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0)在《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提出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土地与住房供给的市场化改革迅速推进,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逐渐压倒使用价值,于是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以房地产为导向的空间重构。伴随着旧城区的物质环境、产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全方位升级,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邻里街坊遭到致命破坏。历史城区不仅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也是本土社区赖以生活的家园,承担着居民的物质、精神、情感和社会需求。从人文主义遗产保护视角,受资本支配的理性主义城市重构不仅造成历史肌理的结构性破坏,更是将承载着文化与记忆、向景观中注入了情感与意义的社区彻底解构,而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之间动态的、迭代的、具体的互动关系恰是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从空间正义视角,与社区福祉相悖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分配机制暴露出资本扩张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而保障社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遗产社会价值的前提。天津是一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同时也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城市,其过往二十余年的城市建设历程暴露出经济增长、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论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对中心城区12个历史片区的社区调查(信息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围绕着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的关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实现历史环境延续性、社区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发展三者之间平衡的可行性策略提供现实借鉴,方能利于历史城区在当代生活中作为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论文各章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展开,总体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建构历史城区中人地关系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论体系(第2章),然后基于实证研究阐明当代城市人地关系破坏的表现及动因(第3、4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不同人地关系对遗产保护的不同影响(第5、6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2章理清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议题中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按照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微观心理关照和城市权利关照三个维度建构理论体系;第3章分析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人地关系的普遍威胁及其在社区尺度的消极结果,并且以西沽南为例基于对人地纽带特征的详细分析揭示城市空间重构对本土社区的破坏作用;第4章分析这种人地纽带破坏在中国乃至天津具体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动力机制;第5章以兆丰路社区为例揭示了在居住需求与现实利益因素的介入下,人地关系恶化导致遗产保护面临来自社区的阻力;第6章通过考察老城厢拆除以后当地居民自发抢救老城文化的行为,展现了人地情感纽带对推动遗产保护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体现出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论文从人地纽带视角切入,将着眼点由城市遗产的实物对象转向其中容纳的社会群体,从人情化和正义性两方面使遗产社会价值的人本思想得到全面阐发。通过对社区的微观研究可以将历史环境中相对隐形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呈现出来,使旧城更新中的遗产去留争议从建筑文化和空间经济之间的价值权衡向社会层面扩充。而且,论文以当下中国城市最具争议性的危旧改造现象为背景,将遗产社会价值、城市权利、士绅化、失所等国际关心的议题落地本土化分析。
许赟[2](2018)在《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作为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展现出独特的服饰文化,为这个时代的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是珍贵的设计灵感来源。本论文通过对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的分析整理,归纳出长角苗服饰的结构、色彩、图案、装饰等特征,结合多种转化方法将这些特征应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民族服饰特征的设计方法和运用法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展开研究,在前期对梭戛长角苗服饰构成和服饰发展演变的梳理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梭戛长角苗的服饰特征,归纳概括出梭戛长角苗服饰具有矩形拼合的结构特征、夸张仿生的装饰特征、封闭式几何抽象的图案特征、高纯度对撞的服饰色彩特征、多层次叠加的着装形态特征。第二部分对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转化与表达,通过二维到三维的设计转化、多元的抽象几何设计转化、异元拼构的设计转化方法在服装设计中进行应用。第三部分是设计实践的展开,结合前文对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的归纳和转化方法的探索,通过设计实践最终将传统的贵州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对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服饰设计领域的探索,对研究其他民族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李飞龙[3](2010)在《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文中研究说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十五年(1950—1985),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的确立、“四清”、“文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等一系列的重大的变动。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剧烈的影响:或带来积极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或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导致了经济的倒退;或对农村少部分人影响巨大,或波及到农村中的多数人;或政治冲击明显,经济和农民生活影响甚小,或政治影响不大,经济和生活受到冲击。