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创造者:Philo

电视的创造者:Philo

一、电视的创造者:菲洛(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戈平[2](2020)在《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美国正在衰落,正在被其他国家赶超。美国政府认为,只有通过把创新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才能阻止这种衰落。而创新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国会在1955年启动版权法修订工作,1976年通过并颁布现行美国版权法。由此开始了美国版权法40余年的变迁之路。本文以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变迁为研究对象。论文由导言、第一章到第五章和结语构成。第一章对美国现行版权法的产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产生背景、过程及其确立的制度。该法主要是在科技革命、版权产业发展和美国企业海外版权市场利益日益需要保护及版权正当性观念的变化等综合背景下产生。该法主要确立了主体、客体、权利内容、限制和利用等制度。第二章论述了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早期成长。早期成长时期从1978年到1989年,即1976年《版权法》生效之日到1989年《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生效之前为止。该章论述了早期成长的背景,主要包括软件产业诞生并发展,音乐和电影盗版犯罪猖獗,唱片出租业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美国版权法开始了早期成长阶段。早期成长过程呈现出扩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程序正式成为客体,对版权犯罪提高了惩罚标准,增加了唱片出租权。本章还以计算机程序客体不断扩张的经典案例为线索,展现版权法的运行。这些案例涉及目标代码、计算机操作系统程序、计算机程序的结构和微码。第三章论述了伯尔尼公约实施法时期美国版权法的发展。该时期以《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生效之日为起点,至《数字千年版权法》颁布为止,即1989年至1998年。《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给美国版权法带来了许多重大变化,结束了版权法早期成长历程。在其他国家盗版美国版权作品日益增多,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国家对美国不加入《伯尔尼公约》的批评日益增加等宏观背景下,美国版权法继续演进:《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生效、出台《视觉艺术家权利法》和《建筑作品版权保护法》。本章还以卡特案为例,展现《伯尔尼公约实施法》时期版权法的运行。第四章论述了1998年至今美国版权法的变迁。这一时期从1998年美国颁布《数字千年版权法》开始至今。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是《数字千年版权法》,它给美国版权法带来了重大变化。克林顿政府积极推动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履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义务等原因共同推动《数字千年版权法》出台。在这一时期,为应对新技术挑战,美国制定反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则,为平衡版权人和网络服务商利益,划分两者责任而制定“安全港”规则。本文对上述规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背后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本章还反思总结了《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得与失。第五章论述了美国版权法的未来及对我国的启示。《数字千年版权法》颁布实施已有20余年。为听取各界对该法的意见和建议,2020年2月美国参议院举行听证会。本章以此次听证会相关材料为基础,探讨了《数字千年版权法》的未来变革之路。面向下一代互联网、面向国际条约义务、面向网络弱势群体和依托新技术、面向新技术是大势所趋。之后本章对比了美国与英美法系其他国家版权法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了美国版权法变迁中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探讨了美国版权法对我国的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美国版权法变迁的特点并分析了原因。版权扩张是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变迁的主旋律。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保护理念的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影响、法律规则本身所决定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翟乃海[3](2020)在《“后理论时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评布鲁姆的新作《记忆附身》》文中指出《记忆附身》是哈罗德·布鲁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他最近三十年文学批评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该书中,他发现《希伯来圣经》、莎士比亚戏剧、英美浪漫主义诗歌等多种文本之间存在着共性,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念。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以"声音""寂静""视自我为他者""崇高"等为核心观念,主张文学的神秘性、情感性和超越性,其最终目的是传扬自我在文学中的作用。布鲁姆的这部新着突破了他早期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影响—误读"理论。在当下的"后理论时代",他重申文学中的情感、想象、超越性、崇高性,表面上看是抱残守缺,但实际上呼应了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重返人文主义和寻回文学价值的潮流。

魏同乐[4](2020)在《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联及俄罗斯作为电影艺术理论和实践领域独具特色的大国,为世界电影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其中的卫国战争题材更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鲜明的国家色彩、强烈的民族精神而成为自二战后苏联及俄罗斯各时期电影拍摄的重点选题。进入普京时期,俄罗斯官方延续苏联传统继续将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作为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予以支持,成为当代俄罗斯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重点探究了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与俄罗斯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章梳理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二章围绕俄罗斯国家形象塑造战略,分析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政策背景并结合当代俄罗斯文艺政策特别是电影政策,探究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价值取向和扶植举措;第三章以《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斯大林格勒》等为例探析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艺术实践,重点论述其核心主题、叙事策略及艺术手法;最后在结语中评价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战争电影的创作评论提供有益的启示。

