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生猪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敏,黎琪,孙玉丽,檀馨悦,王晴,张忠鑫,张晓琳[1](2021)在《宰前、屠宰及加工过程对冷鲜猪肉保水性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冷鲜猪肉的保水性作为影响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冷鲜猪肉保水性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生猪饲料营养、宰前管理、屠宰和冷却工艺等环节进行分析,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冷鲜猪肉保水性的增加、生产工艺优化、关键点有效控制及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冯建英[2](2021)在《刍议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猪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养殖行业规模不断过大,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管理和温度管理变得越发重要,关乎着猪能否健康生长和养殖者的切身利益,本文对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猪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梁永飞[3](2020)在《花椒籽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人畜争粮”问题的加剧,环保、防疫、人工、仔猪等成本的增加,消费习惯的改变,对生猪养殖的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猪作为杂食动物可以很好的利用多种植物资源。花椒籽营养丰富,有成为育肥猪饲粮原料的潜质。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使用部分花椒籽代替玉米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90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猪288头,预试验7d,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分为四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以饲喂基础日粮为对照,花椒籽等量代替2.5%、5%、7.5%玉米的饲粮分别作为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饲喂期为100d,测定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对猪部分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分析养殖效益。具体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试验Ⅱ组ADG最高,试验Ⅲ组ADG最低,料肉比最高;各组间pH45min、肉色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熟肉率、pH24h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组的肌肉失水率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对照组(P<0.05)。2.育肥猪肝脏中,试验Ⅰ组SFAs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Ⅰ组UFAs、PUFAs、n-6PUFAs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Ⅱ、Ⅲ组n-3PUFAs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n-6/n-3极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1),试验Ⅰ组极显着高于试验Ⅱ、Ⅲ组(P<0.01);试验Ⅲ组α-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Ⅱ组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1),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DH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猪背最长肌中,各组间MUFAs、n-6PUFAs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间SFAs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Ⅲ组UFAs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P<0.05);各试验组PUFAs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显着高于试验Ⅱ组(P<0.05);n-3PUFAs含量随添加量上升而上升,各组间差异显着(P<0.0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6/n-3随添加量上升而下降,各试验组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α-亚麻酸含量随花椒籽添加量上升而增加,试验Ⅲ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DH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育肥猪背膘中MUFAs、n-6PUFAs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SFA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UFAs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PUFAs试验Ⅱ、Ⅲ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n-3PUFAs随添加量上升而增加,试验Ⅰ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n-6/n-3随着添加量的上升而下降,各试验组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α-亚麻酸随添加量上升而增加,试验Ⅲ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DHA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5.