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影视业加入WTO的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壕[1](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指出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丁美玲(DINH MY LINH)[2](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圣洁[3](2017)在《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到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影视发展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在影视行业的发展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国家为了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的影视业的发展给予了民营影视行业发展很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很多利于影视行业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国有媒体为代表的影视行业的发展还有民营影视媒体为代表的民营影视行业发展两种局面。国有大型影视媒体主要是以传统的电台,电视台和大型影剧院为主;而民营影视企业作为影视行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对国有影视单位的发展是一种补充。两者在我国文化产业中重要的影视业领域的运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起着重要作用,对其的全面剖析和对比研究以及管理模式的探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就国有与民营两类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丰富影视企业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成果。通过历史文献查询法、实际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的组合法,结合来源于互联网、公开出版物和书籍等二手资料和对若干相关行业从业者的一手访谈资料,在准公共物品和SWOT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讨论了、总结并对比了国有影视与民营影视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讨论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三个方面。首先,是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对政策的应对措施。其次,是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即融资模式等财务治理制度体系。最后,则是管理模式的组成部分,即管理模式所内含的企业的人才措施和产品市场政策。结合着浙江横店集团和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的例子,本文具体地分析和讨论了这些管理模式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内容。通过这些讨论,本论文就国有与民营的影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的管理优化模式,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入手,将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进行梳理,进行现状分析,选取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两类别中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的发展途径,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以期为影视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借鉴,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
花晖[4](2016)在《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科教影视史,近百年来曾几度辉煌,但经济体制转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脱离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生产机制,科教影视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结合影视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在充分把握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科教影视传播的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就基本逻辑结构而言,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理解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科教影视业均以事业机构的身份、依靠行政拨款运作,在统购统销的高产量背后,却是对经济效益的漠视。这一弊端随着90年代初推行体制改革而暴露无遗,经费短缺、自负盈亏导致生存举步维艰,身份转变的困局阻滞着科教影视产业前进的步伐。为解此困局,在第二部分中就产业所处环境展开了详实的考察,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展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科技不断革新的整体格局,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本面,但需注意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日益多样带来的消费结构调整;而在市场环境方面,产业规模偏小、产能偏低、行政干预犹存、发展参差不齐、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凸显。在把握现状的情况下,第三部分基于价值链理论,就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出了双重产业链的理论构想,从而构建起大科教影视产业框架。双重产业链设想的核心内容为:于前放映领域,通过层级放映、多窗发行,发挥影视作品这一核心资源的最大价值;于后放映领域,通过广告与衍生产品深度挖掘受众这一核心资源。双重产业链的意义则在于有效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产值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贯穿产业链,除了大力拓展移动平台的放映窗口,在衍生开发阶段,应围绕科教影视独特的科学价值,大力开发信息服务功能,搭建集数字影视资料库、网络游戏库、线上购票、版权交易伺服为一体的集成交互式平台。与此同时,营销与资本运作这两大薄弱环节亦亟待加强,以成为双重产业链的有机补充,从而完成大科教影视产业的整体构建。我国科教影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双重产业链与大科教影视产业构想的提出,是对过往科教影视产业发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创新与探索,有助于我国科教影视产业在改革过程中明确产业定位与属性,顺应市场需求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业态。