在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农村社会的婚姻与家庭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这也是本文的述论所在。农村中的婚姻问题。首先,本文探讨了婚姻的准备阶段,即结识、择偶与婚龄。中国农村婚姻结识方式经历了包办婚姻→媒人牵线→中间人介绍→自己结识的发展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五年里,几个形式都有体现,并且互相交织。从总体上看,中间人介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在择偶时,农村青年男女在考虑诸多因素的过程中,门当户对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在改革开放前,阶级出身也是择偶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婚龄问题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五年中,男女结婚年龄总体上是上升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符合国家婚姻法的规定。其次,讨论婚姻的礼仪。婚前的礼仪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提亲、相亲、订婚。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婚礼的重要性要强于婚姻登记,青年男女只有办了婚礼以后才能得到农村社会的认同。在建国以后三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彩礼和嫁妆变化也很大,支付方式逐渐演变为唯一有效而实用的单一形式,即现金。再次,本文涉及婚姻的解体,即离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婚姻保持着极低的离婚率,这与改革开放的今天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分析诸多离婚率低的原因之时,农村社会网络和法律的调节程度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离婚调节程序更替、人口流动增加、大众传媒方式改变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中国农村社会的离婚率明显提高。最后讨论的是婚姻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婚姻圈经过了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婚姻圈的外沿由大变小,再变大;婚姻圈内核中心地带先是由内聚发展到均化、再内聚。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婚姻圈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农村中的家庭问题。首先讨论家庭的结构和规模。从家庭结构上看,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剧。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农村兄弟分家提前,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占据着绝大多数比例。从家庭规模上看,在195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户均人口向小型化发展,不过1962年以后,是一个家庭规模的增长时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其次讨论的是家庭的功能和家庭关系。在家庭功能上,中国农村社会的家庭一般具有经济功能、生育和性生活功能、教育和抚养功能、赡养功能等多种形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五年中,家庭功能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在家庭关系上,主要讨论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从总体上看,家庭内部的关系不断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妇女和子女的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是家庭生命周期与分家析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家庭的生长周期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直系联合家庭不再出现,家庭生命周期由繁变简。分家析户问题是和家庭生命周期紧密相连的,分家析户的越早,家庭的生长周期就越短。通过对三十五年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的讨论,本文认为:首先,国家对农村社会婚姻与家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曾经迫使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结构边缘化,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也受到重大影响。其次,在这一历史时间段内,社会变迁和社会延续这两种趋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社会的婚姻与家庭中都有所体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在建国以后的三十五年内相互共存,社会变迁中的变与社会延续中的不变交织于整个农村社会之中。最后,婚姻家庭的建立是农村社会网络搭建,创建熟人社会网络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应该说原有的农村关系网络并没有消亡,而是通过农村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形式,顽强的存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社会网络在扩大的同时,这种网络变得松动和脆弱。在现代建设新农村社会之时,这一点无疑值得思考。
施斯,唐立敏,宣筱,丁琳,马施琼,葛烨倩,项凤莲,徐利江[4](2009)在《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与棉灯芯绒风格的集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以棉为原料的传统灯芯绒和以涤锦超细复合丝为原料的灯芯绒进行FAST风格测试,把两类灯芯绒的FAST风格指标组成一个集合对,并展开同异反分析,得出两种原料在灯芯绒面料上的风格差异性。
唐立敏,王祺明,卢国权,任伟伟,柴晓琴,唐雅[5](2006)在《涤锦复合丝与棉灯芯绒的风格测试及分析》文中提出对以棉为原料的传统灯芯绒和以涤锦超细复合丝为原料的灯芯绒进行FAST风格测试,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风格测试数据分析,研究不同原料使灯芯绒面料风格上产生的差异,以使涤锦超细复合丝在灯芯绒面料上应用更好更广泛.
吴清萍,陈继红[6](2004)在《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灯芯绒服装历史文化的探索,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原因,以及国内灯芯绒生产与市场的现状,并提出了灯芯绒服装设计的几种技巧和方法.
二、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人文主义回归的广泛影响 |
1.1.2 现实背景——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无地方性”城市重构 |
1.1.3 研究契机——“三年清零”行动计划 |
1.2 题目解析 |
1.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1.2.2 几个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辨析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主体视角的人地纽带研究 |
