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煤浆油代用品技术经济分析

水煤浆油代用品技术经济分析

一、水煤浆代油的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斌,李义科[1](2018)在《GE水煤浆气化水系统稳定运行与节能工艺改造》文中提出针对GE水煤浆气化水系统稳定运行,从煤质、三剂(助熔剂、絮凝剂、分散剂)、高低压灰水、激冷水、设备运行状况及闪蒸系统性能等影响气化水系统稳定运行的有关因素出发,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化系统的运行,如何改进这些影响因素,着重从工艺路线优化和水处理设备改造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改造措施,确保GE水煤浆气化水系统的稳定运行,进而保证气化系统的安稳长满优运行,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次从煤气化过程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如何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合理回收方面研究气化水系统循环过程中显热的回收和利用;最后创新性提出关于气化系统水质优化方案,不断优化气化系统,不断提高设备运转率和装置的运行周期。

段清兵[2](2016)在《中国水煤浆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水煤浆制备工艺、添加剂研究及燃烧、气化应用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根据我国水煤浆应用的发展格局(南方及沿海地区以燃料水煤浆应用为主,北方及主要产煤区以气化水煤浆为主),指出燃料水煤浆生产将向大型化浆厂及煤炭资源短缺的区域发展;水煤浆生产工艺(设备)将向洁净化、高效率、低能耗发展;制浆用煤选择向低阶煤、配煤和工业、生活废弃物发展。基于燃料水煤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在作为燃料代油、在城镇(供暖)炉窑上燃烧以及在水煤浆气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水煤浆管道输送技术也是今后水煤浆的发展方向。

赵京波[3](2012)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论文首先在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机制和经济绩效,并利用我国相关数据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产学研联盟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内容、结论和创造性工作包括:1.界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含义,认真梳理了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有利于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及变量,便于对本文研究内容创新性的整体把握。2.利用全国产学研联系度、经济增长等数据及劳动、资本、专利数省际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GDP的促进作用较为持久,但影响幅度较低;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八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规模和机制问题导致产学研合作投入效率并不是很高,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是太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产学研合作程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的影响效果,但效果并不是很显着,且长期效果比短期明显。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3.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这些案例主要涉及北京天元网络公司、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通过案例分析,再次证实,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即是使科技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分析也可以得到更多启示,为产学研联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参考依据。4.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我国产学研联盟已有模式,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产学研合作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以大学或研究单位为牵头组织单位、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以及共建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5.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出发点、政府功能发挥机制、以大学或研究单位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共建模式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内容。6.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的产学研合作,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政府引导构筑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纠纷,以及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全文分为八章,具体结构如下:第2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界定产学研合作概念,梳理了产学研合作领域的已有研究文献脉络,包括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绩效研究等方面。第3-4章我国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全国产学研联系度、经济增长等数据及劳动、资本、专利数省际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GDP的促进作用较为持久,但影响幅度较低;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八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规模和机制问题导致产学研合作投入效率并不是很高,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是太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产学研合作程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的影响效果,但效果并不是很显着,且长期效果比短期明显。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第5章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单维度分类及综合类型。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即是使科技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能够极大促进一国、地区,乃至企业的经济绩效。本章将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我国产学研联盟已有模式,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产学研合作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种基本类型并结合实例分析每一类型的特点。这些案例主要涉及北京天元网络公司、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启示,为产学研联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参考依据。第6章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以政府科技项目支持的产学研合作为例。本章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出发点、政府功能发挥机制、以大学或研究单位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共建模式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内容。第7章典型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启示。本章将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的产学研合作,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文分析促进我国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第8章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章将根据以上各章分析结论,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政府引导构筑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纠纷,以及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当然,本文结论还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张建国,卢政旗,黎光南,谭鉴昆,黎伯安,肖以振,王渝[4](2010)在《水煤浆清洁燃料和水煤浆锅炉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及推广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煤浆引进创新成果,改进生产水煤浆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一倍多,建成适合使用南方煤的年产20万t水煤浆的工厂;水煤浆锅炉引进创新成果:改进点火装置,改进炉墙,全面更新设计炉膛结构,大幅增加受热面积,设计新一代燃烧器,结合南方实际设计生产出金益浩系列水煤浆锅炉;推广应用水煤浆和水煤浆锅炉,环境经济效益显着,2009年南宁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9.18%,优的天数达224天,当年可回收成本。