张蹇[5](2010)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论文的选题和本人对相关领域已有成果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研究的目的是:在理论上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开拓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法律理论,填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理论空白;在对现行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国际国内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参与WTO和UNESCO等有关国际组织的未来谈判提供法理参考;试着为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制定提供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想要实现以下目标:1、厘清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2、试图清理出一套有关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理论;3、设计一套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方案。无论是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规则还是对相关国内规则的研究,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是在于通过制度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尽管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具体实施这些规则的过程中,目标会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但研究国际和他国的文化产品贸易规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建立和运行,其最终的目标只能是而且必须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本人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的选择,在体例安排方面除了引言外,将论文分为五章。引言部分是对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及角度路径等进行描述,统领全文。第一章主要是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中所涉及的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细致的划分,并阐述了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语义、原则、渊源和价值理念等基本原理进行辨析溯源,从而厘清本文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为接下去的研究界定研究范围;第三章是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法律制度,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和WTO的相关规则进行实证考察,认为,一方面WTO规则当中存在有关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规则,但不够全面和细致,有的还可能会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产生冲突的地方;另一方面,其他国际公约有会充实和发展WTO相关规则的内涵。第四章在考证相关有关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法制度基础上,论述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中的自由贸易和文化产品保护之争以及这两者争议的解决路径选择;第五章主要论述中国的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制度安排。在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和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在WTO和UNESCO等相关国际谈判中,中国应坚持的立场和策略;如何在建构中国的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以应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挑战,促进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有好又快增长,这些问题都是本章论证的重点。
李静[6](2010)在《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重点是对1978—2008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研究。此30年对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外国电影从文革后期以买断方式恢复进口到中国,到199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复中国电影总公司以分账形式进口外国电影----即十部分账“大片”强势进入中国,直至21世纪中国加入WTO,依据国际性商业原则,进口至中国的外国分账影片数量强制性翻倍。30年间,中国共以商业形式进口了1279部国外影片作为影院放映,不同阶段进口影片的数量、质量、题材、国别、级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来源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的变化,反映到电影行业还包括各种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微观操作层面的改革。大批量的外国电影以不同方式进口至中国,对中国电影业及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梳理了30年间进口电影名单与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论文的正文部分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展开:第一章对30年间中国电影进口作历史过程的描述。即此30年中国以什么方式进口电影,进口了哪些外国电影,这些进口电影呈现出什么面目。把新时期30年中国进口的1279部电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简短梳理:主要包括1978—1993:买断进口电影的国别转向,1994—2000:分账进口电影登陆中国,2001-2008:分账进口电影数量激增。第二章来探讨进口电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从30年间中国社会体制演变的大背景中考查进口电影变化的原因。文革结束后,拔乱反正的政治语境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政治先行,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延续着“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宣教定位。在政治语境下,来自于第二世界的日本电影与法国电影在中国民众与知识分子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而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强国,其进口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并不甚明显。同时,进口电影作为政治外交的晴雨表,在中国与苏联、日本等国的文化外交中也发挥了特殊的政治作用。90年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引发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分账进口的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以巨大的资本优势,进入中国社会进而鲸吞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力图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最小的意识形态风险作为分账电影的引进原则,但实践表明,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在以商业利益为先导的好莱坞电影冲击下,中国本土电影业几近陷入崩溃境地。为了强化意识形态宣传,中国政府一度采用“政府输血制”支持国产电影业维持运行,但收效甚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使中国分账进口电影的数量强制性翻倍,进口至中国的外国电影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政府的强力保护下,分账电影进口量的增加并未使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全军覆没。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整合民间、海外、港台经济与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思路发展“大电影”观念,发起了对好莱坞的防守反击,并在本土市场上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三章,从电影管理体制的微观层面进行探讨:中国电影进口方式及进口影片的变化怎样刺激着中国电影行业管理体制,使之在困顿中发生变革。而反过来,由于中国电影业的管理政策、运作机制、进口权限等方面的变化给中国电影进口带来了改变,进而改变了进口影片的面目,对本土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时代文化风尚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本章沿着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脉络,分析在三个不同阶段进口电影在中国的面目、地位、作用、以及中国政府对电影进口的种种限制、措施,可以看出,中国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正是通过借用电影进口给中国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电影体制改革逐步走上正轨。