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护理专升本学员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宋莉娟[2](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周悦[3](2020)在《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立足临床护理岗位并承担护理科研任务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方案构建、岗位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依据,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策略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为临床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指标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稿。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概念界定和指标筛选。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内容熟悉程度,以此来判断专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结果 1.界定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构建了由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6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260,0.3443,0.0764,0.0542,0.2731,0.1260。3.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7和 0.88。4.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9,0.18,0.16,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 在对“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能力提升提出改进建议,为此群体的临床规范化培训、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了评价工具,并为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提高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临床护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赵青[4](2020)在《“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河南省某住培基地在培“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及就业意向现状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定性访谈法了解并总结影响全科住培学员的职业认知的可能相关因素,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河南省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5+3”全科住培学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全科医生职业认知概念和调查问卷设置提供参考;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某住培基地的“5+3”全科住院医师,其次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最后定性访谈随机选取10名全科在培学员分成两组进行访谈,以期了解影响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的可能因素,对访谈资料整理后采取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74.7%该基地全科住培学员在参加全科规范化培训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学员在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形势认知模糊,对全科医生知识技术认知较为欠缺,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认知有待改进,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态度有待优化,对全科医生职业的从业意愿有待向理性角度发展。全科医学发展形势、社会舆论、医患关系、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基地导师或教师、个人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学员的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结论河南省该基地“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欠缺,有待在住培期间进一步提升职业认知水平。全科住培学员存在个人职业需求和社会职业需求失衡的情况,对全科医生的职业意向有待向理性阶段过渡。建议从社会层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学员自身方面“三管齐下”改善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构建整体职业认知教育。
凌陶[5](2019)在《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的初步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护理模拟引导者(从事或参与模拟教学工作的护理教师)培训和教育现状,探讨并分析其模拟教学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护理模拟引导者知识经验水平特点的培训课程内容,为我国各地护理教师的模拟教学能力培养及护理模拟教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回顾法:使用Science Direct、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资源进行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查阅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标准、书籍、网站和公众号等,综述国内外护理教师模拟教学教育和培训研究现状。界定护理模拟引导者、模拟引导者最佳实践标准、模拟引导者认证标准等核心概念及内涵,提炼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条目。2.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和教育现状、模拟教学能力需求,确定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需求内容,综合文献分析结果,确定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框架。3.Delphi专家咨询法:选择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医学模拟教学联盟专家及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的专家咨询,论证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框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专家意见和咨询结果调整课程指标,确定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4.层次分析法: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基础上,设置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并进行指标逻辑一致性检验,验证课程内容指标的重要性及分配合理性。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界定了护理模拟引导者、模拟引导者最佳实践标准、模拟引导者认证标准的核心概念及内涵,了解了当前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在线教育课程和基于最佳实践标准的面对面培训内容2种,汇总、整理、提炼了护理模拟引导者相关培训课程条目65项。2.问卷调查结果:选取了429名护理模拟引导者进行培训现状和能力需求的调查,得出调查对象对当前模拟教学培训的满意程度(2.84±0.84)分(满分5分),处于较低水平;对模拟教学培训的需求程度(4.28±0.64)分(满分5分),处于较高水平,以“护理模拟教学设计技能”的培训需求最大(4.71±0.45)分。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条目18项。选择3名模拟教学专家进行预调查,增加了模拟教学传播与社会服务内容,整理形成了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框架。3.Delphi咨询结果:选择23名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对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论证。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级维度及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分析结果显示专家具有代表性,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根据2轮专家咨询结果,对课程指标进行修订,最终形成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共计5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95个二级指标。4.层次分析结果:选择yaahp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对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重要性和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均<0.10,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其中维度的权重值分别为护理模拟教学知识与技术0.1250、护理模拟教学设计与实施0.2500、护理模拟教学创新与科研0.1250、护理模拟教学学科建设与发展0.2500、护理模拟教学项目管理与协调0.2500,一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为护理模拟教学项目管理与协调、沟通协作、科研选题与设计等,二级指标权重较高的有护理模拟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模拟课程整合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模拟课程资源管理等。结论: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现状调查、层次分析法与Delphi专家咨询意见构建的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函询结果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内容指标重要性一致,能全面涵盖护理模拟引导者所需培训内容,为我国各地护理教师的模拟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对目前的护理模拟教学学科发展具有推动和指导意义。由于时间原因,未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证,下一步拟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实施与验证。