孙悦[5](2020)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创作及其传播的主流形势,其广泛的渗透能力、高效的传播方式令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度的变革。在动画艺术领域,信息数据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的持续性介入,由此而形成新的工具、方法和认知,对原创动画艺术行为发生的全过程都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不可避免的缩短了单一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然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从科学构建文化循环的视角,通过加强动画艺术全过程的运作与挖掘能力,在达到商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塑造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对于我国原创动画艺术的发展,乃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数字媒介为切入点,以推动和挖掘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厘清原创动画艺术、传播媒介和受众回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的构建适宜当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本文拟在宏观的视野下着重研究其中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受众回馈等文化过程中的整体运作范式;重点聚焦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这四大文化过程中分子系统的环节、要素、措施及其相互关联性,借助于相关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其操作规律和要点力图将其构建为适宜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完整文化循环系统。本文属于搭建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类论文,其目的是为后续本课题在各分子系统上深入研究、构建框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更多是以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的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系统构建。围绕文化循环理论体系的缘起与解读,探讨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理论及其实践的不同特征。再结合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进而研究其文化循环范式的系统构建。从分级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环节、要素、措施以及其中的关联作用。二是在文化循环的整体构架下,对“原创”这一命题有至关影响的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和受众回馈范式的研究。在设计创作范式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脚本理念”,从“角色设计”到“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范式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题材脚本方面的案例与趋势,做了大量归纳总结性研究;在媒介管理和传播运行范式方面,主要是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管理与传播的范式与路径。重点研究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与流通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网络结构”“传播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其中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内容也是在笔者硕士阶段关于动画商业化运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字媒介影响深化探讨的结论;在受众回馈范式方面,主要从数字媒介传播和文化属性的角度,探讨“媒体消费”“受众认同”和“受众反馈”的特征和侧重点,以及其对于媒介管理和设计创作等文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在以上关于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的研究中,本文同时侧重于四个文化过程及其分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要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文化过程在如何不断的构建和流通中形成循环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原创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建构,形成促进其传播扩张的巨大能量。为此,本文最终也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的规律,并提出推动中国原创动画传播扩张的创新策略与建议。

王君睿[6](2019)在《纪录片《风味人间》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于2018年10月28日在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第一期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获了网络上超两亿的点击量。《风味人间》由陈晓卿团队打造,自《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次掀起纪录片界的美食浪潮,并且此次陈晓卿团队将视野拓展至全球范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本文以《风味人间》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和影视叙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风味人间》的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叙事语言、叙事风格和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以上分析,对《风味人间》的叙事价值做出了提炼和总结。文章认为,《风味人间》能够在美食类节目众多的影视市场中脱颖而出,其创作者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上都有着全新的突破。《风味人间》作为美食探索纪录片,不仅在技术上开创了国内美食纪录片显微摄影的先河,并且它的选材和拍摄地点不再拘泥于国内的食物和地区,而是开拓了风味探索的广阔征程,立足全球化视野,通过对多元美食的探索,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接洽添砖加瓦,试图从食物这个关乎民生的小视角,去探寻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兼容并蓄、不同种族间和谐共生的大主题,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新的时代,无论从内容、题材、视听语言等角度去评判,《风味人间》都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玛琳娜·阿里别尔托夫娜·罗斯托茨卡娅,尹如玉[7](2018)在《俄罗斯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俄罗斯自1896年放映第一部电影直到今日的发展状况,对目前俄罗斯电影业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文中指出了1917年革命后电影如何从私人事业转变为国家文化事业并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列举了电影的内容和风格在不同时代(十月革命前、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时期、解冻时期、70-80年代、重组改革及21世纪)的转变。