第四章,从电影观念形态入手,探讨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正是这种不可见的影响令30年间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巨大变化。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影响,进口电影一步步打破了中国电影人原有的电影创作本体观念,并随之形成了以观众为中心的放映档期,引发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挑战传统官方立场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及余震效应使新时期中国电影格局在冲突断裂中浴火重生。第二节,探讨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怎样重新融入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受到了哪些阻碍。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电影在中国政府强力支持下,如何在好莱坞电影霸权统治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争取民族文化主权,同时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又做出了哪些努力。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寓言方式指出中国现有电影观念的局限性,同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走产业与事业两翼并行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电影进口而非进口电影(或进口影片),决定了这不是以文本分析的理论提升为基础的美学研究,只是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进口影片文本将作为个案引入研究视野。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以新时期30年进口电影为研究主体,将社会宏观背景与电影体制的微观视野相结合作为研究背景,集中于电影与社会建立的各种传播关系。本文力图将传播学的微观视野与宏观构架相结合---将美国经典传播学派的实证主义调查方法、受众分析理论与北美批判学派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不是不关注文本,它认为文本应当得到较多关注,但必须把它放在彻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来考察。”①与美国经典传播学相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批判传播研究不但一直注重权力问题,而且将它置于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来审视。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权力结构和传播资源分配模式。这一传统一开始就将传播研究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行为,呼吁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将30年进口影片的定量分析应用于电影制度史学研究,同时结合社会性别分析、萨伊德的东方学、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等文化研究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力图为30年中国社会体制变迁与进口电影传播的关系问题提供一种合法性阐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长处在于它向来强调结构形式的重要性,它一直致力于描述并分析影响传播商品的生产、分配与交换的结构形式,并主要考察国家如何规范这些结构。虽然政治经济学并未忽视商品本身和商品化的过程,但它仍然倾向于强调企业与国家的制度和结构。”目前国内还没有专着对新时期进口电影作专门性研究,同时囿于我国文化安全限制,亦没有国外学者对此项内容展开研究。本人在搜集了众多第一手的电影进口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体制演变及电影行业体制改革的角度对电影进口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综合性。
莫莉芬芳[7](2010)在《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越演越烈,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外各国的电影全球化政策的详细、具体比较,探明了中国与外国在对待电影产业进行全球化竞争时制定的政策的主要区别,分析了各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取得的效果,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可以引鉴的经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政策的比较研究是中国进入电影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基础条件,也是为推动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的前提,它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本土电影产业、提高本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国和外国一些电影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的电影全球化政策进行概述,然后从中外各国电影产业的“贸易政策”、“保护政策”、“国际合作政策”、“利用外资政策”、“‘走出去’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而详细地比较分析,得出中外各国电影产业对待全球化现象采取的政策的异同点。在这些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遥遥领先,而各国政府都在电影全球化政策中体现了鼓励拓展海外电影贸易市场、对国产电影进行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鼓励本国与外国合拍电影、积极利用外资;鼓励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影展和电影节。但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具体制定促进本国电影产业对外贸易的措施;没有对国产电影和与外国合拍电影制定政府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还缺乏合理利用和促进外资进入中国电影业市场的政策和措施;还存在世界电影市场脱节的情况,“走出去”政策没有具体落实。最后从这些不足之处中,引出外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对我国电影产业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并提出有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建议。
李洁[8](2009)在《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史,它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战后6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在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希望在促进自由贸易的同时,通过这一多边协调体制能够在解决文化与贸易之间潜在的冲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乌拉圭回合达成的《WTO协定》、((SPS协定》、((TBT协定》等有关协定与GATT1994一起成为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调整文化贸易的主要法律制度。但是由于文化与贸易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元性,通过现行WTO法律制度解决文化与贸易问题呈现出一定的困难。同时,虽WTO争端解决机制(DSB)未处理与文化直接相关的案例,但是通过它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案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司法能动主义和贸易至上的保守主义的反复无常,使得人们对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解决文化与贸易问题的前景产生怀疑。