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尤梦晶[1](2021)在《兔百草枯中毒肺CT纹理特征与肝灌注异常及小肠ICC减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兔百草枯中毒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后,肺CT纹理特征与肝脏灌注成像参数(动脉血流量(artery flow,AF)、静脉血流量(portal flow,PF)、灌注分数(perfusion index,PI))异常变化及小肠 Cajal 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减少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兔随机分为对照组(0.9%Nacl)与百草枯(35mg/kg)组。各组均于灌药后2h、24h、7d、14d4个时间点分别行320排肺部容积CT平扫及肝脏灌注成像扫描,提取各时间点各组实验兔的双肺CT纹理特征参数值,在CT肝灌注伪彩图上分别测量肝灌注成像参数(AF、PF、PI)值,同时每组随机处死2只兔,解剖提取肺、肝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经过免疫组化获得同期小肠壁ICC百分比值。对肺CT纹理特征和肝灌注成像参数及小肠ICC百分比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得其间的量化关系。[结果]1.肺、肝脏、小肠组织病理改变:1)光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兔双肺支气管及肺泡组织结构清晰,未见炎性细胞浸润;PQ组兔2h至14d肺组织病理改变:肺局部支气管管腔内可见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周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肺局部可见出血,肺泡腔与支气管管腔内均可见较多红细胞;肺局部支气管上皮可见少量杯状细胞,周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最终肺局部可见重度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2)光镜下观察显示对照组兔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整齐,肝窦未见扩张或挤压;PQ组兔2h至14d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有:肝窦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肝窦淤血,肝窦内见较多红细胞;局部汇管区胆管周围淋巴细胞点状浸润;最终肝窦淤血扩张,局部组织边缘较严重。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Q组小肠ICC百分比值随时间延长呈明显递减趋势。2.肺CT影像学改变:对照组各时间点实验兔双肺支气管血管束清晰,未见明显渗出及实变影像。百草枯组2h至14d实验兔双肺CT平扫影像学改变为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肺内磨玻璃影渗出等,随时间延长病变不断加重可见局部肺实变影形成;晚期肺实变范围及程度均进一步加重,并可见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形成。3.肺纹理分析参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百草枯组肺CT纹理分析参数中方差、体积、灰度不均匀度、长游程增强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均值、峰度、偏度、百分位数(Perc.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短游程增强、游程长不均匀度、行程比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4.肝脏灌注参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百草枯组肝脏灌注参数(AF、PF、PI)值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5.肺CT纹理分析参数与肝脏灌注参数及小肠ICC百分比值变化的相关性分析:1)与对照组相比,百草枯组肝脏灌注参数(AF、PF、PI)与4个肺CT纹理分析参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AF值与均值、Perc.50%呈正相关(r=0.4751、0.5288,P<0.05),而与峰度、偏度呈负相关(r=-0.5899、-0.6927,P<0.05);PF值与峰度、偏度呈负相关(r=-0.5357、-0.6516,P<0.05);PI值与峰度、偏度呈负相关(r=-0.5393、-0.6371,P<0.05)。2)与对照组相比,百草枯组小肠ICC百分比值变化与肝灌注参数(AF、PF、PI)及6个肺CT纹理分析参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小肠ICC百分比值与AF、PF、PI、均值、百分位数(Perc.1%、Perc.10%、Perc.50%)呈正相关(r=0.8110、0.7766、0.7361、0.5204、0.5183、0.5591,P<0.05),与峰度、偏度呈负相关(r=-0.6339、-0.6871,P<0.05)。[结论]1.肺CT纹理特征参数、肝脏灌注参数及小肠ICC百分比值可对PQ中毒后肺损伤、肝脏灌注及小肠损伤进行量化评估;2.PQ中毒后肺损伤与肝脏灌注、肠道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肺部CT平扫的纹理特征变化可以了解肝脏灌注异常及肠道功能的损伤程度。
王飞[2](2021)在《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对肝硬化脾亢患者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并探讨肝脏血液灌注改变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PSE术后肝脏灌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共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术患者27例。采集外周血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利用CT“一站式”全肝灌注成像检测PSE术前、术后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于轴位原始图像上测量肝总动脉及脾动脉主干内径变化。同时检测血常规(WBC、PLT)、肝肾功能指标(TBiL、ALB及Cr)、凝血指标(PT及INR),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CT灌注参数、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脾动脉/肝总动脉内径比值,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1.肝脏CT灌注的变化术前 HAF 值 0.18±0.17、HAP 值为 16.51±14.6 ml·min-1·(100ml)-1、PVP值为 93.86±52.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110.72 ± 49.73ml.min-1·(100ml)-1、BV 值为 18.99±3.86 ml·min-1·100g;术后 7 天 HAF 值为 0.40±0.25、HAP 值为 21.93±12.38 ml·min-1·(100ml)-1、PVP值为36.89±21.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58.51±15.14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77±4.25 ml·min-1·100g;术后 1 月 HAF 值 0.28±0.18、HAP 值为 25.30±23.15 ml·min-1·(100ml)-1、PVP 值为 63.86±29.38 ml·min-1·(100ml)-1、TLP值为 89.17± 7.96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93±4.60 ml·min-1·100 g。与术前比较,PSE术后HAF明显增高,呈显着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术后7天、1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P术后呈现上升趋势,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VP及TLP术后明显下降,呈显着下降后缓慢升高,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内径的变化术前肝总动脉内径为3.71 ±0.34mm,脾动脉内径为6.20±0.3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69±0.25;术后7天肝总动脉内径为4.13±0.15mm,脾动脉内径为5.93±0.24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44±0.08;术后1月肝总动脉内径为4.08±0.15mm,脾动脉内径为5.49±0.2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35±0.06。PSE术后肝总动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1月较术后7天有所缩小,但仍大于术前。脾动脉直径及脾/肝总动脉直径比值术后呈明显减小,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的变化PSE术后3天、7天外周血TBiL及PT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TBiL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PT较术前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MELD评分为9.15±2.51,术后7天MELD评分为11.18±3.06,术后1月MELD评分为7.32±1.80,MELD评分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1月降至稍低于术前。4.PSE术后CT灌注参数与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7天MELD评分与HAP无相关性,MELD评分与PVP及TLP存在负相关关系(HAP:r0.058,P>0.05;PVP:r=-0.751,P<0.05;TLP:r=-0.685,P<0.05)。5.外周血象的变化PSE术前外周WBC为2.41±0.87 × 109/L,术后7天迅速升至最高6.47±4.00× 109/L,术后1月下降至3.45±1.03 × 109/L,呈速升速降;术前外周PLT为43.75±17.98 × 109/L,术后 7 天上升至 108.81±52.69 × 109/L,术后 1 月保持于 100.81±26.06 × 109/L,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存在SASS,PSE术能缓解SASS,改善肝脏循环。2.PSE术后短期肝脏CT灌注参数改变,提示PSE术后肝动脉灌注量增加,门静脉及总肝灌注量降低,PSE引起PVP下降主要不是营养性及功能性肝灌注减少,而是调节性PVP减少,有利于改善门脉高压的肝脏循环障碍。3.PSE术后PVP及TLP一过性减少可能是造成肝功能短期内损伤的因素之一。
