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β-环糊精和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率研究

羟丙基-β-环糊精和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率研究

一、羟丙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敏[1](2021)在《基于β-环糊精主客体识别的苯丙抗菌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丙乳液广泛应用于纸张表面修饰以改善纸张性能,但纸张在使用中会加大细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二氧化钛是一种常见的抗菌剂,将其与阳离子淀粉苯丙乳液结合制备抗菌乳液从而应用于纸张抗菌。本论文以二氧化钛为抗菌剂、β-环糊精主客体识别为中间体制备抗菌乳液并对其纸张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客体研究:对二氧化钛进行酸处理,可有效地去除杂质和改善二氧化钛的分散性能;采用三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对二氧化钛进行有机改性,且在不同条件下对比改性效果的影响,再引入疏水基团金刚烷分子,使其得到的产物为后续的主客体识别提供客体分子。通过FTIR、TG、XRD等表征得出,当用浓度为2mol/L的盐酸进行酸处理,以KH570为4ml、溶剂甲苯为20ml,则达到最大收率为88.41%;以Ti O2与金刚烷甲酰氯质量比值为1:1、二甲氨基吡啶为1.5g、反应时间为48h、得到的收率为60.18%时得出的二氧化钛分散性较好。(2)主体研究:利用N-羟甲基丙烯酰胺改性β-环糊精从而制备烯基β-环糊精衍生物,为后续反应提供活化基团。(3)主客体识别研究(1)主客体识别的模拟计算:利用MS分子模拟DMol3模块对金刚烷分子与β-环糊精及金刚烷甲酰氯与β-环糊精进行主客体识别并与二氧化钛进行反应的模拟计算。通过能量图及公式计算得出ΔE金刚烷-β-环糊精<ΔE金刚烷甲酰氯-β-环糊精,且二氧化钛-金刚烷甲酰氯-β-环糊精最低能量远低于金刚烷甲酰氯-β-环糊精的最低能量,因此得出稳定的二氧化钛-金刚烷甲酰氯-β-环糊精模型结构。(2)主客体识别的实验研究:通过不同方法制备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与金刚烷-二氧化钛通过主客体识别而形成的包合物,通过FTIR、TG、XRD、SEM等表征得出,当实验方法为冷冻干燥法、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与金刚烷-二氧化钛摩尔比为1:1时制备的二氧化钛-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中金刚烷特征峰消失,表明金刚烷基团完全包合在β-环糊精的空腔中。(4)阳离子淀粉苯丙抗菌乳液研究:以阳离子淀粉为乳化剂,苯乙烯、丙烯酸、金刚烷改性二氧化钛-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包合物等为单体进行共聚(以阳离子淀粉为乳化剂,苯乙烯、丙烯酸、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等为单体进行共聚,再加入金刚烷-二氧化钛共混)制备基于β-环糊精主客体识别的共聚/共混苯丙抗菌乳液。通过FTIR表征得出苯乙烯在阳离子淀粉成功接枝共聚,且抗菌乳液的基本性能中乳液粘度最高为1750m Pa·s、化学稳定性及贮存稳定性均较好。(5)抗菌乳液的抗菌及纸张性能测试:通过抑制圈法将苯丙抗菌乳液加入到具有细菌的培养皿中。通过测试观察得出,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为4.13g、金刚烷-Ti O2为0.56g为共混单体所测得的抑制圈直径高达11.82mm,抗菌敏感度可达到中敏程度。通过乳液纸张测试可得出耐破度最高可达279Kpa、耐折度达53次、平滑度达41.06%、折痕挺度达0.8m N·m,且均高于纯纸张及纯阳离子淀粉苯丙乳液的纸张性能。

刘彩婧[2](2020)在《毛细管电泳富集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溶剂消耗少、分离模式多等优点,在食品、药品、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CE进样量小、检测光程短,导致其检测灵敏度低,限制了其在微量物质检测中的应用。因此,近年来毛细管电泳的在线富集技术和离线富集技术快速发展起来。本课题以中药复杂体系为研究对象,中药中的微量成分为分析目标,探究了多种在线富集技术联用、在线富集与离线富集技术联用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提高CE灵敏度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新的在线联用富集模式的探讨(1)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环糊精堆积法(FASS-MCDS)用于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的两种生物碱类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本实验探讨了该模式的富集机制,并对影响分离和富集的因素如背景缓冲液(BGE)中的乙酸铵和磷酸浓度、环糊精溶液的种类和浓度、样品基质等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后的富集条件为:BGE:60 mmol/L NH4AC和75 mmol/L H3PO4;样品基质:15mmol/L SDBS;环糊精溶液:50 mmol/L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解在BGE中。进样程序为将样品溶液在50 mbar压力下进样240 s,再将环糊精溶液在50 mbar压力下进样60 s。在此条件下,两种分析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94),检测限为0.01-0.02μg/m L,相对于常规进样富集倍数达169-218倍。最后,文章成功地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该方法简单、高效、灵敏、绿色环保,为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生物碱的测定提供了新的选择。(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中性物质,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反向迁移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模式(RMM-MEKC)的场放大进样-胶束环糊精堆积法(FESI-MCDS)用于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的两种皂苷类成分酸枣仁皂苷A和B的含量测定。实验探讨了该方法的富集机制并考察了BGE中的胶束浓度和有机溶剂、环糊精溶液进样时间、样品基质等影响分离和富集的因素,确定优化后的条件为:BGE:100 mmol/L SDS-10 mmol/L Na H2PO4-50 mmol/L H3PO4-30%Me OH;环糊精溶液:50 mmol/L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解在100 mmol/L H3PO4中;样品基质:20 mmol/L SDS;进样程序为将环糊精溶液和纯水在50 mbar压力下分别进180 s和2 s,将样品溶液在-8 kv电压下进180 s。在此条件下,分析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90),检测限为0.2-0.3μg/m L,相对于常规进样富集倍数达140-152倍。此外,文章还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中。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相较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其他分析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和环保,为检测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的微量中性分析物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2.离线富集结合在线富集技术的探讨(1)采用离线富集技术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在线富集技术FESI-MCDS测定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实验对分离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如BGE中的有机溶剂、环糊精注射时间和样品溶液进样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FESI-MCDS的条件为:BGE:100 mmol/L SDS-10 mmol/L Na H2PO4-50mmol/L H3PO4-30%Me OH;样品基质:20 mmol/L SDS;进样:压力进50 mmol/L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120 s,压力进纯水2 s,-8 kv电压进样品溶液240 s。实验也对包括吸附剂种类、样品与吸附剂比例、研磨时间、洗脱剂种类和洗脱剂体积在内的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MSPD的条件为:样品(白芷)与吸附剂(分子筛KIT-6)比例2:1;研磨时间:150 s;洗脱溶剂:甲醇;洗脱体积:500μL。结果显示,该方法将CE的离线富集与在线富集方法结合,不仅简化了提取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中性物质的检测灵敏度。相对于常规方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富集倍数为283-302倍。(2)将分子筛MCM-48作为吸附剂应用于MSPD过程中,并与已有的FASS在线富集方法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环保,灵敏的测定中药中有机酸的方法。实验对MSPD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条件为:样品(复方丹参片)与吸附剂比例2:1;研磨时间:150 s;洗脱溶剂:50%甲醇;洗脱体积:250μL。与常规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样品和有机溶剂用量少、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等优点,与FASS法的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有机酸的检测灵敏度,为中药相关复杂基质中有机酸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蔡永晨[3](2020)在《酰胺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Gemini表面活性剂是通过联接基团将两个单链两亲体在亲水头基处联接起来的一种新型双烃链表面活性剂。联接基团的不同使得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千差万别。本文通过设计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合成并表征了一类以刚性基团为联接基的新型酰胺型Gemini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即N,N-双十二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N,N-双十四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N,N-双十六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简称为DLP-12、DLP-14、DLP-16),对其表面化学性质、流体力学半径及潜在的应用等进行了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得到中间体,即2,6-吡啶二甲酰氯、N-烷基-β-氨基丙酸甲酯。两个中间体经过酰胺化反应、皂化反应合成了疏水链碳原子数分别为12、14、16的酰胺型Gemini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单因素实验得出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40°C,反应时间8 h,反应投料比n(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甲酯):n(2,6-吡啶二甲酰氯)=2.4:1,在此条件下DLP-12的收率为68.14%。(2)对DLP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泡沫性和增溶性,这些性能随着疏水链长的增加而增强,而润湿性、溶解性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以三种方法(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DLP系列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三者所测cmc差距不大且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疏水链长的增加,cmc减小。其中,在298.15 K下由表面张力法测得的DLP系列表面活性剂的cmc分别为9.091×10-5 mol/L、7.940×10-5 mol/L、5.984×10-5 mol/L,远低于实验室所用的传统单链两亲体。对于同一个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下降,cmc上升。胶束热力学参数的计算表明,胶束缔合过程是放热且自发的。对胶束聚集体形貌的预测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DLP-12、DLP-14、DLP-16的堆积参数(P)分别为0.644、0.444、0.405,这也预示着DLP-12在溶液中容易形成层状结构或囊泡,DLP-14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短棒状结构,而DLP-16则有形成长棒状或蠕虫状结构的趋势。动态光散射(DLS)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长的增加,其平均流体力学半径也在增加。热重分析(TGA)实验表明,DLP-12、DLP-14、DLP-16的初始分解温度远远高于80°C,因而有望在石油开采领域得到应用。(3)研究了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DLP-12)与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B与DLP-12由于分子间的静电作用而相互聚集。NaCl一方面可以促进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共存离子的存在,MB和DLP-12之间的离子电荷受到一定程度的屏蔽作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则是通过疏水作用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发生缠绕,导致相应吸收光谱发生变化。

