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对大鼠下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臂丛神经损伤对大鼠下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一、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低级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雅妮[1](2021)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毒素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肉毒素治疗,以改良Ashworth量表、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2.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采集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E-MS)检测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治疗前后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组和肉毒素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下降,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足背屈角下降,内收角、腘窝角、GMFM总百分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肉毒素组较针刺组治疗6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针刺组较肉毒素组治疗12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针刺组较肉毒素组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GMFM总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肌张力Ⅰ级、Ⅲ级比Ⅳ级下降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Ⅳ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精氨酸、鸟嘌呤浓度升高,磷酰胆碱、烟酰胺、L-缬氨酸、丙酮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肉毒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D-谷氨酰胺、波维酸、2-羟基乙磺酸酯、顺乌头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2.肉毒素在治疗6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在治疗12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肉毒素。3.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是通过上调精氨酸、下调谷氨酰胺,调节体内氨基酸的水平来达到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宋胜男[2](2021)在《“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此外,探讨分析“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作用机理,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入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并对其随机分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各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每周一到周六实施治疗,周日休息。对照组选用“十三五”教材《针灸治疗学》中中风病伴有患侧肢体拘挛、手指不伸的选穴进行治疗,即患侧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曲泽、大陵、腕骨。治疗组采用“养血舒筋”针刺法,即双侧足三里、太溪、太冲、阳陵泉、锥体交叉区及患侧外关、上八邪毫针针刺,1次/日,每周治疗6次;十宣穴(患侧)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每周一、三、五各放血一次。两周治疗完毕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者手部肌张力情况;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手部分评定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所得数据采用25.0版本的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均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通过对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常见基础病患病情况、MAS评级、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MBI总评分、MBI各子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2.MAS评级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AS评级等级均有降低(P<0.01),肌张力有所下降。(2)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AS评级等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改善效果相当。3.简化FMA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均有提高(P<0.01),手运动功能有改善。(2)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手运动功能改善疗效相当。4.MB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MBI总评分显示经治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均有提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1);各子项评分显示,对照组修饰、洗澡、进食、用厕、穿衣、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8个子项评分治疗后有所提高(P<0.05),此8项的生活能力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后MBI评分中除了上述8个子项,另加控制大便一项共9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表明此9项的生活能力有改善。(2)组间比较:MBI总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分提高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子项评分各角度中仅控制大便1项两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养血舒筋针刺法在改善脑梗死后手拘挛患者的控制大便方面较常规针刺有效。5.临床疗效比较: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情况分别为治疗组1例、7例、16例、8例;对照组0例、3例、17例、12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对照组为62.5%,两组数据经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手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养血舒筋针刺法在降低患者肌张力、提升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3.养血舒筋针刺法在提升患者“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效果相当,在“控制大便”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顾玮青[3](2021)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药线点灸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的变化情况,探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扩宽治疗思路。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12020.12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头针和体针,头针取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的上1/5段、中2/5段,顶旁2线;体针取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及井穴;治疗组头针治疗同对照组,体针治疗改为药线点灸,取穴同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4周。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MAS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治疗后显效5人,有效14人,改善10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人,有效8人,改善15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药线点灸和针刺均能有效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药线点灸在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上的临床疗效比针刺更好。2.药线点灸是一种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更适应基层推广应用。

何冠蘅,阮经文,赖新生[4](2021)在《双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2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并比较双靶点取穴与单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单靶点取穴方案(在外周沿神经干走向循经取穴)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双靶点取穴方案(督脉取穴配合外周循经取穴)治疗,两组在选穴进针后皆采用电针仪治疗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5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检测两组患者运动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9.3%,25/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67.9%,19/28)与对照组(39.3%,1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9%,26/28)与对照组(78.6%,2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42.9%,12/28)与对照组(14.3%,4/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波幅、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治疗组运动神经波幅、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结论单靶点取穴和双靶点取穴电针方案皆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双靶点取穴方案的疗效更好,且能更显着地促进损伤神经在电生理指标方面的改善。

