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1](2018)在《黎药裸花紫珠止血消毒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Arn.)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是一种海南黎族地区的民间用药。本文以裸花紫珠叶为原料,对其进行止血消毒剂的研制,对其提取工艺、含量测定、辅料选择、制剂工艺、功能试验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总黄酮具有止血消炎、抑菌杀菌的功效,所以先以其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比较了快速萃取仪(ASE)、超声、微波萃取和多功能提取罐浓缩机组提取方法在总黄酮提取率上的差异。结果发现ASE法总黄酮提取率最高,约为1.26%,其次为超声、微波和多功能浓缩法,分别约为1.03%、0.98%和0.36%。所以,选择ASE继续溶剂选择试验,选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定量的微孔板刃天青法筛选试验,得出相比其他3种提取药液,乙醇和正丁醇提取液有较低的MIC值,分别为0.022 g.mL-1和0.033 g.mL-1,但正丁醇比乙醇有较高的毒性,所以最终选择乙醇作为裸花紫珠叶的提取溶剂。毛蕊花糖苷为裸花紫珠中含量较高的止血活性成分,所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含量检测。本实验室就柱温、流速、色谱柱、流动相、加酸与否、加盐与否进行考察。结果使用hypersilGold色谱柱(4.6 mm × 250 mm,5μm),选择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20:5:7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34nm,柱温为30℃C时,毛蕊花糖苷的保留时间在6min,主成分与其他峰分离度大于1.5,理论踏板数大于10000,在0.05~0.2 mg/m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0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41%,RSD=1.44%(n = 9),精密度 RSD=1.34%,重复性RSD=1.24%,24小时内稳定性较好RSD=1.62%(n = 6),专属性试验表明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对主峰破坏相对较为明显,其他破坏条件破坏程度不明显。所以,选用该方法用于裸花紫珠药材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在以上实验基础上,以毛蕊花糖苷为指标,通过正交法优化得出毛蕊花糖苷的最优提取工艺,之后再进行MIC试验以确定药液浓度,以制备出同时具有较好的杀菌和止血功效的消毒剂。最后由于考虑到要放大生产,用工业上水煎液提取醇沉法进行实验。结果如下,提取温度为120 ℃,次数为1次,乙醇浓度为50%,时间为12 min时,毛蕊花糖苷的提取率最大为2.3%,MIC值为0.02 g/mL(浸膏/溶剂)。最终发现毛蕊花糖苷浓度至少为2mg/mL,总黄酮浓度至少为0.2 mg/mL时,才能发挥止血和抑菌的共同作用。在进行辅料选择和制剂工艺研究时,选择丙三醇、丙二醇、水杨酸和硼砂进行辅料的加量及顺序测定试验,对药液进行配方前离心速度、活性炭加量、剂型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样品药液主要的制备工艺过程为:原药液离心速度为5000 rad/min,不使用活性炭,先加入6~7%丙二醇,再加入水杨酸调节pH至4.5±0.5~6.0±0.5。喷雾剂喷洒均匀,消耗量少,使用时可以不接触皮肤,会减少物理摩擦对伤口的损害,同时也可以起到涂剂的效果,所以,剂型选择喷雾剂。为了测定裸花紫珠止血消毒剂样品的质量与功效,本实验室对样品的感官性状、重金属含量、快速杀灭微生物、皮肤和眼刺激、样品与市场止血剂云南白药对菌的长期抑菌性和对家禽的止血性、镇痛消炎、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样品的感官性状在三个月内无明显变化。Pb、As、Hg含量均低于0.001%、0.0002%和0.0001%的限量要求。在短时间内,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大肠埃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大于5,且其中最难杀死的白色念珠菌也达到要求,大于4。样品对小白兔的皮肤和眼睛没有刺激。样品的的杀菌、止血作用都强于云南白药,且样品比原药液的抑菌性持久。阳性药和样品及原药液的镇痛效果无显着差别。阳性药液、原药液及样品液抗炎效果基本一致,约1h后,致炎的小鼠足部变灵活。54℃稳定性试验结果为原药液和样品的pH无显着变化,总黄酮的吸光度都变大,可能是药液浓度变大的缘故,原药液的毛蕊花糖苷峰面积相比样品的峰面积明显下降,可能是样品具有添加了稳定性辅料的原因。4 ℃和25 ℃对样品和原药液都没有显着影响,然而光照对原药液的毛蕊花糖苷和黄酮有显着影响,所以建议低温避光保存样品。
张稚鲲[2](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曹鹏然[3](2017)在《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唇形科藿香属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untz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进行研究。第三章采用离子液体辅助超声萃取的方法,提取藿香中活性成分刺槐素和田蓟苷。第四章对木犀科丁香属紫丁香Syringa oblate Lindl.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第一章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对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藿香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研究采用硅胶、凝胶和反相制备等柱色谱方法,对藿香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质谱等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结构。从藿香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110分别鉴定为棕榈酸甲酯(1),β-谷甾醇(2),刺槐素(3),熊果酸(4),芹菜素(5),原儿茶酸(6),蔷薇酸(7),β-胡萝卜苷(8),田蓟苷(9)和大豆脑苷-?(10)。其中1、6、7、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测定藿香提取物和化合物体外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测定其凝血活性。