尧林鹏[3](2020)在《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是一类能够利用生物体内坏死组织暴露的大量靶点,特异性地与其结合并浓聚于坏死组织的物质。通过特异性靶向坏死组织,坏死亲和性化合物已被用于坏死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检测,如心肌梗死范围的精确定量、组织活性的评价、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等。此外,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标记上放射性核素在实体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众多坏死亲和性化合物中,金丝桃素及其放射性标记物的研究最为广泛。然而,由于金丝桃素水溶性差、易自聚以及光毒性等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和临床转化。因此,寻找一种药代动力学分布好、生物安全性高的坏死亲和性化合物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偶氮类染料,其作为生物染料和诊断剂已有很悠久的历史。由于其白蛋白结合特性及荧光特性,EB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包括孕妇和婴幼儿的血容量测定。近期有研究发现EB和油红-碘油溶液(RIO)的多重染色可用于风险心肌中梗死心肌的识别,表明EB可能具有坏死亲和特性。此外,由于EB的结构易折断和易螯合,基于EB和EB衍生物合成的大量示踪剂已应用于临床当中。因此,探究EB的坏死亲和特性及其靶向坏死的机制有利于开发EB的新用途,EB的生物安全性及其多模态成像表明其在临床转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研究目的:本文拟从活体、组织和细胞层面探究EB及放射性标记的EB示踪剂(131I-EB)的坏死亲和特性,并阐述其靶向坏死的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静脉注射EB溶液后荧光成像探究EB靶向坏死组织的分布情况。2.采用Iodogen氧化法制备131I-EB,利用SPECT成像、荧光成像、伽马计数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在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上探究其生物学分布和坏死亲和特性。3.诱导组织和细胞坏死,通过孵育结合血清白蛋白的EB溶液后荧光成像,从组织层面和细胞层面探究EB的坏死亲和特性。4.通过坏死细胞孵育EB溶液后共聚焦拍照,探究EB的细胞内定位;利用光谱学实验研究EB与DNA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探究EB与靶向蛋白的结合情况。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静脉注射EB溶液24 h后,EB能够选择性积聚在坏死的肝脏组织、坏死的肿瘤组织和坏死的肌纤维中,与正常组织的摄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采用Iodogen氧化法成功制备131I-EB,标记率高达97%。SPECT成像可见坏死肝脏区域放射性摄取逐渐浓聚,伽马计数、放射自显影和体外荧光成像均显示坏死肝脏和正常肝脏之间131I-EB的摄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织和细胞孵育EB溶液后荧光成像显示坏死肝脏组织可见红色荧光,正常肝脏组织未见红色荧光;坏死细胞显示出强烈的红色荧光,存活细胞几乎未见红色荧光。4.共聚焦拍照显示红色荧光主要位于坏死细胞的细胞核内,核仁最强;光谱学实验显示EB不会与DNA结合,而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蛋白电泳和质谱分析显示坏死组织和坏死细胞中EB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论:1.建立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兔VX2肿瘤自发性坏死模型和斑马鱼肌肉坏死模型等多种动物坏死模型可作为坏死亲和性化合物研究的基础平台。2.本研究从活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面均证实了EB具有坏死亲和特性,靶向坏死的机制与坏死细胞内暴露的DNA无关,与暴露的大量蛋白质结合相关。3.Iodogen氧化法制备131I-EB的标记过程简单有效,标记率高。研究表明131I-EB同EB一样具有坏死亲和特性,作为一种多模态的坏死靶向探针在坏死靶向成像和实体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丁玖乐[4](2019)在《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比较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药物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7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被肌肉注射给予肾毒性药物(硫酸庆大霉素,n=62)或生理盐水(n=14)。在给药后的第2~7天,对新西兰兔的左肾行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包括: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应的定量图为ADC图)、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MRI,BOLD)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然后采血,用于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最后对左肾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肾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为组织病理学评分。根据肾损伤程度从无到最严重共分为5级(0、1、2、3和4级)。磁共振多参数图像分析采用传统的手动法和纹理分析法勾画感兴趣。磁共振图像特征参数众多,筛选的部分特征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与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Spearman r)>0.3或<-0.3(且P<0.05);②纹理特征间高度相关的纹理特征(Pearson r≥0.9)仅保留其中的一个;③可重复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0.7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方法或特征评价肾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66只实验兔完成磁共振多参数成像检查、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肾损伤病理学评分0级28例,1级17例,2级8例,3级4例和4级9例。在手动法测量的9个特征中,ADCmedulla BOLDcortex满足上述筛选条件。在基于纹理分析法的特征中,共10个特征满足上述筛选条件,分别为:ADCCorrelation、ADCKurtosis、BOLDHomogeneity、BOLD0.75Quantile、BOLDVariance、BOLDEnergy、BOLDClusterProminence、SWIHomogeneity、SWIEnergy和SWIMAD。在给予生理盐水时,血清学指标肌酐的95%区间为 35 μmol/l~75 μmol/l,尿素氮的 95%区间为 3.3 mmol/l~9.2 mmol/l。因此,当肌酐>75 μmol/1、尿素氮>9.2 mmol/1时判断为肾损伤。由于部分肾损伤分级的样本量有限,根据肾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评分,66只被分为三组:无肾损伤组(0级,n=28)、轻中度肾损伤组(1和2级,n=25)和重度肾损伤组(3和4级,n=13)。BOLD0.75Quantile、BOLDEnergy、BOLDHomogeneity、BOLDVariance、SWIEnergy、SWIHomogeneity、肌酐和尿素氮判别无肾损伤组与轻中度肾损伤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65,而且8个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DCmedulla、SWIMAD、血清肌酐、尿素氮判别重度肾损伤组和轻中度肾损伤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0.65,其中ADCmedulla的判别效能与血清肌酐、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基于传统手动法分析的DWI适合判别药物性重度肾损伤和轻中度肾损伤组,判别效能与血清肌酐、尿素氮的诊断效能相当;基于纹理分析的BOLD和SWI适合判别轻中度肾损伤和无肾损伤组,诊断效能与血清肌酐、尿素氮相当。第二部分 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基于纹理分析的肾脏MRI多参数成像评价肾功能损伤的价值。肾脏MRI多参数成像序列包括: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MRI,BOLD)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材料与方法:7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3.72 ± 13.46岁)完成磁共振DWI、BOLD和SWI成像,有关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资料完整。