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海岳东,王勇,房秀霞,郑俊全[1](2022)在《初期或后期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序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初期与后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序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均接受PTGBD联合LC序贯治疗,其中70例在起病后7 d内(初期组),而另75例患者在起病7 d后(后期组)接受PTGBD,在其后择期行LC手术。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在围LC手术期,后期组手术失血量为(26.8±9.3)mL,显着少于初期组【(46.2±16.3)mL,P<0.05】,手术时间为(67.3±9.2)min,显着短于初期组【(83.2±8.3)min,P<0.05】,肛门排气时间为(22.5±5.9) h,显着短于初期组【(28.2±6.2)h,P<0.05】,腹腔引流时间为(3.3±1.1)d,显着短于初期组【(6.3±1.3)d,P<0.05】;后期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显着低于初期组(P<0.05);后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着低于初期组(P<0.05);后期组术后胆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着低于初期组的20.0%(P<0.05)。结论应用后期PTGBD联合LC序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好,更安全,并发症更少。
渠东[2](2021)在《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诊治提高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外科确诊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3组:分为A组(0~72 h)59例,B组(72 h~7 d)61例,C组(>7 d)60例。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糖、临床表现等并记录出院情况。进行3组患者手术过程的比较,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糖控制情况,及3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血糖波动指标对比,A组手术时间(1.10±0.15)h、手术出血量(80.92±13.62)mL及平均血糖波动(3.57±0.53)mmol/L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1、315.37、3.391, P<0.05),B组与C组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平均血糖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低血糖发生率、高渗性昏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包括穿孔、腹腔内出血、胆管损伤、转为开腹手术,A组(1/61、3/61、1/61、4/61)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9、8.307、6.574、7.397,P=0.047、0.016、0.037、0.02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感染、坏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手术获益较大。
潘伯渠[3](2021)在《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中从我院接收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选76例纳入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按照随机数表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都有38例。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72 h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发病后72 h内实行腹腔镜切除术。比较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短于对照组,P <0.05;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要低于对照组,P <0.05;分析两组患者复发率,对照组与观察组无区别,P> 0.05。结论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不同手术时机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发病后72 h内手术效果更理想,有效减少并发症产生,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张崇,沈思思,王明辉,刘吉盛[4](2021)在《急性重症胆囊炎PTGD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佳时机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急性重症胆囊炎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择PTGD术后行LC手术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14篇文献,均为先应用PTGD,术后2个月内与2个月后行LC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过Meta分析,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前胆囊壁厚度、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手术时间:95%CI (17.16~27.36),P<0.00001;(2)术中出血量:95%CI (17.20~38.20),P<0.00001;(3)术后住院时间:95%CI (1.96~4.91),P<0.00001;(4)中转开腹率:OR=6.73,95%CI(4.02~11.26),P<0.00001;(5)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95%CI(0.42~3.04),P=0.010;(6)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95%CI (5.38~7.72),P<0.00001;(7)术前胆囊壁厚度:95%CI (0.07~0.16),P<0.00001;(8)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OR=3.91,95%CI(2.54~6.01),P<0.00001;结论:急性胆囊炎行PTGD后2个月后行LC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曹鹏辉[5](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吴东洋[6](2021)在《PTGBD术后行LC治疗进展期急性胆囊炎时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进展期急性胆囊炎(AC)的时机,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三级)、迁安市人民医院(二级)、唐山市弘慈医院(二级)、唐山市中心医院(三级)四家医院就诊的行PTGBD治疗并择期行LC的120例进展期A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于PTGBD后早期(PTGBD术后7d)行LC,对照组(60例)于PTGBD后延期(PTGBD术后1月)行LC。统计对比两组LC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LC术前1d、术后1d、3d、7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降钙素原(PC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疼痛(VAS)评分、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并统计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手术情况:实验组中转开腹率11.67%(7/60)与对照组3.33%(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手术耗时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置管引流时间长于对照组,总住院日短于对照组,总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前后外周血WBC、血清PCT水平:组内比较,与术前1d相比,两组术后1d、3d、7d外周血WBC、血清PC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于术后1d达到最高峰(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术前1d、术后1d外周血WBC、血清P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d、7d外周血WBC、血清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手术前后血清ALT、AST水平:组内比较,与术前1d相比,两组术后1d、3d、7d血清ALT、AS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于术后1d达到最高峰(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1d、3d、7d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手术前后VAS、APACHEⅡ评分:组内比较,与术前1d相比,两组术后1d、3d、7d VAS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于术后1d达到最高峰(P<0.05);与术前1d相比,两组术后1d、3d、7d APACHEⅡ评分呈持续降低趋势(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术前1d、术后1d VAS、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d、7d VAS、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77%(2/53)与对照组1.72%(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术后7d行LC手术治疗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耗时及术后恢复时间,但能避免二次住院,在缩短总住院时间、减少总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虽然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应激反应相对严重,但不影响术后病情改善、肝功能恢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进展期AC患者的最佳方案。图6幅;表7个;参146篇。