研究表明,藿香70%乙醇总浸膏(Ar.TE)、石油醚部位(Ar.Pe)、乙酸乙酯部位(Ar.Ea)、正丁醇部位(Ar.Bu)均具有一定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其中藿香70%乙醇总浸膏以及藿香石油醚部位均具有显着的体外促凝血活性,而藿香主要成分田蓟苷、刺槐素以及熊果酸等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活性,芹菜素、原儿茶酸等大部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凝血活性,仅蔷薇酸具有一定的体外促凝血活性。第三章离子液体在藿香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本章建立了以离子液体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甲醇溶液为萃取剂超声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藿香中田蓟苷与刺槐素2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Inert 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进行分离,以甲醇-0.2%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紫外检测波长332 nm,柱温30°C。在该条件下,田蓟苷和刺槐素分别在0.04763.808μg和0.04683.744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93%和97.88%。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离子液体类型、离子液体浓度、药材粉碎目数、超声时间、固液比等提取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条件为:藿香药材粉末(过90目筛),精密加入0.8 mol/L的[BMIM]Br甲醇溶液,配成固液比为1:100(g/mL)的样品,室温下超声30 min,测得田蓟苷和刺槐素的含量分别为5.19 mg/g和0.91 mg/g。第四章紫丁香花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对紫丁香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紫丁香花40%乙醇部位、60%乙醇部位和90%乙醇部位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山奈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3)、香草酸(4)、咖啡酸(5)、白藓苷A(6)、Liacoside(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芦丁(9)、十六烷酸(10)、十二烷酸(11)、齐墩果酸(12)、熊果酸(13)、柚皮素(14)、β-胡萝卜苷(15)。其中6、10、11、1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2、4、5、8、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对紫丁香花提取物及化合物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发现紫丁香花40%乙醇部位、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活性均好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通过对紫丁香花提取物及化合物的凝血活性筛选,发现紫丁香花水部位、20%乙醇部位、十二烷酸、山奈酚-芦丁糖有促凝活性,其中水部位、十二烷酸、山奈酚-芦丁糖的促凝血与阳性对照云南白药相当。
黄熙杰[4](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周涌,黄少隆,王杰敏,杨卫东,江俊兵[5](2015)在《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能力的影响,以抗毒力为立足点探讨云南白药的新作用。方法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配制为0.5麦氏浊度单位(MCF)的菌液分别点种于含不同浓度云南白药的血琼脂平板中,37℃培养24h后观察并测量溶血环直径。取不同浓度药液作用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配制成0.1 MCF的菌液分别取20μL加于80μL的血浆中,37℃培养24h,观察凝固现象。结果 4种浓度药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P<0.05),溶血环直径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血浆的凝固作用影响不明显且没有规律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白药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溶血能力,但对血浆凝固酶的作用不明显。
王向梅[6](2015)在《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几种胺类药物》文中研究指明在硼砂运行缓冲液中添加山梨醇-海藻糖-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三元混合物作为分离添加剂,本文建立了对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乌头类生物碱具有良好分离效果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CE-ECL)新方法。利用此分离添加剂的作用,可使云南白药气雾剂样品中的乌头碱与其相邻干扰物质之间均达到基线分离的效果,特别是采用稀土铕离子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Eu-PBAs)化学修饰电极为ECL检测电极时,可用CE-ECL法对外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实样中的乌头碱成分进行高灵敏定量测定。同时,用CE-ECL方法进行药物制剂中双氯芬酸二乙胺的定量测定。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对离子液体的性质、结构和分类做了一个全面的概述,简要介绍了它在电分析化学、萃取化学、液相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应用。