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带的检测与识别

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带的检测与识别

一、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园园[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文中指出断裂构造控制着油气的成藏,厘清断裂发育特征是促进油藏增储增产的关键。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强烈变形与盆内弱变形的过渡转折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长8段油气富集规律,本文在背景资料搜集与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测井联合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的方法,查清了中生界断裂属性特征,明确了断裂类别与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中生代以来的断裂成因与演化机制;结合重点井区实例分析,剖析了长8段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并提出了断裂-烃源岩-储集体之间的多种配置模式;基于此,探讨了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运动的石油地质意义,重点理清了不同规模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并明确指出了研究区长8段油藏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地质分析法与多种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明确了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发育复杂断裂体系。除大量高角度裂缝外,北西向、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十分发育,平面上呈线状延伸、具有走滑性质,剖面上高陡产状、不易识别。中生代以来,断裂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旋回改造与影响,形成了区带级断裂、圈闭级断裂、层组间断裂等,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镇原缓坡带与南部平凉-泾川陡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综合地化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结果,明确了长8段油藏由上覆长7段深湖-半深湖相油页岩主力供烃。该套烃源岩于中侏罗世晚期开始生烃,并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油高峰,现今处于中成熟-成熟阶段。通过测井岩性数据统计及钻井岩心观察与描述,阐明了长81重点产油层段发育北东-南西向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微相沉积;砂体虽呈薄层产出,但其几何连通性较好。综合4个重点井区的含油性统计结果,根据断裂组合样式、断距与源-储间距的相对关系,划分了断裂与源储间的配置类型,具体包括源储直接接触地垒式、源储非直接接触地垒式等多种模式。借助烃类包裹体荧光测试、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测温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等,厘定了长8段油气充注起始于晚侏罗世。通过物性与含油显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长81小层原油充注的物性条件。借助岩心及矿物薄片分析测试、X衍射定量检测等,查明了长81储层以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的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现今处于中成岩A期。其中,早成岩阶段的持续压实作用、早成岩B期以来的多次胶结作用是储层加速致密化的关键,对此,采用成岩作用效应模拟的方法恢复了砂岩古孔隙度。进一步结合断裂发育史,将构造演化-储层成岩-原油充注进行匹配分析,总结出长8段油藏形成过程分别为:初始沉积形成、早期低丰度原生岩性油藏形成、中期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发育、晚期较高丰度的分散状次生油藏沿断裂带聚集等四个阶段,指明了早白垩世末期为长8段油藏形成的关键。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均会对延长组油藏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印支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基础构造格架,中-晚期燕山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关键,喜山运动则定格了油藏的最终分布状态。区带级断裂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构造格局,圈闭级断裂影响了油气藏类型并决定了烃类有效输导,层组间断裂则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只有富油断裂、结网河道砂体与烃源岩三者在空间上有效匹配,才能共同决定油藏的富集位置和产出程度。就研究区长81小层而言,砂地比大于50%的结网河道砂岩,匹配中等规模的地垒式断裂与源-储配置样式,最易富集高产油藏。

吕文雅,曾联波,陈双全,吕鹏,董少群,惠晨,李睿琦,王浩南[2](2021)在《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天然裂缝表征方法》文中认为本文利用地表露头、岩芯、测井、三维地震和微观分析资料,根据多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不同资料的精度,探讨了多尺度裂缝的表征方法。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多尺度天然裂缝,根据天然裂缝规模以及限制天然裂缝扩展延伸的岩石力学层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级,不同尺度裂缝的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尺度裂缝主要应用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后属性进行检测和表征;中小尺度裂缝在单井上可以应用岩芯、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征,在平面上采用基于地质和测井约束的三维地震叠前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储层地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微尺度裂缝一般应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扫描电镜和三维CT扫描等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观察描述,通过主控因素约束的方法进行预测。利用本文提出的多尺度裂缝表征方法实现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可为其它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裂缝表征提供借鉴。