根据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大小,72例研究对象被分为严重肾功能损伤组(Severe renal function impairment,sRI;eGFR<30 mL/min/1.73 m2)、非严重肾功能损伤组(non-sRI;eGFR ≥30 mL/min/1.73 m2,<80 mL/min/1.73 m2)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G;eGFR ≥80 mL/min/1.73 m2)。对每种功能成像进行纹理分析,每种成像技术的纹理分析可提取13个纹理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法联合线性相关法初步筛选最有可能判别eGFR分组的纹理特征,采用标准:与eGFR的相关系数r>0.3或<-0.3(P<0.05),才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在随机森林的重要性特征排序(mean decrease accuracy 和 mean decrease Gini index 排序)位于前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纹理特征判别肾功能损伤分组的诊断效能。结果:经初步筛选,6个最有可能评价肾功能损伤的纹理特征分别是DWIa25Quantile、DWI0.5Quantile、DWIHomogeneity、BOLDEntropy、SWISkewness 和 SWICorrelation。纹理特征DWI0.25Quantile、DWI0.5Quantile 和 DWIHomogeneity 在 sRI 组均比 non-sRI 组小(P均<0.05);纹理特征BOLDEntropy和SWICorrelation在non-sRI组均比CG组小(P均<0.05)。纹理特征 DWI0.25Quantile、DWI0.5Quantile 和 DWIHomogeneity 判别 sRI 和 non-sRI 分组的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纹理特征 BOLDEntropy 和 SWICorrelation判别non-sRI 和 CG 分组的效能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DWI、BOLD和SWI)可判别肾功能损伤,其中基于纹理分析的BOLD和SWI具有评价相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潜力。
闫乐乐[5](2019)在《DSA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栓塞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目的:1.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灌注成像参数PBV与CT灌注成像参数的相关性。2.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灌注成像参数PBV对兔VX2肝癌栓塞效果的评估能力。材料和方法:23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0-3.0千克,CT引导下对每只兔肝脏左叶内植入0.2-0.3ml肿瘤组织。经CT平扫+增强扫描证实,23只中,20只肝左叶形成单一肿瘤灶,符合实验标准。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只兔VX2肝癌模型进行分组,A组8只瘤兔,B组12只瘤兔。A组VX2肝癌模型兔先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并利用后处理软件获灌注参数,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肝动脉血流量(blood flow,BF),肝动脉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liver perfusion,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后行肝动脉插管获取DSA灌注成像参数PBV,比较肿瘤活性区及瘤周正常肝组织CT灌注参数与DSA灌注参数之间的一致性。实验结束后处死实验动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VEGF)表达情况,并与DSA灌注参数PBV进行相关性分析。B组VX2肝癌模型兔先行肝动脉插管获取DSA灌注成像参数PBV,后行TAE()栓塞,最后再次行肝动脉插管获取DSA灌注成像参数PBV,计算栓塞前后肿瘤组织DSA灌注参数变化量(△PBV),并于术后第7天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肿瘤组织坏死情况,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PBV与栓塞后肿瘤组织MVD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栓塞前后肿瘤组织DSA灌注参数PBV变化率(△PBV%)诊断栓塞效果彻底的最佳阈值。结果:1,A组8只瘤兔CT灌注成像肿瘤直径测量值和DSA灌注成像肿瘤直径测量值绘制散点图,并拟合曲线,R2=0.833,具有高度一致性。2,肿瘤组织DSA灌注参数PBV与肿瘤组织CT灌注成像参数MIP、BF、BV、ALP、PVP、HP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11、0.838、0.922、0.515、0.898,P 值分别为 0.083、0.007、0.009、0.006、0.192、0.102。肿瘤组织PBV与BF、BV、ALP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性。3,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DSA灌注参数PBV与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CT 灌注参数 MIP、BF、BV、ALP、PVP、HPI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0.636、0.946、0.764,0,0,P 值分别为 0.727、0.008、<0.0001、0.028,1,1,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PBV与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BF、BV、ALP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性。4,肿瘤组织DSA和CT灌注参数均小于与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两组比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瘤组织DSA灌注参数PBV与病理参数VEGF和MV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802,P值分别为:0.007、0.017,肿瘤组织PBV与VEGF、MVD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均呈正相关性。6,肿瘤组织TAE术前PBV:50.33±8.25 ml/L,肿瘤组织 TAE 术后 PBV:13.25±10.27 ml/L,TAE 术后肿瘤组织PBV明显小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TAE术后肿瘤组织△PBV与TAE术后肿瘤组织病理参数VEGF和MV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760,P值分别为0.004、0.004。△PBV与MVD、VEGF有显着相关性,且均呈负相关。8,APBV%诊断TAE栓塞效果彻底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诊断临界值为58.3%结论:1.DSA灌注成像与CT灌注成像均可以通过计算肝动脉血流灌注量了解兔VX2肝癌病灶局部血供特点,DSA灌注成像参数PBV与CT灌注成像参数BV、BF、AL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2.DSA灌注参数PBV可以评估兔VX2肝癌栓塞后残余血供情况,△PBV与栓塞效果具有正相关性,APBV%大于58.3%提示兔VX2肝癌栓塞效果彻底。
徐璐[6](2019)在《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兔肝不同程度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究CTPI及IVIM对不同程度WIRI病理生理变化的评估价值,并通过分析CTPI参数及IVIM-DWI参数的相关性探讨IVIM-DWI无创评价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成3组(W0、W1、W2组),W1、W2分别阻断肝右后叶血供40min和60min,再灌注6h建立肝WIRI模型,W0作为正常对照组,仅开腹后关闭腹腔。所有实验兔均进行常规3.0T MRI、IVIM-DWI扫描及全肝CTPI成像,在相应工作站测量IVIM-DWI参数ADC、D、D*和f值以及CTPI参数肝动脉灌注指数(PI)、肝动脉灌注量(AF)、门静脉灌注量(PF)。每组兔在检查后取耳缘静脉血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取冻存肝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取新鲜肝组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及微观形态学的变化。采用SPSS 19.0与MedCalc软件处理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医师测量灌注参数之间的一致性。多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LDS法,对于方差不齐,采用Welch法,组间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TPI参数、IVIM-DWI参数与肝功能指标、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评价CTPI参数与IVIM-DWI参数的相关性。用ROC曲线评价IVIM-DWI、CTPI各参数的诊断效能。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TPI参数:各组间梗死区PI、AF、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梗死区PI、AF、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VIM参数:不能区分梗死区与未梗死区,各组间ADC、D、D*、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W1、W2组中:PI梗死区较未梗死区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9);PF梗死区较未梗死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W2组AF梗死区较未梗死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CTPI参数梗死区:PI、PF与ALT、AST、MDA、MPO均呈正相关,与LDH、SOD均呈负相关(P均<0.05);未梗死区:PI、AF与ALT、AST、LDH、丙二醛、MPO均呈正相关,与SOD均呈负相关(P均<0.05)。各IVIM-DWI参数与ALT、AST均呈负相关,与SOD均呈正相关(P均<0.05)。D、D*与LDH呈负相关(P均<0.05)。(4)CTPI参数评价不同热缺血时间梗死区时,PI、PF有较高诊断效能。评价不同热缺血时间未梗死区时,PI、AF有较高诊断效能。IVIM-DWI参数ADC、D*、D有较高诊断效能,AUC均>0.900;其次为f>0.800。(5)IVIM-DWI参数ADC、D*、f与PI、AF呈负相关,与PF无相关性。结论:1、CTPI参数可以敏感、有效的评价兔肝WIRI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检测肝组织损伤及坏死。2、IVIM-DWI敏感性稍差,但可无创、定量评价兔肝WIRI后肝组织损伤程度及微循环改变。