育肥猪肾周脂肪中各组间SFAs、UFAs、MUFAs、n-6PUFAs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组PUFAs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P<0.05);各试验组n-3PUFAs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n-6/n-3极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1),试验Ⅰ、Ⅱ组显着高于试验Ⅲ组(P<0.05);各试验组α-亚麻酸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DH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增重成本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Ⅰ组、Ⅱ组(P<0.05),试验Ⅲ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Ⅰ组、Ⅱ组增重成本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增重成本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Ⅰ组、Ⅱ组每公斤增重收益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0.7%、1.4%,试验Ⅲ组相比对照组降低1.8%。综上所述:用2.5%~5%花椒籽代替玉米可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降低饲粮成本,增加养殖效益,改善猪肝脏、背最长肌、背膘、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添加花椒籽后肉质表型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殷晓晓[4](2020)在《中亚滨藜耐冷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度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造成植物生物量下降,影响植物地区分布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由于季节的变化等诸多外界不稳定因素,大多数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冷胁迫。大多数C4植物耐热而不耐冷,但中亚滨藜却具有较强的耐冷性。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耐冷C4植物中亚滨藜以及另外两种C4植物苋菜和玉米在冷胁迫下生理生化变化,来探究中亚滨藜植株耐冷的机理。本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中亚滨藜、苋菜和玉米的冷害临界温度:冷胁迫下,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中亚滨藜、苋菜和玉米植株的ΦPSⅡ、ETR、Fv/Fm、PIabs、ΦEo、ΦRo都会随之降低,当温度降低到植物的冷害临界温度以下时,植株的ΦPSⅡ、ETR、Fv/Fm、PIabs、ΦEo、ΦRo的值都会急剧下降。中亚滨藜的ΦPSⅡ、ETR、Fv/Fm、PIabs、ΦEo、ΦRo的值在1℃、-2℃、-5℃时下降明显,苋菜和玉米在4℃、7℃、10℃时下降明显。综合实验结果,中亚滨藜的冷害临界温度是在3℃左右,苋菜的冷害临界温度是在10℃左右。玉米的冷害临界温度是在14℃左右。因此,中亚滨藜的耐冷性远高于苋菜和玉米。2.不同温度处理下中亚滨藜、苋菜和玉米植株的光响应模型: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光响应曲线可以反映植物利用光的能力,也是确定光合作用能力与环境因素关系的重要工具,且光合-光响应曲线模型的精度比较高。本部分实验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分别对三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关键指标拟合值在正常温度下和冷胁迫温度下的差异,来研究植物的耐冷性。实验结果显示,10℃低温处理后,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α相较于25℃下生长的都有所下降;相较于苋菜和玉米,中亚滨藜的初始斜率α下降较小,表明中亚滨藜的量子产额下降小。另外,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10℃低温处理后相较于25℃也都有所下降,且相较于苋菜和玉米,中亚滨藜的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下降较小,表明中亚滨藜在低温下仍有利用强光的能力,不易发生光抑制。10℃低温处理下,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都显着上升,并以中亚滨藜的变化幅度最小。10℃低温处理后,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Φ相较于25℃下生长的都有所下降;相较于苋菜和玉米,中亚滨藜的初始斜率Φ下降较小。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最大电子流和光饱和点10℃低温处理后也都有所下降,且相较于苋菜和玉米,中亚滨藜的下降最小,说明中亚滨藜的光合电子传递受低温影响最小,由光能激发的电子的量子产额、电子传递速率最稳定,电子的产生与传递在高光强下也保持相对稳定。3.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冷胁迫下中亚滨藜、苋菜、玉米的光合作用都受到抑制,光合机构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Pn、Gs和Fv/Fm、ΦPSII的下降,但是不同植株的下降幅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亚滨藜相对于苋菜和玉米下降幅度较小。与此同时,冷胁迫下,中亚滨藜、苋菜和玉米的PEP羧化酶活性、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都下降,但是中亚滨藜的PEP羧化酶活性、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下降幅度小,仍保持较高的活性,这与中亚滨藜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是一致的。进一步实验发现,在低温下中亚滨藜的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下降,-SH含量明显升高,交替呼吸途径明显升高,显着高于苋菜和玉米的,说明这些生理改变与中亚滨藜的耐冷性密切相关。冷胁迫下,中亚滨藜、苋菜和玉米都表现出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升高和MDA含量的增加,但中亚滨藜的SOD活性的升高、MDA含量增加都低于苋菜和玉米,说明中亚滨藜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轻,而SOD在此起的作用不大。
戚守登,姚亚军[5](2019)在《夯实基础,统筹兼顾,做好猪场免疫工作》文中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猪场生猪免疫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些免疫过的猪群时有疫病发生。文章着重讲述了猪场免疫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该打好基础,保障生猪免疫应答反应能力,然后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免疫计划,才能为免疫成功提供良好保障。
