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数据转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

MARC数据转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

一、MARC数据转换为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阮[1](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张翼飞[2](2021)在《基于BIM+AR技术的建筑模型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BIM技术已然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通过集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并依托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为载体,最终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和应用。BIM系列软件中包含的信息数据虽丰富全面,但由于不同的BIM软件采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导致建筑项目在BIM应用过程中存在信息共享不足、交互效率低的问题,无法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且由于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施工现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仍然有限,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BIM技术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与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BIM主流软件之一Revit及其API,采用主流语言C#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Revit中建筑模型的属性信息、材质贴图信息、几何实体信息等详细模型信息进行提取,并创建模型信息一键提取插件,将提取的信息导出为可扩展的通用格式XML格式进行储存,实现了Revit软件中建筑模型信息的完整导出,为BIM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针对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BIM+AR技术,将建筑模型在Unity3D引擎上进行场景搭建,同时通过C#脚本编译,将上述提取的XML格式模型信息进行解析读取,并与相应的模型构件进行关联,配合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使模型及信息在移动端无损展示,将BIM模型与信息无缝融合到真实环境中,有助于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管理。最后,通过某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实例进行信息提取及AR功能展示的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效解决了BIM技术在工程应用中信息共享不彻底的问题、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应用的问题,为实现BIM技术信息共享,使BIM技术在施工现场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新思路。

廖金鹏[3](2021)在《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契合了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发展需求。在BIM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在三维场景中点击构件查看信息,即可将多张传统二维图纸才能涵盖的信息一览无余。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WebGL技术的成熟,B/S端的BIM信息集成平台也开始登上时代舞台。BIM信息集成平台秉着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将建设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各个专业之间联系到一起,实现了工程项目的协同工作和集成管理。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建设成本的降低,工程工期的减少和项目管理效率的提高,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的BIM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针对BIM的数据保存、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可视化渲染等底层技术仍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以实现BIM信息集成平台为目标,结合Revit二次开发技术、WebGL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权限管理平台技术对BIM可视化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BIM信息集成平台框架的研究及搭建。通过对国内平台的研究,完成了BIM信息集成平台框架的搭建。平台在集成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内容及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信息进行整合操作和处理分析,建立模型几何数据及现场工程数据等非几何数据的双向链接,形成真正基于BIM技术的信息交互。并通过权限管理技术,为工程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和用户管理。平台以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交互内容及流程为基础,对工程项目实施流程中各参与方进行多级权限划分。(2)基于Revit二次开发技术的信息提取。通过研究Revit族库及Revit API,完成了RVT文件解析。同时,自主设计了JSON和XML格式的存储结构,将解析获得的模型信息按结构分类进行存储。(3)网页端三维模型重构。通过使用Three.JS加载JSON格式文件实现模型重载,在Scene场景对象中引入光源、相机对象实现模型着色渲染,完成了模型数据的渲染工作。通过对JSON文件的解析,浏览器端实现三维模型的导入及生成,并建立关联机制实现构件显隐、精细度切换、三维漫游、工程进度显示、距离层级优化及构件信息查询。通过以上设计实现了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的功能。通过案例验证了该信息集成平台模型模块、项目模块、进度模块以及资料模块的一致性和高效性。该系统解决了BIM数据轻量化和专业协同的问题,实现了工程信息数据的在线浏览和信息交互。