王东东[7](2019)在《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目的:建立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15只新西兰大白兔脊柱旁肌肉内建立肿瘤模型。接种后分别于第14、21、28、35天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随机选取1只荷瘤兔处死,行大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5只实验兔脊柱旁肌肉VX2瘤组织块均成功种植,建模成功14只,成瘤率为93.3%。种植瘤CT平扫呈低密度结节灶,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病变呈环状强化,边缘模糊,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种植瘤生长迅速,不同时间段肿瘤增长率(Tumor growth rate,TGR)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VX2瘤组织块种植术后第14~28天瘤体大小为1.0~2.5cm。种植瘤坏死率第14~28天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28天与第35天种植瘤坏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3)。VX2种植瘤病理组织学呈浸润性生长,内部粥糜样坏死。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状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瘤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第35天时,5只荷瘤兔CT增强扫描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及肺转移,2只荷瘤兔脊髓受侵犯。结论:脊柱旁肌肉种植瘤恶性度高,生长速度快,成瘤时间短,瘤组织血供丰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于研究肿瘤局部治疗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微波消融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的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方法:16只脊柱旁肌肉内VX2种植瘤模型兔随机均分为MWA组和假治疗组。MWA组消融对侧正常肌肉组织模拟肿瘤完全消融。于术前24小时、术后即刻、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时行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于术前24小时、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麻醉前采集外周血,采用兔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法测定兔血清中COX-2含量。同期灌注扫描后行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PCN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荷瘤兔外周血清COX-2浓度、肌肉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PCNA及MVD计数。结果:16只荷瘤兔实验技术成功率93.75%。MWA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比较:第14天时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 rate,TGR)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2)。第7天及第14天PCNA 阳性细胞数比例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2小时至第14天MVD计数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第7~14天时血容量(Blood volume,BV)值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期血流量(Blood flow,BF)值降低,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72小时至第14天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mittime,MTT)值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时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增加,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MWA组与假治疗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比较:第72小时及第7天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24小时及术后14天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WA正常肌肉组织建立的完全消融模型,制作方法简易、可靠,消融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血流灌注量增加。第三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肿瘤完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兔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材料与方法:24只荷瘤兔被随机均分为MWA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A、B及C组)。MWA正常肌肉组织后,联合治疗组每日以50mg Celecoxib灌喂,其余两组生理盐水灌喂。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后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与PCNA阳性细胞数比例。外周血清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浓度值。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elecoxib对MWA后瘤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肿瘤内MVD计数并能降低肿瘤血流灌注。B组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rate,TGR)第14天时较A组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第7及14天时B组瘤组织PCNA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0.009),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428、0.152)。第7天时B组MVD计数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6),第14天时两组间MVD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CT灌注参数值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较大。第7及14天时B组BV、MTT及PS值均低于A组,而BF值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第7天时B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较A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其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5)。第14天时,B组与另两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Celecoxib能够抑制MWA正常肌肉组织后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及瘤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李绍林[8](2007)在《CT灌注成像与MR弥散加权成像对兔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变化定量诊断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研究和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CTP)时,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对灌注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同层面和同一层面左右两侧测量的灌注参数结果间有无差异性。