史今雄[3](2020)在《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控岩溶的发育模式。塔河油田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六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在区域上形成有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四期断层,其中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断层主要在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形成。断层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以走滑断层为主,兼具逆断层性质,可分为Ⅱ级、Ⅲ-1级、Ⅲ-2级和Ⅲ-3级四种尺度。研究区构造裂缝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与断层形成时期一致。构造裂缝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裂缝方位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四组,在纵向上受岩层力学层控制。断层对其周围岩层中裂缝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尺度和不同方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区Ⅱ级、Ⅲ-1级、Ⅲ-2级及Ⅲ-3级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平均宽度分别为595 m、460 m、390 m和185 m。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分别为560 m和530 m,而近东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为380 m。不同断层部位的裂缝发育带分布也明显不同,在断层的交汇、叠置和端部等部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分布范围更大。多尺度断层─裂缝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溶洞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断控岩溶主要有断层核型和断层破裂带型两种基本类型,其岩溶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受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断层的控制。断层的规模越大,其控制的溶洞发育数量越多,分布范围和规模越大,充填程度较低。研究区Ⅱ级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为450 m,Ⅲ-1级断层为350 m,Ⅲ-2级断层为250 m,Ⅲ-3级断层为150 m。相比于近东西向断层,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更为发育,分布范围较大。溶洞主要分布于距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350 m范围内,而近东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通常小于250 m。断层交汇部位、叠置部位及端部为大型溶洞的有利发育部位。建立了塔河油田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6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控岩溶分布模式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刘国平[4](2020)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部裂缝储层发育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层埋藏深度通常大于4500 m,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中天然裂缝发育,有效裂缝的分布对油气富集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及有效性,建立深层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可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论文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准南冲断带深层侏罗系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依据地表露头观测统计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前陆冲断带断弯褶皱和挤压背斜构造的裂缝域分布模式、差异性及其控制机理。应用常规测井识别方法和储层地质力学方法,预测了天然裂缝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结合静封闭压力计算和覆压条件下渗透率测试,定量评价了深层储层裂缝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综合构造作用和储层成岩作用分析,探讨了构造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演化的控制机理,建立了前陆冲断带深层裂缝储层发育模式。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侏罗系储层发育构造成因、成岩成因、构造成岩成因和异常高压成因4类天然裂缝,其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岩石力学层和构造3个关键因素控制。在粉砂岩和细砂岩中,裂缝更为发育。构造裂缝以层内裂缝为主,裂缝密度随着岩石力学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断层上盘裂缝发育程度较高,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裂缝的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纵向上,八道湾组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最高,其次是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组。平面上,从冲断带东段到西段、从天山山前到盆地内部,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前陆冲断带的断弯褶皱分为六个裂缝域,挤压背斜分为五个裂缝域,两种构造的裂缝域分布模式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同点表现在两种构造褶皱前翼较后翼裂缝更发育,并且褶皱核部发育有一组与轴向平行的扩张裂缝;差异性主要是断弯褶皱两翼比核部裂缝更发育,而挤压背斜则相反,并且断弯褶皱比挤压背斜裂缝发育程度更高、类型和组系更复杂。导致两种典型构造裂缝域分布差异的控制机理是断弯褶皱的裂缝发育受断层影响较大,而挤压背斜中的裂缝多为层控裂缝,主要受构造挤压作用的影响。天然裂缝在地层围压条件下的张开度和渗透性受其静封闭压力的控制,受埋藏深度、裂缝产状、地应力方向与大小、孔隙流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目的层中,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小角度相交的北北东-南南西向高角度裂缝静封闭压力最小、开度最大,最易形成相互连通的裂缝网络,增加储层的渗流能力。覆压条件下裂缝渗透率实验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裂缝渗透率呈幂函数递减。裂缝倾角越大时,其渗透率值越高、对压力的敏感性越强、越易趋于稳定。在埋深大于4500m的深层,天然裂缝依然保持有较好的开度和渗透性,其渗透率大于15 m D,比基质渗透率高出3个数量级,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构造成岩作用对前陆冲断带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裂缝以及储层物性有显着的影响,是控制裂缝储层形成演化及储层质量的关键地质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储层的形成演化可以分为压实减孔、储层致密化和储层改造(甜点储层形成)三个阶段,构造成岩作用通过控制构造沉降、构造变形强度、成岩作用发生时间和成岩强度影响了不同阶段储层中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规律,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分布。依据构造成岩作用的机理,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不同构造带储层的发育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较好的反映了构造和成岩相互作用与储层物性演化的耦合关系。

