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现代收信机选择性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杰[1](2020)在《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文中认为数字微波安全传输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党和国家法令顺利实施的一种战略备战资源。数字微波传输即同步数字SDH系列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微波传输提供了更稳定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广电业务增加,庙前山-汾阳-霍山作为省内重要的干线微波枢纽站,南线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广电微波传输的需求,所以需要改造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SDH制式3+1机架式微波设备。本文结合了山西省广播电视微波线路重要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线路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微波传输的技术角度对整个改造工程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中在对我省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背景和微波通信主要理论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微波改造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微波技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由于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并且两跳的站距最大达到80km均远超过50km造成了该段微波线路传输中不可忽视的衰落问题,鉴于衰落问题对微波传输性能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对两跳传输分别都进行了衰落的计算,面对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长距传输衰落问题引入了分集技术来对抗衰落,通过进一步计算研究两跳微波传输的衰落储备和分集技术的传输性能改善度,并结合实际工程中对两跳电路运行的重要性能指标BER的计算,充分论证分集技术在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微波改造线路中具有明显的抗衰落能力,分集技术是南线微波传输不可缺少的抗衰落手段。最后在工程的收尾阶段通过对收发电平和安装工艺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证明了此次微波电路的数字化改造在传输质量上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本次工程圆满完成了我省微波干线骨干网络的整体扩容任务,为我省整体广电微波骨干网络增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恬[2](2017)在《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Sensor Data Collection Satellite,SDCS)系统作为地面传感网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填补偏远地区信息搜集的空白,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传输系统。传感器终端一般部署在恶劣、无人值守的区域,能量补给困难,故在SDCS系统中设计低功耗接入协议具有重大实用价值。SDCS系统中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设计受到卫星信道特性、终端低功耗等限制,面临节点能量有限、系统接入用户数量多、低轨卫星通信时间短的问题,而现有卫星接入协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SDCS系统。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对SDCS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卫星数据收集系统的发展概况与接入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的几种代表技术,指出LoRa(Long Range)技术及LoRaWAN(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协议的优势,并分析了其物理层、MAC层的特性。然后论文介绍了OPNET仿真平台的应用,包括网络域、节点域、进程域三层模型域,以及基于离散事件、数据包、接口控制信息的通信仿真机制。在该仿真平台上,论文设计了基于OPNET的SDCS系统模型,包括卫星轨道与无人机覆盖模型、系统物理层传输模型、系统节点模型。接着论文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设计了两种低功耗SDCS系统网络结构,包括基于空天接入和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结构。在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中,从基于位置信息自适应控制方案、自适应动态调整占空比方案、基于网络规模的重传机制三个方面来降低系统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有效提高网络的性能。在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中,相比空天接入架构增加地面网关,提供不间断通信机制,降低传感器终端的负载压力。在该架构中结合802.11的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PCF)和LoRaWAN的CLASS B模式,设计了一种基于可预见延迟的综合接入协议。在协议中分析了移动场景下的地面网关时间分配方案以及传感器终端开启的短接收窗口数量与信息中心的数据包生成速率的关系。论文的工作围绕SDCS系统的建模、协议设计展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不同的MAC接入协议,并通过仿真验证协议的有效性。
