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选词(五)

东北方言选词(五)

一、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五)(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20)在《沈阳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共分上中下三编十二章。绪论共分三小节,第一节为沈阳概况,第二节为东北方言研究综述及沈阳方言研究综述,第三节为本文研究目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上编为沈阳方言词类研究。从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一章名词,描写沈阳方言名词的构词法重叠、儿化和附加,以及对沈阳方言名词的特殊小类时间词和方位词进行描写,其中主要论述方位词“里”的再附缀化过程。第二章动词,描写动词的重叠,泛义动词“整”,以及动词“属于”—从包含动词发展为一个话语标记。第三章副词,描写沈阳方言中频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第四章介词与连词,描写沈阳方言介词系统和连词中的并列连词、选择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以及转折连词。中编为沈阳方言范畴分析。从指示范畴、情态范畴和程度范畴三个范畴进行论述。第五章指示范畴,描写人称指示和行为回指。第六章情态范畴,从情态词、和情态构式两个个方面描写了沈阳方言情态系统,情态词包括“愿意、得意、喜欢、愿意、指定、稀的、兴、待、敢是”9个情态词,情态构式包括“VC了、V得了、X得过儿了”3个情态构式。第七章程度范畴,从程度副词,程度补语以及拟声词的程度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程度副词包括“老、贼、精、黢、恶、瓦”9个程度副词,程度补语包括“去了、完了、老了、屁了、够呛”5给程度补语,具有程度性的拟声词包括“嗷嗷、哇哇、嘎嘎、呜呜”4个拟声词。下编为沈阳方言语法个案考查。第八章描写沈阳方言时间名词“前儿”和“头儿”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过程。第九章对沈阳方言“咱们”的人称包括性进行研究,沈阳方言“咱们”可用于表达排除性的语义,也就是“咱们”可以表达不包括听者的人称指称模式,条件是说出“咱们”的说话者必须同时确信听话者能够清楚辨识这个“咱们”表达的集合中的每个个体,即“咱们”的所指必须具有个体指称上的“可辨识性”。第十章对沈阳方言中介词悬空现象进行研究。本章描写沈阳方言介词悬空的现象,结合其他方言介词悬空的现象列出介词悬空的等级序列,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谈介词悬空的制约条件。第十一章对沈阳方言“俩”进行研究,沈阳方言中“俩”有主观性用法,没有客观真值语义,不表双数“两个”,“俩”是沈阳方言里一个意外情态标记,给句子带来主观意外色彩,“俩”的演化过程是经过介词后相邻句位,意外情态语境重新分析,最后类推扩展完成。第十二章对沈阳方言情态词“能”的多样性用法及其演变进行研究。沈阳方言“能”从实义动词发展来,先出现动力情态用法,再发展出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用法,沈阳方言“能”的用法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独特性,但其演变符合世界语言发展规律,通过对沈阳方言“能”的个案描写,补充并细化现代汉语方言情态语义地图。结语和余论,指出本文主要观点与创新,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金瑞[2](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徐姗姗[3](2019)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黑龙江方言中,表“吃”义类动词数量丰富,特征突出,在生活中高频使用,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本文以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类型。我们以这些吃类动词最突出的特点为其分类,将其分为适用于不同餐饮类型的吃类动词、由隐喻途径而来的吃类动词、由转喻途径而来的吃类动词、泛义动词表示吃义和主观义鲜明的吃类动词五类,并对属于每一类型的吃类动词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三章为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句法特点。我们总结了吃类动词与主语、食物宾语以及时态助词“着”“了”“过”的搭配情况,并梳理了经常与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具体包括与带有主观大量、主观小量和主观贬义的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第四章为黑龙江方言中泛义吃类动词“造”与现代汉语“吃”的比较。“造”和“吃”在黑龙江方言中都有使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对“造”和“吃”进行比较,总结了“造”与“吃”的异同。第五章是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语用特点及成因。数量丰富、主观性鲜明的吃类动词让黑龙江方言中的“吃”呈现出语义表达更具体细致、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情感表达更丰富多彩的语用特点。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需要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从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意义入手,分析其句法特点、语用特点和成因,并对泛义吃类动词“造”和现代汉语“吃”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由全面到个案,希望能够对东北官话动词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逊[4](2018)在《殖民制度与语言:伪满汉语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我们的研究课题,是以伪满语言制度与当时东北官话“变异”关系为对象的,从时间段限上看,属于伪满洲国汉语史范畴的,和东北官话的存在形态有直接关系。(一)伪满语言制度与伪满语言政策实施相关联,当然要涉及到一些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语言使用都是以语言信仰为基础,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发展的,而语言政策更会导致人们通过一定行为来管理其他人的语言生活和语言实践活动。而在全球范围内,研究语言政策的学者并不少见,但是一些专门从事伪满洲国时期政策研究的学者,多是从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角度来研究,真正从语言政策角度来研究伪满洲国语言制度的学者并不多见。即便是有人涉及到,也只是在论述伪满洲国教育制度的同时,顺带提及伪满语言政策内容。而将伪满语言政策与东北官话发展变异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成果,至今还很少有人涉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语言学界学术研究一个明显的缺憾。在本文中,首先我们总结了中国东北区沙俄殖民统治时期、清末民初时期、伪满洲国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四个时期的语言政策和语言制度。