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爬山虎不爬墙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叶新[1](2021)在《返璞归真守本色,细化阅读促探究——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文中认为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尤为明显。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细致,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法,采用细化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细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实施细化阅读教学以及实施细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帮助。
郑君辉[2](2019)在《实践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取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学习的实施,是在坚守课标的基础上向生活实践提取学习内容,在具有现场感的情境中探索任务的解决,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和反思,从而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孙慧[3](2019)在《为语文学习注入生命活力——浅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同样,在语文课堂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要,为语文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施连震,施伟[4](2018)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与实践》文中认为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和框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要点和重要任务。在分析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家庭实验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鹤颖[5](2017)在《基于Padagogy轮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经被普遍认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辅助支持教学更高效、更高质量的进行。国家层面也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的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本研究突破常规的教师培训和教研的路径,基于Padagogy轮来设计和开发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工具,引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积极选择各种工具,并开展技术应用的反思。本研究从前期调研与需求分析,理论基础分析及策略选择,基于Padagogy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及工具原型设计,工具实现及可用性测试等几个方面依次进行,完成了基于Padagogy轮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设计以及实现。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对已有研究的研究,以及对一线教师的前期访谈与调研,得出了一线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典型问题,完成了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需求分析,并确定工具主要功能。其次,对认知工具、Padagogy轮、反思性学习等理论进行分析,并确定本研究中工具的相关策略。然后,基于Padagogy轮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一般流程、认知工具设计等相关理论,设计了基于Padagogy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并完成了工具的模块和原型的初步设计。之后,通过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完成了工具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展现形式的设计,并最终将工具的前后端实现。最后,通过可用性测试和访谈,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基本友好可用,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起到帮助,并且总结得出了工具的改进和优化方向,从而使本研究中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可以更好的被教师使用,更好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应莉[6](2014)在《有心插柳,柳必成荫——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可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众多教师的新课改之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对于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新课改更是一项充满了艰难挑战的教学变革。
赵小蕊[7](2014)在《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系列的微事物随之涌现出来,如微博、微新闻、微电影等。而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顺应了社会对知识的快速需求,也是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目前,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将微课带入到教学之中,但是存在教学效果不显着、应用频率低下等现象。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学习特征与微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式性进行了探索。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微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又对微课的特征和类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论证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继而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地调查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问题及原因分析;然后,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特征和微课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迪克-凯瑞(W.Dick&L.Carey)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确立了语文微课设计的维度,提出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以银川市兴庆区二十一小四年级四班的学生为被试,实施了某一单元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建议及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周林艳[8](2013)在《山东琴书南北路传承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素有“书山曲海”之称,曲种繁多、名家辈出,山东琴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方曲艺,也是我国的三大琴书之一。