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法联合支护在竖井中心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

新奥法联合支护在竖井中心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

一、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丰富[1](2019)在《引水隧洞衬砌施工质量缺陷及加固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隧洞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缺陷是影响隧洞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隧洞加固措施的效果也往往决定着隧洞工程的安全。施工缺陷衬砌破坏往往涉及衬砌刚度和强度破坏问题,例如衬砌厚度不足及衬砌缺筋等施工缺陷衬砌,而针对此类质量缺陷衬砌加固方法又相对较少,因此开展缺陷衬砌刚度加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山西某引水隧洞Ⅲ类围岩地段中缺陷衬砌存在的强度不足问题,提出碳纤维布进行加固的方案,并进行了复核和验算。针对隧洞Ⅳ类、V类围岩地段中缺陷衬砌存在的刚度问题,提出系统锚杆二次加固围岩的方法,并将系统锚杆加固围岩作用效果等效为等效压缩带,提出圆拱形隧洞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公式,并与等效压缩带厚度经验公式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此加固措施满足要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针对施工质量缺陷衬砌加固方法机理进行研究,Ⅲ类围岩建议采用衬砌局部补强方法进行加固;Ⅳ和V类围岩建议采用围岩加固法进行加固,提出系统锚杆被动约束围岩加固方法。结果表明衬砌局部破碎导致局部裂缝,宜采用衬砌局部补强进行加固;当衬砌存在纵横贯穿裂缝或衬砌底板塌陷及隆起破坏,应采取衬砌刚度加固方法加固。(2)基于线形隧道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公式,推导得出适用于拱形隧道等效压缩带公式,此方法与经验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结果趋于一致。研究表明等效压缩带的厚度与加固锚杆的长度L、锚杆的间排距D有关,隧道半径R影响较小。(3)Ⅲ类围岩中缺陷衬砌主要为衬砌强度不足问题,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典型施工质量缺陷部位,并利用荷载结构法对加固部位进行计算复核和安全裕度评价,结果表明粘贴Ⅰ级碳纤维布后衬砌底板缺筋承载力设计值从62.5%增加至179.9%、衬砌侧墙厚度不足截面承载力设计值66.6%增加至145.7%,衬砌结构安全裕度显着提高,此类方法加固效果显着。(4)Ⅳ和V类围岩中缺陷衬砌主要为衬砌刚度不足问题,采用ABAQUS软件分别模拟Ⅳ和V类围岩条件下衬砌、围岩、等效压缩带受力,分析评价了Ⅳ和V类围岩缺陷衬砌应力分析和安全富余度评价,结果表明在系统锚杆加固前后缺陷衬砌应力显着降低,Ⅳ和V类围岩缺陷衬砌应力的安全富余度分别提高20.8%和32.7%(较混凝土设计值)、43.6%和50.9%(较混凝土标准值),此类方法加固效果显着。

程乐团[2](2015)在《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北矿被国家确认为双突矿井。主采的二1煤层为典型“三软”煤层,倾角为815°,厚度一般36m,平均4.18m,硬度系数f=0.150.25,平均0.18。全层松软,煤层结构简单。当前开采水平-550m,煤巷埋深达610750m,位于软化临界深度以下,综合支护难度系数超过了1.52.0,工程实践表明煤巷支护难度很大。同时,梁北矿煤体松软,透气性差,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地应力大,具有较强的突出危险性,且难抽放。在掘进期间,煤巷防突与瓦斯超限等严重影响到煤巷掘进速度,影响到梁北矿采掘接替。本研究主要针对梁北矿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难题开展工作。通过对梁北矿-550m水平11采区二1煤层巷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煤巷变形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综合考虑瓦斯防突抽放施工和支护稳定性,从提高煤巷掘进速度、确保巷道的稳定性角度,开展了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的支护技术研究。研究中引进了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提出了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新技术,开发了配套的施工工艺技术,并在11采区煤层试验巷道工程中取得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解决了薄碎岩层强度测试难题,为后续的工程的分析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岩体结构特性,运用最新版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工程地质岩组的强度,以此作为数值计算分析中参数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的可信性。3.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确定了11采区煤层巷道的变形力学机制,找出了原支护护条件下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支护对策,应用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11采区实体煤巷的稳定性控制难题。4.基于低渗透储层改造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卸压技术的基本思想,从巷道支护稳定性和高效抽放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原方案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方案使实体煤巷掘进速度由原来的45m/月提高到70m/月以上,解决了梁北矿11采区煤巷瓦斯防突与超标问题,实现了煤巷的快速掘进。5.把“三软”煤巷瓦斯治理与巷道支护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巷道掘进瓦斯突的过程中,不破坏巷边煤层,在此基础上,对煤帮采取锚网支护,提高煤帮稳定性,弱化了底鼓效应。综合技术的采用,有效地解决了梁北矿高瓦斯软煤层巷道的快速掘进问题,缓解了采掘接替的压力。