在清末民初时期,日本殖民者在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推行了一系列语言政策,这些语言政策其核心为“扬日遏汉”。这种语言政策通常和教育政策相符相成,通过较为强硬的语言政策使得日语在“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的语言地位大大提升,真切地反映了日本在东北推行的教育政策的实质。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殖民者则提出了更强硬的语言政策,主要由关东军军部制订和推行,在在语言战略上实行“重日抑汉”的政策,并且大力推行“满汉区别”这种割裂性的语言策略,且其在实施殖民语言政策的时候具有隐蔽性、强制性等特点。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替代伪满政府进驻东北之后,除了用“去日本化”、“去殖民化”活动消除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影响外,其主要在东北实行其一贯的“推行国语”语言政策。在介绍完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时期的语言政策之后,我们又以伪满洲国时期的日本人编中国东北方言教科书为基础研究文献,结合当今学术界承认的国内文献成果以及一些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域内文献与域外文献相结合、历史和现时、历时和共时相统一的文献分析方法,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官话”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研究。在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官话的标记符号更加多样化;大多数伪满洲国时期的日本东北官话教科书具有较为系统的“满洲语”语音系统介绍,这证明当时的东北官话语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音体系,或者带有语音体系的雏形;声调成为当时东北官话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东北官话受到北京官话影响很大,甚至可以称之为带有一定东北地方语音特色的北京官话变种。从词汇角度,在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官话词汇类别依然以名词为主,而在日本殖民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当时的东北官话词汇形成了“满洲语”词汇体系,并刻意与“支那语”进行区别,同时形成了以北京官话词汇为主,胶辽官话词汇和日文外来词或疑似日语外来词为辅的词汇体系。而在词汇变异方面,相比较于清末民初时期,伪满洲国时期的词类比重变异程度不大;东北官话词汇体系由北京官话加胶辽方言的词汇组成的无体系方言向带有“满洲语”、“协和语”色彩的词汇体系变异;而由于日本殖民语言政策的影响,东北官话词汇向“政治化”变异。从语法角度,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东北官话的句法结构以主谓结构为主,其他几种句法结构的数量相差不大,“满洲语”开始形成语法体系,并刻意与“支那语”进行区别,在语法系统中,“满洲语”语法以北京官话语法为主,胶辽官话语法和日文语法为辅,而具有胶辽官话特色的语法又多于日语语法。而在语法变异方面,相比较于清末民初时期,伪满洲国时期的句法结构变异程度不大,东北方言语法体系由北京官话加胶辽方言的语法体系向带有“满洲语”、“协和语”色彩的语法体系变异,而语言政策所造成的东北方言语法体系的变异,并未撼动北京官话语法在东北方言语法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从语用角度,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官话会话具有以下特点:1.伪满时期的东北官话一般来说都简单明了直奔主题;2.十分重视“礼貌原则”;3.不重视艺术性和幽默;4.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的会话模式依然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会话模式。而在语用变异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伪满时期东北官话的会话模式受日语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异,但是总体来说,依然没有偏离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的会话模式,只是在“态度准则”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日语中大量的敬语的使用情况,同样发生在了当时的东北官话当中,而关于语言的艺术性和幽默感,我们发现虽然民间的会话模式依然喜爱幽默、艺术性的会话模式,但是“伪满洲国”的实际统治者日本人对此并不推崇,所以造成了当时东北官话不重视艺术性和幽默的会话模式。最后,我们总结了中国东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语言政策对东北官话“变异”的影响,发现虽然日本殖民者以及伪满政府一直在东北推行“重日抑汉”的语言政策,但是日语对于东北官话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大;由于日本的语言政策,反而加深了北京官话对于东北官话的影响;由于日本殖民者“满汉区别”的语言政策,间接使得东北官话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化、体系化的方言。对伪满洲国语言政策及当时东北官话存在“变异”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当代东北官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连续过程,由此,我们选取比较特殊的伪满时期作为一个切入点,就会对这个过程及其相关的东北官话“变异”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是研究其他时期东北方言所不可替代的。笔者发现,当前并没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系统研究东北官话发展过程中非正常的“变异”存在形态问题,由此,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在东北官话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种“作用力”要素发挥其能动的“活性”,除了依赖于其内部演变机制之外,也受到了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本课题以“制度”为切入点,以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存在的基本“变异”形态为观察对象,力图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性特征。3.借助社会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政策理论,来分析日本在伪满洲国推行殖民语言政策下东北官话是如何“变异”的,以及“变异”后所造成的后果形式。4.在伪满洲国时期,伪满政府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体系的构成是由日本殖民制度的所决定的,研究日本殖民制度的实施方式对伪满汉语的变异成因至关重要,它是搞清楚伪满汉语的变异的基本前提,而过去研究伪满时期汉语史学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5.伪满语言制度下的东北官话“变异”形态,与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所建立的殖民语言制度下的东北官话“变异”形态是一脉相承的。搞清楚了伪满语言制度下的东北官话“变异”存在实态,也会对其他地汉语方言“变异”实态研究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术连锁效应。这是需要认识清楚的事实。因此,伪满语言制度下的东北官话“变异”研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关学术研究的聚集和集合,综合性效应可定会显现出来。