邱超[4](2020)在《可食用型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种基于金属配位原理自组装形成的新型多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致密的空隙结构以及尺寸可调控性等性质。然而,大多数的金属有机骨架制备周期长、成本高、制备过程繁琐、且使用过渡金属,使其在食品和药物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开发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好、易被人体吸收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并验证其作为生物活性成分载体的可行性,对于拓展金属有机骨架的应用范围,解决食品及生物医药领域有效成分溶解度差、吸收利用率低等难题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晶种诱导原理,构建了具有多孔网络结构的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S-CD-MOF)。利用短直链淀粉快速凝聚成核,诱导晶体生长的原理,开发了短直链淀粉晶种诱导法制备CD-MOF的新方法,该方法使CD-MOF晶体的生长时间由原来的24 h缩短为6 h,晶体尺寸从(6.2±0.8)μm减小到(1.8±0.4)μm。对S-CD-MOF的晶体结构、热特性和细胞毒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法制备的CD-MOF相比,S-CD-MOF晶体结构更加完整,且具有更高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和N2吸附性能。细胞毒性试验表明S-CD-MOF是安全无毒的。(2)构建了S-CD-MOF的尺寸调控策略。通过探索S-CD-MOF晶体形成过程,调节溶液的过饱和度,可以控制晶体析出速度,实现了对不同S-CD-MOF晶体尺寸的调控。发现控制结晶时间、通过超声辅助,均可显着降低S-CD-MOF的晶体尺寸。研究了不同尺寸S-CD-MOF的形貌、晶体结构、热性能和N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晶体生长条件可以实现平均颗粒尺寸在200 nm、500 nm和2μm的CD-MOF晶体的可控制备,且在更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了S-CD-MOF的结晶度和N2吸附量。(3)探索了S-CD-MOF对疏水性成分的装载规律。以尼罗红为疏水性分子模型,白藜芦醇为疏水性活性成分,探索了S-CD-MOF对疏水性分子的装载及相互作用规律。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尼罗红可以和S-CD-MOF形成1:1的复合物,且与γ-CD相比,S-CD-MOF具有更高的亲和常数K值,证明了S-CD-MOF具有作为疏水性药物载体的潜力;通过荧光光谱对其相互作用解析发现,S-CD-MOF与白藜芦醇的结合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的结果。S-CD-MOF装载白藜芦醇后,显着提高了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和缓释效果。(4)基于S-CD-MOF构建了核壳结构的纳米胶囊,并探索了其装载行为。利用壳聚糖表面带正电的特性,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使其沉积在S-CD-MOF表面,形成了具有疏水性空腔的环糊精骨架内核和亲水性的壳聚糖外壳的纳米胶囊。研究发现,该纳米胶囊具有更高的分散性,对白藜芦醇的包埋率从66.5%提高到91.3%。白藜芦醇与复合纳米胶囊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相结合。而且,纳米胶囊显着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活性和光稳定性,解决了S-CD-MOF在水环境中分散性较差的问题。(5)探索了S-CD-MOF对亲水性活性成分甘草酸(GA)的装载规律。结果表明,S-CD-MOF对GA的最大装载量可达850μg/mg,是目前发现的装载甘草酸能力最高的载体,这主要是由于甘草酸不仅与环糊精的空腔发生相互作用,S-CD-MOF的多孔网络结构也存在大量的羟基,提供了更好的包埋效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结果表明,S-CD-MOF与甘草酸的结合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6)基于S-CD-MOF、甘草酸和食用油构建了乳液传递系统,探索了其消化性和活性成分的传递性能。研究发现,控制不同的油含量和不同的CD-MOF、GA质量比,可以调控乳液体系为流动状态或凝胶状态。流变学研究表明,在CD-MOF和GA的质量比为1:3时,当油含量分数大于0.3时,乳状液储能模量高于损耗模量,表明形成了弹性凝胶网络;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对其凝胶形成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油含量分数从0.1增加到0.6时,乳液的T22弛豫时间减小,乳液中自由水转化为结构水,表明乳液由流动态转变为凝胶态;该乳液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碱性pH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乳液经过消化后,脂质液滴几乎被全部消化,其装载的白藜芦醇被释放,生物可给性达到73.8%,表明S-CD-MOF基乳液体系是一种有效的白藜芦醇传递载体。

王秋燕[5](2020)在《原位反应及囊泡介导的新型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药含有许多极其复杂的组分,为了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和其它方面,我们要建立高效的提取方法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客观可靠的质量控制评价。本论文建立了原位反应及囊泡介导的中药新型提取方法,满足经济环保的需求同时得到令人满意的提取效果和灵敏度。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 建立了一种基于原位化学反应的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方法,萃取黄芩中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78),检出限(12.52-59.76μg/kg),定量限(41.72-199.20μg/kg),方法的定量限(0.124-0.292μg/kg)和回收率(86.0-104%)。该方法简化了样品前处理的过程,减少了样品和分散剂的使用,使用纯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剂。2. 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技术与毛细管电泳-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方法,提取浙贝母中的生物碱化合物。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方法检出限低(1.32-1.59 ng/m L),回收率好(86.63-98.12%),重现性好(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0.87%)。3. 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基于囊泡的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提取三七中的活性成分。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连接紫外检测器对目标皂苷化合物进行分析。采用表面活性剂囊泡作为提取溶剂。该方法在10-1000μg/m 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回归系数大于0.999,较低的检测限(27.64-55.67 ng/m L),良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低于0.35%)和令人满意的回收率(83.84-90.92%)。4. 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的基质固相分散与离子淌度-四极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的方法,提取分离多种柑橘属植物中的手性黄酮类化合物(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建立的抗氧化技术是一种样品用量极少的绿色方法。而且建立的黄酮的手性分离的方法更是一种绿色的方法,采用常规色谱柱,无手性添加剂的使用,可快速地分离手性化合物。这两种方法速度非常快,大大节约了有机溶剂的使用。此外,碰撞截面积有助于获得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柑橘属植物中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检测限(3.70-6.52 ng/m L),选择性和回收率(96.78-104.67%)。

张茜[6](2020)在《两亲性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与载紫杉醇胶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恶性肿瘤已经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大类“杀手”并且癌症也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肿瘤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癌症治疗的效率。如今,如何更早的预测、发现及治疗癌症,是人类进入无癌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临床上治疗癌症的方法大致有三大类分别为传统疗法、光治疗法和协同治疗法。当前,采取传统的化学疗法依旧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策略。然而,传统的小分子抗癌药物具有许多不理想的特性例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生物利用度低和靶向性较差等特点已经严重影响了药物在化学疗法过程中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当今的生物医药领域,药物的传递系统正朝向高效、靶向和智能的方向发展,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呈现良好的前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载药胶束已经被证明是可以改善抗癌药物分子不良性质的方法之一。环糊精具有无毒和生物可降解性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作为一种药用辅料。由于其特殊的空间构型,部分环糊精已经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质。因此,通过对环糊精基本骨架的化学键联形成两亲性环糊精载体,载体达到一定浓度后形成胶束,将胶束负载紫杉醇(PTX),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溶出性质。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分别选用月桂酸(Lauric acid,LA)和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作为原材料,其中月桂酸作为疏水性链段,HP-β-CD中的羟基作为亲水性链段用于合成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载体。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检测出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LA-HP-β-CD相应的特征吸收峰,通过对核磁共振光谱的解析确定产物的平均取代度为0.30,进而估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99.4 g/mol。(2)PTX/LA-HP-β-CD载药胶束制备工艺优化。