然后,重点介绍了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分离模式和信号检测方式,概述了毛细管电泳分离运行液的选择以及该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对药用生物碱、其他一些胺类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并特别综述了以离子液体、多元醇、非还原性糖为高效毛细管电泳添加剂分析胺类药物的一些应用实例。第二章:以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外用云南白药制剂中的乌头碱以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为分离添加剂,稀土铕离子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Eu-PBAs)化学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对云南白药气雾剂中乌头碱进行了分离测定。本实验中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浓度及酸度、分离高压、添加剂的加入量等电泳分离条件对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乌头碱可在9min内得到基线分离,乌头碱的浓度在1.0×10-71.0×10-5mol/L的范围内与ECL强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检测限为5.4×10-8mol/L。该方法可成功应用于云南白药气雾剂中乌头碱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3%104.5%之间。第三章:以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三种乌头类生物碱混合样基于以稀土铕离子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Eu-PBAs)修饰的铂电极为工作电极,在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作为分离添加剂,硼砂-硼酸为缓冲体系,毛细管柱长42cm,电动进样10s、12kv条件下,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对三种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三种乌头类生物碱在7min内得到最佳分离。第四章: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药物制剂中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含量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稀土铕离子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Eu-PBAs)化学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中的双氯芬酸二乙胺进行了分离测定。本实验中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浓度及酸度、分离高压、添加剂的加入量电泳分离条件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双氯芬酸二乙胺可在4min内得到分离,双氯芬酸二乙胺的浓度在5.0×10-71.0×10-5 mol/L的范围内与ECL强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检测限为2.6×10-7mol/L。对5.0×10-6mol/L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平行测定6次,峰高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6%和0.05%。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以准确地测定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中双氯芬酸二乙胺的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5.9%98.9%之间。
韩伯杨[7](2015)在《中西药物有益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文中指出有些中西药物合用,发生了有益的药效学变化,能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扩大适应症范围等,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合理性,为进一步提高诊治和合理用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覃双全,刘笋,肖桂林[8](2012)在《大黄在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黄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大黄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大黄已逐步摆脱了传统单纯的"泻下"功效,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的、"多靶点"作用的、不良反应极低的药物。在临床,尤其是急诊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着进展。
丁佩兰[9](2004)在《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豆根和苦参均为豆科槐属植物来源的常用中药,其中山豆根为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苦参为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两者药用部位相仿,而且成分相似,都含有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异戊烯基类黄酮和齐墩果烯型三萜等成分,但两种药材的临床应用却有明显不同,山豆根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而苦参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另外,在药材的质量标准方面,山豆根和苦参都以苦参碱型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或槐定碱)作为定性指标缺乏专属性,且苦参药材仅以含量相对较小的苦参碱为质控指标,不尽合理。