猛发展势头的过程中,精装修房正逐渐成为住宅市场的主角,这给包括整体橱柜在内的家居建材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产品零售与工程的份额不断改变的市场格局,主要橱柜制造商调整了营销战略,纷纷把目光瞄准了工程渠道,通过开发工程代理商来拓展巨大的工程市场,橱柜工程代理企业由此出现,它们和其它家居建材行业的服务商一起,成为精装住宅市场的主力军。厦门怡家厨卫公司正是顺应这一行业趋势而成立的一家橱柜工程代理公司。本论文以怡家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了该橱柜工程代理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应用竞争战略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确定该公司目前采取低成本竞争战略,分析这一战略存在的问题,研究竞争战略的改善对策,最后得出怡家厨卫应采取目标聚焦的竞争战略,集中优势资源,为重点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此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结论。通过对怡家厨卫的案例研究,希望为初创的小微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竞争战略提供思路,也为家居建材行业众多的代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贾其睿[6](2016)在《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人力资源是以合作关系为基础,为抓住某个市场机遇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利用的外部人力资源1。上世纪80年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剧变,使得现代企业的功能、组织结构、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竞争力和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也为人力资源的虚拟化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可以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保证高价值链的活动质量。本文研究的N公司是一家全球化的F2C(Factory to Customer)电子商务虚拟公司,虚拟整合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资金管理、营销服务、物流等外部资源,通过突破传统业务瓶颈,节省资金投入、降低运营风险、提高产出投入比。早在N公司成立之初就依托虚拟人力资源开展各项业务,仅保留产品专利和技术专利作为核心资源,虚拟公司的本性决定了虚拟的人力资源管理。N公司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团队凝聚力低、约束性差、激励单一被动等问题。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该问题在同类、同行业企业以及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中普遍存在,也是国内外学者、企业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对现实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模式鲜有研究。本文首先针对N公司现行激励模式存在的问题,提炼激励理论应用的精髓,为优化N公司激励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然后通过与企业管理层深入沟通,明确激励模式优化目的、制定激励模式优化的原则;在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从薪酬、成就、情感、培训和环境五个方面探索性地进行了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N公司,指导其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优化其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提升了公司的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了虚拟团队的凝聚力、实现了持续激励和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公司业绩。鉴于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的有效性,本文还对银行业、直销业、房地产业等现实行业进行了拓展研究。
李重锐[7](2015)在《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将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促成了保险业近20年的快速腾飞。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保险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保险公司建立在保险代理人制度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逐渐不适应行业和公司发展要求,出现了保险代理人整体素质偏低,行业内流动性高,行业留存率低,销售过程中误导客户现象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对于保险行业内成立时间较早的公司来说是既有问题,可以一边发展一边解决,但对于新筹公司来说,则是根本性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新保险公司就无法立足,不会建立长久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务在随着经济大潮向前推进,在公司建立和管理保险代理人队伍的过程中,以上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影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笔者在保险公司中观察到的,保险代理人团队搭建及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归纳总结了保险代理人所关注的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了验证,虽然得到的数据不具备十足的代表性,但能够反应新筹公司的基本发展状况。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为保险公司及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及实地访谈的结果,对笔者所在公司经营运转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导致保险代理人归属感弱,留存率低,流动性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未能满足保险代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性需求,并没有对保险代理人的发展形成很好的支持。