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加强西藏地质调查

国土资源部加强西藏地质调查

一、国土资源部加大西藏地质调查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团[1](2020)在《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为了地勘企业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下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使地勘企业自身发展在纵向准确了解其发展趋势,横向上明确其发展的短板,为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本论文以企业竞争能力、绿色产业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勘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走绿色勘查开发道路成果显着,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厘定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勘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勘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讨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涵了 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选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评价法对内蒙古地矿集团近五年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横向上,在2014年-2018年每年的地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均一般,其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好,勘查能力、开发能力、营运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一般,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纵向上,2014年-2018年地矿集团总体竞争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子能力评价结果可知,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开发能力有不断上升趋势,营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基本不变,勘查能力趋势下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按其各子能力对地勘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勘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地勘企业受传统地勘思想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营运和组织管理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主要从资源能力、绿色发展能力、营运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实现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慧婷[2](2020)在《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体现和国家宝贵的信息资源,广泛服务于地质找矿、地质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让地质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价值,需要做好汇交和服务两方面的工作,而且汇交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国建立了统一汇交制度、制定了标准规范、加强了馆藏机构建设、建成汇交监管平台等,地质资料汇交取得显着成效,但汇交中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研究促进解决,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从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现状研究入手,分析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馆藏机构现状、汇交资料的数据成果和汇交监管情况。分析认为我国地质资料汇交制度逐步完善,汇交内容不断完善,汇交方式更加便捷;馆藏机构覆盖全部省份,馆藏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量不断增长,地质资料汇交率逐年提升,地质资料监管平台成效显着。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梳理了我国地质资料汇交存在的问题,包括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不完善,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不全面,地质资料质量有差距,地质资料汇交力量薄弱和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即:完善汇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汇交监管,努力做到及时全面汇交;增强汇交意识,落实汇交责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汇交质量。

杨富豪[3](2020)在《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土辽阔,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面积66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总国土陆地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山地面积比重大,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增多。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泥石流、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生态屏障。而川藏公路又是内地和西藏重要的物资保障通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川藏线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本论文所研究的地灾监测系统就建在川藏线波密段。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实地的调研勘察和采集数据,叙述达孜地区和波密古乡泥石流沟作为监测点所处地区的交通、水文、地质和气象等条件,在建立达孜滑坡监测点时,通过运用高密度电法来分析滑坡的滑裂面,对以后的滑坡监测点的选址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通过初步的监测系统中监测数据和前期数据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得出达孜县滑坡体现阶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对天摩沟监测系统初步调试和平台的了解,知道天摩沟监测点系统现阶段运行正常。(3)在今后的西藏高海拔滑坡监测系统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海拔比较高、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强烈,相应监测设备使用寿命远比内地缩短,应考虑造价成本相对低的设备。(4)在天摩沟监测点建立方案中,通过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以及监测设备性能的研究,又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双目监测方案作为尝试。以期望通过两者的对比来验证机器视觉的准确性。