尹宝玉[5](2018)在《哈尔滨方言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哈尔滨方言的介词系统。方言语法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大量谈话录音建立了语料库,并结合内省测试和问卷调查,搜集并整理出哈尔滨方言介词系统。本文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平面来描写哈尔滨方言介词系统,以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将哈尔滨方言介词与普通话、官话方言介词进行比较,同时结合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探讨了哈尔滨方言介词中多功能词的语义地图。本文总共分为六部分:首先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东北及东北方言,包括东北的地区概况、方言介词的研究现状和哈尔滨方言介词的研究概况,最后说明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是“哈尔滨方言介词概说”,这部分首先概述介词的界定,其次概述介词的分类情况,将普通话介词以及哈尔滨方言介词的分类情况都进行了说明,最后将哈尔滨方言介词系统进行分类:表示时间、表示空间、表示范围、表示对象、表示原因、表示依凭、表示比较。第二部分是“哈尔滨方言介词的共时描写”,这部分运用结构主义理论、语义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哈尔滨方言介词逐个进行详细描写,充分挖掘每个介词的搭配能力,并从功能角度分析其使用条件,结合例句重点突出其语义特色。第三部分是“哈尔滨方言介词的共时比较”,这部分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首先将哈尔滨方言介词与普通话介词进行分类对比,其次将哈尔滨方言介词与官话方言介词进行对比,通过共时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哈尔滨方言介词的特点,为后面语义地图的绘制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是“方言介词的语义地图分析”,这部分首先概述语义地图模型理论,其次进行语义地图绘制,运用语义地图理论将普通话、哈尔滨方言以及官话方言中具有显赫范畴的介词都绘制了语义地图,并且将哈尔滨方言中有特点的介词也进行语义地图绘制及分析研究。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闫石[6](2017)在《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方言惯用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东北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具有表意双层性,结构相对固定,口语色彩浓厚的特点,它忠实地反映出语言、文化、思维的三者间相互关系,是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及东北人思维重要的语言资料。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东北方言受到一定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东北方言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有关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研究涉及甚少,仅停留在总体的介绍描写,还尚未深入挖掘其自身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为此,本文以东北方言惯用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东北地区惯用语进行实地搜集、归纳、整理,同时结合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理论文化认知着重揭示东北人的认知心理及独具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内涵。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的整体阐述;第一章是在汉语惯用语研究基础上对东北方言惯用语进行界定,同时对与其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学术着作,支撑理论进行概述,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分析描写东北方言惯用语所具备的特点,包括语音结构形式的丰富性,语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风格色彩的口语性,语言运用时的变异性及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六个方面;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第三章以东北方言惯用语为语料,揭示东北方言惯用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透视东北人的认知心理,以达到对东北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研究的归纳总结,以期对日后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李薇薇[7](2016)在《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同源一体性,已有前辈和时贤从移民史、语音史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拟从北京官话区词汇(主要是特征词)的共时分布角度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文章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北京官话区的民族融合史,依据历史文献和现存方言资料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特别是方言特征词)的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的词汇特征(方言特征词)。再次,考察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共时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的词汇特征,揭示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最后,在归纳“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和对比“北京官话与其他方言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概括出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本文在已有方言特征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征词理论的建设性思考,并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北京官话区(及内部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特征词的提取,从词汇分布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北京官话区词汇标准的提出是对以往方言区划理论的有益补充。

