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领域的“万能”纳米

医学领域的“万能”纳米

一、医药领域里的“万能”纳米(论文文献综述)

郭宇星[1](2020)在《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在双极膜中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子交换膜既可以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又可以用于制备双极膜。其中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成为研究者的主要研究目标。但随着磺化度的提高其溶胀度也提高,极易导致膜裂解。本文提出在主链结构中引入含有导电基团的侧链结构的策略,因为侧链的延伸,使得主链之间的自由体积增大,这样支链的亲水结构互相靠近从而与主链的疏水结构相互远离形成相分离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质子在质子交换膜中的传导,并且质子膜的溶胀度也得到了降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制备新型的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并对其进行综合表征,并探究所制备的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对比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在双极膜中的应用。并且探究加入不同两性离子作为双极膜的中间催化层对双极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本论文从侧链结构出发设计制备了一种新的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以磺化聚醚醚酮为聚合物主链,利用N,N-羰基二咪唑(CDI)的活化作用将1-乙醇胺(MEA)与磺酸基团反应,从而延长侧链长度,再通过1,3-丙磺酸内酯的开环反应引入磺酸功能基团,最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质子交换膜。对所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类质子交换膜具有适当的吸水率和较低的溶胀度(9.2%)并且具有更高的质子电导率,其中60℃时支化程度为80%的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电导率高达0.096 S/cm。此外,制备的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也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2)以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和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为阳离子交换膜,季胺化溴化聚苯醚阴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以及石墨烯、二硫化钼、氢氧化铝为两性离子中间层制备了一系列的双极膜。对所制备的双极膜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质子膜的吸水率溶胀度与季胺化溴化聚苯醚阴离子膜更为接近更适合作为双极膜的阳膜。而且对比双极膜的水解离速率,发现以侧链型磺化聚醚醚酮质子膜为阳膜的双极膜均比磺化聚醚醚酮质子膜为阳膜的双极膜高。与此同时,加入水解离催化剂后双极膜的水解离速率显着提高,其中石墨烯提高的效率最为明显,在跨膜电压为2V时,电流密度达到了93m A/cm2。

桥本惠子[2](2016)在《日本新兴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路径的一个多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全球高龄化使健康产业迅速发展。在市场全球化、日本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日本新兴生物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将会越来越活跃。为了更好地通过国际市场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需要选择合乎自身的国际化路径。为此,本研究关注三个问题:(1)企业通过什么路径走出去;(2)企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选择怎样的路径;(3)企业间国际化路径的差异在哪里。本研究结合现有理论,选择了日本东京证券上市公司中已有国际化行为,并且比较典型的三家新兴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多案例研究来解析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特征、差异及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三家企业会因为企业本身优势、定位、规模、所拥有的技术种类和研发能力的不同,在国际化进程中产生不同的路径选择。此外,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产品研发周期长、高风险等特点,为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自身能力,降低、分散风险,三家企业会在通过国际化获取海外资源、技术,参与国际研发、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结合、整合本国资源。