秦晴晴[5](2020)在《“调神柔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神柔筋”针刺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评价两种针刺法在患者运动功能、自我感受方面的改善情况,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所纳入病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入组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按照201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接受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调神柔筋”针刺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每天针刺1次,一周治疗6天,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临床痉挛指数量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及中风痉挛性瘫痪PRO量表的评分。治疗结束后对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型、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中风痉挛性瘫痪PRO量表评分,各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均下降,两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均上升,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中风痉挛性瘫痪PRO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中风痉挛性瘫痪PRO量表评分均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中风痉挛性瘫痪PRO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经统计分析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神柔筋”针刺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均可明显缓解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且疗效相当。2“调神柔筋”针刺法改善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自身感受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法。

高涛[6](2020)在《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排便重建模型,观察其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直肠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探讨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区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器械打磨法分别建立L5~L6节段脊髓离断模型,以及双侧L5--S1神经前后根移位的排便重建模型,同时完成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修复,重建脊髓损伤后的排便反射弧;通过测定大鼠肠道通过时间以及24h粪便重量,探讨对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其直肠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随后,通过检测肌肉湿重以及肌肉组织组织学染色检测骨骼肌内纤维化的比例,观察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神经主要支配肌肉——股二头肌的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肠道通过时间显着延长,24粪便重量显着减少;而较之脊髓损伤组,排便重建组大鼠肠道通过时间明显缩短,24h粪便重量显着增加;因此,脊髓损伤会给大鼠带来严重的排便功能障碍;而双侧L5-S1神经前后根移位的排便重建术可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排便功能。直肠组织HE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大鼠直肠平滑肌出现萎缩,平滑肌细胞排列顺序发生紊乱,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空泡变性;排便重建组大鼠直肠平滑肌细胞排列顺序大致正常,细胞质内仅见少量空泡变性。Masson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直肠平滑肌仅肌层间出现少量胶原纤维浸润,而脊髓损伤后大鼠平滑肌层内及平滑肌层间均出现大量胶原纤维浸润,排便重建组大鼠直肠平滑肌平滑肌层内及平滑肌层间出现少量胶原纤维浸润;IPP(Image-Pro Plus)软件定量分析平滑肌层内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发现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及排便重建组分别为8.04%、33.86%及20.2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较之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后大鼠直肠平滑肌α-SMA及S100表达量下降,而排便重建组较脊髓损伤组则呈现表达增高的现象。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排便重建组大鼠双侧股二头肌湿重无显着改变;Masson染色未显示两组股二头肌出现纤维化改变。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的排便功能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肠道通过时间延长,24h粪便重量减少,其直肠平滑肌结构亦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平滑肌层出现萎缩变性、广泛纤维化以及α-SMA、S100的表达量下降。而排便重建术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鼠排便功能,使其肠道通过时间缩短,24h粪便重量增加;平滑肌层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逆转,α-SMA、S100表达量增加。且该神经移位术对L5供神经主要支配肌肉——股二头肌未造成明显损害,可安全应用于重建排便功能,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黄麟荇[7](2020)在《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电针“曲池”“阳陵泉”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脑组织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受体)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前可塑性相关蛋白SYN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通过2次随机筛选出63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曲池、阳陵泉)、中药组(灌服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针药结合组(电针曲池、阳陵泉+灌服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和西药组(灌服巴氯芬溶液)共7组,每组9只。空白组正常饲养;假手术组不结扎,也不插线,内囊注射生理盐水,余均同模型组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各治疗组开始施予相应治疗方法,均每日1次,治疗5天。除空白组外,各组均同电针组行捆绑束缚,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均灌服等量生理盐水5天。分别在造模后与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运用骨骼肌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分析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的I型、II型肌纤维比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中GABAa受体、BDNF、SY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Zea longa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增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电针、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均能改善大鼠的肌张力,各组间差异不明显。2.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增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电针、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均能改善大鼠的肌张力,其效应相当。3.大鼠左侧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型、II型肌纤维比例:在碱染(p H10.7)条件下,I型肌纤维呈浅色,II型肌纤维呈深棕色。染色结果显示各组肌肉均出现不同程度溶解,I型、II型肌纤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纤维间距加大。各组大鼠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型肌纤维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海马区GABAa受体、BDNF、SYN基因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药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大鼠海马区GABAa受体、BDNF、SY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药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针药结合(电针曲池、阳陵泉+加味芍药甘草汤)能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神经功能及肌张力。2.针药结合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SY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陈嘉坤(Chan Ka Kwan)[8](2019)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提供一种有效并且利于推广的疗法。方法:本课题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以及香港仁治堂中医馆,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颈4-胸5夹脊,腰1-5夹脊,均双侧取穴,使用麦粒灸疗法,嘱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准确选穴后,先在将少量万花油涂抹穴位皮肤表面,以增强其吸附作用,选用纯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约0.3cm,高约0.3-0.4cm,形状如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柱,置于所选的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点燃后,注意密切观察及询问患者,至患者感觉温热及疼痛明显时,迅速用镊子夹走艾柱,再在穴位表面涂少量万花油,防止烫伤,每穴灸柱2壮。配合基础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与可治疗组相同,只选用针刺。疗程一共28天,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针刺和麦粒灸操作次数:每周操作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各个指标分数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的有效率达到90%(27例);对照组总的有效率达到73.3%(22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效果要好于对照组。