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交天麻宜红优1号(论文文献综述)
刘林,邓友军,封海东,贺祖海,张泽志,张俊[1](2020)在《房县“红天麻”等与粉葛套种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天麻仿野生栽培与粉葛生物多样相似性、作物组合栽培原理等特点,建立一套投入节约、高效益、简单易操作的"红天麻""鄂天麻2号""宜红优1号"与粉葛套种的栽培方法,以期提高单位面积土壤利用率,并为"天麻+粉葛"套种栽培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作参考。
封海东,金善忠,周明,张振,秦光明,袁修华,李坤,司海倩,周军,张泽志[2](2019)在《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文中指出结合十堰地区特点,介绍了鄂天麻1、2号与宜红优1号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段绍光[3](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与国外合作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保存了大量的马铃薯材料,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整体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组成。本研究利用保存的包括国内育成品种以及从欧洲、北美和CIP等地区和国际研究机构引进的600余份材料,从系谱分析、细胞质分型、表型性状聚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拓宽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审定品种的遗传基础。截至2012年,我国共审定436个马铃薯品种,其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共涉及亲本423个,累计使用724次,按来源分为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农家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更多以父本为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和血缘组成系统分析表明,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可以称为第一代亲本,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可以归为第二代亲本。2.采用多重引物系统对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分型。T、D、P、A、M和W型细胞质占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49.8%)、243(40%)、2(0.3%)、15(2.5%)、6(1%)和39(6.4%),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3.选用16个田间表型性状,对45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4.66处参试的所有材料可以被聚成两个类群A1和A。在欧式距离12.74处类群A1又可以被分为两个亚群A11和A12。在欧式距离11.73处全部参试材料可以被聚成9个类群,包括四个小类(A、B、C和H)和五个大类(D、E、F、G和I),其中类群I所包括的材料占总数的57.5%。4.筛选获得了36对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多态性高、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构建了559份材料的系统进化树。利用8份来源广泛、具有遗传背景代表性的材料从332对引物中筛选出36对谱带清晰、多态性较高、容易统计的引物,对559份马铃薯材料总共扩增出134个多态性位点,36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量在17间变动,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为3.72个。36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的浮动范围为0.15450.7743,平均值为0.5783。采用PowerMarker V3.25构建NJ系统进化树,供试559份材料总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是一个混合群,各地区品种均有分布,包括133份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23.8%;类群2中欧洲、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材料所占比重大,该类群包括的材料数量为187,所占比例为33.5%;类群3中北美、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材料所占比重大,其包含的239份材料占供试559份材料的42.8%。5.对8个马铃薯加工和早熟亲本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大西洋和GT12867-02在单株结薯数上具有较强的负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效应值分别为-9.89和-15.43,GT12867-02在2010年的效应值为-9.11;大西洋和Lenape在干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其中大西洋2009年的相对效应值为4.50;大西洋、GT12867-02和Lenape在炸片颜色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相对效应值分别为11.90和12.45,GT12867-02和Lenape在2009年的效应值分别为5.02和4.75。6.对马铃薯加工品质和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的估算和分析。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炸片颜色两年的所有广义遗传力均大于62%,说明这5个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炸片颜色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该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亲本所具备的炸片品质能够稳定有效地传递给分离后代,可以对该性状进行早世代的选择。单株产量和单薯重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40%,说明这两个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该进行高世代选择。