探讨可能影响CTP参数测量结果的因素。2.研究和探讨肝脏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时,采用不同b值和TR时间所获得的ADC值变化情况;组织中血液微循环灌注对ADC值的影响;不同层面和同一层面左右两侧中ADC值测量结果间有无差异性。研究和发现肝脏MR-DWI时影响ADC值测量结果的因素和影响程度。3.以兔肝脏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最终病理组织学定量诊断结果为标准,从肝脏纤维化病理评分分级、纤维化分期、纤维化分度三个方面,研究CTP各项参数、MR中ADC值、T2值和T1值在肝脏纤维化模型中不同病理定量诊断结果之间的变化情况;探讨引起各项影像学参数改变的病理组织学基础。4.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在肝脏纤维化模型中所获得的各项影像学参数、肝脏功能生化检测结果、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检验结果,以及病理评分分级、纤维化分期、纤维化分度定量诊断结果进行研究,探讨影像学各项参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组织病理学定量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TP和MR成像用于评价肝脏损害和纤维化病理变化程度方面的临床价值和意义。5.采用统计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CTP、MR成像在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评分分级、纤维化分期、纤维化分度方面进行统计检验,建立Fisher’s判别函数,检验CTP、MRI对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多种检查诊断方法联合用于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达到采用非损伤性检查方法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的目的。材料和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4只,实验A、B组各8只,采用向兔皮下反复多次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兔肝脏纤维化病理模型,A组注射8周,B组注射12周。2.CTP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采用轴位扫描模式,扫描条件:8排4层,层厚2.5mm,80kV,120mA,扫描时间1s,间隔时间1s,于注射对比剂后2s开始扫描,连续扫描45次共计90s、180张图像。研究灌注条件对CTP参数影响时,采用三种注射速率(1.0ml/s、1.5ml/s、2.0ml/s)和三种对比剂用量(1.0ml/kg体重、1.5ml/kg体重、2.0ml/kg体重)间的不同组合,共计9种灌注条件,分别对正常对照组进行CTP扫描。实验组CTP选择注射速率2.0ml/s、剂量1.0ml/kg体重。在AW4.2工作站使用软件中Perfusion 3肝肿瘤灌注模式进行CTP参数的测量,取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门静脉主干或分支为输入静脉,分别在左右两侧各选择一感兴趣区(ROI)进行测量,每个ROI测量5次,每次的ROI不小于60mm2,取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每个兔选择其中三个层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3.常规MR扫描在西门子公司MAGNETOM vision 1.5T MR扫描机上进行,头部线圈,SE序列,层厚5mm,间隔0.5mm,每次扫描5个层面,矩阵512×512,T2值测量使用双回波序列(TR=600ms,TE=20ms/80ms),获得同一层面两张回波时间不同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生成计算T2值图(Evaluation T2 Map),分别测量左右两侧肝脏的T2值。T1值测量方法为:先用SE序列(TR=300ms,TE=15ms)扫描一次,然后将TR改为3000ms,其余所有参数保持不变,重复扫描一次,将同一层面两次扫描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生成计算T1值图(Evaluation T1 Map),在T1值图上分别测量左右两侧肝脏的T1值。完成平扫后,按0.2ml/kg剂量注射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30min、60min时重复进行与上述测量T1值完全相同的扫描。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测量增强后30分钟T1值(T1/30)、增强后60分钟T1值(T1/60),并计算平扫T1值减去增强后30分钟T1值(T1—T1/30)、平扫T1值减去增强后60分钟T1值(T1—T1/60)、增强后30分钟磁化率(T1/30-P,平扫T1值减去增强后30分钟T1值再除以平扫T1值)、增强后60分钟磁化率(T1/60-P,即平扫T1值减去增强后60分钟T1值再除以平扫T1值)。4.MR-DWI扫描在西门子公司SONATA maestro class 1.5T MR扫描机上完成,体部相控阵列线圈,并行采集技术。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技术(SE-EPI-SSh),每次扫描5个层面,层厚5mm,间隔1mm。8次采集,采样矩阵128×128,梯度场强40m/Tm,有效带宽1502Hz。选用两个扫描序列进行DWI检查。序列1:TR=3500ms,TE=76ms,b=0/200/500(s/mm2),扫描时间3min19s;序列2:TR=4500ms,TE=78ms,b=0/300/600(s/mm2),扫描时间4min18s。扫描结束后,经系统内自动计算出4种ADC图,即ADC11(b=200s/mm2)、ADC12(b=500s/mm2)、ADC21(b=300s/mm2)、ADC22(b=600s/mm2)。MR测量部位和方法保持与CTP中一致。5.完成影像学检查后一周内处死动物,处死前经耳中央动脉取血6ml分装两个生化试管内即刻送到相关实验室进行肝脏功能生化检测和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解剖肝脏大体形态观察后,在肝脏胆囊窝平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各取二块大小为0.3cm×0.3cm×1.0cm的组织块,所取标本位置尽可能与影像学测量部位保持一致。取材标本分别做常规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gomoris法)。采用国际上公认的ISHAK肝脏组织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诊断标准,由一名正高级职称肝脏病学专家在不知任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对全部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分析评估,以积分和分期方式记录每个兔肝脏左右两侧病理定量诊断结果。同一动物左右两侧标本分别评估,独立统计。炎症反应病理评分分级结果为1~18分,纤维化分期为Ⅰ~Ⅵ期。每次处死实验组动物同时处死一只正常对照组动物作为比较。6.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即病理评分分级(1~6分为一级,7~12分为二级,13~18分为三级)、纤维化分期(Ⅰ~Ⅵ期)、纤维化分度(Ⅰ期和Ⅱ期为轻度、Ⅲ期和Ⅳ期为中度、Ⅴ期和Ⅵ期为重度)。分别研究影像学参数测量结果在不同分级、分期和分度间的变化情况,以及与肝功生化检测结果、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病理定量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CTP参数与T2值、T1值和ADC值之间的相关性。7.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CTP参数、T2值、T1值和ADC值在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结果1.实验组16只兔意外死亡3只,其余13只兔均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大体观察肝脏色灰暗,表面覆盖白色薄膜,可见粟粒状结节,边缘变钝,质硬。组织病理学见肝细胞变性坏死,间隙内可见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和胶原纤维沉积,13只兔的肝脏病理变化均符合肝脏纤维化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其中有四只兔肝脏左右两侧病理诊断纤维化分期结果不一致。2.对正常兔肝脏CTP研究结果表明,BF、BV、BFA、BFP和MTT随着注射速率和对比剂用量的不同,测量结果间有显着性差异,BF、BV、BFA、BFP随着注射速率提高、对比剂用量增加而升高,MTT随注射速率增加而下降。在各种灌注条件下测量的HAI结果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AI不受灌注条件变化的影响。肝脏左右两侧BV和MTT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的BV值和MTT值高于右侧。所有CTP参数在各层面之间的测量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对正常对照组MR-DWI检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扫描条件测量的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高b值时测量ADC值分别为:ADC12=2.15±0.04mm2/s和ADC22=2.35±0.08mm2/s,明显低于使用小b值时的测量结果(ADC11=2.80±0.05mm2/s和ADC21=3.13±0.08mm2/s),TR时间延长会使ADC值增加,但在高b值时TR时间变化对ADC值影响不显着。4.对兔肝脏纤维化模型CTP研究结果发现,BF、BV、BFP、BFA和HAI的测量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不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理评分分级结果中,BF、BV和BFP随着分级的增加逐渐下降,分级越高,下降的越加显着,而HAI和BFA在一级和二级时显着下降,在三级时开始升高。