尹德辉[8](2017)在《艺术哲学视野下的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古希腊艺术和美学思想对他们之后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在古希腊并不存在某种"艺术"(art/the Fine Arts)概念,也不存在"美学"(Aesthetic)概念,而只存在后来被转译为"艺术"和"技术"的"技艺"(τεχνη,techne)概念,所以,对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古希腊美学和艺术思想的研究就应该在古希腊的"技艺"思想这个更大的范畴中展开。古希腊的"技艺"概念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术语,其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指的包括诗歌、绘画、戏剧等等在内的"艺术",而且包括技术、科学、医学、修辞、逻辑、伦理、政治、经济等等在内的和人的生存方式有关的几乎所有方面。"技艺"作为一个术语或概念,在传说中的古希腊先知缪塞俄斯那里和荷马史诗中就已经出现,在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着作和智者学派的修辞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术语。各种各样的"技艺家"在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是从事某种职业的荣誉性称号。但是,"技艺"概念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哲学概念,是从柏拉图的哲学开始的,这是由于:一方面,任何相对成熟的思想术语都要建立在相应的哲学基础上,另一方面,"技艺"在柏拉图哲学的整个体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结构性作用。由于"技艺"和后来的"艺术"存在着历时性的概念演变关系,那么,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关系基础上,考察他们各自的"技艺"思想,并在这个范畴中,对他们的以诗歌、绘画等为对象所提出的各自观点,进行哲学性的阐释,就是在艺术哲学视野下考察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中的核心和主要任务。这也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正确研究方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他们的"技艺"思想的不一致有关,而他们的"技艺"思想的不一致性,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的哲学立场和思想出发点的不同所导致的。一般认为,柏拉图对"摹仿"(Mιμησι(?),mimesis)的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持一种反对和批评的态度,而亚里士多德则与之相反。柏拉图的这种对摹仿性艺术的反对和批判,以及继之而后亚里士多德对这种模仿性艺术的支持和肯定,是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中的"自然"(φνσι(?),phusis)观念和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转换为"理式"(ιδεα,idea)的逻辑后果。柏拉图对摹仿性艺术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诗歌、绘画等艺术形态的道德和伦理批判,其现实目的是实现他的理想国的政治理想,而究其哲学根源则是为了维护他的以"理式"为逻辑顶点的全部思想体系;而由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感性和具体事物出发的哲学是与柏拉图的从抽象的"理式"出发的哲学恰相对立着的现实的哲学,所以,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等艺术形态中的"摹仿"则是持了一种肯定性的积极态度。然而,不管是在柏拉图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们对"技艺"和"摹仿"的否定和肯定,究其根本都是对它们所最终实现的目的和现实的否定和肯定。——对柏拉图来说,这个目的和现实就是他的"理想国",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个目的和现实则是每个人的"幸福",而"技艺"本身则倾向于作为一个表示方式和手段的中性概念。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作为实现手段和方式的概念,"技艺"与作为哲学的目的和伦理道德标准的概念,即,"善"(αγαθο(?),agathos)、"美/高尚"(καλο(?),kalos),以及"理式"、"快乐"(ηδν(?),hedys)是密切相关的;在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标志的古希腊人的思想成熟与完善中,这些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构成作用。相对而言,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但他们关于诗歌、绘画等的相关论述,还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为之后的艺术和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思想对其后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柏拉图的"技艺"思想通过普罗提诺的"太一"思想对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美学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更大,而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思想则更接近于近代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想。这是由他们各自的理性和抽象、感性和现实的哲学立场和思想出发点所决定的。以下是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对古希腊柏拉图之前的"技艺"和"自然"概念进行分别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摹仿"和"艺术",以及它们的关系做简要的阐述。"技艺"的最初含义和木工、木匠、制造等有关,之后,开始逐步包容其他的各种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在柏拉图之前,"技艺"中的智性、价值中立性、伦理性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古希腊人的初步思考。古希腊的"自然"概念,与"技艺"密切相关,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明。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自然"并非是指我们所说的"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本性、本质"的意思。在对万事万物的"本性、本质"的探索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扩大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认识。第二章主要阐释"技艺"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柏拉图对诗歌、绘画、音乐的肯定与否定和他对"技艺"所进行的伦理判断的统一关系。