谈义政[7](2021)在《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管引流与一期行LCBDE+LC+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9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PTGD分为一期手术组(LCBDE+LC,n=45)和二期手术组(PTGD+LCBDE+LC,n=5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与抗炎等基础治疗,一期手术组患者,24h内行LCBDE+LC+T管引流,二期手术组首先行PTGD,3日后行LCBDE+LC+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TGD前与PTGD 3天后检查/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1.71±12.43/40.1±9.47)岁、性别比(男/女,20/25、22/28)、基础病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D前与PTGD3天后检查/验结果显示:PTGD 3天后与PTGD前相比,ALT、直接胆红素分别从 63.22±27.84U/L、53.62±48.38umol/L 降至 50.78±22.38U/L、31.36±36.0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功能好转。体温、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从37.47±1.13℃、61.44±20.31ng/L、10.85±4.24×10^9/L、0.73±0.08、降低至 37.01±0.67℃、30.36±21.12ng/L、8.70±3.16×10^9/L、0.69±0.07,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身炎症好转。PLT、PT分别从88.65±40.1 × 10^9/L升至186.54±54.63×10^9/L、14.21±1.34s 降至 12.37±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功能好转。胆囊长径从10.02±2.04cm减至6.44±0.9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一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127.72±14.2min、78.12±21.64mL,二期手术组分别是58.40±11.96min、30.29±8.94mL,二期手术组显着低于一期组(P<0.05),此外,中转开腹率,一期手术组有8例(17.8%)中转开腹,显着高于二期手术组2例(4%)(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是20.62±1.98h、30.03±4.61h、34.85±3.08h、10.63±1.03d、14243.47±1557.58 元,二期手术组分别是13.78±1.79h、25.94±4.02h、32.4±3.47h、7.52±0.56d、12891.88±1498.28 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一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和胆漏分别为6例(13.3%)、5例(11.1%);二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1例(2%),无胆漏发生,一期手术组大于二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胆管损伤分别为:一期手术组为2例(4.4%)、1例(2.2%);二期手术组则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期手术治疗相比,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腹部切口感染,胆漏及中转开腹率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方式。
朱彩鹏[8](2021)在《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囊穿孔(gallbladder perforation,GBP)是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部分GBP患者临床表现与AC相似,延迟的诊断和外科干预使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对AC并发GB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AC并发GBP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发现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GB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8年0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所有符合筛选标准的128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胆囊是否存在穿孔分为未穿孔组(n=98)和穿孔组(n=30)。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BMI、入院体温、是否寒战),全身感染指标(PCT、hsCRP、WBC),肝功能指标(ALB、ALT、AST、ALP、TBil),影像学数据资料(是否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脂肪肝、肝硬化、胆囊周围积液)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其与GBP的相关性,最后得出AC并发G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128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穿孔组98例(76.6%),穿孔组30例(23.4%)。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穿孔组和穿孔组在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T≥38.5℃);感染相关指标及肝功能指标(WBC≥l5×109/L,ALB);影像学资料(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周围积液)等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其为AC并发GBP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AC患者的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T≥38.5℃、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周围积液为AC并发GB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LB升高是AC并发GBP的保护因素。[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C患者并发GBP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38.5℃、WBC≥15.0×109/L,ALB水平,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周围积液。其中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T≥38.5℃、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周围积液为其独立危险因素;ALB水平升高是GBP的保护因素。2.AC患者并发GBP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可能发生GBP的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GB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李一泽[9](2021)在《PTGBD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适宜时机,以及经PTGBD治疗急性胆囊炎后对后续LC手术难度的影响,为选择不同时机治疗急性胆囊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间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4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将48例病例按照从急性胆囊炎发作到PTGBD的治疗时间分为小于72h组和大于72h组,并按照从PTGBD到LC的间隔时间分别以1周,4周,8周为临界值进行分组。观察指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以及严重粘连率。结果:1.急性胆囊炎发病至PTGBD时间≤72h和>72h的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粘连程度,中转开腹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胆囊炎发病至PTGBD时间≤72h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较少,粘连程度低,中转开腹率低。