在纤维化分期和分度诊断结果中BF、BV、BFA、BFP和HAI均随着分期分度的增加,下降的越加显着,呈现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未见后期HAI和BFA增加现象。5.常规MR检查结果显示,纤维化模型组中的T2值和T1值显着高于对照组,T2值随着病理变化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增加趋势,T1值在病变早期显着延长,后期略有缩短。增强后T1值的变化在病变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MR-DWI研究结果表明,四个ADC值及BP值在肝脏纤维化时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的统计学意义。随着纤维化病理改变的进展,ADC值和BP值下降更加显着。7.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脏纤维化时T2值、T1值、ADC值和BP值与肝功生化检测结果、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与总蛋白(TP)、球蛋白(GLB)、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肝纤四项指标与ADC值呈现负相关性;碱性磷酸酶(ALP)和白球蛋白比值(A/G)与ADC值呈现正相关性;T1值和T2值与多数检验结果之间呈现正相关性。ADC值与BF、BV、BFP和PS间没有相关性,与HAl和BFA间呈现负相关性。BF和BV与ALP之间、HAI和BFA与总胆汁酸(TAB)之间呈现正相关性;CTP参数与肝纤四项指标间没有相关性。BF、BV、BFA、BFP和ADC值与病理分级、纤维化分期和纤维化分度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0.01);T2值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8.经统计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后建立对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的Fisher判别函数,CTP和MR对肝纤维化模型病理分级、纤维化分期和纤维化分度定量诊断准确性分别为:52.0%、54.1%、60.2%和75.6%、57.8%、65.6%;MR和CTP联合应用对纤维化模型定量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6.0%、83.7%、87.2%;综合MR、CT、肝功生化和肝纤四项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所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对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分级、纤维化分期和纤维化分度的定量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0%、95.3%、96.5%。结论1.采用向兔皮下反复多次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能够成功诱导出兔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所见类似人类肝炎后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适合用于影像学研究。2.肝脏纤维化时BF、BV、BFA、HAI和BFP测量结果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进展,呈现逐渐下降趋势。BFA和HAI在病变后期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是肝脏纤维化后期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的病理基础是肝脏纤维化时肝细胞变性肿胀,以及细胞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使肝内毛细血管网狭窄,腔内压力升高,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引起肝脏血流灌注减少,在病变后期作为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的缓冲,以及肝窦毛细血管化,肝动脉供血量开始增加。3.在肝脏发生纤维化时,T2值和T1值延长,ADC值和BP值下降,T2值延长和ADC值的下降随着纤维化病变程度的增加更加显着。结合肝脏纤维化时的病理变化,肝脏受到损害后发生的细胞肿胀、脂肪变性以及炎症反应,使组织T1值和T2值显着延长。ADC值大小取决于细胞外水分子含量和自由扩散度,细胞肿胀和细胞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使细胞外水分子含量明显下降,结构致密的胶原纤维又进一步限制水分子自由扩散,导致ADC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4.在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中,T2值、T1值和ADC值的变化与肝功生化、肝纤四项指标和肝脏纤维化病理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BF、BV、BFA和BFP与病理定量诊断结果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CTP和MR成像能够反映出肝脏的损害程度和纤维化病理变化进展情况,具备了对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作出定量诊断的能力。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各项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起对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的Fisher判别函数,,结果显示,单独使用一种影像诊断方法对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的准确性不高,将两种影像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定量诊断准确性,满足临床上对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定量诊断的需要。如果再联合肝功生化检测结果和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综合用于肝脏纤维化定量诊断,诊断准确性将会进一步显着提高,完全可以代替损伤性的肝脏穿刺活检方法,使得采用无创性检查方法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病理变化成为可能。
王皓[9](2016)在《磁共振、双源CT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对兔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双源CT灌注成像(CTP)及双能量扫描,探讨它们对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并寻找判断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70只,实验组60只,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分别在第4、6、8、10、12周取实验组8-10只及对照组2只行MRI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双源CT灌注成像及双能量扫描;3)MRI扩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ADClow、ADChigh、ADC10b及ADCperf值;4)MRI灌注加权成像观察并记录峰值时间、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5)CT灌注图像采集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肝总灌注量(total hepatic perfusion,TH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及ΔH值;6)采集血液进行肝纤维化检测;7)所有动物扫描完4小时处死,进行肝纤维化分期的病理学检测。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时各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参数与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ADCperf和ADC10b值依次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DCperf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DC10b预测S1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肝脏ADCperf值和ADC10b值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0及-0.685,提示ADCperf值和ADC10b值具有定量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能力;2)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实质灌注曲线的峰值时间逐渐递增,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逐渐递减。肝实质峰值时间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863。肝实质信号上升最大斜率和下降最大斜率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67及-0.878。ROC曲线显示,峰值时间预测S3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信号上升最大斜率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3)HPI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VP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减低。PVP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HPI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9及0.652。ROC曲线显示,PVP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诊断效能最佳,HPI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诊断效能最佳。双能量扫描,ΔH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统计学意义;4)HA、PCⅢ、Ⅳ-C和LN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学指标HA、Ⅳ-C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5、0.62。结论:1)ADCperf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各期血流灌注改变;2)肝脏MR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3)CT灌注成像,HPI和PVP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灌注变化;4)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对肝纤维化进行评价。