柏拉图通过"技艺"的二分法,将这个术语哲学化了,同时也对某些"技艺"予以了否定。他对"技艺"的否定依据是他的伦理思想,而他的最高的伦理标准,即"理式",则与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自然"有关,是其中"本性、本质"一面在其哲学中的转换。柏拉图对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的否定,放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就是对那些"庸俗艺术"的否定;而他所肯定的那些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则是那些直接来自于"理式"或在迷狂中返回到"理式"的艺术。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摹仿"处在"理式"与神、人所创造的事物之间,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性质,因而是中性的;柏拉图并非否定"摹仿",而是否定那些与"理式"相背离的摹仿的产物。第三章阐述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观点,及其对艺术的积极肯定。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建立在柏拉图哲学的基础之上,但是是对柏拉图哲学的翻转。亚里士多德的"技艺"强调了其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而且只是作为人的"技艺",与神无关。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技艺"不仅无须接受类似于柏拉图那样的"理式"的伦理批判,而且反而成为实现伦理目的的积极手段。但其中的问题在于,由于"技艺"是可以"摹仿"的,而"摹仿"可以引起人的"快感",又由于"快感"和"快乐"不同,并非所有的"快感"和"快乐"一样都是"善"的,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和斯彪西波、欧多克索斯等人的"快乐"做出辨析,再经由"实现活动"的"善、恶",最终对"快感"和"快乐"做出了伦理上的区分,从而实现了他对(技艺的)"摹仿"的伦理学阐释。不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艺术和美学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技艺"的本体性肯定,也就是对于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本身的肯定;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艺术和美学思想上超越柏拉图之处,也是与近代美学和艺术哲学所秉持的基本立场相一致的。第四章从总体上分析了"善、美/高尚、快乐"和"技艺"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善、美/高尚、快乐"和"技艺"并不是只适用于艺术对象的术语,而是适用于古希腊全部哲学对象的重要术语。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中,一方面,"善、美/高尚、快乐"和"技艺",起到了逻辑枢纽性的构成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们做出伦理判断的标准。这种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统一,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熟于他们之前的古希腊哲学的关键所在。第五章对古希腊"技艺"思想中的艺术和美学观念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对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等个别的艺术形态都有所评述,并且在其中体现出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他们的艺术和美学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但这些都是通过他们的"技艺"思想来体现的,古希腊的时代还没有产生相对独立的艺术和美学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技艺"思想中的艺术和美学观念,经过普罗提诺"太一"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对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以及近代之后的艺术和美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希腊的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须要在与现代艺术哲学和美学的相互比照中,才能取得更可靠和更深入的结论。论文的结语,是对全文进行的概括性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结论。

肖俏[9](2017)在《戏剧受述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论小说、电影、戏剧,甚或电子游戏,各种媒介故事的产生都离不开信息接收方的参与与构建。对于信息接收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20世纪末的后经典叙述学再次突破经典叙述学仅限于形式结构内部研究的局限,将信息传收方的互动带入叙述交流模式的多层次研究中,受述者则成为这一模式内的新成员。目前,受述者的研究成果甚为薄弱,远不及经典叙述学中对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声音的关注,后经典叙述学对真实读者、隐含读者的重视。然而,在故事讲述中,受述者作用不可小觑,他或搭建叙述框架,或传递叙述信息,或推进情节发展,或突出故事主题。实际上,在复杂的戏剧舞台呈现中,受述者的作用不止于此。本文以戏剧受述者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原因:故事生成离不开信息接收方的参与,情节组织离不来信息接收方的推进,舞台表演离不开信息接收方的节奏把握。因此本文依据叙述学的叙述交流模式,通过厘清相关概念的内核与外延,将不同层次的信息接收方均归类于受述者研究范畴,把戏剧受述者分为外层受述者、次层受述者和内层受述者。文章研究内容为外层受述者与故事时间感知、故事时序排列之关系,包括外层受述者故事时间感知途径、由“透视”组织故事时间、对暗场时间填充、故事时序重新排列等;次层受述者与戏剧空间之关系,依据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分为演剧场景空间次层受述者与观剧场所空间的次层受述者,并将其的叙述功能归纳为传递叙述信息、引导叙述话语、拓展叙述时空;内层受述者与情节组织之关系,从受述者类型的划分,揭示其与悬念、误会、巧合等戏剧技巧之间隐含的规律。本文借鉴了小说受述者研究成果,在比较中获得一些突破:首先,建构了戏剧叙述交流模式的理论框架,以受述者为切入点进行分层研究。其次,将“空间透视”的方法运用到对戏剧事件的分析中,从外层受述者视角,找出了“空间透视”与“时间透视”的焦点集中、分散与纵深性的关系,发现并总结出情节的“原点发生论”,及视线对焦乃情节发展之推手。再次,对于受述者研究旨在进行叙述交流结构内部规律探索,从而揭示受述者与戏剧情节组织、结构安排的关系。本文选取与叙述者相对应的受述者进行考察,是从叙述交流核心问题切入戏剧叙述研究领域,为早日建构戏剧叙述研究的完整体系尽绵薄之力。