王时雨[6](2019)在《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疫病的风险逐步加大。近年来小规模农户仍占相当的比重,完善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户生猪养殖现状及生猪疫病及疫病防控的现状,基于调研数据,对生猪养殖农户基本特征、饲养管理情况、对生猪疫病风险的认知情况、疫病发生情况、政策执行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分析了重点对免疫、兽药使用、消毒及清洁和隔离四种疫病防控行为的现状,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四种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大多数养殖户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少,养殖时间较短,养殖模式以自繁自育为主,80%以上的养殖场户没有专门的兽医。养殖农户对生猪疫病的认知较为薄弱,对于生猪发病的处理7.5%的养殖农户自己处理,64%的养殖农户找专门技术人员处理,28.5%的养殖农户两种处理方式都有。养殖农户对生猪的引种检疫重视程度较高,对于每头生猪的固定资产投入差别较大。2.免疫行为整体情况较好,有88.4%的养殖农户制定免疫计划、由兽医或专门技术人员制定的占49.7%;大多数养殖农户购买兽药时没有处方,平均使用6种兽药,兽药费用为66.24元/头,治疗性兽药费用高于保健性兽药费用;养殖农户对消毒及清洁的重视度较高,平均每天1-2次占77.7%;多数养殖农户猪场内隔离较完善,猪场外的隔离情况较差。3.免疫行为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的由大到小依次是固定资产投入(0.231),生猪收入(-0.194),饲料使用情况(0.181)等;兽药使用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是否雇有专业兽医(-0.177),近10年来当地发生重大疫情的次数(0.154),场长的养殖年限(-0.142)等;与消毒及清洁呈正相关关系的是固定资产投入、政策执行情况等,呈负相关关系的有出栏量、疫病认知情况等;养殖场选址情况、出栏量、文化程度等所有影响因素与隔离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加大疫病防控的宣传、制定适用的生猪安全养殖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当地疫病防控的信息服务平台等政策建议。
王朝滃[7](2019)在《饲料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及防控措施》文中提出生猪养殖中,饲料污染直接影响生猪制品的安全性。在饲料生产加工、运输、保存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易导致饲料受到污染。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饲料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和相应的防控措施。
吴媛媛[8](2018)在《光等离子体净化器改善母猪舍空气质量及生产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高产的基础,猪群健康状况与猪舍卫生环境密切相关,改善母猪舍空气质量,旨在改善母猪健康提高利用年限,促进仔猪健康发育。本试验采用光等离子体净化装备,分别对夏、冬季妊娠后期母猪及哺乳母猪舍内环境参数及母猪血液、仔猪脐带血免疫指标进行测定,获取母猪舍空气质量实态数据,探讨母猪舍添加净化器必要性,为改善母猪舍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信息。1.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在夏、冬两个季节进行,旨在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夏、冬季妊娠后期母猪内空气环境的影响,试验选取两栋相似的母猪舍,其中一栋安装光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与紫外灯装置作为净化舍,试验期间净化装置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另一栋无净化装置为对照舍。每天9:00、13:00和17:00分别检测猪舍内温湿度、固体颗粒物、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结果表明:夏季在妊娠母猪舍使用净化器可在13:00显着降低舍内PM2.5、PM10的浓度(P<0.05),在三个时间点对气载需氧菌及大肠杆菌差异均不显着;冬季与夏季相比,固体颗粒物和有害微生物的浓度大幅增加,其中气载需氧菌超出国家标准,在畜舍安装净化器可显着降低PM2.5、PM10和气载需氧菌及大肠杆菌的浓度。综上所述,夏、冬两个季节,在妊娠后期母猪舍内安装净化装备可降低畜舍有害物质的浓度,改善畜舍环境空气质量。2.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在夏、冬两个季节进行,旨在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夏季哺乳母猪、空气净化器与通风换气对冬季哺乳母猪舍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在母猪进入哺乳期进行,夏季选取选取两栋相似的母猪舍,其中一栋安装光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与紫外灯装置作为净化舍,试验期间净化装置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另一栋未安装净化装置为对照舍;冬季选取三栋有窗封闭式哺乳母猪舍,安装等离子体净化装置作为净化舍,拉窗留2cm缝隙为通风舍,另一舍无处理为对照舍。试验每天9:00、13:00和17:00分别检测猪舍内颗粒物、有害气体、细菌等指标。结果表明:夏季舍内随着仔猪个体数增多,舍内有害环境参数浓度增加,在哺乳期,通过净化器的净化作用可显着降低舍内PM2.5、PM10的浓度(P)<0.05),在13:00、17:00可显着降低舍内NH3、N2O的浓度(P<0.05),而在气载需氧菌及大肠杆菌差异不显着;冬季净化舍内PM2.5、PM10颗粒物浓度,CO2、NH3等有害气体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且能显着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P<0.05);通风舍内空气卫生质量相对优于对照舍和净化舍,但与净化舍相比,其舍内温度略低。结论:夏、冬季在猪舍安装净化装置和冬季白天适当缝隙换气,均能有效地改善哺乳猪舍空气卫生质量。3.净化对不同季节母猪、仔猪脐带血免疫指标及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在夏、冬两个季节,在净化舍和对照舍分别随机选择健康、体况良好的苏淮母猪各8头,待其产仔时,采取仔猪脐带血,试验结束后对母猪进行采血,并分别记录各个试验舍中母猪的产仔数、健仔数等繁殖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夏季净化舍内IL10、SOD和NO浓度显着高于对照舍的浓度,40日龄仔猪断奶窝重和断奶个体中与对照舍差异显着(P<0.05);冬季净化舍内母猪IgG、SOD浓度极显着高于对照舍(P<0.01),且净化舍内 IL10、NO和TNF-α指标浓度亦显着增加(P<0.05),仔猪脐带血相应指标之间差异不显着,通风舍内仔猪个体重在20日龄时开始低于对照舍,至40日龄达到差异水平(P<0.05)。综上所述,在畜舍安装净化器可提高母猪的免疫能力从而维护了仔猪的健康生长,通风对仔猪生长不利。