1.3.2 遗产保护中涉及本土社区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创新之处 |
1.6 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
1.6.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2章 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中围绕本土社区的理论体系建构 |
2.1 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及其逻辑梳理 |
2.2 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遗产社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2.1 社会价值概念的形成背景——遗产价值格局的人本视角转向 |
2.2.2 社会价值的概念涵义 |
2.2.3 社会价值的思想要旨 |
2.2.4 强化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社区增权与赋能 |
2.3 对本土社区的微观心理关照——“地方”视角下的人地纽带解读 |
2.3.1 人地纽带何以形成 |
2.3.2 人地纽带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
2.3.3 人地纽带与遗产社会价值的联系 |
2.4 对本土社区的城市权利关照——“无地方性”的经济根源及空间正义视角的价值矫正 |
2.4.1“无地方性”的涵义 |
2.4.2“无地方性”空间生产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夺式积累” |
2.4.3 历史城区更新的社会包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城市普遍的“无地方性”及其导致的社区失落 |
3.1“无地方性”的现实诠释 |
3.1.1 无地方性的表现特征 |
3.1.2 无地方性的传播媒介 |
3.2 失所(Displacement)——无地方性城市重构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
3.2.1 失所的涵义与不同类型 |
3.2.2 对物质与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 |
3.2.3 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 |
3.2.4 对地方认同的消极影响 |
3.3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
3.3.1 旧城更新语境下研究地方依恋与失所的意义 |
3.3.2 研究过程设计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对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促成“无地方性”的泛化士绅化进程及其本土化动力机制 |
4.1 士绅化现象的全球传播及其引发的争议 |
4.1.1 士绅化现象的普遍化、多样化及复杂化 |
4.1.2 士绅化的两面性——藏匿于“都市复兴”背后的正义缺失 |
4.2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发展状况 |
4.2.1 市场转轨背景下中国城市士绅化的特征 |
4.2.2 后改革时代天津旧城更新历程 |
4.2.3 中国式士绅化在天津的具体表现 |
4.3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历史工业街区为例 |
4.3.1 工业街区衰败与复兴的供给端动因 |
4.3.2 权威与营销策略合力推升的社会-空间升级——以棉三项目为例 |
4.3.3 讨论——工业遗产空间复兴背景下社会价值的空洞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自由主义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三元悖论 |
5.1 理论回顾 |
5.1.1 旧城更新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
5.1.2 遗产保护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
5.2 研究方法 |
5.3 案例地概况——矛盾丛生的兆丰路社区 |
5.3.1 兆丰路社区历史沿革 |
5.3.2 兆丰路社区的遗产价值与“非遗产”身份 |
5.3.3 居住环境恶化与脆弱群体集中 |
5.3.4 旧城改造计划的曲折进程 |
5.4“拆”与“留”的矛盾 |
5.4.1 政府视角——土地财政背景下天津城市遗产保护之瓶颈 |
5.4.2 社区视角——积极的文化认同与消极的保护态度 |
5.4.3 旧城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矛盾焦点 |
5.5 讨论 |
5.5.1 都市企业主义逻辑下历史街区空间再开发的社会代价 |
5.5.2 历史街区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遗产社会价值的抑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建人地纽带的民间实践及其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 |
6.1 案例地概况——天津老城厢的失落 |
6.1.1 老城厢对天津城市的意义 |
6.1.2 老城厢的地方破坏历程 |
6.2 被迫失所过程中浮现的个人保护行为 |
6.2.1 老城里人的恋地情结与失所创伤 |
6.2.2 失所创伤激发的文化意识——民间有识之士自发保护老城文化、重建邻里社区 |
6.2.3 家族纽带培育的文化责任感——名门后裔抢救老城大宅门文化 |
6.2.4 乡邦文化自觉与自信——民间向政府谏言保留故城遗迹 |
6.3 持续发酵的乡愁——老城文化保护行动向社会化发展 |
6.3.1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
6.3.2 社区协作修复地方集体记忆 |
6.3.3 遗产保护意识的成熟化——由情感依恋到文化认知 |
6.4 民间自发的地方文化保护实践中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城市遗产保护前沿堆积的重重矛盾及其根源 |
7.2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性 |
7.2.1 关注本土社区是文化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双重要求 |
7.2.2 从人本视角重新解读老城区对城市的意义 |
7.3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建议 |
7.3.1 价值观念转型 |
7.3.2 可行性路径的起点 |
7.3.3 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要点 |
7.3.4 实践中对广泛社会动力的培育 |
7.4 局限性与展望 |
7.4.1 案例地有待多元化扩展 |
7.4.2 信息收集渠道有待优化 |
7.4.3 有待引入长线跟踪调查 |
7.4.4 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西沽南片区调查问卷 |
附录B 兆丰路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C 网络文章“即将消失的兆丰路”留言内容摘录 |
附录D 兆丰路社区居民向地方政府表达诉求的相关材料 |
附录E 实地调研及部分受访居民照片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概述 |
2.1 梭戛长角苗服饰的分类与构成 |
2.2 梭戛长角苗服饰的历史演变 |
2.3 本章小结 |
3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的服饰特征 |
3.1 矩形拼合的结构特征 |
3.2 夸张仿生的装饰特征 |
3.3 封闭式几何抽象的图案特征 |
3.4 高纯度对撞的服饰色彩特征 |
3.5 多层次叠加的着装形态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的设计转化与表达 |
4.1 二维到三维的设计转化与表达 |
4.1.1 二维平面的矩形拼合结构 |
4.1.2 三维立体的矩形拼合结构 |
4.1.3 图案的半立体化 |
4.2 多元几何抽象的设计转化与表达 |
4.2.1 图案的破形分解再构 |
4.2.2 图案的“马赛克化”错位 |
4.2.3 图案的局部替换再设计 |