王益明[3](2011)在《无机/有机磁性悬浮液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制备了Fe3O4/乙碘油基磁性悬浮液、SrFe12O19/聚氨酯磁性记录悬浮液、微波吸收磁性悬浮液并对它们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1)以FeSO4·7H2O和FeC13·6H2O为铁源,NH3·H2O为沉淀剂,利用共沉淀法合成磁性纳米Fe3O4。分别以油酸、硬脂酸、棕榈酸、月桂酸为表面活性剂,对Fe3O4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利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将修饰过的磁性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乙碘油中,制成Fe3O4/乙碘油基磁性悬浮液。通过一系列手段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颗粒形貌、粒径、磁性能,以及磁性悬浮液稳定性、流变性、磁性能的影响。同时分别探索了不同的磁性悬浮液在交变磁场下的体外升温效果,并讨论了不同的磁场强度和磁性物质浓度对升温效果及比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稳定的磁性悬浮液稳定性、流变性、磁性及体外升温效果均较好,有望用于动脉栓塞热疗。(2)以Sr(NO3)2、FeCl3·6H2O为主要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及热处理工艺制备了锶铁氧体(SrFe12O19)纳米颗粒。分别用TEM、XRD、VSM、IR等测试手段来表征SrFe12O19纳米颗粒的形态、晶型结构、磁性能及表面基团。将SrFe12O19纳米颗粒分散在封闭型聚酯聚氨酯基底中,加入溶剂以及偶联剂、分散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增强剂等助剂,通过高速砂磨法制备了SrFe12O19/聚氨酯磁性悬浮液。然后利用自动涂膜机制备湿膜,湿膜置于50oC的烘箱中干燥,得到能够用作磁记录介质的磁性膜层。考察了磁性悬浮液的稳定性、流变性和磁性能,以及磁性膜层的基本性能、表面能、机械性能和热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磁粉含量为50g时,所制备的磁性膜层各方面性能比较平衡。(3)结合溶剂热法和水热反应合成了具有超顺磁性Fe3O4@葡聚糖@SnO2多层磁性微球。通过XRD、FT-IR、SEM、TEM、EDXS和VSM等方法表征了复合微球的相组分、结构、形貌及磁性能。制备的复合微球形貌规则清晰,平均粒径约为500nm,饱和磁化强度为45emu/g。采用机械球磨法以氟碳树脂A为基底,磁性微球为磁分散相,氟碳偶联剂为分散剂制备了磁性氟碳悬浮液。对制得的氟碳膜层的基本性能、力学性能、膜层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在218GHz频段内考察了氟碳膜层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氟碳膜层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当样品厚度为4mm时,在频率为4.72GHz处的反射损耗达到-20.26dB,反射损耗小于-10dB的带宽达到4.86GHz。其优异的吸波性能表明,通过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有效互补可以达到拓宽吸收频段、增加反射损耗的目的。

黄际勇[4](2008)在《分子印迹聚吡咯的氨基酸手性识别与聚吡咯可逆驱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分子的识别与分离在生物技术,尤其是在医药领域里十分重要。分子印迹技术被证实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分离目标分子的工具。本论文研究了以具有特殊物化性质的导电聚吡咯作为分子印迹母体进行手性氨基酸的分离与传感。本研究通过电化学合成方法,使用手性樟脑磺酸(CSA)同时作为掺杂剂和假模板,成功制备出直径约为100 nm,长约几个微米的聚吡咯纳米线。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圆二色光谱(CD)被用于分析和检测分子印迹聚吡咯纳米线与手性苯丙氨酸的手性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电化学交流阻抗用于检测聚吡咯电极的界面电子阻抗,圆二色光谱则为手性选择性识别提供光谱学依据。在识别前后,L-分子印迹聚吡咯纳米线对L-苯丙氨酸的交流阻抗谱上界面电荷传输电阻从78.80±0.73 KΩ降到43.05±0.46 KΩ,D-分子印迹聚吡咯纳米线对D-苯丙氨酸的交流阻抗谱上界面电荷传输电阻从24.17±0.26 KΩ降到20.69±0.51 KΩ。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分子印迹聚吡咯具有手性识别与分离手性苯丙氨酸的能力。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手段用于制备手性选择性识别的纳米结构聚吡咯分子印迹材料,并可以用于多种手性分子的手性传感和分离。此外,具有条件响应性纳米结构的智能材料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上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使用三步电化学合成法制备出了具有特殊空心结构的聚吡咯阵列。这种聚吡咯纳米锥管在电化学控制些表现出可逆的开关转换性质。这种膨胀和收缩是因为在其氧化还原状态的转换过程伴随着对应阴离子的进入和脱出。这种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也得到较深入的探讨。聚吡咯纳米锥管只有在疏油的基底上,以掺杂剂稳定的吡咯油滴为软模板才能聚合得到。这种性质的聚吡咯锥管非常有希望应用于药物的转运与释放。

杨国忠,池慧[5](2001)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现状、趋势及其我国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认为 生物医学工程学(BME)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提供新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的

二、医药领域里的“万能”纳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药领域里的“万能”纳米(论文提纲范文)