狄亚超[4](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献信息抽取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利用各类光学成像技术对神经解剖学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也成为热门的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研究成果多以非结构化电子文本的形式存储在大量科学文献中,因此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大规模自动化地从神经科学文献中抽取结构化信息,能够极大地促进研究人员对领域内研究内容的掌握和研究现状的认识。然而,神经科学领域现有的信息抽取系统多采用基于规则和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抽取结果受人工制定规则和特征工程的影响较大,抽取精度难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相较而言,生物医学领域的信息抽取系统多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既省去了繁琐的人工参与,又通常具有更好的抽取效果和更强的泛化性能,因此一个自然的思路是将生物医学领域的信息抽取技术延伸到神经科学领域。本文针对神经科学领域信息抽取数据集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预处理方法使得先进的信息抽取技术能够用在神经科学领域,然后在实体抽取和关系抽取两个子任务上分别训练、测试并遴选深度学习模型,接着与文献获取及预处理、结果后处理和可视化分析组合,构建了相应的信息抽取工具,用于实际从大规模的神经科学文献中高效自动化地抽取知识。文章以脑连接信息抽取为例,首先用金标准数据集验证了抽取模型的可靠性:其中对于实体抽取任务,基于深度学习的基准模型能够取得与传统脑区实体抽取模型相当的结果,加入多任务学习或迁移学习知识构造的模型还能进一步提高召回率和增强泛化能力;对于关系抽取任务,迁移预训练模型并与不同标注形式相组合的方法相较传统最好的脑连接关系抽取模型,抽取结果的F1值提升了超过20%,解决了后者精度太低难以用于大规模文献抽取的问题。接着利用构建的信息抽取工具直接从神经科学文献摘要中抽取脑连接关系,通过内部任务和外部任务的测试验证了工具的有效性。综上,本文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科学信息抽取方法并应用在脑连接研究中,弥补了传统信息抽取方法的不足,可用于直接从文献中大规模地抽取脑连接信息。在数据集可用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推广到抽取其他类型的神经科学知识,为进一步构建神经科学知识图谱提供了可能。

阎超[5](2020)在《基于Revit的建筑模型信息二次开发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筑信息化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旋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将完备全生命周期工程数据集成于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之中,具有可视化、可协调、可优化、可模拟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我国政府和各行业龙头企业层面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Revit作为一款建筑设计使用较多的3D参数软件,其包含的工程数据全面丰富,但其工程信息只能在Autodesk系列软件中得到有效应用,并不能满足工程数据大范围共享的功能。为实现Revit中建筑工程信息共享和避免数据丢失问题,本文通过Visual Studio 2017软件添加Revit API相关引用并使用较为主流的C#语言编译的建筑模型信息提取插件,实现了将Revit软件中3D参数化模型工程信息输出为XML文本格式,为数据共享、工程协同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一般都普遍较长,建筑物质量进度的控制对建筑物最终成品质量以及功能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际BIM模型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空间描述性不足、最佳施工方案选择困难、复杂节点难以理解等若干问题。本文通过WebGL技术,将提取到的建筑物属性信息、材质纹理信息、网格信息、几何实体信息等工程信息通过JetBrains WebStorm 2017软件编译,完成了3D模型在Web端中无损重构,大大提高了BIM模型的应用效率,为施工的可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最后,通过某附中综合楼工程实例进行信息提取过程及效果的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中数据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施工进度过程中二维交底不彻底问题、以及在移动端快速重构3D模型信息完整性问题,实现了用户通过PC端、手机移动端等设备快速浏览工程数据信息的功能,为BIM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和BIM技术的发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晓雯[6](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数据标准格式转换及建筑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所占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巨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很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能够在低成本建筑和提高建筑物可持续性之间创造适当的平衡。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已成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种流行方法。BIM能够提供建筑性能分析所需的相关建筑信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建筑性能分析准备输入数据,同时减少人为误差。软件之间的通信和互操作性主要取决于数据交换格式及其相互兼容性。然而,在实践应用中,通常缺乏软件包之间的平滑集成,在建模软件中创建模型可能在性能分析软件中输入不足、不可读或错误,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这将使建筑性能分析过程非常耗时甚至失败。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工业基础类(IFC)和绿色建筑可扩展标记语言(gbXML)等开放BIM标准,提高BIM与绿色建筑性能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文献研究、建筑性能分析、数据转换格式研究和数据转换软件的实际开发三个阶段来完成研究。首先,通过分析IFC数据标准与绿色性能分析数据格式gbXML标准及其在绿色建筑信息中的应用和描述机制,建立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IFC数据向gbXML数据的自动转换方法,实现建筑性能分析数据的转换。此外,在软件开发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是验证过程。通过验证,研究软件所能实现的功能和不足,最终建立一个自动化和功能良好的工具,并在实践中使用。验证项目使用建模软件(Autodesk Revit)绘制,然后导出为IFC文件格式。研究了这些IFC模型,并利用转换工具将其转换为gbXML文件格式。然后根据官方模式对gbXML模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并与原始IFC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模型之间的差异和它们的信息范围。最后,利用建筑性能分析软件DesignBuilder对整个建筑进行性能分析,说明该转换工具可以在绿色建筑性能分析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提出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性能分析数据转换软件开发,可以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性能分析数据转换的问题,实现了IFC向gbXML的自动转换,打通建模软件到绿色建筑性能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支持建筑设计与建筑性能分析数据的转换,可有效降低重复建模成本,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可以将工程造价和前期设计分析的工期降到最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未来消除设计建造流程中的盲点,将人为错误降到最低。