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绘制出紫杉醇的标准曲线为Y=18091926.28X-4819.32,R2=0.9999;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测定LA-HP-β-CD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75 mg/mL;在传统的直接溶解法制备载药胶束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综合考察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确定了载药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载体浓度2.5 mg/mL,载体与药物的比例10:3.5,超声时间1.5 min,超声功率为270 W,平均包封率为75.62%,平均载药量为20.93%。(3)PTX/LA-HP-β-CD理化性质与体内外释放研究。首先,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了 PTX/LA-HP-β-CD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37.20±10.32)nm和Zeta电位为(-18.37±2.76)mV;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载药胶束的形状为球状结构;采用FT-IR、SEM、XRD、TG和DSC对产物进行分析验证了载药胶束的形成;在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下,PTX/LA-HP-β-CD的饱和溶解度分别为39.76 μg/mL和55.42 μg/mL,其数值是PTX原药的3.80倍和4.15倍;载药胶束在720 min时分别累积释放了 57.90%和78.59%,其数值是PTX原药的2.39倍和2.35倍;利用MTT法探究了 PTX/LA-HP-β-CD对HepG2细胞的抑制情况,在浓度为0.01-5 μg/mL时,载药胶束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始终高于PTX原药且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40 μg/mL;通过给大鼠采取灌胃的方式,探究了 PTX/LA-HP-β-CD的血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载药胶束的Cmax为300.420 ng/mL,Tmax为0.417 h,AUC(0-t)为 656.934 ng/mL*h 均远好于 PTX 原药。综上所述,PTX/LA-HP-β-CD载药胶束能够显着提高PTX原药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这将具备成为一种新型口服药物制剂临床应用的潜力。

李磊[7](2019)在《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并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荧光定量免疫分析》文中提出化学疗法、分子靶向疗法、基因疗法、放射疗法、免疫疗法和光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纳米医学为精确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创新的诊断或治疗方案。纳米材料通过改性设计后能够灵活设计出高性能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以满足药物输送。遗憾的是大多数肿瘤内纳米颗粒被捕获在细胞外基质中或被血管周围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摄取。低癌细胞靶向效率和正常细胞的显着摄取表明需要使用定量方法重新评估纳米药物载体靶向过程和治疗机制。这对于开发使用纳米载体进行癌症治疗的新兴疗法(例如,基因组编辑,核酸疗法和免疫疗法)的策略非常重要。因此,急需开展一种简单,快速且具有普适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实现纳米药物载体的高灵敏定量分析。本研究重点在于设计基于纳米材料的荧光探针作为标记物,利用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和高通量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量化纳米药物载体。具体工作如下:1.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半抗原,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利用超声辅助法制备了内腔疏水、外部亲水的球形半抗原油胺接枝聚琥珀酰亚胺(PSIOAm)。鉴于载体蛋白增强纳米粒子的免疫原性,相继开展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蛋白的纳米药物载体免疫原(PSIOAm-BSA)和以卵清蛋白(OVA)的包被抗原(PSIOAm-OVA)的制备。通过用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获得了效价为1/64000的抗纳米药物载体的多克隆抗体,为后续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方法打下了基础。2.基于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用于蛋白质标记的多形貌碳点荧光纳米探针碳点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高抗光漂白性和无毒等特性是生物标记领域中最有前景的荧光探针之一。本实验利用水热法合成绿色、无毒碳点作为前驱体,以戊二醛为自组装引发剂,结合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研究了碳点纳米簇在pH=7.4,0.1M NaCl,0.01M PBS和0.1M PBS的溶液中对碳点纳米簇自组装形貌的影响。在pH=7.4时形成分散性较好的碳基纳米球,0.1M NaCl中形成碳基纳米线,0.01M PBS和0.1M PBS中形成碳基纳米带。发展了一种有效控制无机盐的浓度和类型来制备不同形貌碳基纳米荧光探针的新方法。并在pH=7.4时制备了球形碳点荧光探针,在形成球型碳点荧光探针的条件下,碳点纳米簇和蛋白质之间自组装,成功制备了新型碳点荧光探针标记蛋白,并优化了蛋白质的最佳标记量。3.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精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碳点相对于传统的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抗光漂白性和无荧光闪烁特性。在定量分析实验中,碳点荧光探针可以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测量信号值的可信度。本实验中,基于荧光免疫分析法原理,以碳点荧光探针为抗体标记物,成功建立了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法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标准曲线为F=13955.08-981.93lgC,其中F为荧光强度值,C为PSIOAm的浓度。相关系数R2=0.994,线性范围为5×10-4-5×102ng/mL,检出限为0.15pg/mL,加标回收率为85%-103.6%,并对结构组成与分析物相似和不同的物质分别做了交叉反应实验,交叉反应率均不超过0.01%。发展了一种高灵敏、高通量、高特异性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新方法。4.硅基磁性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测定超痕量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OAm)通过高温共沉淀法,合成了正方形四氧化三铁(Fe3O4),并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成功进行转水修饰,使其带有富余的正电荷。利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异硫氰酸酯类荧光素的载体,以羟丙基环糊精(CD)作为抗猝灭剂和增加荧光素载体的负电性,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和浓度的羟丙基环糊精对荧光素载体荧光强度的影响,根据静电相互作用获得磁性荧光探针。利用二氧化硅修饰,获得生物相容性好、亮度高和能进一步生物修饰的硅基磁性荧光探针。发展了一种高亮磁性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为荧光标记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提供了便利。本实验中,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以硅基磁性荧光探针作为抗体标记物,成功建立了硅基磁性纳米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法高灵敏定量检测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标准曲线为F-F0=11477.59-1537.63lgC,其中F为荧光强度值,F0为空白背景,C为PSIOAm的浓度。其相关系数R2=0.994,线性范围为5×10-5-5×103ng/mL,检出限为3×10-7ng/mL,加标回收率为97%-112%,并对结构组成与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相似和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分别做了交叉反应实验,交叉反应率均不超过0.01%。较碳点荧光免疫分析法而言,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硅基磁性荧光探针的磁分离特性和红区发光的探针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和高特异性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新方法。

李媛媛[8](2019)在《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文中认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广泛,资源丰富,而每年因苹果树修剪等原因产生大量的苹果树枝,多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苹果树枝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活性成分,其中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根皮苷和根皮素含量较高,根皮素作为根皮苷的苷元发挥主要的药理作用。根皮素具有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的特性,具有很好的脂溶性,但是水溶性较差,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些原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针对根皮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药理活性方面,根皮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水溶性改善研究较少,且其提取纯化研究也主要是利用传统萃取分离技术,周期长,得率低,质量不高,而且较难扩大生产。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对苹果树枝中根皮素进行高效绿色提取,分离纯化提取液中的根皮素,获得高纯度根皮素,并以二种天然载体材料对根皮素进行负载,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如下:1、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为复合酶,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对苹果树枝进行预处理,提取根皮素的同时将部分根皮苷水解成根皮素,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预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根皮素总提取率和根皮素提取率为指标(将预处理液中根皮苷按水解反应机理折算成根皮素,计算根皮素提取率),最终得到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5℃、酶解pH值为4.5、酶解时间为3.5 h、酶的浓度为2.5%、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比例为3:1、表面活性剂的量为5%、料液比为1:11,在此条件下,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5.18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7.26 mg/g。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苹果树枝后,以超声-微波协同法对苹果树枝中的根皮素进行提取,获得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0W,料液比为1:20、表面活性剂的量为6.0%、微波功率为400 W、提取时间为6 min,在此条件下,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8.21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10.51 mg/g。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再以超声-微波协同法提取苹果树枝能够增大根皮素的提取率,乙醇为溶剂热回流法根皮素总提取率为22.59 mg/g,根皮素提取率为0.33 mg/g。