高航[9](2018)在《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共选用36头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去势公猪,借助猪开放式呼吸测热室,通过生长猪能量代谢试验,探究了不同环境温度下生长猪能量代谢规律机制;并使用气质连用、液质联用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生长猪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和激素指标检测,从能量代谢、血浆小分子代谢物和生理角度阐述了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及生理的影响。试验一: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体重为25±1.2 kg的生长猪36头,在6台猪开放式呼吸测热室中,设置6个温度梯度(18、21、24、27、30、32℃),试验共分6期进行,每期试验预试期7 d,正式期6 d。采用全收粪法测定其消化能和代谢能,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其净能值。每期试验结束时对猪前腔静脉采血进行血浆代谢组和激素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采食量、产热量、沉积蛋白和沉积净能等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采食量在18℃最高为1.47kg/d,在31.6℃最低为1.11kg/d;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沉积蛋白质和总沉积能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0.01),在24℃时生长猪蛋白质与总沉积最大;在不同采食状态下的呼吸熵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且在绝食状态下,环境温度对呼吸熵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试验二:基于LC-MS分析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血浆代谢组的影响。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生长猪血浆激素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血液中胰岛素和生长素浓度无明显影响;随着环境温度升高,生长猪血液中胰高血糖素(Glucagon)浓度先升高后降低(P<0.01),环境温度为27℃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最低为63.16 ng/ml,31.6℃时胰高血糖素浓度最高为98.11 ng/ml。血液中三点甲状腺原氨酸(3triiodthyronine,T3)浓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2),18℃时最高为0.63 ng/ml,31.6℃时最低为0.51 ng/ml;血液中甲状腺素(Thyroxin,T4)与皮质醇(Cortisol,COR)浓度均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极显着降低,在18℃最高分别58.60 ng/ml 与 69.23 ng/ml,31.6℃ 时最低为 30.96 ng/ml 与 29.05 ng/ml。基于 LC-MS 分析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血浆代谢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温度对猪的代谢模式具有较大的影响。从PCA图可以看出,在21、27和33℃三个不同温度处理组之间具有明显分离趋势。通过 HMDB(The 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 Genomes)等相关数据库与标准质谱进行比对得出:环境温度主要引起了生长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代谢的变化,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主要包括血浆中乳酸、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的变化,环境温度升高使得生长猪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浓度极显着减少(P<0.01);氨基酸代谢变化主要包括脯氨酸、羟基脯氨酸、半胱氨酸、鸟氨酸、肌酸等;涉及到脂肪酸变化的小分子物质主要包括亚油酸、花生四烯酸、胆汁酸、鞘磷脂、植物鞘氨醇、硬脂酸及其衍生物等,其中高温环境会导致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和花生四烯酸等浓度的显着升高。综上所述,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生长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有显着的差异,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其采食量、日增重显着降低,增重耗料比先减少后升高;生长猪的产热量和绝食产热量显着降低,蛋白质沉积、脂肪沉积和总沉积先升高后降低,在24℃时沉积最大;生长猪血液中T3、T4和皮质醇的浓度均显着降低,热应激程度加剧;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具有显着的影响。
颜云烽[10](2017)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要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快速推进影响下,地方畜牧产业发展也表现出明显趋势,例如各个地方的生猪畜牧产业就逐渐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提高生猪成活率与健康出栏水平,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场的标准化规模,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以南安市东田镇生猪养殖场为例,探讨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所应用的相关技术。