山东琴书初名“小曲子”,是发源于鲁西南农村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俗曲联唱形式,语言质朴,题材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清末民初,由于地域和语言习惯等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南路、北路和东路三个风格迥异的琴书流派。如今,东路琴书由于人才短缺、资金匮乏已面临断档危机,所以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相比之下,北路和南路琴书却在传承人姚忠贤和刘世福的演绎下异常活跃。本文在简要介绍两位传承人的生活背景和从艺道路之后,重点分析了南北路传承人在创作与表演上的不同风格特征,并探讨了山东琴书的发展流变及其原因。最后突出强调了传承人作为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对山东琴书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及贡献。
董刚德[9](2012)在《南路山东琴书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孔孟故里”、“礼仪之邦”这些称谓都是见证齐鲁文化繁盛的标志。鲁西南的曲阜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个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被文明滋润浸透过的土壤里,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孕育并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这其中便有——南路山东琴书。它不仅是整个山东琴书的源头,在不断得发展中孕育繁衍了吕剧等其它艺术形式。笔者的这篇论文从南路山东琴书的历史谈起,在挖掘了它产生的各种条件后,并得出它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通过查阅搜集各种史志、地方志等资料,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梳理,从最初的“小曲子”形式到最后的在整个山东地区的散播,以时间顺序对每个阶段都作了说明与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山东琴书的曲目与曲本进行了整理与分类,总结了曲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山东琴书曲本的保存状况总体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亟待加以保护,否则将面临失传和遗失的危险。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整理与记录,让其得到妥善的保存,并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论文还对南路山东琴书的体制与表演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先是从它的乐器入手,一一介绍了每件乐器的功能与特点,此外对它的曲牌、曲调也做了细致的调查。通过笔者亲身感受,认为南路山东琴书的表演风格不亚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南路山东琴书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类。它注重咬字、吐字需要做到字正腔圆,并且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情,是原汁原味的山东艺术曲艺形式。笔者在对山东琴书的戏班、老艺人的生存状态通过走访和调查后,进行了分类与总结。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与付出,正是有了这些对山东琴书付出了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才有了山东琴书的繁荣。论文的最后是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的反思,以”菏泽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一个发展契机,详细分析了山东琴书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篇调查与研究让人们重新去了解和关注山东琴书,让山东琴书在齐鲁大地上再次撩响悠扬的琴声。
王静[10](2011)在《鲁西南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开发的构想》文中指出自从我国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乡土音乐教学也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以民族音乐学中的区域音乐研究为依据,按照语言以及文化习俗的整体性选择了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和枣庄市,把它们划分鲁西南地区这样一个文化整体。对这个文化区域中有代表性的乡土音乐,鲁西南鼓吹乐,南路山东琴书,鲁西南地区流传的小调作为鲁西南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乡土音乐资源,并且对鲁西南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乡土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构想。乡土音乐是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等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乡土音乐的鲁西南地区地处儒家文化中心地带,其儒家文化思想也渗透在乡土音乐中。本文在对鲁西南地区的乡土音乐资源进行开发时,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对于鲁西南地区乡土音乐的教学以及资源开发做了构想。
二、爬山虎不爬墙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爬山虎不爬墙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返璞归真守本色,细化阅读促探究——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细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
二、如何细化阅读教学 |
(一)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 |
(二)鼓励绘制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
(三)移情体会具体动作,深入文本理解层次 |
(四)尝试引申课外文章,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
三、细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
(一)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
(二)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 |
(三)注意文本花样解读 |
(2)实践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