柳勇刚[3](2016)在《舰船通信系统电磁干扰与干扰抑制探讨》文中认为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舰船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船通信系统必须能够满足多频道多业务开展的基本要求。而电磁干扰是降低舰船系统通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升舰船通信性能,就需要深入分析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为此,文章简要分析了电磁相互干扰的原因,并提出了抑制电磁干扰的几点措施。
林新,欧阳宁[4](2016)在《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文章研发了一种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主要用于从空中接收中波广播载波信号,其特点是接收天线磁棒线圈采用独特的密绕方式,对接收到的载波信号通过单片机处理可得出载波功率大小、调制度和频率信息,真实反映空中载波情况,其优点是在发射天线附近、在功率相差10倍、频率差只有45k Hz的两个同时播出的载波中接收都不串台,为无线监测载波提供准确的载波信息。
李洁[5](2015)在《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波通信作为远距离通信的重要手段,具有抗摧毁性、成本低、易重建等优势,在军事通信方面等有着重要的应用。论文研究内容源自课题“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技术研究”,目的是设计与实现基于ARM的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该短波综合模拟设备可供短波选频与建链系统在室内进行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本文对基于ARM的四端的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简要介绍了短波通信原理、短波选频终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模块,根据短波选频终端的测试需求,给出了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设计目标。(2)根据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设计目标和硬件资源,设计了软件实现方案,并给出了软件方案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主要技术。(3)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方案的具体实现。按功能划分模块,设计并实现了各模块的功能,包括初始化及参数设置模块、命令处理模块、信道通断模块、音频加噪模块以及信号采样处理模块。其中,音频加噪模块包括带限高斯白噪声的生成与播放、加噪强度可控两部分,限于模拟设备音频器件资源的局限性,带限白噪声序列的生成过程巧妙地借助MATLAB软件工具仿真完成,只将最终结果存入短波综合模拟设备。最后,对各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大量的测试,验证了短波综合模拟设备各模块的功能。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RM的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部分,模拟设备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半双工通信方式,并且能够对信道添加指定放大倍数的高斯白噪声。测试表明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能够实现预定的功能。
陶爽,罗一锋[6](2015)在《接地改善舰船通信设备电磁干扰的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中对电磁干扰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保障舰船通信设备免受干扰,通过对舰船通信设备接地的合理设计,优化接地处理措施,从而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在案例分析中,结合舰船通信设备的故障状态,通过对设备接地进行规划和整改,解决了一些问题。
先巴才旦[7](2013)在《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电磁干扰查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干扰查处工作,是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快速精确地查处无线电干扰是摆在无线电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熟练掌握各类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性能,是快捷查找干扰、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必备的业务素质。近年来,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深圳嵘兴、成都圆通、成都华日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无线电监测设备生产企业应运而生,性能各异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接收的各类信号。这就要求每一位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对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功能、技术性能、指标要深刻领会理解,要求每个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程度,对天馈线系统的方向性、天线增益、天线与信号强弱的关系,距离、频率、测得信号电平之间的关系等等要吃透、完全理解,要尽快熟悉最前沿的监测设备操作技能和软件应用,掌握电磁环境随地形、频率、天气、距离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规律。本文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以最贴近最广大人民生活、全民普遍使用、覆盖范围广泛的公众移动通信的常见干扰及规避措施探讨为主线和切入点,对无线电干扰的概念、类型、特征、危害性及其解决办法和抑制干扰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入解析,着重介绍在无线电监测设备操作技术手段、分析识别干扰信号所属类型、干扰信号的极化方式、调制方式、信号强度、方位等等。研究绘制了“无线电干扰类型及其规避图解”;归纳出了查看频谱图、计算等7种识别无线电干扰的方法;最大场强定位法、近距离听接收机音点定位法等5种干扰定位的方法,以及干扰处置“九步走”工作流程,剖析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在无线电干扰查出、定位和处置中具体应用,就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在无线电干扰查处应用,现身支招,进行详细介绍。供全国无线电管理同行借鉴,帮助提高应付突发无线电干扰事件能力。填补了无线电干扰定位、确认方面系统的方法探讨空白