二、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生猪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生猪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宰前、屠宰及加工过程对冷鲜猪肉保水性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营养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1.1 饲料中蛋白质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1.2 饲料中维生素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1.3 饲料中矿物质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1.4 饲料中其他物质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2 宰前管理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2.1 宰前运输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2.2 宰前静养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2.3 宰前禁食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3 屠宰工艺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4 宰后冷却对冷鲜肉保水性的影响 |
5 结语 |
(2)刍议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猪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营养失调对猪生长的影响 |
1.1 食欲不振 |
1.2 烦躁或两眼潮红 |
1.3 异嗜 |
2 低温对猪生长的影响 |
2.1 下限临界温度对猪生长的影响 |
2.2 猪舍温度管理 |
3 小结 |
(3)花椒籽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养猪业发展现状 |
1.1 生长育肥猪饲粮中使用非常规原料的相关研究 |
1.2 猪脂肪组织应用研究 |
2 花椒籽研究现状 |
2.1 花椒籽开发利用现状 |
2.2 花椒籽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
3.1 猪脂肪酸代谢研究进展 |
3.2 富含PUFAs的原料作为猪饲粮添加剂的相关研究 |
4 α-亚麻酸研究进展 |
4.1 n-6PUFAs/n-3PUFAs的相关研究 |
4.2 猪饲粮中添加α-亚麻酸的相关研究 |
5 猪肉品质的研究 |
5.1 猪肉食用品质研究 |
5.2 猪肉脂肪酸研究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1.1 试验用花椒籽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及分组 |
2.2 肥育性能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肉品质和脂肪酸测定肉样采样方法 |
2.4 肉品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 脂肪酸检测前处理方法 |
2.6 脂肪酸检测方法 |
2.7 脂肪酸检测计算公式 |
2.8 花椒籽对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计算方法 |
2.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饲粮中使用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肥育性能、肉品质的影响 |
1.1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肥育性能的影响 |
1.2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
2 饲粮中使用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1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背膘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4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5 花椒籽代替玉米对育肥猪不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 饲粮中使用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1 饲粮中使用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肥育性能、肉品质的影响 |
1.1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肥育性能的影响 |
1.2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
2 饲粮中使用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1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背膘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4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 花椒籽代替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中亚滨藜耐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冷胁迫 |
1.1 冷胁迫对植物生物膜的影响 |
1.2 冷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3 冷胁迫对植物活性氧的影响 |
1.4 冷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5 冷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6 冷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光响应模型 |
3.C_4植物 |
4.中亚滨藜 |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的冷害临界温度 |
1.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中亚滨藜实验材料的培养 |
1.1.2 苋菜实验材料的培养 |
1.1.3 玉米实验材料的培养 |
1.2 材料的处理 |
1.2.1 中亚滨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2 苋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3 玉米实验材料的处理 |
2.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的冷害临界温度的测定 |
3.数据统计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中亚滨藜植株的冷害临界温度 |
4.2 苋菜植株的冷害临界温度 |
4.3 玉米植株的冷害临界温度 |
5.讨论 |
第三部分 不同温度处理下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的光合-光响应模型 |