而这也是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WTO法律制度下与文化有关的各种规则的效力和适用性进行认真研究,探究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具体含义,揭示多边贸易体制下文化与贸易的辩证关系,澄清其在争端解决中的适用模式,为完善和构建WTO法律体制下完整和有效文化贸易法律制度、解决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文化与贸易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方法建议。《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一文在体系结构上共分六章,包括文化与贸易冲突的源起,WTO体制下文化贸易法律制度概述,WTO体制下文化贸易具体法律规则,WTO体制下文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文化与贸易的冲突与协调途径,中国的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等,各章按在内在逻辑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导论中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关于文化与贸易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成为文化贸易中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及其结果在促进文化与贸易的相互支持、实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维护当今和未来世代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文化与贸易问题的源起本章主要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关于文化这一概念,本章就这一概念的社会涵义与语义学涵义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法律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文化是一个抽象层面的概论,它是一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特征表现,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概念与内涵,都会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不断加深而深化。其次本章从经济、价值和法律三个层面来比较分析得出文化与贸易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国际贸易与文化冲突的分析发现,国际贸易的确是造成文化同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外部性和文化市场的失灵才是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价值观上来看文化与贸易,便会发现实际上一种“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某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等。接着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文化与贸易之间的冲突,得出冲突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层面的文化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其相互支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再次本章从文化与贸易的理念演进入手,分析了文化与贸易的问题的历史缘由。两者之间的冲突实则在二战之后便有发生,最初表现在法美之间的电影产业争夺战上。尔后在GATT1994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便力排众议,提出了“文化例外”这一概念,主张将与文化方面的贸易,特别是视听制品排除在WTO贸易体制之外。但很可惜,这一主张并未达到法国之所预期。20世纪90年代,文化多样性口号的提出逐渐取代了文化例外,因其更具有中立性,更容易获得其它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同。随着WTO自由贸易化的进一步向前推行,在多哈回合的谈判中,虽未涉及到文化议题,但是有关于视听制品的谈判仍停滞不前。虽20052005年UNESCO《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出台,但是切实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二、WTO体制下文化贸易法律制度概述本章首先指出,一般意义上,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调整对象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并对其概念与分类进行了国内、国际层面的探讨。文化产品一般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等,而文化服务一般包括音乐、戏剧、芭蕾和巡回演出和其他文化事项。继而,本章的第二节探讨了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政策措施”,它是一国关于文化贸易的态度的最直接表现,也是WTO法律制度所规范的具体行为之一。一般来说,一国的文化政策通常会以补贴,限制市场准入,税收措施,许可证限制,外国投资及所有权限制,本国内容要求等形式做出。之所以一国会实行上述文化政策措施,第一,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双重属性,不仅具有商品流通性,而且也具有文化保存性。第二,实施此等措施也是为了保护本国文化所为。文化产品与服务是文化贸易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些载体中文化因素的保护自然落在国家政府身上。而对于一国实施的歧视性的文化政策措施,若此种歧视未超过WTO法律规则的限制,自然可视为合法又合理。三、WTO体制下文化贸易具体法律规则此章的重点在于分析WTO法律体系中与文化有关的法律规则,包括GATT1994、GATS, SPS协定、TRIPS等等。本章从分析WTO中有关文化贸易的原则性条款入手,如GATT与GATS中所表现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及市场准入条款,认为厘清条款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文化同类产品与服务”。而这一认定标准是作为区别贸易保护主义与合法歧视措施的工具之一。笔者认为,在认定“文化同类产与服务”之时,需结合“目效标准”和“边境税标准”两种方法,通过分析文化政策措施的制定目的,消费者偏好,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等诸多方面来判断文化产品与服务是否为同类或是直接可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继而,本章对GATT与GATS中一般例外条款及其他与文化产品与服务相关的条款进行分析,一项文化政策措施是否在保护本国文化产品服务的同时,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任意不合理的歧视或对国际贸易形成的变相限制的判断标准应结合具体例外事项和引言两个部分进行分析。接着,本章对WTO其他法律文件中与文化产品与服务相关的法律规则进行了整理,如TRIPS协议,TBT协议,SCM协议,反倾销协议和保障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并联系这些法律规则分析当今一些国家的文化政策措施是否合法。最后,本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的现状认为GATS这一WTO法律协议的两个走势。第一,GATS虽是针对于各国影响服务贸易之措施而制订,但各国亦有着足够的自由与空间选择适用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但是面对现今自然流量过大的情况,对于自然人存在的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直接关系着贸易壁垒的实施。GATS之下的市场准入限制,就像GATT之下的数量限制一般,可以直接区分外国产品,而且不应禁止或限制外国文化产品的涌入。第二,与文化政策相关的最惠国待遇一般都表现在电影联合拍摄与印刷业之上。其实较多的最惠国待遇豁免措施都与第2章所述的文化政策措施的基本理论不符。而且按照GATS附件规定,最惠国待遇豁免应于2004年12月31日应终止。虽时间早已过去,但对这一条款的效力,WTO服务贸易委员会一直未对此做出解释。四、WTO文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本章旨在阐述WTO争端解决机制及其规则适用程序的基础。