陈湘[3](2009)在《唐口大埋深巷道交岔点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巷道交岔点是指矿井中巷道交会或分岔处的一段巷道。该处因受两条或多条相交巷道的影响,围岩受力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必然引起各种各样的工程稳定性问题,所以研究深井条件下的巷道交岔点稳定性问题势在必行。基于实验室实验、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本文对埋深-1000m的煤矿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做了较全面的模拟研究。在岩石实验方面,通过对现场围岩的取样及经过实验,得到了细砂岩岩样的基本力学参数,如单轴抗压强度,不同围压下的三轴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等。在现场观测方面,在巷道交岔点的顶板及两帮安装多点位移计,以便确定:1)时间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的影响;2)主要因素,即对巷道交岔点稳定影响最大的因素。数值模拟方面,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程序对地质因素,交岔点结合结构、施工方式三个因素进行大量模拟,确定上述因素对交岔点稳定性的影响特性。地质因素方面主要研究交岔点埋深、围岩强度以及侧压系数三个因素;交岔点结构方面主要研究“十”型、“T”型、“Y”型“X”和“L”型五种交岔点形式下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施工方式主要研究针对“十”字型巷道不同的开挖顺序对交岔点的影响。通过各因素的模拟找到各因素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特性,为深井大断面岩巷道交岔点设计、施工和支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大胆提出地质构造对巷道交岔点影响特性及力学解答,为交岔点优化布置提供了一定参考。

陈玉[4](2008)在《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和地下工程迅猛发展,大量长大、深埋隧道工程纷纷上马,穿越高地应力区以及遇到软弱围岩体,常导致围岩大变形等相关地质灾害,围岩大变形是地下工程中危害极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共和隧道施工至今,已经多次出现大变形险情,掌握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证共和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阐明了共和隧道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基于大量的施工现场跟踪调研资料,研究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在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下工程现代支护理论和施工理念,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从围岩大变形的机制、支护措施、信息化预测三个方面对大变形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①通过隧道围岩变形破裂特征跟踪调研,对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的机制、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围岩变形的受控条件将围岩大变形划分为围岩岩性控制型和岩体结构控制型两大类。②建立了一套以围岩地质分析为基础、以ABAQUS数值模拟分析各种支护结构加固围岩的机理为工具、以围岩支护效果监测为检验手段的隧道围岩支护对策的思路。③通过对共和隧道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研究,认为围岩大变形支护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和超前管棚的联合支护结构对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④通过数值模拟和围岩支护的监测成果分析以及实践检验,认为类似共和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所发生的轻度围岩大变形,通过增大支护结构刚度进行防治效果显着。⑤从理论上阐明了大变形预测的几个基本问题,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变形预测方案,在典型洞段的具体应用效果说明了该预测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吕文君[5](2005)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张良,郭守仁,刘国君[6](2002)在《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三矿立井是大雁煤业公司主要接续矿井,地质储量751.234Mt,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t。服务年限120a。井底中央水仓位于副井井筒南侧,标高+350水平,分甲、乙两仓,总长度529.5m,其中平巷500m、斜巷(20°)29.5m。原设计水仓处在玄武岩中,但在实际施工一段距离后,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围岩为软岩、泥岩,由于该围岩稳定性较差,地层围岩压力大,+350水平已超过大雁矿区软化临界深度,出现了软岩巷道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的现象,70%的巷道前掘后翻,普通支护方法已无法满足支护要求,严重地制约了矿井建设。为了有效地控制围岩位移,充分利用围岩本身的特有属性,我们采用新奥法与联合支护理论的共同作用有来支护水仓。

二、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水隧洞衬砌施工质量缺陷及加固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隧道缺陷衬砌治理研究现状