1.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中亚滨藜实验材料的培养 |
1.1.2 苋菜实验材料的培养 |
1.1.3 玉米实验材料的培养 |
1.2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1.2.1 中亚滨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2 苋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3 玉米实验材料的处理 |
2.光合参数的测定 |
2.1 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等参数的测定 |
2.2 植株叶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2.3 植株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1 植株叶片光响应曲线的数据处理 |
3.2 植株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的数据处理 |
4.实验结果 |
4.1 低温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2 低温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3 低温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5.讨论 |
第四部分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1.2.1 中亚滨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2 苋菜实验材料的处理 |
1.2.3 玉米实验材料的处理 |
2.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2 MDA含量的测定 |
2.3 -SH含量的测定 |
2.4 SOD酶活性的测定 |
2.5 PEP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6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的测定 |
2.7 叶片不饱和脂肪酸指数的测定 |
2.8 交替氧化酶途径的呼吸速率的测定 |
3.数据统计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MDA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SOD酶活性的影响 |
4.4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SH含量的影响 |
4.5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6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的影响 |
4.7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不饱和脂肪酸指数的影响 |
4.8 不同温度处理对中亚滨藜、苋菜、玉米植株叶片的交替氧化酶途径的呼吸速率的影响 |
5.讨论 |
第五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夯实基础,统筹兼顾,做好猪场免疫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要注意夯实猪场免疫基础 |
1.1 创造良好的生猪生长环境条件 |
1.1.1 良好的通风条件 |
1.1.2 适宜的温度条件 |
1.1.3 合理的密度 |
1.1.4 尽量减少猪群应激 |
1.2 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 |
1.2.1 创建良好生物安全环境 |
1.2.2 实施良好管理模式 |
1.2.3 做好猪场日常管理 |
1.3 切实保证饲料质量和饮水安全 |
1.3.1 坚决杜绝霉菌饲料 |
1.3.2 确保饲料营养全面 |
1.3.3 开展饲料消毒 |
1.3.4 要确保饮水安全 |
2 要结合实际做好猪群免疫工作 |
2.1 要根据猪群有关情况安排免疫计划 |
2.1.1 根据猪群的生产目的制定免疫计划 |
2.1.2 根据猪群其他情况适度调整免疫计划 |
2.2 紧密结合环境状况安排免疫计划 |
2.2.1 养猪场环境 |
2.2.2 周边疫情流行环境 |
2.3.3季节变化环境 |
2.3合理选择使用疫苗 |
(6)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我国农户养殖生猪的现状 |
2.1 我国生猪生产现状 |
2.2 农户养殖在生猪业中的地位 |
2.3 农户养殖的生猪饲养管理现状 |
2.4 农户养殖生猪的防疫治疗费用情况 |
3 我国生猪疫病及疫病防控的现状 |
3.1 主要生猪疫病类型及流行种类 |
3.2 动物疫病防控相关政策 |
3.3 生猪疫病发生情况 |
3.4 养殖农户生猪疫病防控的现状 |
4 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分析 |
4.1 调研方案及数据说明 |
4.2 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疫病防控行为现状分析 |
4.4 小结 |
5 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生猪疫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 |
5.2 疫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5.3 兽药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5.4 消毒及清洁影响因素分析 |
5.5 隔离影响因素分析 |
5.6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饲料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危害 |
1.1 细菌污染 |
1.2 霉菌污染 |
1.3 农药污染 |
1.4 饲料添加剂污染 |
2 防控措施 |
2.1 规范生产环境 |
2.2 加强饲料原料卫生管理 |
2.3 规范养殖户饲料使用行为 |
3 结束语 |
(8)光等离子体净化器改善母猪舍空气质量及生产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畜牧场环保压力及其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
1.1 生猪生产所面临的环境压力 |
1.2 环境空气质量对母猪的影响 |
2 猪舍内有害物质的来源和危害 |
2.1 固体颗粒物的来源及危害 |
2.2 有害微生物的来源及危害 |
2.3 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危害 |
3 净化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3.1 物理消毒技术的应用 |
3.2 化学消毒技术的应用 |
3.3 饲养管理技术 |
3.4 空气净化装置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畜舍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环境指标 |
