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多发转移放疗一例

双肾多发转移放疗一例

一、放射治疗双肾多发性转移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典华[1](2020)在《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采用放射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提高,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瘤患者能够显着降低疼痛感受,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许阿磊[2](2020)在《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分析常规SPECT/CT(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和定量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探讨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方面的优越性。2.通过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定量SPECT/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骨转移病灶SUVmax(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值变化来探讨定量SPECT/CT在骨转移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我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因乳腺癌可疑骨转移行常规SPECT/CT和定量SPECT/CT检查的病例63例,全身骨显像检查均发现有单发或多发放射性异常浓聚灶,对发现的可疑骨转移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其中使用常规SPECT/CT显像的有30例,使用定量SPECT/CT显像的有33例,由核医学医师对可疑病灶进行初步诊断,对初步诊断进行随访、定期复查CT、MRI或病理穿刺结果等获得最终正确诊断,将初步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计算常规SPECT/CT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对患者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SPSS16.0软件,对常规SPECT/CT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两组数据的差异行χ2检验。2. 收集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确诊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3例,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定量SPECT/CT显像,测量骨转移病灶治疗前的SUVmax值,对于多发骨转移患者取骨转移灶SUVmax的最高值,骨转移病灶连续综合治疗2个月,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双膦酸盐等,治疗结束1个月后再次行定量SPECT/CT显像,并采集同一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的SUVmax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骨转移病灶治疗前后SUVmax值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结果:1.常规SPECT/CT显像共30例,初步诊断为骨转移者20例(单发骨转移者8例,多发骨转移者12例),非骨转移者10例,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24例(单发骨转移者8例,多发骨转移者16例),非骨转移者6例,灵敏度75.00%,特异度66.70%,准确度73.30%;定量SPECT/CT显像共33例,初步诊断为骨转移病灶29例(单发骨转移者13例,多发骨转移者16例),非骨转移4例,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29例(单发骨转移者11例,多发骨转移者18例),非骨转移者4例,灵敏度96.60%,特异度75.00%,准确度93.90%,χ2=4.09,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例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定量SPECT/CT显像,治疗前选取的骨转移病灶中,SUVmax最小值为11.07,最大值为46.08,SUVmax的平均值为22.60,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的SUVmax最小值、最大值以及平均值分别为5.60、61.82、16.71,t=3.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SPECT/CT可以显着提高对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并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宝[3](2019)在《Bookend定量灌注及T1 Mapping在脑胶质瘤和转移瘤放疗后临床管理中的价值》文中认为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分为I-IV级,其中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及Ⅳ级)恶性程度更高,占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70%以上。对于初发的高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后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高级别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肿瘤细胞放化疗抗性的产生等因素,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放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复发。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有15%-40%的癌症病人会发生颅内转移。放疗是脑转移瘤治疗的一线方案,尤其是随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发展,诸多患者从适形放疗及伽马刀治疗中受益。然而,由于肿瘤细胞放疗抗性及原位二次种植等因素的存在,转移瘤患者放疗后也会复发。放疗不仅会杀伤肿瘤细胞,也会对肿瘤周围的正常脑组织造成无法避免的伤害,称之为放射性损伤。放射性损伤分为急性放射性损伤、早期放射性损伤和晚期放射性损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放疗后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管理决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然而同肿瘤复发时一样,放射性损伤也会在增强MRI上表现为明显的强化区域,因而常规的MRI在鉴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放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损伤时,其作用有限。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是目前最常见的用于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鉴别的成像序列,然而传统的DSC-PWI序列图像分辨率低且不能做定量分析,这有碍于放疗后病灶灌注信息的动态评估和一致性评价。