为了阐明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化学组成差异,以完善山豆根和苦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并为两者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以更好地利用槐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天然药化和分析化学等手段对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建立了其有效部位的 HPLC 指纹图谱,并对不同来源药材的多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的要求对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进行了研究。一、山豆根和苦参的化学成分1、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 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以及与对照品比 较的方法,鉴定了其中的 30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 苦参碱(T1)、(+)-氧化苦参碱(T2)、(+)-槐花醇(T3)、(-)-14β-羟基苦 参碱(T4)、(-)-14β-羟基氧化苦参碱(T5)、(-)-槐果碱(T6)、(-)-5α-羟 基槐果碱(T7)、(-)-金雀花碱(T8)和 (-)-N-甲基金雀花碱(T9),黄酮 类成分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A(T10)、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B(T11)、山 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C(T12)、山豆根色满二氢黄酮 D(T13)、山豆根色满 查耳酮 B(T14)、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A(T15)、山豆根色满查耳酮 C(T16)、 芒柄花素(T17)、8-甲雷杜辛(T18)和(-)-三叶豆紫檀苷(T19),三萜类 i<WP=7>成分(+)-羽扇豆醇(T20)和(+)-槐花二醇(T21),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乙酯(T22)、麦芽酚(T23)、香草酸(T24)、对羟基苯甲酸(T25)和咖啡酸十二醇酯(T26)以及大黄素甲醚(T27)、大黄素(T28)、flemichapparin(T29)和β-谷甾醇(T30)。其中化合物 T5、T10、T11、T12、T13、T14 和 T16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T22、T23、T27 和 T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T17、T18、T24、T25 和 T29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 苦参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的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22 个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结合单晶 X-衍射实验,鉴定了其中的 29 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生物碱类成分(+)-氧化苦参碱(F1)、(+)-别苦参碱(F2)、(-)-9α-羟基苦参碱(F3)、(-)-槐果碱(F4)、(+)-氧化槐果碱(F5)、(+)-莱蔓碱(F6)、(-)-13,14-去氢槐定碱(F7)、(-)-9α-羟基槐果碱(F8)、(+)-12α-羟基槐果碱(F9)和(-)-臭豆碱(F10),黄酮类成分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B(F11)、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C(F12)、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D(F13)、苦参色满二氢黄酮 A(F14)、苦参色满黄酮 A(F15)、苦参色满黄酮 B(F16)、苦参色满黄酮 C(F17)、5-去羟山柰素(F18)、7,4′-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F19)、毛蕊异黄酮(F20)、鹰嘴豆素甲(F21)、大豆素(F22)和芒柄花素(F23),三萜类成分大豆皂醇 B(F24),小分子酚性成分番石榴酸二乙酯(F2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F26)和麦芽酚(F27)以及大黄酚(F28)和β-谷甾醇(F29)。其中化合物 F9、F11、F12、F13、F15、F16 和 F17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F25、F27 和 F28 为首次由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F18、F19、F20、F21、F22、F24 和 F26 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 抗病毒活性试验: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花醇、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莱蔓碱、9α-羟基苦参碱、13,14-去氢槐定碱、12α-羟基槐果碱和金雀花碱在 0.2μmol/mL 时,臭豆碱在 0.4μmol/mL 时对 HBsAg 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拉米呋啶(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29.6%),其中槐果碱、莱蔓碱和13,14-去氢槐定碱抑制作用较明显,在 0.2μmol/mL 时抑制率均大于 50%。槐果碱在 0.2μmol/mL 时对 HBeAg 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34.6%,和拉米呋啶相当(1.0μmol/mL 时抑制率为 35.4%)。槐果碱、氧化槐果碱、 ii<WP=8>莱蔓碱和 13,14-去氢槐定碱对 HBsAg 和 HBeAg 的抑制率均较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乙肝疾病的药物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相应抑制率高,值得深入研究。4、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采用 HPLC-DAD-MS 的方法对实验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检测,发现本人分离得到的具有 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环取代的黄酮类?