翁卫国[5](2006)在《水煤浆代油清洁燃烧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原油储量有限,随市场的需要,提高现有原油商品化率刻不容缓;而在中国仍有大量的原油被用来燃烧,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为了有效利用这部分原油,存在着一个客观的问题就是代油燃料技术和由于使用能源而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本文着重于对此的研究及应用。 在水煤浆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水煤浆在注汽锅炉的炉内燃烧,灰沉积和现场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水煤浆替代原油应用于注汽锅炉是可行的。通过多种结渣预测模型,对所使用的注汽锅炉所用的水煤浆及其灰渣,进行了结渣特性进行了研究;对锅炉改造和所用的燃烧器的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计算,对炉内的飞灰轨迹进行了模拟以研究炉内可能产生的积灰与结渣。解决了世界首台注汽锅炉改烧水煤浆的问题,实现水煤浆稳定燃烧。使燃油注汽锅炉广泛改烧水煤浆成为可能,所开发的水煤浆燃烧器具有油-浆两用功能,具有创新性。 随着氮氧化物造成的空气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控制NOx排放的措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烟气净化技术,脱除烟气中的NOx;另一类是低NOx燃烧技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抑制或还原燃烧过程中的NOx,达到降低NOx排放的目的。不论是洁净燃烧技术还是洁净燃料都无法根本解决氮氧化物的污染问题,而SCR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广为世界关注。 由于水煤浆本身特性的关系,在脱硫反面具有优势,在氮氧化物方面没有特殊的控制方法。本文针对目前环保中所存在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就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器所涉及的主要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实际工程和计算,推导出合理的结构数据及相应的公式,对同类工程应用有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 。

白红光[6](2006)在《对中日东海石油之争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尔萨斯理论和罗马俱乐部报告阐述了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东海石油储备情况和中日石油争夺现状及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与石油有关的几起战争案例;而后从资产收益角度分析了石油储备及替代技术对石油收益的影响;接着用博弈论分析了不同情况下中日在东海石油问题上的策略选择及相应损益分布,说明了国防力量对双方策略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划分的决定作用。最后得出了加强国防投资、石油储备、发展石油替代技术的结论。

解长旺,樊静琳[7](2005)在《对油田企业供热发展趋势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胜利油田矿区特点以及供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和采暖收费体制改革的政策,通过对六种典型供热方式的客观分析,对油田的供热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解长旺,樊静琳[8](2004)在《对油田企业供热发展趋向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介绍胜利油田矿区特点以及供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和采暖收费体制改革的政策,通过对六种典型供热方式的客观分析,对油田的供热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张士强[9](2004)在《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低效高耗的能源利用方式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清洁高效能源的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对于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从山东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形势,研究提出了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构想及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回顾了能源结构变迁的历史和能源及能源结构研究的概况,深入分析了能源及能源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结合国内外的总体形势阐述了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特征。 第二部分:山东省能源结构问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详实的数据全面反映了山东省能源结构状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了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揭示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技术经济分析。立足山东实际,从世界及全国范围着眼,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点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综合比较了各种能源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成本,在此基础上初步指出了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和途径。 第四部分: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构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推广应用清洁煤和天然气为重点、以建立石油安全供给体系为保障、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导向、走能源供应和能源产品多元化道路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战略构想,并为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本文从实际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现状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创新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陈德敏[10](2004)在《资源循环利用论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本论文提出并围绕这一理念从资源的构成与分类,可持续发展实践与理念演进入手,通过借鉴经典的资源分析模型并运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新的分析路径,构造了分析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及优化资源使用系统性分析与描述的资源循环利用环流模型;对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紧迫性及其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进展与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研究中,重点分析阐述了以下内容:──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理论的关系及其演进,指出了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应对自身发展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经济运行形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指导思想,清洁生产是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实现形式,环境保护与治理则是这种经济形态的必然结果。──在理论上提出了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建立了资源循环利用基本理论概念,并系统地描述了这一理论的渊源和发展趋向;指出只有把握这一核心内涵,才能以科学的方式与优化的策略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系统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政府在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时有一个客观的政策指导与行动路径。──构建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支撑关系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环流模型,揭示了科技进步及资源替代在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 性作用,阐明了资源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路径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前提约束下的价格状态描述模型,初步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源供给保障与利用现状的分析和对大宗废弃物资源的实证研究,揭示了资源循环利用对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立足国情,分析提出了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实现方式和基本路径;并从提高意识、加强管理、筹措资金、开发技术、完善立法等方面提出了行动策略。