        1.2.2 衬砌局部补强研究现状
        1.2.3 围岩加固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 引水隧洞施工缺陷衬砌加固原理研究
    2.1 隧洞衬砌强度不足的局部补强法及其原理
    2.2 隧洞衬砌刚度不足的局部补强法及其原理
    2.3 拱形系统锚杆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原理及评价
        2.3.1 等效压缩带厚度传统计算方法
        2.3.2 线性隧洞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方法
        2.3.3 拱形隧洞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方法
        2.3.4 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方法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局部补强法加固缺陷衬砌分析与评价
    3.1 工程背景
        3.1.1 隧洞Ⅲ类围岩断面原设计
        3.1.2 Ⅲ类围岩缺陷衬砌问题及统计
    3.2 Ⅲ类围岩缺陷衬砌的局部补强法加固方案-碳纤维布补强法
        3.2.1 复核计算依据
        3.2.2 设计荷载及组合
        3.2.3 衬砌结构承载力复核和加固计算方法
        3.2.4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 配筋不足时衬砌结构承载力计算与复核
        3.3.1 拱顶衬砌承载力评价
        3.3.2 底板衬砌承载力评价
    3.4 衬砌厚度不足时衬砌结构承载力计算与复核
        3.4.1 拱顶衬砌结构承载力评价
        3.4.2 侧墙衬砌结构承载力评价
    3.5 衬砌配筋缺失+厚度不足时衬砌结构计算与复核
    3.6 本章小结
4 围岩加固法加固缺陷衬砌分析与评价
    4.1 工程背景
        4.1.1 Ⅳ和Ⅴ类围岩断面原设计
        4.1.2 Ⅳ和Ⅴ类围岩缺陷衬砌问题及统计
    4.2 基于拱形隧洞等效压缩带厚度计算方法下系统锚杆加固法
        4.2.1 计算工况
        4.2.2 释放荷载分担比与模拟施作的计算方法
        4.2.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4 计算参数及其确定
        4.2.5 计算力与约束施加
        4.2.6 计算网格划分
    4.3 Ⅳ类围岩下缺陷衬砌分析与加固评价
        4.3.1 缺陷衬砌模型体系计算与分析
        4.3.2 缺陷衬砌+0.6m等效压缩带模型计算与分析
        4.3.3 缺陷衬砌+0.6m封闭等效压缩带模型计算与分析
        4.3.4 Ⅳ类围岩缺陷衬砌应力分析及系统锚杆加固评价
    4.4 Ⅴ类围岩下缺陷衬砌分析与加固评价
        4.4.1 缺陷衬砌模型体系计算与分析
        4.4.2 缺陷衬砌+0.35m等效压缩带模型计算与分析
        4.4.3 缺陷衬砌+0.35m封闭等效压缩带模型计算与分析
        4.4.4 Ⅴ类围岩缺陷衬砌应力分析及系统锚杆加固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梁北煤矿概况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煤矿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1.3.2 煤矿巷道支护设计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1.3.3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的发展与现状
        1.3.4 煤巷瓦斯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
2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1 地层岩性
        2.1.1 寒武系上统长山组(∈_3ch)
        2.1.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_3t)
        2.1.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2.2 地质构造
        2.2.1 构造背景
        2.2.2 矿井构造特征
        2.2.3 节理特征
        2.2.4 矿井褶曲
        2.2.5 矿井主要断层
    2.3 地下水
        2.3.1 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含水层
        2.3.2 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
        2.3.3 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
        2.3.4 二l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2.3.5 断层的导水性与富水性
    2.4 瓦斯地质特征
    2.5 地应力特征
    2.6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围岩强度试验研究
    3.1 室内试验研究
        3.1.1 试验仪器设备
        3.1.2 岩石试样的制备
        3.1.3 岩石波速测试
        3.1.4 岩石抗压强度测定
        3.1.5 岩石变形参数测定测定
        3.1.6 岩石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测定
    3.2 点荷载试验研究
        3.2.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3.2.2 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分析
        3.2.3 岩石点荷载强度
        3.2.4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计算
        3.2.5 岩石抗拉强度的计算
    3.3 工程地质岩组的岩块强度