杨翔[4](2020)在《西藏狮泉河巴秋岩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狮泉河地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上,它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密切相关,其构造背景十分复杂,而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在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上分布广泛,这对于认识狮泉河结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西藏狮泉河巴秋岩组变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进而判断岩石类型。文章探讨了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岩浆来源及成岩机制并且对其构造环境进行阐述解析,以此来还原巴秋岩组变火山岩所形成的原始构造环境及演化过程。巴秋岩组为变质火山岩,其Si O2含量在44.50%-55.56%之间,结合主量元素分析结果和相应图解,可知斜长角闪岩原岩应为中-基性火山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巴秋岩组变质火山岩整体上具有中-基性岩浆岩特征。变玄武岩具低钾拉斑玄武岩特点,斜长角闪岩具有中-低钾、中-基性钙碱性岩浆岩特点,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石在主体上相对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Nb、Ti、P、Ta等高场强元素出现了明显的负异常,Zr显示了轻微的负异常,暗示巴秋岩组变火山岩的形成受到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变火山岩的稀土总量都较低,明显不同于OIB特征,显示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变火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不同于N-MORB型式,而与IAB具有相似的配分曲线,表明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应类似于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从物化参数上看,岩浆温度处于基性岩浆熔岩流的1025°C-1225°C温度范围之中,从Ol′-Ne′-Q′三角图解中可知,其压力值在1-2GPa之间,估算其岩浆源区深度在33-60Km之间。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古特提斯洋盆向南消减、俯冲时,冈底斯北缘弧后伸展形成弧后盆地环境。根据微量元素特征分析其岩浆应源自于地幔,巴秋岩组变火山岩受到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作用控制,其中主要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岩浆在源区就已经发生了混合形成新岩浆,并且岩浆在上涌时经历了部分重融过程,最终喷出地表。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相应工作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表明研究区内Cu元素异常浓度高,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性并且发现了相应的铜矿化点,暗示研究区对于铜多金属矿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李永乐[5](2019)在《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使命。承担着国土资源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等职能的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一定的挑战。然而,自然资源行政部门职能配置和管理人员胜任力与统筹自然资源管理战略要求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式开展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对新时期发展形势下提升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和部门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胜任力和行政管理绩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人事部门和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自然资源行政部门及其下辖的部分市级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行为事件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与胜任力辨析、胜任力关键因素筛选与识别、关键因素的有效性检验等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基于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拓宽了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工作绩效提升的思路,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案例。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系统分析了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结构,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和任职年限等方面统计分析了自然资源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结构与胜任力水平。研究表明,中层管理人员任职年限相对均衡,年龄结构相差不大、且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年轻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但管理人员在学历、专业和职称方面存在一定的比例结构失调,对管理人员胜任力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针对性识别改进,进一步提升个人胜任能力和工作绩效。(2)综合采用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筛选出的22项胜任力指标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变量的解释能力,通过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识别出耐性与毅力、身心健康、抗单调枯燥能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等5个胜任力关键因素对中层管理人员绩效水平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耐性与毅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等因素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绩效水平影响尤为显着。(3)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筛选了部分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检验样本,并使用同时效度法和预测效度法两种检验方法,对识别出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进行了检验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耐性与毅力、抗单调枯燥能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等胜任力关键因素具有可靠性,样本群体的胜任力关键因素与岗位称职程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训练考核进一步证实了本研究筛选的胜任力关键因素有效可靠,且能产生优秀绩效。(4)充分考虑影响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基本素质、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激励效应等方面,以一致性模型检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胜任力与岗位的一致性匹配,从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开发体系、人员特征应用体系、人岗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人员聘任机制和人才战略规划五个层面提出了人岗匹配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以此为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整体绩效水平提升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

王建新[6](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陈俊楠[7](2016)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矿业投资环境是矿业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集合,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我国矿业发展具有区域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区矿业投资条件和竞争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在当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背景下,开展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矿业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测算、专家研讨、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大量研究和实物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地区排序及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思路建议。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区域矿业发展规律和投资环境特点,对现有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修正完善,在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由7项影响因素和10项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二是探索开展了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评价。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矿业发展程度、矿业市场化程度、矿业开放程度、矿业管理效能、地质资料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测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名居前15位的省(区、市)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广东、山西、湖南、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辽宁、浙江、贵州和四川。这些省份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20%,中部地区省份占20%,西部地区省份占60%。总的来看,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总体靠前。

刘振国,崔成多吉[8](2012)在《塑造资源经济新格局》文中研究说明青海、西藏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 而对于青海、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潜力在资源,优势在资源,希望也在资源。 自2007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始着力创新地质找矿机制,统筹谋划青藏地质找矿工作,并于2008年在青海、西藏启动了青藏地质

李清波,陆彦[9](2012)在《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下)》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地质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后的1951年。6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西藏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藏地质工作60年可分为5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步阶段;60年代艰难发展的阶段,初步揭开了西藏高原地壳的神秘面纱;70年代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西藏大地的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总体认识;80—90年代的转型时期;而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则是大发展的时期,西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已经查明,所探获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志着西藏已迈入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区)的前列。