胡晓研[8](2015)在《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该文基于东北官话属于独立官话的观点,启用了"东北官话俗语"这个概念,从"东北官话词语的汇集注释"与"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秦曰龙[9](2014)在《现代吉林方言词语集释之一》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东北方言研究中,学界对吉林方言词汇关注不够,仅有的成果多停留在描写层面上,其词汇的独特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挖掘。因此,在既往基础上,对通行于吉林区域的特色方言词语进行例举、集释依然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文章共收列吉林方言特色词语33个,对其粗略释义、归纳成词特点,并进行理论性解释,以期对普通话的更全面推广、吉林方言词汇的进一步研究做点有益的努力。

王贺繁[10](2014)在《东北方言三音节词缀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东北的形容词数量是比较庞大的,在口语中,这些词的使用通常会被加上词缀,单音节、双音节的词缀在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东北方言中还大量存在着一种三音节的词缀,并且地位很稳固,没有产生退化的倾向。本文主要从其发展原因、修辞特点及语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五)(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沈阳概况
        1.1 地理人口
        1.2 沈阳城的建城史
        1.3 移民史
        1.4 沈阳方言的音系
    二、研究综述
        2.1 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2.2 沈阳方言研究综述
    三、研究计划及相关说明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语料来源
        3.4 体例说明
上编 词类研究
    第一章 名词
        一、名词的构词法
        1.1 重叠
        1.2 儿化
        1.3 附加
        二、特殊名词
        2.1 时间词
        2.2 方位词
    第二章 动词
        一、动词重叠
        1.1 VV1
        1.2 VV2
        1.3 VV+语气词
        1.4 VV+的
        1.5 VP不 VP的
        1.6 V巴 V巴
        二、泛义动词“整”的分析
        2.1 “整”的语义
        2.2 “整”突显宾语、补语
        三、动词“属于”-从动词到话语标记
        3.1 沈阳方言“属于”的意义
        3.2 “属于”语义发展的句法环境
    第三章 副词
        一、频率副词
        1.1 盯价儿
        1.2 紧着
        1.3 直个劲儿/一个劲儿
        1.4 回回
        1.5 不离儿
        二、时间副词
        2.1 成天价/整天价/黑天白天价
        2.2 就手儿
        三、范围副词
        3.1 一抹儿
        3.2 整个楞儿
        四、语气副词
        4.1 坐地根儿
        4.2 到了
        4.3 亏了(的)
    第四章 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1 时间处所
        1.2 施事受事
        1.3 比较关涉
        1.4 工具方式
        1.5 原因目的
        二、连词
        2.1 并列连词
        2.2 顺承连词
        2.3 选择连词
        2.4 因果连词
        2.5 假设连词
        2.6 条件连词
        2.7 转折连词
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指示范畴
        一、人称指示
        1.1 三身代词
        1.2 反身代词
        1.3 旁指代词
        1.4 统称代词
        1.5 非实指不定代词
        1.6 人称代词的数
        二、行为回指
        2.1 代动词“的”的性质
        2.2 代动词“的”的用法
    第六章 情态范畴
        一、情态词
        1.1 愿意
        1.2 喜欢
        1.3 稀的
        1.4 得意
        1.5 兴
        1.6 兴是、兴许
        1.7 待
        1.8 指定
        1.9 敢是
        二、情态构式
        2.1 (能)VC了
        2.2 V得了
        2.3 X得过儿了
    第七章 程度范畴
        一、程度副词
        1.1 老
        1.2 贼
        1.3 精、黢、恶、瓦
        二、程度补语
        2.1 去了
        2.2 完了
        2.3 屁了
        2.4 老了
        2.5 够呛
        三、拟声词的程度性质
        3.1 嗷嗷
        3.2 嘎嘎
        3.3 哇哇
        3.4 呜呜
        3.5 程度结构“拟声副词+的”
下编 个案考察
    第八章 沈阳方言时间词“前儿”和“头”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过程
        一、引言
        二、“前儿”和“头”的意义和用法
        2.1 “前儿”的意义和用法
        2.2 “头”的意义和用法
        2.3 “前儿”和“头”的区别
        三、“前儿”和“头”的语法化机制
        3.1 “前儿”的语法化过程
        3.2 “头”的语法化过程
        四、“前”“头”的语法化途径
        4.1 由空间到时间
        4.2 由具体到抽象
        4.3 由时间到假设
        五、结语
    第九章 沈阳方言“咱们”的排除性指称模式——兼谈可辨识指标在人称范畴上的体现
        一、引言
        二、“咱们”的人称包括性
        2.1 “咱们”[1+2]型人称指称模式
        2.2 “咱们”[1+2→1/2]——人称偏转及其与同盟性的互动
        2.3 “咱们”[1+3]型人称指称模式
        三、可辨识限制条件与“咱们-我们”对立格局
        3.1 “咱们—我们”对立格局
        3.2 可辨识限制条件在人称代词中的表现
        四、早期材料反映的“咱们”的人称包括性
        4.1 《新编五代史平话》
        4.2 《老乞大》
        4.3 《中华正音(骑着一匹)》