首先点出WTO专家小组与上诉机构基于DSU第3条第2款所取得的明示、默示及强制管辖权;接着以具体案例为例,从中分析WTO规则的法律解释及举证责任的承担方式,说明WTO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司法解释方式解决文化贸易问题的主要模式和WTO如何适用文化贸易规则的,并对这些案例审议方式和结果进行分析,阐明了现行文化贸易规则在适用方面的限制条件和实际效力、司法解释模式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第一,联系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与《国际法院规约》,其他国际法律文件是可以作为专家小组与上诉机构解释WTO的法律规则的依据的,而不管WTO成员国是否全部为此国际法律文件的缔约国。第二,在WTO专家小组与上诉机构的司法实践中蕴含着共时解释与扩充解释方法,可能会适用于文化这一动态概念。五、文化与贸易冲突的解决途径本章通过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回顾与分析,结合2005年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进而分析在WTO法律框架之外解决文化与贸易问题的可能性。作为第一个具体明确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件,本章首先分析UNESCO《文化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内容,目标与宗旨,及国家在国内层面及国际层面所为之措施,其次分析了UNESCO《文化多样性公约》与WTO这一多边自由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特别是此公约是否可以作为WTO国家在实施文化政策措施时的抗辩理由。在第四章分析WTO专家小组与上诉机构的司法解释的基础之上,认为在现行的WTO体制之内适用文化作为抗辩的手段成功率实在微乎其微。继而本章分析了在WTO法律框架之内解决文化与贸易冲突的可能性,其核心在于完善现行的WTO法律规则。如笔者认为对GATT1994第4条放映限制是存还是废的讨论,认为若废,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WTO国家之赞同,唯有对其进行修改,才可能满足现行需求。再如在具体例外条款之中加入文化多样性是否可能,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这样在WTO体制下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则为可行。另外,笔者对GATS项下如何体现发展中国家文化利益,对视听制品的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六、中国文化贸易法律制度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在加入WTO时对文化产品与服务方面的具体承诺,从三个方面出版物及报刊业、影视业和音像业来分析文化贸易的具体状况。在前述章节的分析基础之上,探讨我国应对WTO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之争的对策,首先从国内文化贸易立法体系入手,提出应建立一部文化基本法的建议。其次,从我国主体身份入手,特别是从应诉方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应对文化贸易纠纷的步骤和理由等。第一,我国应强调我国所实施的文化政策措施未违反WTO所规定的原则性规定,最好能援引“目效标准”,扩大政策适用的合法性;第二,进入具体条款分析,特别是一般例外条款。我国在此阶段应援引上诉机构司法解释,对文化一词做出共时解释,这样更增胜算。
谭永佳[9](2008)在《小议加入WTO后的中国电视产业》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媒介产业进入全球化浪潮,我国电视产业面临新的竞争形势,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电视产业的现状、WTO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冲击、国际影视产业新特点以及我国电视产业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应如何应对四个方面展开浅论,以为入世后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效。
陈燕[10](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广播影视业加入WTO的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播影视业加入WTO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影视领域 |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动漫领域 |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1.1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对民营和国有影视企业的影响 |
1.1.2 2008 年“上市风波”中的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 |
1.1.3 民营影视企业异军突起 |
1.1.4 民营影视与国有影视企业的对比、互补 |
1.1.5 管理模式探究——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产业进步 |
1.2.2 研究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了解影视企业的发展现状 |
1.2.3 研究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了客观的评价 |
1.2.4 能够更醒目的推断出国内民营企业的风险和不足之处 |
1.2.5 通过对比分析,以来明确国有和民营影视各自的优缺点 |
1.2.6 讨论民营与国有影视企业,促进文化强国战略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核心与组成 |
1.3.2 对管理模式展开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弥补措施 |
1.4.1 论文五大创新点 |
1.4.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弥补措施 |
1.4.3 本文研究框架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2.1.1 准公共物品理论:概念、特征与机制 |
2.1.2 SWOT理论:分析与框架 |
第二节 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评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对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一般性讨论 |
第一节 国有影视企业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模式 |
3.1.1 国有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政策应对 |
3.1.2 国有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融资与产品市场 |
第二节 民营影视企业的概念、优势与特征 |
3.2.1 民营资本的概念界定 |
3.2.2 民营影视的基本涵义 |
3.2.3 民营影视企业的管理特点 |
第三节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3.3.1 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机遇 |
3.3.2 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 |
3.3.3 国有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 |
3.3.4 国有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 |
3.3.5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难题 |
第四节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 |
3.4.1 管理模式:融资策略 |
3.4.2 管理模式:政策应对 |
3.4.3 管理模式:人才政策与产品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个案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基本概览 |
4.1.1 与管理模式相关的本文研究问题 |
4.1.2 一手访谈资料和其它二手资料 |
4.1.3“浙江横店”和“东方明珠股份”的案例合法性 |
4.1.4“浙江横店”和“东方明珠”的基本分析逻辑 |
第二节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案例分析 |
4.2.1 浙江横店影视的基本概况 |
4.2.2 浙江横店影视的发展路径 |
4.2.3 浙江横店管理模式:优势之处 |
4.2.4 浙江横店管理模式分析:发展与优化之路 |
4.2.5 浙江横店管理模式优化图 |
第三节 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
4.3.1 东方明珠公司基本情况 |