王睿琪,陈红芝,冯纪南,陈菲芝,刘晶,杨德俊[4](2016)在《天麻生态栽培中的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天麻不同品种、不同试验点和生态栽培方法探索在南岭山区天然条件下栽培天麻,研究适合南岭地区天麻生态栽培技术。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5](2013)在《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总结近十年来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在此基础上提出亟待加强的几方面工作:加快完成人工栽培200种中药材品种选育的全覆盖;尽快完成中药材新品种全国认证体系建立;建立全国或省级中药材新品种区试体系,探索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开展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等。本文是近年第一次对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现状的全面总结。
魏建和[6](2006)在《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良种质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和可控的基础,但中药材品种选育工作非常薄弱,迫切需要从方法、材料等方面创新研究。杂交品种能为中药材生产提供稳定整齐、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优良种质,利用无性繁殖固定杂种优势研究在枸杞、地黄等药材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我国有性繁殖中药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还基本是空白,理论与实践研究均非常缺乏。本论文以我国重要中药材桔梗为对象,探索有性繁殖药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需要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为培育药材专用或药食兼用的优良桔梗杂交品种奠定基础。 1.研究证实桔梗自交高度亲和,无法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培育桔梗杂交品种,纠正了桔梗自交不亲和的错误认识。桔梗柱头最佳授粉期为花冠开裂后4-6d,而花药在开花当天,开裂散粉后枯萎,开始散粉时花粉活力81.4%,3d后降为27.6%,恰好错过柱头最佳授粉时间,雌雄蕊异熟及花粉寿命较短导致了桔梗天然自花交结实率很低。多年生植株天然自花交结果率只有4.8%,但采用人工授粉花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达62.7%,亲和指数达54.6。蕾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只有12.8%,亲和指数6.5,无法找到蕾期亲和指数大于10,而花期亲和指数小于1的植株。1年生植株试验结果与此相似。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桔梗人工授粉后雌蕊上花粉粒的萌发及花粉管的生长过程与萌发部位进行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1)无论自花授粉,自株花授粉还是异株花授粉,柱头开裂后柱头内授粉,授粉1h花粉粒均能大量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在授粉24h到达子房,从萌发速率来看,异株花>自株花>白花授粉。(2)无论白花授粉,自株花授粉还是异株花授粉,柱头外授粉花粉粒均不萌发。 2.首次发现了桔梗的雄性不育材料,系统研究表咀,不育株的雄性不育性可以稳定表现、遗传和保持,奠定了利用雄性不育培育桔梗强优势杂交品种的理论和物质基础。不育材料主要表现为花药瘦小、枯萎,基本没有或只有少数无生活力的花粉粒。2004年、2005年对原始不育株,不育株测交后代株系观察表明,桔梗雄性不育可以稳定遗传;雄性不育材料的雌性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可以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雄性不育材料及测交后代的形态、经济性状与正常株相似。15株原始不育株的测交后代株系育性分离比例(可育株:不育株)有2种,分别为1:3以下,或1:4以上,前者为细胞核雄性不育(GMS)类型,如JA78,后者为细胞质(CMS)雄性不育类型,如JA162、JA162与JA71、JA88测交后代中,仍几乎全部为不育株,不育株的不育性得到有效保持,有望分别培育成为
胡文华[7](2003)在《天麻病虫害及其防治》文中指出
胡文华[8](2003)在《天麻蜜环菌同步栽培法》文中研究表明 传统和常规方法栽培天麻必须提前2~3个月培育出一定数量的木椴蜜环菌材,待其培育成熟后,才能和相同大小的新鲜木椴及枝椴一起与天麻种伴栽,即播种天麻。由于蜜环菌和天麻种的播种期不能同步,因而增加了天麻栽培的难度,使众多欲选择种植天麻发家致富的农民朋友望而却步。如今,这种"蜜环菌和天麻种播期不能同步"的栽培方法已被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场长刘厚荣改写,他探索成功"天麻蜜环菌同步播种栽培法",更新了天麻栽培的繁杂工艺。
胡文华[9](2002)在《宜红优1号杂交天麻》文中指出 宜红优1号杂交天麻是由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天麻技术协会专家组(电话:0717-6773470)育成的既适宜低海拔平原地区室内栽培,又适合高海拔500~1800米高山丘陵地区室外仿野生栽培的杂交天麻新品种。
胡文华[10](2002)在《天麻的病虫害防治》文中认为 一、病害及其防治 天麻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中除蜜环菌以外的其它担子菌,侵染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鲜材和菌材,与蜜环
二、杂交天麻宜红优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天麻宜红优1号(论文提纲范文)
(1)房县“红天麻”等与粉葛套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要求 |
1.1 环境选择 |
1.2 整地 |
2 培育粉葛幼苗 |
3 搭架 |
4 粉葛栽培管理 |
5 天麻果荚培育 |
6 菌材选择与处理 |
7 天麻果荚与萌发菌混合 |
8 种植天麻 |
9 粉葛与天麻套种管理 |
9.1 粉葛 |
9.2 天麻 |
1 0 采收米麻与管理 |
1 1 商品麻与粉葛采收效益 |
1 2 粉葛与天麻套种栽培模式前景分析 |
(2)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的环境要求 |
1.1 环境选择 |
1.2 基质选择 |
2 杂交天麻种子培育 |
2.1 母麻选择 |
2.2 培育场地及时间 |
2.3 培育方法 |
2.4 摘顶 |
2.5 人工授粉 |
2.6 种子采收 |
3 菌种与菌材的制作与处理 |
3.1 萌发菌与蜜环菌 |
3.2 天麻种子与萌发菌混合 |
3.3 菌材用树 |
3.4 蜜环菌处理 |
4 直播繁殖 |
4.1 播种 |
4.2 置木材与蜜环菌 |
4.3 室内管理 |
4.3.1 环境管理 |
4.3.2 虫鼠害防治 |
4.4 采挖 |
4.4.1 采挖时间 |
4.4.2 采挖方法 |
5 生产效益 |
5.1 天麻杂交种子生产效益 |
5.2 米麻生产效益 |
6 天麻生产效益分析及总结 |
(3)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
1.2.1 马铃薯野生种 |
1.2.2 马铃薯栽培种 |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
1.3 马铃薯杂交育种 |
1.3.1 亲本选配 |
1.3.2 马铃薯核心祖先亲本 |
1.3.3 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的拓展 |
1.3.4 中国的马铃薯育成品种 |
1.4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1.4.1 系谱分析法 |