李清波,陆彦[10](2012)在《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上)》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地质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后的1951年。6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西藏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藏地质工作60年可分为5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步阶段;60年代艰难发展的阶段,初步揭开了西藏高原地壳的神秘面纱;70年代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西藏大地的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总体认识;80—90年代的转型时期;而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则是大发展的时期,西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已经查明,所探获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志着西藏已迈入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区)的前列。

二、国土资源部加大西藏地质调查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土资源部加大西藏地质调查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2.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2.1.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产业
        2.2.2 绿色矿业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2.4.1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评价体系
        2.4.2 世界主要杂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3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4 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4.5 我国各行业竟争力评价应用实践
        2.4.6 地勘及相关行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3 地勘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地勘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3.2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资源供需概述
        3.2.2 地质勘查现状
        3.2.3 矿业开发现状
    3.3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2 我国矿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发展现状及成果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4.2 绿色勘查发展
        4.2.1 绿色勘查发展历程
        4.2.2 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
        4.2.3 绿色勘查典型案例
    4.3 绿色开发发展
        4.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4.3.2 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
        4.3.3 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5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1 地勘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5.1.1 地勘企业定义
        5.1.2 地勘企业特点
    5.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特征
        5.3.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外部环境分析
        5.3.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
        5.3.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分析
6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系统构建
    6.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6.3.1 评价方法概述
        6.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6.4 指标权重性质及定义
    6.5 指标权重确定
        6.5.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6.5.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步骤
    6.6 地勘企业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6.6.1 建立评价指标结构
        6.6.2 计算准则层权重
    6.7 企业竞争能力模糊评价模型
        6.7.1 模糊评价判定法思想与原理
        6.7.2 模糊评价步骤
7 内蒙古地矿集团竞争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7.1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回顾
        7.1.1 发展概况
        7.1.2 发展现状
    7.2 确定评价级
        7.2.1 因素集的确定
        7.2.2 评价级的确定
    7.3 模糊判断矩阵判定
    7.4 模糊矩阵计算
    7.5 结果综合判定
    7.6 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8 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资源能力
        8.1.1 资源禀赋
        8.1.2 人力资源
        8.1.3 科技创新
    8.2 绿色发展能力
        8.2.1 绿色发展理念
        8.2.2 绿色勘查、开发
        8.2.3 绿色转型——构建“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8.3 营运及组织管理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2)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地质资料汇交相关概念
        2.1.1 地质资料概念
        2.1.2 地质资料汇交的定义
        2.1.3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构
        2.1.4 地质资料汇交人
        2.1.5 地质资料汇交制度
    2.2 地质资料汇交相关理论
        2.2.1 社会契约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大数据理论
第3章 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现状分析
    3.1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分析
        3.1.1 地质资料汇交的法规制度
        3.1.2 地质资料汇交的总体要求
        3.1.3 地质资料汇交的内容
    3.2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现状分析
        3.2.1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总体情况
        3.2.2 国家和省级馆藏机构分布
        3.2.3 馆藏机构场地建设情况
        3.2.4 馆藏机构从业人员情况
    3.3 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分析
        3.3.1 地质资料汇交和催交情况
        3.3.2 成果地质资料
        3.3.3 原始地质资料
        3.3.4 实物地质资料
    3.4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情况分析