何健[5](2020)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叠前、叠后地震数据求取的地震属性与流体识别因子被广泛地应用于储层预测中,如裂缝带识别、流体识别等。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和地下地质条件的日趋复杂,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也因此日益突出,主要有:(1)根据叠前、叠后地震数据可以求取众多地震属性与流体识别因子,但是想要从中筛选出对所研究区域的储层有显着响应的地震属性与流体识别因子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2)仅利用单一地震属性或流体识别因子进行储层预测通常会带来多解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储层预测,该算法具有泛化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不易产生过拟合等特点,能有效增强储层预测、流体识别的准确率与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认识如下:(1)根据泰勒中值定理对生成决策树的运算过程进行了简化,详细地介绍了随机森林的原理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构建与执行方法。利用理论数据和测井数据分别对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性能进行验证,为多参数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裂缝发育带预测。首先从地震资料出发,计算能有效表征研究区裂缝带的地震属性数据体。然后基于井旁道地震属性与测井裂缝解释结果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地震属性与裂缝发育带程度的对应关系。最后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裂缝带进行了综合预测。与井资料及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可发现:在随机森林算法的支撑下,利用多属性(或参数)输入进行裂缝带预测,可有效地减少预测的多解性。(3)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储层流体预测流程。首先以实验验证结果为依据利用测井数据分别计算出纵横波速度比、杨氏模量、泊松比、泊松阻抗和流体属性5个用于流体识别的因子。然后按照测井流体分布情况提取特征参数,建立5种流体识别因子与流体分布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基于叠前道集,分别求取储层的密度和纵、横波速度等岩性参数,并结合相关公式计算流体识别因子。最后,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储层含流体情况进行综合预测。实例表明,该方法预测的含气储层能与井资料吻合,说明利用多种流体识别因子进行储层综合预测能有效减少多解性。

陈彦虎[6](2020)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甜点刻画等对反演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系统总结了主流地震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认为高分辨率反演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如何获得高于地震分辨率的高频部分,目前的反演技术高频部分得获得主要依靠井插值或者随机模拟,存在反演结果过于模型化或者随机性强的问题,无法满足薄精细储层预测的需求。研究发现相似的岩性组合往往具有相似的地震波形,但是测井曲线由于高频信息的差异导致了相似性较低,通过对测井曲线逐步降低频率滤波,发现当测井曲线滤波到100-200Hz,甚至到200-300Hz,就具有了和地震波形相当的相似性,建立了低频地震波形与高频测井信息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理论基础。在地震波形分类和地震沉积学技术基础上,引入具有纵向高分辨率的测井曲线,建立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Seismic Meme Inversion,简称SMI)。该方法通过地震波形高效动态聚类,建立了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使地震反演的分辨率提高到了 2-3m;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为了验证波形指示反演和波形指示模拟方法的应用效果,利用Marmousi模型与模拟薄储层、砂体叠置、煤层强反射屏蔽砂岩和页岩裂缝孔隙度等4种不同地质条件的正演地质模型开展波形指示反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预测2-3m的薄储层,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利用陆相薄储层资料、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资料和海相页岩气裂缝孔隙度参数模拟三个实例论证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利用大庆长垣典型的陆相薄互层实际资料开展了波形指示反演,波形指示反演能识别2-3m的薄互层,并且反演精度高,参与井和验证井吻合率达到了 90%和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为薄储层预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利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预测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有效地避免煤层强反射强同相轴的影响,可以准确预煤下2-8m的薄砂岩;利用四川盆地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实现了裂缝孔隙度的定量预测,通过和测井曲线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对比,验证了裂缝孔隙度模拟的可靠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通过地震波形驱动测井曲线实现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突破了地震分辨率的极限,为薄储层预测、高分辨率储层参数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崔哲治[7](2020)在《苏里格气田西区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西区的主力产气层为盒8段储层,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特低孔-超低渗的物性特征。本文充分利用前人研究资料,对研究区的基本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成岩演化过程进行总结。同时协同多种实验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不同类型储层的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流体赋存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依据岩石物理相划分规则,将沉积相与成岩相进行叠加,划分并评价目的层的岩石物理相类型。根据有利岩石物理相的分布区域,确定目的层有利孔渗发育带。本文的主要成果有:(1)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储层整体构造平缓,盒8上段沉积相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盒8下段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与石英砂岩,填隙物中高岭石含量较多,胶结作用较强,平均孔隙度为7.66%,平均渗透率为 0.819×10-3μm2;(2)盒8段储层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B期,部分进入晚成岩阶段,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根据物性及成岩作用的类型,将盒8段储层的成岩相划分为四类,分别是:弱高岭石胶结溶孔-粒间孔相(成岩相A)、中等高岭石胶结溶孔-晶间孔相(成岩相B)、碳酸盐胶结溶孔-微孔相(成岩相C)、碳酸盐胶结致密相(成岩相D),其中后两者基本不具有储备能力,实际开发中多为干层;(3)盒8段储层发育的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岩屑溶孔及晶间孔,喉道类型主要有管束状喉道、片状喉道等;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气水相渗等实验手段对储层进行评价,并将储层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物性表现依次变差;(4)根据岩石物理相划分规则,侧重于成岩相,将目的层的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为PF1、PF2、PF3三种,利用储层品质因子(RQI)对各岩石物理相进行评价,其中PF1、PF2为主要的含气区带;根据有利岩石物理相的分布区域,对研究区有利孔渗发育带的分布有了新的认识。