陈中雨[10](2016)在《普罗提诺的美善观及其太一论》文中研究表明普罗提诺生活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其专注于柏拉图思想的研读,并在批判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普罗提诺哲学。学界常常称其为“新柏拉图主义者”,然而黑格尔认为也可以称他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国内学者往往将其思想归属于古希腊哲学范畴,然而在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连续性方面,普罗提诺是中世纪哲学开端式的人物,其着作为《九章集》。通观《九章集》全书,美善和太一是普罗提诺哲学的精髓。无论灵魂论,还是理智论,都服务于美善和太一的终极目的。作为身体性的存在,人和动物如何能够抵达终极的美善和太一?普罗提诺给出的答案是:灵魂与肉体分离,以及灵魂独立生活。普罗提诺在生命之外确立起本体界:“太一-理智-灵魂”。万物都处在“太一-理智-灵魂”三本体之中,灵魂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存在是宇宙演化的开端,宇宙、自然、人、动物、植物、形式和质料都是灵魂想成为自己的结果。在灵魂想成为自己的过程中,灵魂遗忘三本体的存在,迷失于肉体和物质的异乡,形成了天地以及万物,我们的生存环境诞生于灵魂自然的向下一跃与灵魂的迷失。普罗提诺认为:在灵魂迷失的世界里,万事万物变得复杂,可见和可分是世界呈现的样态。在人和动物的世界里,可见和可分是具身性灵魂的身体性感知、论证和判断,表现为感知觉、欲望和理性。在具身性的世界里,行动处于感知觉、欲望和理性的牵绊之中,动物和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行动满足于身体性的欲望和理性。在宇宙演化的世界中,普罗提诺认为有两样东西值得追求:美和善。但美和善一定要处于灵魂的视域之下,如果美善处于肉体视域之中,美善就直接转化为欲望,无休止的满足人的贪欲。普罗提诺确立三种美:感性美,德性美和理智美。感性美以身体为中心,通过眼、耳、鼻、舌、身形成身体意识,满足人的低级的需求;德性美具有两个视域:个人和城邦。个人的德性美通过灵魂与肉体分离,抵达理智的视域,最终与神合一;城邦的德性美通过节制个人欲望达到城邦的稳固与和谐,使得个人幸福和安全得到保障。普罗提诺跳过了城邦的维度,因为普罗提诺的时代,城邦并不是人们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从个人的感性美和德性美,普罗提诺抵达了个人的理智美。在这一点上,普罗提诺回归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是个人的回归,归于苏格拉底的天命。普罗提诺认为真正的美在理智界,理智美是美的本体,美的下降是与普罗提诺的太一流溢论哲学整体保持同一,丑是美下降的终点,是美无力控制的存在,普罗提诺称其为质料的世界。普罗提诺确立了三种善:个人之善,城邦之善和宇宙之善。个人之善有两个维度:城邦和宇宙。城邦的维度使得个人遵循城邦的律法和习俗,保护城邦的稳固与和谐,使人生活幸福快乐。宇宙的维度使得个人与宇宙大化保持同一,回归善的源头,形成至善论。普罗提诺认为宇宙演化的世界的本体是至善,恶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不足与缺乏。因此,从美善合一的维度,普罗提诺的哲学超越了个人论和城邦论的幸福、快乐,上升到宇宙论的高度,并认为宇宙生成于“太一-理智-灵魂”三本体的流溢。普罗提诺对“太一-理智-灵魂”三本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太一是宇宙源源不断地生成的动力,太一即至善,太一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理智是万物的原理,是宇宙演化世界的本原和生成法则。理智是二,理智自身与自身分离,形成数和多。灵魂进入理智的多之中,并将理智的多带入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形成灵魂属于自己的存在。灵魂拥有自己的存在,是有形世界生成发展的原因,最终的动力来自太一至善的流溢。普罗提诺哲学从唯心论角度解释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存在的缘由,我们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太一-理智-灵魂”三本体的呈现。在奥古斯丁的着作中,太一以及太一流溢问题直接转化为上帝以及上帝创造世界的问题,普罗提诺的美善观和太一论解决了奥古斯丁早期所受的善恶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为中世纪神学解释学提供了一种方法。普罗提诺之于现代意义是无穷的:第一、他提供了完整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知识,包括: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城邦形而上学。第二、他提供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再到超精神世界的完满的生成和回归的认知路径。第三、他为现代的身心论哲学提供一种强大的宇宙论背景,将身心论问题,纳入到宇宙论的探索之中,而超越了语言论、意识论、身体论和情感论所形成的物理主义以及主体主义的狭隘性。第四、他为美预留了本体的位置,将艺术提高到自然本体、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位置。太一的流溢,即美本身,即艺术的创造,即宇宙的呈现。

二、电视的创造者:菲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的创造者:菲洛(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现行版权法的产生—1976年《版权法》
    第一节 1976年《版权法》的产生背景
        一、科技革命召唤新版权法问世
        二、国内版权产业渴望新版权法出台
        三、美国企业海外版权市场利益驱动美国版权法变革
        四、版权正当性观念的变化为版权法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产生过程
    第三节 1976年《版权法》确立的制度
        一、版权主体
        二、版权客体
        三、版权内容
        四、限制制度
        五、利用制度
第二章 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早期成长(1978-1989)
    第一节 成长背景
        一、软件产业诞生和发展
        二、音乐和电影盗版犯罪猖獗
        三、音乐唱片出租行业迅猛发展
    第二节 成长过程
        一、扩张版权客体:1980年增加计算机程序
        二、加大打击力度:1982 年提高版权犯罪惩罚标准
        三、扩展版权权利:1984年增加唱片出租权
    第三节 版权法的运行:版权客体扩张的经典案例
        一、版权保护扩张至目标代码
        二、版权保护扩张至计算机操作系统程序
        三、版权保护扩张至计算机程序的结构
        四、版权保护扩张至微码
第三章 伯尔尼公约实施法时期美国版权法的发展(1989-1998)
    第一节 发展的背景
        一、其他国家盗版美国版权作品日益增多
        二、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三、其他国家对美国不加入《伯尔尼公约》的批评日益增加
        四、美国国会开始修订法律以符合伯尔尼公约对成员国要求
        五、美国现行法律对精神权利的保护基本达到伯尔尼公约要求
    第二节 版权法的演进
        一、版权法多方面变革:1989年《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生效
        二、增设权利:1989年增加视觉艺术家精神权利
        三、扩张版权客体:1990年增加建筑作品
    第三节 版权法的运行:以卡特案为例
        一、卡特案一审回顾
        二、卡特案二审法院审理进程
        三、卡特案评价
第四章 1998年至今美国版权法的变迁
    第一节 变迁的背景
        一、克林顿政府积极推动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发展
        二、WIPO制定版权条约及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三、美国履行WIPO条约义务推动《数字千年版权法》诞生
    第二节 立法的变迁
        一、应对新技术挑战:建立反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则
        二、平衡版权人和网络服务商责任分担:建立“安全港”规则
    第三节 版权法的运行:反规避技术保护措施和“安全港”规则案例
        一、瑞尔数码公司案
        二、科里案
        三、纳普斯特案
    第四节 反思:《数字千年版权法》的得与失
        一、美国学术界的反思
        二、美国立法者的回忆与反思
第五章 美国版权法的未来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路在何方:《数字千年版权法》变革的新面向
        一、艾斯塔斯教授:变革要面向下一代互联网
        二、图什内教授:变革要面向国际条约义务
        三、利特曼教授:变革要面向网络弱势群体
        四、马克·舒尔茨教授:变革要依托新技术面向新技术
    第二节 领先与落后:美国与英美法系其他国家比较
        一、领先之处
        二、落后与不足