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对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进行全面思考,对完善我国保险代理人激励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杨蔚[8](2013)在《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十二五”期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2010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682.08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42.6%;实现业务收入568.96亿元,占总业务收入的58.6%。庞大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在带来巨额保费收入的同时也暗藏隐患,集中体现在保险营销员违规操作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方面。自2006年4月《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出台以来,短短几年间保监会先后颁布众多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特别是营销员的法规、政策制度。并下发《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出台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有关文件、规章240余项,共有16个保监局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或科),明确了专门的岗位和人员。2013年新年伊始,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致力于彻底治理保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这一阻碍我国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毒瘤,以切实维护广大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文以寿险营销员制度理论及寿险消费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在综合整理保险消费误导具体表象、成因、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中外文献探索提出关于防范我国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的思路及政策措施。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陈述如下。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结构及方法等。第一部分,营销员概述。参照2006年保监会颁布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中关于保险营销员的阐述,在结合我国保险市场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前我国保险营销员与个人保险代理人内涵及外延一致,作为本文整篇文章对保险营销员的界定。在回顾我国保险营销员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营销员制度对保险业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寿险消费理论基础。首先综合考量定义保险消费和保险消费者,明确保险消费保护立法及执法前提;其次从消费品、交易结算方式及消费结果方面,分析保险消费的特殊性;再次从保险的估值方式、保费的缴纳方式、业务性质功能、保险责任期限等方面比较,认真总结寿险消费特点;最后指出因保险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附和合同、合同条款专业性强及寿险合同履约期限长等特点,使保险消费特别是寿险消费对法律保护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三部分,寿险消费误导及其影响分析。本文试图对寿险消费误导全面分析,指出保险产品不当销售、与金融产品概念混淆、故意回避保险产品重要信息、肆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同业诋毁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接着透析保险消费误导现象源自寿险消费者、寿险营销员、保险公司、法律及监管四方面的成因;最后总结寿险消费误导对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乃至我国保险行业的不良影响。第四部分,营销员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本部分重点从营销员的组织形式、从业资格的获取及再教育培训和监管方面认真总结国外及其他地区经验,以期通过国际经验的启示、借鉴引发思考我国的不足,从中吸取精髓,构建治理对策。第五部分,防范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的思路及对策。本部分根据保监会最新会议精神以及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同时结合我国保险实践,在就防范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问题,从微观保险消费双方主体、中观保险行业层面以及宏观法律制度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提出治理的对策、思路及措施。以为对有效防范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周伟[9](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戴鸣[10](2013)在《保险公司代理制与员工制营销员的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险是金融行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金融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行业被形象地称之为金融领域的稳压器,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金融行业发展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从1980年中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行业便开始迅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在这段时间里保险行业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保险公司快速布满全国。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开展业务,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做大业务规模。在保险公司这种大肆扩张的形势下,有一类人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那就是保险公司代理人,其中最主要的代理人形式为代理制营销员和员工制营销员。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是不可能缺少保险营销员的,由于保险营销员的特殊性和特殊作用,注定了他的不可替代性。随着我国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保险营销员队伍逐步形成体系和规范,其人员数量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他们与组织的关系也越发复杂。代理制营销员与员工制营销员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被公司所关注,两者对组织的认同、贡献和付出也大有不同,归结到一点就是他们有满意度差异性。