郭晓倩[7](2019)在《电子设计文件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快速普及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设计文件已经成为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记录信息、保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载体。电子设计文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就是Word文档。目前很多机构对于Word文档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于国家大型的研究所,需要制定各种标准,来保证文档的格式一致性。对于国家标准类严格保密,且格式排版要求严格的文件,在设计和审查的过程中,文档的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排版无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编写文档的时候总会出现疏忽,导致完成后的文档不能通过格式和内容的审查,所以需要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来代替繁重的人工审查。同样对于保密性较高的文件以及包含敏感词汇的文档,需要进行适当的脱敏处理,以达到安全保存的目的。基于上述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电子设计文件审查系统。该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实现了Java和C#的跨平台通信,在Web服务的思想下,将服务端的业务拆分,实现不同模块间相互调用,达到平台的独立性和低耦合性。从功能上看,具体的实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基于OpenXML的Word文档,采用轻便的接口访问Word对象,进而获取该文档的所有格式属性信息。对于获取到的大量无规则的格式属性信息,采用优化算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比较,并在最终审查完成后,以各种形式保存审查结果,方便用户下载,并最终完成自动化格式修复工作。(2)实现高并发环境下压缩文件的批量审查和下载。除了支持单个文件的格式审查,还包括压缩文件的批量处理。运用Xceed.Words.NET提供的DocX插件,生成各种方便用户查看的审查文件,包括各种报告、报表、批注、表格以及特殊符号等,提供给用户下载使用。(3)采用优化的模式匹配算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实现文档的脱敏操作,主要针对保密性较高的内部企业提供的涉密文件,目的在于通过脱敏处理,实现涉密文件的可阅读以及可传输。通过将待脱敏文件和关键词、敏感词以及各种同义词输入系统,经过文件解析、节点读取、词语匹配、文本替换、信息保存等一系列操作,实现最终的脱敏处理,并支持脱敏处理后的文件下载和查看。(4)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通过React+Ant Design开发一套审查系统管理平台,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和权限管理等,同时提供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定制模板、用户自定义配置、破损文件自动化修复、涉密文档脱敏处理、任务批量创建、问题录入、任务考核、等级评审等。前端UI采用简洁的操作界面,增强用户的体验和系统的易操作性。通过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需求阶段提出的研究内容以及业务功能,并在系统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详细测试。通过选择具有格式异常或存在大量敏感词汇的文档,上传到系统并创建任务,查看系统是否能够实现批量处理、自动化格式审查、格式修复、文档脱敏、任务考核和等级评审等工作。经过详细测试后,本系统能够满足对文档的上述审查操作,有效提高了文档审查的效率和准确度,并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

高芬莉[8](2019)在《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自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IETM)产生及发展以来,已经被很多国家广泛地应用与军事、航空及医疗等各个领域,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纸质资料的各种弊端,有效地提高了装备维修及综合保障的效率。IETM作为“持续采办与寿命周期保障(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CALS)”的关键技术之一,对装备信息综合保障技术智能化与一体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我国对IETM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鉴于此背景,在分析与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成熟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创作系统,该系统由IETM的创作编辑部分、内容管理部分以及显示发布部分组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IETM的研究现状,介绍了IETM相关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中使用的S1000D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研究,分析了S1000D标准被诸多国家广泛应用的独有优势,并且深入学习了S1000D标准的核心内容。(2)在S1000D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该项目的总体系统体系结构,将IETM创作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分为IETM的创作编辑、内容管理与IETM的显示与发布三大部分,并且分别对每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并进行了系统测试。(3)深入分析了数据模块类型及特点,对装备技术资料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关系型数据库与计算机文件系统结合的方式存储技术信息,设计公共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及共享。(4)详细设计了IETM创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模型的设计、IETM的内容编辑功能的设计、内容管理功能的设计以及技术信息的显示及发布功能的设计等。最终,以某型号柴油发电机为案例,成功创作了该柴油机的IETM产品。