蒋奕[10](2016)在《基于双能量CT的肝泡球蚴组织特征和血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全面分析肝脏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常规影像学、双能量CT成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指标及18氟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18FDG-PET)对照,找到能谱CT对于HAE特异性成像参数和定量指标,探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在显示HAE组织和血供特征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间收集来我院就诊并经手术或综合影像学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患者45例(男30人,女15人;平均年龄,39.7±12.5岁,年龄范围,1768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双能量CT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分析并记录病灶的常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大小、位置、周围侵犯或转移情况,并根据病灶影像特征进行影像学分型。对所有患者双能量扫描图像并通过图像重建获得病灶的碘基物质图、单能量图像、最佳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图及能谱曲线图,分析各组图像的特点及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定量测算,包括CT值、碘定量、最佳CNR值,曲线斜率,同时在显示病灶组织细节及血供情况上与常规CT图像进行比较。对同期收集的病例中,经临床和伦理委员会审查适合接受手术治疗的泡球蚴病患者25例行双能量CT检查,在碘图成像上对包虫病灶不同组织(实性成分、囊性成分及病变边缘区域)进行碘定量测算。比较HAE病灶不同影像分型及不同组织的碘值。同时对27个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灶边缘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分析相应区域的碘定量与MVD计数的相关性。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双能量CT对HAE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同期收集的病例中兼有行双能量CT和PET-CT检查的15例HAE患者。分别观察双能量CT碘图成像和FDG-PET表现,并进行相应区域双能量CT碘定量和PET-CT代谢活性摄取值SUVmax测算,根据碘图成像和PET-CT对HAE病灶的活性进行定性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两个等级(秩)变量间的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另外对碘定量和SUVmax定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5例肝脏泡型包虫共检出53个病灶;病灶直径87.6±50.7mm。所有病灶中实体型占36%(19/53),假囊肿型占11%(6/53)个,混合型占52.8%(28/53)。双能量CT碘图成像较常规CT更容易显示HAE病灶边缘512mm的强化区域,检出率比较分别为71.6%和50.9%;在对病灶大小的测量上,双能量碘图(79.53±53.77mm)高于常规CT(71.36±50.16mm),但二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2)。同时,在通过双能量CT碘图对HAE病灶不同区域的血供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囊性成分、实性成分、边缘区域及正常肝实质之间的碘值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E病灶边缘区碘值要高于病灶内及正常肝实质。而不同影像分型病灶边缘区的碘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5ke V是显示HAE病灶的最佳能量级水平,所对应的对比噪声比(CNR)为10.24±2.62。能谱曲线显示HAE病灶内实性成分为特异性的“倒置马鞍样”形态,病变实性成分与病灶边缘区及正常肝实质在各个能级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斜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影像分型下HAE病灶实性成分区在不同能级下能谱曲线斜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进行了双能量CT碘定量指标与与病理组织相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血管主要分布在HAE病灶的边缘区,在此区域相对应的碘值与MVD计数成正相关(r=0.652,P<0.05)。最后将双能量CT与PET-CT在HAE病灶活性评价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83.3%的HAE病灶在PET-CT早期和延迟显像18F-FDG摄取增高的部分主要位于病灶的边缘,呈边缘型示踪剂摄取模式,有3个较小病灶(23cm)为全病灶结节样摄取,延迟成像的FDG摄取值SUVmax(4.3±1.2)高于早期成像(3.6±1.2),但二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ET-CT所显示病灶边缘的高FDG摄取带在双能量CT碘图上同样显示为5-10mm厚的连续或不连续的环形高碘摄取带,双能量CT显示83.3%(15/18)边缘强化的病灶在PET-CT上有高FDG摄取,二者对病灶活性评估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73,P<0.001)。同时三期增强扫描HAE病灶边缘区碘值与SUVmax值均存在相关性,其中门脉期相关性最高(r=0.873,P<0.001)。结论:1)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较常规CT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HAE病灶组织结构和血供方面的信息,其中碘图有助于评估病灶血供情况并可进行碘含量测定;单能量图像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灶的对比度,有助于病灶范围的确定;能谱曲线图构建出病灶内组织成分的特异曲线,其曲线形态及斜率可为HAE鉴别诊断提供辅助信息。2)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区域血流灌注状态不同于病灶内部及周围正常肝脏组织,双能量CT碘图能够较好的反应病灶边缘的血管化状态,而且碘定量值反应了病灶边缘血管生成,是一种在活体下无创、全面的评价泡型包虫病血管化的影像技术;3)以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为特点的双能量CT碘定量与反映组织代谢活性的FDG-PET SUVmax在对HAE生长活性评估上具有相近的诊断效力,双能量CT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上有望成为监测和随访评估泡型包虫病活性的又一补充成像技术。
二、肝脏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兔百草枯中毒肺CT纹理特征与肝灌注异常及小肠ICC减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百草枯器官损伤影像定量评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伊文思蓝的坏死亲和性:在多种动物坏死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131)I-EB作为坏死靶向探针在大鼠再灌注部分肝梗死模型上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伊文思蓝靶向坏死组织的机制探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靶向坏死的分子成像和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及肾功能损伤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表面结节定量分析的临床应用及在评价肾损伤或肾功能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资金支持 |
中英文及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5)DSA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栓塞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兔VX2肝癌模型 |
2. DSA灌注成像 |
3. DSA灌注成像原理 |
4. DSA灌注成像特点 |
结论 |
缺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2 结果 |
2.1 CTPI参数分析 |