李霞[6](2012)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评价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方法。通过设计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师他评表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水平提供借鉴。资料来源预试验: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共200人进行人文素质自评的预试验(其中统招护理本科生三年级与四年级共100人,专升本护理本科生一年级与二年级共100人);同时,抽取护理学院9人进行人文素质教师他评的预试验。正式测评:(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年制统招护理本科生三年级与四年级共465人,二年制专升本护理本科生一年级与二年级共330人,两种学制护理本科生均为全日制学生,合计795人;年龄为20岁~26岁。(2)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年级主任、实训中心护理专业课教师及专职技能培训教师共28人,参与测评的全部为女性教师,年龄在31-45岁居多,测评教师教龄均在3年以上。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展本研究的理论来源与依据,选取《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自评表》测评工具,自行设计《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师他评表》测评工具。通过预试验,检测《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自评表》的信度和效度;对《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师他评表》进行了专家咨询、信度和效度分析。对选取样本运用以上测评工具进行实际测评,展现测评对象人文素质水平的现状,对不同测评对象所测得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并对两种测评工具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自评表,Cronbach’s a系数总体为0.881,评价指标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介于0.805-0.872之间,;分半信度总体系数为0.822。内容效度比总体CVR值为0.836,各维度的平均CVR值在0.706~1.000之间;结构效度中各维度指标与总体的相关系数为0.728-0.818,各维度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2-0.764。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师他评表,专家咨询总体效果良好。总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45,评价指标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介于0.803-0.839之间;分半信度总体系数为0.736。同时,测得的内容效度比总体CVR值为0.856,其他各维度CVR值也基本接近CVR的最大值1;因子分析显示各项目指标在其相应因子上的负荷值全部在0.30以上,提取的5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项日总方差的57.85%。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结果显示,人文素质自评总体平均分为77.60±6.80分;教师他评得分的总体水平较自评得分低,总体平均分为71.60±7.44分。统招护理本科生四年级与三年级测评结果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级护生测评得分与三年级护生测评得分相比要高;专升本护理本科生二年级与一年级测评结果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二年级护生测评得分与一年级护生测评得分相比要高。两种测评结果总分的相关性系数r=0.768,p<0.01,呈显着正相关。两测评表指标体系各维度的相关性系数介于0.177—0.687之间,且p<0.01,均呈正相关。研究结论人文素质两种测评工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师他评表》的设计和编制过程基本符合要求,量表理论结构与预期设计结构基本一致。两种测评工统计分析结果均已满足统计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测评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对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两种测评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实用的、客观公正的。继续开展本研究的设想(1)测评对象在不同环境和测评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今后研究中要继续针对测评对象人文素质的纵向发展性进行长期、深入的分析。(2)建立和完善多种测评方法相结合的测评模式,研制适合我国国情,并能有效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评价工具。(3)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实施应通过多个不同评价主体的测评结果来综合体现,今后要开展变化评价主体和增加评价标准的研究。
矫海莲[7](2009)在《循证护理教育培训需求及开设循证护理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在全球卫生保健领域文献信息量迅速增长,同时要求卫生保健实践活动“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社会需求背景下,受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ing,EBP)思想影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护理理念和方法。2002年美国医疗教育峰会建议,为满足21世纪卫生保健系统的期望和需求,医疗学生应具备的四种核心能力之一就包括EBP能力。国外不少护理院校开设了EBN课程,但在课程教学方案上差异较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未见深入报道,且对教学效果也较少评价。EBN在国内虽迅猛发展,但其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临床护理人员对EBN理解不深,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EBN概念和方法存在误解误用情况。目前,只有部分医院对在职护理人员以讲座等形式来介绍EBN知识,极少数护理院校尝试将EBN引入护理高等教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EBN距离真正应用到护理实践还相差甚远,且尚未真正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循证能力的培养;且EBN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社会和护理学科对EBN教育培训的需求,并开发和实施EBN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①调查上海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护理人员对EBN教育培训的需求;②调查上海市已开展研究生教育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教师对EBN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建议;③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指导下,构建EBN课程教学方案,对护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开设系统的EBN课程教育并评价教学效果,从而为以后开展深入、系统的EBN课程教育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问卷法调查722名上海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职护理人员对EBN的认知现状,并调查其对开展EBN障碍因素的认识;2.采用问卷法调查52名上海市已开设研究生教育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课教师对EBN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建议;3.根据社会和护理学科需求分析及学习者需求和教师建议的调查结果以及文献分析,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指导下,构建EBN课程教学方案;4.