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工作过程中,对工作内容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压力、工作状态、挑战性、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工作满意度高低,不仅会影响组织绩效,也会影响人才稳定性,更会影响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和速度。本文通过对保险公司代理人中的代理制营销员和员工制营销员的识别和分析,了解他们差异,对比他们之间对工作满意度理解和认同上存在不同与相互关系,寻找提高营销员工作满意度方法和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方式,并试图探讨代理制和员工制这两种不同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保险营销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保险营销员队伍中,员工制营销员对工作满意度存在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代理制营销员,对保险营销员来说这两种不同的用工性质可以直接影响他们行为和想法。
二、共性问题:对代理制的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性问题:对代理制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MBC商用车公司概况及南区市场营销现状 |
2.1 MBC商用车基本概况 |
2.2 MBC商用车中国发展历程 |
2.3 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规划 |
2.4 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现状 |
2.4.1 产品车型现状 |
2.4.2 营销渠道覆盖现状 |
2.4.3 目标客户现状 |
2.4.4 市场销售与品牌推广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BC商用车南区市场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
3.1.4 科技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 |
3.2.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2.4 替代品替代能力 |
3.2.5 行业竞争者 |
3.3 市场竞争者分析 |
3.4 客户需求分析 |
3.5 SWOT态势分析与战略选择 |
3.5.1 内部优势 |
3.5.2 内部劣势 |
3.5.3 外部机会 |
3.5.4 外部威胁 |
3.5.5 战略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BC商用车南区STP营销战略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市场细分缺乏精细化 |
4.2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有偏差 |
4.3 市场定位策略缺乏系统和长期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BC商用车南区营销策略组合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产品策略问题及原因 |
5.1.1 车型规格少和覆盖率低 |
5.1.2 产品规格同质化严重 |
5.2 网络覆盖率低和营销渠道架构单一 |
5.3 价格策略问题及原因 |
5.3.1 价格体系调整滞后 |
5.3.2 补贴政策导致市场价格不统一 |
5.4 缺乏促销策略规划且促销手段不丰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策略改善建议 |
6.1 营销战略改善建议 |
6.1.1 实施精细化营销战略 |
6.1.2 增强营销组织架构战略 |
6.2 营销策略改善建议 |
6.2.1 完善渠道架构和新渠道开发 |
6.2.2 价格和促销策略多元化 |
6.2.3 开发产品架构组合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案例选择的背景 |
1.2 案例研究的目的 |
1.3 外贸代理制的研究现状 |
1.4 案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1.4.1 案例分析的内容 |
1.4.2 案例分析的方法 |
第2章 案例分析相关的理论概述及设计 |
2.1 代理进出口业务概念及特点 |
2.1.1 代理进出口业务概念 |
2.1.2 代理进出口业务特点 |
2.2 代理进出口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与分类 |
2.2.2 代理进出口常见风险的来源分析 |
2.2.3 代理进出口风险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
2.3 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设计 |
第3章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案例描述 |
3.1 FTC公司船舶代理出口案例介绍 |
3.1.1 FTC公司代理出口情况简介 |
3.1.2 FTC公司船舶代理出口案例描述 |
3.2 FTC公司燃料油代理进口案例介绍 |
3.2.1 FTC公司代理进口业务简介 |
3.2.2 FTC公司代理进口业务案例描述 |
第4章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船舶代理出口案例分析 |
4.1.1 船舶建造期间的船舶行业环境分析 |
4.1.2 FTC公司船舶代理出口业务特点分析 |
4.1.3 FTC公司船舶代理出口风险分析 |
4.2 燃料油代理进口案例分析 |
4.2.1 FTC公司燃料油代理进口特殊性分析 |
4.2.2 FTC公司燃料油代理进口风险分析 |
4.3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风险管理分析 |
4.3.1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风控体系分析 |
4.3.2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风控流程分析 |
4.4 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结论 |
第5章 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
5.1 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启示 |
5.2 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启示 |
5.2.1 外贸政策层面的风险管理启示 |
5.2.2 行业环境层面的风险管理启示 |
5.2.3 业务操纵层面的风险管理启示 |
5.2.4 风险救济层面的管理启示 |
5.2.5 其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的界定 |
1.研究对象的界定 |
2.寿险营销员与寿险公司员工的区别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保险营销员管理现状的研究 |
2.关于保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 |
3.关于保险营销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
4.研究评述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及不足 |