2、采用表面活性剂胶束浊点分离法将根皮素提取液进行相分离,根皮苷得率为85.4%,根皮素得率为84.9%。氯仿洗涤分相上层液,干燥后可以得到根皮苷含量为8.9%,根皮素含量为3.2%的固体粉末,进一步采用乙醇洗涤去除多糖等杂质、乙醇洗涤液加稀盐酸将根皮苷水解转化为根皮素,稀碱溶液中和,旋转蒸发去除乙醇,乙酸乙酯萃取,最终得到根皮素含量为59.63%的根皮素粗品。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水为反溶剂,利用反溶剂沉淀法对根皮素粗品进行纯化,以根皮素的纯度和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反溶剂沉淀纯化根皮素的最佳件为:溶剂与反溶剂的体积比1:10,沉积时间5 min,沉积温度28℃,根皮素粗品的浓度为46 mg/mL,根皮素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8.11%和86.74%。采用高效液相色法、红外光谱法、液相-质谱法和差示量热扫描法对纯化得到的根皮素样品进行测定,确定纯化后得到的样品即为根皮素。3、以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考察不同因素对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确定了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30 min,根皮素浓度150 mg/mL,根皮素与多孔淀粉的比例1:3,在此条件下,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载药量为12.8%,包封率为44.4%。通过扫描电镜对根皮素、多孔淀粉、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样品进行形态表征,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后的形态与空白载体基本一致,吸附介质和机械搅拌对多孔淀粉的形态和孔洞没有影响。多孔淀粉吸附根皮素后孔洞被根皮素填充,比表面积明显变小。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量热和热重综合分析得出,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后,根皮素的结晶度明显降低,根皮素基本以无定型态存在,热重曲线中,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样品的保留率介于根皮素和多孔淀粉之间,根据各物质的保留率,算出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载药量为13.7%,结果与HPLC测得的载药量基本一致。4、以乙醇为溶剂介质,将根皮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以物质的量比1:1制备根皮素包合物,木醋杆菌静态培养得到细菌纤维素,再对细菌纤维素进行冷冻、解冻处理,得到含水率为83.4%的细菌纤维素膜,以细菌纤维素膜对根皮素包合物水溶液进行吸附,冷冻干燥制备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样品,载药量为2.52%,包封率为57.20%。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量热和热重分析表明根皮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以物质的量1:1形成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膜中的纤维丝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吸附了根皮素包合物水溶液的细菌纤维在冷冻干燥后呈现出较细菌纤维素膜更加疏松的网状结构,根据热重曲线中各物质的保留率,算出细菌纤维素载药量为2.43%,结果与HPLC测定的载药量结果基本一致。5、测定了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人工胃液、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饱和溶解度,人工胃液介质中分别为 29.07 μg/mL、40.43 μg/mL、49.14 mg/mL 和 48.87 mg/mL,在 pH 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介质中分别为28.93 μg/mL、44.29μg/mL、59.81 mg/mL、60.12 mg/mL,人工肠液介质中分别为 61.40μg/mL、81.90μg/mL、64.09 mg/mL 和 65.58 mg/mL,载药体系三种介质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均明显高于根皮素原药。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人工胃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2.7倍、17.4倍、9.5倍;在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0.4倍、16.2倍、8.7倍;在人工肠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7.8倍、7.3倍、5.9倍,载药体系能够明显提高根皮素的溶解度和溶出率。人工胃液、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根皮素及其载药体系在人工胃液和pH值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较好,根皮素在人工肠液中较容易发生降解,以多孔淀粉、羟丙基-β-环糊精和细菌纤维素对根皮素负载,能够降低根皮素的降解速度,提高根皮素的稳定性。脂质抗氧化、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测定结果说明根皮素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性,而且经过负载后的根皮素体外抗氧化能力优于根皮素原粉。6、对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研究表明,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和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89倍、2.39倍、4.56倍。根皮素的组织分布情况表明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心、肝、脾、肺、脑器官中根皮素最大浓度在给药后的1 h出现,灌胃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在给药2 h后,心、肝、脾、肺、脑器官中根皮素浓度达到最大。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脏器中最大根皮素浓度均高于根皮素原粉组,心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20、1.21、1.34倍,肝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58、1.88、1.94倍;肺脏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32、1.76、1.75倍,脾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63、1.89、1.86倍,脑中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3.00、3.90、5.10倍;根皮素、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组大鼠肾脏中根皮素浓度分别在给药后的4 h、6 h、4 h、6 h达到最大值,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根皮素包合物、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在肾脏中的最大组织浓度分别是根皮素原粉的1.46、1.59、1.83倍。

许文灏[9](2016)在《机械化学辅助用于栀子有效成分提取及栀子苷衍生物京尼平的稳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机械化学技术为中心,重点围绕如何将机械化学技术应用于栀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以及栀子中有效成分栀子苷衍生物京尼平的稳定化制剂的开发来展开探索。本论文分为如下两个部分:第一部:机械化学辅助栀子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内容首先阐述了栀子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及研究现状。接着详细的阐述了机械化学的原理及其在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制剂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二章在简单介绍栀子中各个活性成分已知的提取方法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提取方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机械化学辅助提取的优势,开发机械化学辅助栀子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机械化学处理后,不仅栀子中呈游离状态有效成分栀子油,栀子苷及栀子黄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取与利用,甚至可以释放结合态存在的果胶。不但能够革除醇溶剂的使用,而且各成分的提取率较之传统工艺得到明显的提高。栀子黄、栀子苷,栀子油和果胶的提取率分别为3.24%、2.55%,19.67%及18.16%。栀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了2%且挥发油标志成分未发生变化;栀子黄的色价明显优于传统提取工艺可达420,;栀子苷含量与纯度以及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与甲氧基度没有改变。第三章的内容重点关注栀子提取中栀子黄与栀子苷性质相近导致的分离困难,结合机械化学的固态吸附能力,探索靶向提取栀子黄的方法研究,成功的开发出机械化学辅助的靶向提取符合国家标准的栀子黄,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产品栀子黄的色价为150。最后通过对球磨前后物料的吸附能力分析,推断导致选择性提取的可能原因:机械化学改变助剂活性炭的表面结构,从而改变栀子黄与栀子苷的吸附能力,达到靶向提取的目的。第二部分在综述了栀子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衍生物京尼平的药理活性与应用的基础上,针对京尼平作为药物存在溶出差与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机械化学辅助技术制备京尼平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并着重考察其溶出性、稳定性以及抗着色性,最终选择羟丙基-β-环糊精为载体,制剂化后,京尼平的溶解度提高了6.14倍,完全溶出的时间缩短至5分钟,并且不易造成皮肤与体液的着色。通过1H-NMR、XRD、DCS、IR与相-溶解度法等分析方法对羟丙基-β-环糊精对京尼平增稳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确证了在机械力促进下京尼平与羟丙基-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1,稳定常数为K(30℃)=1155 M-1。实验数据表明:机械化学法制备的京尼平-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和率优于饱和溶液法。包和物的形成抑制了京尼平与环境中的氧气与氨基酸等物质发生反应最终达到提高其稳定性的目的,解决了困扰京尼平阻碍京尼平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陈泠伶[10](2016)在《B-酯酶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业及农副产品的害虫、杂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农药使用过量、不当会污染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人、畜中毒和死亡。因此,研制出经济、快速、灵敏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有利于控制农药残留,减少因农药中毒的事件发生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是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其残留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本论文分别选择了3种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敌百虫、久效磷)和2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灭多威、涕灭威),选取B-酯酶种族中的三种酶电鳗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马血清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 cholinesterases,BChE)、花芸豆酯酶作为酶源。胆碱酯酶是能催化水解胆碱酯酶且有不同专业性的水解酶,分为AChE和BChE,它们主要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最适反应底物,其主要来源是动物,成本高,难保存。花芸豆酯酶是一种植物酯酶,植物酯酶酶源丰富且成本低,易于保存,通过实验得出花芸豆纯化后的酶活相对较好。本论文运用两种方法荧光法和比色法,比较该两种方法检测常见5种农药对B-酯酶的灵敏性和检出限,以及两种方法在蔬菜样品中运用并在研究中发现环糊精衍生物对荧光有增敏作用。