张怡,李兴堂[10](2002)在《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文中认为
二、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黎药裸花紫珠止血消毒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裸花紫珠的资源及特征简介 |
1.2 裸花紫珠化学成分研究简介 |
1.2.1 化学成分种类 |
1.2.2 提取分析方法 |
1.3 裸花紫珠的药用价值及临床应用研究 |
1.3.1 止血活性研究 |
1.3.2 抗炎活性研究 |
1.3.3 抗癌抗毒研究 |
1.3.4 抑菌性研究 |
1.3.5 镇痛作用研究 |
1.3.6 抗氧化研究 |
1.3.7 免疫性研究 |
1.4 裸花紫珠的制剂品种及市场现状 |
1.5 化学消毒剂与生物消毒剂的对比 |
1.5.1 化学消毒剂 |
1.5.2 生物消毒剂 |
1.6 本试验研究方案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本文技术路线 |
2 筛选四种不同仪器和五种不同溶剂提取裸花紫珠叶中抑菌活性物质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
2.2.2 裸花紫珠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2.3 ASE提取法 |
2.2.4 微波萃取法 |
2.2.5 超声提取法 |
2.2.6 多功能提取罐浓缩机组 |
2.2.7 溶剂抑菌性预试验 |
2.2.8 ASE联合刃天青法对5种不同溶剂的预试验 |
2.2.9 ASE联合刃天青法对5种不同溶剂的筛选 |
2.3 试验结果 |
2.3.1 ASE法萃取结果 |
2.3.2 微波法萃取结果 |
2.3.3 超声法萃取结果 |
2.3.4 多功能浓缩法萃取结果 |
2.3.5 不同提取法最优单因素组合提取率比较 |
2.3.6 ASE联合刃天青法对5种不同溶剂的预试验结果 |
2.3.7 ASE联合刃天青法对5种不同溶剂的筛选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裸花紫珠叶中毛蕊花糖苷色谱条件的筛选和含量的测定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溶液配制 |
3.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3.2.4 线性关系试验 |
3.2.5 精密度检测试验 |
3.2.6 重复性检测试验 |
3.2.7 溶液稳定性试验 |
3.2.8 专属性检测试验 |
3.2.9 回收率检测试验 |
3.2.10 样品含量测定 |
3.2.11 正交试验法优化毛蕊花糖苷提取工艺 |
3.2.12 最优提取条件下的最小抑菌浓度的选择 |
3.2.13 ASE提取法与煎煮法制的对比试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色谱条件选择结果 |
3.3.2 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 |
3.3.3 线性关系试验结果 |
3.3.4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3.6 溶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
3.3.7 专属性试验结果 |
3.3.8 回收率试验结果 |
3.3.9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3.3.10 正交法提取毛蕊花糖苷试验结果 |
3.3.11 微生物最小抑菌浓度的选择结果 |
3.3.12 ASE提取法与煎煮液法的对比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止血消毒剂辅料及制剂工艺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辅料种类及量的选择试验 |
4.2.2 制剂工艺试验 |
4.3 试验结果 |
4.3.1 丙二醇和丙三醇的选择结果 |
4.3.2 硼砂和水杨酸调节pH值的顺序和量的选择结果 |
4.3.3 体外凝血的对比试验结果 |
4.3.4 防霉变试验结果 |
4.3.5 离心速度的选择结果 |
4.3.6 活性炭用量选择结果 |
4.3.7 剂型的选择试验结果 |
4.3.8 裸花紫珠样品的质量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制止血消毒剂的功能性试验 |
5.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不同时间目测感官性状试验 |
5.2.2 重金属的含量测定试验 |
5.2.3 一次皮肤刺激试验 |
5.2.4 眼刺激试验 |
5.2.5 快速5.0 min杀灭微生物试验 |
5.2.6 药液与云南白药功效的对比试验 |
5.2.7 镇痛作用 |
5.2.8 抗炎作用 |
5.2.9 稳定性试验 |
5.3 试验结果 |
5.3.1 感官性状随时间的试验结果 |
5.3.2 药液中重金属含量测定试验结果 |
5.3.3 家兔局部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5.3.4 家兔眼刺激试验结果 |
5.3.5 快速抑菌试验结果 |
5.3.6 药液与云南白药功效的对比试验结果 |
5.3.7 镇痛试验结果 |
5.3.8 抗炎试验结果 |
5.3.9 样品和原药液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附录 |
致谢 |
(2)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
1. 疫病释义 |
2. 疫病病因 |
3. 疫病防治 |
3.1 宋以前 |
3.2 宋金元 |
3.3 明清 |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细菌性痢疾 |
2.3 流行性感冒 |
2.4 流行性腮腺炎 |
2.5 手足口病 |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
3.1.1 疫病总体用药 |
3.1.2 疫病病系用药 |
3.1.3 疫病病种用药 |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
3.2.1 古今总体用药 |
3.2.2 古今病系用药 |
3.2.3 古今病种用药 |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
1.1 总述 |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
1.2.1 疫病总体用药 |
1.2.2 古今病系用药 |
1.2.3 古今病种用药 |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
1.3.1 细菌性痢疾 |
1.3.1.1 古代方 |
1.3.1.2 现代方 |
1.3.1.3 小结 |
1.3.2 病毒性肝炎 |
1.3.2.1 古代方 |
1.3.2.2 现代方 |
1.3.2.3 小结 |
1.3.3 流行性腮腺炎 |
1.3.3.1 古代方 |
1.3.3.2 现代方 |
1.3.3.3 小结 |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
2.1.1 古代方 |
2.1.2 现代方 |