二、小学开展实践学习的必要性 |
(一) 实践学习的价值追求 |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知识”走向“能力” |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被动”走向“主动” |
(二) 实践学习的现实意义 |
1. 有助于突破以本为本倾向, 从“封闭”走向“开放” |
2. 有助于突破重教轻学倾向, 从“浅层”到“深度” |
三、实践学习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
(一) 发现问题, 让实践学习充满“童趣” |
(二) 提供支架, 让实践学习充满“奇趣” |
1. 实施路径支架: |
2. 思维优化支架: |
(三) 自我改造, 让实践学习充满“情趣” |
(四) 表达建模, 让作品生成充满“知趣” |
(3)为语文学习注入生命活力——浅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
三、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 充实课堂内容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
(一) 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 |
(二) 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外实践中培养实践创新素养 |
(三) 在以学习兴趣为重心的家庭实验中综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
三、结语 |
(5)基于Padagogy轮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需求 |
1.1.2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困难和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
1.2.2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问题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具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工具设计理论 |
2.1.1 认知工具的概念 |
2.1.2 认知工具的功能 |
2.1.3 认知工具的典型案例 |
2.1.4 对本论文的启发 |
2.2 数字布鲁姆与Padagogy轮 |
2.2.1 数字布鲁姆 |
2.2.2 Padagogy轮 |
2.2.3 Padagogy轮的教学设计应用 |
2.3 反思性学习理论 |
2.4 基于案例的学习 |
2.5 相关研究小结 |
第3章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分析与设计 |
3.1 应用需求分析 |
3.2 工具的定位 |
3.3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过程设计 |
3.3.1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
3.3.2 基于Padagogy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
3.4 教学设计自动化中的支架策略 |
3.4.1 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空间创设 |
3.4.2 反思策略 |
3.4.3 提供案例的策略 |
3.4.4 知识可视化的策略 |
3.4.5 实时反馈的策略 |
第4章 教学设计工具的功能架构与实现 |
4.1 开发平台与技术 |
4.2 系统概要 |
4.3 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 |
4.3.1 登录注册及个人中心 |
4.3.2 知识可视化呈现及题目 |
4.3.3 教学目标描述模块 |
4.3.4 学习活动设计模块 |
4.3.5 技术工具应用的模块 |
4.3.6 教学设计的整体反思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第5章 工具的可用性测试与改进 |
5.1 可用性测试的方法设计 |
5.2 可用性测试的实施 |
5.3 可用性测试结果及工具改进 |
5.3.1 可用性测试结果 |
5.3.2 工具的改进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有心插柳,柳必成荫——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用多种课堂导入艺术,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悬疑设置导入法 |
2.多媒体导入教学法 |
3.猜谜导入教学法 |
二、转化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
(7)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微课简介 |
第二节 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和开展情况 |
第三节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
第二节 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
第三节 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方案 |
第四章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
第一节 微课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过程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效果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山东琴书南北路传承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国内外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五、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山东琴书南北路传承人概述 |
第一节 山东琴书简介 |
一、 句式结构与语言特色 |
二、 主要唱腔与常用曲牌 |
三、 表演形式与伴奏乐器 |
第二节 南路琴书传承人刘世福 |
一、 琴书学习与实践探索 |
二、 身份转型:民间艺人——专业演员 |
第三节 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 |
一、 名门拜师 |
二、 历经坎坷 终成大器 |
第二章 山东琴书南北路传承人的创作与表演 |
第一节 南路琴书传承人刘世福的创作与表演 |
一、 刘世福的琴书创作 |
二、 刘世福琴书创作风格特点及创作理念 |
三、 刘世福的琴书表演特征 |
第二节 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的创作、改编与表演 |
一、 姚忠贤的琴书创作与改编 |
二、 北路琴书的唱腔特征及与其它姊妹艺术的关系 |
三、 姚忠贤的琴书表演特征 |
第三节 南北路山东琴书的形态差异、发展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
一、 南北路山东琴书的形态差异 |
二、 南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
第三章 南北路传承人对山东琴书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及贡献 |
第一节 传承人对南北路山东琴书生存形态的影响 |
第二节 南北路传承人对山东琴书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
一、 对山东琴书唱腔和表演的传承 |
二、 对山东琴书作品的改革与创新 |
三、 对山东琴书音乐文化传播与推广 |
四、 对山东琴书发展走向的探索与引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南路山东琴书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山东琴书的概况 |