    第三节 美国版权法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后理论时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评布鲁姆的新作《记忆附身》(论文提纲范文)

返魅的文学
看见作为他者的自我
回归崇高美学

(4)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关键词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影响深远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一、苏联卫国战争在俄罗斯和世界史上的地位
        二、苏联卫国战争与俄罗斯民族精神
    第二节 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谱系
        一、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传统
        二、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的总体面貌
    第三节 普京执政前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发展的基本状态
        一、普京执政前卫国战争题材电影衰退的背景
        二、普京执政前卫国战争题材电影衰退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政策背景
    第一节 普京执政前俄罗斯文化领域的危机状态
        一、国家意识形态真空和文化价值迷失
        二、国家形象衰落
    第二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电影政策的价值导向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传承经典电影艺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第三节 普京时期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扶植机制
        一、促进电影发展的主要国家政策
        二、俄罗斯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扶持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 民族传奇与英雄叙事的重写——《布列斯特要塞》
        一、重述卫国战争历史,强化民族集体记忆
        二、塑造战争人物群像,歌颂平凡英雄
    第二节 反思维度和女性视角的创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经典影片翻拍,反思战争创伤
        二、突出女性视角,歌颂人性光辉
    第三节 高科技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典范——《斯大林格勒》
        一、3D电影技术的视觉奇观
        二、好莱坞商业片的运作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1.1.2 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传达的主要途径
        1.1.3 文化循环模式在艺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1.4 中国原创动画需要探索适宜的文化循环模式
    1.2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中国原创动画
        1.2.2 数字媒介语境
        1.2.3 文化循环范式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4.1 在艺术的数字媒介传播方面
        1.4.2 在中国原创动画的研究方面
        1.4.3 在艺术的“文化循环”研究方面
        1.4.4 研究现状综述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媒介演化及其对中国原创动画的影响分析
    2.1 大众媒体艺术的媒介演化背景
        2.1.1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大众社会理论
        2.1.2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理论
        2.1.3 数字媒介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理论
    2.2 媒介演化对原创动画的影响
        2.2.1 对原创机制的影响
        2.2.2 对制作技术的影响
        2.2.3 对受众体验的影响
        2.2.4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2.3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
        2.3.1 中国原创动画中数字媒介应用现状
        2.3.2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发展SWOT分析
        2.3.3 数字媒介的影响要素总结
        2.3.4 中外原创动画发展路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1 数字媒介下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
        3.1.1 原创动画的互媒性
        3.1.2 原创动画的扩张性
        3.1.3 原创动画的参与性
    3.2 艺术传播领域的文化循环理论研究
        3.2.1 关于文化循环理论的解读
        3.2.2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2.3 数字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3 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3.1 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适用性
        3.3.2 一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3 次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4 文化螺旋与第三重接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设计创作范式
    4.1 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范式
        4.1.1 网络文学的选取路径
        4.1.2 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
        4.1.3 数据信息的素材提取
        4.1.4 特色文化的类型挖掘
    4.2 中国原创动画的故事脚本理念
        4.2.1 系列化的故事网络
        4.2.2 贯通式的故事线索
        4.2.3 断点式的故事链条
    4.3 中国原创动画的角色设计方法
        4.3.1 原型构思与造型设定
        4.3.2 特征定位与特性塑造
    4.4 中国原创动画的视听语言构建
        4.4.1 数字媒介下的镜头语言
        4.4.2 数字媒介下的画面特征
        4.4.3 数字媒介下的听觉语言
    4.5 本章小结
        4.5.1 文化循环中的设计创作范式总结
        4.5.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管理范式
    5.1 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管理
        5.1.1 原创动画的版权建立
        5.1.2 原创动画的版权控制
        5.1.3 数字媒介的媒体转型
    5.2 中国原创动画的流通管理
        5.2.1 媒介管理中的网络化
        5.2.2 动画流通的发行手段
        5.2.3 动画流通的营销策略