黄丹[9](2018)在《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控机床作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五种关键技术装备之一,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数控机床的安全运行,数控机床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因为机床的封闭性及机床数控系统的多样性,使得监测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各个监测系统之间也相对独立,同样成为了信息孤岛,没有实现监测数据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监测数据缺乏有效的归纳和整理,数据的重用与共享性差,浪费大量的数据资源,因此对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数控机床监测数据集成方法格式不统一,监测数据缺乏集成与管理,采用MTConnect规范,研究基于MTConnect的数控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车间数控机床的监测数据进行管理,提高设备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并设计了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软件层次结构及功能模块。2.研究了MTConnect协议的基本架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研究了MTConnect中对设备组件的描述方式和数据流描述方式,研究了MTConnect中设备建模方法,构建基于MTConnect的数控机床信息模型,建立XML模型文档。3.根据MTConnect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MTConnect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完成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处理、机床信息管理、数据查询模块等。4.在数据查询模块中,针对MTConnect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量大,研究了数据库查询优化算法,使用萤火虫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查询优化研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萤火虫算法查询代价更小,效率更高。论文最后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各个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吴桐[10](2018)在《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文中提出CNMARC作为中文书目数据的主要格式,长期以来,不仅实现了机读目录格式结构标准化,同时也促进了书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在网络化时代但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图书馆书目数据格式MARC在语义万维网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在数据元素堆积、数据结构受限制、网络资源检索能力低等缺陷。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11年提出的书目框架BIBFRAME是机读目录MARC在新时代中的替代品,它会在未来成为新一代国际通行的书目数据格式。目前国外已经出现许多实践BIBFRAME的应用实例,我国也应顺应这一大趋势,推进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应用研究。因此对CNMARC中文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探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型书目框架BIBFRAME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期望能够为馆藏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流通、共享和集成提供手段支持。文章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此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书目框架BIBFRAME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部分基础概念,包括CNMARC格式下中文书目数据的特点以及BIBFRAME的模型架构、词表等相关概念,从理论层面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对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的通用模式,首先以CNMARC为源元数据,BIBFRAME为目标元数据,建立了“CNMARC书目数据与BIBFRAME元素的映射表”,为映射分析提供了依据。接着探讨了本体构建、书目数据序列化的流程与方法;第五部分结合“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实例探讨并验证了前文提出的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通用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MARC数据转换为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RC数据转换为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BIM+AR技术的建筑模型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Revit软件与二次开发技术
    2.1 BIM技术介绍
        2.1.1 BIM概述
        2.1.2 BIM软件简述
    2.2 BIM特点及应用研究
        2.2.1 BIM技术的特点
        2.2.2 BIM软件的互操作性
    2.3 Revit软件
        2.3.1 Revit简介
        2.3.2 Revit软件优势
    2.4 二次开发环境
        2.4.1 Revit API概述
        2.4.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2.4.3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evit模型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
    3.1 模型建立
        3.1.1 建模方法
        3.1.2 Revit标准族参数化建模——以中式柱为例
    3.2 Revit模型信息提取
        3.2.1 Revit元素
        3.2.2 Revit族参数提取
        3.2.3 属性信息提取
        3.2.4 几何图形信息提取
    3.3 模型信息导出与储存
        3.3.1 创建建筑信息导出插件
        3.3.2 建筑模型信息储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AR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1 BIM+AR技术原理