4.3 异元拼构的设计转化与表达 |
4.4 本章小结 |
5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5.1 设计思路展开及方法 |
5.1.1 设计思路展开 |
5.1.2 设计方法 |
5.2 设计实践过程与表达 |
5.2.1 设计实践一 |
5.2.2 设计实践二 |
5.2.3 设计实践三 |
5.2.4 设计实践四 |
5.2.5 设计实践五 |
5.3 设计实践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6.2.1 研究局限性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现实的强烈呼唤 |
(二) 学术研究的需要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框架结构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 相关的理论视角 |
(二) 相关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1950—1985) |
第一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村社会 |
一、土地改革前 |
二、土地改革时期 |
三、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 |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五、人民公社化时期 |
六、改革开放初期 |
第二节 中国农村人口的变迁 |
一、农村的人口政策 |
二、农村的人口流动 |
第二章 结识、择偶与婚龄 |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结识方式的发展 |
一、男女结识的四种途径 |
二、男女结识途径的分析 |
第二节 农村社会择偶的标准和择偶观 |
一、几种择偶因素的分析 |
二、关于“门当户对”问题 |
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结婚年龄 |
一、婚龄的基本状况 |
二、影响婚龄的因素 |
第三章 社会认同——婚姻的礼仪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婚姻的礼仪 |
一、婚前的礼仪 |
二、婚姻礼仪 |
第二节 农村婚姻礼仪中的角色和功能 |
一、角色的转变 |
二、婚礼的社会功能 |
三、婚礼存在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
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彩礼和嫁妆 |
一、男方家庭婚姻支付——彩礼 |
二、女方家庭婚姻支付——嫁妆 |
三、婚姻支付变化的规律 |
第四章 婚姻的解体——离婚 |
第一节 1950年代的农村离婚现象 |
一、建国初期的离婚高潮 |
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离婚高潮 |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离婚现象 |
一、农村离婚现象的特点 |
二、农村社会低离婚率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离婚现象的新变化 |
一、农村离婚率明显提高 |
二、农村离婚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婚姻圈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婚姻圈的循环发展 |
一、1950 年代的农村社会婚姻圈 |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婚姻圈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婚姻圈 |
第二节 市场与婚姻圈的关系和村内通婚现象 |
一、市场与婚姻圈的关系 |
二、村内通婚现象 |
第六章 家庭的结构与规模 |
第一节 家庭的结构 |
一、1950 年代农村的家庭结构 |
二、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家庭结构 |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家庭结构 |
第二节 家庭的规模 |
一、1950 年代农村的家庭规模 |
二、人民公式化时期农村的家庭规模 |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家庭规模 |
第七章 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
第一节 农村社会的家庭功能 |
一、家庭的生产功能 |
二、家庭的家庭消费 |
三、家庭的生育功能和性生活功能 |
四、家庭的教育和抚养功能 |
五、家庭的赡养功能 |
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家庭关系 |
一、农村社会的夫妻关系 |
二、农村社会的父子关系 |
三、农村社会的婆媳关系 |
第八章 家庭生命周期与分家析户 |
第一节 家庭生命周期 |
一、农村社会家庭生命周期的两种基本类型 |
二、家庭生命周期由繁变简变动的原因 |
第二节 分家析户 |
一、分家析户的状态及演变 |
二、分家析户的原因 |
结语 |
一、国家与私人生活领域 |
二、社会延续、社会变革与家庭婚姻的变与不变 |
三、家庭婚姻与农村社会网络的张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与棉灯芯绒风格的集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1.3 测试结果 |
2 集对分析 |
2.1 集对分析方法 |
2.2 应用集对分析同异度概念评价方法和步骤 |
2.2.1 把棉灯芯绒的各性能指标 (均值) 作为一个集合 |
2.2.2 把各个测试项目数据的同异程度表达式写成矩阵的形式 |
2.2.3 在以上基础上写出棉灯芯绒和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风格性能 |
2.2.4 同异度计算 |
2.3 同异度矩阵 |
2.4 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及评价 |
3 结语 |
3.1 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棉灯芯绒和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织物 |
3.2 对棉灯芯绒和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织物 |
(5)涤锦复合丝与棉灯芯绒的风格测试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1.3 测试结果 |
2 SPSS软件数据处理 |
2.1 FAST-1测试内容SPSS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
2.2 织物风格测试数据SPSS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汇总 |
3 结论 |
四、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D]. 王雪. 天津大学, 2020
- [2]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服饰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许赟.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1)
- [3]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D]. 李飞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4]涤锦超细复合丝灯芯绒与棉灯芯绒风格的集对分析[J]. 施斯,唐立敏,宣筱,丁琳,马施琼,葛烨倩,项凤莲,徐利江. 广西纺织科技, 2009(04)
- [5]涤锦复合丝与棉灯芯绒的风格测试及分析[J]. 唐立敏,王祺明,卢国权,任伟伟,柴晓琴,唐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04)
- [6]灯芯绒服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J]. 吴清萍,陈继红.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