通过这2种方法比较3种酶对于常用5种农药的敏感性与检出限的不同,运用到蔬菜样品中的研究,可以为快速检测农药提供更好的方法以及在实际样品种运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酶抑制法检测酶源提供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色法测定花芸豆酯酶、AChE、BChE酶活的最佳温度为40℃、35℃、35℃,最佳pH为6.5、7.5、8.0,最佳时间均为15min。2.电鳗AChE、马血清BCh E、花芸豆酯酶在荧光法中,反应的最适pH、温度、时间分别为6.5、35℃、15min。3.比色法与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农药对花芸豆酯酶、AChE、BChE的IC50值时比色法和荧光法检测5种农药对电鳗AChE、花芸豆酯酶、马血清BChE的抑制情况,随着5种农药浓度的负对数值逐渐增大,即农药的终浓度不断减小抑制强度也不断减弱。荧光法检测三种酶对5种农药敏感性比用比色法更灵敏,检出限更低。4.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电鳗AChE、马血清BChE、花芸豆酯酶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时,荧光法测定的检出限较比色法更低更灵敏。5.5种蔬菜研磨匀浆经丙酮处理后用酶抑制法检测时对酶影响作用不大,对红油菜的影响效果最大超过30%。酶抑制法能应用于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及甲酸酯类农药残留。6.不同浓度蔬菜的反应溶剂,对荧光都有淬灭作用,不同蔬菜样品液稀释浓度不同,对荧光的淬灭效果不同。7.蔬菜液对4-甲基伞形酮和吲哚乙酸酯都有淬灭作用,说明蔬菜液对底物无特异性,对荧光都有淬灭作用。8.HP-β-CD溶液浓度为400mg/mL时荧光增强效果最好,荧光增加5倍。三甲基-Beta-环式糊精浓度为40mg/mL时荧光增强效果最好,荧光增加3.5倍。9.引起荧光淬灭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机理也很复杂,如因荧光物质的分子和淬灭剂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荧光增强剂能缓解一部分荧光淬灭,但提高荧光持续的能力不强。在实验中还用了增稠剂聚乙烯吡络烷酮、黄原胶,乙二胺四乙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来减少蔬菜液对荧光的干扰,虽然对荧光有增强效果但是作用不强,运用在实际样品中时效果不好。

二、羟丙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羟丙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β-环糊精主客体识别的苯丙抗菌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钛抗菌及其改性现状
        1.1.1 二氧化钛抗菌原理
        1.1.2 二氧化钛的改性研究现状
    1.2 β-环糊精与金刚烷主客体识别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1.2.1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1.2.2 β-CD包合机理
        1.2.3 β-环糊精与金刚烷主客体识别的理论研究
        1.2.4 影响包合工艺的因素
        1.2.5 β-CD包合物的应用
    1.3 阳离子淀粉苯丙抗菌乳液研究
    1.4 抗菌乳液抗菌性能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结构表征方法
        2.3.2 乳液性能测试方法
        2.3.3 纸张性能测试方法
        2.3.4 抗菌性能测试
第3章 二氧化钛的改性及表征
    3.1 实验方法
        3.1.1 TiO_2 预处理
        3.1.2 硅烷偶联剂改性 TiO_2
        3.1.3 金刚烷甲酰氯剂改性 TiO_2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收率分析
        3.2.2 FTIR表征
        3.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3.2.5 XRD分析
        3.2.6 TG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da-TiO_2-β-CD-HAM 包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4.1 理论研究
        4.1.1 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4.1.2 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2 β-CD与Ada的制备及结果与讨论
        4.2.1 β-CD 与 Ada 的制备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阳离子苯丙抗菌乳液制备及表征
    5.1 实验部分
        5.1.1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5.1.2 阳离子淀粉苯丙抗菌乳液的制备
        5.1.3 抗菌实验步骤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5.2.2 阳离子淀粉苯丙乳液性能测试
        5.2.3 阳离子淀粉苯丙抗菌乳液性能测试
        5.2.4 纸张性能测试
        5.2.5 乳液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毛细管电泳富集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概述
    1.2 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
        1.2.1 在线富集原理
        1.2.2 场放大富集
        1.2.3 胶束溶剂堆积(MSS)
        1.2.4 胶束环糊精堆积(MCDS)
        1.2.5 其他富集方法
    1.3 毛细管电泳离线富集技术
        1.3.1 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
        1.3.2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
    1.4 富集技术的联用
    1.5 课题设计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场放大样品堆积-胶束环糊精堆积技术测定中药中的生物碱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4 电泳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ASS-MCDS对阳离子的富集机制
        2.3.2 FASS-MCDS条件优化
        2.3.3 方法的线性、检出限、重现性和富集倍数
        2.3.4 FASS-MCDS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场放大进样-胶束环糊精堆积反向迁移胶束测定中药中的中性物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5 电泳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SI-MCDS-RMM-MEKC对中性分析物的富集机制
        3.3.2 FESI-MCDS-RMM-MEKC条件优化
        3.3.3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重现性和富集倍数
        3.3.4 FESI-MCDS-RMM-MEKC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联用场放大-胶束环糊精堆积测定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5 电泳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SI-MCDS-MEKC条件优化
        4.3.2 MSPD条件优化
        4.3.3 方法的线性、检出限、重现性和富集倍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联用场放大样品堆积技术测定中药中的有机酸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MCM-48的制备
        5.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6 电泳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CM-48表征
        5.3.2 MSPD条件优化
        5.3.3 方法的线性、检出限和重现性
        5.3.4 MSPD-FASS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酰胺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Gemini表面活性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Gemini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4.1 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4.2 羧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4.3 磷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4.4 硫酸酯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5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5.1 溶解性能
        1.5.2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
        1.5.3 润湿性能
        1.5.4 乳化性能
        1.5.5 泡沫性能
        1.5.6 增溶性能
    1.6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6.1 石油开采领域
        1.6.2 化学化工领域
        1.6.3 新材料制备领域
        1.6.4 生物技术领域
        1.6.5 日用化学品领域
        1.6.6 环境修复领域
    1.7 课题研究内容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N,N-双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2,6-吡啶二甲酰氯的合成
        2.3.2 N-烷基-β-氨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2.3.3 N,N-双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的合成
        2.3.4 产物收率测定及结构表征
    2.4 结果讨论
        2.4.1 N,N-双十二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的合成条件
        2.4.2 单因素实验最优条件
        2.4.3 中间体2,6-吡啶二甲酰氯的结构表征
        2.4.4 中间体N-烷基-β-氨基丙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2.4.5 目标产物N,N-双烷基-2,6-吡啶二酰胺丙酸钠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酰胺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Krafft点的测定
        3.3.2 溶解性的测定
        3.3.3 DLP系列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及其他化学参数的计算
        3.3.4 润湿性的测定
        3.3.5 接触角的测定
        3.3.6 泡沫性能的测定
        3.3.7 乳化性能的测定
        3.3.8 增溶性能的测定
        3.3.9 微极性的测定
        3.3.10 胶束聚集数的测定
        3.3.11 反离子结合度的测定
        3.3.12 胶束化热力学的计算
        3.3.13 堆积参数的计算
        3.3.14 平均流体力学半径的测定
        3.3.15 热稳定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LP系列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
        3.4.2 溶解性
        3.4.3 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
        3.4.4 润湿性
        3.4.5 接触角
        3.4.6 泡沫性
        3.4.7 乳化性
        3.4.8 增溶性
        3.4.9 微极性
        3.4.10 胶束聚集数
        3.4.11 反离子结合度的测定
        3.4.12 胶束化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3.4.13 堆积参数的计算
        3.4.14 平均流体力学半径