2.2 IVIM-DWI参数分析 |
2.3 VIM-DWI参数与CTPI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4 肝组织病理及酶学指标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VX2兔实验模型建立 |
1.2 CT扫描及病理学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状态及成瘤情况 |
2.2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CT特征 |
2.3 组织病理学表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2 肌肉内VX2种植瘤CT灌注成像 |
1.3 荷瘤兔外周血及VX2种植瘤组织标本的获取 |
1.4 组织标本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
1.5 观察指标 |
1.6 实验流程及终点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技术操作及病理结果 |
2.2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
2.3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
3. 讨论 |
3.1 建立完全微波消融模型的意义 |
3.2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
3.3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
3.4 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的技术特点 |
3.5 研究不足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 |
1.2 荷瘤兔分组 |
1.3 给药处理 |
1.4 MWA参数及策略 |
1.5 CT灌注成像 |
1.6 组织病理、外周血标本的获取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实验流程图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
2.3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外周血清COX-2浓度的影响作用 |
2.4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
3. 讨论 |
3.1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外周血清COX-2表达的影响作用 |
3.2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
3.3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
3.4 研究不足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前言 |
1. 肝癌RFA导致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 |
1.1 热沉降效应 |
1.2 邻近重要结构 |
1.3 HCC形态不规则及浸润性生长方式 |
1.4 HCC体积较大 |
2. RFA后肿瘤残余的影像学表现 |
2.1 超声表现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2.4 PET-CT特征 |
3. RFA术后肿瘤残余的病理学改变 |
4. RFA后肿瘤残余所致免疫反应 |
5. 减少RFA后肿瘤残余的辅助治疗方法 |
5.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5.2 水分离技术 |
5.3 分子靶向药物 |
5.4 抑制p-Akt及环氧化酶2途径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CT灌注成像与MR弥散加权成像对兔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变化定量诊断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材料、药品和设备 |
3. 四氯化碳给药方式和周期 |
4. 兔血肝脏功能生化检测和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 |
5. 兔麻醉方法 |
6. CT灌注成像检查方法 |
7. CT灌注参数的测量 |
8. 常规MR扫描及T_2值和T_1值测量 |
9. MR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及ADC值测量 |
10. 兔肝脏形态观察、标本取材及组织病理学定量分析 |
11. 统计学分析和建立Fisher’s判别函数 |
结果 |
1. 兔肝脏纤维化模型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理学定量诊断 |
2. CTP参数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变化及其对病理变化定量诊断 |
3 MR成像参数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变化及其对病理变化定量诊断 |
讨论 |
1 肝脏纤维化模型建立、组织病理改变和量化诊断 |
2 影像检查技术方法及对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 |
3 CTP参数在肝脏纤维化时变化及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
4 MR成像参数在肝脏纤维化时变化及定量诊断肝脏纤维化病理组织学基础 |
5 CTP和MR对肝脏纤维化定量诊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Fisher判别函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磁共振、双源CT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Abstract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纤维化分期诊断的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品耗材 |
1.3 实验动物的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
1.4 动物模型制作 |
1.5 麻醉及扫描 |
1.6 质量控制事项 |
1.7 病理检查 |
1.8 统计分析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R灌注加权成像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品耗材 |
1.3 实验动物的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
1.4 动物模型制作 |
1.5 设备、动物麻醉及扫描 |
1.6 图像评价及质量控制 |
1.7 病理检查 |
1.8 统计分析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双源CT灌注成像、双能量扫描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药品耗材 |
1.3 动物模型制作 |
1.4 动物麻醉方法 |
1.5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
1.6 病理检查 |
1.7 质量控制事项 |
1.8 统计分析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肝纤维化的CT、MRI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基于双能量CT的肝泡球蚴组织特征和血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泡型包虫病双能量 CT 成像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一般资料 |
2.2 常规CT表现 |
2.3 肝泡型包虫病双能量成像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能量 CT 成像评估肝泡型包虫病血供分布:碘浓度定量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能谱 CT 的肝泡型包虫病功能成像:碘定量与~(18)F-FDG PET 标准摄取值的对比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肝脏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兔百草枯中毒肺CT纹理特征与肝灌注异常及小肠ICC减少的相关性研究[D]. 尤梦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D]. 王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伊文思蓝坏死亲和性的多模态影像学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尧林鹏. 浙江大学, 2020(01)
- [4]基于纹理分析的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评价肾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D]. 丁玖乐. 苏州大学, 2019
- [5]DSA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癌栓塞效果的实验研究[D]. 闫乐乐. 苏州大学, 2019(04)
- [6]CT灌注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D]. 徐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D]. 王东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CT灌注成像与MR弥散加权成像对兔肝脏纤维化模型病理变化定量诊断实验研究[D]. 李绍林.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9]磁共振、双源CT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D]. 王皓.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10]基于双能量CT的肝泡球蚴组织特征和血供的研究[D]. 蒋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