CS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CSI评分;经治疗后两组C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SI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N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NDS评分相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ND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NDS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ND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经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症状,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上均有明显效果。2.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以及临床疗效,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聂继平[9](2018)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抑制mTORC1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和耗费高的特点。探索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措施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难点与热点。大量研究对脊髓损伤修复进行了尝试,对脊髓轴突再生及损伤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的提高,但距损伤的完全修复尚有一定距离。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碳碳双键的脂肪酸,对人体生理病理代谢尤为重要中的。最近的研究发现饮食中增加比例,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及心血管病发病率,还可以抑制结肠、乳腺癌等癌症疾患中癌细胞的复制。伴随脊髓损伤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n-3PUFAs与神经、免疫系统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可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在神经递质合成中产生影响,对SCI的修复发挥重要作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受体(mTORC1)能全面调控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存活,并调节机体的自噬活动。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C1信号通路活性可增强机体损伤部位自噬活动,从而协助损伤机体的修复。那么n-3PUFAs是否能通过调节损伤脊髓部位mTORC1和自噬活性,来达到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呢?目的:探讨外源性n-3PUFAs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作初步探讨,为脊髓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视角。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组,构建T10脊髓挫伤模型,不同n-3PUFAs含量的饲料喂养。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术前和术后大鼠血清和脊髓中PUFAs构成,行为学检测、电生理检测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免疫印迹检测损伤部位脊髓修复情况、mTORC1和自噬活性。此外,应用体外实验证实PUFAs对神经细胞mTORC1和自噬的作用。结果:成功建立脊髓挫伤模型。高n-3PUFAs含量饲料喂养组大鼠术前、术后脊髓及血清中n-3PUFAs含量及n-3PUFAs/n-3PUFAs比率显着高于低n-3PUFAs含量饲料饲养组及正常饮食喂养组(P<0.05)。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高n-3PUFAs含量饲料饲养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显着优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8w,高n-3PUFAs含量饲料饲养组损伤部位脊髓MBP,Galc,GFAP和TUBB3表达水平高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2w,高n-3PUFAs含量饲料饲养组 mTORC1 相关蛋白 p-Akt(S473)、p-S6(S235/S236)、p-S6(S240/S244)、p-S6K表达水平低于其余两组(P<0.05)。在术后1w、2w,高n-3PUFAs含量饲料饲养组损伤部位脊髓LC3-Ⅱ自噬相关蛋白表达较其余两组增强(P<0.05)。体外实验显示,n-3PUFAs能够对神经细胞mTORC1和自噬分别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结论:外源性n-3PUFAs可抑制mTORC1信号通路活性,加强脊髓损伤部位自噬活动,从而促进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

丛宝华[10](2009)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后TGF-β、TNF-α、bFGF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测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后脊髓中神经元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变化,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细胞因子TGF-β、TNF-α、bFGF可能对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大白鼠5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损伤术后1天、3天、7天、10天和14天共6组。损伤各组大鼠均经前路造成臂丛C5-T1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完成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模型的制备。按各组所定时间取出损伤相应节段脊髓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以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TGF-β、TNF-α及bFGF的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计数阳性细胞数目及计算阳性细胞比率,对组织切片中TGF-β、TNF-α及bFGF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及统计学比较。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相应受损节段内的TGF-β、TNF-α、bFGF三种细胞因子表达均增高,前两者3天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14天时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FGF 7天时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4天时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因子TGF-β、TNF-α、bFGF在相应损伤节段脊髓神经元表达升高,发挥了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二、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低级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低级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伦理审批
        1.2 受试者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对照
        2.3 治疗方案
        2.4 评价时间点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不良事件处理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脑瘫患儿纳入、排除、脱落和病例完成情况
        3.2 有效病例的基线比较(年龄、性别、分型、分级)
        3.3 疗效评价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3.4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3.3.5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3.3.6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3.4 不良事件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1.4 代谢物提取
        1.5 UHPLC-QE-MS分析条件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1.7 潜在代谢筛选和鉴定
        1.8 模型质量控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散点图及置换检验
        2.3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2.4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1 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2.5.2 肉毒素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1 痉挛型脑瘫高患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名的认识
        1.1.2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现状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1.2.1 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1.2.2 痉挛型脑瘫的的现代康复治疗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3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及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
        3.2 张力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的关系
        3.3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应用
        3.4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意义
    4 肉毒素是目前公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有效方法
        4.1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制
        4.2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5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5.1 针刺和肉毒素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各有优势
        5.2 针刺和肉毒素能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6 针刺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6.1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6.2 氨基酸代谢失衡是脑瘫发病的机制之一
        6.3 针刺通过上调精氨酸保护神经和增强免疫功能
        6.4 肉毒素通过下调谷氨酰胺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随机数字表法