二、水煤浆代油的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煤浆代油的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GE水煤浆气化水系统稳定运行与节能工艺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GE水煤浆气化的工艺流程及原理
    1.1 GE水煤浆气化的工艺流程
    1.2 GE水煤浆气化的反应原理
2 稳定运行与节能
    2.1 煤质及助熔剂的研究及改造
    2.2 絮凝剂及分散剂的研究
    2.3 高低压灰水及激冷水的研究
    2.4 闪蒸系统方案
    2.5 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合理回收利用
3 GE水煤浆气化废水处理的工艺改造
    3.1 气化废水增设脱氨塔
    3.2 煤化工气化废水增设脱硬系统
4 结论

(3)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
    2.2 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2.3 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综述
    2.4 产学研合作绩效研究综述
    2.5 简要评述
第3章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3.2 实证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学研合作对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产学研合作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4.2 产学研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单维度分类与综合类型
    5.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单维度分类
    5.2 基于单维度分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5.3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类型
第6章 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设计—以政府科技项目支持的产学研合作为例
    6.1 政府功能发挥机制研究
    6.2 以大学或研究单位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6.3 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6.4 共建模式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7章 典型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启示
    7.1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启示
    7.2 日本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启示
    7.3 韩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通过政府引导构筑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8.2 加强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8.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8.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8.5 积极探索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纠纷
    8.6 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和致谢

(5)水煤浆代油清洁燃烧的研究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代油燃料水煤浆的研究意义
        1.1.1 燃油锅炉改造的必要性
        1.1.2 研究水煤浆技术的意义
    1.2 水煤浆在燃油锅炉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可能出现的问题
        1.3.1 我国水煤浆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1.4 烟气脱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
        1.5.1 反应机理
        1.5.2 SCR催化剂
    1.6 SCR系统的工艺流程
    1.7 实际运行中影响SCR系统的参数
    1.8 实际燃煤发电厂的SCR技术运行经验
    1.9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煤浆的沾污、结渣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注汽锅炉用水煤浆的结渣分析研究
        2.2.1 水煤浆的结渣倾向性预测
        2.2.2 辽河油田注汽锅炉用水煤浆样品粘结特性及灰熔融特性实验
    2.3 小结
第三章 水煤浆燃烧器流场的试验及数值模拟
    3.1 水煤浆燃烧器的冷态试验及数值模拟
        3.1.1 概述
        3.1.2 燃烧器冷态试验及数值模拟
        3.1.3 结果分析
        3.1.4 小结
    3.2 注汽锅炉中灰沉积的数值模拟
        3.2.1 概述
        3.2.2 计算方法
        3.2.3 计算结果
        3.2.4 炉内结渣预测
        3.2.5 小结
    3.3 注汽锅炉水煤浆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3.3.1 概述
        3.3.2 水煤浆着火的数学模型
        3.3.3 计算结果
        3.3.4 小结
第四章 注汽锅炉的改造设计
    4.1 概述
    4.2 注汽锅炉改进设计
        4.2.1 点火方式
        4.2.2 燃烧系统
        4.2.3 燃料系统
        4.2.4 烟风系统
        4.2.5 雾化蒸汽系统
        4.2.6 吹灰系统
        4.2.7 电气及自控系统
    4.3 改造中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研究
        4.3.1 燃烧器部分
        4.3.2 炉内积灰结渣问题
    4.4 水煤浆与油燃烧排放结果及分析
    4.5 水煤浆代油经济性
    4.7 小结
第五章 SCR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模型对象
    5.3 模型假设、简化及数学模型
        5.3.1 模型假设及简化
        5.3.2 数学模型
        5.3.3 多孔介质模型
        5.3.4 偏差定义
    5.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5.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1 反应器入口导流隔栅对反应器内流场分布的影响
        5.5.2 喷嘴数量对NH3分布流场的影响
        5.5.3 顶棚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5.5.4 SCR进口烟速对流场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工作
致谢