        3.4.1 汇交监管的技术支撑
        3.4.2 汇交监管的运行体制
        3.4.3 油气资料纳入汇交监管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地质资料汇交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不完善
        4.1.1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强制力不够
        4.1.2 地质资料全面汇交制度存在缺陷
    4.2 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不全面
        4.2.1 地质资料催交项目多
        4.2.2 地质资料编报时间长
        4.2.3 地质资料修改次数多
        4.2.4 地质资料还没有实现全面汇交
    4.3 地质资料质量参差不齐
        4.3.1 地质资料不齐全
        4.3.2 地质资料不一致
        4.3.3 地质资料不规范
    4.4 地质资料汇交力量薄弱
        4.4.1 资料汇交人员流动性大
        4.4.2 资料汇交接收力量不足
    4.5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不够
        4.5.1 汇交人责任落实不到位
        4.5.2 监管平台监管有限
        4.5.3 违规处罚不够严厉
第5章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汇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5.1.1 完善现有汇交制度
        5.1.2 创新汇交管理制度
    5.2 强化汇交监管,努力做到及时全面汇交
        5.2.1 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作用
        5.2.2 扩大信息渠道以实现全面监管
        5.2.3 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汇交监管
    5.3 增强汇交意识,落实汇交责任
        5.3.1 增强地质资料汇交的法律意识
        5.3.2 落实地质资料汇交的责任
        5.3.3 把资料汇交落实到项目工作的始终
    5.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汇交质量
        5.4.1 开展汇交单位领导的培训
        5.4.2 加强资料汇交人员的业务培训
        5.4.3 重视馆藏机构人员的培训
        5.4.4 开展汇交业务专题培训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西藏山地灾害现状及监控现状
    1.2 岩土体边坡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1.3 岩土体边坡监控的发展及现状
    1.4 岩土体边坡监测设计内容及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达孜滑坡体选址与监测体系设计
    2.1 拉萨达孜监测点
        2.1.1 达孜滑坡监测点地理位置
        2.1.2 达孜滑坡监测点水文气象条件
    2.2 达孜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2.2.1 高密度电法的发展
        2.2.2 达孜监测点运用高密度电法野外勘测
    2.3 达孜监测点监控设备及技术
        2.3.1 线路连接
        2.3.2 各监测点设备箱连线
    2.4 小结
第三章 达孜滑坡体监测数据分析
    3.1 滑坡点监测系统技术路线
    3.2 滑坡点监测数据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3.3 监测系统预警预报及预警建议的提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天摩沟冰碛物堆积滑坡体监控设计与实现
    4.1 天摩沟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4.1.1 林芝波密天摩沟监测点基本地质条件
        4.1.2 林芝地区监控现状
    4.2 天摩沟监测点监测设备及监控技术
    4.3 天摩沟监测点调试运行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西藏狮泉河巴秋岩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基础地质概况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及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述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构造
        2.2.4 岩浆岩
        2.2.5 区域矿产研究历史
第3章 巴秋岩组变质火山岩地质特征
    3.1 宏观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第4章 巴秋岩组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各类指数特征
        4.2.2 哈克图解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微量元素特征
第5章 巴秋岩组变质火山岩岩石成因浅析
    5.1 岩浆演化探讨
    5.2 构造环境分析
第6章 巴秋岩组变质火山岩成矿潜力分析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数据处理
    6.3 水系沉积物特征
    6.4 找矿远景区的圈定及划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2.1 胜任力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政府行政部门胜任力与绩效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3.1 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
        1.3.2 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步骤
    1.5 论文结构
2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与胜任力辨析
    2.1 全国自然资源部门数量与人员结构
    2.2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结构
    2.3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调查
        2.3.1 问卷调查工作的设计
        2.3.2 问卷调查结果
    2.4 当前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辨析
        2.4.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特征维度
        2.4.2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主观描述
        2.4.3 当前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基本判断
    2.5 小结
3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筛选与识别
    3.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路径
        3.1.1 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依据
        3.1.2 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路径
    3.2 与绩效相关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因素筛选
        3.2.1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方法
        3.2.2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方案
        3.2.3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3.2.4 胜任力相关因素分析
        3.2.5 胜任力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3.3 变量分级与标准
    3.4 建模与分析过程
        3.4.1 建模方法
        3.4.2 因子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4.4 胜任力关键因素辨析
    3.5 小结
4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检验与实证