        4.4 《你呢贵姓》
        4.5 《华音启蒙》
        4.6 县志材料
        五、从区域共性看“咱们”的排除性指称模式
        六、结语
    第十章 沈阳方言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及其制约条件
        一、引言
        二、沈阳方言中介词悬空的表现
        2.1 介词悬空的三种原因
        2.2 沈阳方言的介词悬空
        2.3 介词悬空蕴含共性
        三、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
        3.1 句法制约
        3.2 语义制约
        3.3 语用制约
        四、结语
    第十一章 沈阳方言“NP俩”的主观性用法及其演化历程
        一、引言
        二、“俩”的意义与分布
        2.1 “俩”意义
        2.2 “俩”的句法分布
        2.3 “俩”的语境选择
        三、“俩”的演化过程
        3.1 相邻句位
        3.2 重新分析
        3.3 类推扩展
        四、“俩”的类型学意义
        五、结语
    第十二章 沈阳方言“能”的性质和用法的多样性
        一、引言
        二、沈阳方言“能”性质的多样性
        2.1 动词
        2.2 情态动词
        三、沈阳方言“能”用法的多样性
        3.1 “能”对其后成分X的选择
        3.2 “能”与体标记的互动情况
        四、“能”的来源与发展途径
        五、结语
结语和余论
    一、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3)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与黑龙江方言相关的研究
        (二)吃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语料来源
第二章 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类型
    一、适用于不同餐饮类型的吃类动词
        (一)表示吃零食的吃类动词
        (二)表示非饭时肚子饥饿而吃食物的吃类动词
        (三)表示不定时吃食物的吃类动词
    二、由隐喻途径而来的吃类动词
    三、由转喻途径而来的吃类动词
        (一)由动作转喻而来的吃类动词
        (二)由声音转喻而来的吃类动词
    四、泛义动词表示吃义
    五、主观义鲜明的吃类动词
        (一)主观量义鲜明的吃类动词
        (二)主观情感义鲜明的吃类动词
第三章 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句法特点
    一、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搭配情况
        (一)与主语的搭配情况
        (二)与食物宾语的搭配情况
        (三)与时态助词“着”“了”“过”的搭配情况
    二、经常与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
        (一)与表示主观大量的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
        (二)与表示主观小量的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
        (三)与表示主观贬义的吃类动词同现的成分
第四章 黑龙江方言中的泛义吃类动词“造”与现代汉语“吃”比较
    一、“造”与“吃”在语义层面的比较
        (一)“吃”的语义
        (二)“造”的语义
        (三)“造”与“吃”语义异同
    二、“造”与“吃”在语法层面的比较
        (一)“造”与“吃”在句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比较
        (二)“造”与“吃”在句中的搭配使用比较
        (三)“造”与“吃”在特殊句式中的使用比较
        (四)“造”与“吃”的固定搭配使用比较
    三、“造”与“吃”在语用层面的比较
        (一)“造”与“吃”的使用语体
        (二)“造”与“吃”的使用人群
        (三)“造”与“吃”的使用范围
第五章 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语用特点及成因
    一、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语用特点
        (一)语义表达更具体细致
        (二)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
        (三)情感表达更丰富多彩
    二、黑龙江方言的吃类动词与东北文化
        (一)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东北特殊的历史文化
        (三)东北地区社会的需要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殖民制度与语言:伪满汉语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伪满语言政策及东北官话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伪满语言政策及伪满日本汉语教科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伪满语言政策及伪满日本汉语教科书研究文献和依据
    第四节 伪满语言政策及伪满日本汉语教科书研究理论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清末民初列强在东北地区推行的语言政策
    第一节 清末民初沙俄在东北推行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二节 清末至“9.18”前日本在东北推行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三章 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的语言殖民政策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直接语言殖民政策
    第二节 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间接推行语言殖民政策
    第三节 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语言殖民政策特点、影响及后果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清末至“9.18”前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方言语言面貌与特点
    第一节 清末至“9.18”前中国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音面貌与特点
    第二节 清末至“9.18”前中国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法面貌与特点
    第三节 清末至“9.18”前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中国东北官话词汇面貌与特点
    第四节 清末至“9.18”前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中国东北官话会话面貌与特点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音面貌与特点