1.4.2 遗传标记法 |
1.5 马铃薯细胞质基因分型研究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马铃薯亲缘关系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中国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其直接亲本 |
2.3.2 细胞质分型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表型性状聚类 |
3.3.2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 |
3.3.3 SSR临接系统进化树(Neighbor-Joiningtree) |
3.4 讨论 |
3.4.1 SSR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利与弊 |
3.4.2 基于马铃薯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
3.4.3 基于SSR标记马铃薯资源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
3.5 结论 |
第四章 亲本重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统计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五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4.3.2 三个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4.3.3 四个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4.3.4 两个性状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4.3.5 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
4.4 讨论 |
4.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
4.4.2 亲本育种价值的评价 |
4.5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天麻生态栽培中的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品种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2.2 海拔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2.3 生态栽培方式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优良品种的选育 |
3.2 生态栽培环境条件研究 |
3.2.1 土壤类型对天麻的产量有显着影响 |
3.2.2 海拔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3.2.3 土壤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3.2.4 栽培地主要覆盖植被类型对天麻产量影响 |
3.3 天麻生态栽培方式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
(5)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新品种育种现状 |
2 中药材新品种认证体系现状 |
3 生物技术辅助中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尚待探索 |
4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建议 |
(6)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桔梗研究概况 |
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及性状遗传研究概况 |
四、药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与前景 |
前言及研究共用植物材料 |
第一章 桔梗的生物学特性与自交亲和性研究 |
一、桔梗单花、单株及群体开花动态研究 |
二、桔梗雌雄蕊发育与自交亲和性研究 |
三、桔梗自交亲和性花粉管萌发荧光显微观察 |
第二章 桔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经济性状评价 |
一、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研究 |
二、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细胞学标记研究 |
三、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DNA分子标记研究 |
四、桔梗种质的经济性状评价 |
第三章 桔梗标记性状-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四章 桔梗雄性不育发现、遗传及败育机理研究 |
一、桔梗雄性不育的发现、特征及遗传 |
二、桔梗雄性不育细胞学机理研究 |
第五章 桔梗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初步估算 |
第六章 桔梗自交系选育方法研究 |
一、桔梗主要性状的相关、遗传分析及选择方法 |
二、桔梗南繁加代技术初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情况介绍 |
(7)天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害及其防治 |
1、病理原因 |
2、防治方法 |
二、虫害及其防治 |
四、杂交天麻宜红优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县“红天麻”等与粉葛套种栽培技术[J]. 刘林,邓友军,封海东,贺祖海,张泽志,张俊. 现代园艺, 2020(13)
- [2]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J]. 封海东,金善忠,周明,张振,秦光明,袁修华,李坤,司海倩,周军,张泽志.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1)
- [3]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 段绍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4]天麻生态栽培中的品种选育研究[J]. 王睿琪,陈红芝,冯纪南,陈菲芝,刘晶,杨德俊. 农业与技术, 2016(22)
- [5]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与建议[J]. 杨成民,魏建和,隋春,卢善发,赵立子,褚庆龙. 中国现代中药, 2013(09)
- [6]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D]. 魏建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7]天麻病虫害及其防治[J]. 胡文华.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3(05)
- [8]天麻蜜环菌同步栽培法[J]. 胡文华. 农村.农业.农民, 2003(01)
- [9]宜红优1号杂交天麻[J]. 胡文华. 中国农村科技, 2002(10)
- [10]天麻的病虫害防治[J]. 胡文华. 农家参谋,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