朱岩岩[8](2013)在《基于WinCE的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内容源自课题“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研制”,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要完成的功能是模拟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双方的信道机以及传输信息的无线信道。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inCE的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运行软件。本文根据客户对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需求,在分析了几种要模拟的信道机控制协议的基础上,结合短波通信的特点,确定了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应具有的功能,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了软件的实现方案。该方案按软件的功能将其分为五个模块:初始化及参数设置模块、命令处理模块、信道控制模块、工作状态显示模块和信道信息查询模块。其中,初始化及参数设置模块负责软件运行时参数的初始化和各种其它参数的设置;命令处理模块是控制整个模拟设备工作状态的核心,负责与短波自动选频通信系统进行命令交换,并对不同的命令做出相应的操作,从而控制模拟设备的工作状态;信道控制模块负责对底层信道模拟板的工作状态进行设置;工作状态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当前工作信道的参数以及其它的一些参数;信道信息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查询当前已经设置完成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参数的功能。通过测试,验证了该软件的功能。
翁丹[9](2011)在《VHF跳频电台同台多机的技术方案与设计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场通信从原来的单机电台通信应用发展到系统应用,从系统发展到网络网系的应用。在通信系统的不同网络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需要在系统中设定通信节点,通过这些通信节点平台完成各种信息的转换交互。在通信系统的通信节点平台上存在多部超短波电台无线转信、互联互通同时使用的应用需求。在空间很窄的同一平台上多部超短波跳频电台同时工作,存在电台相互干扰,影响通信效果。研制解决多部电台同装一辆通信车同台工作相互干扰问题的跳频滤波设备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通用超短波电台的装车野外拉距通信试验,测量四部通用电台分别采取定频、跳频不同工作模式下,测量通信的效果,查找同台多机干扰机理与主要的原因,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专题试验、设计仿真,试验数据原理分析。对比分析各方案实现可行性及优缺点,从经济性、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测量性进行项目的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滤波器电路仿真及分析结果,开展电路设计,可靠性设计,研制样机设计与改进,进行高低温、可靠性环境试验,通过实际测试数据和试验结果,检验研制效果。对样机进行工程改进,野外拉距通信试验验证,用户试验,工程设计完善与工程化生产。研究解决在通信车等平台上同台多机通信的技术与方法,并从工程上实现同台多机的跳频滤波设备的设计研制,满足超短波跳频电台在通信网转信节点上互联互通的需求,在通信系统升级改造和同台共址通信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超短波电台的同台多机共址通信的试验情况出发,结合理论分析研究和工程实践验证,深入浅出的提出同台共址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实现。
许婧[10](2011)在《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复杂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互联的加强,在提高了系统经济性的同时,电网的整体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局部电网某些故障的影响有可能波及附近的区域电网,并诱发连锁过程,导致严重的事故后果。传统的分析方法在深入分析电网连锁故障方面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展电力系统连锁故障过程的故障诊断以及防控方法的研究。本文在深入分析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系统N-k故障分析,对连锁故障过程中的故障诊断、以及连锁故障时系统防控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连锁故障中存在的过程复杂,影响因素繁多等分析难点,在深入分析连锁故障的演化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将连锁故障的分析和控制的重点放在故障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将其分为故障初始发展、缓慢相继故障和快速连锁故障三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防控的重点。2.