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煤厂除尘降噪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于中山[1](2020)在《基于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十分重视煤炭资源的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使用。煤矸分选是提高煤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煤矸识别是实现煤炭智能开采与加工的核心技术之一。传统的煤矸识别方法普遍存在识别精度低、稳定性能差、适用范围小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方法,提高了识别系统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其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如下:(1)基于X射线透射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导出射线探测的物质识别原理,并对已搭建的两代光电分选系统的相关硬件及工作流程进行介绍。以常见的3种烟煤(焦煤、肥煤、气煤)和对应地区的矸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样机分别采集煤矸的单双能X射线图像,并建立样本集数据库。(2)煤矸图像的预处理。首先分析成像过程中的噪声源,经过试验选用表现较好的自适应中值滤波法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接着采用Canny算子边缘检测优化的二值图像分割方法,有效分割出煤矸目标区域,去除了输送带背景信息的干扰。最后,初步统计了煤矸区域的基本属性信息,为煤矸识别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提出一种联合特征下的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法平面型隶属度函数模糊支持向量机(PSO-NP-FSVM)的煤矸单能识别方法。首先提取煤矸灰度特征下的5个特征参量,为了增强煤矸纹理特征对旋转变化的鲁棒性,对图像进行LBP变换后,提取纹理特征下的4个特征参量。为了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设计了PSO-NP-FSVM分类器,该模型优化了传统支持向量机的二值分类方式,并且通过粒子群算法对模糊支持向量机的核心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参数δ进行寻优,充分发挥了模型的分类性能。交叉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9维联合特征识别下,PSO-NP-FSVM分类器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相比FSVM和PSO-FSVM分类器模型分别提升了 3.34%和2.09%,较灰度和纹理单一特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了 5.21%和2.29%。(4)提出一种基于K值和一种基于R值的煤矸双能识别方法。为了进一步减弱煤矸厚度等因素对识别精度的影响,针对煤矸R值的求解相对复杂的情况,在仅需识别出煤矸类别的前提下,采用一种基于煤矸灰度峰值计算K值的简易识别方法。当需要具体识别出样本中的含煤(矸)量时,提出一种基于R值法结合Canny算子边缘检测优化多阈值Otsu分割的煤矸识别方法。首先计算出煤矸的R值图像,经过映射处理后对图像进行分割,将图像分为输送带层、烟煤层和矸石层。最后,为了使识别结果更加直观可见,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当设定分选阈值K为1.3时,3种烟煤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7.44%,矸石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6.52%;当设定样本含煤量55%为分选阈值时,3种烟煤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7.61%,矸石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这两种方法均能高效的识别出煤矸且增添了识别的延展性。图[69]表[20]参[91]
刘鹏[2](2020)在《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绿色矿山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和发展方式,是践行“两山理论”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在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露天煤矿绿色矿山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是绿色矿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绿色矿山建设进程的回顾,结合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要求,总结了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历史发展路径—“环保—高效—安全”,结合露天煤矿的具体生产特点和环节,确定了绿色露天煤矿建设的核心内涵,根据我国露天煤矿具体分布情况和具体特征,提出了我国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的总体方略和方针。结合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核心内涵和露天煤矿具体特征,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各评价指标内在联系,从安全、高效、环保三个维度构建了“3-9-35-69”四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类指标计算模型和方法。