    第一节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介绍
    第二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音面貌
    第三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音的特点
    第四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方言语音变异特点
第六章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法面貌与特点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法面貌
    第二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法的特点
    第三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语法变异特点
第七章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词汇面貌与特点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词汇面貌
    第二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词汇特点
    第三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词汇变异特点
第八章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会话面貌与特点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会话模式
    第二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会话模式特点
    第三节 伪满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所见东北官话会话模式变异特点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排序)
作者简介
后记和致谢

(5)哈尔滨方言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地区概况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理论方法
    五、语料来源
一、哈尔滨方言介词概说
    (一) 介词的界定
    (二) 介词的分类
二、哈尔滨方言介词的共时描写
    (一) 表示时间
    (二) 表示空间
    (三) 表示范围
    (四) 表示对象
    (五) 表示原因
    (六) 表示依凭
    (七) 表示比较
三、哈尔滨方言介词的共时比较
    (一) 哈尔滨方言介词与普通话介词比较
    (二) 哈尔滨方言介词与官话方言介词比较
四、方言介词的语义地图分析
    (一) 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概述
    (二) 语义地图模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查阅法
        3.统计法
    (四)语料来源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界定及相关问题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界定
        1.汉语惯用语
        2.东北方言惯用语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概况
        1.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论着
        2.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东北方言词典
        3.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论文
    (三)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的支撑理论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特点
    (一)语音结构形式的丰富性
        1.丰富多样
        2.富于变化
    (二)语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1.比喻法
        2.白描法
        3.借代法
        4.夸张法
        5.其他
    (三)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1.单句结构
        2.超单句结构
    (四)风格色彩的口语性
        1.口语词的使用
        2.通俗浅近的表意手段
    (五)语言运用时的变异性
        1.成分换用
        2.增加成分
        3.颠倒语序
    (六)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1.多民族文化
        2.移民文化
        3.外来文化
三、东北方言惯用语的文化阐释
    (一)物态文化
        1.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3.居住文化
        4.出行文化
    (二)制度文化
        1.政治制度
        2.经济制度
        3.家族制度
    (三)行为文化
        1.节日习俗
        2.婚丧嫁娶
        3.休闲娱乐
        4.宗教信仰
    (四)心态文化
        1.价值观念
        2.审美情趣
四、东北方言惯用语的认知心理透视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积极认知心理透视
        1.天人合一的认知心理
        (1)与“神灵之天、命运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道德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3)与“自然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包容豁达的认知心理
        (1)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妇女贞洁淡化”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3.崇尚仁义的认知心理
        (1)与“讲求仁义”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违背仁义”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4.追求和睦的认知心理
        (1)与“团结一心,共同协作”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注重人情”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3)与“言行有度”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5.稳中求实的认知心理
        (1)与“重视农业”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踏实肯干”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6.粗犷率直的认知心理