徐燕红[8](2020)在《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方法、技术的进步,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因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被人们所重视。低渗透砂岩储层往往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变得致密,储层物性普遍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保存较好的物性形成有效储层,即相对优质储层。低渗储层在我国沉积盆地内分布范围广,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渐新统珠海组是凹陷内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但勘探结果显示珠海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其埋深大,成岩作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寻找优质储层,即相对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区带和层位是珠海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加强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过程的认识,明确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和孔隙发育机理,是优质储层预测的基础,对文昌A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岩石学、测井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充分利用地质、录井、测井资料,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实测物性、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毛管压力测试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珠海组低渗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模式,明确低渗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探讨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孔隙发育机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表明:珠海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铸模孔,压汞参数表现为中-高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进汞饱和度较高而退汞效率较低,说明储层喉道较细,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度平均值11.5%,渗透率平均值24.18×10-3μm2,整体表现为低-特低孔、渗的孔隙型储层,六号断裂带局部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珠海组处于中成岩A-B期,埋深普遍大于3000m,现今平均埋深3800m。储层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强烈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强度及特征成岩矿物,完成了成岩相划分,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成岩相垂向单井识别和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珠三南断裂带中深层发育弱压实弱胶结原生粒间孔相和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深层发育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六号断裂带中-强压实绿泥石包壳相和强压实中-强溶蚀相则较发育,埋深较浅的珠海组一段局部发育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通过综合研究,认为珠海组低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流体活动通道的控制。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储层原始岩石组构的差异,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珠海组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成岩过程中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晚期自生伊利石充填,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断裂对热流体活动的控制导致了靠近断裂带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量沉淀。次生溶蚀作用则能有效的改善储集性能,微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为酸性流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珠海组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在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溶蚀孔的发育。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包括有利沉积环境、绿泥石包壳和早期烃类充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水道砂体连续性好,具有较高的砂岩成熟度,刚性颗粒含量高,有利于深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的保存;绿泥石包壳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生长,是原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机制;早期烃类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一定程度上保护原生粒间孔隙。多期的溶蚀作用使得研究区次生孔隙较为发育,现存的次生孔隙多与有机酸溶蚀和热流体溶蚀相关。综合研究认为,粗粒、较弱压实、强溶蚀及发育绿泥石包壳的砂岩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张雪纯[9](2020)在《致密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甜点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有着巨大资源潜力的非常规油气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已经进入活跃期,油气总产量的22%来自于致密油、致密气、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具有源储一体,岩性多样,致密低渗等主要特点,给油气勘探以及地震勘探技术,带来许多挑战。