2.1.3 小结 |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
2.2.1 Ⅰ类疫病 |
2.2.1.1 古代方 |
2.2.1.2 现代方 |
2.2.1.3 小结 |
2.2.2 Ⅱ类疫病 |
2.2.2.1 古代方 |
2.2.2.2 现代方 |
2.2.2.3 小结 |
2.2.3 Ⅲ类疫病 |
2.2.3.1 古代方 |
2.2.3.2 现代方 |
2.2.3.3 小结 |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
2.3.1 细菌性痢疾 |
2.3.1.1 古代方 |
2.3.1.2 现代方 |
2.3.1.3 小结 |
2.3.2 病毒性肝炎 |
2.3.2.1 古代方 |
2.3.2.2 现代方 |
2.3.2.3 小结 |
2.3.3 流行性腮腺炎 |
2.3.3.1 古代方 |
2.3.3.2 现代方 |
2.3.3.3 小结 |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问题与思考 |
2. 主要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藿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 前言 |
1.2 藿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藿香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 |
1.2.2 藿香属植物的萜类成分 |
1.2.3 藿香属植物的苯丙素类成分 |
1.2.4 藿香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 |
1.2.5 藿香属植物的其他成分 |
1.3 藿香属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藿香属植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1.3.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1.3.3 心血管作用 |
1.3.4 影响神经活动 |
1.3.5 抗诱变和细胞毒活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藿香化学成分及凝血活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藿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
2.2.1 仪器与材料 |
2.2.2 植物来源 |
2.2.3 提取分离 |
2.2.4 化合物结构及波谱数据 |
2.3 家兔体外血浆凝血四项检测 |
2.3.1 仪器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2.1 对APT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2 对P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3 对TT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4 对FIB影响的检测方法 |
2.3.2.5 数据处理 |
2.3.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在藿香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3.2.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2 离子液体分散剂的选择 |
3.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3.1 离子液体类型的选择 |
3.3.3.2 离子液体浓度的选择 |
3.3.3.3 药材粉碎后过筛目数的选择 |
3.3.3.4 药材超声波提取时间的选择 |
3.3.3.5 固液比的选择 |
3.3.4 离子液体超声波提取和传统提取方法的比较 |
3.3.5 方法学验证 |
3.3.5.1 精密度试验 |
3.3.5.2 稳定性试验 |
3.3.5.3 重复性试验 |
3.3.5.4 加样回收率 |
3.3.6 样品含量测定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
4.1 前言 |
4.2 紫丁香花化学成分研究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植物来源 |
4.2.3 提取分离 |
4.2.4 化合物结构及波谱数据 |
4.3 紫丁香花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样品 |
4.3.3 试验方法和结果 |
4.4 紫丁香花体外对家兔凝血四项的影响 |
4.4.1 仪器和材料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
1.1 小便不利 |
1.2 小便不通(不尿) |
1.3 小便难 |
1.4 小便少 |
1.5 小便数 |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
2.1 泄泻 |
2.2 便秘 |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
4.1 大便硬、小便利 |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
4.3 小便数、大便硬 |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
1 五苓散方源 |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
4.5 保护肾脏作用 |
4.6 治疗心衰 |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
4.8 止泻作用 |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
1 真武汤方源 |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心脏衰竭 |
3.2 外感 |
3.3 咳嗽 |
3.4 喘证 |
3.5 尿多 |
3.6 遗尿 |
3.7 水肿 |
3.8 泄泻 |
3.9 肝硬化腹水 |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
4.2 温肾作用 |
4.3 抗衰老作用 |
4.4 减肥降脂作用 |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
1 猪苓汤方源 |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急慢性肾炎 |
3.2 急慢性膀胱炎 |
3.3 泌尿系结石 |
3.4 肾积水 |
3.5 其它疾病 |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
3.1 单纯性便秘 |
3.2 习惯性便秘 |
3.3 肛肠疾病 |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
3.7 老年便秘 |
3.8 肿瘤便秘 |
3.9 术后便秘 |
3.10 咳嗽 |
3.11 高脂血症 |