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的原则,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及要求,设计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评分方法、等级划分和评价方式,并依据露天煤矿的特点,借鉴图论与网络结构里中心性的概念,考虑“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接触中心性”,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建立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模糊评价集,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了整体的隶属度,给出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计算公式,依据评价流程,运用Java语言,开发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软件。以我国不同区域、类型的3个典型露天煤矿作为绿色度评价实例,通过收集露天煤矿具体评价指标值,运用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软件对3个露天煤矿进行综合评价,A矿绿色度评分为95.05分,属于一级绿色露天煤矿;B矿绿色度评分为82.05,属于二级绿色露天煤矿;C矿绿色度评分为74.25,属于三级露天煤矿。根据绿色度评价报告,进行了横向对比,并提出了相应的露天煤矿绿色度改善措施。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我国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丰富了绿色矿山理论,有助于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进程。该论文有图19幅,表15个,参考文献124篇。
丁林,何昊宇,周爱荣,刘登科,杨仲卿,冉景煜,王刚[3](2020)在《代池坝选煤厂粉尘污染治理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对选煤厂粉尘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代池坝选煤厂针对原煤受煤系统和离心脱水系统两个主要尘源进行了重点改造和系统优化。通过加设自旋式喷雾降尘装置、喷雾炮和自动洗车装置、改造离心脱水系统风路等方式有效控制了粉尘污染,实现了原煤受煤系统和离心脱水系统的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降低78%和67%以上,为员工创造了健康的工作环境。
赵彩云[4](2017)在《米箩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乎国家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我国矿区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大量尖锐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煤炭开采过程带来的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沉陷、水土流失)、煤矸石占地和自燃、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因此,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矿区需要加强对煤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为有效研究对煤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将集对分析方法应用于煤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并以米箩矿为工程实例进行研究,以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对该矿矿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同时对矿区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构建了一个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用集对分析法进行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通过用AHP求解出来的结果和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实际情况构成集对进行分析,得出米箩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联系度为μ=0.3274+0.4138i+0.2588j,根据特殊值法对i进行取值求得μ在范围[-0.333,0.333)内,说明该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状态,但是也不应太乐观,这是因为处于良好项的指标保持不变时,若不注意日常管理且没治理好处于一般和较差的指标,整个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将下降。一旦发现指标有向较差状态转移的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因此,应继续加强各方面环境的防治,保持该矿矿区环境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和建议,这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王俊霞,李红军[5](2017)在《清洁生产技术在邯郸洗选厂的应用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邯郸洗选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显着降低了物耗成本,从源头上削减了污染物的产生,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净化了厂区及周边环境,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型、优质高效型洗煤厂打下坚实基础。
张振红[6](2017)在《干法选煤技术在永煤集团的应用实践与前景》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永煤集团多年的应用实践和应用前景,认为在当前煤炭市场和经济形势下,该技术是产品定位在冶金应用外的煤炭企业提高并稳定产品质量,提质增效的有效技术手段,并提出相应的推广建议。
赵伟,纪玉华,单勇,杨丽,周磊[7](2015)在《高庄选煤厂防尘降噪治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选煤厂噪声、粉尘危害的分析,高庄选煤厂按照"抑、降、除、防"四个原则对溜槽、振动筛、破碎机、胶带机等采取粉尘和噪声治理措施,使多个粉尘源、噪声源的危害大大降低,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