4.3.2 东方明珠的发展历程 |
4.3.3 东方明珠管理模式:优势之处 |
4.3.4 东方明珠管理模式分析:优化与完善 |
第五章 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之旅 |
第一节 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 |
5.1.1 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与成就 |
5.1.2 企业管理模式的劣势与难题 |
第二节 提升优化影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 |
5.2.1 管理模式中的政策应对: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
5.2.2 管理模式中的市场对策:整合延伸产业价值链 |
5.2.3 管理模式中的人才策略:网罗天下有才之人 |
5.2.4 管理模式中的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优良来发挥其影响力 |
5.2.5 管理模式的核心总体构建: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依托 |
第六章 总结与发展 |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
6.1.1 对管理模式的基本描述 |
6.1.2 对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 |
6.1.3 对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升 |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
6.2.1 对管理模式议题展开更为细致的讨论 |
6.2.2 增加分析资料,增强分析结论的信度和效度 |
6.2.3 增强对比分析 |
6.2.4 增大对产业链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4)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描述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
第2章 中国科教影视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1918-建国前:民办与官办并举的多元化探索 |
2.2 1949-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科教电影事业的发轫期 |
2.3 1966-1976:中国科教电影的浩劫 |
2.4 1977-1990:中国科教影视的复苏 |
2.5 1990-1995:机制改革至影视并轨 |
2.6 1996 至今:小电影大电视发展格局 |
第3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 PEST模型概述 |
3.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政治环境 |
3.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经济环境 |
3.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社会环境 |
3.5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科技环境 |
第4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
4.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规模状况 |
4.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主体 |
4.2.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制片主体 |
4.2.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发行主体 |
4.2.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放映主体 |
4.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
4.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消费者行为 |
4.4.1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
4.4.2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
4.4.3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类型 |
4.4.4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
第5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双重产业链的构建 |
5.1 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
5.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
5.3 大科教影视产业布局下的产业链构建 |
5.3.1 围绕核心资源构建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 |
5.3.2 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
第6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营销模式研究 |
6.1 我国影视产业营销的整体发展状况与现状 |
6.2 影视营销的主要模式 |
6.2.1 资本密集型的好莱坞模式 |
6.2.2 跨界联动的推式营销模式 |
6.2.3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
6.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整合营销模式 |
6.3.1 结合传统抽样的大数据定位 |
6.3.2 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
6.3.3 品牌营销与企业文化营销 |
第7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版权交易与资本运作研究 |
7.1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研究 |
7.1.1 我国影视产业版权交易的主要形式与流程 |
7.1.2 我国现行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不足 |
7.1.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
7.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体系研究 |
7.2.1 我国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
7.2.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
第8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深度访谈之一——论科教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科教场馆的角色与功能 |
附录二:深度访谈之二——论影视产业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功能与运作 |
附录三:中国科教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5)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论文研究目的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三、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所持的基本观点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进路和视角 |
第一章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导论 |
第一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中的文化、文化产业 |
一、“文化”的解读 |
二、文化产业 |
三、文化产业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内涵及其对象的分类 |
一、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内涵 |
二、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对象的分类 |
第三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与相关国际贸易之关系 |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 |