Bookend DSC-PWI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定量灌注技术,本论文第一部分即研究了基于 Bookend DSC-PWI 技术的绝对脑血容量(absolute Cerebral Blood Volume,aCBV)在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鉴别上的优势。正确的诊断解决了放疗后病灶的定性问题,但这只是脑肿瘤放疗后临床管理的第一步。肿瘤复发后,二次放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放疗后的病灶在增强TIWI上的强化范围并不与肿瘤真实的复发范围一致,如何准确定义肿瘤复发的真实区域进而实现精准二次放疗是脑肿瘤放疗后临床管理的第二步,因此本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高级别胶质瘤复发后,基于Bookend DSC-PWI技术的精准二次放疗的可行性,解决了肿瘤定位的问题。尽管Bookend DSC-PWI技术有着种种优势,但是其作为DSC-PWWI本质的劣势没有改变,如伪影重、对出血敏感、分辨率低及需要团注效应等,这些缺点也限制了其在脑胶质瘤和转移瘤放疗后的临床管理决策中更广泛的应用,T1 Mapping技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本文第三部分研究了强化T1 Mapping技术在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鉴别中的可行性,同时解决了定性和定位问题。本论文的三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解决在脑胶质瘤及转移瘤放疗后的临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第一部分绝对CBV在鉴别脑转移瘤伽玛刀放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坏死中的优势:与相对CBV的比较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绝对脑血容量(absolute Cerebral Blood Volume,aCBV)在鉴别脑转移瘤伽玛刀放射治疗(Gamma Knife Radiosurgery,GKR)后肿瘤复发(Tumor Recurrence,TR)和放射性坏死(RadioNecrosis,RN)中的价值,并评价aCBV相对于相对CBV(relative CBV,rCBV)的优势。材料与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46例脑转移瘤患者在行GKR数月后,出现病灶强化范围比治疗前扩大或病灶消失后又重新出现的情况,这些病人均行Bookend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扫描。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磁共振随访结果或组织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TR组或RN组。获得两组患者病灶的aCBV(CBVlesion)和对侧正常白质的aCBV值(CBVNAWM)。平均rCBV计算为CBVlesion/CBVNAWM,此结果与传统DSC-PWI的rCBV等效。组间和组内差异分别采用双侧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配对检验进行显着性检验。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验证aCBV与rCBV值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结合了双向混合模型的Fleiss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ing Operative Curve,ROC)分析确定灌注参数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的最佳截断值。结果:TR组中的CBVlesion明显高于两个组里的其他参数(p<0.001)。CBVlesion的观察者间差异小于CBCBNAWM和rCBV(p<0.001)。虽然CBVlesion与rCBV显着相关(r=0.914,p<0.001),且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相同(均为96%),但CBVlesion鉴别诊断的敏感性较高(96.9%vs 90.9%)。CBVlesion的最佳截断值为2.18 ml/100g。结论:Bookend DSC-PWI是脑转移瘤GKR后影像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aCBV与rCBV相比,前者不仅可以对病灶的CBV进行定量分析,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第二部分Bookend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指导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伽玛刀再放射治疗目的:复发高级别胶质瘤(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rHGG)的精准二次治疗一直是脑胶质瘤放化疗后临床管理决策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二次放疗方法会非选择性地照射所有强化区域,造成更大范围的放射性损伤。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Bookend DSC-PWI引导的个体化GKR对rHGG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总共有26例rHGG患者接受了Bookend DSC-PWI指导的个体化GKR治疗。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总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定义为aCBV图上的高灌注区,截断值为2.2 ml/100g,而非采用覆盖所有强化区域的传统方法。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umor Volume,CTV)在GTV基础上外扩3毫米。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预后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32个月,GKR后PFS中位数为8个月(95%CI[6,12]);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0.8和11.5%。中位数OS为25.5个月(95%CI[18,40]);1年总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和57.7%。原发病灶的病理分级和CTV可作为PFS的预后因素。然而,在本研究的这些患者中,统计结果显示没有参数可以作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的放射毒性损害。结论:Bookend DSC-PWI引导的个体化GKR治疗rHGG是可行的,这些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尽管如此,原发病灶为WHO Ⅲ级和肿瘤复发体积较小的rHGG患者可以从这种治疗方法中获益。第三部分强化T1 Mapping技术在鉴别脑转移瘤伽马刀放射治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坏死中的价值目的:Bookend定量灌注在脑胶质瘤及转移瘤GKR后的临床管理决策中有着很多优势,然而其作为DSC-PWI的本质劣势没有改变。T1 Mapping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定量成像手段,且能很好的弥补Bookend DSC-PWI的劣势,,本研究旨在探究强化T1 Mapping技术在脑转移瘤GKR后的复发与放射性坏死中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间,56位转移瘤的病人在接受伽马刀治疗后被纳入此前瞻性研究。影像学检查示病灶的强化范围扩大或重现出现强化灶,病人的影像学数据均包括强化的颅脑T1 Mapping。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病人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根据影像随访结果(平均11.5个月)或病理结果,病人被分为放射性坏死组(RN)和肿瘤复发组(TR)。