2.PTGBD至择期LC时间≤1周和>1周且≤4周的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粘连程度,中转开腹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PTGBD至择期LC时间≤1周和>4周且≤8周的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中转开腹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GBD至择期LC时间>4周且≤8周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少及中转开腹率低;PTGBD至择期LC时间≤1周和>4周且≤8周的两组患者粘连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PTGBD至择期LC时间>1周且≤4周和>4周且≤8周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中转开腹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GBD至择期LC时间>4周且≤8周的患者手术时间少,中转开腹率低;PTGBD至择期LC时间>1周且≤4周和>4周且≤8周的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粘连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PTGBD至择期LC时间>8周和>4周且≤8周的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及粘连程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GBD至择期LC时间>4周且≤8周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少及中转开腹率低,粘连程度低。结论:1.对于不适合早期行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立即进行PTGBD治疗。2.PTGBD后序贯LC治疗的最佳间隔时间为4-8周。
钟银生[10](2021)在《PTGBD干预时机对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择期LC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干预时机对高危急性胆囊炎病患择期行LC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因急性胆囊炎入院行PTGBD治疗的病患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早期干预组(≤2天)30例;晚期干预组(>2天)36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原因、置管相关并发症、手术困难度、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两组临床患者入院年龄、合并症等基本资料、置管相关并发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急性胆囊炎症状发作到PTGBD时间间隔≤2天(早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17.5min,105.75-126.5min)vs(133min,120.0-148.0min),P=0.001;术中失血量较少(20ml,8-44.25ml)vs(40ml,16.25-95.0ml),P=0.017;严重粘连率显着降低5/30[16.7%]vs20/36[55.6%]),P=0.001),转为开腹手术率显着降低(3/30[10%]vs11/36[30.6%],P=0.042)。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症状发作到PTGBD间隔时间与腔镜中转之间有相关性Rs为0.25(P=0.043)。结论:PTGBD在症状发作2天内执行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中转率、阻止胆囊炎症病理进展及降低粘连程度以达到降低患者手术困难,减轻患者住院时间。急性胆囊炎患者在PTGBD后进行LC的中转发生率和执行PTGBD间隔时间呈正相关。
二、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初期或后期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序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围LC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3 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3组患者手术过程比较 |
1.3.2 3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3组患者手术过程情况比较 |
2.3 3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
2.2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
3 讨论 |
(5)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收集 |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
1.7 研究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 结果总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解剖变异 |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
3.2 术前资料 |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
3.3.2 PCS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6)PTGBD术后行LC治疗进展期急性胆囊炎时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选取标准 |
1.1.3 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
1.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
1.2.3 两组LC手术前后外周血WBC、血清PCT水平对比 |
1.2.4 两组LC手术前后血清ALT、AST水平对比 |
1.2.5 两组LC手术前后VAS、APACHEⅡ评分对比 |
1.2.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1.3 讨论 |
1.3.1 老年进展期AC临床表现与特点 |
1.3.2 PTGBD在 A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1.3.3 LC在老年AC患者中的应用优势 |
1.3.4 PTGBD术后LC时机的选择 |
1.3.5 PTGBD后 LC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
1.3.6 研究局限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和分级 |
2.1.1 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 |
2.1.2 急性胆囊炎分级 |
2.2 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进展 |
2.2.1 外科手术 |
2.2.2 介入治疗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TGD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PTGBD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PTGBD干预时机对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择期LC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收集资料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TGBD临床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初期或后期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序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研究[J]. 海岳东,王勇,房秀霞,郑俊全.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2(01)
- [2]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影响[J]. 渠东. 系统医学, 2021(22)
- [3]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潘伯渠.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1)
- [4]急性重症胆囊炎PTGD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佳时机的Meta分析[J]. 张崇,沈思思,王明辉,刘吉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1(06)
- [5]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6]PTGBD术后行LC治疗进展期急性胆囊炎时机的临床研究[D]. 吴东洋.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7]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谈义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8]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D]. 朱彩鹏.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9]PTGBD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选择[D]. 李一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PTGBD干预时机对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择期LC的影响[D]. 钟银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