        3.4.15 热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染料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浓度亚甲基蓝的吸收光谱图
        4.3.2 DLP-12对MB的影响
        4.3.3 NaCl对 MB/DLP-12 复合体系的影响
        4.3.4 羟丙基-β-环糊精对MB/DLP-12 复合体系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浓度亚甲基蓝的吸收光谱图
        4.4.2 DLP-12对MB的影响
        4.4.3 NaCl对 MB/DLP-12 复合体系的影响
        4.4.4 羟丙基-β-环糊精对MB/DLP-12 复合体系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可食用型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环糊精概论
        1.1.1 环糊精简介
        1.1.2 环糊精的结构与特性
        1.1.3 环糊精的应用
    1.2 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的研究进展
        1.2.1 环糊精有机骨架的合成
        1.2.2 环糊精有机骨架的结构
    1.3 环糊精有机骨架的形貌和尺寸控制
        1.3.1 晶体形成过程
        1.3.2 晶体尺寸控制方法
    1.4 环糊精有机骨架的应用
        1.4.1 CD-MOF在药物分子传递中的应用
        1.4.2 CD-MOF的功能化修饰
        1.4.3 CD-MOF在活性成分传递中的应用
    1.5 纳米装载体系
        1.5.1 疏水性和亲水性的天然活性分子
        1.5.2 常见的纳米载体
    1.6 课题立题背景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晶种法绿色制备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线性短链晶种的制备
        2.3.2 S-CD-MOF的制备
        2.3.3 扫描电镜观察
        2.3.4 透射电镜观察
        2.3.5 晶体结构测定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7 热力学性质测定
        2.3.8 氮气吸附和解吸测定
        2.3.9 体外细胞毒理学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晶种法制备S-CD-MOF的晶体形貌观察
        2.4.2 晶种法制备的S-CD-MOF的晶体结构
        2.4.3 S-CD-MOF的氮气吸附解吸曲线分析
        2.4.4 S-CD-MOF的热稳定性
        2.4.5 S-CD-MOF的红外光谱分析
        2.4.6 S-CD-MOF的体外细胞毒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控成核生长及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级MOF晶体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晶种的制备
        3.3.2 晶种法制备尺寸可控的S-CD-MOF
        3.3.3 超声辅助制备纳米尺寸的S-CD-MOF
        3.3.4 MOF晶体的SEM形貌观察
        3.3.5 MOF晶体的颗粒尺寸测定
        3.3.6 MOF晶体XRD结构测定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3.8 热力学性质测定
        3.3.9 MOF晶体的TEM形貌观察
        3.3.10 氮的吸附和解吸测定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培养时间制备的MOF晶体的SEM形貌和颗粒尺寸分布
        3.4.2 不同培养时间制备的MOF晶体的XRD图谱分析
        3.4.3 不同培养时间制备的MOF晶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3.4.4 不同培养时间制备的MOF晶体的红外分析
        3.4.5 不同培养时间制备的MOF晶体的N2吸附解吸曲线
        3.4.6 超声辅助制备S-CD-MOF晶体的TEM形貌和粒径分析
        3.4.7 超声辅助制备S-CD-MOF的晶体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疏水性分子白藜芦醇的装载及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S-CD-MOF的制备
        4.3.2 荧光光谱测定尼罗红与S-CD-MOF的相互作用
        4.3.3 白藜芦醇与S-CD-MOF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测定
        4.3.4 白藜芦醇的包埋
        4.3.5 白藜芦醇的释放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尼罗红与S-CD-MOF的相互作用研究
        4.4.2 尼罗红与S-CD-MOF复合物的荧光显微图像
        4.4.3 白藜芦醇与S-CD-MOF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研究
        4.4.4 白藜芦醇的累积释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CD-MOF/壳聚糖核壳结构纳米胶囊传递载体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制备
        5.3.2 装载白藜芦醇的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制备
        5.3.3 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TEM形貌观察
        5.3.4 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粒径测定
        5.3.5 荧光法测定白藜芦醇与复合纳米胶囊的相互作用
        5.3.6 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热特性分析
        5.3.7 S-CD-MOF/CS复合纳米胶囊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5.3.8 白藜芦醇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及抗氧化稳定性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CD-MOF/壳聚糖复合纳米胶囊的形貌观察
        5.4.2 S-CD-MOF/壳聚糖复合纳米胶囊的粒径和电荷
        5.4.3 壳聚糖对复合胶囊浊度的影响
        5.4.4 白藜芦醇与复合纳米胶囊的相互作用探究
        5.4.5 S-CD-MOF/壳聚糖复合纳米胶囊热特性分析
        5.4.6 S-CD-MOF/壳聚糖复合纳米胶囊红外分析
        5.4.7 S-CD-MOF/壳聚糖复合纳米胶囊对白藜芦醇的包埋率和装载量
        5.4.8 白藜芦醇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紫外氧化稳定性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亲水性分子甘草酸的装载及相互作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S-CD-MOF的制备
        6.3.2 甘草酸的装载
        6.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6.3.4 热重分析
        6.3.5 细胞毒理学测定
        6.3.6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甘草酸装载动力学研究
        6.4.2 甘草酸装载等温线研究
        6.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6.4.4 热重分析
        6.4.5 体外细胞毒理学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S-CD-MOF/甘草酸稳定的乳液及乳液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乳液和乳液凝胶的制备
        7.3.2 流变测试
        7.3.3 乳液液滴尺寸
        7.3.4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7.3.5 乳液稳定性
        7.3.6 模拟胃肠道消化
        7.3.7 白藜芦醇的生物可及率测定
        7.3.8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乳液外观图像
        7.4.2 乳剂液滴尺寸
        7.4.3 乳液凝胶的流变特性
        7.4.4 低频核磁共振
        7.4.5 pH和热处理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7.4.6 乳液的消化及白藜芦醇生物可及率分析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原位反应及囊泡介导的新型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专业术语符号表
1 引言
    1.1 中药的提取方法
        1.1.1 基质固相分散
        1.1.2 超声辅助提取
        1.1.3 微萃取
        1.1.3.1 固相微萃取
        1.1.3.2 分散微固相萃取
        1.1.3.3 液相微萃取
        1.1.4 微波辅助提取
        1.1.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 中药常用的提取溶剂
        1.2.1 有机溶剂
        1.2.2 离子液体
        1.2.3 表面活性剂
        1.2.4 环糊精
        1.2.5 其它溶剂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基于原位反应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黄芩中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植物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
        2.2.3 提取方法
        2.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分散剂的种类
        2.3.2 分散剂的量
        2.3.3 提取时间
        2.3.4 研磨时间
        2.3.5 pH的考察
        2.3.6 方法学验证
        2.3.7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2.4 结论
3 固体酸介导的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浙贝母中的生物碱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化学品和试剂
        3.2.2 仪器
        3.2.3 传统提取方法
        3.2.4 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3.3.2 生物碱的鉴别
        3.3.3 分散剂的种类
        3.3.4 分散剂的量
        3.3.5 研磨时间
        3.3.6 pH的优化
        3.3.7 方法学验证
        3.3.8 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4 囊泡介导的超声提取三七中的皂苷类化合物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
        4.2.3 囊泡制备和超声提取
        4.2.4 药典方法
        4.2.5 实验设计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单因素优化
        4.3.1.1 囊泡的种类
        4.3.1.2 囊泡的浓度
        4.3.1.3 提取时间
        4.3.1.4 固液比
        4.3.2 多因素优化
        4.3.2.1 模型拟合
        4.3.2.2 响应曲面分析
        4.3.3 方法学验证
        4.3.4 方法的应用
        4.3.5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4 结论
5 基于在线抗氧化的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柑橘属中的手性黄酮化合物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仪器
        5.2.3 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分散剂的种类
        5.3.2 分散剂的量
        5.3.3 洗脱溶剂的种类
        5.3.4 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5.3.5 碰撞截面积
        5.3.5.1 单场碰撞截面积
        5.3.5.2 多场碰撞截面积
        5.3.6 方法学验证