2.2 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固体颗粒物 |
2.3 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有害微生物的浓度 |
3 讨论 |
3.1 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环境指标的变化 |
3.2 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颗粒物的影响 |
3.3 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妊娠后期母猪舍内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章 净化器对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畜舍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环境指标 |
2.2 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固体颗粒物 |
2.3 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对比 |
2.4 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有害微生物浓度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环境指标的变化 |
3.2 净化对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固体颗粒物的影响 |
3.3 净化对不同季节哺乳母猪舍内有害气体的影响 |
3.4 不同净化模式对猪舍内微生物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净化对不同季节母猪、仔猪脐带血免疫指标及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母猪及脐带血免疫指标 |
2.2 净化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净化对母猪及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 |
3.2 净化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猪的体温调节机理 |
2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采食量的影响 |
2.1 低温对采食量的影响 |
2.2 高温对采食量的影响 |
3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产热的影响 |
3.1 低温对生长猪产热的影响 |
3.2 高温对生长猪产热的影响 |
4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激素指标的影响 |
5 代谢组学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5.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5.2 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试验一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日粮 |
1.3 试验地点及饲养管理 |
1.4 粪尿的收集和处理 |
1.5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1.6 计算公式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指标的影响 |
2.2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平衡的影响 |
2.3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利用的影响 |
试验二 基于LC-MS分析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血浆代谢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动物与日粮 |
1.2 样品采集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环境温度对生长猪激素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环境温度生长猪血浆代谢组LC-MS分析 |
讨论 |
1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 |
3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激素指标的影响 |
4 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全文结论及创新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入栏生猪的标准化规模饲养管理技术 |
1.1 营养饲养管理 |
1.2 保健管理 |
2 仔猪的高成活率养殖管理技术 |
2.1 养殖场新生仔猪的基本生长特征 |
2.2 仔猪高成活率养殖管理的技术要点 |
3 基于环境污染减少的标准化养殖技术 |
4 结语 |
四、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生猪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宰前、屠宰及加工过程对冷鲜猪肉保水性影响研究进展[J]. 李晓敏,黎琪,孙玉丽,檀馨悦,王晴,张忠鑫,张晓琳. 肉类研究, 2021(04)
- [2]刍议饲料营养失调及低温对猪生长的影响[J]. 冯建英. 今日养猪业, 2021(01)
- [3]花椒籽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 梁永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4]中亚滨藜耐冷机理研究[D]. 殷晓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夯实基础,统筹兼顾,做好猪场免疫工作[J]. 戚守登,姚亚军. 猪业科学, 2019(07)
- [6]生猪养殖农户疫病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时雨. 北京农学院, 2019(08)
- [7]饲料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 王朝滃.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8)
- [8]光等离子体净化器改善母猪舍空气质量及生产性能的研究[D]. 吴媛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环境温度对生长猪能量代谢的影响[D]. 高航.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10]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要点分析[J]. 颜云烽. 农技服务,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