        4.1.1 AR技术概述
        4.1.2 BIM+AR技术的意义与价值
        4.1.3 系统平台的选择
        4.1.4 总体方案设计
    4.2 增强现实(AR)效果的实现
        4.2.1 Unity3D概述
        4.2.2 环境配置与场景搭建
    4.3 XML-Unity3D接口实现
        4.3.1 XML数据接口定义
        4.3.2 XML文件解析
    4.4 交互功能模块的实现
        4.4.1 功能控件的开发
        4.4.2 界面设计
    4.5 AR功能效果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工程案例的选择
    5.2 移动端应用展示
        5.2.1 AR模型展示与交互测试
        5.2.2 模型属性信息查询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技术研究路线
第2章 BIM信息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
    2.1 现有BIM信息集成平台功能研究
        2.1.1 广联达协筑
        2.1.2 鲁班工厂
    2.2 BIM信息集成平台核心技术
        2.2.1 BIM技术
        2.2.2 项目管理平台
        2.2.3 平台服务器数据库
    2.3 BIM信息集成平台开发
        2.3.1 BIM信息集成平台架构
        2.3.2 平台开发准备工作
        2.3.3 平台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设计与实现
    3.1 Revit软件
        3.1.1 Revit软件基本内容
        3.1.2 Revit软件的可扩展性
    3.2 Revit系统族
        3.2.1 Revit族库的分类
        3.2.2 Revit系统族包含的信息
    3.3 系统族的信息提取
        3.3.1 Revit信息提取准备工作
        3.3.2 获取基础墙体属性参数
        3.3.3 获取墙体图形信息
        3.3.4 获取复杂墙及附属构建信息
        3.3.5 获取墙的轮廓及门洞口及倒角信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WebGL可视化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网页端模型渲染技术
        4.1.1 WebGL技术
        4.1.2 Three.js图形引擎
        4.1.3 JSON数据格式
        4.1.4 渲染优化相关技术
    4.2 网页端三维模型的生成
        4.2.1 网页端重建及渲染
        4.2.2 构件显隐
        4.2.3 漫游
        4.2.4 精细度转换
        4.2.5 工程进度显示
        4.2.6 查询三维模型相关信息
        4.2.7 距离LOD层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列分析
    5.1 平台可视化应用测试
    5.2 平台管理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深度学习的文献信息抽取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信息抽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神经科学领域实体抽取
    2.1 实体抽取可行性分析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抽取技术
    2.3 实体抽取结果对比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神经科学领域关系抽取
    3.1 关系抽取可行性分析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关系抽取技术
    3.3 关系抽取结果对比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神经科学文献信息抽取工具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
    4.1 大规模文献信息抽取可行性分析
    4.2 大规模文献信息抽取过程
    4.3 抽取工具测试与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章中实现部分功能的代码示例

(5)基于Revit的建筑模型信息二次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Revit软件与二次开发
    2.1 BIM相关概述
        2.1.1 BIM概念介绍
        2.1.2 BIM软件概述
    2.2 BIM特点和应用研究
        2.2.1 BIM技术的特点
        2.2.2 BIM在移动端应用价值
    2.3 Revit软件
        2.3.1 Revit软件基本内容
        2.3.2 Revit软件的可扩展性
    2.4 二次开发环境
        2.4.1 API内容
        2.4.2 开发工具
        2.4.3 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3.Revit建筑信息提取方法
    3.1 Revit-XML端接口实现
        3.1.1 XML基本概念
        3.1.2 XML的优势
        3.1.3 XML的使用场合
    3.2 建筑信息属性提取
        3.2.1 建筑信息提取基本设置
        3.2.2 属性信息提取流程
    3.3 建筑信息几何及材质纹理提取
        3.3.1 三维视图(View3D)
        3.3.2 几何(Geometry)
        3.3.3 材质(Material)
        3.3.4 几何材质信息提取流程
    3.4 建筑信息提取插件的面板设置
    3.5 本章小结
4.Web GL可视化方法研究
    4.1 XML-Web端接口实现
        4.1.1 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4.1.2 XML数据接口的定义
    4.2 三维模型的显示
        4.2.1 Web框架的选取
        4.2.2 Web端重建及渲染
    4.3 Web端建筑模型的交互
        4.3.1 Web端建筑模型交互的基本操作
        4.3.2 Web端鼠标点击相关的交互操作
    4.4 模型对象的属性关联
        4.4.1 设置统一标识符
        4.4.2 Web端匹配标识符算法
    4.5 本章小结
5.案例分析
    5.1 Web端实现测试
        5.1.1 模型显示与交互测试
        5.1.2 模型属性查询测试
    5.2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数据标准格式转换及建筑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分析与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BIM技术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建筑性能分析概述
        1.2.3 绿色建筑概述
        1.2.4 绿色建筑数据标准格式转换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模式及方法
        1.4.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性能分析