赵伟,纪玉华,单勇,杨丽,徐欣[8](2014)在《选煤厂防尘降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对选煤厂噪声、粉尘危害的分析,按照"抑、降、除、防"四个原则对溜槽、振动筛、破碎机、皮带机等采取粉尘和噪声治理措施,使多个粉尘源、噪声源的危害大大降低,进一步改善了工人的生产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
程开[9](2013)在《选煤厂的粉尘污染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选煤厂的粉尘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防治选煤厂粉尘污染的一些办法。
刘婉莹[10](2012)在《大唐锡林浩特煤矿暗道发尘机理研究以及控制方案确定》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针对大唐锡林浩特煤矿暗道产尘的逸散规律及其控制方案进行研究,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暗道粉尘的发尘机理和扩散运移规律。针对该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有效的除尘方案,并将其运行于实际检验中。通过建立基于诱导风流机制下的多项流数学模型,采用准确的数值模拟方法,找出影响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定性分析。本论文正是基于暗道给料机处粉尘逸散机理,参照以往不同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国家的科技需求,以粉尘污染机理与防治技术相关的多相流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以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力求从粉尘的产尘机理研究上为煤矿粉尘的防治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二、选煤厂除尘降噪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煤厂除尘降噪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常用的煤矸分选方法 |
1.3.2 煤矸识别方法综述 |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X射线透射的煤矸光电分选系统 |
2.1 X射线透射识别技术 |
2.1.1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2 X射线透射的衰减规律 |
2.1.3 单能X射线透射识别原理 |
2.1.4 双能X射线透射识别原理 |
2.2 分选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分选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 |
2.2.2 X射线源系统 |
2.2.3 X射线线阵列探测器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矸X射线图像的预处理 |
3.1 煤矸X射线图像的采集 |
3.2 X射线图像的滤波处理 |
3.2.1 均值滤波 |
3.2.2 高斯平滑滤波 |
3.2.3 自适应中值滤波 |
3.2.4 降噪效果的评估标准 |
3.2.5 降噪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 煤矸X射线图像分割 |
3.3.1 图像分割的常用方法 |
3.3.2 迭代阈值法的二值图像分割 |
3.3.3 边缘检测优化的二值图像分割 |
3.3.4 煤矸目标区域的属性信息统计与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单能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技术研究 |
4.1 灰度信息特征提取 |
4.2 纹理信息特征提取 |
4.2.1 灰度共生矩阵 |
4.2.2 LBP图像变换 |
4.2.3 煤矸纹理特征提取 |
4.3 支持向量机 |
4.3.1 支持向量机概述 |
4.3.2 线性可分的分类方法 |
4.3.3 非线性可分的分类方法 |
4.4 模糊支持向量机 |
4.4.1 模糊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4.4.2 模糊支持向量机分类机制 |
4.4.3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4.5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模糊支持向量机 |
4.5.1 优化参数 |
4.5.2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理论思想 |
4.5.3 粒子群参数寻优步骤 |
4.6 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机的单能X射线煤矸识别试验及分析 |
4.6.1 训练样本特征数据提取 |
4.6.2 基于不同特征维度的PSO-NP-FSVM分类器训练 |
4.6.3 不同算法搭建分类器训练效果分析 |
4.6.4 基于单能X射线图像的煤矸识别分类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双能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技术研究 |
5.1 双能煤矸识别方法分析 |
5.1.1 双能曲线拟合法 |
5.1.2 双能R值法 |
5.1.3 灰度直方图峰值求解K值法 |
5.2 基于R值与边缘检测优化多阈值Otsu分割的煤矸识别方法 |
5.2.1 多阈值Otsu分割算法 |
5.2.2 边缘检测优化的多阈值Otsu分割算法 |
5.2.3 煤矸R值的映射图像与分割 |
5.2.4 煤矸识别的伪彩色方案与煤矸含量的判定 |
5.3 基于双能X射线探测技术的煤矸识别试验及分析 |
5.3.1 基于灰度直方图峰值求解K值法的煤矸识别试验 |
5.3.2 基于R值与改进阈值分割的煤矸识别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矿山概念及内涵 |
2.2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理论基础 |
2.3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综合评价基础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方法介绍 |
4.2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模型 |