附录B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附录C 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及取穴标准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情况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其处理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分析
        3.2 结果比较
        3.3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脑卒中后手拘挛的认识
    2 西医对脑卒中后手拘挛的认识
    3 养血舒筋针刺法的中医理论依据与选穴分析
    4 养血舒筋针刺法选穴的西医治疗机制
    5 研究整体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西医治疗
    2 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的研究
        1.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1.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
        1.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现状
    3 对药线灸的认识
        3.1 药线灸疗法概述
        3.2 药线灸临床运用与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周期及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比较
        3.3 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线灸选择依据
    2 选穴依据
        2.1 头针的选择依据
        2.2 上肢穴位选择依据
        2.3 井穴的选择依据
    3 方法作用机理推测
    4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双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2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选穴方案
        2.1.2 操作方法
        2.1.3 基础用药
    2.2 神经电生理疗效标准
    2.3 临床疗效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4 讨论

(5)“调神柔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针刺治疗进展
    1 单纯针刺疗法
    2 针刺联合疗法
    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及排便重建术后大鼠排便功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1.1 引言
    1.2 方法
        1.2.1 建立脊髓损伤模型
        1.2.2 建立脊髓损伤后排便重建模型
        1.2.3 检测指标
        1.2.4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讨论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及排便重建术后大鼠直肠神经肌肉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HE染色
        2.2.2 Masson染色
        2.2.3 免疫组化染色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HE染色结果
        2.3.2 Masson染色结果
        2.3.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区神经支配肌肉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1.1 神经移位术
        3.1.2 神经移位术与脊髓损伤
    3.2 方法
        3.2.1 股二头肌湿重检测
        3.2.2 HE染色
        3.2.3 Masson染色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股二头肌湿重检测结果
        3.3.2 H-E染色结果
        3.3.3 Masson染色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1.3 主要仪器及器械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造模及治疗
        1.2.2 模型成功的判定方法及标准
        1.2.3 针刺及药物给药方法
        1.2.4 观察指标及动物取材检测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造模以及模型入组和死亡情况
    2.2 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3 对各组大鼠Ashworth评分的影响
    2.4 对大鼠左侧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II型肌纤维比例的影响
    2.5 对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GABAa受体、BDNF、SYN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对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GABAa受体、BDNF、SYN m 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3.1.1 中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3.1.2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3.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2.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发病机制的认识
        3.2.2 治疗进展
    3.3 电针曲池、阳陵泉的选穴依据
    3.4 加味芍药甘草汤的选择依据
    3.5 改良的MACO线栓+内囊注射NMDA法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模型
    3.6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影响
        3.6.1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状态的神经功能影响
        3.6.2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3.6.3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骨骼肌肌纤维的影响
        3.6.4 GABA在脑卒中肢体痉挛产生机制中的作用
        3.6.5 BDNF能够保护神经元损伤,加快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6.6 突触可塑性与GABAa受体、BDNF的关系
        3.6.7 突触前可塑性相关蛋白SYN作为突触发生的标志物与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3.6.8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SYN表达的影响
    3.7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药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中医学认识
        1.1.2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学认识
        1.1.3 对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2.1 痉挛性偏瘫的西医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1.2.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康复评价
        1.2.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西医学认识
    1.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1 以中药为主的疗法
        1.3.2 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脱落病例处理
    2.2 临床研究和实验方法
        2.2.1 临床研究设计
        2.2.2 病例分组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4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定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临床效果比较
        2.3.3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立题依据
    3.2 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
    3.3 麦粒灸疗法的认识
    3.4 麦粒灸夹脊穴结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探讨
    3.5 量表及研究结果分析
        3.5.1 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
        3.5.2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3.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Barthel指数)
        3.5.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3.5.5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抑制mTORC1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鼠脊髓挫伤模型的建立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后TGF-β、TNF-α、bFGF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的选取与制作
        1.2 试剂与仪器的选用
    2. 方法
        2.1 HE 染色方法
        2.2 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方法
        2.3 图像与数据的采集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低级中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D]. 唐雅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D]. 宋胜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顾玮青.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双靶点取穴电针治疗创伤性四肢周围神经损伤28例临床观察[J]. 何冠蘅,阮经文,赖新生. 中医杂志, 2021(01)
  • [5]“调神柔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晴晴.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D]. 高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D]. 黄麟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8]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陈嘉坤(Chan Ka Kw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抑制mTORC1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的实验研究[D]. 聂继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后TGF-β、TNF-α、bFGF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D]. 丛宝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