1、山东琴书起源于南路山东琴书 |
2、鲁西南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 |
3、鲁西南诸多的艺术种类 |
二、 山东琴书的研究综述 |
三、 本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
1、研究方法 |
2、预期目标 |
第一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早期山东琴书的发展 |
1.1 小曲子到琴筝清曲的发展 |
1.2 琴筝清曲由上流社会到下层百姓的散播 |
1.3 作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
第二节 山东琴书的兴盛 |
2.1 北路山东琴书 |
2.2 山东琴书演出规模 |
2.3 山东琴书的定名 |
第三节 建国后山东琴书的传播 |
3.1 在鲁西南本地的发展 |
3.2 在外地的发展 |
第四节 山东琴书的衰落期 |
第二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曲目与曲本 |
第一节 现存曲目与分类 |
1.1 传统曲本 |
1.2 现代曲本 |
第二节 曲本的语言特色、句式及思想内涵 |
2.1 曲本的语言特色 |
2.2 曲本的句式 |
2.3 曲本的思想内涵 |
第三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体制与表演特色 |
第一节 南路山东琴书的音乐体制 |
1.1 山东琴书的乐器 |
1.2 山东琴书的曲牌及曲调 |
1.2.1 山东琴书曲牌汇总 |
1.2.2 山东琴书的基本曲牌 |
1.3 开场音乐 |
第二节 南路山东琴书的表演体制 |
2.1 肢体动作 |
2.2 面部表情 |
2.3 表演形式 |
2.4 与其他传统曲艺表演形式的异同 |
第四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艺术特色 |
一、 注重咬字、吐字和字正腔圆 |
二、 浓郁的山东风情 |
三、 与山东吕剧的关系与渊源 |
第五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戏班与艺人 |
第一节 班社与流派 |
1.1 “李派”与“茹派” |
1.2 商秀岭与商业兴、关云霞夫妇 |
第二节 艺人 |
2.1 舞台艺人——第九代琴书艺人何淑玲 |
2.2 半职业艺人——南路山东琴书刘士福 |
2.3 乡村艺人——任同起、王桂珍夫妇 |
第六章 南路山东琴书的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
第一节 山东琴书的生存现状 |
第二节 探寻山东琴书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
2.1 山东菏泽学院音乐系模式 |
2.2 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
2.3 艺人的努力 |
2.4 把握农村观众 |
2.5 媒体的关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鲁西南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开发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丰富的鲁西南乡土音乐资源 |
第一节 秉承礼乐思想的鲁西南鼓吹乐 |
第二节 闲暇娱乐的山东琴书 |
一、唱腔与曲牌曲目 |
二、演出形式与艺术特色 |
第三节 千姿百调的民歌 |
一、小调 |
二、运河号子 |
三、鲁西南花鼓 |
第二章: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数据统计结果 |
一、调查数据统计 |
二、调查信息反馈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教师乡土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于乡土音乐传承理念的理解程度不 |
二、现有乡土音乐教材的不完善以及音乐教学资源的匮乏 |
三、学生不愿意学习乡土音乐 |
第三章:鲁西南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意义 |
一、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
二、乡土音乐中蕴含的文化 |
第二节 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
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的指导 |
二、区域音乐的发展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保障 |
第四章 鲁西南乡土音乐在学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
第一节 鲁西南乡土音乐教学中音调的方言声腔化 |
一、鲁西南方言音调的特点,以济宁方言为例 |
二、鲁西南方言音调与鲁西南乡土音乐 |
第二节 渗透于乡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生活化 |
一、民俗与鲁西南乡土音乐教学 |
二、教学中要注重鲁西南音乐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 |
第三节 鲁西南音乐情感抒发的个性化 |
一、民歌小调旋律调式的个性化 |
二、琴书题材的个性特点 |
第五章 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开发的途径 |
第一节 校内资源开发 |
一、建设乡土音乐教材是乡土音乐教学的保证 |
二、音乐教师是提高乡土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
三、发挥好母机的作用 |
第二节 校外资源开发 |
一、利用现有的乡土音乐资源 |
二、利用网络资源 |
第三节 把乡土音乐带进课堂 |
一、以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
二、多种形式相结合渗透的教学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爬山虎不爬墙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返璞归真守本色,细化阅读促探究——以《爬山虎的脚》为例[J]. 叶新. 课外语文, 2021(27)
- [2]实践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取向[J]. 郑君辉. 上海教育科研, 2019(05)
- [3]为语文学习注入生命活力——浅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 孙慧.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9(03)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与实践[J]. 施连震,施伟.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8(09)
- [5]基于Padagogy轮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设计与实现[D]. 王鹤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有心插柳,柳必成荫——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应莉. 新课程学习(中), 2014(08)
- [7]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小蕊. 宁夏大学, 2014(08)
- [8]山东琴书南北路传承人研究[D]. 周林艳.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9]南路山东琴书调查与研究[D]. 董刚德.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10]鲁西南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开发的构想[D]. 王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