4.3 露天煤矿绿色度评价软件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5 露天煤矿绿色度评价实例研究及绿色度改善路径 |
5.1 北方某大型露天煤矿A矿绿色度评价 |
5.2 南方某小型露天煤矿B矿绿色度评价 |
5.3 北方某小型露天煤矿C矿绿色度评价 |
5.4 不同区域、类型露天煤矿绿色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代池坝选煤厂粉尘污染治理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粉尘污染源头 |
(1)原煤受煤系统。 |
(2)离心脱水机。 |
2 粉尘治理方法 |
3 粉尘治理效果 |
4 结 论 |
(4)米箩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煤矿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3 集对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区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分析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 |
2.1.3 河流水系 |
2.1.4 气候 |
2.2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
2.2.1 土壤、植被资源概况 |
2.2.2 地表沉陷影响分析 |
2.2.3 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
2.3 水环境影响分析 |
2.3.1 地下水环境监测 |
2.3.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2.3.3 地表水环境监测 |
2.3.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2.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2.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2.4.2 矿区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2.5 声环境影响分析 |
2.5.1 声环境概况 |
2.5.2 声环境质量监测 |
2.5.3 噪声影响分析 |
2.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2.6.1 固废堆存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2.6.2 排矸场产生影响分析 |
2.6.3 建设期固体废物处置 |
2.6.4 营运期固体废物排放处置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区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分析 |
3.1 矿区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
3.1.1 矿区占用土地对当地农民生活产生影响 |
3.1.2 矿区建设产生的社会影响 |
3.1.3 对当地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
3.2 环境经济状况调查分析 |
3.2.1 环保投资估算 |
3.2.2 矿区环境代价、成本 |
3.2.3 环境效益分析 |
3.2.4 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区资源环境状况分析 |
4.1 矿产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
4.1.1 矿井地质资源量 |
4.1.2 矿井服务年限及矿产资源利用 |
4.2 废物利用情况分析 |
4.2.1 选煤厂粉尘、矿井水处理站煤泥、污泥利用 |
4.2.2 煤矸石综合利用 |
4.2.3 瓦斯抽采及利用 |
4.3 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分析 |
4.3.1 矿井水、生产生活污水及选煤厂洗水复用 |
4.3.2 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
5.1 建立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5.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5.2.1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5.2.2 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5.2.3 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 |
5.3 对评价权重进行集对分析 |
5.3.1 集对分析理论 |
5.3.2 运用集对分析理论可行性 |
5.3.3 评价结果集对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措施建议 |
6.1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
6.1.1 占地影响的保护措施 |
6.1.2 对植被的保护措施 |
6.1.3 水土保持措施 |
6.1.4 地表沉陷治理措施 |
6.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6.2.1 地表污废水处理措施 |
6.2.2 地下水处理措施 |
6.3 噪声防治措施 |
6.3.1 建设施工噪声影响防治措施 |
6.3.2 营运期工业场地噪声防治 |
6.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6.4.1 建设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
6.4.2 营运期工业场地大气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
6.5 排矸场污染物防治措施 |
6.6 矿区环境影响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清洁生产技术在邯郸洗选厂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煤厂概况 |
2 选煤厂清洁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 清洁生产技术的实践和应用 |
3.1 提高煤炭回收和利用效率 |
3.2 降低消耗 |
3.2.1 新增粗煤泥分选系统, 降低介质消耗 |
3.2.2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 降低电耗 |