分别获取放疗后病灶在注射对比剂后5分钟的T1值(Tl5min)和60分钟的T1值(T160min),以及在相减图上的值(T1differ),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组间差异,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ing Operator Curve,ROC)用来分析诊断指标的鉴别能力,并计算特异性和敏感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来评估Tldiffe与rCBV的一致性。结果:两组之间Tl5min,T160in和T1differ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2、p=0.004、p<0.001)。相对于T15min和T1differ在鉴别放射性坏死的效能更高(p值均<0.001),其最佳截断值为71.1ms(曲线下面积0.97,95%可信区间[0.93,1.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96.5%。Tldiffer和rCBV值有明显相关性(r=0.58,P<0.01)。结论:强化T1 Mapping技术可以用于脑转移瘤GKR治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的鉴别诊断,在T1 Mapping的参数中,基于相减图像的T1differ值,具有最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董毅[4](2019)在《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与骨转移瘤切除术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168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目的:骨转移发病率随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分析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肾细胞癌骨转移的认识。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骨转移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影像学特征,肾细胞癌亚型、骨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等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并对52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原发灶和骨转移灶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资料进行配对分析。研究结果:共有16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41例(83.9%),女性27例(16.1%),骨转移灶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脊柱是最常见的骨转移受累部位。85例患者在肾脏原发肿瘤切除术后出现骨转移,肾脏手术至诊断骨转移时间平均为52.9个月(2-253个月)。83例首次就诊时已出现骨转移的患者中54例以骨相关事件为首发表现。160例患者骨转移病灶经病理诊断可明确病理亚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50例(93.7%),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骨转移患者中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占49.3%,配对患者中为69.2%,显着高于同期接受肾肿瘤切除术的肾细胞癌患者(18.2%)。配对分析患者中4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23例肾脏病灶组织病理提示肿瘤侵犯肾被膜(52.2%)。配对分析结果提示Ki.67标记指数在肾脏原发灶中指数为(6.09±5.12)%与骨转移灶为(9.55±10.73)%存在差异(p=0.042),且原发灶与骨转移灶Ki.67标记指数存在关联。研究结论:男性、FuhrmanⅢ/Ⅳ级与肿瘤侵犯肾被膜是发生骨转移的高危因素,肾透明细胞癌较肾非透明细胞癌更容易发生骨转移,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加强随访与骨转移相关筛查。配对标本显示骨转移灶Ki.67标记指数较原发灶高,提示原发灶与转移灶的病理特点并不完全相同,获取骨转移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或许可指导进一步治疗。第二部分肾细胞癌骨转移瘤切除手术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骨转移瘤发生率较高,且显着降低患者的总生存期,本研究探讨肾透明细胞癌骨转移患者接受骨转移瘤切除术的预后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骨转移瘤切除术的168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MSKCC评分、IMDC评分、肾细胞癌组织学亚型、是否肾脏手术、肾脏肿瘤术后至发现骨转移的时间、骨转移瘤数目、发现骨转移至手术的时间、术后是否辅助靶向治疗、放疗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时间从骨转移瘤切除手术开始计算。生存率及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全组168例患者随访期间共进行骨转移瘤切除手术219次,其中1次手术120例(71.4%),2次手术45例(26.8%),3次手术及以上3例(1.8%),围手术期死亡3例(1.8%),失访9例(5.3%)。自首次骨转移瘤切除术后随访时间3-113个月,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4%、55.9%、31.8%。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单纯骨转移、孤立骨转移、MSKCC评分、IMDC评分都可影响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单纯骨转移、MSKCC评分、IMDC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研究结论:对合适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进行骨转移瘤切除手术可行,术前单纯骨转移、MSKCC评分、IMDC评分是影响骨转移瘤切除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现有的MSKCC、IMDC风险模型进行“分层而治”,此外还应考虑到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与死亡率。

张伟[5](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袁刚[6](2019)在《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嗜铬细胞瘤(PCC)/副神经节瘤(PGL)是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源自神经嵴细胞,通常富含血管,临床表现为高儿茶酚胺分泌,也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病因。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内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以外的肿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约60%的PCC/PGL是由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家族遗传的特征。