        5.3.7 柑橘属样品的测定
    5.4 结论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国家发明专利
    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致谢

(6)两亲性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与载紫杉醇胶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1.1 环糊精结构与性质
        1.1.2 环糊精衍生物
        1.1.3 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
    1.2 两亲性环糊精胶束
        1.2.1 胶束的形成
        1.2.2 胶束的稳定性
        1.2.3 两亲性环糊精载药胶束的制备
        1.2.4 环糊精胶束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1.3 紫杉醇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月桂酰氯的合成
        2.3.3 LA-HP-β-CD的合成
    2.4 结构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核磁共振光谱
    2.5 平均取代度
    2.6 结果与讨论
        2.6.1 月桂酰氯的合成及表征
        2.6.2 LA-HP-α-CD的合成及表征
    2.7 平均取代度的测定
    2.8 本章小结
3 PTX/LA-HP-α-CD载药胶束制备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测定
        3.3.2 LA-HP-α-CD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3.3.3 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3.4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5 正交试验设计
        3.3.6 验证试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紫杉醇标准曲线
        3.4.2 LA-HP-β-CD的临界胶束浓度
        3.4.3 单因素试验结果
        3.4.4 正交试验结果
        3.4.5 验证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PTX/LA-HP-β-CD理化性质与体内外释放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理化表征
        4.3.2 PTX/LA-HP-β-CD胶束的体外释放
        4.3.3 细胞毒性实验
        4.3.4 生物利用度评价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理化表征结果
        4.4.2 体外溶出结果
        4.4.3 MTT实验结果与分析
        4.4.4 生物利用度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并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荧光定量免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药物
    1.2 纳米药物载体
    1.3 纳米药物载体类别
    1.4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1.5 纳米药物载体的定量检测方法
    1.6 免疫分析方法
        1.6.1 放射免疫分析法
        1.6.2 酶联免疫分析法
        1.6.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6.4 荧光免疫分析法
    1.7 课题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半抗原、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器材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COO~-)半抗原的制备
        2.3.2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BSA)免疫原的制备
        2.3.3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OVA)包被抗原的制备
        2.3.4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抗体的制备
        2.3.4.1 佐剂的制备
        2.3.4.2 免疫脊椎动物
        2.3.4.3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2.3.4.4 多克隆抗体的分离与纯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2.4.2 纳米药物载体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4.3 抗体效价的测定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制备蛋白质标记的多形貌碳点荧光纳米探针..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器材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器材
        3.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碳点的合成与纯化
        3.3.2 碳点纳米簇的合成
        3.3.3 多形貌碳点荧光探针的合成
        3.3.4 碳点抗体复合物的合成与鉴定
        3.3.5 碳点抗体复合物抗体的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碳点的合成与表征
        3.4.2 碳点纳米簇的合成与表征
        3.4.3 多形貌碳点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3.4.4 碳点抗体复合物的合成与鉴定
        3.4.5 碳点抗体复合物中抗体的优化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精准量化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器材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器材
        4.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碳点抗体复合探针的合成
        4.3.2 建立碳点标记的直接竞争荧光免疫吸附测定分析法
        4.3.3 碳点标记的直接竞争荧光免疫分析法条件优化
        4.3.3.1 包被抗原和抗体浓度优化
        4.3.3.2 封闭剂浓度优化
        4.3.3.3 包被抗原和抗体反应时间的优化
        4.3.3.4 缓冲溶液的总离子强度和pH优化
        4.3.4 验证碳点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
        4.3.5 标准曲线的建立
        4.3.6 抗体的交叉反应率
        4.3.7 实际样品的测定与加标回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碳点抗体复合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4.4.2 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的条件优化
        4.4.2.1 包被抗原和抗体浓度优化
        4.4.2.2 封闭剂浓度优化
        4.4.2.3 包被抗原和抗体反应时间的优化
        4.4.2.4 缓冲溶液的总离子强度和pH优化
        4.4.3 验证碳点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
        4.4.4 建立标准曲线
        4.4.5 碳点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4.4.6 实际样品的测定与加标回收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磁性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测定超痕量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PSI_(OAm))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器材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器材
        5.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油酸铁的合成
        5.3.2 12nm四氧化三铁纳米晶的制备
        5.3.3 硅基磁性纳米探针的制备
        5.3.3.1 制备Fe_3O_4@CTAB
        5.3.3.2 制备BSA-RBITC
        5.3.3.3 制备BSA-RBITC@CD
        5.3.3.4 制备Fe_3O_4@BSA-RBITC@CD@SiO_2
        5.3.4 制备Fe_3O_4@BSA-RBITC@CD@SiO_2-Antibody
        5.3.5 磁性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实验条件的优化
        5.3.5.1 抗原抗体最佳结合浓度的优化
        5.3.5.2 抗原抗体最佳结时间的优化
        5.3.5.3 封闭剂浓度优化
        5.3.5.4 PBS缓冲溶液和洗液的最佳总离子强度优化
        5.3.5.5 PBS缓冲溶液和洗液的最佳pH优化
        5.3.6 建立硅基磁性荧光探针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法的标准曲线
        5.3.7 交叉反应
        5.3.8 实际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12nm四氧化三铁纳米晶的合成与表征
        5.4.2 BSA-FITC的合成与表征
        5.4.3 BSA-FITC@CD的合成与表征
        5.4.4 Fe_3O_4@BSA-FITC@CD@SiO_2的合成与表征
        5.4.5 Fe_3O_4@BSA-RBITC@CD@SiO_2-Antibody的合成与表征
        5.4.6 磁性荧光探针荧光免疫分析实验条件的优化
        5.4.6.1 抗原抗体最佳结合浓度的优化
        5.4.6.2 抗原抗体最佳结合时间的优化
        5.4.6.3 封闭剂浓度的优化
        5.4.6.4 PBS缓冲溶液和洗液的最佳总离子强度优化
        5.4.6.5 PBS缓冲溶液和洗液的最佳pH优化
        5.4.7 标准曲线的建立
        5.4.8 硅基磁性荧光探针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5.4.9 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
    5.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科研成果
致谢

(8)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苹果树概况
        1.2.1 苹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1.2.2 我国苹果树资源分布
        1.2.3 功能性化学成分
        1.2.4 活性成分作用研究
        1.2.5 经济利用
    1.3 根皮素研究概况
        1.3.1 根皮素的理化性质
        1.3.2 根皮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3 根皮素的生物活性
        1.3.4 根皮素的制取方法
        1.3.5 根皮素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
        1.3.6 根皮素的增溶及稳定性研究
    1.4 现代提取、分离技术
        1.4.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4.2 超声波萃取技术
        1.4.3 微波萃取技术
        1.4.4 酶法提取技术
        1.4.5 半仿生提取技术
        1.4.6 膜分离技术
        1.4.7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1.4.8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
        1.4.9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1.5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
        1.5.1 合成前体药物
        1.5.2 胶束增溶
        1.5.3 环糊精包合
        1.5.4 固体分散体
        1.5.5 微粉化
        1.5.6 纳米技术
    1.6 多孔淀粉、细菌纤维载药研究
        1.6.1 多孔淀粉载药研究