    2.1 BIM特点与优势
    2.2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
        2.2.1 BIM支持的绿色建筑设计
        2.2.2 BIM支持的绿色建筑施工
        2.2.3 BIM支持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2.3 绿色建筑性能分析
        2.3.1 绿色建筑性能分析的内容
        2.3.2 绿色建筑性能分析方法
        2.3.3 设计早期进行数据转换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数据标准
    3.1 IFC数据标准与绿色建筑信息模型
        3.1.1 IFC数据标准
        3.1.2 IFC标准在绿色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应用
        3.1.3 IFC数据与绿色建筑信息模型的识别
    3.2 green building XML(gbXML)数据标准与绿色建筑信息模型
        3.2.1 gbXML数据标准
        3.2.2 gbXML标准在绿色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应用
    3.3 IFC数据标准与gbXML数据标准的比较
    3.4 建筑性能分析原理
    3.5 空间边界在建筑性能分析与数据转换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建筑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开发
    4.1 数据转换工具需求分析
        4.1.1 转换工具的总体功能分析
        4.1.2 IFC中建筑几何信息的组织结构分析
        4.1.3 gbXML元素和IFC元素匹配分析
    4.2 数据转换工具设计
        4.2.1 层级信息转换设计
        4.2.2 空间划分与建筑构件信息转换设计
        4.2.3 非几何信息的转换设计
    4.3 数据转换功能实现
        4.3.1 数据转换工具的主要功能实现
        4.3.2 Revit导出gbXML插件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bXML数据标准的绿色建筑性能分析
    5.1 转换后的数据分析及验证
    5.2 数据转换软件的应用流程
    5.3 建筑性能分析及验证
        5.3.1 基于gbXML数据标准的建筑能耗分析
        5.3.2 基于gbXML数据标准的建筑采光分析
        5.3.3 建筑采光实测验证
        5.3.4 建筑性能分析结果
    5.4 验证结果分析与软件存在的缺点
        5.4.1 验证结果分析
        5.4.2 数据转换工具存在的缺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7)电子设计文件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Web Service
    2.2 MVC框架
    2.3 Open XML标准
    2.4 字符串模式匹配
    2.5 Doc X组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分析
    3.2 系统需求建模
    3.3 系统业务描述
        3.3.1 基础信息管理用例描述
        3.3.2 审查模板管理用例描述
        3.3.3 自定义书签用例描述
        3.3.4 自定义模板用例描述
        3.3.5 新建审查任务用例描述
        3.3.6 新建脱敏任务用例描述
        3.3.7 批量处理用例描述
        3.3.8 任务管理用例描述
        3.3.9 任务考核用例描述
    3.4 系统数据建模
    3.5 非功能性需求
        3.5.1 性能需求
        3.5.2 权限控制
        3.5.3 易操作性需求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3 系统审查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3.1 格式审查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3.2 格式修复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3.3 文档脱敏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4 系统业务设计与实现
        4.4.1 审查模板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4.2 自定义书签模块设计与实现
        4.4.3 自定义模板模块设计与实现
        4.4.4 新建审查任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4.4.5 新建脱敏任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4.4.6 批量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4.7 任务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4.8 任务考核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5.2.2 审查模板管理模块测试
        5.2.3 自定义书签模块测试
        5.2.4 自定义模板模块测试
        5.2.5 新建审查任务模块测试
        5.2.6 新建脱敏任务模块测试
        5.2.7 任务管理模块测试
        5.2.8 问题录入模块测试
        5.2.9 任务考核模块测试
    5.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5.4 测试结果说明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组织结构
2 IETM相关基础理论与S1000D标准研究
    2.1 IETM理论
        2.1.1 IETM概述
        2.1.2 IETM的互操作性与交互性
    2.2 欧洲S1000D国际规范
        2.2.1 公共源数据库技术
        2.2.2 数据模块技术
    2.3 IETM信息描述语言
        2.3.1 XML概述
        2.3.2 XML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系统概要设计
    3.1 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开发流程
    3.2 IETM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2 系统业务性需求分析
    3.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4 公共源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存储方式研究
        3.4.2 数据库设计
    3.5 系统开发环境及平台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系统详细设计
    4.1 数据模型设计
    4.2 信息管理功能
        4.2.1 基础数据配置设计
        4.2.2 创建项目设计
    4.3 内容编辑功能
        4.3.1 创建数据模块设计
        4.3.2 创建插图设计
        4.3.3 创建出版物模块设计