    5.3 中国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
        5.3.1 品牌授权模式
        5.3.2 品牌维护延伸
        5.3.3 品牌创意推广
    5.4 本章小结
        5.4.1 文化循环中的媒介管理范式总结
        5.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六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运行范式
    6.1 中国原创动画的扩张类型
        6.1.1 网络文学与动画的双向循环模式
        6.1.2 “动游联动”跨界协作模式
        6.1.3 动画IP的跨媒介应用模式
        6.1.4 从虚拟到现实的沉浸体验模式
    6.2 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体系: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结构
        6.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转译过程
        6.2.2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构建
    6.3 中国原创动画的运行策略: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运行机制
        6.3.1 组织系统创新
        6.3.2 动力机制创新
        6.3.3 调控机制创新
    6.4 本章小结
        6.4.1 文化循环中的传播运行范式总结
        6.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七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回馈范式
    7.1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体消费
        7.1.1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需求
        7.1.2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空间
        7.1.3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素养
    7.2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认同
        7.2.1 受众认同的个体身份
        7.2.2 受众认同的社群身份
    7.3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反馈
        7.3.1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类型
        7.3.2 媒介消费中受众反馈现存的问题
        7.3.3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评价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7.4.1 文化循环中的受众回馈范式总结
        7.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文化循环范式:中国原创动画数字化运营的理想路径
        8.1.2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运行机理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2009-2019年115 部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名录
    附录 B:2013-2019 年主要实践作品简介

(6)纪录片《风味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内容上的叙事特点
    2.1 《风味人间》的叙事内容概要
    2.2 《风味人间》叙事视角
        2.2.1 平民视角
        2.2.2 注目带有跨文化属性的人物群体
    2.3 《风味人间》的叙事主题
        2.3.1 探寻多元文化和人类共性
        2.3.2 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2.3.3 突出家国情怀
第三章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表达上的叙事特点
    3.1 《风味人间》的叙事结构
        3.1.1 独立版块的排列组合
        3.1.2 交错时空的多轨呈现
        3.1.3 叙事线索的中心串联
    3.2 《风味人间》的叙事风格
        3.2.1 故事化叙事
        3.2.2 碎片化叙事
        3.2.3 国际化语境下的民族化叙事
    3.3 《风味人间》的叙事语言
        3.3.1 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增强视觉奇观
        3.3.2 紧扣主题的音乐配合增强听觉奇观
        3.3.3 同期声:增强观众体验感
        3.3.4 解说词:解释衔接并升华主题
第四章 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叙事价值和启示意义
    4.1 “显微摄影”提供全新思路
    4.2 “走遍全球”推动多元文化
    4.3 “以人为本”带来人文关怀
    4.4 “美食风俗”传递民族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俄罗斯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开端
革命
电影中的斯大林时代
战争
解冻
苏联70-80年代的电影工业
重组改革与90年代
21世纪的俄罗斯电影

(8)艺术哲学视野下的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从艺术学、艺术史学和哲学的关系来看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伦理学和美学、艺术哲学的不同视角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西方哲学思想史为基础
    四、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柏拉图之前古希腊人的"技艺"和"自然"
    一、柏拉图之前的"技艺"
        (一) "技艺"的词源、含义及演变
        (二) 从荷马到伊索克拉底
        (三) 柏拉图之前的"技艺"及其中的伦理问题
    二、柏拉图之前的"自然"
        (一) 古希腊的"Phusis"概念的含义
        (二) 在"本质、本性"中发现"自然、自然界"
        (三) 古希腊的"自然"与人的关系
    三、在"技艺"和"自然"关系中的"摹仿"和"艺术"
第二章 柏拉图的"技艺"思想及其中的"艺术"观念
    一、柏拉图哲学中的技艺二分法与古希腊术语"技艺"的哲学化
    二、柏拉图"技艺"思想的伦理基础——从"自然"到"理式"
    三、柏拉图的"艺术"观念
        (一) 柏拉图的"摹仿"观念和"技艺"
        (二) 柏拉图所反对的"技艺"及其对"艺术"的否定
        (三) 柏拉图不反对的"技艺"及其对"艺术"的肯定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思想及其中的"艺术"观念
    一、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自然"相对立的"技艺"
    二、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角度对"艺术"的肯定
        (一)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快乐"
        (二) "摹仿"中的"快感"和"快乐"
        (三)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本体的直接肯定——艺术形式和技巧本身的"善"
    三、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念