针对不同类型的致密油甜点,提出和建立有针对性的“甜点”预测方法,从而减少致密油“甜点”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甜点预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目前致密油藏甜点地震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之一。本次研究基于相关科研项目中有关甜点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建立有效的甜点地震预测方法的技术需求立题,重点针对研究区致密油藏的两大控制因素:裂缝和岩性物性变化,开展了以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为主的综合研究。研究中运用岩石物理分析,地震属性建模的正演模拟方法,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总结出了不同类型致密油藏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并以此建立了各类甜点储层的评价标准和预测参数;利用多种地震叠前叠后属性分析和反演方法对致密油甜点的分布变化进行了识别和预测,为研究区的重点探井MAY1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裂缝预测方面,研发了新的高精度相干属性分析方法,结合其它地震属性分析方法,提高了研究区裂缝预测的可靠性;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致密油藏“甜点”预测的地震方法技术及应用流程,对于研究区及类似地区下一步的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樊振光[10](2020)在《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低孔隙率低渗透率的砂岩油气藏开发中,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达到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目标,关于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预测的研究已成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裂缝的分布隐蔽且复杂,基于叠后地震资料,采用曲率属性这种叠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预测裂缝发育规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溪庙组底界即沙一段地层最重要的特征是断裂和裂缝较为发育,而这些特征对该区块沙溪庙油藏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前人研究资料,GSM区块的深层地层至今仍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因此,本文利用由2000年及之后年份对川中地区GSM区块进行地震勘探得到的地震资料拼接成的三维地震资料,以此来提取曲率属性,对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裂缝和断裂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包括:(1)针对如何提取地震属性中的曲率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从叠后地震资料中提取曲率属性的方法,一是使用Roberts的3×3网格化9点差分方法计算出由沙一段地层所拟合的趋势面上任意点的多种曲率属性进而达到提取沙一段地层曲率属性的目的;二是计算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体曲率属性,利用离散导数算法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倾角数据求取一阶导数得到各种体曲率属性。通过这两种方法得到了沙一段储层的层面曲率属性和体曲率属性数据体,对比原始地震数据体剖面与提取的各曲率属性数据体剖面及结合常规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剖面,优选出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断裂及裂缝提取效果最佳并能应用于断裂及裂缝预测的曲率属性。(2)针对曲率属性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噪声敏感且噪声影响提取曲率属性的精度及影响后续利用曲率属性预测裂缝准确性的问题,采用了两种地震数据预处理方法(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得到了更好的曲率属性裂缝识别效果。同时探讨了滤波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并在采用最佳滤波效果的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的情况下,比较了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这两种叠后滤波方法对地震资料噪声抑制的效果,优选出最佳的滤波方法。(3)针对使用曲率属性这一单一方法预测沙一段储层裂缝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采用叠后相干属性和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结合层面曲率属性和与体曲率属性的方法与体曲率属性结合蚂蚁追踪技术的方法,得到了GSM区块沙一段地层更为精确的裂缝预测。先使用构造精细解释大尺度断层,结合叠后相干属性给出控制构造成因裂缝的断层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依据沙一段层位计算出的层面曲率曲率分布图进行标定,从而预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的裂缝分布发育区域。同理,对依据沙一段地层的体曲率属性分布图进行标定,预测裂缝的发育区。将蚂蚁追踪技术与曲率属性相结合,利用Geoeast软件的ant volume模块建立裂缝模型,获得裂缝的平面展布及其他几何信息。

二、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识别与刻画
        1.2.2 镇泾地区中-新生界构造特征与演化
        1.2.3 延长组致密油控藏因素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延长组地层展布
        2.2.1 小层划分
        2.2.2 地层对比
    2.3 长8 段含油性评价
        2.3.1 测井解释含油性评价
        2.3.2 录井显示含油性评价
第三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识别与刻画
    3.1 地质分析法识别裂缝
        3.1.1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观察
        3.1.2 常规测井结合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3.1.3 钻、录井参数异常识别裂缝
    3.2 三维地震解释分析法识别断裂
        3.2.1 三维地震资料品质
        3.2.2 构造解释流程
        3.2.3 层位标定及其特征
        3.2.4 断层解释与刻画
        3.2.5 层面构造精细解释
        3.2.6 断裂展布平面预测
第四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
    4.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1 剖面特征
        4.1.2 平面特征
    4.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4.2.1 镇原-西峰缓坡带
        4.2.2 平凉-泾川陡坡带
    4.3 中-新生代构造成因与演化
        4.3.1 盆地基底断裂特征
        4.3.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4.4 中生界断裂分级