如VHL基因突变导致的VHL综合征、RET基因突变所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MEN2)、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基因突变所致Von Recklinghausen病、SDHB突变致副神经节瘤合并肾细胞癌等;但是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其发病机制不太了解,导致对该类患者误诊或漏诊,对家族中的高危人群缺乏规范诊疗、随访计划。因此通过本研究,探索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为建立遗传性PCC/PGL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大坪医院收治的符合遗传性PCC/PGL临床特征的52例病人,进行易感基因(VHL,RET,SDHX NF1,SDHAF2,TMEM127等)筛选,结果阳性者同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该基因的Sanger验证,明确家族成员是否携带相同基因突变。根据突变基因类型及临床特征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长期随访患者疾病进程。研究结果及结论:1.5个VHL基因突变家系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我们初步鉴定了4种VHL基因错义突变:(1).c.239G>T(p.Ser80Ile)突变导致肾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符合VHL综合征2B亚型的临床表现;(2)c.232A>T(p.Asn78Tyr)突变患者只表现肾细胞癌,符合VHL综合征1型的临床表现;(3).c.500G>A(p.Arg167Gln)突变患者较早出现视网膜、小脑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符合VHL综合征2型的临床表现;(4).c.293A>G(p.Try98Cys)突变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关,符合VHL综合征2型的临床表现。不同VHL突变位点导致的临床表型不同。推荐根据基因突变位点及对应的临床表型差异,为VHL综合征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随访策略,提高对特定位点突变VHL综合征患者特定表型的预测能力。最终改善VHL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2.VHL综合征相关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效果初步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当VHL综合征患者同时合并多发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而无法外科手术切除时,可采用舒尼替尼治疗全身多发肿瘤。我们统计了3例VHL综合征患者舒尼替尼治疗效果,这3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均有明显的临床改善。患者1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19个月后,嗜铬细胞瘤和肾细胞癌的肿瘤体积缩小;患者2经舒尼替尼治疗后肾细胞癌停滞生长1年;患者3经治疗后肾细胞癌无进展生存6年;所有患者均在继续随访中。综上所述舒尼替尼治疗VHL综合征相关肾细胞癌有明确疗效,同时对于VHL综合征相关的其他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有明显疗效,且药物副反应可耐受。3.RET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了3种RET基因突变:(1)家系1的Cys634Ser突变;(2)家系2的Cys611Tyr突变;(3)家系3的Cys634Tyr突变。先证者1和2主要表现为同时出现甲状腺髓样癌(MTC)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先证者3仅发生甲状腺髓样癌。根据RET基因突变甲状腺髓样癌外显率(70岁前几乎为100%)及不同突变位点与甲状腺髓样癌发生的危险度(发生的早晚),推荐高危险度患者需行预防性甲状腺切除术。4.罕见HIF2α体系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研究我们发现了1例极其罕见的HIF2α体系突变(发生于胚胎神经节定向干细胞)引起的多发性、复发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红细胞增多症患者。HIF2α的12外显子1589(C.1589c>T)位点杂合错义突变导致丙氨酸(530)取代缬氨酸(p.Ala530Val),该突变导致VHL不能结合水解HIF2α,从而导致HIF2α稳定表达及下游信号激活。HIF2α体系功能增强突变导致肿瘤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患者外周血细胞中未检测到该基因错义突变,因此HIF2α体系突变(发生于胚胎神经节定向干细胞)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的重要原因。这也表明HIF2α体系突变在遗传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武凯丽,白侠,赵建国[7](2018)在《89Sr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骨骼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由此引起的骨痛、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会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转移瘤的治疗呈多样化,放疗与89Sr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单一的治疗方式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该文综述了89Sr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刘茗露[8](2017)在《淫羊藿对骨代谢影响机制研究及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的影响。探讨淫羊藿总黄酮联合放疗或者化疗对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1将雌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卵巢切除手术(Ovariectomize,OVX组),另一组接受假手术(假手术组)。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并将BMSCs随机分为4个组:OVX组;淫羊藿苷(10-5 mol/L)处理组;淫羊藿苷(Icariin,ICA)+5 mg/L法洛德西(ICI 182780)处理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矿化结节形成、钙沉积量、雌激素调节蛋白2(Estrogen Regulatory Protein 2,PS-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成骨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Ceceptorα,ERα)和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oblast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OSX)蛋白、mRNA表达以及骨形成量。2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在本院住院接受诊治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38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69例/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在研究结束时,放疗组22例患者脱落(包括死亡),47例患者纳入统计;联合治疗组17例患者脱落(包括死亡),52例患者纳入统计。放疗组患者接受单纯放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放疗和淫羊藿总黄酮联合治疗。