针对几类典型的、具有不同原理的保护,分析了其由于保护元件功能缺陷或定值不合理造成的各种隐藏故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基于元件功能缺陷、具有共性特征的保护隐藏故障的分析思路,从本质上分析了由于隐藏故障导致保护误动的原因。3.提出了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N-k故障分析评估算法,分析了保护隐藏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通过随机初始故障触发保护的隐藏故障导致线路误动,将保护的隐藏故障反映到多重预想事故的选择和故障组合上。应用该方法对系统进行N-k预想事故筛选,可以辨识系统的脆弱线路和关键保护,为系统有重点地加强监控提出建议。4.利用连锁故障过程中故障事件的特点,采用复杂事件处理技术,提出了侧重分析系统故障动态发展趋势的电网连锁故障诊断分析方法。建立了分层的事件处理和关联分析模型,通过相继故障事件之间存在的时间、拓扑和电气的因果及聚合关系,对相继故障事件进行关联和聚合,对连锁故障进行诊断。5.结合当前的电网分层分区运行体系,借鉴现有的系统稳定运行控制经验,构建了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分层分区基于MAS的广域协同预控制系统框架。引入计及发电机响应的断面潮流准稳态分析方法,利用离线断面功率传输极限,从全局的角度预先控制重要断面的潮流水平,防止局域电网故障的发展扩大,保证全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提高现代收信机选择性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现代收信机选择性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传输技术的意义 |
1.2 省内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现状和规划 |
1.2.1 第一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
1.2.2 第二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
1.2.3 第三阶段微波系统改造:SDH3000S—SDH5000S/5000IPS |
1.3 微波设备改造的必要性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微波通信原理及主要技术 |
2.1 微波通信特点 |
2.2 微波中继通信 |
2.2.1 微波中继通信技术 |
2.2.2 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 |
2.2.3 微波中继中的微波站 |
2.3 SDH微波通信技术 |
2.3.1 SDH技术 |
2.3.2 SDH的优点 |
2.4 数字调制 |
2.5 数字微波收发信机中的128QAM |
2.6 衰落 |
2.6.1 衰落种类 |
2.6.2 抗衰落的主要技术措施 |
2.6.3 衰落储备 |
2.7 分集技术 |
第三章 微波改造项目中的技术应用分析 |
3.1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改造项目概况 |
3.1.1 微波改造项目路由 |
3.1.2 工程项目背景 |
3.1.3 工程方案及安装量 |
3.1.4 工程编制依据 |
3.2 SDH技术简述 |
3.2.1 SDH传输技术的优越性 |
3.2.2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选用SDH制式5000S |
3.3 微波线路视距勘察 |
3.3.1 微波传输视距传播 |
3.3.2 天线近场区净空要求 |
3.4 微波系统选用NEC5000S设备 |
3.4.1 SDH5000S设备的特点 |
3.4.2 SDH5000S设备内部结构 |
3.5 微波线路频率及极化方式的分析 |
3.5.1 微波传输使用频率范围 |
3.5.2 频率的配置 |
3.5.3 高低站的设置 |
3.5.4 越站干扰 |
3.5.5 天馈线的极化方式 |
3.5.6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微波传输改造项目的频率配置 |
3.6 ATPC技术 |
3.6.1 ATPC概述 |
3.6.2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传输改造中ATPC的改善性能情况 |
3.7 网管系统 |
3.7.1 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
3.7.2 本次改造项目接入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
第四章 微波传输性能及分集改善度分析 |
4.1 微波传输性能 |
4.2 数字微波线路的衰落分析 |
4.2.1 自由空间损耗 |
4.2.2 衰落现象 |
4.2.3 衰落储备 |
4.2.4 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平衰落储备的计算 |
4.3 数字微波线路误码性能 |
4.3.1 可用性 |
4.3.2 可用性指标分配 |
4.4 数字微波传输的中断性能 |
4.5 探究分集技术抗衰落改善度及误码率 |
4.5.1 分集技术 |
4.5.2 分集改善度的计算 |
4.5.3 BER性能计算结果 |
第五章 工程安装测试 |
5.1 测试结果 |
5.1.1 庙前山—汾阳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
5.1.2 汾阳—霍山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数据收集系统发展概况 |
1.2.2 卫星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Lo Ra的 SDCS系统接入系统 |
2.1 低功耗广域网概述 |
2.1.1 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及类型 |
2.1.2 LoRa技术及LoRaWAN协议 |
2.2 低功耗SDCS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2.2.1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2.2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3 基于LoRa的 SDCS系统接入技术研究 |
2.3.1 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主要问题 |
2.3.2 基于LoRa技术的SDCS系统协议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建模研究 |
3.1 OPNET网络仿真平台 |