二、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的理论及法律基础 |
(一)建立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
1.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委托-代理理论与寿险营销员激励 |
2.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寿险营销员的激励 |
(二)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构建的法规基础 |
1.我国《保险法》中有关个人保险代理人及其法律地位的规定 |
2.保险中介管理规定中有关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相关规定 |
三、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改革背景分析 |
(一)我国寿险业快速发展中营销渠道瓶颈亟待突破 |
1.我国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
2.保险营销员有力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
3.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困境亟待解决 |
(二)我国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推进 |
1.保险中介市场进入“改革期” |
2.保险营销员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
(三)激励机制建设是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1.我国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保险公司完善营销员激励机制 |
2.营销员激励机制的改革可促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
四、A人寿保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的现实分析 |
(一)公司营销发展情况 |
1.公司简介 |
2.公司个险营销管理的组织架构 |
(二)寿险营销员及营销业务发展情况 |
1.寿险营销员队伍建设情况 |
2.寿险营销员业务发展情况 |
(三)寿险营销员激励体系架构及内容 |
1.寿险营销员激励体系架构 |
2.寿险营销员激励的内容 |
(四)寿险营销员激励效果的调查分析 |
1.对寿险营销员的调查方式及内容 |
2.对寿险公司个险管理者的调查方式及内容 |
3.寿险营销员激励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
4.寿险营销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分析 |
五、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物质激励中过于倚重短期效应忽视激励持续效应 |
2.目标激励中诱导条件不科学,晋升与考核过于倚重业绩指标 |
3.成长激励效果不明显,荣誉激励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4.激励机制的实施管理难度大 |
(二)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营销员激励机制的设计缺乏系统的战略谋划 |
2.营销员激励体系的内部失衡 |
3.营销员激励机制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
六、完善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的建议 |
(一)从战略层面谋划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 |
1.确定优化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依据 |
2.确立优化寿险营销员激励机制的原则 |
3.完善寿险营销员管理办法,重构保险营销员激励体系 |
(二)完善寿险营销员物质激励体系 |
1.在佣金体系中引入固定收入 |
2.制定差别佣金率,设立相应奖项 |
3.调整首期、续期佣金率 |
(三)优化目标激励中的诱导机制 |
1.完善寿险营销员的晋升激励 |
2.丰富考核激励的评价内容 |
(四)进一步完善寿险营销员的培训激励 |
1.建立分层培训体系 |
2.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
(五)建立科学的营销员约束机制 |
1.强化市场声誉的建设,建立声誉等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
2.强化监管约束,严格执行现行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则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综述与论文框架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腐败概念及特征 |
2.1.2 动机概念与分类 |
2.1.3 腐败动机分类与特征 |
2.2 腐败相关理论 |
2.2.1 行为关系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腐败形成机制及测度方式 |
2.3.1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 |
2.3.2 腐败动机形成机制 |
2.3.3 腐败动机定量研究的方法学建立 |
2.3.4 腐败动机研究的注意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方案设计 |
3.1 陈巴尔虎旗基本概况 |
3.2 腐败动机测量路径 |
3.3 研究假设 |
3.3.1 腐败收益 |
3.3.2 腐败成本 |
3.3.3 腐败机会 |
3.3.4 腐败态度 |
3.4 问卷量表编制 |
3.4.1 变量指标 |
3.4.2 问卷构成 |
3.4.3 问卷编制方法 |
3.4.4 样本选取与预调查 |
3.4.5 问卷的正式发放和回收 |
3.5 模型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1.1 数据统计 |
4.1.2 描述性分析及问卷检测 |
4.2 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
4.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3 模型验证和结论 |
4.3.1 数据拟合度分析 |
4.3.2 假设验证 |
4.3.3 主要结论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4.4.1 端正公务员思想认识 |
4.4.2 落实公务员法制化管理 |
4.4.3 规范化基层治理制度 |
4.4.4 严格化监督制度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怡家厨卫公司竞争战略分析及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竞争战略的概念 |
第二节 波特五力模型 |
第三节 三大战略 |
第四节 价值链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二、竞争战略理论对于创业型企业的启示 |
第三章 怡家厨卫公司简介 |
第一节 精装修房市场分析 |
一、国内精装修房市场分析 |
二、精装修房开发商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整体橱柜行业介绍 |
一、整体橱柜行业发展概况 |
二、橱柜工程代理行业 |
第三节 怡家厨卫公司概况 |
一、怡家厨卫公司基本情况 |
二、美诺厨柜概况 |
三、怡家厨卫的业务流程 |
第四节 怡家厨卫现阶段的竞争战略分析 |
一、怡家厨卫的收入结构 |