    4.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有效性检验与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检验思路
        4.1.2 检验程序要点
        4.1.3 检验结果
    4.2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可靠性实证与分析
        4.2.1 样本选择与检验思路
        4.2.2 实证检验
        4.2.3 实证检验结果
    4.3 小结
5 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
    5.1 建立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开发体系
        5.1.1 开发需求分析
        5.1.2 制订开发计划
        5.1.3 开发系统实施与评估
    5.2 建立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应用体系
        5.2.1 理论基础:“柠檬市场”模型
        5.2.2 理论基础: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评模型
        5.2.3 胜任力匹配体系
    5.3 建立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
        5.3.1 传统与人岗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5.3.2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绩效管理流程设置
    5.4 建立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聘任机制
        5.4.1 建立人岗匹配的中层管理人员配置机制
        5.4.2 中层管理人员的聘任流程
    5.5 制订基于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人才战略规划
        5.5.1 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5.5.2 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5.5.3 建立健全人员有效激励机制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对象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创新点
2 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投资环境
        2.1.2 区域竞争力
        2.1.3 投资环境竞争力
        2.1.4 矿业投资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分工理论
        2.2.2 区位优势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3.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3.1.1 定性分析方法
        3.1.2 统计分析方法
    3.2 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3.2.1 政治环境因素
        3.2.2 法规环境因素
        3.2.3 经济环境因素
        3.2.4 经营环境因素
        3.2.5 服务环境因素
        3.2.6 社会环境因素
        3.2.7 自然环境因素
    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
        3.3.1 调查工作情况
        3.3.2 调查结果分析
        3.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主导影响因素
4 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框架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的确定
    4.2 指标权重
        4.2.1 专家打分赋值
        4.2.2 定义判断尺度
        4.2.3 建立判断矩阵
        4.2.4 确定指标权重
    4.3 评价模型
        4.3.1 层次结构模型
        4.3.2 评价方法步骤
5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5.1 我国矿业发展形势
        5.1.1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5.1.2 我国矿业经济形势
        5.1.3 我国矿业投资形势
    5.2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单因素竞争力测度
        5.2.2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5.3 我国重点地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述
        5.3.1 内蒙古
        5.3.2 新疆
        5.3.3 广东
        5.3.4 山西
        5.3.5 湖南
        5.3.6 宁夏
        5.3.7 黑龙江
        5.3.8 甘肃
        5.3.9 青海
        5.3.10 陕西
        5.3.11 云南
        5.3.12 辽宁
        5.3.13 浙江
        5.3.14 贵州
        5.3.15 四川
6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竞争力评价结果探讨与建议
    6.1 关于区域矿业协调发展
        6.1.1 矿业低迷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6.1.2 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资源开发的鼓励支持
    6.2 关于区域矿业投资布局
        6.2.1 区域矿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
        6.2.2 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矿业投资优化布局
    6.3 关于矿业投资准入
        6.3.1 各地区推进矿业市场化和矿业开放进度不平衡
        6.3.2 完善市场与政策环境,打造竞争开放的矿业投资准入机制
    6.4 关于矿业投资管理服务
        6.4.1 部分地区矿业权管理审批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6.4.2 优化管理与服务环境,促进矿业投资经营便利化和高效化
    6.5 关于矿业领域基础设施
        6.5.1 多数资源丰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6.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矿业开发的支撑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上)(论文提纲范文)

1 20世纪50年代:起步时期
2 20世纪60年代:艰难发展时期
3 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时期
4 20世纪最后20年:艰难转型时期

四、国土资源部加大西藏地质调查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D]. 刘永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慧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3]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D]. 杨富豪. 西藏大学, 2020(02)
  • [4]西藏狮泉河巴秋岩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D]. 杨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D]. 李永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俊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塑造资源经济新格局[N]. 刘振国,崔成多吉.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2
  • [9]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下)[J]. 李清波,陆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5)
  • [10]西藏地质工作六十年(上)[J]. 李清波,陆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