3.1.1 OPNET建模机制 |
3.1.2 OPNET通信仿真机制 |
3.2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建模 |
3.2.1 卫星轨道与无人机覆盖模型 |
3.2.2 SDCS系统物理层建模 |
3.3 基于OPNET的 SDCS系统节点模型 |
3.3.1 空天接入模式下节点模型 |
3.3.2 地面网关模式下节点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 |
4.1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总体方案 |
4.2 基于空天接入的SDCS系统协议建模 |
4.3 基于位置信息的自适应控制方案 |
4.3.1 自适应控制方案 |
4.3.2 仿真分析 |
4.4 自适应动态调整占空比接入协议 |
4.4.1 指标定义 |
4.4.2 协议方案 |
4.4.3 仿真分析 |
4.5 网络规模的重传机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地面网关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设计 |
5.1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接入协议总体方案 |
5.2 基于地面网关接入的SDCS系统协议建模 |
5.3 基于可预见延迟的综合接入协议 |
5.3.1 工作流程 |
5.3.2 网关时间分配方案 |
5.3.3 改进CLASS B阶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载波信息接收机的介绍 |
2 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的设计 |
2.1 方案设计 |
2.2 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电路原理 |
3 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的实现 |
3.1 元器件选择 |
3.2 电路板制作 |
3.3 接收磁棒天线的制作 |
3.4 回路的调试 |
4 结论 |
(5)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的发展及优缺点 |
1.2 短波通信的原理 |
1.2.1 电磁波的传播形式 |
1.2.2 短波的传播形式 |
1.3 短波信道特性对通信性能的影响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短波选频终端与模拟设备的需求 |
2.1 短波选频终端的构成 |
2.2 短波选频终端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1 自动建链模块 |
2.2.2 数传模块 |
2.3 对四端短波模拟设备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方案设计 |
3.1 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方案设计 |
3.1.1 模拟设备的构成 |
3.1.2 模拟设备的软件设计 |
3.2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涉及的主要技术 |
3.2.1 嵌入式系统裸机开发 |
3.2.2 基于FDATool的数字滤波器的MATLAB设计 |
3.2.3 串行通信 |
3.3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主要理论 |
3.3.1 噪声强度与信噪比的研究 |
3.3.2 内部集成电路I2C总线协议 |
3.3.3 FIR数字滤波器 |
3.3.4 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实现 |
4.1 初始化及参数设置模块 |
4.1.1 模拟软件主要参数介绍 |
4.1.2 模拟软件的模块结构图 |
4.2 命令处理模块 |
4.3 信道通断模块 |
4.3.1 信道通断模块的功能需求 |
4.3.2 信道通断模块的电路设计 |
4.3.3 信道通断模块的软件实现 |
4.4 音频加噪模块 |
4.4.1 借助MATLAB生成带限高斯白噪声 |
4.4.2 将高斯白噪声序列转化成模拟信号 |
4.4.3 添加带限高斯白噪声到短波信道 |
4.5 音频采样处理模块 |
4.6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功能测试 |
4.6.1 命令处理能力的测试 |
4.6.2 信道通断功能的测试 |
4.6.3 音频加噪功能的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电磁干扰查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概述 |
2.1 系统构成 |
2.2 系统功能 |
2.3 无线电监测的含义 |
2.4 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联动最优化组合探讨 |
第三章 结合无线电监测系统应用的无线电干扰分析 |
3.1 抗频率干扰通常采用的方式 |
3.2 无线电干扰识别及其抑制措施 |
3.2.1 无线电干扰基本概念 |
3.2.2 常见的无线电干扰及其抑制措施 |
第四章 干扰的识别 |
4.1 查看频谱图法 |
4.2 监听语音法 |
4.3 计算法 |
4.4 设备检测法 |
4.5 占用带宽判定法 |
4.6 停机实验法 |
4.7 查看干扰信号的其他特征 |
第五章 无线电干扰的定位与处置 |
5.1 无线电干扰定位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
5.2 干扰定位五种常用方法 |
5.2.1 最大场强逼近定位法 |
5.2.2 交叉测向定位法 |
5.2.3 语音判别业务定位法 |
5.2.4 听接收机音点定位法 |
5.2.5 通过接收机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式来观察干扰信号的变化定位法 |
5.3 干扰处置“九步走”工作流程 |
5.4 无线电干扰处理及其适用法规 |
5.4.1 完成无线电管理监督检查任务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 |
5.4.2 当事人的责任和权利 |
第六章 无线电频率资源法律保护问题 |
6.1 认识无线电频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
6.2 无线电频率资源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
6.3 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法律保护体系总览 |