3.12 其他应用 |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
4.1 通便作用 |
4.2 抗粘连作用 |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4.4 降糖作用 |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泄泻 |
3.2 胃肠炎 |
3.3 发热并发肝炎 |
3.4 脑梗死 |
3.5 外感类疾病 |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
3.8 代谢综合征 |
3.9 带下 |
3.10 阴道炎 |
3.11 更年期综合征 |
3.12 外科术后 |
3.13 皮肤类疾病 |
3.14 五官类疾病 |
3.15 其他杂病 |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
4.4 抑菌作用 |
4.5 解热作用 |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
1 黄芩汤方源 |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
4.2 组方分析 |
4.3 拆方研究 |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
1 大便异常 |
1.1 下利 |
1.2 大便难 |
1.3 大便硬 |
1.4 初硬后溏 |
2 小便异常 |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总结 |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
3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几种胺类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离子液体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1.1 离子液体概述 |
1.1.2 离子液体的结构和分类 |
1.1.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1.3.1 离子液体的熔点 |
1.1.3.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
1.1.3.3 离子液体的密度 |
1.1.3.4 离子液体的黏度 |
1.1.3.5 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 |
1.1.3.6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质 |
1.1.4 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1.4.1 离子液体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1.4.2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1.4.3 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1.1.4.4 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应用 |
1.2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分析应用 |
1.2.1 毛细管电泳概述 |
1.2.2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主要分离模式 |
1.2.2.1 毛细管区带电泳 |
1.2.2.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
1.2.2.3 毛细管凝胶电泳 |
1.2.2.4 毛细管电色谱 |
1.2.2.5 非水毛细管电泳 |
1.2.3 毛细管电泳分析的信号检测方式 |
1.2.3.1 紫外-可见光吸收检测法 |
1.2.3.2 光激发荧光检测法 |
1.2.3.3 质谱检测法 |
1.2.3.4 核磁共振检测法 |
1.2.3.5 电化学检测法 |
1.2.3.6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法 |
1.2.4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成份分析中的应用 |
1.3 生物碱的分析方法概述 |
1.3.1 生物碱的定义 |
1.3.2 生物碱分类 |
1.3.2.1 颠茄生物碱 |
1.3.2.2 喜树生物碱 |
1.3.2.3 苦参生物碱 |
1.3.2.4 原小檗碱类生物碱 |
1.3.2.5 二萜类生物碱 |
1.3.3 生物碱的分析测定方法简介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以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外用云南白药制剂中的乌头碱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电泳条件 |
2.2.3 样品与标准溶液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检测条件的优化 |
2.3.1.1 施加检测电极电位的优化 |
2.3.1.2 分离运行缓冲溶液的优化 |
2.3.1.3 检测池中缓冲溶液的优化 |
2.3.1.4 分离添加剂的优化 |
2.3.1.5 毛细管分离高压的优化 |
2.3.1.6 电动进样条件的选择 |
2.3.2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2.3.3 样品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以离子液体-山梨醇-海藻糖三元混合物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三种乌头类生物碱混合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电泳条件 |
3.2.3 样品与标准溶液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离测定条件的优化 |
3.3.1.1 施加检测电极电位的优化 |
3.3.1.2 分离运行缓冲溶液的优化 |
3.3.1.3 检测池中缓冲溶液的优化 |
3.3.1.4 分离添加剂的优化 |
3.3.1.5 毛细管分离高压的优化 |
3.3.1.6 电动进样条件的选择 |
3.4 结论 |
第四章 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药物制剂中的双氯芬酸二乙胺含量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电泳条件 |
4.2.3 样品与标准溶液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分析检测条件的优化 |
4.3.1.1 施加检测电极电位的优化 |
4.3.1.2 分离运行缓冲溶液的优化 |
4.3.1.3 检测池中缓冲溶液的优化 |
4.3.1.4 分离添加剂的优化 |
4.3.1.5 毛细管分离高压的优化 |
4.3.1.6 电动进样条件的选择 |