        1.6.2 细菌纤维素载药研究
    1.7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苹果树枝根皮素的提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测定根皮苷与根皮素
        2.3.2 提取率计算
        2.3.3 不同溶剂提取苹果树枝根皮素
        2.3.4 不同方法提取苹果树枝根皮素
        2.3.5 酶法处理苹果树枝
        2.3.6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工艺优化
        2.3.7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根皮素工艺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根皮苷和根皮素的标准曲线
        2.4.2 溶剂种类、提取方法及酶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4.3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单因素结果
        2.4.4 表面活性剂胶束辅助酶法预处理响应面结果
        2.4.5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单因素结果
        2.4.6 苹果枝提取液中根皮苷与根皮素含量
    2.5 本章小结
3 根皮素的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根皮素提取液的制备
        3.3.2 根皮素的富集
        3.3.3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
        3.3.4 根皮素的鉴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根皮素的分离与富集结果
        3.4.2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单因素结果
        3.4.3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根皮素响应面设计与结果
        3.4.4 根皮素的鉴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制备
        4.3.2 理化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4.4.2 多孔淀粉负载根皮素的表征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制备
        5.3.2 理化表征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制备结果
        5.4.2 细菌纤维素负载根皮素包合物的表征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根皮素载药体系的体外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体外溶出实验
        6.3.2 体外抗氧化实验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饱和溶解度结果
        6.4.2 体外溶出结果
        6.4.3 体外抗氧化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根皮素载药体系的药代动力学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生物利用度测定
        7.3.2 大鼠体内组织分布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生物利用度结果
        7.4.2 组织分布结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机械化学辅助用于栀子有效成分提取及栀子苷衍生物京尼平的稳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栀子及其主要成分的简介
        1.1.1 栀子简介
        1.1.2 栀子的药理活性
        1.1.3 栀子中有效成分的简介
    1.2 栀子有效成的应用
        1.2.1 栀子苷的应用
        1.2.2 栀子黄色素的应用
        1.2.3 栀子油的应用
    1.3 机械化学原理的简介
        1.3.1 机械化学简介
        1.3.2 机械化学的特征
        1.3.3 机械化学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械化学辅助栀子有效成分的提取
    2.1 研究总体思路
        2.1.1 栀子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路线综述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内容
        2.1.4 实验流程图
    2.2 机械化学辅助栀子有效成分的提取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机械化学处理的条件优化
        2.2.4 栀子油提取的条件优化
        2.2.5 栀子中栀子黄,栀子苷,果胶提取的条件优化
        2.2.6 机械化学促进栀子有效成分提取的原理
        2.2.7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化学辅助栀子黄与栀子苷选择性提取
    3.1 研究总体思路
        3.1.1 栀子苷和栀子黄色素的分离方法综述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内容
        3.1.4 实验流程图
    3.2 机械化学辅助栀子黄与栀子苷选择性提取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机械化学处理条件的优化
        3.2.4 水提取工艺的优化
        3.2.5 溶剂提取工艺的优化
        3.2.6 机械化学选择性提取栀子黄与栀子苷的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化学法用于栀子苷衍生物京尼平的稳定化研究
    4.1 研究总体思路
        4.1.1 药物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文献综述
        4.1.2 京尼平的简介及稳定化研究综述
        4.1.3 实验目的
        4.1.4 实验内容
        4.1.5 实验流程
    4.2 机械化学辅助制备京尼平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京尼平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制备
        4.2.4 京尼平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考察
        4.2.6 小结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10)B-酯酶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2 气相色谱法(GC)
        2.3 毛细管电泳
        2.4 超临界流体色谱(SFE)
        2.5 酶联免疫法
    3 酶抑制法
        3.1 酶抑制法的原理
        3.2 酶的来源
        3.2.1 动物酶源
        3.2.2 植物酶源
        3.3 酶抑制法的分类
        3.1.1 试纸法
        3.3.2 酶传感器
        3.3.3 比色法
        3.3.4 荧光分析法
    4 环糊精及环糊精衍生物
    5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B-酯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酶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及设备
        1.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1.2 实验方法
        1.2.1 比色法检测B-酯酶单因素实验
        1.2.2 比色法检测花芸豆酯酶检测单因素实验
        1.2.3 荧光法检测B-酯酶单因素实验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比色法检测B-酯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1.3.2 比色法检测花芸豆酯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1.3.3 荧光法检测B-酯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酯酶对农药敏感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2.1.1 酶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比色法检测B-酯酶对农药的敏感性
        2.2.2 荧光法检测B-酯酶对农药的敏感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种方法检测B-酯酶对农药的敏感性
        2.3.2 两种方法检测B-酯酶对5种农药IC50值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方法检测检出限的比较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1 酶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两种方法测定电鳗AChE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
        3.2.2 两种方法测定马血清BChE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
        3.2.3 两种方法测定花芸豆酯酶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方法测定电鳗AChE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结果
        3.3.2 两种方法测定马血清BChE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结果
        3.3.3 两种方法测定花芸豆酯酶对5种农药的检出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探索
    4.1 材料与主要试剂
        4.1.1 酶源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2 荧光法在蔬菜样品中的应用
        4.2.3 环糊精衍生物对荧光强度的增强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 荧光法在蔬菜样品中的应用结果
        4.3.3 环糊精衍生物对荧光强度的增强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羟丙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的电导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β-环糊精主客体识别的苯丙抗菌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D]. 任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毛细管电泳富集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 刘彩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酰胺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蔡永晨. 江南大学, 2020(01)
  • [4]可食用型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 邱超. 江南大学, 2020(01)
  • [5]原位反应及囊泡介导的新型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D]. 王秋燕.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两亲性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与载紫杉醇胶束研究[D]. 张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新型荧光探针:设计、制备并应用于纳米药物载体荧光定量免疫分析[D]. 李磊.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8]苹果树枝中根皮素的提取纯化、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D]. 李媛媛.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机械化学辅助用于栀子有效成分提取及栀子苷衍生物京尼平的稳定化研究[D]. 许文灏.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10]B-酯酶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陈泠伶. 西华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