6.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是无线电频率保护的专门性法规 |
6.3.2 完善无线电频率保护法律体系,筑起无线电频率保护的法律堤坝 |
6.4 无线电频率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5 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保护的几点见解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8)基于WinCE的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的发展过程 |
1.2 短波通信的原理 |
1.3 短波信道特性对通信性能影响 |
1.3.1 可用频段和传播模式 |
1.3.2 多径时延 |
1.3.3 衰落 |
1.3.4 多普勒频移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总体设计 |
2.1 短波自动选频通信系统简介 |
2.1.1 短波自动选频通信系统的构成 |
2.1.2 短波频率的长期预报模块 |
2.1.3 自动链路建立模块 |
2.1.4 数据传输模块 |
2.1.5 短波自动选频通信系统中的状态描述 |
2.2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总体架构与工作过程 |
2.2.1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引入 |
2.2.2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总体结构设计和主要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设计及主要技术 |
3.1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结构设计 |
3.2 收、发信机的遥控命令总结 |
3.3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实现主要技术 |
3.3.1 面向对象编程 |
3.3.2 MFC 编程 |
3.3.3 多线程技术 |
3.3.4 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3.5 串行通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实现 |
4.1 初始化及参数设置模块 |
4.1.1 软件主要参数介绍 |
4.1.2 软件的初始化 |
4.2 命令处理模块 |
4.2.1 软件收到各种命令后对应的操作 |
4.2.2 串口读线程的工作流程 |
4.2.3 软件对选频终端的命令处理流程 |
4.3 信道控制模块 |
4.3.1 是否经过信道模拟板加噪 |
4.3.2 信道的参数设置 |
4.4 工作状态显示模块 |
4.5 信道信息查询模块 |
4.6 软件工作流程 |
4.7 主操作界面及用户操作流程 |
4.7.1 软件的主操作界面 |
4.7.2 用户的操作流程 |
4.8 软件测试 |
4.8.1 模拟信道机正确性的测试 |
4.8.2 无遥控功能的测试 |
4.8.3 与信道模拟板相关的测试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VHF跳频电台同台多机的技术方案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 |
1.3 超短波电台同台多机技术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超短波同台多机技术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方法 |
1.5.1 论文研究目标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内容组织 |
第二章 同台多机通信的共址干扰现象与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同台多机通信试验与干扰现象 |
2.2.1 同台多机的干扰现象 |
2.2.2 超短波跳频电台同台多机的通信试验 |
2.3 同台多机电磁干扰的种类 |
2.3.1 环境的电磁干扰 |
2.4 多机同台机理分析 |
2.4.1 电台内部的收发信道噪声 |
2.4.2 电台的收发信道非线性失真 |
2.4.3 互干扰的辐射模型 |
2.4.4 同台多机的电磁干扰分析 |
2.4.5 多机同台工作的系统模型 |
2.5 同台多机互干扰的主要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台多机方案设计与仿真 |
3.1 引言 |
3.2 系统组成模型 |
3.2.1 解决思路 |
3.2.2 电台收发信道指标 |
3.3 超短波电台发射机架构基本模型 |
3.3.1 中频调制式发射机 |
3.3.2 锁相环直接调制式发射机 |
3.4 收发信道机的噪声指标分析 |
3.4.1 收信机接收灵敏度噪声门限 |
3.4.2 发信机发射噪声的门限分析 |
3.5 同台多机的滤波指标分析 |
3.6 发射机输出的增加带通滤波器 |
3.7 同台多机的系统方案 |
3.7.1 同台多机的滤波方案 |
3.7.2 发互调产物干扰抑制 |
3.7.3 带外非线性互调干扰抑制 |
3.7.4 同台发信机主信号的抑制 |
3.8 同台多机的系统方案仿真 |
3.8.1 同台多机的系统方案框图 |
3.8.2 发射机未加滤波的互干扰仿真 |
3.8.3 两部电台发射机同台干扰仿真 |
3.8.4 两部电台发射机输出增加滤波器后的仿真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跳频滤波器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跳频滤波器总体方案设计 |
4.2 1 工作原理与组成框图 |
4.2.2 带通滤波器组的频段规划 |
4.2.3 关键技术参数 |
4.3 VHF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4.3.1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选型 |
4.3.2 滤波器的设计方案 |
4.3.3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原理与仿真 |
4.3.4 带通滤波器电路的工程设计 |
4.3.5 带通滤波器的调试与测试数据 |
4.4 UHF 高通滤波器设计 |
4.5 开关驱动与通道切换开关电路设计 |
4.5.1 开关驱动电路的设计 |
4.5.2 通道切换开关电路设计 |
4.5.3 开关驱动切换电路布局 |
4.6 低噪声开关电源设计 |
4.6.1 低噪声设计方案 |
4.6.2 开关电源工作原理与设计原理 |