第四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技艺"和"美、善、快乐"
    一、从"自然"向"技艺"转换中的古希腊盛期哲学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技艺"和"美、善、快乐"
        (一) "美、善、快乐"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含义
        (二) "技艺"和"美、善、快乐"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构成作用
        (三) "技艺"和"美、善.快乐"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伦理功能
    三、古希腊的"美、善、快乐"与艺术的关系
第五章 古希腊"技艺"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哲学研究
    一、古希腊"技艺"思想中的艺术观念及其和近代美学、艺术哲学的关系
    二、普罗提诺的"太一"和"技艺"思想及其对近代艺术哲学的影响
结语 一个尚未完成的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戏剧受述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跨媒介叙述中的叙述者研究
        (二)叙述交流模式中的受述者研究
        (三)叙述者与受述者关系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尝试解决戏剧叙述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重新聚焦作品内的受述者研究
        (三)从受述者入手推进戏剧叙述研究进程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一章 戏剧受述者与叙述交流模式
    第一节 受述者概念及身份辨析
        一、虚构与真实:叙述交流模式的受述者辨析
        二、人物与读者:经典与后经典的受述者认知
        三、单层与多层:叙述层次与受述者身份划分
    第二节 戏剧受述者界定
        一、隐性与显性:戏剧叙述者身份区分
        二、观众与人物:戏剧受述者身份辨析
    第三节 戏剧叙述交流模式
        一、戏剧叙述交流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
        二、戏剧叙述交流模式建构
第二章 戏剧外层受述者时间感知与重构
    第一节 外层受述者的空间时间化
        一、空间时间化的理论依据
        二、外层受述者所处空间与时间感知
    第二节 故事外层受述者感知戏剧叙述时间的途径
        一、撷取人物动作与台词中的时间提示
        二、感受灯光变化中的时间营造
        三、捕捉布景中的时间意象
        四、聆听音乐音响中时间声音
    第三节 外层受述者“透视”出的故事时间
        一、外层受述者建立的虚幻时间感知
        二、外层受述者由“透视”组织故事时间
    第四节 外层受述者对暗场时间的组织填充
    第五节 外层受述者参与下的故事时序排列
        一、抽离式时序排列
        二、挪移式时序排列
        三、交汇式时序排列
        四、串珠式时序排列
第三章 戏剧内层受述者与情节结构关系
    第一节 内层受述者的类型
        一、单人与群体
        二、显性与隐性
        三、自我与他者
        四、纯粹性与功能性
    第二节 内层受述者对情节合理化的填补
        一、参与补充情节中缺失的“前史”
        二、参与填充情节中隐藏的暗场戏
    第三节 内层受述者引发的情节“突转”
        一、受述者转化的施动者行为造成“突转”,直接导致故事结局
        二、受述者转化的施动者行为蓄力“突转”,直接导致故事结局
        三、受述者转化的施动者行为引发“突转”,间接导致故事结局
        四、受述者转化的施动者行为引发“突转”,导致故事结局反转
    第四节 内层受述者参与的结构安排
        一、内层受述者构成的戏剧性悬念
        二、内层受述者造成的戏剧性误会
        三、内层受述者形成的戏剧性巧合
第四章 次层受述者与戏剧空间的交错融通
    第一节 演剧场景空间的次层受述者及其类型
        一、单一场景的次层受述者
        二、多个场景的次层受述者
    第二节 观剧场所空间的次层受述者及其类型
        一、传统观剧场所中的次层受述者
        二、后现代观剧场所中的次层受述者
    第三节 次层受述者的叙述功能
        一、传递叙述信息
        二、引导叙述话语
        三、拓展叙述时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普罗提诺的美善观及其太一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普罗提诺思想研究述评
    1.1 普罗提诺生平及着作
    1.2 坡菲利对普罗提诺的评价
    1.3 国外普罗提诺思想研究现状
    1.4 国内普罗提诺思想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本体论与生成论:普罗提诺对世界的同一性解释
    2.1 三本体:灵魂、理智和太一
    2.2 灵魂遗忘和灵魂下降:现象世界生成论
    2.3 万物有灵与万物有智:灵魂回归本体界的动力
    2.4 灵魂的二重性
3 美与美本体:灵魂回归本体界的动力之一
    3.1 普罗提诺之前的“美的问题”
    3.2 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研究
        3.2.1 感性-美:现象界的美学
        3.2.2 德性-美:城邦世界的美学以及超越
        3.2.3 理智-美:本体世界的美学
        3.2.4 艺术美:理智美的感性呈现
    3.3 普罗提诺美学对古希腊美学思想的融合性阐释
4 诸善与至善:灵魂回归本体界动力之二
    4.1 善作为一个问题
    4.2 普罗提诺关于“善的问题”的论述
        4.2.1 相像性1:公民之善与城邦之善
        4.2.2 相像性2:城邦之善与宇宙之善
        4.2.3 至善生成世界
        4.2.4 恶:灵魂的迷失与肉体的欲望
    4.3 至善问题的反思
5 美善:灵魂回归本体界的重要途径
    5.1 否定1:生命的美善
    5.2 否定2:城邦的美善
    5.3 否定3:宇宙的美善
    5.4 肯定:本原的美善
6 太一:美善本原及灵魂的领导者
    6.1 太一及其历史
    6.2 太一即智慧:原初创造者的意志
    6.3 太一生数:实体和范畴
    6.4 太一引导灵魂:自足的形式与理性之光
7 美善观与太一论:价值与局限
    7.1 价值1:美善的世界本原阐释
    7.2 价值2:上帝之城的神学导向
    7.3 局限:对身体世界的否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电视的创造者:菲洛(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法的变迁研究[D]. 张戈平.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 [3]“后理论时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评布鲁姆的新作《记忆附身》[J]. 翟乃海. 外国文学, 2020(05)
  • [4]普京时期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 魏同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D]. 孙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6]纪录片《风味人间》叙事研究[D]. 王君睿. 西北大学, 2019(12)
  • [7]俄罗斯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J]. 玛琳娜·阿里别尔托夫娜·罗斯托茨卡娅,尹如玉. 电影艺术, 2018(06)
  • [8]艺术哲学视野下的古希腊“技艺”思想研究[D]. 尹德辉. 山东大学, 2017(08)
  • [9]戏剧受述者研究[D]. 肖俏.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4)
  • [10]普罗提诺的美善观及其太一论[D]. 陈中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