二、公司成本结构分析 |
三、项目成本结构分析 |
四、怡家厨卫现阶段竞争战略定位 |
第四章 怡家厨卫竞争战略改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怡家厨卫面临的挑战 |
一、产品风险 |
二、客户群定位 |
三、角色风险 |
四、运营风险 |
五、人力资源风险 |
六、成本居高不下 |
第二节 怡家厨卫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二、替代品的威胁 |
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四、客户的议价能力 |
五、目前竞争者的实力 |
第三节 怡家厨卫价值链分析 |
一、怡家厨卫的价值链 |
二、价值链活动的分析 |
第四节 怡家厨卫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分析 |
一、路达橱柜 |
二、欧派橱柜 |
第五章 怡家厨卫竞争战略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怡家厨卫的新竞争战略 |
第二节 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一、客户群定位及业务范围 |
二、组织架构 |
三、价值获取方式 |
第三节 竞争战略的行动要点 |
一、营销模式 |
二、服务系统设计 |
三、供货条款 |
四、成本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评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虚拟公司和虚拟团队 |
2.1.2 虚拟人力资源 |
2.1.3 激励 |
2.2 相关激励理论评述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2.2.3 弗洛姆期望理论 |
2.2.4 亚当斯公平理论 |
2.2.5 斯金纳强化激励理论 |
2.3 激励理论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3.1 国外的应用现状 |
2.3.2 国内的应用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现行激励模式 |
3.1 N公司基本情况 |
3.1.1 N公司简介 |
3.1.2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
3.1.3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与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
3.2 N公司现行人力资源激励模式介绍 |
3.3 N公司现行激励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团队凝聚力低 |
3.3.2 获取门槛较高 |
3.3.3 激励方式单一 |
3.3.4 激励模式被动 |
3.4 小结 |
第4章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的优化 |
4.1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优化的目的 |
4.2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优化的原则 |
4.2.1 公平公正原则 |
4.2.2 激励持续性原则 |
4.2.3 激励多元化原则 |
4.2.4 自我激励原则 |
4.3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优化的内容 |
4.3.1 薪酬激励 |
4.3.2 成就激励 |
4.3.3 情感激励 |
4.3.4 培训激励 |
4.3.5 环境激励 |
4.4 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
4.4.1 制度保障 |
4.4.2 文化建设 |
4.5 小结 |
第5章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在现实中的应用 |
5.1 N公司激励模式实际应用的效果 |
5.1.1 公司业绩得到提升 |
5.1.2 打造若干市场领袖 |
5.1.3 持续激励效果的显现 |
5.1.4 自我激励效果的显现 |
5.2 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启示 |
5.2.1 银行业 |
5.2.2 直销业 |
5.2.3 房地产业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激励理论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结构和思路 |
第二章 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的体制现状 |
第一节 国内、外保险代理制的历史演变 |
一、国内保险代理制的历史演变 |
二、国外保险代理制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RS人寿保险公司及代理人基本情况 |
一、RS人寿公司简介 |
二、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结构现状及分析 |
第三节 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激励现状 |
一、物质激励 |
二、荣誉与情感激励现状 |
三、福利激励现状 |
第三章 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一、代理人队伍人员结构问题 |
二、培训体系问题 |
三、薪酬体系问题 |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 |
一、委托代理的关系具有多方面不对称特征 |
二、保险代理人不明晰的法律身份 |
三、准入门槛不高,代理人素质低下 |
四、培训工作虽重要,但还是不足以与股东短期利益相对比 |
五、对保险代理人的监督管理存在困难 |
六、业绩考核制度导致流失 |
七、低底薪支撑,收入不稳定,各类社会保险缺失 |
第四章 完善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弊端的对策 |
第一节 代理人薪酬及绩效制度改革 |
一、现有训练津贴存在的不足 |
二、引入基本底薪 |
三、代理人制度的改革 |
四、长期化保险代理人员考核机制 |
第二节 代理人未来角色转变 |
一、角色转变的条件具备 |
二、角色转变的必然性和前景 |
第三节 代理人遴选和培训制度改革 |
一、知识素养要求 |
二、精兵战略导向 |
三、建立系统性培训体系 |
四、提高行业声望及社会认同度 |
第五章 探索保险代理制度的崭新模式 |
第一节 加快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思考 |
第二节 让保险销售渠道百花齐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0.4 本文的框架结构 |
0.5 可能的创新点 |
0.6 文章的不足之处 |
1. 营销员概述 |
1.1 营销员概念界定 |
1.2 营销员与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关系 |
1.3 我国营销员制度发展历程回顾 |
1.4 营销员制度对保险业的意义 |
2. 寿险消费理论基础 |
2.1 保险消费与保险消费者的内涵界定 |
2.2 保险消费与一般消费的比较 |
2.3 寿险消费与非寿险消费的比较 |
2.4 寿险消费者法律保护问题的特殊性 |
2.4.1 信息不对称 |
2.4.2 寿险合同特殊性 |
3. 寿险消费误导及其影响剖析 |
3.1 寿险消费误导现象概览 |
3.2 基于案例分析的寿险消费误导表象综述 |
3.2.1 保险产品不当销售 |
3.2.2 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混淆 |
3.2.3 选择性不说明保险产品重要信息 |
3.2.4 肆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 |