4.7 接口与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
4.7.1 硬件设计 |
4.7.2 控制时序与编程设计 |
4.8 结构腔体电磁兼容性设计 |
4.9 相关的类型滤波器设计对比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测试与通信试验 |
5.1 引言 |
5.2 滤波器单元的单板调试 |
5.2.1 单板调试准备 |
5.2.2 开关电源模块调试 |
5.2.3 接口逻辑控制电路调试 |
5.2.4 六段VHF 带通滤波器调试 |
5.2.5 UHF 高通滤波器调试 |
5.3 跳频滤波器单元调试 |
5.3.1 单元常温调试与测试 |
5.3.2 可靠性老化与高低温测试 |
5.4 系统测试与联调 |
5.4.1 电台指标要求 |
5.4.2 系统场内测试 |
5.4.3 野外拉距试验测试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复杂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大停电事故概况 |
1.3 连锁故障大停电的相关研究 |
1.3.1 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连锁故障研究 |
1.3.2 电网的报警信息处理和故障诊断研究 |
1.3.3 连锁故障的预防和控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连锁故障演化过程和防控重点分析 |
2.1 引言 |
2.2 连锁故障的演化过程分析 |
2.2.1 连锁故障的发生 |
2.2.2 连锁故障的发展 |
2.2.3 连锁故障的过程分解 |
2.3 连锁故障各阶段防控重点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继电保护的隐藏故障分析 |
3.1 引言 |
3.2 保护误动与保护的隐藏故障 |
3.3 保护隐藏故障的概念和分类 |
3.4 保护隐藏故障典型实例 |
3.5 保护隐藏故障模式分析 |
3.5.1 相间距离保护 |
3.5.2 纵联保护 |
3.5.3 过流保护 |
3.5.4 断路器失灵保护 |
3.5.5 其它保护 |
3.6 继电保护隐藏故障通用模式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继电保护隐藏故障模式的系统N-k故障分析 |
4.1 引言 |
4.2 保护的风险区段 |
4.2.1 保护风险区段的分类 |
4.2.2 保护风险区段的量化计算 |
4.3 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系统N-k故障分析 |
4.3.1 预想事故静态安全分析 |
4.3.2 现有预想事故分析的缺陷 |
4.3.3 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系统N-k事故分析 |
4.4 算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连锁故障诊断分析 |
5.1 引言 |
5.2 连锁故障诊断与传统故障诊断的区别 |
5.3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
5.3.1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中的事件定义 |
5.3.2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中的事件模式 |
5.3.3 事件的聚合和复杂事件 |
5.4 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连锁故障诊断分析 |
5.4.1 故障诊断分层建模 |
5.4.2 反应层故障数据的时序因果信息模型 |
5.4.3 各抽象层事件之间的聚合关联分析 |
5.5 算例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连锁故障下的系统广域协同预控制 |
6.1 引言 |
6.2 Multi-agent理论 |
6.3 应对连锁故障的协同预控制系统框架 |
6.3.1 连锁故障控制的原则 |
6.3.2 基于MAS的协同预控制系统结构 |
6.3.3 协同预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
6.3.4 计及发电机响应的断面潮流准稳态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4.1 系统描述 |
6.4.2 仿真分析 |
6.4.3 进一步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1 IEEE-39节点系统支路数据 |
附录2 IEEE39节点系统N-k故障组合 |
附录3 第六章算例系统潮流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提高现代收信机选择性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D]. 郭瑞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传感器数据收集卫星系统低功耗接入技术研究[D]. 邓恬.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舰船通信系统电磁干扰与干扰抑制探讨[J]. 柳勇刚. 信息通信, 2016(07)
- [4]直放式载波信息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J]. 林新,欧阳宁. 大众科技, 2016(02)
- [5]四端短波综合模拟设备的软件设计[D]. 李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6]接地改善舰船通信设备电磁干扰的实例分析[J]. 陶爽,罗一锋.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04)
- [7]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电磁干扰查处实践与研究[D]. 先巴才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8]基于WinCE的短波综合模拟设备软件设计与实现[D]. 朱岩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9]VHF跳频电台同台多机的技术方案与设计实现[D]. 翁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考虑保护隐藏故障的复杂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研究[D]. 许婧.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