第五章 断裂与源-储配置关系
    5.1 长7 段烃源岩展布特征
        5.1.1 沉积背景
        5.1.2 空间分布规律
    5.2 长8 段砂泥岩展布特征
        5.2.1 长8_1小层
        5.2.2 长8_2小层
        5.2.3 砂体连通性评价
    5.3 烃源岩与储层接触关系
    5.4 断裂与源-储组合类型及模式
第六章 长8 段油气成藏过程解剖
    6.1 静态地质特征
        6.1.1 井区构造特征
        6.1.2 地层展布与砂体连通性
        6.1.3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6.2 烃源岩特征与热演化
        6.2.1 烃源岩地化特征
        6.2.2 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6.3 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6.3.1 砂岩储层特征
        6.3.2 成岩作用类型
        6.3.3 成岩演化及古孔隙度恢复
    6.4 构造演化-成岩-成藏匹配关系
        6.4.1 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6.4.2 原油充注物性下限
        6.4.3 油藏动态形成过程
第七章 构造控藏作用与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1 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7.1.1 构造运动对成藏的影响作用
        7.1.2 断裂构造差异控藏
    7.2 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2.1 砂岩展布状况
        7.2.2 成藏期储层物性
        7.2.3 富油断裂发育规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天然裂缝表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尺度裂缝划分
2 大尺度裂缝表征方法
3 中小尺度裂缝表征方法
4 微尺度裂缝表征方法
5 典型区块多尺度裂缝分布预测
6 结论

(3)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断裂对缝洞型储层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储集空间类型
        2.4.3 储层类型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发育规律
    3.1 溶洞综合识别方法
        3.1.1 钻录井识别方法
        3.1.2 测井识别方法
        3.1.3 地震识别方法
    3.2 溶洞发育特征
        3.2.1 溶洞规模
        3.2.2 充填特征
        3.2.3 充填序列
    3.3 溶洞分布规律
        3.3.1 纵向分布规律
        3.3.2 平面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断层与裂缝发育特征
    4.1 断层发育特征
        4.1.1 断层性质
        4.1.2 断层级次
        4.1.3 断层组合样式
    4.2 裂缝发育特征
        4.2.1 裂缝成因类型
        4.2.2 裂缝发育特征
        4.2.3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断层与裂缝的相互关系
    5.1 构造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5.2 应力场与断层及裂缝形成的关系
        5.2.1 断层形成与演化特征
        5.2.2 裂缝形成期次及时间
    5.3 断层与裂缝的关系
        5.3.1 断裂带结构特征
        5.3.2 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定量刻画
        5.3.3 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尺度断层─裂缝对碳酸盐岩储层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1 断层─裂缝与岩溶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
    6.2 多尺度断层─裂缝与溶洞分布的关系
        6.2.1 断层─裂缝对溶洞平面分布的影响
        6.2.2 断层─裂缝对溶洞发育深度的影响
        6.2.3 断层─裂缝对溶洞规模的影响
        6.2.4 断层─裂缝对溶洞充填的影响
    6.3 断控岩溶发育模式
        6.3.1 断控岩溶基本类型
        6.3.2 不同构造样式断控岩溶分布模式
        6.3.3 断控岩溶形成演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部裂缝储层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前陆冲断带天然裂缝研究现状
        1.2.2 深层储层裂缝有效性研究现状
        1.2.3 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特征
第3章 深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3.1 天然裂缝成因类型
        3.1.1 构造裂缝
        3.1.2 成岩裂缝
        3.1.3 构造-成岩裂缝
        3.1.4 异常高压相关裂缝
    3.2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3.2.1 裂缝走向
        3.2.2 裂缝密度
        3.2.3 裂缝倾角
        3.2.4 裂缝规模
    3.3 天然裂缝主控因素
        3.3.1 岩性
        3.3.2 岩石力学层
        3.3.3 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陆冲断带典型构造天然裂缝分布模式
    4.1 断弯褶皱天然裂缝分布模式
        4.1.1 露头剖面解析
        4.1.2 离散元数值模拟
        4.1.3 裂缝分布模式
    4.2 挤压背斜天然裂缝分布模式
        4.2.1 露头剖面解析
        4.2.2 有限元数值模拟
        4.2.3 裂缝分布模式
    4.3 断弯褶皱和挤压背斜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层储层天然裂缝分布规律及有效性评价
    5.1 天然裂缝纵向分布规律
        5.1.1 原理和方法
        5.1.2 预测结果分析
    5.2 天然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5.2.1 原理和方法
        5.2.2 预测结果分析
    5.3 深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5.3.1 天然裂缝有效性表征
        5.3.2 天然裂缝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5.3.3 深层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层裂缝储层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6.1 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相互关系研究
        6.1.1 构造作用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
        6.1.2 差异成岩作用对储层构造变形的影响
    6.2 构造成岩作用对深层裂缝储层的控制作用
        6.2.1 构造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6.2.2 构造成岩作用对天然裂缝的影响
        6.2.3 构造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3 构造成岩作用的控储模式