二、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与国际知识产权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渊源、价值、原则 |
第一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论要 |
一、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语义分析 |
二、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渊源 |
三、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特点 |
四、普遍与多元: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贸易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理论探析 |
五、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规制对象 |
第二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价值理念 |
一、当代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价值理念 |
二、未来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价值理念之构建 |
第三节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基本原则 |
一、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公共利益保障原则 |
二、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法律保留原则 |
三、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的比例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法规范 |
第一节 GATT/WTO 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之规范 |
一、GATT1947 |
二、WTO 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关的规则 |
三、GATT/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关的争端 |
四、小结 |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之规范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4 年海牙公约》和《1970 年公约》 |
二、《佛罗伦萨协定》及其《内罗毕议定书》 |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 |
四、小结 |
第三节 双边/区域协议对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之规范 |
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三、欧共体/欧盟的文化产品贸易规则 |
四、小结 |
第四节 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协定 |
一、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关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 |
二、多边投资协议(MAI)草案 |
三、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多样性公约和WTO 规则之冲突与调和 |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公约与WTO 规则冲突之分析 |
一、认定条约冲突之规则 |
二、文化多样性公约与WTO 规范的可能冲突之处 |
第二节 在文化多样性公约框架内寻求调和之方法 |
一、国际条约之间的冲突规则 |
二、在文化多样性公约框架内寻求调和之方法 |
第三节 在WTO 框架内寻求调和之方法 |
一、DSB 对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争端的管辖权 |
二、非WTO 协定在DSB 争端解决中的适用问题 |
三、文化多样性公约在DSB 解决文化产品贸易争端中的援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管制法体系之完善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管制法之现状 |
一、中国现行文化立法 |
二、加入WTO 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冲击与挑战 |
第二节 其他国家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政策和规则的经验与启示 |
一、美国的经验和启示 |
二、加拿大的经验和启示 |
三、法国的经验和启示 |
四、日本的经验和启示 |
五、韩国的经验和启示 |
六、可供中国借鉴的国外文化产品贸易管制之成功经验 |
第三节 建立完备的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法律体系 |
一、国际文化产品贸易规则的目标定位 |
二、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三、构成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体系的各系统与要素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背景: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进口研究 |
第一章 新时期30年电影进口态势分析 |
第一节 1978—1993:进口买断电影的国别转向 |
第二节 1994—2000:进口分账电影登陆中国 |
第三节 2001-2008:进口分账电影数量激增 |
第二章 作为社会背景的体制演变:电影进口变化成因探析 |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
一、政治语境下的美国电影进口 |
二、政治语境下的苏联电影进口 |
三、政治语境下日、法电影进口 |
第二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进口电影 |
一、电影经济的胜利 |
二、意识形态的退守 |
第三节 文化体制改革语境下的电影进口 |
一、好莱坞进口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
二、香港进口电影向合拍片的转向 |
第三章 电影管理体制与电影进口之间的刺激反应 |
第一节 电影管理体制改良期的电影进口 |
一、体制内:进口电影作为应变量 |
二、体制外:进口电影作为自变量 |
三、体制的改良:被保留的电影进口垄断权 |
第二节 电影管理体制蜕变期的电影进口 |
一、侵略还是拯救:分账进口电影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政治意义 |
二、改革还是固守:分账进口电影之于国产发行行业的矛盾作用 |
三、拿来主义:分账大片为"政府输血制"提供经济基础 |
四、政府调控:分账大片在放映终端受到的政策性限制 |
第三节 电影管理体制创新期的进口电影 |
一、对内政策:进口电影发行管制的放松 |
一、对外政策:外资建立影院政策的收紧 |
第四章 进口电影对中国电影格局的深入影响 |
第一节 冲突断裂:中国电影生产、消费格局的变化 |
一、电影观念的变化 |
二、电影放映档期的形成 |
三、进口电影的分级制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 |
第二节 交流碰撞:国际权力关系中民族电影的发展与保护 |
一、历史维度:新世纪中国电影崛起的契机 |
二、横向比较:中国电影的政治意义 |
总结:中国电影业"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展望 |
附录:1978—2008中国进口电影名单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
1.2.1 国内研究回顾 |
1.2.2 国外研究回顾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4.1 视角创新 |
1.4.2 思路和内容创新 |
1.4.3 成果创新 |
第2章 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2.1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2.1.1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制定的酝酿期 |
2.1.2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制定的形成期 |
2.1.3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制定的发展期 |
2.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2.2.1 美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2.2.2 英法等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2.2.3 日韩等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发展概述 |