    3.4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3.4.1 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
        3.4.2 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
        3.4.3 工程地质岩组岩体力学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支护对策
    4.1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现象
        4.1.1 11141 风巷变形破坏特征
        4.1.2 11061 风巷变形破坏特征
    4.2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4.2.1 特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4.2.2 软化临界深度与支护难度指标
        4.2.3 钢支架作用效果分析
        4.2.4 底板煤体弱化效应分析
        4.2.5 帮部煤体弱化效应分析
        4.2.6 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
    4.3 特软煤层巷道支护对策
        4.3.1 临界深度理论
        4.3.2 巷道支护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特软煤巷支护设计技术研究
    5.1 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理论研究
    5.2 高凸钢带-预应力锚网索耦合支护作用机理研究
        5.2.1 锚杆(索)预紧力的作用
        5.2.2 钢带的支护作用机理
        5.2.3 常用钢带特点及问题
        5.2.4 高凸钢带的作用
    5.3 煤巷底臌防治研究
        5.3.1 巷道底臌的类型
        5.3.2 巷道底臌的防治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特软低渗透煤层高瓦斯的治理对策研究
    6.1 现有方法技术及其适用性分析
    6.2 11采区煤巷瓦斯治理对策
        6.2.1 实体煤巷瓦斯治理方法分析与对策
        6.2.2 沿空掘巷瓦斯治理方法与成效
    6.3 本章小结
7 试验段支护设计与施工过程设计
    7.1 试验段地质概况
    7.2 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7.2.1 方案设计与建立模型
        7.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7.3 试验段煤巷支护设计
        7.3.1 设计巷道形状及尺寸
        7.3.2 支护材料及参数
        7.3.3 支护设计图及支护参数表
    7.4 施工过程设计
    7.5 本章小结
8 信息化施工与支护效果分析
    8.1 信息化设计施工方法概述
    8.2 信息反馈的目的及内容
        8.2.1 信息反馈的目的
        8.2.2 信息反馈的内容
    8.3 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8.3.1 回归分析法
        8.3.2 支持向量机法
        8.3.3 反分析法
    8.4 信息反馈技术
    8.5 试验巷道施工信息反馈
        8.5.1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8.5.2 监测结果及分析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唐口大埋深巷道交岔点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深部巷道交岔点破坏机理
        1.2.2 巷道顶板结构理论成果
        1.2.3 深井巷道交岔点围岩控制理论和技术现状
        1.2.4 深井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深井巷道交岔点现场观测
    2.1 矿区概况
        2.1.1 井田总体概况
        2.1.2 地质特征
    2.2 观测现场工程背景
    2.3 观测位置及其概况
    2.4 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5 观测方案
        2.5.1 观测点布置
        2.5.2 观测方法
    2.6 观测数据结果
        2.6.1 测点围岩变形特征
        2.6.2 交岔点表面变形
    2.7 结果及分析
3 交岔点岩石强度实验
    3.1 岩石试件加工
    3.2 岩石试验
    3.3 岩石实验结论
        3.3.1 单轴试验结论
        3.3.2 三轴试验结论
4 深井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因素数值模拟
    4.1 FLAC 应用程序
        4.1.1 FLAC 程序简介
        4.1.2 拉格朗日元法介绍
    4.2 交岔点形式对巷道稳定性影响
        4.2.1 模拟方案
        4.2.2 模拟结果
    4.3 地质因素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
        4.3.1 模拟方案
        4.3.2 研究因素的确定
        4.3.3 埋深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的影响
        4.3.4 岩体强度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
        4.3.5 侧压系数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
    4.4 开挖顺序对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
    4.5 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褶曲构造对交岔点变形和破坏影响假说
    5.1 引言
    5.2 褶曲构造模型假设
        5.2.1 褶曲构造模型的提出
        5.2.2 模型形成的基础
        5.2.3 模型的力学解答