采用上述教学方案,组建教师队伍,设立EBN课程建设项目,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07级学生(22人)为试验组、06级学生(26人)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36学时(2学分)的EBN课程教学,教学结束后对试验组学生进行EBN理论知识、态度、文献评鉴技能及制作系统评价方案能力方面的测试,同时应用课程反馈问卷评价表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了解学生对EBN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结果1.EBN教育培训需求及护理专业教师对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建议的调查(1)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职护理人员的EBN知晓率较高,但对EBN内涵深入理解却存在较多问题,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2)已开设研究生教育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课教师对开设EBN教育培训应具备的教学条件、师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评价方法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EBN课程教学方案构建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EBN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1)根据EBN教育培训需求和教师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建议的调查结果、结合以往培训经验以及文献分析,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指导下,构建了针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的EBN课程方案;(2)教学后试验组学生EBN理论知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3)教学后试验组学生EBN文献评鉴技能得分显着高于教学前(p<0.01);(4)教学后两组学生EBN态度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课程反馈的问卷评价和访谈结果提示: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理论联系临床护理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满意,但对教学学时和开课方式提出改进意见。结论1.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职护理人员对“EBN”知晓率较高,但对其内涵认知甚少;EBN认知情况存在较多问题,需进行系统的EBN教育培训;2.根据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构建的EBN课程教学方案应基于临床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建议,体现针对性和实践性;3.系统EBN课程教育能够提高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EBN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4.系统EBN课程教育对学生EBN态度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崔粉芝[8](2008)在《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对远程学生非课业支持服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高校网院逐渐认识到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将实践工作的重点放在为学生学习全过程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上。很多的远程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支持服务可以分为课业支持服务和非课业支持服务两类,有研究表明,非课业支持服务能够有效的推进课业内容的学习。北医网院在2004年启用兼职辅导员担任非课业支持服务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的非课业支持服务,希望从根本上推进北医网院的实践工作,并为其他高校网院和电大系统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对远程学生的非课业支持服务的现状,具体可分解为三个问题: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兼职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困惑:网院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文献分析等,对北医网院的47名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及学生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兼职辅导员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困难:◆辅导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提醒非常及时的、周全的和有针对的;◆在学习指导上已经发挥了一些有益的作用;◆提高师生比是保证兼职辅导员非课业支持服务质量的关键;◆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2)但是对辅导员的职责规定和岗位培训还是最简单的,对非课业支持中最重要的动机指导、方法指导、心理咨询等还无法完成;(3)兼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认识不清,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朱瑞芳,赵红梅,韩世范[9](2008)在《我国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中外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护理本科生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看法及建议,提出我国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初步整改方案。[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问卷调查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护理本科生的法律课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国内外护理本科院校开设相关法律课程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开课时间大都在第1、第2学年,均为必修课。国外护理本科生的法律课程学时数常大于36个课时,主要授课方式是案例分析;我国护理本科生的法律课程学时数常小于36个课时,主要授课方式是课本讲授与幻灯片讲授。[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建议我国护理本科生相关法律课程名称称作《护理与法》,开课时间应该在第3学年,学时数大于36个课时,主要授课方式为案例分析。
张秋红[10](2006)在《护士执业中相关法律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对当前护士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实际工作中护理行为和护理文书记录存在的缺陷,提出应对措施:重视法制教育、提高护士专业知识和素质,尊重患者的权利,完善护理记录,做好护理文书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以规避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
二、对护理专升本学员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护理专升本学员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结论 |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二、实验课程实施 |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实验结果讨论 |
第六部分 讨论 |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
小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硕士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
(二) 以学历为因素分层培训,加强硕士护士培训针对性 |
(三) 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方案,促进能岗匹配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与护理核心能力 |
(二) 团队角色理论 |
三、护理核心能力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注册护士的核心能力 |
(二) 专科护士/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 |
(三) 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方法及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理核心能力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文献检索结果 |
(二) 核心能力概念界定及特质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二) 硕士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结果 |
1. 临床实践能力 |
2. 临床科研能力 |
3. 护理教育能力 |
4. 组织管理能力 |
5. 沟通协调能力 |
6. 专业发展能力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函询结果 |
(一) 专家的基本情况 |
(二) 第一轮函询反馈意见 |
(三) 第二轮函询反馈意见 |
(四) 相关统计结果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一) 科学性分析 |
(二) 可靠性分析 |
二、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结果分析 |