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骨折发生率、骨痛、骨转移、活动能力、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3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在本院住院接受诊治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5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化疗组和联合治疗组,78例/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在研究结束时,放疗组24例患者脱落(包括死亡),54例患者纳入统计;联合治疗组18例患者脱落(包括死亡),60例患者纳入统计。化疗组患者接受介入化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化疗和淫羊藿总黄酮联合治疗。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骨折发生率、骨痛、骨转移、活动能力、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ICA组BMSCs的ALP活性、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矿化结节形成、钙沉积量、PS-2、PR、Runx-2、ERα和OSX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骨形成量明显减少;与ICA组比较,ICA+ICI组BMSCs的ALP活性、性磷酸酶阳性克隆、矿化结节形成、钙沉积量、PS-2、PR、Runx-2、ERα和OSX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骨形成量明显增加。2两组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钙(Calcium,Ca)、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治疗后的骨密度较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骨折发生率为25.53%,联合治疗组骨折发生率为9.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97,P=0.036);放疗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72.34%,联合治疗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6.5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74,P=0.039);放疗组骨转移缓解总有效率为53.19%,联合治疗组骨转移缓解总有效率为78.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53,P=0.049)。放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76.60%,联合治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0.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74,P=0.039);放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44,P=0.932);放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气促、失眠、经济困难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失眠、经济困难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的躯体功能、疼痛、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的血清E2以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E2明显高于化疗组,血清Ca明显低于化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治疗后的血清ALP和BG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ALP和BG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ALP和BGP均明显低于化疗组;化疗组治疗后的骨密度较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组骨折发生率为27.78%,联合治疗组骨折发生率为1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30);化疗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53.70%,联合治疗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07,P=0.039);化疗组骨转移缓解总有效率为50.00%,联合治疗组骨转移缓解总有效率为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1,P=0.039);化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72.22%,联合治疗组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8.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4,P=0.049);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08);化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疼痛、恶性呕吐、失眠、食欲丧失、腹泻、经济困难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恶心呕吐、失眠、腹泻、经济困难、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组间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疼痛以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淫羊藿苷能够促进卵巢切除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2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有所降低,但在放疗的基础上服用淫羊藿总黄酮能够缓解生活质量的恶化,可能与其减轻患者骨质疏松和骨痛,抑制骨转移以及改善患者活动能力相关。3淫羊藿总黄酮能够提升接受化疗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淫羊藿总黄酮缓解骨质疏松,减轻骨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并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相关。

史红媛[9](2016)在《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文中指出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医学有机结合,在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无创性监测活体分子过程成为可能。分子影像学的核心是将分子探针引入活体内,使标记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后发出信息,再利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实现对单个细胞、甚至单个分子的非侵入性显像。因此分子探针是分子成像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随着纳米材料科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出现了以生物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具有形态及尺寸可控、化学性质温和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物理特点在分子成像方面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实验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成功制备了表面包裹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金纳米粒子(Au@BSA)。