        6.3.1 构造成岩作用强度的定量评价
        6.3.2 裂缝储层的发育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机森林算法的研究与进展
        1.2.2 裂缝带预测的研究与进展
        1.2.3 叠前流体识别的研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随机森林算法储层预测基本原理
    2.1 随机森林算法的组成单元
        2.1.1 算法组成单元—决策树概述
        2.1.2 生成决策树的节点分裂算法
        2.1.3 储层预测中决策树分类存在的问题
    2.2 随机森林算法的构建形式
        2.2.1 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基本流程
        2.2.2 储层预测中森林算法构建方法及优点
    2.3 随机森林算法的基本理论
        2.3.1 随机森林的相关定义
        2.3.2 随机森林的相关性质
    2.4 森林算法储层预测方法试算
        2.4.1 理论数据试算
        2.4.2 实测数据试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裂缝带预测方法
    3.1 工区简介
    3.2 地震属性方法
        3.2.1 体曲率属性
        3.2.2 相干体属性
        3.2.3 边缘检测属性
        3.2.4 反射强度属性
        3.2.5 品质因子Q值属性
    3.3 裂缝带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体识别方法
    4.1 工区简介
    4.2 流体识别因子
        4.2.1 泊松比
        4.2.2 拉梅常数
        4.2.3 杨氏模量
        4.2.4 纵、横波速度比
        4.2.5 流体属性
    4.3 流体识别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2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1.3 传统反演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理论基础
    2.1 地震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探讨
    2.2 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反演技术
    2.3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
    2.4 地震沉积学技术
第3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及原理
    3.1 地震波形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3.2 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的内在联系
    3.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基本原理与流程
    3.4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算法实现
    3.5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模拟
    3.6 地震波形反演的相控特征
    3.7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特色
第4章 正演模型方法验证
    4.1 Marmousi模型正演实验
    4.2 薄互层模型正演实验
    4.3 薄砂体叠置模型正演实验
    4.4 强屏蔽薄砂体模型正演实验
    4.5 裂缝型薄储层模型正演实验
    4.6 小结
第5章 陆相薄互层砂岩预测实例
    5.1 区域地质概况
    5.2 研究区储层特征
    5.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薄互层
    5.4 小结
第6章 煤层强屏蔽薄砂岩预测实例
    6.1 区域地质概况
    6.2 研究区储层特征
    6.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煤层强屏蔽薄砂岩
    6.4 小结
第7章 海相页岩裂缝孔隙度预测实例
    7.1 区域地质概况
    7.2 龙马溪组裂缝发育特征
    7.3 页岩岩石物理建模
    7.4 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定量预测裂缝型孔隙度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苏里格气田西区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研究现状
        1.2.2 苏里格气田西区研究现状
        1.2.3 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特色
第二章 储层基础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储层岩性及物性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储层沉积相特征
        2.3.1 沉积相标志
        2.3.2 沉积微相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3.1 成岩作用类型
        3.1.1 机械压实作用
        3.1.2 化学压溶作用
        3.1.3 胶结作用
        3.1.4 交代作用
        3.1.5 溶蚀作用
    3.2 成岩演化特征
        3.2.1 成岩阶段
        3.2.2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特征
    3.3 成岩相特征
        3.3.1 成岩相类型
        3.3.2 不同成岩相测井曲线特征
第四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孔隙组合类型
        4.1.3 孔隙图像特征
        4.1.4 喉道类型
    4.2 高压压汞表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2.2 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3 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结构特征参数
    4.3 恒速压汞表征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4.3.1 实验样品与结果
        4.3.2 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第五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5.1 核磁共振实验
        5.1.1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2 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5.1.3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气水相渗实验
        5.2.1 相渗实验参数特征
        5.2.2 相渗曲线特征
        5.2.3 不同成岩相样品的相渗特征
        5.2.4 相渗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岩石物理相类型及有利区筛选
    6.1 岩石物理相分类
    6.2 储层分类评价
        6.2.1 划分参数
        6.2.2 不同岩石物理相的物性表征
    6.3 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有利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研究现状
        1.2.3 低渗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沉积特征
        3.1.1 物源体系分析