(7)对油田企业供热发展趋势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油田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2.1 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2.2 建设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
    2.3 推广应用水煤浆代油技术
    2.4 积极稳妥地选用热泵采暖技术
    2.5 开发天然气燃机热电联产供热方式
    2.6 适当保留小型燃油、燃气锅炉房
3 结束语

(9)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进
        一、 能源的分类
        二、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能源利用及能源结构研究概况
        一、 在低水平上的可持续利用阶段
        二、 廉价能源不节制消耗阶段
        三、 珍惜利用即将枯竭的能源资源阶段
        四、 环境容量限制阶段
    第三节 能源利用及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 能源开发利用
        二、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第四节 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特征
        一、 未来世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
        二、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态势
        三、 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及生态省建设
        四、 经济全球化
    第五节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 意义
        二、 目的
第二部分 山东省能源结构问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能源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一、 煤炭消费比例居高不下、消费方式落后
        二、 油气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徘徊不前
        三、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
        四、 能源结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 能源效率低下、资源破坏及浪费严重
        三、 不利于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 对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 落后的能源结构制约着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三节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部分 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一节 煤炭资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 煤炭供需情况分析
        二、 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 石油资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 石油资源状况
        二、 石油供求形势分析
        三、 建立石油安全体系的途径选择
    第三节 天然气资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 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有利因素
        二、 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
    第四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 核电
        二、 风能
        三、 太阳能
        四、 生物质能
    第五节 各种能源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第四部分 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构想及政策措施
    第一节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一、 指导原则
        二、 战略目标
        三、 战略重点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 制定并实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总体规划
        二、 加强政策法规保障
        三、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四、 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五、 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六、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注释和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资源循环利用论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 论
2 定义与分类:对物质资源的新认识
    2.1 物质资源的构成与分类
    2.2 资源的基本特征
        2.2.1 物质资源的自然属性
        2.2.2 物质资源的社会属性
        2.2.3 物质资源的基本内涵分析
3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演进
    3.1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动
    3.2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与演进
        3.2.1 循环经济在德国的演进
        3.2.2 日本推进循环型社会的行动
        3.2.3 美国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
    3.3 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环境治理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3.3.1 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3.3.2 生态工业(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
        3.3.3 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目的与必然结果
4 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研究
    4.1 循环经济理念及其内涵分析