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Au@BSA形貌均一、分散性好。细胞毒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Au@BSA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有利于下一步进行活体实验。体外CT成像结果显示,在相同的Au和I浓度时,Au@BSA较传统临床上使用的含碘造影剂(优维显)具有更高的X射线衰减系数,同时Au@BSA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有利于为构建CT成像分子探针提供生物纳米材料载体。以上结果均证实BSA包裹的Au@BSA有望被作为分子探针的载体用于体内CT成像,尤其是肿瘤的靶向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一直以来都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乏氧是各种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代谢、侵袭及转移等密切相关。乏氧环境的存在也是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产生抵抗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肿瘤乏氧进行非侵入性的显像、评估及监测,不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制定治疗方案、跟踪治疗疗效及提高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肿瘤乏氧检测和成像的非侵入性手段主要是核素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光学成像。但是,PET的低分辨率难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另外高辐射剂量不适用于肿瘤病人长期反复的监测。而光学成像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组织穿透力弱。如何在提供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实现对肿瘤乏氧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非侵入性显像、评估及监测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本实验中,我们针对当前肿瘤乏氧成像的热点问题,利用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纳米粒子(Au@BSA)和具有乏氧靶向功能的硝基咪唑基团,构建靶向肿瘤乏氧的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并建立人胰腺癌(Bx PC-3)皮下肿瘤模型,探讨所构建分子探针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观察该分子探针的灵敏性,我们建立了与胰腺癌乏氧水平不同的富血供人纤维肉瘤(HT-1080)皮下肿瘤模型作为对比。通过验证两种皮下肿瘤模型的乏氧水平的差异,探讨该分子探针区分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能力。以期通过构建的CT成像分子探针,实现肿瘤乏氧的显像、评估和监测,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将第一部分制备的Au@BSA金纳米粒子作为探针载体,利用靶向乏氧的2-硝基咪唑基团(NHA)通过酰胺化反应将两者连接起来,构建具有肿瘤靶向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通过核磁共振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表征,证明Au@BSA-NHA的成功制备。所构建的分子探针在不同的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经NHA修饰的Au@BSA可以在乏氧环境下肿瘤细胞的体外靶向作用,同时实现了对活体胰腺癌(Bx PC-3)皮下瘤荷瘤鼠肿瘤部位的靶向CT成像。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乏氧水平较高的人纤维肉瘤皮下肿瘤模型(HT-1080)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Au@BSA-NHA分子探针可以通过CT增强的程度反映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差异,表明该分子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胰腺转移瘤国内文献报道不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并缺乏特征性,甚至可以完全无临床异常,加上缺少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或重视不够,临床上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转移瘤的CT及临床资料,探讨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18例胰腺转移瘤患者共发现肿瘤36枚,其中6例为多发转移灶,12例为单发转移。18例胰腺转移瘤中,原发肿瘤为肺癌7例,胃肠道肿瘤5例,肾癌3例,骨肉瘤、心脏肉瘤及筛窦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8例患者肿瘤指标升高(来源于4例肺癌,3例胃肠道肿瘤和1例骨肉瘤)。原发肿瘤为肺癌和胃肠道腺癌(共12例17个病灶)的胰腺转移瘤CT表现为体积小且边界清晰,均质或是环形强化(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4例);少数表现为类似于局限性胰腺炎的局灶浸润性改变(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1例)。肾癌及心脏肉瘤的转移灶表现为典型的富血供肿瘤。来源于骨肉瘤的胰腺转移病灶CT表现特别,呈类似于囊腺瘤样的厚壁囊性病灶且伴有钙化。尽管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多样,但不同的原发肿瘤会有一定的特征,熟悉其CT表现并结合肿瘤病史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王传丽[10](2007)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八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对肺转移瘤的疗效。方法8例患者共41个肺转移瘤病灶分别行FSRT,参考剂量曲线为90%-95%,计划靶区(PTV)≤30 mm、30-40 mm、≥40 mm者,分别放疗DT20 Gy/1次、30 Gy/2次、40Gy/4次。结果1-3个月复查,肺转移瘤完全缓解(CR)率100%,其中3例(37.5%)出现I级放射性肺炎。结论FSRT对肺转移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放射治疗双肾多发性转移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治疗双肾多发性转移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3 讨论