第3章 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 |
3.1 中外电影产业贸易政策比较 |
3.1.1 中国电影产业贸易政策 |
3.1.2 外国电影产业贸易政策 |
3.1.3 中外电影产业贸易政策的异同 |
3.2 中外电影产业保护政策比较 |
3.2.1 中国电影产业保护政策 |
3.2.2 外国电影产业保护政策 |
3.2.3 中外电影产业保护政策的异同 |
3.3 中外电影产业国际合作政策比较 |
3.3.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合作政策 |
3.3.2 外国电影产业国际合作政策 |
3.3.3 中外电影产业国际合作政策的异同 |
3.4 中外电影产业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
3.4.1 中国电影产业利用外资政策 |
3.4.2 外国电影产业利用外资政策 |
3.4.3 中外电影产业利用外资政策异同 |
3.5 中外电影走出去政策比较 |
3.5.1 中国电影走出去政策 |
3.5.2 外国电影走出去政策 |
3.5.3 中外电影走出去政策的异同 |
第4章 外国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4.1 外国电影产业贸易政策启示与借鉴 |
4.1.1 国家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
4.1.2 创新我国电影衍生贸易市场 |
4.2 外国电影产业保护政策启示与借鉴 |
4.2.1 保障电影文化多元化发展 |
4.2.2 重视电影版权保护 |
4.3 外国电影产业国际合作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4.3.1 加强国际间的密切合作 |
4.3.2 鼓励和扶持国内合拍制作 |
4.3.3 加大与港台地区的合作力度 |
4.4 外国电影产业利用外资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4.4.1 拓宽电影产业投融资渠道 |
4.4.2 完善电影投融资市场 |
4.5 外国电影走出去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4.5.1 积极拓宽海外市场 |
4.5.2 完善电影产业的国际营销渠道 |
4.5.3 创作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意义 |
二、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 |
三、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思路 |
四、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化与贸易争论的源起 |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政策 |
一、文化释义 |
二、文化与贸易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WTO体制下文化与贸易理念的演进 |
一、GATT早期的文化关注 |
二、文化例外的提出 |
三、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 |
四、多哈回合中的文化走势 |
第三节 其他贸易法律文件中的规定 |
一、欧共体 |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
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四、其他 |
第二章 WTO体制下文化贸易法律制度概述 |
第一节 WTO体制下文化贸易法律制度调整对象 |
一、文化产品与服务 |
二、电子产品 |
三、文化贸易相关概念——文化产业 |
第二节 WTO体制下的文化政策措施 |
一、文化政策措施的具体表现 |
二、文化政策措施实施理由 |
三、文化政策措施评析 |
四、WTO与文化政策措施审查 |
第三章 WTO体制下文化贸易具体法律规则 |
第一节 WTO有关文化贸易的原则性条款 |
一、GATT1994中的基本法律义务 |
二、GATS的基本法律义务 |
第二节 WTO体制下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例外规定 |
一、一般例外:GATT1994第20条和GATS第14条 |
二、其他例外事项 |
第三节 WTO其他法律文件中文化贸易法律规则 |
一、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相关义务 |
二、其他多边贸易协定相关义务与例外 |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GATS的发展方向 |
一、有限的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 |
二、过度最惠国待遇豁免 |
第四章 WTO文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第一节 有关文化贸易争端的管辖权 |
一、实质管辖权 |
二、隐含管辖权 |
三、限制管辖权 |
第二节 文化贸易争端的法律适用 |
一、规则的法律解释和举证责任的承担 |
二、WTO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法律地位 |
三、GATT/GATS一般例外的适用步骤 |
四、WTO规则的法律解释 |
第三节 WTO体制下文化贸易争端实证分析 |
一、欧盟诉加拿大影响电影发行服务措施案 |
二、土耳其电影税案 |
三、美日影响消费胶卷与相纸案 |
四、美日影响发行服务措施案 |
五、美加期刊措施案 |
六、小结 |
第五章 WTO体制内外文化与贸易冲突的协调 |
第一节 WTO体制之外解决文化与贸易冲突的途径 |
一、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行动 |
二、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公约》的基本内容 |
三、《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与WTO法律规则的冲突与协调 |
第二节 WTO体制内文化与贸易冲突的解决途径 |
一、GATT相关条款建议 |
二、GATS项下文化服务贸易的完善 |
三、其他建议 |
第六章 中国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现状 |
一、中国文化贸易立法 |
二、中国加入WTO有关文化贸易的承诺 |
三、中国履行入世文化贸易具体承诺的法律现状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立法建议 |
二、司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案件(中英文)索引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9)小议加入WTO后的中国电视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 |
二、加入WTO后我国电视产业面临的冲击 |
三、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
四、中国电视产业面对入世新形势的对策 |
1、加强产业保护十分必要。 |
2、加大电视产业的兼并重组力度, 把我国电视产业做大做强。 |
3、逐步扩大影视音像业对外开放。 |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影视业的法规建设, 积极消除外来广播影视节目、产品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
5、坚持电视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性。 |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广播影视业加入WTO的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国有与民营影视企业管理模式探究[D]. 圣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1)
- [4]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 花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5]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公法研究[D]. 张蹇. 苏州大学, 2010(10)
- [6]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 李静. 山东大学, 2010(09)
- [7]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研究[D]. 莫莉芬芳. 湖南大学, 2010(03)
- [8]WTO文化贸易法律制度研究[D]. 李洁. 武汉大学, 2009(09)
- [9]小议加入WTO后的中国电视产业[J]. 谭永佳.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3)
-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