4.3.2 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3.3 样品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中西药物有益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相互协同, 增强疗效 |
1.1 中药与抗病原微生物药 |
1.1.1 β-内酰胺类 |
1.1.2 氨基糖苷类 |
1.1.3 大环内酯类 |
1.1.4 四环素类 |
1.1.5 喹诺酮类 |
1.1.6 广谱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 (TMP) |
1.1.7 其他类 |
1.2 中药与抗寄生虫药 |
1.3 中药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西药 |
1.4 中药与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西药 |
1.5 中药与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西药 |
1.6 中药与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西药 |
1.7 中药与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西药 |
1.8 中药与激素类西药 |
1.9 中药与抗肿瘤西药 |
2 相互抑制, 降低不良反应 |
2.1 中药与抗病原微生物药 |
2.2 中药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西药 |
2.3 中药与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西药 |
2.4 中药与激素类西药 |
2.5 中药与抗肿瘤药物 |
3 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 |
4 减少禁忌证, 扩大适应证 |
(8)大黄在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与急诊医学应用相关的药理作用 |
1.1 导泻作用 |
1.2 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
1.3 抑制系统炎性反应作用 |
1.4 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作用 |
1.5 止血作用 |
1.6 护肝、利胆、抑胰酶作用 |
2 在急诊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
2.1 治疗急性有机磷等毒物中毒 |
2.2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
2.3 治疗急性胰腺炎 |
2.4 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和急性肝炎 |
2.5 治疗急性胃肠病 |
2.6 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征 |
2.7 治疗咯血、衄血 |
2.8 治疗烫、烧伤 |
3 结 语 |
(9)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 |
一、 结果与讨论 |
二、 实验部分 |
第二节 苦参的化学成分 |
一、 结果与讨论 |
二、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抗病毒活性试验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抗病毒试验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部分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章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生物碱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黄酮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生物碱成分 HPCE 定量分析 |
一、 仪器、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二、 方法与结果 |
三、 讨论 |
第四章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研究 |
第一节 山豆根的化学对照品 |
一、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文献综述 |
二、 化学对照品的确定依据 |
三、 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工艺 |
四、 化学对照品的结构研究 |
五、 化学对照品的性质研究 |
六、 讨论 |
第二节 山豆根药材的质量标准 |
一、 资源分布与样品收集 |
二、 药材中对照品的含量测定 |
三、 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四、 药材鉴别方法研究 |
五、 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物检测 |
六、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质量研究概况 |
致谢 |
附录 |
附图 |
四、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黎药裸花紫珠止血消毒剂的研制[D]. 王孟. 海南大学, 2018(01)
- [2]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藿香和紫丁香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 曹鹏然. 河南大学, 2017(06)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能力的影响[J]. 周涌,黄少隆,王杰敏,杨卫东,江俊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7)
- [6]以离子液体为分离添加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测定几种胺类药物[D]. 王向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7]中西药物有益的药效学相互作用[J]. 韩伯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4)
- [8]大黄在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覃双全,刘笋,肖桂林. 医学综述, 2012(24)
- [9]山豆根和苦参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D]. 丁佩兰. 复旦大学, 2004(01)
- [10]云南白药辅助治疗急性菌痢20例[J]. 张怡,李兴堂.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