    4.4 技术信息的显示与发布设计
        4.4.1 技术信息的显示设计
        4.4.2 技术信息的发布设计
        4.4.3 技术信息的目录导航设计
        4.4.4 技术信息的检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IETM创作系统的应用案例
    5.1 信息集的确定
    5.2 基础数据配置管理
    5.3 创建项目
    5.4 生成数据模块需求列表
    5.5 数据模块的制作与管理
        5.5.1 数据模块编码制作
        5.5.2 数据模块内容制作
        5.5.3 数据模块管理
    5.6 插图的制作与管理
    5.7 出版物模块的制作与管理
    5.8 技术信息的显示与发布
    5.9 系统测试及分析
        5.9.1 系统功能测试
        5.9.2 系统性能测试
        5.9.3 测试结果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TConnect技术发展现状
        1.2.2 数控机床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3 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4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4 软件实现环境及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建模
    3.1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
    3.2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描述和建模
        3.2.1 XML在 MTConnect设备描述中的应用
        3.2.2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描述方法
        3.2.3 基于MTConnect的数控机床的描述和建模
    3.3 XML文档与关系模式之间的映射规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4.1 系统实时性分析
        4.1.1 影响MTConnect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时性的因素
        4.1.2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时性
    4.2 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4.3 用户管理模块
    4.4 数据处理模块
    4.5 机床信息管理模块
        4.5.1 机床基础数据管理
        4.5.2 机床监测数据管理
    4.6 数据查询
        4.6.1 数据库查询优化研究
        4.6.2 几种数据库优化算法
        4.6.3 算法流程设计
        4.6.4 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验证
    5.1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5.2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5.3 机床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5.3.1 机床基础数据管理实现
        5.3.2 机床监测数据管理实现
    5.4 数据查询实现
    5.5 报告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CNMARC的基本概念
    2.2 BIBFRAME的基本概念
        2.2.1 BIBFRAME模型架构和关联关系
        2.2.2 BIBFRAME词表
    2.3 BIBFRAME核心技术与工具
        2.3.1 关联数据技术
        2.3.2 BIBFRAME转换编辑工具
第三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1.1 CNMARC缺陷分析
        3.1.2 BIBFRAME优势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3.2.1 BIBFRAME对后MARC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3.2.2 图书馆界BIBFRAME化实践
        3.2.3 国内BIBFRAME化建设的先天优势
第四章 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方法
    4.1 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基本模式
    4.2 CNMARC到BIBFRAME映射
        4.2.1 详细映射关系
        4.2.2 映射结果分析
    4.3 基于BIBFRAME的本体模型与术语词表设计
    4.4 书目数据序列化
        4.4.1 URI分配
        4.4.2 RDF编码
        4.4.3 关联数据发布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丝绸之路书目数据为例
    5.1 丝绸之路CNMARC书目数据获取及映射分析
    5.2 基于BIBFRAME的“丝绸之路”本体模型构建
    5.3 “丝绸之路”书目数据序列化
    5.4 BIBFRAME化数据的使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MARC数据转换为XML格式文档的实现方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2]基于BIM+AR技术的建筑模型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D]. 张翼飞. 中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研究[D]. 廖金鹏. 中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深度学习的文献信息抽取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D]. 狄亚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Revit的建筑模型信息二次开发应用[D]. 阎超. 中北大学, 2020(09)
  • [6]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数据标准格式转换及建筑性能分析[D]. 沈晓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电子设计文件审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晓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基于S1000D标准的IET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芬莉.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9]基于MTConnect的机床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黄丹.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10]中文CNMARC书目数据BIBFRAME化研究[D]. 吴桐.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