        3.1.2 珠海组储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
        3.2.2 岩石组分特征
        3.2.3 碎屑结构特征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1 储集空间类型
        3.3.2 喉道类型
        3.3.3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3.3.4 孔隙结构分类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特征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1.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 成岩作用演化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孔隙演化规律
        4.3.1 孔隙演化差异对比
        4.3.2 孔隙演化模式
    4.4 成岩相分析
        4.4.1 成岩相类型划分
        4.4.2 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4.4.3 成岩相测井识别及预测
第五章 低渗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5.1 沉积因素
        5.1.1 沉积环境的影响
        5.1.2 粒度的影响
        5.1.3 碎屑成分的影响
        5.1.4 泥质杂基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因素
        5.2.1 机械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溶蚀作用的影响
    5.3 流体活动通道的影响
        5.3.1 微裂缝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5.3.2 断裂与热流体活动
第六章 优质储层发育机理
    6.1 原生孔隙保存机理
        6.1.1 有利的沉积环境
        6.1.2 绿泥石包膜
        6.1.3 早期烃类充注
    6.2 次生孔隙发育机理
    6.3 优质储层发育区带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9)致密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甜点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藏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
        1.2.2 致密油藏地震预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致密油藏甜点预测方法
    2.1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2.1.1 地震属性的概念
        2.1.2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介绍
        2.1.3 地震属性的分类
    2.2 断裂裂缝预测方法
        2.2.1 高精度相干方法
        2.2.2 改进的高精度相干方法
        2.2.3 基于方向加权相干方法
    2.3 叠后波形指示反演
    2.4 叠前AVO分析及叠前同时反演
        2.4.1 AVO属性分析
        2.4.2 叠前同时反演方法
第3章 致密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1 储层岩性及物性特征
    3.2 岩石物理分析
    3.3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3.1 井震标定
        3.3.2 基于地震属性的储层建模正演模拟
第4章 致密油藏甜点预测应用实例
    4.1 工区概况
    4.2 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
        4.2.1 裂缝预测
        4.2.2 叠后波阻抗反演
        4.2.3 AVO属性分析
        4.2.4 叠前反演
        4.2.5 脆性预测
    4.3 甜点综合预测
    4.4 致密储层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方法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预测的研究现状
        1.2.2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
        1.2.3 川中地区公山庙构造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3 断裂特征
        2.3.1 方位、断面特征及性质
        2.3.2 规模及分布
        2.3.3 现今构造特征及断层特征
3 曲率及其基本属性
    3.1 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3.1.1 二维平面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3.2 层面曲率属性
        3.2.1 三维空间中的曲率的概念
        3.2.2 趋势面分析方法
        3.2.3 构造曲率裂缝预测原理
    3.3 体曲率属性
4 曲率属性分析前的预处理
    4.1 滤波方法
        4.1.1 高斯滤波
        4.1.2 构造导向滤波
    4.2 滤波效果的影响因素
        4.2.1 滤波窗口大小的影响
        4.2.2 滤波迭代次数的影响
    4.3 叠后滤波效果对比
    4.4 小结
5 川中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裂缝预测研究
    5.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5.1.1 公山庙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5.1.2 精细时深标定
        5.1.3 构造解释
    5.2 层面曲率属性的裂缝预测
    5.3 体曲率属性对断裂及裂缝的预测
        5.3.1 断裂预测
        5.3.2 裂缝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和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D]. 张园园. 西北大学, 2021(12)
  • [2]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多尺度天然裂缝表征方法[J]. 吕文雅,曾联波,陈双全,吕鹏,董少群,惠晨,李睿琦,王浩南. 地质论评, 2021(02)
  • [3]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D]. 史今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部裂缝储层发育模式[D]. 刘国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储层预测[D]. 何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D]. 陈彦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苏里格气田西区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其应用[D]. 崔哲治. 西北大学, 2020(02)
  • [8]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徐燕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致密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甜点预测[D]. 张雪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D]. 樊振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