(1)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在双极膜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料电池的概述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概述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机理
        1.2.3 质子交换膜的质子传递机理
        1.2.4 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3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3.1 阴离子交换膜的定义
        1.3.2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1.3.4 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
        1.3.5 阴离子交换层的分类
    1.4 双极膜
        1.4.1 双极膜的概述
        1.4.2 双极膜的定义
        1.4.3 双极膜的应用现状
        1.4.4 双极膜的制备
        1.4.5 水解离催化剂对中间层改性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步骤
    2.3 测试与分析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表征
        2.3.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3.3 元素分析测试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5 吸水率测试和溶胀度测试
        2.3.6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
        2.3.7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表征
        2.3.8 抗氧化性能表征
        2.3.9 机械性能表征
        2.3.10 质子电导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2 核磁分析
        2.4.3 元素分析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5 吸水率和溶胀度分析
        2.4.6 离子交换容量分析
        2.4.7 热稳定性分析
        2.4.8 抗氧化性分析
        2.4.9 机械性能分析
        2.4.10 质子电导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PEEK双极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双极膜的制备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磺化聚醚醚酮(SPEEK)质子交换膜的制备
        3.2.3 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
        3.2.4 季胺化聚苯醚(QPPO)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3.2.5 双极膜的制备
    3.3 测试和性能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3.3.2 核磁共振测试
        3.3.3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
        3.3.4 吸水率和溶胀率测试
        3.3.5 机械性能测试
        3.3.6 I-V曲线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2 核磁共振分析
        3.4.3 离子交换容量分析
        3.4.4 吸水率和溶胀度分析
        3.4.5 机械性能分析
        3.4.6 水解离速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2)日本新兴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路径的一个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世界的生物医药
        1.1.3 日本药业的历史与生物医药概况
        1.1.4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1.1 企业国际化的定义与研究重点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
        2.1.3 企业国际化动因
        2.1.4 企业国际化战略
        2.1.5 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与天生全球化理论
        2.1.6 企业国际化路径
        2.1.7 企业国际化模型
    2.2 医药企业的国际化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3.1.1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
        3.1.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样本选择
    3.2 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素材来源
        3.2.1 具体的研究方法
        3.2.2 研究素材来源
    3.3 研究思路
4 企业案例分析
    4.1 企业案例一ANGES MG株式会社
        4.1.1 企业介绍
        4.1.2 路径分析
    4.2 企业案例二TAKARABIO株式会社
        4.2.1 企业介绍
        4.2.2 路径分析
    4.3 企业案例三SOSEI GROUP株式会社
        4.3.1 企业介绍
        4.3.2 路径分析
    4.4 案例小结
5 案例企业国际化路径总结
    5.1 ANGES MG的国际化路径
    5.2 TAKARABIO的国际化路径
    5.3 SOSEI集团的国际化路径
    5.4 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相同与不同处
        5.4.1 三家企业国际化路径中的相同处
        5.4.2 三家企业国际化路径中的不同处
    5.5 本章小结
        5.5.1 新兴的生物医药企业为什么走国际化道路
        5.5.2 案例中的企业国际化路径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理论意义
        6.1.2 现实意义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生物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无机/有机磁性悬浮液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3 磁性复合材料
        1.3.1 无机磁性物质与聚合物基组成的复合材料
        1.3.2 无机磁性物质与液态载液组成的悬浮液体
        1.3.3 纳米无机磁性功能复合材料
    1.4 磁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1.4.1 磁性记录
        1.4.2 磁性分离
        1.4.3 电磁波吸收
        1.4.4 生物医药领域
        1.4.5 其他方面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Fe_3O_4/乙碘油基磁性悬浮液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和分析方法
        2.2.1 主要原料
        2.2.2 实验和测试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
        2.3.2 乙碘油基磁性悬浮液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2.4.2 乙碘油基磁性悬浮液
第三章 SrFe_(12)O_(19)/聚氨酯磁性记录悬浮液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和分析方法
        3.2.1 主要原料
        3.2.2 实验和测试设备
    3.3 实验内容
        3.3.1 SrFe_(12)O_(19) 纳米颗粒的制备
        3.3.2 SrFe_(12)O_(19)/聚氨酯磁性记录悬浮液
        3.3.3 磁性记录膜层的制备
        3.3.4 性能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rFe_(12)O_(19) 纳米颗粒
        3.4.2 磁性悬浮液组分的确定
        3.4.3 磁性悬浮液
        3.4.4 磁性记录膜层
第四章 微波吸收磁性悬浮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和分析方法
        4.2.1 主要原料
        4.2.2 实验和测试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Fe_3O_4@葡聚糖@ SnO_2 复合颗粒的制备
        4.3.2 电磁波屏蔽氟碳悬浮液的制备
        4.3.3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e_3O_4@葡聚糖@ SnO_2 复合微球
        4.4.2 磁性氟碳膜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文章录用与发表
致谢