3.2.3 改造煤泥水处理系统, 降低清水消耗 |
3.2.4 煤泥分级浮选, 降低油耗 |
3.3 降低煤尘污染 |
3.3.1 建造全封闭煤棚 |
3.3.2 原煤输送和破碎采取降尘措施 |
3.3.3 增建尾煤烘干系统 |
3.4 煤泥水处理方案 |
3.5 降低噪声污染 |
3.6 减少矸石污染 |
4 实施效果 |
4.1 经济效益 |
4.2 社会效益 |
5 结语 |
(6)干法选煤技术在永煤集团的应用实践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2 干法选煤技术在永煤集团的应用实践 |
2.1 早期产品的应用实践 |
2.2 近年的应用实践 |
2.2.1 龙门矿的应用实践 |
2.2.2 嵩山矿的应用实践 |
2.2.3 轿子山矿的应用实践 |
2.2.4 安顺矿的应用实践 |
3 推广应用计划 |
3.1 黔金矿干法分选效果 |
3.2 高山矿干法分选效果 |
3.3 推广计划 |
4 结论与建议 |
(7)高庄选煤厂防尘降噪治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选煤厂煤尘、噪声来源 |
2.1 煤尘源分析 |
2.2 噪声源分析 |
3 防尘降噪工作原则 |
4 实施方案 |
4.1 振动筛防尘降噪改造方案 |
4.2 破碎机防尘降噪改造方案 |
4.3 运输设备防尘降噪改造方案 |
4.4 溜槽防尘降噪改造方案 |
5 效果分析 |
(9)选煤厂的粉尘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尘源 |
1.1 抑尘和防尘措施 |
1.2 改革工艺, 减少产尘量 |
1.3 将污染源合并或集中布置 |
1.4 采用抑尘剂 |
2 在粉尘的传播途中, 安装集尘、捕尘等空气净化装置 |
2.1 集气罩 |
2.1.1 密闭集气罩 |
2.1.2 外部集气罩 |
2.1.3 吹吸式集气罩 |
2.1.4 在设计集气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2.2 除尘器 |
3 个体防护 |
(10)大唐锡林浩特煤矿暗道发尘机理研究以及控制方案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粉尘治理研究外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路线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小结 |
2 大唐锡林浩特选煤厂粉尘基本特征及治理现状 |
2.1 粉尘主要测试范围 |
2.1.1 鉴定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
2.1.2 粉尘分散度检测内容 |
2.2 粉尘测定点分布 |
2.3 测定粉尘浓度的主要方法 |
2.4 粉尘测定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3 选煤厂暗道发尘机理及运动规律基本理论分析 |
3.1 暗道处粉尘污染主要因素 |
3.2 粉尘颗粒运动规律扩散过程 |
3.2.1 粉尘颗粒在暗道封闭系统风流中的分布 |
3.2.2 粉尘颗粒在暗道封闭抑尘系统的悬浮 |
3.2.3 粉尘颗粒在封闭负压控尘系统内的吹扬 |
3.2.4 暗道给料机处煤料下落对粉尘产生的影响 |
3.2.5 暗道给料机处影响粉尘颗粒运移的其他作用力 |
3.3 小结 |
4 选煤厂暗道粉尘控制方法研究 |
4.1 粉尘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
4.2 除尘装置的配备与选择 |
4.2.1 确定导料槽的基本原则 |
4.2.2 影响除尘器确定的主要因素 |
4.2.3 确定除尘器的滤料材质 |
4.2.4 选择除尘器的方法 |
4.3 小结 |
5 暗道内粉尘分布规律数值模拟 |
5.1 粉尘在空气中湍流扩散气固两相流理论研究 |
5.1.1 粉尘扩散过程分析应用基本定律 |
5.1.2 粉尘运动方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
5.2 数值模拟方案相关理论 |
5.2.1 相关颗粒相运动方程 |
5.2.2 粉尘颗粒与壁面之间关系 |
5.2.3 粉尘颗粒轨迹方程 |
5.3 暗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
5.4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5.4.1 气相边界条件确定 |
5.4.2 粉尘颗粒相扩散数值模拟边界条件确定 |
5.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1 粉尘治理之前数值模拟 |
5.5.2 加装除尘器后模拟方案 |
5.6 小结 |
6 暗道粉尘治理方案的确定与设备选择 |
6.1 暗道负压控尘系统的风流分析 |
6.2 暗道给料机封闭负压控尘系统设计原则 |
6.2.1 粉尘除尘系统设计原则 |
6.2.2 暗道粉尘治理方案确定 |
6.3 暗道给料机处粉尘治理综合方案 |
6.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选煤厂除尘降噪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射线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技术研究[D]. 于中山.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2]露天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路径研究[D]. 刘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代池坝选煤厂粉尘污染治理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J]. 丁林,何昊宇,周爱荣,刘登科,杨仲卿,冉景煜,王刚. 现代矿业, 2020(03)
- [4]米箩矿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赵彩云. 贵州大学, 2017(03)
- [5]清洁生产技术在邯郸洗选厂的应用与实践[J]. 王俊霞,李红军. 选煤技术, 2017(02)
- [6]干法选煤技术在永煤集团的应用实践与前景[J]. 张振红. 选煤技术, 2017(01)
- [7]高庄选煤厂防尘降噪治理实践[J]. 赵伟,纪玉华,单勇,杨丽,周磊. 选煤技术, 2015(02)
- [8]选煤厂防尘降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 赵伟,纪玉华,单勇,杨丽,徐欣. 2014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 [9]选煤厂的粉尘污染及其防治[J]. 程开. 科技视界, 2013(26)
- [10]大唐锡林浩特煤矿暗道发尘机理研究以及控制方案确定[D]. 刘婉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