        4.1.1 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1.2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4.1.3 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4.2 资源循环利用定义与基本特征
        4.2.1 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定义
        4.2.2 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特征
        4.2.3 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要求
    4.3 资源循环利用理论渊源探寻评述
        4.3.1 鲍尔丁“宇航员经济学”的热力学视角
        4.3.2 罗马俱乐部与“世界末日预言”
        4.3.3 CES生产函数引出持久争论
        4.3.4 海曼?戴利的“稳态经济”模型
    4.4 二十一世纪资源循环利用理论的新拓展
        4.4.1 莱斯特?布朗和他的生态经济理想
        4.4.2 一个古老的新命题:资源供给极限
        4.4.3 资源循环利用与社会公正
        4.4.4 资源循环利用与技术进步
5 资源循环利用典型性模型评析
    5.1 RICARDO-MALTHUS 模型与可再生资源利用
        5.1.1 历史渊源概述
        5.1.2 Ricardo-Malthus 的人口-资源分析模型
    5.2 HOTELLING模型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使用路径
        5.2.1 概述
        5.2.2 完全竞争与垄断条件下的最优化路径
        5.2.3 一般均衡的动态最优化研究
    5.3 MARKAL (MARKET ALLOCATION) 模型与资源优化利用
        5.3.1 MARKAL模型的渊源
        5.3.2 MARKAL模型的基本构成
        5.3.3 MARKAL 模型的不足
    5.4 三种经典模型的归纳简析
6 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环流模型构造研究
    6.1 不可再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6.1.1 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型
    6.2 可持续前提下的不可再生资源优化使用路径分析
        6.2.1 资源最优化使用路径分析
        6.2.2 资源优化利用约束下的价格形成模型描述
    6.3 新模型的简要阐析
7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资源循环利用实践基础
    7.1 我国自然资源简况及供需矛盾
        7.1.1 对中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的分析
        7.1.2 水资源的保证程度
        7.1.3 土地资源的保证程度
        7.1.4 森林资源的保证程度
    7.2 我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评析
        7.2.1 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7.2.2 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
        7.2.3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7.2.4 可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有政策法规推动
    7.3 主要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简况
        7.3.1 资源开采中的综合开发利用
        7.3.2 工业生产中的资源综合利用
        7.3.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7.3.4 工业废水回收利用
        7.3.5 工业废气回收利用
        7.3.6 流通与消费过程中的回收利用
        7.3.7 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
    7.4 我国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8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实证研究
    8.1 我国能矿资源对经济支撑度的分析
    8.2 废钢铁回收利用与铁矿石需求量的相关性分析
    8.3 废纸回收利用与木材需求量相关分析
    8.4 小结
9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选择与行动策略
    9.1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的基本实现方式
        9.1.1 宏观调控层面
        9.1.2 产业重构层面
        9.1.3 社会认同层面
    9.2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路径
        9.2.1 资源的开发源头
        9.2.2 资源投入生产中
        9.2.3 社会生活消费后
    9.3 促进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行动策略
        9.3.1 提高意识
        9.3.2 加强管理
        9.3.3 筹措资金
        9.3.4 开发技术
        9.3.5 完善立法
10 结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四、水煤浆代油的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GE水煤浆气化水系统稳定运行与节能工艺改造[J]. 张延斌,李义科. 河南化工, 2018(03)
  • [2]中国水煤浆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A]. 段清兵. 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论文集, 2016
  • [3]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D]. 赵京波. 吉林大学, 2012(09)
  • [4]水煤浆清洁燃料和水煤浆锅炉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及推广应用研究[A]. 张建国,卢政旗,黎光南,谭鉴昆,黎伯安,肖以振,王渝.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0
  • [5]水煤浆代油清洁燃烧的研究及工业应用[D]. 翁卫国. 浙江大学, 2006(01)
  • [6]对中日东海石油之争的经济分析[J]. 白红光. 太平洋学报, 2006(03)
  • [7]对油田企业供热发展趋势的探讨[J]. 解长旺,樊静琳. 节能与环保, 2005(02)
  • [8]对油田企业供热发展趋向的探讨[J]. 解长旺,樊静琳. 区域供热, 2004(05)
  • [9]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士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10]资源循环利用论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D]. 陈德敏. 重庆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