(4)分子印迹聚吡咯的氨基酸手性识别与聚吡咯可逆驱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
        1.1.1 分子印迹的原理和方法
        1.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1.2.1 共价法
        1.1.2.2 非共价法
        1.1.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1.3.1 生化分离应用
        1.1.3.2 生化传感器应用
        1.1.3.3 化学催化应用
        1.1.3.4 临床药物分析应用
    1.2 导电高聚物概述
        1.2.1 导电高聚物研究历史
        1.2.2 导电高聚物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1.2.3 导电聚吡咯
        1.2.3.1 导电聚吡咯的合成
        1.2.3.2 导电聚吡咯电化学特性
        1.2.3.3 聚吡咯的分子印迹研究
    1.3 论文选题的立论,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论文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课题难点分析
        1.3.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子印迹聚吡咯纳米结构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工作电极预处理
        2.2.3 电化学制备分子印迹聚吡咯
        2.2.4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酸为模板分子的聚吡咯合成
        2.3.1.1 电化学方法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1.2 不同基底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1.3 乳酸浓度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1.4 溶液pH值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2 樟脑磺酸为模板分子的聚吡咯合成
        2.3.2.1 电化学方法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2.2 不同基底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3.2.3 不同手性的樟脑磺酸对聚吡咯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印迹聚吡咯手性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模板分子的洗脱
        3.2.3 MIP-PPy对手性氨基酸分子的识别
        3.2.4 手性识别的圆二色光谱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分子的洗脱
        3.3.2 MIP-PPy对手性氨基酸识别传感研究
        3.3.3 MIP-PPy对手性氨基酸识别CD光谱研究
        3.3.4 L-/D-MIP-PPy识别能力差异研究
        3.3.5 苯丙氨酸浓度与吸附时间对识别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吡咯纳米锥管的制备及可控驱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工作电极预处理
        4.2.3 电化学制备聚吡咯纳米锥管
        4.2.4 聚吡咯纳米锥管的电驱动
        4.2.5 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基底对聚吡咯形貌影响及其结构表征
        4.3.2 电化学万法对形貌的影响
        4.3.3 聚吡咯纳米锥管形成机理研究
        4.3.4 聚吡咯纳米锥管的驱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现状、趋势及其我国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BME的发展现状
    1.80年代-BME在继续向临床领域横向扩展的同时,开始出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新的转折
    2.90年代-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迈进
二、21世纪的BME发展趋势
    1.BME作为学科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2.BME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BME的现况和问题
四、发展我国BME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四、医药领域里的“万能”纳米(论文参考文献)

  • [1]侧链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在双极膜中的性能研究[D]. 郭宇星.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日本新兴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路径的一个多案例研究[D]. 桥本惠子. 浙江大学, 2016(03)
  • [3]无机/有机磁性悬浮液的制备及应用[D]. 王益明. 苏州大学, 2011(06)
  • [4]分子印迹聚吡咯的氨基酸手性识别与聚吡咯可逆驱动研究[D]. 黄际勇.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5]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现状、趋势及其我国发展战略的研究[J]. 杨国忠,池慧. 医学研究通讯, 2001(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