(2)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附图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影像学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3)Bookend定量灌注及T1 Mapping在脑胶质瘤和转移瘤放疗后临床管理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绝对CBV在鉴别脑转移瘤伽玛刀放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坏死中的优势:与相对CBV的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ookend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指导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伽玛刀再放射治疗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强化T1 Mapping技术在鉴别脑转移瘤伽马刀放射治疗后的复发和放射性坏死中的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发表论文及主要成绩
英文部分
    Part I Absolute CBV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currence and Radionecrosis of BrainMetastases after Gamma Knife Radiotherapy: A Comparison with Relative CBV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Figures and Tables
        Figures
        Tables
        References
    Part Ⅱ Bookend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GuidedCustomized Gamma Knife Re-irradiation of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s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Figures and Tables
        Figures
        Tables
        References
    Part Ⅲ Post-contrast T1 Mapping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ecurrence and Radionecrosisafter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Brain Metastasis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Figures and Tables
        Figures
        Tables
        References
    Total Conclusion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与骨转移瘤切除术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68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研究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肾细胞癌骨转移瘤切除术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统计分析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材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消融术前准备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2.3 技术成功定义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2.2 术后随访方法
        2.3 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3.2 并发症
        3.3 局部进展结果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3.5 全部生存率
    4 讨论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5 个家系VHL综合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VHL综合征相关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效果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RET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罕见HIF2α体系突变所致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例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VHL综合征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淫羊藿对骨代谢影响机制研究及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淫羊藿苷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形成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放疗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观察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观察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中西医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金纳米粒子(Au@BSA)的制备及活体CT成像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乏氧分子探针的构建及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目录

四、放射治疗双肾多发性转移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的影响研究[J]. 杨典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20(29)
  • [2]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D]. 许阿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Bookend定量灌注及T1 Mapping在脑胶质瘤和转移瘤放疗后临床管理中的价值[D]. 王宝. 山东大学, 2019(09)
  • [4]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与骨转移瘤切除术的预后因素分析[D]. 董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5]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6]遗传性嗜铬细胞瘤的分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D]. 袁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89Sr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的研究进展[J]. 武凯丽,白侠,赵建国.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09)
  • [8]淫羊藿对骨代谢影响机制研究及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应用研究[D]. 刘茗露. 兰州大学, 2017(04)
  • [9]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D]. 史红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八例[J]. 王传丽.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7(0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