        (1)与“粗犷豪放”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真率爽直”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消极认知心理透视
        1.求大尚侈的认知心理
        (1)与“经济上求大”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生活上尚侈”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自尊自恋的认知心理
        (1)与“面子至上”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骄傲自恋”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3.粗鲁暴躁的认知心理
        (1)与“喜说脏话”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2)与“脾气暴躁”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4.尚武好斗的认知心理
        5.小富即安的认知心理
        6.固执狭隘的认知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
        二、为汉语方言分区工作提供词汇材料的依据
        三、方言词汇的研究是建立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过程、理论基础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过程
        四、理论基础
        五、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早期的历史
        一、北京官话区早期的人文历史
        二、北京官话区早期的语言状况
    第二节 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一、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二、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第三节 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一、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二、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第四节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
    第一节 方言特征词理论及意义
        一、本文对“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思考
        二、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选取、释义及地理分布特征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内涵及判定标准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提取方法
        三、“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释例及解释性地图
        四、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显现的地理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词汇特征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划分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选取
    第二节 各方言片词汇特征背后的人文历史因素
        一、京承小片
        二、锦兴片
        三、哈肇片
        四、黑吉片
        五、辽沈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
    第一节 词语来源的多元性
        一、满语借词
        二、蒙语借词
        三、俄语借词
        四、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借词
    第二节 状态词缀丰富多样
        一、构词格式、词缀类型丰富,状态前、中缀较多
        二、单音节后缀“的”的构词能力强,构词数量多
        三、带多音节后缀的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
        四、ABC、ACD式组合的词数量远多于ABB式
    第三节 词汇的语用含义丰富
        一、表义上的生动、形象
        二、描摹性状的细致、入微
        三、传情达意上的夸张、幽默和讽刺意味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回顾
    二、本研究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东北官话词语的汇集注释
二、东北官话俗语的理论研究
    (一) 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论着
    (二) 东北官话俗语的研究论文
三、东北官话俗语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9)现代吉林方言词语集释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现代吉林方言词语例释
二、现代吉林方言词语的特点
三、余论

四、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五)(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方言语法研究[D]. 王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3]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研究[D]. 徐姗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4]殖民制度与语言:伪满汉语教科书研究[D]. 李逊. 吉林大学, 2018(04)
  • [5]哈尔滨方言介词研究[D]. 尹宝玉.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6]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D]. 闫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D]. 李薇薇. 黑龙江大学, 2016(04)
  • [8]近百年来东北官话俗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 胡晓研.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11)
  • [9]现代吉林方言词语集释之一[J]. 秦曰龙.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东北方言三音节词缀初探[J]. 王贺繁. 语文学刊, 2014(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