3.2.5 同业诋毁 |
3.3 寿险消费误导的原因透视 |
3.3.1 来自寿险消费者的原因 |
3.3.2 来自寿险营销员的原因 |
3.3.3 来自保险公司的原因 |
3.3.4 来自法律及监管的原因 |
3.4 寿险消费误导的影响分析 |
3.4.1 对保险消费者的影响 |
3.4.2 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
3.4.3 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4. 营销员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4.1 营销员组织形式及法律地位 |
4.2 从业资格获取及再教育培训 |
4.3 监管主体及透明度 |
4.4 营销制度的国际经验对防范寿险营销误导的启示 |
4.4.1 明确的营销员法律定位 |
4.4.2 严格的资格审查、培训制度 |
4.4.3 全方位且透明的监管 |
5. 防范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
5.1 微观层面 |
5.1.1 提高寿险营销员资格获取门槛并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
5.1.2 丰富寿险营销员业绩考核指标 |
5.1.3 完善寿险营销员薪酬体系 |
5.2 中观层面 |
5.2.1 明确寿险营销员法律地位 |
5.2.2 认真贯彻投保提示、信息披露和回访制度 |
5.2.3 成立保险代理人协会以实现全方位监管 |
5.3 宏观层面 |
5.3.1 健全寿险营销员保证金及责任担保制度 |
5.3.2 提升营销员专业化进程 |
5.3.3 促进监管信息化同时提升失信成本 |
5.3.4 提升寿险营销员的立法层级 |
5.3.5 畅通投诉渠道以降低维权成本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
3.4.3 零售相关理论 |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
3.4.5 流通渠道理论 |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
5.2.3 熵指数 |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
5.2.5 C.C.I指数 |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
5.3.1 纵向关系涵义 |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5.4.1 模型依据 |
5.4.2 实证分析 |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
9.1.2 综合效益标准 |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保险公司代理制与员工制营销员的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参与式管理 |
2.1.2 工作满意度 |
2.1.3 组织支持 |
2.2 研究假设 |
2.2.1 参与式管理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2.2.2 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支持的影响 |
2.2.3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2.2.4 保险营销员用工类型的区别与影响 |
2.2.5 研究模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工具 |
3.2.1 参与式管理的测量 |
3.2.2 组织支持的测量 |
3.2.3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
3.3 研究样本 |
第4章 统计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1.1 人口统计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4.1.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方差分析 |
4.2.1 基于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2 基于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3 基于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4 基于用工性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2.5 基于企业性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 相关分析 |
4.4 回归分析 |
4.4.1 参与式管理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4.2 参与式管理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 |
4.4.3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4.4 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
4.4.5 用工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5.1.1 保险公司营销员情况分析 |
5.1.2 保险公司营销员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原因 |
5.1.3 保险公司营销员管理制度改革建议 |
5.2 研究不足与现实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四、共性问题:对代理制的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MBC商用车南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蔡博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FTC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 王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A寿险分公司营销员激励机制研究[D]. 李子屹.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陈巴尔虎旗公务员腐败动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邝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5]怡家厨卫公司竞争战略分析及改善对策[D]. 邓莉佳. 厦门大学, 2017(07)
- [6]N公司虚拟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研究[D]. 贾其睿.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7]RS人寿保险公司代理人体制研究[D]. 李重锐.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5)
- [8]寿险营销员误导保险消费问题研究[D]. 杨蔚.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9]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10]保险公司代理制与员工制营销员的工作满意度研究[D]. 戴鸣.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