(一) 临床实践能力 |
(二) 临床科研能力 |
(三) 护理教育能力 |
(四) 组织管理能力 |
(五) 沟通协作能力 |
(六) 专业发展能力 |
三、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现实意义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4: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综述 临床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3.1 全科医生相关概念 |
3.2 职业认知的研究概念 |
3.3 就业意向的定义 |
4 分析结果 |
4.1 “5+3”全科住培学员的基本信息 |
4.2 “5+3”全科住培学员职业认知情况 |
4.3 全科住培学员的就业意向 |
4.4 定性访谈结果 |
5 讨论及建议 |
5.1 住培学员关于全科医学专业培训项目选择的总体特征情况分析 |
5.2 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知情况及就业意向状况分析 |
5.3 住培过程中影响全科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的因素 |
5.4 建议 |
6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选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及就业意向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住培学员关于全科医生职业认知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的初步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山西省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现状及能力需求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3 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设计 |
2.3 资料来源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处理 |
2.7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护生、专家和测评教师的基本情况 |
3.2 人文素质测评工具的评价结果 |
3.3 护生人文素质的测评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的意义 |
4.2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方法研究的难点 |
4.3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方法的分析 |
4.4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 |
4.5 创新点的分析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循证护理教育培训需求及开设循证护理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前言 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
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 三、 |
本研究总体目的 第二章 |
上海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职护理人员循证护理教育培训需求调查 一、 |
研究目的 二、 |
研究方法 三、 |
研究结果 四、 |
讨论 第三章 |
护理专业课教师对循证护理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建议调查 一、 |
研究目的 二、 |
研究方法 三、 |
研究结果 四、 |
讨论 第四章 |
循证护理课程教学方案构建及循证护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一、 |
研究目的 二、 |
研究方法 三、 |
研究结果 四、 |
讨论 第五章 |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建议 一、 |
结论 二、 |
创新点 三、 |
局限性 四、 |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五、 |
对教学和临床护理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综述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
(8)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对远程学生非课业支持服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进度 |
1.5 研究问题的界定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习中心与公共服务体系 |
2.1.2 非课业支持服务 |
2.1.3 辅导员(班主任) |
2.1.4 学习指导和成人学习辅导 |
2.2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1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
2.2.2 学生支持服务 |
2.2.3 非课业支持服务 |
2.3 理论基础 |
2.3.1 成人学习理论 |
2.3.2 西沃特对远程学生持续关心的理论 |
2.3.3 社会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法 |
3.1.2 问卷法 |
3.1.3 访谈法 |
3.1.4 课堂观察 |
3.2 研究过程 |
3.2.1 进入研究情境,初步确定研究问题 |
3.2.2 研究设计 |
3.2.3 问卷调查 |
3.2.4 课堂观察 |
3.2.5 访谈 |
3.2.6 资料分析 |
3.2.7 撰写报告 |
3.3 效度和信度检验 |
第四章 辅导员工作状况和困难 |
4.1 辅导员基本情况 |
4.1.1 各年级现有辅导员的情况 |
4.1.2 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 |
4.2 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 |
4.2.1 督促和提醒 |
4.2.2 学习指导 |
4.2.3 活动组织 |
4.2.3.1 面授课和实验 |
4.2.3.2 座谈会 |
4.2.3.3 小组活动 |
4.3 辅导员工作中的困难和困惑 |
4.3.1 辅导员工作中的困难和困惑 |
4.3.2 其他 |
第五章 网院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 |
5.1 网院对辅导员的评价 |
5.2 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
6.3.1 研究局限 |
6.3.2 关于研究和效度和伦理反省 |
6.3.3 研究过程的反思 |
6.3.4 今后继续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我国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样本选取方法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表回收情况 |
2.2 中外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现状 |
2.3 我国护理本科生对法律课程设置的建议 |
2.3.1 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名称设置情况 (见表1) |
2.3.2 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开课时间的情况 (见表2) |
2.3.3 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学时数的情况 (见表3) |
2.3.4 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情况见表4 |
3 讨论 |
(10)护士执业中相关法律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护士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
1.1 护士的证据意识 |
1.2 护士对患者权利的认识 |
1.3 护士执行法规时的困惑 |
2 护士执业中易出现的法律问题 |
2.1 护理文书记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 护理行为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1 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2 自主护理行为存在的缺陷。 |
3 应对措施 |
3.1 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制教育 |
3.2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确保护理安全 |
3.3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完善护理记录 |
3.4 采取主动服务意识, 加强护患信息交流 |
3.5 做好各种护理文件的管理 |
四、对护理专升本学员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周悦.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D]. 赵青. 郑州大学, 2020(02)
- [5]护理模拟引导者培训课程的初步构建研究[D]. 凌陶.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6]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测评方法的研究[D]. 李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 [7]循证护理教育培训需求及开设循证护理课程的研究[D]. 矫海莲. 复旦大学, 2009(12)
- [8]北医网院兼职辅导员对远程学生非课业支持服务的调查研究[D]. 崔粉芝.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9]我国护理本科生法律课程设置的研究[J]. 朱瑞芳,赵红梅,韩世范. 护理研究, 2008(12)
- [10]护士执业中相关法律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张秋红. 护理管理杂志,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