    5.3 分析及结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场研究
        1.2.2 围岩大变形的定义
        1.2.3 围岩大变形的机制
        1.2.4 围岩稳定性分析的理论研究
        1.2.5 围岩大变形的支护
        1.2.6 围岩大变形的预测与监控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共和隧道工程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2.1 工程概述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4 不良地质现象
        2.4.1 瓦斯
        2.4.2 顺层偏压
        2.4.3 围岩二次变形
    2.5 隧道水文地质
    2.6 隧道围岩分级与工程地质评价
        2.6.1 围岩分级
        2.6.2 工程地质评价
    2.7 小结
3 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模式及分级研究
    3.1 国内外隧道围岩大变形实例
    3.2 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定义
    3.3 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研究
        3.3.1 围岩岩性控制型
        3.3.2 岩体结构控制型
        3.3.3 应力扩容型
        3.3.4 人工采掘开挖扰动控制型
    3.4 隧道围岩大变形破坏模式
    3.5 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分级研究
    3.6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原因及机制分析
        3.6.1 共和隧道围岩变形的特征
        3.6.2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原因分析
        3.6.3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分析
    3.7 小结
4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支护措施研究
    4.1 隧道支护理论研究
        4.1.1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分析
        4.1.2 围岩大变形支护原理
        4.1.3 围岩支护抗力计算
        4.1.4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4.1.5 新奥法隧道支护理论
    4.2 共和隧道岩石力学参数室内试验
        4.2.1 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4.2.2 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4.3 基于ABAQUS 的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3.1 ABAQUS 有限元软件简介
        4.3.2 有限元模型及其参数选取
        4.3.3 边界条件
        4.3.4 数值模拟计算步骤
        4.3.5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4.4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支护措施
        4.4.1 隧道围岩支护原则
        4.4.2 隧道衬砌及支护措施预设计
        4.4.3 隧道围岩松动圈探测
        4.4.4 隧道施工阶段围岩支护措施
    4.5 共和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4.5.1 监控量测方案
        4.5.2 监控量测成果分析
    4.6 小结
5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研究
    5.1 大变形预测的几个基本问题
    5.2 围岩大变形预测参数
    5.3 围岩大变形预测准则
    5.4 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预测预报
        5.4.1 地应力测试
        5.4.2 地质调查分析预测
        5.4.3 数值模拟预测
        5.4.4 施工阶段监控量测预测
    5.5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几点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奥法的概念和定义
二、新奥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
三、联合支护
四、根据以上五条支护原则,设计如下支护方法及施工工艺
五、结论

四、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引水隧洞衬砌施工质量缺陷及加固效果评价[D]. 刘丰富.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深部高瓦斯特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程乐团. 河南理工大学, 2015(04)
  • [3]唐口大埋深巷道交岔点围岩稳定性研究[D]. 陈湘.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4]共和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D]. 陈玉. 重庆大学, 2008(06)
  • [5]《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至2004年度索引[J]. 吕文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5(02)
  • [6]新奥法与联合支护在立井中央井底水仓施工中的应用[J]. 张良,郭守仁,刘国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2(S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